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影評500大學

電影影評500大學

發布時間:2021-07-29 04:22:41

1. 求一篇五百字以上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電影<<美麗人生>>的影評
這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
這是一部獲得第7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的電影。
這是一部獲得第5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歐洲電影獎的電影。
這是一部被義大利以及猶太民族引以為傲的電影。
同樣,這也是一部被我大學的戲劇老師倍加推崇的電影。

這部電影便是《美麗人生》。它的編劇、導演、主演均是一個人: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以及導演羅貝托·貝尼尼。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那段悲慘生活,我們從一切可以見到的資料比如書籍、影象等媒介中有所了解,特別是電影,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影片《辛德勒名單》。但是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卻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即使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同樣也找到了一種美麗與人性。這便是貝尼尼的《美麗人生》。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在一個小鎮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

貝尼尼並沒有把這樣一個陰暗悲慘的題材拍成一部陰暗悲慘的電影,相反,他利用他的天性把它處理成一部處處充滿幽默樂觀的影片,也就是說,把一切有關「惡」的表象去掉了,代之以一種黑色幽默的基調,就象那個教我戲劇理論的老師所說的那樣:「這是一處含著笑的悲劇」。或者,「喜劇化」。

其實這部片子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圭多與多拉相見相愛並結婚,這一段的背景音樂始終是歡快明朗的,彷彿小溪流在心中輕輕劃過;而第二段的開始是圭多和他的「公主」進入房間再出現時,他們已經有了個可愛的男孩了——約書亞。音樂立即轉入低沉,但是貝尼尼還是在向我們描繪著這個溫馨的畫面:一家三口同坐一輛自行車,一路上充滿歡聲笑語。

這是一部反思戰爭的影片。
一部反映戰爭的片子,卻不去描寫戰爭的殘酷與不人道,而是通過生活的細節來展示,並且以一種喜劇的手法來表達。這正是貝尼尼的高明之處。他避開了常人所想所感受的,以一種非常規的表現手法來反思戰爭省視戰爭。

這是一部有關父愛的電影。
主人公圭多以他的幽默樂觀機智保護著自己的兒子約書亞,不僅保護的是小約書亞小小的生命,更是在保護著他小小的心靈不受到一切「惡」的侵害。最後,當小約書亞坐在蘇聯紅軍的坦克上睜大著眼睛望著媽媽:「媽媽,我們贏了,我們終於贏了!我們終於可以乘著坦克回家了!」時,所有的一切都變得如此的燦爛,陽光,田野,音樂。這是一曲父愛的贊歌。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的影片。
導演拍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雷奧。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時寫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貝尼尼想通過這一部電影來展示面對死亡的瞭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這是一部讓所有人都感動的電影。

2.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500字

在老師課堂上,觀看了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之後思緒萬千,竟然久久未能入
睡,仍然沉浸在影片動人的情節中,被影片里三個年輕人真摯而熱烈的友情感動著!
這是
我第一次對電影做一個發自內心的觀後感,內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看著俗不可耐的電影名
字——《三傻大鬧寶萊塢》,原本對它沒有抱很大的期望,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

要說的
印度電影叫
《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部電影毫不意外的擁有唱歌跳舞的場面。
「七分共鳴、
三分感動、一分搞笑」的電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來打分了。以嬉鬧的行為抵抗印度的
填鴨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幾分現在我們讀書的無思考的獲得學位,很有啟發性。主人公的
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為這句話可以解決困難,而是因為記住這句話並
不斷的告訴
自己要有勇氣面對一切。

蘭徹、法涵、

蘭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
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希望。蘭徹是花匠
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這里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後為主人
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但是對於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
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這里上學的目的
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妝,由於壓力太重,他
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直墊底。而蘭俱



歡野外動物攝影,由於懼怕父親的權威,選
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三個年輕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
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以各種方式排解
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蘭徹的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應用」。法函的:「鹽水具
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 說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
質,如果不是為了應用,學習還有什麼意義?而目前我們的教育又走到了哪裡呢?中國的
應試教育,成了孩子論資排輩的依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決定孩
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知道我為什麼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
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傑
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後果多可怕?」

「爸,我做一名攝影家又會怎樣呢?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我會
很快樂,會真正幸福。」

「學習是興趣,工作是娛樂」

有多少孩子能夠享受到這些呢?我們的家長和老師,
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
上,就是把自己的名譽和地位與孩子的前途連在一起,害了多少孩子啊!

「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 」

「今天我不請求上帝給我這份工作,只為這生命而感激」

「有位智者說
...
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
間追上你„„」

讓我們善待自己,善待孩子們,為了他們的健康、自信、快樂而努力!

