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些超現實主義電影
李楊的(盲井)(盲山)相當不錯,請採納
B. 中國的超現實主義電影都有哪些謝謝
奮斗和我的青春誰做主反映了年輕人的現實生活
C. 中國電影分哪幾個階段
1. 艱難的拓荒 (1905-1931 )
中國電影的拓荒期是漫長的。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從放映外國影片起步到開始攝制自己的影片,從寄生於外國資本到開始自己獨立自主地製片,經歷了痛苦的蛻變。1905年秋,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景豐拍攝的京劇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開了中國人自己攝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雖然有聲片在公演時,並未產生所期望的轟動效應,但是它們的大膽探索和努力實踐,畢竟揭開了中國電影歷史新的一頁。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國電影發展到1931年,開始其劃時代的轉折。在觀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戲」說,使電影更趨電影化,並將早先著重娛樂、經營的思想轉向電影與時代、現實的結合,使中國電影與新文藝合流,表現出厚重的時代感與歷史感。觀念的轉變帶來了電影編劇的重大變化,促使了導表演藝術的飛躍和發展,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漁光曲》、《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頭》、《風雲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和麻雀》、《三毛流浪記》等。
3. 曲折中的發展 (1949-196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新中國17年,既經歷過艱難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堅韌地前進,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良成就。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審美追求與創造,將中國影壇點綴得搖曳多姿。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中華女兒》、《上甘嶺》、《祝福》、《李時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鋪子》、《風暴》、《紅旗譜》、《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滯與倒退 (1966-197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嚴重的停滯和倒退。電影家被打倒,電影廠被關閉。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影壇顯現出令人窒悶的空白。後來雖然恢復了生產,但是在「根本任務」論、「三突出」論等嚴重框范下,影壇又成為「樣板戲」電影和陰謀電影的天下,現實主義電影只能曲折地伸展。從1970年開始, 「樣板戲」從舞台搬上銀幕,先後拍攝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進(1979-1989)
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了新時期,中國電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覺時代。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中國電影面對門戶開放後的八面來風和經濟改革中的多方挑戰,感受著當代思想理論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潮湧。電影藝術家們也開始解放思想,掙脫了長期束縛他們創作的「左」的枷鎖,不斷譜寫出中國電影史上絢麗璀璨的篇章,將中國電影的發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牧馬人》、《巴山夜雨》、《芙蓉鎮》、黃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別姬》、《湘女蕭蕭》等就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作品。
6. 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像《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紅粉》、《過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D. 誰還記得有這么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國產電影
有種你愛我
7.5分加入收藏
主演:鄭愷江一燕於笑於嘉萌
導演:李欣蔓
類型:愛情喜劇
時長:105分鍾
年代:2015
地區:內地
語言:漢語普通話
簡介
E. 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座高峰的是
導演謝晉。
F. 中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既保留了藝術追求,同時也獲得高票房你認為它們是怎樣做到的
《姊妹花》導演:鄭正秋1933年 上海明星影片公司
《姊妹花》是鄭正秋根據自己編寫的舞台劇《貴人與犯人》改編和導演的電影,以1924年軍閥內戰為背景,描寫了一對自幼離散的孿生姊妹,因處境不同,妹妹成了軍閥的姨太太,姊姊成了囚犯。
結局是姊妹相認,與父母闔家團圓。該片由當時的影後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首映後受到極大歡迎,在上海連映60多天,盛況空前,是解放前少有的最賣座影片之一,這個紀錄長時間無人能夠打破,直到1934年出現了《漁光曲》(後者以其絕佳的視聽效果創造了84天的上映紀錄)。《一江春水向東流》導演:鄭君里、蔡楚聲 1947年 昆侖電影公司據統計,從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一江春水向東流》連映3個多月,觀眾達712,874人次,創造了《漁光曲》之後的最高紀錄。這部史詩式的影片有著遼闊的社會背景,事件紛繁,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時間跨度大。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卓著,是中國風格的電影代表作。《白毛女》導演:王濱、水華1950年 東北電影製片廠《白毛女》是新中國第一部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的電影,它改編自延安時代令廣大工農兵刻骨銘心的同名歌劇,這部歌劇取材於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女》上映時,國內首輪觀眾即達600餘萬,上海達80餘萬人次,創中外影片最高紀錄。50年代這部影片先後在30多個國家、地區映出。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在他的《電影藝術史》中,給《白毛女》以很高評價,稱之為「動人心弦的現實主義」。《喜盈門》導演:趙煥章1981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0年代初期的話語中心是農村的經濟改革,家庭內部的爭端成為社會焦點。適時而出的家庭倫理道德片《喜盈門》以北方農村一個家庭婆媳之間的爭端為主要內容,關注了傳統倫理道德特別是尊老愛幼、贍養老人在經濟改革年代的農村的失落問題。1981年放映後的兩年內,全國觀眾達1.7億人次,成為80年代上座率最高的國產故事片之一。這部產於大城市上海的電影,長時間以來成為中國農村電影的惟一代表。