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北京電影節太空漫遊

北京電影節太空漫遊

發布時間:2021-07-26 23:42:11

㈠ 如何評價《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

這部影片是庫布里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制。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里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影片開頭五分鍾沒有畫面、沒有對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無聲和縹緲。冗長、晦澀、哲學,是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1)北京電影節太空漫遊擴展閱讀:

由於影片攝影指導傑弗里·安斯沃思不願使用復雜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畫面全部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

因為當時廣泛採用的靜態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動態畫面無法打造出庫布里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所以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片中人猿學用工具場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這種特效技術的傑作。

在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普遍應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

前投影技術需要使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度放置一面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單面鏡再將影像反射給演員和由回射反射材料製成的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並納入鏡中。

在這過程中,演員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鏡面反射的光線很弱,遠遠暗於現場光線,而與此同時,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畫面又能清晰顯現在攝影機中。

為拍攝出遼闊的非洲畫面,影片劇組需要高達40英尺的背景幕,這種尺寸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當然需要規格最大的投影機。

可當時現有的大型投影機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畫面顆粒感過重,於是劇組和米高梅的特效總監湯姆·霍華德(Tom
Howard)聯手設計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

㈡ 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被哪些電影致敬過

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萊克斯·盧瑟進入氪星飛船的畫面
就是致敬《2001太空漫遊》

㈢ 誰能詳細說明一下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拍攝背景(時代背景,科技背景)