也被現在的中國教育所惱怒,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則新聞,報道中國的孩子創造力低至歷史
最低,這就是這些年應試教育造成的後果,學生正在成為考試機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興
趣去學習。

片子中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喜極而

泣,沒有半點壓抑感卻讓人看後懂得去體會和回味人生哲
理,不僅僅是教育的思考,還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們不是為了成功而競爭嗎?我
們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學完後連最基本的動手操作都不會,試問如何學以致用,影片中
在搶救莫娜生小寶寶而快速的動手自製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蘭徹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讓
我們在樂中思考什麼是朋友?最後的結局自己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
意間追上你。

劇情開始就是覺得搞笑

可是越來越覺得這原來是一部這么與我心靈接近的片子。這篇片子
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准確,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意義,劇情片更像。
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後,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電影中的經典台
詞—
All is well
,這句話總展現於整個故事中,包括最後喚醒那個剛出生的嬰兒,有點
虛構,
但展現著一種心態,
不過生活中不管發生什麼能淡定的拍著胸口說聲
All is well

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境界。不能「做自己」,總能說聲「All
is
well」也是好的!

《三傻大鬧寶萊塢》很怪的片名,近三個小時的片長,有喜有淚,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個
人認為在於融入了生活,升華到了人性,總能把那些觸動人心的東西演繹的淋漓盡致。電
影的很多情節也許涉及了印度的現實的社會問題,但似乎和我國的國情差不了多少,所以
也別總是信口「阿三」。社會很浮躁,我們更是浮躁,總想特立獨行,但現實的生活使我
們不可能那樣去做,很多時候只能沿著那特定的軌道或被牽著鼻子走,展現在我們自己的
身上就是親朋的期許,生存的必須,努力的艱難。這部影片中講述的」做自己「也許才是
人生終極的成功,故事中融入了親情,愛情,友情,雖然很曲折,但最終都近乎完美的實
現,然而電影終究是理想主義的美夢,若在現實中演繹,除了成功,更多的是荒謬!

(你可以刪掉一些。望採納,謝謝!)

3. 求兩篇500字的影評,謝謝!

隨便什麼影片都可以么?
先給你些專業的東西給的評價
「今年(2005年)最最好玩的華語電影!看過的人,上上下下沒有不叫好的。」 --《新電影》雜志
「《獨自等待》為觀眾帶來真摯的笑聲和深刻感觸,是對伍迪-艾倫和諾拉-艾芙倫的現代浪漫喜劇地盤的入侵。所有的演員表演到位、尤其夏雨深入人心,龔蓓苾所扮演的時尚聰慧的都市女孩也令人印象深刻。《獨自等待》是一部可以令觀眾心情愉悅地走出電影院的佳作。」 -- 美國《綜藝》雜志
「伍仕賢 2005年最期待的導演。」 --《北京青年周刊》
被選為 「2005年度最佳中國電影之一」 --《綜藝》國際電影指南
「《獨自等待》不僅都市感強烈,動感十足。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拍出了當下中國年輕人諸多層面的真實狀態。全片對白妙不可言,音樂更是無論與倫比。」 -- 《上海壹周》
「喜劇語言的獨特滋味,被伍仕賢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中看似荒唐的情節蘊含了對於社會現實的諷刺,他在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喜劇才能,以高強度的節奏把觀眾逗得前仰後合,大笑不止。這簡直就是他電影的殺手鐧。」 -- 《北京青年周刊》
「《獨自等待》為中國電影帶來一種獨特的全新概念和視點,這種理念和觀點可以說是我們在之前的國產電影里難覓影蹤的。如果你選擇買票觀看這部電影,保證你走出影院的時候,絕對不會後悔。」 -- 《電影世界》雜志
「看《獨自等待》,絕對是一種享受。這種享受就好比是在酷暑里看到一個打扮清爽的美女,舒服、養眼而又滿心歡喜。」 --《中國銀幕》雜志

下面是影評
一個導演的第一部正式影片往往是基於自身積累最大程度的釋放。這種釋放,要麼來自於長期的觀影經驗,要麼來自於對生活的深度思考。不管是哪種情況,導演為之付出的心血自是不用多言,影像史上的大師們已經用非常多鮮活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製作一部迷人的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有智慧是不夠的。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大多數導演們再也無法像上世紀70年代之前那樣,憑借個人口味決定整部電影的製作走向。他們必須在個性化和商業化中做出有效的權衡,這樣才能既保留了自己的電影趣味,又滿足了觀眾日漸挑剔的眼睛。

