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裴休的奇遇
裴休,字公美,唐代名相。進士出身,後來做到宰相,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與禪宗有深厚因緣。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代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亘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與溈山靈佑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由於撰寫<傳心法要序>,與黃檗希運也有殊勝的因緣。
長慶年間,裴休中進士,到大安寺行香禮佛,觀賞寺內廊壁畫作,便詢問寺僧說:「是何圖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的真儀。」
裴休反詰:「真儀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何在?」寺僧無言以對。
裴休再問:「這里可有禪人?」
寺僧於是請來掛單寺中的黃檗希運禪師。裴休問黃檗希運禪師說:「我有一個問題,可否請禪師開示一語?」黃檗應允。
裴休於是重述前言,禪師厲聲道:「裴休!」裴休應諾。禪師疾聲逼問:「在何處?」裴休當下心領神會,如獲髻珠。於是延請禪師入府,執弟子禮,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裴休和黃檗禪師的這段奇遇,從他詰難的語鋒可以看出他對佛法的深刻造詣。他自幼在家庭中接受佛法的薰陶,雖處政治中心,但仍篤信佛教。傳說,裴休曾遇到一位天竺異僧,授予他一首偈頌:「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豈離紅塵?」也許裴休有出家之意,異僧知道,更知他未來將作宣宗的宰相,能制止武宗排佛的浩劫。
㈡ 張氏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後,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並出任魏相,一年後去世。
2、張騫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3、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4、張飛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三國演義》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5、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綳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㈢ 寬容是他們和上帝的事我只負責讓他們見面,是哪部電影里的話
中文名: 怒火救援
外文名: Man on Fire
其它譯名: 怒火中燒,怒火拯救,憤怒復仇
製片地區: 美國 英國 墨西哥
導演: 托尼·斯科特
編劇: 布萊恩·海爾格蘭德
類型: 動作,驚悚,劇情,犯罪
片長: 146分鍾
對白語言: 英語 西班牙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拍攝日期: 2003年4月7日
㈣ 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為何卻被一位老農民所誤殺,讓清軍坐收漁翁之利
李自成推翻明朝後,吳三桂聯合清軍打敗了李自成。李自成南逃跑,在缺少糧食時,他帶領部下搶奪農民的糧食,農民在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把李自成誤殺了。
明朝末年,朝廷早已腐朽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各路人馬紛紛其揭竿而起,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員。李自成的部隊曾經開倉救濟飢,聲名遠揚,眾人紛紛追隨他,他的勢力立馬大增。他提出了「均田免賦」口號,百姓們感恩戴德,還編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
當李自成和部下來搶糧,遇到農民們的頑強抵抗,在雙方打鬥中,李自成被打死。後來村民才知道被打死的是李闖王,村民害怕被大順軍報復,連夜逃走。李自成自己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反而被農民打死,真是一大悲劇。李自成死後,他的大順軍群龍無首,成了一盤散沙,已經成不了氣候。
㈤ 宋仁宗時期的宰相是哪幾位
共23位,分別:王欽若、丁謂、馮拯、王曾、李迪、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王隨、陳堯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賈昌朝、陳執中、文彥博、 宋庠、龐籍、 梁適、劉沆、韓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欽若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
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2、丁謂
丁謂(公元966~公元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先後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後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里,「建節本鎮,一時為榮」。
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丁謂任蘇州軍節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台後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因作惡太多,丁謂最後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司戶參軍,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沒家產時,從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賄賂物品,不可勝紀。景祐四年(1037)閏四月,卒於光州,歸葬蘇州城西華山習嘉原。
3、馮拯
馮拯,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知數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參知政事。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僕射。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
曾規諫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謚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今山東鄄城舊城)。北宋名臣、詩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狀元及第,歷任通判、知州、知制誥、節度使等職,多次出入內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歷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贈司空、侍中,謚號「文定」,仁宗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全宋詩》錄其詩,《全宋文》錄有其文。
6、張知白
張知白(?-1028年),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後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度判官。
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儉,「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天聖六年(1028年),卒於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謚文節。
7、 張士遜
張士遜(964年—1049年),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詩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舉進士第,為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主簿,除射洪(今屬四川)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鄧國公(今河南鄧縣一帶)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謚文懿。張士遜曾經活躍於北宋政壇,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呂夷簡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
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
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慶歷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後因病以太尉致仕。
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後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9、王隨
王隨(約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陽(河南孟縣)人。宋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竟明大法。
曾為長水子璇禪師之首楞嚴義疏注經作序,並刪次《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為《傳燈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間,出任宰相(也有史書作「丞相」)。臨終書偈而逝。
10、陳堯佐
陳堯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人。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咸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聖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
