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回答中國電影大片是什麼電影?
中國電影大片兒在1907年由法國產的木殼兒攝影機和膠片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叫做定居山,
該片兒是由大觀園戲院上映的,由北京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這是我國的第—部影片。
『貳』 在中國出現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記憶里是《定軍山》
『叄』 中國最偉大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也不能說是最偉大的電影,只是評價很高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電影,本片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這部電影無疑是90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譏諷。當觀眾深深地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一個人」、 「文化一心理」圖景。
『肆』 中國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中國第一部電影叫《定軍山》。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伍』 一部中國的電影
電影:《舟舟》
片名:舟舟
導演:徐松子
主演:周潔 馬曉偉 胡一舟 魏凱
產地:中國
攝制:中國新聞社湖北分社 湖北鑫桂源投資有限公司
類型:劇情
顏色: 彩色
對白: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07年12月29日
電視首播:2008年9月9日晚19:35分 中央電視台CCTV6
該片由曾獲美國國際電影電視節最佳藝術片獎的徐松子擔任編劇、導演。片中扮演兒時舟舟的魏凱來自武漢,外表頗像舟舟;舟舟本人在影片中擔當男一號,本色出演成年舟舟;著名演員馬曉偉、周潔分別扮演舟舟的父親、母親。
1997年,湖北電視台編導張以慶製作、一部長達60分鍾的電視紀錄片《舟舟的世界》,是關於舟舟的第一部影視作品。電影《舟舟》則融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於一爐,使之既是一部故事片,又是音樂片,還是一部勵志片。
劇情:
舟舟是在愚人節出生的,父母晚婚晚育四十歲才得子那心情可想而知,然而,萬萬沒有想到舟舟是一個天生弱智的畸形兒,全家人一下子從幸福的顛峰跌到了地獄!這不是做夢吧?這要是一場夢該有多好!母親痛不欲生欲和這個傻兒子同歸於盡,幸而被父親救下才得以重生。父親在歌劇院工作是個大提琴手,雖脾氣暴躁但心地善良,他和柔弱的妻子下定決心要把孩子留下來,別無選擇責無旁貸……「一切生命都有尊嚴,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而不是額外的尊重,殘缺是生命的遺憾,但不能成為他人漠視乃至粗暴拒斥的理由。」從此,他們已不再年輕的肩膀義無返顧的壓上了撫養、教育舟舟的重擔。
這是一條沒有退路的艱難異常的路?這是一條怎樣崎嶇痛苦的路?這是一條多麼漫長的路……舟舟的父母卻像一頭辛勤耕耘的老黃牛,實實在在的、一點一滴的對他們的兒子實施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訓練;穿衣、吃飯、如何自己控制大小便……為了照顧可憐的小孫子奶奶來往於農村和武漢,抱著舟舟寄居在劇院「筒子樓」的保姆宿舍里。後來,這個不幸的家庭又生下一個女兒,目的是長大後能接替父母照顧舟舟。
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心願:現在舟舟能快活的生活,日後也能有所依靠。日子在他們的憂慮中一天一天過去了,舟舟則也在他混混沌沌的世界裡漸漸長大。
但是,接踵而至的難題是:這個弱智的孩子怎樣接觸人群融入社會?!可想而知,大人的心經歷了多少多少愁苦、無知的舟舟受了多少多少委屈?他渴望朋友但是沒有多少小孩子跟他玩,他的玩具常常被別的小孩子搶走,甚至還遭到嘲笑和毆打。父母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舟舟,他們知道作為一個弱智的孩子本來就受到別人的歧視,他的心靈很軟弱自信心就很脆弱,其實,保護他不受任何打擊就是在保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盡管如此,還是常常發生另人氣憤之極的事,甚至,有個別的同事、家長,還不準自己的孩子跟「苕」舟舟玩,有一次,劇院一個很有名的女演員見自己的孩子和舟舟玩羽毛球,便冷冰冰的沖兒子大吼:「你怎麼跟他玩起來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是個苕!你是誰?你是個上等人,你不知道嗎?」她的這番話極大的傷害了舟舟,他只能躲在角落裡流淚……還有一個初秋的冷日,舟舟被幾個大孩子扒光了所有的衣服,把他一個人孤零零的扔在了曠野的廢棄了的水箱旁。是好心關注他的收發室的老大爺冒雨尋找,才用報紙把已經凍的瑟瑟發抖的舟舟,抱回家……憤怒!自責!心痛只極!為了保護可憐又可愛的兒子,父親為了孩子有時也會登門拜訪理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有時也會大打出手頭破血流。