如果說中國的哪位年輕導演和他的作品具備了這種特質,那麼我想伍仕賢的《獨自等待》絕對應該位列其中。
這是一部情節不曲折故事不復雜的電影,無非就是青年人的戀愛生活。可它卻成功了,它的成功並不是一個偶然。關於青春關於愛情的電影已經有太多太多,無非是你愛我,我不愛你,我愛她,她卻愛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相同的故事,要講出不一樣的地方,這就需要看導演的講故事的能力了。不得不承認,伍仕賢講的這個故事很有吸引力。
故事主要發生在三位主角身上。大學肄業的陳文和朋友共同經營著一個古董店,但他似乎對寫小說更感興趣。像所有的青春期男青年一樣,陳文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心中始終有一個理想女孩的標尺。雖然也常和朋友們混跡於聲光艷影之中,但他卻始終堅信屬於他的那個女孩還沒有出現。直到一天他「夢中情人」般的這個理想形象——劉榮終於出現了。劉榮幾乎就是按陳文的要求「製作」出來的,她在陳文的眼中就是「完美」的代名詞,盡管她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好。在劉榮面前,陳文心裡的馬其諾徹底崩塌,在沒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堅決而果敢地把劉榮視作他生命中的唯一。他焦躁過,郁悶過,甚至做了很多看上去有些愚蠢搞笑的舉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劉榮徹底地愛上他。
如果劉榮就此就範了,那《獨自等待》就變成了庸俗的愛情肥皂劇。但劉榮並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女孩子。她性格潑辣,對生活的期盼值很高。對於陳文的愛,她沒有明確的態度,既沒有徹底地拒絕,也沒有特別地投入。甚至而在某些,給了陳文不少機會。而這種機會在陳文那裡則被理解為某種暗示。她對陳文忽冷忽熱,而陳文也被她的善變搞得暈頭轉向。她可以給她一個意味深長的吻,也可以說消失就消失,長時間不和陳文聯系。最後,經過一連串的事情之後,陳文終於發現了劉榮真實的一面,他開始真正醒悟了。他終於知道,眼前的這個女孩雖然和他所謂的「標准」如此吻合,但她終究不是他的終點。盡管萬般無奈,但他還是選擇了放手。而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劉榮再一次展現了她善變的技巧。她再次回到陳文身邊,希望得到陳文的諒解。但時的陳文已郎心似鐵。他可以不恨劉榮,但卻始終對劉榮說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做法難以釋懷。在這段感情中,他是很認真的,可他的認真卻沒有換來相同的東西,這讓他對劉榮徹底地失望了。劉榮當然也有自己的理由,她的所為無非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一點,這樣似乎也沒有什麼錯。
影片中的另一個女性角色李靜雖然外表時尚前衛看似不羈,但其實內心卻敏感脆弱。她一直默默喜歡著陳文。她對陳文的愛是一種特別隱忍的情緒,雖沒有波瀾,但卻細小地溫暖著陳文,以至於陳文和作為觀眾的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她愛著竟然是一個和她朝夕相處但對她的愛卻渾然不覺的人。甚至當陳文有意無意地傷害過她小小的美好時,她也從沒有感到抱怨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導演是自己男友的緣故,龔蓓必飾演的這個角色很容易博得大多數人的同情,她的形象無疑是很「高大」的。最後,當陳文終於知道了李靜的真實想法,但兩人真情的流露已經是在李靜即將南下的火車站。一個擁抱,雖然一切盡在不言中,但兩人的心中那層窗戶支還是沒有被捅破。
從這點上說,《獨自等待》似乎算不上一部大團圓結局的電影。陳文、劉榮、李靜的愛情歸屬究竟如何,導演並沒有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答案。在這個故事裡,沒有人是錯的,即使是劉榮也不必背負輕浮的惡名,因為「生活本來就不容易」。這種不完滿,也許正是伍仕賢所追求的,也是青春期必須要有的遺憾。可能我們總是不太在意身邊的景色,而總是對遠方的美景有著超乎尋常的想像力,這不是劣根性,這也許是人的本能,因為人一直都是慾望的奴隸。而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正確的角色並不總是能正確地出現,所以,要麼結伴離開,要麼獨自等待。沒有別的選擇了。
當陳文在稿紙上寫下「獨自等待」四個大字的時候,無論是他還是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切都回不去了。那些人,那些事,一切的一切只是留給自己年輕的一種回憶。
伍仕賢要把電影「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聽上去這有些甜蜜地憂傷。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從我們身邊溜走了,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哪些該留下,哪些該放手。而等真正知道該把誰留下的時候,這些人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樣。
這是我從網上弄得,我用著資料擴展寫了好幾千字的影評。你也可以截取精彩的部分來用。

