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堂電影院主題曲以及配樂 單簧管樂譜
為本片配樂的埃尼.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出生於羅馬,一家三代都是音樂愛好者。他在羅馬近郊的聖塔西西里音樂學院主修和聲及作曲,經過電視和劇場的實務經驗後,於60年代進入電影界。因為替大學同學塞吉奧.李昂尼(Sergio Leone)執導的「義大利粉西部片」配樂而一舉成名。近三十年,莫里康被尊稱為「歐洲電影音樂領航者」, 配樂的影視作品超過300部。本片的配樂展示了他的深厚功力,情感濃厚感染力強。片中的愛情主題曲由其子安德立譜寫,創下父子作曲家共同為一部電影創作的紀錄。
這部電影配樂除了Ennio Morricone的作品外,其中的track 6.9.中的Love theme,是莫里克奈之子Andrea Morricone的作品,這首曲子是全片最感人的主題旋律.故事的背景是一個單純保守的時代,那時候銀幕上的每一段激情擁吻,男歡女愛都被當作洪水猛獸般的刪除,但多多對此總是充滿好奇,偷偷的從放映師阿佛列德那裡留下許多這些被剪掉的」傷風敗俗」的片段,後來一場大火奪走了阿佛列德的雙眼,也奪走了新天堂戲院,戲院後來得以重建,失明的阿佛列德仍然繼續他的工作,並且成為多多青澀少年時期的良師益友.長大成人的多多離鄉背景多年,事業有成,但感情仍舊十分飄泊,而且與家鄉的人事物漸行漸遠.許久不曾再重返家鄉的多多一日接到家鄉的來信,要他回去一趟,因為阿佛列德過世了,但留給他一樣東西,於是多多再度回到闊別己久的故鄉,鄉音無改,但人事已非,連新天堂戲院也拆除了.阿佛列德留給多多的是一卷古老的影片,多多獨自一人包下一間戲院放映,才發現這整卷影片正是他當時千方百計想要留下的每一個吻,當時每一部電影遺失了的激情與愛,在喪禮上不曾掉過眼淚的多多,獨自一人在戲院中哭了起來,我想許多觀眾也是,這一首Love theme在無華的外表下,卻描寫出人性內心最深刻的感動與懷念,夾雜了驚喜與遺憾,追思與感慨,令人一時千頭萬緒,百感交集.
Maturity,Projection For Two的主題旋律可以說是少年多多的主題,同時也刻劃了多多一段刻骨銘心的年少情深,只是這段感情終究沒有結果,但是那一百個夜晚的痴心守候,那一個伴隨著小雨落在臉上的吻,卻從此在多多的心上烙印了下來,日後多多在感情上彷佛再也找不到停靠的港口.
Cinema Paradiso是新天堂戲院的主題,恬適淡雅,正如片名<天堂電影院>,平凡小鎮的純朴居民,在這里渡過無數美好的時光與令人懷念的歲月,就像一位忠實的朋友,靜靜的陪伴著小鎮居民走過數十年的滄海桑田與悲歡離合,但在From American Sex Appeal To The First Fellini里,這個主題又變的愉悅甜美,輕松自在,彷佛看到一老一少在單車上怡然自得的身影,是很迷人的一段變奏曲.另一個較為小品的主題旋律Childhood and Manhood,質感自然簡朴,十分甜美,平凡小鎮雖然與世無爭,卻也生機勃勃,充滿朝氣.
Ennio Morricone以返璞歸真的色調,結構單純卻真情至性的音樂配器與編曲,以四段不同質感卻又相互呼應的主題,深刻的詮釋出一股懷舊的思緒與情懷,除了戲院失火一段略嫌單調外,其餘每一段音樂無不直探人心,余韻纏綿,悠然神往之間,依俙也勾起你生命中一些感動的時刻與溫馨的片段,在你心中回盪不己.
專輯曲目:
01.Cinema Paradiso
02.Maturity
03.While Thinking About Her Again
04.Chilhood and Manhood
05.Cinema On Fire
06.Love Theme
07.After The Destruction
08.First Youth
09.Love Theme For Nata
10.Visit To The Cinema
11.Four Interludes
12.Runaway , Search and Return
13.Projection For Two
14.From American Sex Appeal To The First Fellini
15.ToTo and Alfredo
16.For Elena
17.Cinema Paradiso
18.cinema paradiso-Josh Groban
B. 令人難以忘懷怦然心動的影視配樂都有哪些
1.《My Heart Will Go On》
這首《泰坦尼克號》電影主題曲由好萊塢主流電影著名作曲家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一手炮製,具有濃烈民族韻味的蘇格蘭風笛在他的精巧編排下,盡顯悠揚婉轉而又凄美動人。
無論你聽不聽得懂他們究竟在唱些具體的什麼,也不看那個相擁做陶的電影畫面,但那種如老唱片悠然旋轉的沉醉感卻肯定還是能打動你的心,正義兄弟的演唱忽而平靜如水、忽而如泣如訴、忽而山呼海嘯、忽而聲嘶力竭,在感情隨興的起伏中完成了絕世的經典。
C.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拍攝的什麼
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拍攝的《爵士歌王》。
1927年攝制的《爵士歌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加了對白的電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曾多次翻拍。
《爵士歌王》這部電影描述了主人公成為百老匯明星的野心,但他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多年後,離開家鄉改名後,他終於走上了舞台。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叫《歌女紅牡丹》。《歌女紅牡丹》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它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技術突破,開啟了中國第一批有聲片試制的風潮。《歌女紅牡丹》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張石川執導,洪深編劇,胡蝶、王獻齋主演的劇情片。
D. 一般電影院在上映前放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應該是中國電影製片廠片頭或者中國廣電片頭。
E. 電影開始前當當的聲音是什麼
港片音效。
1、我們觀看電影時,開頭出現當當的聲音是港片電影的開局音效。
2、最具標志性、最好聽的當屬噔當當當。這個音效的聲音就是香港嘉禾電影公司。
F.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簡介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G. 1972年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1972年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是,爵士歌王。
爵士歌王,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該片中只有很少幾段對白,能成為,有聲電影,也是偶然造成的。當男主角艾爾·喬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後,隨口說了兩句台詞:等一會兒,等一會兒,我告訴你,你不會什麼也聽不到。後期製作時,這兩句台詞被無意中保留下來。於是,影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成了「有聲電影。
相關資料: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爵士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