背景知識,《2001太空漫遊》是漢語名稱。其英文是《2001:A Space Odyssey》意思是《2001:太空奧德薩》。如果沒有一點兒希臘文化的背景知識,中國觀眾對太空和奧德薩聯系在一起,還真有點兒莫名其妙。可是對於西方觀眾來說片名和影片要展示的內涵是恰如其分的。而漢語片名到像是一部太空觀光片了。 我在這里對《2001:太空漫遊》拍攝的背景知識以及導演作一介紹,以利於太空愛好者們更好的欣賞本片。 電影本身的發展也是技術的發展,有創新的電影不是技術上出新,就是藝術上有創造。往往技術上的發明推動了藝術手法的實現。美國電影更是一直在技術上尋求創新。本片就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影技術創新的產物。 進入上個世紀五六十年後,隨著電視在家庭的普及,美國電影度過了黃金時代,人們很少進入影院觀影了。為了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大電影公司紛紛嘗試研製新的電影技術,寬銀幕、立體電影、巨幕電影都是在當時研發出來的。本片《2001:太空漫遊》就是用65毫米負片拍攝的巨幕電影。不過由於巨幕影院不多,本片真正大范圍發行的還是寬銀幕電影。DVD影碟出的也是2.20:1的寬銀幕電影。 這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太空科幻大片,全部製作預算1050萬美元(在20世紀60年代,這可是 天文 數字),其中的650萬就花在了特技製作上。 庫布呂克 用了四年時間製作本片,其中用了一年半製作影片中的250特技鏡頭。這是米高梅公司繼《賓虛》電影之後,又一巨資打造的大片。其目的是為創造一種奇觀世界,為眼睛和耳朵打造的視覺和聽覺盛宴。 觀賞性: 電影主要是為滿足眼睛的觀賞慾望的。本片為了達到這一點,下了很大功夫。 一|、巨幕電影:用65mm負片拍攝,然後印製在70毫米膠片,發行到巨幕影院中。由於巨幕影院普及性不高。使得能夠在巨幕影院觀看此片的觀眾不是很多。此片是巨幕影院,但不是現在的IMAX。IMAX只是巨幕電影的一種。現在的普及趨勢不錯。 二、特技人員:本片的特技小組由老庫親自掛帥,組員包括Con Pederson, Wally Veevers,和Douglas Trumbull。這里不得不提電腦製作特技了,現在電腦製作特技非常普及,即使不是科幻片也會被大量應用。但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電腦還是大型機的時代,能夠應用到電影中非常不易。Douglas Trumbull特地為本片設計了一種機器「Slit Scan」完成本片中最重要的特技片斷,就是那穿過奪目燦爛的奇幻隧道那一場戲。這位視覺效果大師此後仍為《第三類接觸》和《銀翼殺手》作特技。 三、技術顧問:本片的技術顧問是Frederick Ordway 和Harry Lange,二人均曾在NASA擔任宇宙飛行器的設計工作,無與倫比的真實性使得本片成為硬科幻的聖經。舉個例子,當Dave架著他的pod(球狀飛行器)打開母船「發現號」的艙門時,在他操縱機械手臂旋轉艙門把手之前,他首先伸出了第二隻機械手臂抓住了另一處把手。為什麼?別忘了,外太空沒有重力和摩擦---如果不事先固定,那麼旋轉的將不是艙門把手,而是Dave的pod! 另外,Ordway還說服了一打企業巨頭參與影片製作,報答是讓他們的公司logo在片中露臉(植入廣告),以此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公眾形象。這使得IBM,波音,貝爾,希爾頓,通用電氣等大型企業的標志得以在21世紀里繼續稱霸(bill:「where the hell is MS?!」 這說的是微軟嗎?)。 聲音 : 記得嗎?本片開頭的黑場,長達3分半鍾,這時候只有一種怪異的音樂聲。如果能夠看幾遍,你會發現這怪異的聲音和影片最後穿越隧道後的聲音相同。這個序曲是Ligeti的作品「Atmospheres」,中文象是可以翻譯作「大氣層」,因為這部影片揚名的現代音樂經典。 這之後是什麼,是人類降生前的地球,那麼安靜祥和的早晨。很安靜是嗎?其實不是,你仔細聽就知道這安靜是由天籟聲音組成的——蛙鳴、蟋蟀叫、風聲、獸吼組成。其實這和中國的古詩鳥鳴山靜一個用意。 本片的語言或說是台詞並不多,而且你會發現在許多有關太空的影片中,本片是遵守基本的聲學原理不多的幾部——那就是太空真空環境中沒有傳導聲波的介質。看一看《星球大戰》就可知道,在那裡真空中的爆炸聲隨時可以聽到。可見本片硬科幻創作理念的貫徹執行的非常徹底。 音樂:《藍色多瑙河》,一曲世界聽眾都很熟悉的樂曲。被導演庫布呂克直接拿來用在太空梭降落空間站的段落。其實庫布呂克為了本片特地請了《斯巴達克斯》的配樂阿里克斯. 諾斯進行樂曲創作。諾斯當時已經是頂級電影配樂大師,曾為許多好萊塢名片大片配樂。如:如《慾望號街車》、《推銷員之死》、《埃及艷後》、《萬世千秋》、《風雲英傑》。可是在影片拍攝開始的時候,庫布里克很坦誠地表示他希望保留一些它已經開始使用的「臨時音樂」,諾斯後來回憶,「我有一種預感,不管我寫出什麼來跟施特勞斯的音樂競爭都不能讓庫布里克滿意。」最後不管是導演還是作曲家都無法忍受用作曲家的個人創作和導演的臨時音樂選湊起來的配樂。所以在最後的影片中,他們還是使用了導演開始准備的「臨時音樂」。這些「臨時音樂」除了上邊提到的兩首。還有一首音樂是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取材自哲學家尼採的交響詩。最具象的電影畫面跟最抽象的音樂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撼動著感官和心智。 電影說起來也就是靠畫面和聲音搭建起來的。有了精緻的畫面和優美的聲音,這部開創新的太空科幻電影里程碑的影片問世了。 影片在1968年4月上映時,業內並不被看好本片。有影評家稱之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像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憤然抗議該片違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機器人不會對人帶來傷害;當紅小生洛克·哈德遜從首映禮上憤然退場:「誰能告訴我這片子究竟講什麼玩意?」 可是一位觀影的17歲中學生看完後脫口而出:「這是讓你體驗的,不是讓你理解的。」一語道破觀看本片應有的心態。庫布呂克之所以要用巨幕電影製作本片,初衷就是讓觀眾融進電影中,能夠體驗到宇宙飛行的感覺。 《2001太空漫遊》宏大、神秘,對一般觀眾來說甚至乏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商業電影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等要素在這里變得無足輕重,特效、畫面和音樂占據主導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影片同名小說作者和共同編劇)說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隻能證明我們失敗了。」 影片四年的精心製作培養鍛煉了一批特效技師,這之後的《星球大戰》、《超人》等一批太空科幻影片都從《2001太空漫遊》里汲取了營養。僅從這一點二來說《2001太空漫遊》也是開創了太空科幻電影的里程碑。

㈣ 太空漫遊》影評及解析 送給看得半懂不懂的同學

在圖書館早就看到了《太空漫遊四部曲》,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看著這些雷同的書名,一直以為是有人通過電影仿的偽書,沒什麼興趣。前兩天終於忍不住全給借出來了——看來我是這套書在本圖書館的第一個讀者——才發現差點就錯過經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這四部曲分別出版於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遊》的出版時間與電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這樣,《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是由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共同構思創作的。從第一本可以看出來,或許作者並沒有打算寫後面三本。書上的情節和電影略有出入,但不影響大局,但《2010:太空漫遊》小說回顧2001的情節卻與《2001:太空漫遊》小說的情節略有出入,與電影內容相同。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順著電影續寫了,但只是部分細節,與故事大局無關。

現在解釋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點:

1、黑石是什麼?