4.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電影觀後感

《後天》觀後感

在這個暑假裡,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關於自然災害的電影——《後天》。

影片是以幾個美國人在大面積的冰地上鑽取寶貴的冰,突然冰地大面積破裂,導致一人犧牲,兩人差點與死神握手的驚險場面開始的。一開始便讓我感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類生命的脆弱。然而更驚險的場面還在後面等著我們呢。先是美國眾多城市氣溫急速下降,氣象學家——山姆的爸爸預言世界將要進入第二期冰河時期,全球氣候急劇反常,人類將滅亡;接著是日本遇到前所未有的冰雹和雪崩;然後是男主角「山姆」在各大學校舉行的競賽活動中遇到的一系列隨時可剝奪他生命的氣候災難——海嘯、雪崩、冰雹、台風(龍卷風)和暴雨。最後是美國的南邊遭受到嚴重的台風襲擊,成為了真正的冰的世界......

《後天》這部影片給我帶來的不僅讓我看到驚心動魄的氣候帶給我們的災難,更讓我深思......

先是政府的腐敗,當時山姆的爸爸向政府提出可能面臨冰川期要政府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想到的不是人們的安危,而是這次巨大的行動會給政府帶來多大的損失,使其多少的人力、物力更是財力。然而當事情已經進一步惡化,山姆的爸爸再次向政府提出疏散人群的時候,政府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託,直到事情真的惡化的黨政府真正意識到危機的時候,已經無法疏散南邊的居民了——只要居民踏出家門一步,便會凍死。如果我是政府中的官員,我一定會聽從氣象專家的勸告,不會因為金錢而不顧人民的死活,因為人的生命遠遠比那看似是「全能鑰匙」的金錢寶貴的多。

再是山姆的爸爸,我認為他已經擁有高尚的品德。作為氣象學家,他注重的不是名譽也不是金錢。他為了讓人民存活的幾率更大一些三番兩次地向政府提出要求,冒著凜冽的寒風進行研究......作為父親,他冒著生命危險到雪地里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山姆」 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毅力,濃濃的父子情深,在影片中得到更好的體現,這種精神並不是常人所能擁有的。同時也告訴了我:人性的光芒是我們遇到災難時的通天之梯。人性也包括我們對待生存環境的態度。

最後是男主角「山姆」我認為他擁有智慧和勇氣。當危機接近他時,他保持冷靜的頭腦,按照父親的提示,做出了正確判斷,使自己幸運的存活了下來。當自己的同伴遭到危險時,他奮不顧身、冒著被惡狼吞食的危險為朋友拿葯,冒著隨時有可能被海嘯沖走的危險幫朋友的弟弟拿證件。如果我是山姆,或許我不會有他那麼聰明的頭腦,但是我至少不會慌亂、瘋狂的無目標的在冰天雪地里亂闖,我會為朋友去冒險,去嘗試。

同時這部影片也給我們人類敲響了警鍾,如果我們人類再這樣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這些氣候危機將不僅僅出現在影片里,而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5. 紅色電影觀後感500字

很喜歡看這部電影,這是網路上看的,剖析比較深刻
《城南舊事》
是第四代導演吳貽弓拍攝於1982年的影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影片摒棄了戲劇化的處理效果,並沒有跌盪起伏的劇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種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調,成功地再現了原作的那種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一、 散文化的結構

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用戲劇化的情節來推動劇情一環套一環地發展。但是,他營造的那種情緒很好地將三段小故事連接到一起。

導演從小英子遇到巷子口的瘋女人引出了第一段故事。這是關於瘋女人秀貞和她的女兒小桂子(妞兒)的故事。在這一段故事裡,導演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是瘋女人秀貞,另一條便是妞兒。妞兒的引出,是通過妞兒去買醬,伙計欺負她,而小英子為其「出頭」,兩人成為好朋友引出的。一邊,通過秀貞前言不搭後語的傾訴敘述了她的愛情遭遇,一邊通過和妞兒的友誼及妞兒的遭遇將故事發展。同時,還以母親和宋媽的談話揭示了事情的緣因。

可以說,故事完全是以那種緩慢的、情緒化的速度發展的。秀貞顛來倒去地講著自己和大學生的故事,抒發著自己對愛人、對女兒的思念,導演通過幾次秀貞和小英子的接觸刻畫了秀貞。第一次是出場時,兩者都沒有說話(小英子被宋媽拉走),只有眼神中的交流,秀貞眼中的渴望以及小英子忽閃著的眼中的純真。第二次秀貞拉住小英子,小英子抽回手,說自己不是小桂子,秀貞眼中流露出明顯的失望。第三次小英子幫秀貞把大學生的東西拿出去曬,回憶中的秀貞十分幸福,在她眼裡,小桂子爸爸僅僅是走了,出門了,還會回到她身邊,而她更是為小桂子做好了衣服,等著她穿。第四次,秀貞強烈要求小英子帶小桂子回家。第五次,也是最煽情的一次,秀貞回憶自己和大學生的相知相識相戀,「那一笑」「緣分」, 秀貞敘述時插入的院內的景物,將懷舊和思念之情推到了頂峰。第五次,秀貞問小英子自己是不是瘋子,她在清醒和迷糊之間痛苦地掙扎著,她也知道愛人和孩子不太可能回來,但她還是希望著。

