『壹』 如何評價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被譽為一代歌舞片經典之作,於1965年上映,講述了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上校及七個孩子的溫馨故事。電影以音樂的力量作為貫穿主線,展現了愛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之聲》中的經典名曲如《The Sound Of Music》、《Do-Re-Mi》、《Edelweiss》等,不僅展現了瑪利亞開朗、熱情的性格,也反映了電影的主題,即通過音樂傳播快樂與愛,打破生活的枯燥與規矩。這些歌曲將觀眾帶入阿爾卑斯山脈的美妙風景中,感受自然之美與生活的和諧。
電影通過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上校的性格沖突,以及與七個孩子的互動,展現了音樂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激發了上校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The Lonely Goatherd》中的「約德爾」唱法,不僅展示了音樂的多樣性,也體現了瑪利亞與孩子們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So Long, Farewell》的兩次出現,分別表達了孩子們與嘉賓的惜別之情和上校一家對離開奧地利的不舍與眷戀。《Edelweiss》的兩次演唱,一次為上校即興彈唱,體現了他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對祖國的深沉眷戀;另一次為上校在納粹德國音樂會現場演唱,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祖國的依依不捨。
《音樂之聲》不僅是一部音樂劇,更是一部以音樂傳遞情感,展現人性光輝的電影。電影以視覺魅力和音樂藝術張力,將音樂、自然、親情和愛情融合,營造出陽光、溫馨、浪漫的畫面,引導觀眾追求真善美。1966年,《音樂之聲》在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多項殊榮,進一步證明了其藝術價值。
『貳』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當我們看完一本書或者是一本電影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少的感悟吧,我們可以嘗試把這些感悟寫下來,下次可以回味。以下是關於《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1
再次重溫了經典的音樂片《音樂之聲》,依然被影片中溫馨、感人的情節深深打動,回味無窮。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戰爭前期的動人故事,修女瑪利亞被修女院長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上校的七個孩子,剛開始他們不歡迎瑪利亞的到來總是捉弄瑪利亞,經過幾天的相處瑪利亞成了他們的好朋友。
上校非常嚴厲,非常冷漠最終也被瑪利亞的善良、純真所感染,所感動,結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後美好的生活隨著納粹黨佔領奧地利而破滅,由於對納粹的不滿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音樂也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貫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導演之所以用《音樂之聲》來命名,可能是因為故事發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節奏,或吟詠、或敘述的歌聲,還有那幽默風趣的表演不僅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吸引住了人們的耳朵。
故事背景是是戰爭年代,奧地利人依然是那麼樂觀、堅強,戰爭的間隙還忘不了舞會、音樂會,因為音樂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戰勝敵人、戰勝困難力量的源泉,看來音樂在他們心中的魅力是無窮的。
細節決定成敗。這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的地方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說瑪利亞剛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們就在她的口袋裡塞青蛙,晚飯時在她的座椅上放鬆球。瑪利亞的做法很值得令我們學習,她的聰明、機智、大度實在令我欽佩!她有一顆理解孩子的心,有關愛孩子的情。
她把孩子當孩子看,不僅能容忍他們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導他們該怎麼做,在這里我想把瑪利亞在餐桌前對孩子們說的那段話拿來與大家共享:「我想謝謝你們每一個人把那件禮物放到我的口袋裡。
你們一定體諒到我來到一個家庭的不安,我多麼想不被當外人看待,你們體貼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覺到那麼溫暖、幸福和快樂。」聽了她的話,有幾個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們感到太慚愧了。因為他們做得很過分,而瑪利亞卻在上校面前替他們保密,說了那麼一段充滿希望的話,這怎能不令孩子們羞愧萬分呢?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瑪利亞的教育方法值得每個老師去借鑒,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接受新班級、新挑戰的老師學習!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2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
《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音樂之聲》的個人觀後感3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我們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最讓我喜歡的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齊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後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這一切無不給我最完美的視覺享受。
