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讓單反拍攝的鏡頭更有電影感
1.設備建議:選擇全畫幅及大光圈長焦端的鏡頭,或者直接選用電影鏡頭+轉接環;
2.顯示的畫面比例盡量選擇16:9;
3.後期調色偏向膠片質感。
⑵ 怎麼做出電影中大光圈的效果
失焦的結果
⑶ 電影的拍攝是怎麼控制光圈,感光度,對焦,曝光等攝影
電影基本都是135膠片拍攝的(目前偶有數碼設備拍攝的電影以及IMAX大膠片),135攝影機固定每秒拍24幀畫面,因此快門固定的都是1/50秒,膠片的感光度也都是固定的低感膠片,因此只能用人工不光照明和光圈來控制曝光。
在拍攝風景或人物遠景時都採用小光圈保證大景深,因此需要加大人工照明的強度,拍攝中景,近景,特寫等用大光圈來虛化背景,則減小照明的強度。拍攝前導演,攝影師和燈光師要反復研究光照強度,角度,色溫等等。。
至於對焦,中景近景和特寫人物都是固定位置的,對焦也就簡單些,如果移動的話,可以採用攝影機滑軌,與人物等速移動,保持對焦點固定。
⑷ 用佳能5D3拍電影怎麼才能拍出電影感
我喜歡看電影(主要是歐美大片),也是攝影愛好者(有佳能60d),電影感其實就是大場面和突出主體,大場面必須要超廣鏡頭,如16-35,而拍人(男女主角)是要突出主題人物,虛化背景,因此要大光圈定焦,配合適當的光線,最好早晚拍,光線不夠要補光。另外要買高速存儲卡。
⑸ 用單反拍微電影為什麼要選大光圈的鏡頭尼康用什麼鏡頭對新手比較合適
微電影用大光圈不是必需的,這樣只是在為了拍攝人物的特寫鏡頭時虛化掉背景,突出主題。
至於說新人適合適合用什麼鏡頭,倒是沒有一定之規,完全取決於你錢包的厚度了(不是玩笑)。銀子富裕的很,即便是菜鳥直接大三元和金圈定焦也很正常;沒錢的高手可能很多年都在用一支標頭;只是玩法不同,樂在其中就好。
⑹ 電影攝影中一般使用多大的光圈,以及不同的焦距和光圈
這個要分環境和情節等需要,功夫片多用中長焦鏡頭,古代戰爭的,為了展示恢弘的效果,就用廣角或標准焦距的鏡頭在遠處拍,若是上場的人少,就用標准焦距的比如50mm或85mm的鏡頭或者廣角鏡頭,或者是中長焦的鏡頭拍。室內景則多用標准焦距的比如85mm的鏡頭,光圈都比較大,如2.8或4,有些室外景,為了讓背景虛化,多用大光圈,比如2.8、2.0或4.0的85mm或135mm或者50-150mm的變焦頭。具體的鏡頭使用,還是以劇情、拍攝環境來定。
⑺ 相機大光圈和小光圈的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室內影視燈拍攝)
大光圈會有不錯的虛化效果
小光圈則會照的很清晰
最小的光圈則可以有星芒效果
⑻ 普通鏡頭的f值和電影鏡頭的t值怎麼比比如普通1.4和電影頭t1.5那個光圈更大
曝光級數T=F/√透光率。
透光率是根據像平面的照度測得的,它根據鏡頭的結構、鏡片的材料,鏡片的鍍膜等對光率的影響程度對F值進行了修正,比F值更科學、更精確——不同的鏡頭,盡管光圈值F一樣,其透光率未必一樣,有時還會有明顯的差異,這就是一些老鏡頭在數碼機上必須進行曝光補償的緣故之一。由於鏡頭鍍膜技術的發展,目前T值與F值的差異已經很小了,一般攝影F值已經可以滿足需要,只有對曝光要求更嚴格的電影攝影鏡頭才使用T值。
回到你的問題上,T值和F值相同的鏡頭,採用T標示的鏡頭的實際光通量肯定比採用F值的大;但至於F值和T值數字不同但又接近的鏡頭哪個光通量更大,就不得而知了。
⑼ 攝影鏡頭:如何使用短焦鏡頭製作高級電影感
短焦鏡頭在電影拍攝時一般用的很少,及使用也只是為某個場景固定使用,因為超廣角鏡頭有畸變,搖鏡頭時能感覺到畫面內景物的變形。原先所謂的電影感,就是大光圈淺景深的視頻畫面,因早期攝像機感測器和鏡頭的原因很難拍出這種只有電影機才能拍出的效果,現在大底的單反相機很輕易就能實現這種所謂的電影感鏡頭了。
⑽ 電影鏡頭的光圈刻度為什麼是那樣
電影鏡頭光圈刻度是T值,又稱「曝光級數」。
與單反鏡頭不同,在靜態攝影中,兩個規格一樣的鏡頭,拍出來的效果一不一樣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反正若要達到同樣的亮度效果,還能透過增加曝光時間來彌補,不過在電影錄影時,恐怕就沒那麼簡單了,畢竟電影是連續性的拍攝,有時候需要轉換使用鏡頭時,要求兩者間拍攝出來的光線效果不能相差太多,不然拍出來的兩段影片會有明暗偏差。
於是,針對衡量鏡頭實際曝光的亮度,出現了另一個參考值,即電影鏡頭名稱上會出現的T值,又稱「曝光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