妞兒這頭,導演自然地敘述著這兩個孩子的友誼。她們一起喂小雞、盪鞦韆,一起嬉戲。很多時候,她們並不說話,只是在一起,但是我們明顯能感覺到二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啾啾的小雞,晃晃悠悠的鞦韆,都給人一種童年的純真的懷念。妞兒的身世是通過看到妞兒被她父親驅趕引出的,然後便是妞兒和小英子的訴說。妞兒哭泣著,小雞繞著她們轉著圈,英子什麼也不說了,只有用大眼睛看著妞兒,一種哀愁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此處無聲勝有聲。

最後,在一個雨夜,兩條線並在一起,妞兒就是小桂子。當秀貞一眼見到妞兒,便認出了她,抱著她「我命苦的孩子啊」。沒有冗長的解釋,也無需解釋了。

故事結束於小英子從醫院醒來,導演通過賣報人的叫賣含蓄地道出了秀貞母女的死。在《驪歌》聲中,小英子搬家了。之後的兩段故事,也是通過《驪歌》結束的。《城南舊事》不同於《暴雨將至》或者《低俗小說》這些國外現代電影,它的三段故事是用這種情緒化散文化的抒情方式結束的,有一種情緒化的過度,而並非用標題(《暴雨將至》)或者直接跳接(《低俗小說》),體現了濃濃的民族風格和韻味/

在第二段故事中里情緒還是佔了主打地位。小英子第一次和小偷見面之時,兩者尚有一定的心理距離,兩者離得較遠,英子也幾次欲走,被小偷叫住,到了後來,二者有了交流,小偷也透露了自己弟弟的事。小英子更是從小偷的關於好人壞人的判斷的話題引出了海跟天的區別,雖然童言無忌,卻是詩意顯然,讓人不無酸楚。再後來,在學校的表彰會上的一場,導演用朦朧而又夢幻般的鏡頭展示了一幅兄弟情深的畫面,更加增強了對小偷的同情和認同。小偷被捉後,導演也沒有用激烈的沖突加以渲染,而是只讓小英子和小偷相互對視。從那對視的眼神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東西,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愫。

第二段故事也結束於《驪歌》聲中,這次是在上音樂課,運用了畫內聲的表現。電影一共出現兩次上音樂課,一次是小偷和英子談心之後,唱的歡快的歌曲,小英子也唱的很歡,第二次就是此時,在哀傷的歌聲中,小英子只是坐著發呆,大眼睛裡充滿了哀愁。

第三段故事開始於英子回家看到毛驢和宋媽的侄子。宋媽的丈夫每從來也是騎著毛驢,毛驢便成為了這個沒出息的狠心男人的標志。導演通過英子、弟弟和宋媽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兩個孩子對宋媽的深情。宋媽給弟弟洗腳,和孩子們唱兒歌,哄弟弟吃葯等場景,都流露出濃濃的渴望。而從宋媽口中不離的小栓子,小丫頭又體現著宋媽對自己孩子的愛和對生活的無奈。典型的當宋媽哄弟弟說,「不要小栓子」時,聲音哽咽著,她捂住嘴忍住眼淚。

此故事中另一條線是爸爸。爸爸在整本片子里都是一個慈父、嚴父的形象。醫院那場辛酸而溫情的戲更是把父女情渲染地淋漓盡致。而爸爸也終究離開了。導演將爸爸和宋媽的離去安排在一場。給掃墓一場並沒有那種哭天蹌地的場面,然而那種哀傷卻隨著《驪歌》之聲彌漫開來。影片最後,宋媽和英子越離越遠的鏡頭和西山秋天的紅葉給人以無限的暇思,讓人嘆息不已。

二、 生動化的語言

本片雖是一個兒童眼中的童年故事,但應該說不能算作兒童片。本片是以情緒的散文化的方式敘述故事的,但是它生動的語言還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英子的語言尤其出彩。