當然,作為一個殘疾孩子,大多數人都是以一顆寬厚和仁慈的心善待舟舟的,為了討人喜歡媽媽每天都要把舟舟穿戴得整整齊齊乾乾凈凈。舟舟也確實很懂事聽話,能善待他的人和地方都成了他的朋友和去處。他會乘很遠的車去一個大商場玩,因為,售票員和營業員都很喜歡他,從不趕他走,上下車也不用買票。有一次在商場還中了頭獎。父母為了孩子能學習點文化,上不起高額學費的學校就自己教育,但是他始終也算不清一加一等於幾。學什麼呢?木工?瓦工?……顯然,他都學不會。看到有一個殘疾人給自行車打氣掙錢,爸爸眼前一亮,第二天就和兒子站在了路邊,沒想到用力過大把人家的車胎打爆還要賠錢。父母真的有些絕望了,「我們老了他怎麼辦?」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舟舟對指揮有著執著的追求和熱愛。他會不顧刮風下雨,路途遠近,都會隨著樂團排練演出形影不離……這大概是父親的遺傳?還是他每天長在排練場的緣故?反正,忽然有一天,在樂隊枯燥排練當中、在叔叔阿姨的玩笑似的邀請之下,舟舟一本正經的拿起了指揮棒……然而,舟舟的指揮征服了在場所有的人,令舟舟的爸爸和樂團所有的人刮目相看!而讓舟舟一夜之間出了大名的是偶然發現了他的一位電視導演,從此,他的世界不再寂寞,他的「才華」被人們認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也向舟舟發出了邀請……並隨團參加了許多重要演出,出訪了好多國家。這個深受人們喜愛的弱智「指揮家」被鮮花掌聲、觀眾記者所包圍……他的視野廣闊了、朋友多了、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了。
然而,把舟舟這個弱智帶到這個世界的的媽媽卻離他而去了,並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以此回報社會對舟舟的關愛。……媽媽永遠的離開了舟舟。
從弱智到「天才指揮家」,從生活不能自理到可以與人基本正常交流,舟舟在親人和社會的關愛中漸漸的長大,作為「名人」的舟舟仍不懂得名利為何物,只陶醉在音樂的快樂和激動、興奮之中。但我們會從舟舟那賦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中感悟到愛的力量,讓那些還在為有著和舟舟父親一樣痛苦的家長能夠看到希望:「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陸』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人們把電影稱為什麼
1905年春夏之交,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半小時的默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距離電影的發明,不過10年時間。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柒』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2、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
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捌』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電影是什麼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正劇《孤兒救祖記》,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王漢倫、鄭小秋等主演。影片描寫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余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余璞挺身相救,於是*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