宇宙中一種遠早於人類的生命,科技、智慧發展到了極致,他們已經可以將自己的心智從身體中抽離出來,變成一種無形的能量體,這種能量體不斷吸收宇宙間的能量,從而達到了永生,並獲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純意識形態的能量體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們的莊稼地,他們可以隨意地耕作和收獲。宇宙更是他們的實驗場,他們不斷地到處做著生命與文明的實驗,而黑石就是用來實現他們目標他們的一種工具。300萬年前,他們路過地球時發現了地球上存在著生命,他們希望能夠開啟地球上的文明時代。於是他們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現了更高級的文明,啟發了猿人的心智,從此開啟了人類文明之光。而他們飄向了宇宙的深處繼續做下一個實驗,地球不過是他們撒下種子的一個地方而已,並沒有特別意義。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場指向木星,這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

如此一說,黑石背後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則會覺得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說或者電影,更像是神話。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世界就已經有虛擬的組成的,否則你電腦硬碟中那幾百部電影從何而來?

2、哈爾為什麼發瘋?

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小說中解釋了這個原因,因為怕被泄密,發現號去木星的目的,飛船上只有三個人和哈爾知道,而這三個人是處在冬眠狀態。兩位日常駕駛飛船的艦長鮑曼和普爾反而不知道,哈爾已經被輸入命令,如果人員全部出現不測,它也要獨立完成這個使命。對哈爾來講,完成任務是大於一切的。而同時呢,根據原有設計,哈爾必須精準地、毫無隱瞞地處理一切信息。這樣呢,它既要對它這艘飛船上數月來唯一可以交流的兩位同事隱瞞一個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隱瞞任何事情的,於是,對於一個設定過程序難以應變的機器來說,哈爾精神分裂了。對哈爾來說,由於那項任務大於一切,所以它要脫離這種心理困境,就必須幹掉它的人類同事,從而獨自去完成任務。

3、電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後面怎麼消失了?

其實兩位艦長鮑曼和普爾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選上的飛行員,他們在飛行過程中一直聽命於弗洛伊德博士。自從博士發現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場指向木星後,這項探險計劃就開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遊》的主角。2061年他還漫遊了一次太空。

4、鮑曼給哈爾斷電後,飛船駛入一片光電中,他到了哪裡,為什麼還有一間地球上的屋子?最後為什麼有個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實上鮑曼給哈爾斷電後,地球上指揮中心已經把這項任務的秘密向他公開,並希望他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鮑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數月。到了目的地時,他發現空中懸浮著一塊更大的黑石,長邊達到2公里。於是他把飛船駛上了軌道,然後他乘坐分離艙——就是普爾在外面修天線時駕駛的球形飛行器——試圖降落到黑石上面。當他抵達黑石上面時,卻發現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裡面是一個璀璨的宇宙,鮑曼大喊了一聲;「天哪,到處都是星星!」這是地球聽到他的最後一句話。鮑曼掉入了一個星際之門,很快他發現自己降落到了一個房間里,傢具電器一應具全,甚至還有華盛頓的電話簿,但大多數傢具都只是粗劣的仿製品,電話簿里一個字也沒有,只仿製了外形,這是主宰者為了向他表達善意,從地球上模仿而來。鮑曼在上床休息後,他的記憶和意識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剝離,等他完全脫離了肉體,黑石出現了,他永生了,他成為了主宰者的一個下屬,或者說一個工具。

變成能量體的鮑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還想看看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曾經愛過的人……這在《2010:太空漫遊》里有特別描述。

5、哈爾(HAL)是不是影射IBM?

幾乎所有的猜測都認為HAL影射了IBM,因為HAL這個單詞的每一個字母恰好是IBM每個字母的上一個字母。

但作者極力否認這個猜測,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遊》里借HAL的設計者錢德拉的口中否認這個說法。

「錢德拉博士,聽說你取HAL這個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領先一步,是嗎?」

「胡說八道!我們有一半是從IBM出來的,多年來我們都極力否認這項謠言。我想今天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H-A-L是從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學演算者)來的。」

======================================================

《生命的奧德》(節選)

㈤ 電影『太空漫遊2011』那塊黑色石碑出現的時候那段恐怖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意思!!