小英子是一個小學生的年紀,貪玩、天真、懂事卻有不失幼稚。典型的,當她得知妞兒的身世後,回家問媽媽「我是不是你生的」「你怎麼生我的」,這一席話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而後面小英子還有一段在葡萄架下為父母讀課文,並且評論海的一段更是富有詩意和童趣,一個活潑、純真的兒童形象很好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當大人在談論事情的時候,英子還會冷不防插上一句,如宋媽和媽媽談到賊時,「別人丟東西還說熱鬧」,半大孩子似懂非懂的話讓人忍俊不禁。當小英子說「你是來拉屎的吧」、「真不講衛生」,當賊給她糖,她更是說「爸爸說了,別人給的東西不能隨便要」,這些話卻是典型的兒童的話,真實而又精彩無比。

最出彩的還是醫院父女見面的一段。父親問英子成績,英子撒嬌「你自己看嘛」,問「有沒有遲到」,回答「上面不是寫著嗎」、「自從挨了你打,再也沒有遲到」、「打得的好疼,忘也忘不了」,問「恨爸爸嗎」,回答「不恨」。這一段充滿童趣而又精彩無比,令人辛酸。

瘋女人秀貞的語言也很有特點,她的話雖然顛三倒四,但是她不時會清醒一下子,特別是她對大學生的回憶的那段,配合著院內景物,她的話外音幽然傳來,給人一種懷舊和哀傷,特別的那一句「這一笑啊」,讓人為她的痴情動容。

小偷則是一個現實的控訴者。他對自己身世無奈和不平,對自己淪落為小偷無可奈何。說到他弟弟,他自豪,而又充滿希望,然而弟弟「拿我當個好哥哥」之類的話有不無酸楚。

宋媽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她抱著弟弟拍著腳說「臭腳丫兒,哎~」這哄孩子的長聲,令人熟悉不已,含著深深的溫情,而「不要小栓子」這些話更是體現了她生活的無奈和對孩子的依戀。

《城南舊事》中還有很多風格化的小細節,比如提水,養小雞,唱兒歌,駱駝,賣紅薯的,換東西的貨郎等更是構成了電影的懷舊的景象和氣氛。總而言之,影片很好地透出了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突出的散文電影。

6. 影評500字

電影《阿甘正傳》精彩影評
很多時候我們就象阿甘一樣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都遠不及阿甘,那些不知為何而做的事情總是非常輕易地半途而廢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這樣,就象片頭和片尾中那片隨風飄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數時候,我們也許都在隨波逐流,這種飄浮沒有具體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厭倦。可是,一個騰挪一個轉身,總還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須盡力將它做得完滿,不要計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麼,你就可以越飛越高,你會發現,越往高處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並不是偶然。

阿甘有很多自己的理論,他坐路邊的長椅上和不相識的路上講述他的傳奇,他在每一個理論前面加上三個字:媽媽說。

----媽媽說,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嘗到什麼味道。

----媽媽說,你必須明白,你和你身邊的人一樣,你和他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

----媽媽說,我只是告訴自己,當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要盡力去做好它,比如我這輩子做了你的媽媽,這是我無法選擇的事,上帝把你給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須盡力做好你的母親,我做到了。

阿甘是個非常聽話的孩子,這些話他都記住了,他說,笨人有笨人的作為。當珍妮叫他快跑的時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來,跑散了他記憶中第一雙神奇的鞋子,也發掘出了他的第一項潛質:跑。他一直在跑,開始是逃跑,後來他跑進了橄欖球隊,再後來跑進了大學,跑得了學位。在越戰戰場上,他仍是牢記珍妮的話,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榮譽和友情。

你不得不承認,其實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有其偶然因素的,它並不會因你的處心積慮而更接近終點,卻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給你的努力以一個最恰當的褒賞。他忠誠,所以在越戰中他獨自脫離了危險的時候,他仍然跑回叢林中去找他的戰友。他守信,他答應了戰友要共買一艘捕蝦船,但戰友死了,他卻在旁人不可思議的眼神中為他實現了遺願,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執著,所以他會在珍妮離開後一跑三年,穿越了整個美國,一直不停,他告訴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東西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後,失去了雙腿的中尉一直對自己不能戰死在戰場上卻仍以殘廢之軀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惱怒,因為中尉是這樣一種人:他視榮譽高於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喚回他對生命的信心,使他發現,即使沒有雙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

阿甘並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後離開了他......但對他並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這部電影為什麼如此深受喜愛?雖然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守信,執著,友善這些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優秀可貴的品質,看到了對生命的執著,對生活的希望,對信念的堅定.平凡的生命,不平凡的人生.