《芙蓉鎮》導演:謝晉1986年 上海電影製片廠這部根據古華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是被認為傳統倫理電影最後一位導演的謝晉的代表作。其電影在多年之內創造的觀眾人次記錄在中國電影史上堪稱空前絕後。即便在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淡化以後的1998年,北京零點-中博影視調查系統對北京、上海和廣州的1500位18歲以上的市民所進行的調查中,仍然有25%的觀眾選擇了謝晉為他們 「最欣賞的國內導演」,其得票率超過了居第二位的張藝謀。不僅如此,它也創造了內地影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紀錄,1988 年3月10日在香港上映後,15天內票房收入達511萬港元。同時,在國際上也是口碑卓越。《英雄本色》導演:吳宇森1986年 新藝城-電影工作室香港英雄片的經典之作,曾被評選為香港10大電影第一名。1986年8月首映後,創下了票房34,651,3 24港元的當年最高紀錄,隨後風靡東南亞,又以輾轉的渠道風靡整個大陸。《英雄本色》使失意的吳宇森和周潤發橫空出世,成為香港影壇的里程碑,後者扮演的「小馬哥」成為一代影迷的偶像。通過該片,吳宇森樹立了其「暴力美學」旗幟,周潤發也徹底改變了「票房毒葯」的不佳名譽,確立了其香港第一影帝的地位。該片的續集也廣受歡迎,成為香港電影的一種品牌。《少林寺》導演:張鑫炎1982年 香港銀都機構1981年,《少林寺》正式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實地開拍,出演。這部投資120萬元人民幣的功夫電影全國公映後取得巨大轟動,在香港及亞洲、澳洲和美洲一些國家上映時,引發一股強烈的「少林旋風」和「功夫熱潮」,觀眾遍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國內的觀影人數就達到了5億人次,在日本的票房收入超過了3000萬人民幣,香港突破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僅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就達1615.7萬港元。《大話西遊》導演:劉鎮偉1995年 香港彩星電影公司這套投資6000萬港幣的影片最初在香港上映時,票房極差,僅為4500萬港幣。進入大陸後,起先默默無聞,沒人願意看和談論它,票房低到登上了「95年十大引進劣片」榜。但隨後,這部影片以盜版VCD(後來又以DVD、網路下載的形式)在高校的學生中流行開來,並且聲譽日漲,最後到達了成為經典的程度,充當了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最熱門的公共話題,由此衍生出的語言、文學、游戲、及相關一切變成一種青少年「亞文化」現象,甚至引起了嚴肅的專家學者的解讀興趣。這部電影只是在票房上失利,但在其它方面所賺取的人氣和利潤,不知道要超過票房多少倍。到了20世紀末,它的票房已經高達6000萬元。《大話西遊》已成為年輕人心中CULT片崇高的經典。《大鬧天宮》(上、下集)導演:萬籟鳴、唐澄1961年、1964年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從1960年到1964年,歷時4年時間創作完成,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堪稱一部鴻篇巨制。這部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少年回憶的動畫作品,幾年間創下上億元票房,同時也震驚了國際動畫界,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並榮獲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無數獎項。20多年後,《大鬧天宮》於1983年在法國公映,依然震撼了這個藝術國度。法國《德國人》介紹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藝術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此後的40年裡,沒有一部國產動畫影片能夠達到《大鬧天宮》的藝術高度和影響力。《英雄》導演:張藝謀2002年 銀都機構、精英娛樂、北京新畫面2002年可說是《英雄》年,這一年年底,張藝謀首次試水的武俠電影在恢弘的宣傳氣勢中上映了。這部投資30 00萬美元的超級巨片以別人無法仿效的宣傳發行模式,瞬間席捲了全國影院,並創下了高達2億元的國產電影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兩年後的2004年9月份,《英雄》北美上映後成為票房冠軍。在國內電影市場連年不景氣的情況下,張藝謀和他的搭檔張偉平敢於斥巨資拍攝這樣一部空洞的「英雄」電影並獲得如此大的回報,說明中國電影產業的空間仍是巨大無比的。此後,中國官方和電影人開始認真地考慮市場和產業問題,這或許才是《英雄》落幕之後中國電影最大的回報。
G. 什麼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現實主義電影,是30年代以義大利一批電影人為代表發起的電影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志,批判社會不良現象。
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 (註:當時歐洲處於經濟危機時,社會動盪不安,戰後經濟好轉,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興起,但現實主義電影仍佔一定地位)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7)中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現實主義電影:
1,《我不是葯神》是由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制的劇情片,徐崢、周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
2,《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是由焦點電影公司製作的劇情片,由讓-馬克·瓦雷執導,馬修·麥康納、詹妮弗·迦納、傑瑞德·萊托等領銜主演。該片於2013年11月1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羅恩·伍德魯夫的真實經歷改編,主要講述了羅恩·伍德魯夫被診斷出感染上艾滋病毒之後,與病魔和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斗爭的故事。
H. 現實主義電影的發展史
內容相當多,建議看一下面這本書《外國電影史》。
http://www.cnread.net/cnread1/lszl/y/yiming/wgdy/index.html
I. 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影片代表作有哪些
影片通過胡智清解放前的生活遭遇,反映出在閃爍著萬家燈火的城市裡,多數人的苦難生活。 《萬家燈火》通過小知識分子胡智清一家的生活變化,表現了40年代末國民黨統治區的通貨膨脹、人民失業、市民破產的黑暗的社會現實,描寫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痛苦、悲哀以及他們的覺悟和成長過程。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以普通人為主體,描寫小人物真善美和他們的悲歡離合,是沈浮影片中「平民意識」的一貫表現。
他的第一部滿意作品《天作之合》(1935),就是表現了生活於貧困線下的失業工人的不幸與悲哀。影片《萬家燈火》成功地展現了胡智清等底層人物的生存的艱難,從而有力揭示了壓迫人民的國民黨統治階級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影片在敘事結構上,打破了傳統的靠「奇」、「巧」組織故事的戲劇形式,而是著眼於現實中隨處可見的人和事,通過生動具體的生活事件來鋪敘人物的發展軌跡,展示家庭社會種種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