編劇鄭正秋是我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其電影觀念也秉承著中國文藝觀的傳統,認為電影應擔負起改良社會,教化民風這一重要使命,因而他編劇的電影強調道德教化,關注現實問題,注重社會的內涵,被稱為「社會片」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這部影片是鄭正秋電影觀念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他創作的第一部「社會片」。影片的主題是「教孝」、「懲惡」、「勸學」、「揚善」和宣傳社會改良;片中的人物也被歸結為善與惡的代表,尤其兒媳余蔚如的「賢妻良母」形象是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理念的標志。
在《孤兒救祖記》問世之前,已誕生十幾年的中國電影正陷於低谷之中。這部影片除了在故事內容上擺脫了早期電影對西方電影例如滑稽片等的因襲摹仿,包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民族觀念外,藝術上也擺脫了文明戲式的舞台化表演風格,力求形象、情景的生活化和真實性,同時注重故事性和情節的引人入勝,這使得影片在當時的確不同凡響,非常契合觀眾的口味。
影片於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據記載,它成為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國產片,其在當時的聲譽和影響超過了所有的外國片。影片公映之後,「未二日,聲譽已傳遍海上,莫不以一睹為快」。以後又在上海、南京、漢口、天津等地連映六七個月,「營業之盛,首屈一指;輿論之佳,亦一時無兩。」《孤兒救祖記》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獲得了生機,並在此後成為二三十年代中國最重要的製片機構之一,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此後數年間,國產製片業迅速崛起,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自然導致了電影產量激增,國產電影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國電影藉此開始走出低谷,進入自己的第一個空前繁榮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余蔚如的扮演者王漢倫(1903-1978)。她是中國第一代女影星之一,當時為一外資企業的英文打字員。影片在開拍之前四處尋找女演員無著,經同事中一位明星公司的股東介紹,王漢倫前往應試,頗得張石川的滿意,從此進入影壇。影片的成功不但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女演員,也成為享譽一時的中國第一位悲劇明星。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火燒紅蓮寺》取材於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鄭小秋、夏佩珍等主演。影片表現在湖南鄉村械鬥復仇的背景中,瀏陽縣把頭陸風陽之子陸小青學得高超武藝,返鄉中誤入妖魔潛伏的紅蓮古寺,後在眾多武林高手及官兵的救助下,方得沖出魔窟,救出被囚禁的總督及被殘害的良家婦女,並將紅蓮寺一把火燒掉。
這部影片是在20年代後半期商業電影開始在中國興盛的背景下問世的。其時,古裝片和武俠片成為商業電影的主要潮流。《火燒紅蓮寺》在武俠電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異技」鬥法及半人半魔的神怪內容,成為「武俠神怪片」的開創者。例如影片的核心為「昆侖派」和「崆峒派」之間的法術爭斗,這使影片從以往武俠片拍攝武打場面轉向了注重以大量的特技鏡頭和機關布景來表現武林高手們的「飛劍白光」、「遁地逃走」等仙門妖術,同時並穿插有半裸的女人,半人半神的怪物,動作性強,又很熱鬧。
《火燒紅蓮寺》的成功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及神怪片熱,許多公司紛紛效仿,其中以「火燒」為題材的影片就層出不窮,如《火燒平陽城》、《火燒七星樓》、《火燒青龍寺》等。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
《火燒紅蓮寺》是中國大型系列電影的開山之作。這種依託於商業電影的系列片也在當時成為一種熱潮。稍後於這部影片問世的系列片還有《乾隆游江南》(9集),《荒江女俠》(13集)。
『玖』 終於有一部國產片告訴了我們,中國電影該長什麼樣
《我不是葯神》講好了一個故事。
是講好了一個故事,而不是講了一個好故事。過去的導演是有這個能力的,《霸王別姬》《活著》等影片都是把一個故事講好了的的代表作,但從大眾接觸院線的第一部電影《英雄》開始,國師把大眾帶偏了,把導演也帶偏了。場面宏大,特效誇張,演員大牌成了電影宣發的重點。還好,青年導演扳回正路了。這幾年有點聲音的電影大多是青年導演的作品。媒體也終於不再用「中國第X代導演」這種介紹了。
『拾』 有一部中國電影,很老了,求是什麼
有點印象,好像是文藝片,宋佳的《蕭紅》還是湯唯的《黃金時代》記不清了,應該就是這兩部中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