當我們年華老去,回首來路,如果你可以對昨天的一切無悔,那麼你已經擁有了非常成功的一生。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7. 急求一篇500字左右的影視評論

高牆內外,《肖申克的救贖》

作者:romin

達拉邦特用非常熟練的手法將這個故事的展現給觀眾,全片「多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恰到好處的將所有情緒的鋪墊在那個暴風雨之夜釋放出來,給觀眾暢快淋漓的感覺,這一刻,安迪的身體與靈魂在禁錮了多年之後同時奔向自由,雨水洗刷了一切的污垢,而我們得到了最大的感情宣洩。然而對於這一點,我認為此時電影技巧的成功要大於電影主題的成功,達拉邦特有點像李安,在你不知不覺中,將情緒的積累灌注到你的腦海里,而在你沒有準備之時,讓你突然迸發出來,給你最大的震撼。與李安不同的在於,李安可以80%的時間內讓劇情緩慢前行,而達拉邦特則在進展中不時的加入一點小的高潮,讓觀眾不至於失去耐心,但這兩種手段都是在為最後那一刻在服務。我相信,如果把這個題材換給另一個技巧不高的導演,恐難拍出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感受。

關於安迪的越獄,這其實是一個很俗的故事,再向前我們可以在《基督山伯爵》中找到影子,唐泰斯同樣是被人誣陷投入大牢,同樣是用匪夷所思的方式越獄,同樣為自己受的苦難進行了復仇,而最後,也對自己的靈魂進行了凈化與懺悔。幾乎同樣的結構,同樣的故事,為什麼沒人說《基督山伯爵》是在宣揚「自由主義精神的美國主旋律」?當我寫出前面引號中的內容之時,是否你也覺得荒誕與搞笑?是的,所謂「解讀」其實是和這個時代的氛圍緊緊相連的,硬要牽強附會並無多大意義。這只是一個很好聽的,關於越獄的故事,和《基督山伯爵》一樣,由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把聽眾吸引的如痴如醉。

如果《肖申克的救贖》僅僅只停留在「好故事」的層面,可能最多隻是一部好看的電影,關於自由關於靈魂救贖,這些內容是西方電影爛大街的題材,而諸如《魔鬼代言人》甚至《康斯坦丁》這些影片,關於『自由』倆字的探討,都比《肖申克的救贖》要深(只不過別人的重點不在自由這個主題上而已),因為《肖》畢竟還沒有上升到「自由意志」這個層面。

然而《肖》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講故事甚至是簡單的追求自由的主題上,我認為《肖》的偉大以及我喜歡《肖》的原因,也是我認為全片點睛的地方,就是瑞德最後的那段「高牆論」。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片的時候,我並不理解這一段的含義,我認為影片的中心是安迪的越獄,為什麼當安迪越獄成功以後,瑞德要發表這么一段似乎與越獄並無關系的獨白?安迪成功之後電影完全可以結束,為什麼全片的高潮之後導演還要加上這一段的告白?

後來經歷多了,慢慢的體會到,導演想通過安迪越獄來表達的,也許並不僅僅是關於自由的追求,而是瑞德的這段領悟,也許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旨。我想到了我大學的物理老師,他一直希望我們能夠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以自己從未有過的視角來研究物理現象,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定式思維比一無所知更可怕」,而當我理解了什麼是「定式思維」了以後,我猛然發現,原來瑞德早已經說出來了。

其實你我周圍都有如同肖申克一樣的高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圈子,我們的習慣,甚至我們的思維,都在不知不覺中被高牆所圍了起來。無論什麼行為、心情或者想法,第一次的時候都很新鮮,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但當這些體驗變成了常態,當這些常態變成了習慣,當我們將這些思維固定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高牆就形成了。我們的收入,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而我們的位置又影響這我們的圈子,於是我們變得程式化了,在我們的周圍,形成了單位、家庭、社會的固定模式,我們嚮往更好的生活,但我們也決不會主動降低身份去降低自己的圈子。對於這些固定之外的,我們要麼漠不關心,要麼極度排斥。在思維上更是如此,我們儀仗著自己的經驗,儀仗著自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的心態,不假思索的排斥與自己腦海里固化形象不同的事物,用過時的思想來評判新的觀念,用「定式思維」來判斷一切價值觀,我們已經忘了理性與思辨,因為「我就知道,它就是這樣的,你不用狡辯了。」而最可悲的,是這些高牆並不是任何人給我們強加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當自認為經驗越多的時候,高牆也變得越高,我們都變成了老布魯克斯,離開高牆,我們無法生活,我們無法適應,於是當我們某天發現失去高牆的時候,我們要麼重新回去,要麼在身邊築起新的高牆。