黑石黑色的方碑,安靜地漂浮在太空里,像極了宇宙的墓碑,然而它的寓意遠遠超越了死亡。貫穿全片的黑石,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意義。它在影片里總共出現了四次:猿人進化成人類之前一刻,月球之旅的結尾,飛向木星的「發現者號」和它擦身而過,垂死的大衛的床前。每次的出現,似乎都昭示文明的轉機。它從何來,到何去?它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若是人工的,那它的創造者是誰?我們,一概莫知。也許,庫布里克也不知道。這個神秘的造物在影片里是一個充滿宗教色彩的符號。它既能夠讓人想起聖經里摩西在西奈山頂從耶和華那裡領受的刻著「十誡」的石板;又能讓人想起供奉在猶太人的耶路撒冷聖殿里的黑色石頭。它是伊甸園智慧樹的果實,人類觸摸它的舉動,與亞當摘取智慧樹的果實如出一轍。它是文明的載體,智慧的傳承者。它是神的天啟,上帝的神喻。它神秘,靜默,詭異,也許它是真實存在的,是宇宙智慧生命留下的天書;也許它僅僅是幻覺,是人類潛意識里創造的「物的上帝」。不過,唯一能肯定的是,當手指觸碰到黑石那一刻,意味著飛躍、進化。黑石是蒙昧、衰老的墓碑,是文明、新生的搖籃。也許它是庫布里克表達自己對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媒介,也許它象徵那些引起歷史翻天覆地變化的觸機——那些被稱做「歷史進程的必然」的偶然事件。有誰知道呢?黑石象徵寓意的模糊性,往往讓我們望而卻步,冥思苦想
載有鮑曼的飛艇(精子),進入黑石(陰戶),穿過時光隧道(陰道),到達神秘房間(子宮),迅速變老(十月懷胎),再次見到黑石(從產道出去),變成星孩(誕生)。

至於其他細節(多次看到年老的自己,進餐,打碎杯子等),
真的很難理解或者說有很多理解方式,當然也不排除僅僅是毫無意義的故弄玄虛而已。

㈥ 2019北京電影節有什麼值得期待的片子

有一部在2019北京電影節展映過的籃球電影《絕殺慕尼黑》值得推薦一下。

最高潮的自然就是奧運會決賽的戲碼,這場比賽不僅是兩支籃球隊的比拼,更成為兩個國家的較量。

慕尼黑慘案發生後,蘇聯官方原本准備讓蘇聯隊退出男籃決賽,既是政治姿態,又避免了萬一輸給美國男籃不好交差,但最後還是奧林匹克精神佔了上風。

最後三秒鍾那一段,我第一感覺是挺扯的,怎麼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來,美國隊都慶祝過兩次勝利了,又生生被按回板凳,美國隊怎麼可能就範?

日常體驗里三秒鍾很短,眨兩下眼就沒了,但在NBA賽場,我們見識過很多讀秒奇跡,3秒可以得5分,8.9秒可以得8分,甚至還有過0.4秒絕殺。可放眼在上世紀70年代的籃球比賽就很罕見了,那時候籃球場地還沒有三分線,一場籃球賽得分也就是四十來分就可取勝,不像現在NBA比賽動輒就上百分。

但這慕尼黑三秒絕殺奇跡是真實存在的,影片最後滾字幕時放出了歷史影像,蘇聯就是這么贏下了美國,真是不可思議。

㈦ 關於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 , 我看過它的第二部。 不知道電影的名字 !誰知道

《2001太空漫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2部,如果說有的話,後來有人根據克拉克的太空漫遊的第2部《2010超時空出擊》拍了電影,算是續集。
網路:http://ke..com/view/591451.htm

㈧ 2010太空漫遊中出現了中國飛船咦難道國內版本把那段剪掉了么咋沒看見呢

那是小說中的,中國科學家研製的錢學森號,後來在木心衛星上墜毀了的那個。電影中原版也沒有提到。電影2001太空漫遊很不錯,而2010太空漫遊就沒什麼好看的了

㈨ 電影《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黑色方碑到底代表什麼

黑色方碑是一個警告牌,可以被看作比人類的某一個更高等文明,放在太陽系中,警戒人類文明突破的報警器。
在劇情中,它第二次出現,是在月球被發現,那是人類從地球開始侵入它的衛星。而,第三方碑,是放在火星,那是人類文明開始星際探險,必踏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太陽系內,行星間的探索)。
當然,片子一開始出現的,是第一方碑,是那一方碑,讓猿人,變成智人。(開始使用工具)
克拉克寫作太空奧狄賽時,兩個創作題旨,就是高等和低等文明的沖突,人類和hal電腦,人類和星際方碑。這只是他一系列寫作中的第一部而已,所以,只處理了人類和hal電腦這個命題,至於人類和方碑,那是其後系列作品潛藏的題旨。

閱讀全文

與北京電影節太空漫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