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州觀察推官,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以善於治獄聞名。
宋仁宗特召其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歷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歷新政」,為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
慶歷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後,於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獲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
14、賈昌朝
賈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北宋宰相、訓詁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賜同進士出身,任為國子監說書。宋仁宗朝,歷任天章閣侍講、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職。
官至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封魏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元」。宋英宗親題其墓碑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陳執中
陳執中(990-1059),字昭譽,參知政事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真宗時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
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仁宗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慶歷元年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陳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逾年辭節,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謚恭。
16、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後,經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工部尚書宋祁之兄。開封府雍丘縣雙塔鄉(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雙塔鄉)人。
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贈太尉兼侍中,謚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德范之碑」。
18、龐籍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龐籍又先後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龐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司空、侍中,謚號「庄敏」。
19、 梁適
梁適,字仲賢,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於山東東平。其父梁顥為翰林大學士,以父蔭為官。雖然「狀元父子」雙雙早逝,仲賢卻帶領家族走向繁盛。
稱「忠孝三梁」(梁顥,梁固,梁適),可與「文情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肩。
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滿堂笏,梁半朝」之稱,與東漢時期梁統家族一樣輝煌盛名。
20、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聖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於吏事」著稱。
21、韓琦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飢民。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
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歷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與富弼齊名,並稱「富韓」 。
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
天聖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魯國公。
卒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歷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
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後,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曾勸宋神宗「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行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後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贈太師,謚號「文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宰相
㈥ 《白蛇傳》這些年被翻拍近十次,原型歷史上分別是誰
歷史上許仙叫做許宣,白素貞是一條修行千年的白蛇,這個故事來自於馮夢龍編撰的《警世恆言》,這個故事最初就叫《白蛇傳》。由於社會風氣的不同,一個故事可以發展出多種不同的解釋。就好比說白蛇與許仙的愛情故事,一開始可不是這么美好的,畢竟白素貞是蛇妖,過於冷血了。
03、歷史上真實的法海高僧
從小到大看的《白蛇傳》里,沒有哪一個法海是討人喜歡的。我一直把他當做一個拆散別人恩愛夫妻的壞人來看待。但是歷史上確實是真實存在法海高僧的,他本來是一個宰相的兒子,有一天忽然就頓悟了,非要去出家,得到法海這一名號。他是一位大禪師,禪宗佛教真實存在的高僧。後世對於法海的評價,真是對不起這位高僧在世時的功德,電視劇造成了人們對法海的偏見,由此可見第一印象的重要啊。
㈦ 唐朝宰相裴休生平
裴休(791-846)字公美,河東聞喜人(今山西運城聞喜人),但《唐書本傳》作孟州濟源人(今屬河南省)人。官至吏部尚書,封河東縣子,贈太尉。善文章,工書,以歐、柳為宗。寺剎多請其題額,河南廬山亦多題銘。為晚唐著名書家,然存世書跡僅一件。入朝為相當宣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正值兵荒馬亂,避難在香嚴和尚會下做小沙彌,後到鹽官會中作書記。後來,小沙彌當上皇帝,就是宋宣宗,禮聘同門師兄裴休入朝為相。 裴休當上宰相後,操守嚴正,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他善於文章,楷書造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時,佛教遭逢大難,裴休雖身為重臣,卻能功祿盡拋,以一片赤誠,挺身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裴休不僅以文筆來庄嚴經藏,並立下宏誓:願生生世世為國王翼護佛教。雖身居高位,卻兩次禮請黃檗禪師於鍾陵(會昌二年,八四二)、宛陵(大中二年,八四八),日夜問法,精勤不休,筆記其言,成《鍾陵錄》、《宛陵錄》各一卷,刊於唐大中十一年,名為《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又撰<傳心偈>一章。裴休曾為<傳心偈>作序:「予於宛陵、鍾陵,皆得親黃檗希運禪師,盡入心要,乃作偈爾。」 唐代天真和尚也為<傳心偈>撰跋:「嘗聞河東大士親見高安導師,傳心要於當年,著偈章而示後,頓開聾瞽,煥若丹青。予惜其遺,綴於本錄雲爾。」 河東大士 裴休宿信佛教,曾隨圭峰宗密禪師學習華嚴,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請他撰序,如<圓覺經序>、<華嚴經法界序>、<禪源諸詮集都序>等,皆可看出裴休優游於藏經的文字般若。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於是親自送他入佛門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勸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日。其文摘錄如下: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又偈: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這位年少的翰林學士,經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難違,只有強忍。有一天,將滿腹牢騷以一偈道出:「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里的住持無德禪師聽了,微笑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裴休中年以後,斷絕肉食,摒棄諸欲,焚香誦經,世稱「河東大士」。他一生的作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門」的美稱。 名言 裴休有一段名言,常被後人所引用,「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瞋,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為能耳。」特別彰顯了佛法的人道精神。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引用他的話,說:「由是觀之,舍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磁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是為人間佛教的又一驗證。
㈧ 一個有關歌妓的韓劇
黃真伊,由宋慧喬主演
㈨ 關於西遊記的某些片段
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s/fly_001.htm
在裡面慢慢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