全劇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像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無限深情的《雪絨花》,歡樂搞笑的《哆來咪》,以及調皮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這部電影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這部經典老電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個性是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先那十二個家教最後沒有留下來的原因就應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著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裡理解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後開始有點理解了。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能讓人一向持續著簡單愉快的情緒,沒有猜疑,有的只是漣漪般的輕快。
『叄』 電影《音樂之聲》的結局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3)音樂之聲電影講的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肆』 《音樂之聲》原型真實結局是什麼
馮·特拉普一家在30年代因陷入經濟困境而開始表演生涯,1938年他們逃離奧地利,經義大利逃往美國。
40年代起,馮·特拉普一家在佛蒙特州定居,後來開始在當地經營度假村,目前這個度假村由瑪麗亞和格奧爾格最小的兒子約翰管理。

影片的背景是1938年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而影片中普盧默飾演的上校一家的愛國情懷,特別是抵制希特勒吞並奧地利,拒絕出任納粹官職,最終不惜逃亡國外的過程,可謂感人肺腑。
正如路透社報道所說,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無論喜愛與否,「音樂之聲」都已經成為童年回憶的一部分。其中不少插曲如「哆來咪」、「我最喜歡的事情」朗朗上口,代代流傳。
盡管「馮特拉普家族演唱組」1956年就已經告別舞台,但家族歌聲並未因此成為絕響。家族孫輩的4個孩子在2003年創建一個名為「馮特拉普孩子」新歌唱組合,重披奧地利裝束,在全球巡迴演出中再次唱響「絨花」。
在格林山上的小屋中,馮特拉普家族每周一次為遊客放映電影《音樂之聲》,每天一次播放有關瑪麗亞最後一次奧地利之行的紀錄片《瑪麗亞》。小屋中,人們不約而同唱起片中插曲已經司空見慣。
2000年,英國還發起一項合唱《音樂之聲》歌曲的活動,而且立刻風靡全球。約翰斯說:「雖然不知道是誰發起這個合唱活動,我真的覺得這非常有趣。」根據英國《泰晤士報》3月4日報道,《音樂之聲》的歌曲還挽救了一個法國男孩的生命。
『伍』 《音樂之聲》中的教育啟示
《音樂之聲》是美國的一部影片,講得是家庭教師和七個孩子以及孩子爸爸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納粹時期,奧地利被德國合並,作為一名愛國又愛家的男人,男主帶著自己的小媳婦和自己的七個孩子,在影片的最後逃忙去了瑞士,而我最喜歡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瑪利亞是一個修道院的修女,按道理是要將一生都用來侍奉上帝的,但是,她實在不適合這個死氣沉沉的地方。
所以,院長送她去給范崔普家當家庭教師。孩子們年齡不等,有著各種需求,但是最需要的是爸爸的愛,可是因為媽媽的去世,家裡變得越來越嚴肅,爸爸對他們的管理,就像是對待自己的下屬。孩子們只好用捉弄家庭教師來吸引爸爸的注意力。爸爸很煩惱,孩子們不快樂!
可是,古靈精怪的瑪利亞改變了一切。
她征服了孩子們的心,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她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著他們玩遍了城市,她教她們唱歌,給她們愛,尊重以及理解。
孩子們也很愛她,當然,孩子們的爸爸也愛上了她,所以心機男爵夫人就自己離開了。
當然,這部電影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們,總是讓老師和家長十分的頭疼。
這時候,很多不明智的老師或者家長,就會採取一系列的壓制策略,以求孩子們的安靜和守規矩。
我小時候就很守規矩,因為大人們很喜歡教育人。
瑪利亞不是這樣的,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以及不信任,她做到了包容以及引導,最後成功的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好。
這里所體現出來的教育智慧,很簡單,但是很難實施。因為,老師們做不到每天領著孩子們做喜歡的事情。但是,家長可以啊,當然,這個年代,手機好像比自己家裡,那頑童有趣重要的多吧!!
教育是任重道遠的,一味的說教,沒有什麼成就,反而會壞事。那些被老師,父母遺忘在角落裡的孩子們,他們的心聲會有人傾聽嗎?那些被父母用來比較撐面子的孩子,他們真的喜歡這樣嗎?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什麼呢?我們的孩子他們幸福嗎?老師這樣做,父母這樣做,真的好嗎?
『陸』 唯愛與自由不可辜負——淺析電影《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音樂片,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和克里斯托弗·普盧默主演,講述了一位年輕修女瑪麗亞如何成為馮·特拉普上校的家庭教師,與上校孩子們由沖突到喜歡,和上校由隔閡到相愛的故事。
影片通過經典音樂如《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展現人物特點、反應人物心理、促進劇情發展高潮,音樂簡單通俗朗朗上口,讓人心醉神迷。
影片中,愛與自由碰撞出火花。從配樂到歌詞,從情節到架構,無不訴說著自由的可貴以及人們對自由的嚮往。影片所展現的對上帝的虔誠之愛、對同修的關切之愛、對家人的溫馨之愛、對愛人的靈魂之愛以及對國家的濃郁深沉之愛,讓人非常動容。
瑪利亞與馮·特拉普之間的情感故事,是影片的亮點之一。從對孩子的包容與關愛,到彼此欣賞與共同面對困難,展現了一段深刻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的愛情線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影片中深沉濃重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馮·特拉普上校是一位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影片借院長之口表達了他對上校的評價:「為人善良又勇敢」。影片中的愛國情懷體現在馮·特拉普上校對祖國的熱愛與捍衛,以及在面對納粹時的堅定與勇敢。
《音樂之聲》不僅是一部音樂片,更是一部關於愛、自由、責任與國家情懷的電影。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情節扣人心弦,音樂優美動聽,深得人心。影片中所展現的愛、自由、責任與國家情懷,讓人深感共鳴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