老布魯克斯無法適應高牆外的生活,卻又無法重新回到高牆,於是只有結束自己的生命。安迪發現這一點了嗎?我不能肯定,因為安迪越獄的主要動力是自己是清白的,更重要的是,肖申克的高牆並不是為安迪而造的,「安迪本不屬於這里」。然而布魯克斯和安迪,終於讓瑞德悟到了,瑞德前30年每次都說自己改造好了,是因為他想離開高牆,他並不知道如果真的離開,他也許會和布魯克斯一樣無法適應高牆之外的生活。「什麼叫改造好了?」瑞德最後這么問假釋官,因為他知道,他已經承認了高牆的存在,「你會變得離不開他」,他知道自己出去後,只會變成第二個布魯克斯。然而諷刺的是,假釋官因為他的這句話,批准了他的假釋,讓他走出了高牆。對於這一段落,你可以認為是電影的戲劇化,我卻認為正是假釋官心中的高牆,讓他認為瑞德符合了他所定式思維中認可的「改造」,於是讓瑞德離開了高牆。

安迪離開監獄,因為他是真正的無辜,他不屬於監獄,他不需要用高牆理論來給自己找借口。沒有布魯克斯,瑞德無法發現自己周圍的高牆,有了安迪,瑞德才發現原來高牆之外有更廣闊的天地。在這里,安迪是沖破高牆的具體形象化,瑞德則將這個意義告訴了觀眾。

如果沒有安迪,瑞德肯定是另一個布魯克斯,他無法看透自己的高牆,即使是在監獄外,他依然按照高牆的模式在生活(上廁所打報告),就像我前面說的,他在努力在新的環境中給自己築起新的高牆。然而安迪讓他看到了高牆之外,看到了高牆其實是可以突破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心,當我們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高牆並有更大的勇氣沖破高牆之後,我們的靈魂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自由(這一點也呼應了我們大多數人所認同的電影主題),安迪讓瑞德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瑞德也「越獄」了,違反假釋條例,真正的離開了高牆。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周圍的高牆,當我們不再去思維定式,當我們多年後不會倚老賣老,當我們無論任何時候都能用思辨的理智來接受新的觀念新的思維的時候,高牆才會被沖破。在電影里,典獄長是築起高牆的人,他要把所有人都永遠關在高牆里,按照他的方式來生活。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典獄長(李安語法),在我們周圍築起層層高牆,很遺憾,我們周圍並沒有安迪,只有靠我們自己,才能突破這層高牆。

安迪和瑞迪走出去了,我們呢?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獨家發布,轉載請註明,媒體請給稿費……

P.S. 就不另開一貼了,我從來沒有通過踩《肖申克的救贖》來贊《阿甘正傳》,我說過,兩部影片都是偉大的電影,只不過我喜歡《阿甘》多一點點而已,將這多一點點的理由說出來,不知道怎麼就變成「踩《肖》」了?許多喜歡《肖》的朋友,在影片的主題上領悟的比我深的多,我上面寫的,也只是我喜歡《肖》的個人理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大家多交流,也是一種樂趣,同時也能彌補自己觀點上的片面(畢竟,我也想看看我在自己定式思維下所想不到的觀點,呵呵)。另外,無論是《阿甘》中我所欣賞的正直、堅毅和契而不舍,還是《肖》中表現的自由、沖破高牆和凈化心靈,我認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品質,並不能因為是美國人拍的電影,這些品質就變成了「美國獨享的價值輸出毒瘤」了。

8. 徵求10篇經典電影的影評,500到600字。

泰國《愛在暹羅》(建議看186分鍾版)
導演:《暹羅之戀》由泰國年輕導演Chukiat Sakweerakul執導,他大膽起用年輕的新演員,經過四年籌備所打造出的一部圍繞著生命與人的愛情故事。
演員:
Pchy(演MEW):一個虛擬的人物要有生命 必須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真實時光去交換 你把你的一段年少時光獻給了mew 換回了mew永恆的生命。由於他在《暹羅之戀》中的突破性表演,07年被提名為泰國國家電影協會獎最佳男主角。Pchy是這一獎項上歷史上最年輕的提名人。
馬里奧(演Tong):是一位中德混血兒2007年在電影《暹羅之戀》中擔任男配角,為此獲得了2008年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更在泰國電影節獲得一座最佳男主角獎座。

劇情簡介:
影片圍繞Mew和Tong的成長和感情展開,也呈現了Tong的家人因為姐姐失蹤而遭受的痛苦,愛情、親情、友情等人類心靈相通的各種情感,始終是影片的關注焦點。 電影著重展現的就是一個懂得愛、學會愛、堅定愛的過程,電影里的每個人人的經歷不盡相同,但他們最後都領悟到了愛的深意,找到了正確的愛的方式,至少這種方式和最終的決定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坦然的。

《愛在暹羅》主題的三次遞進:
第一次出現主題是借繆的內心獨白,實際上是提出了問題讓人思考:「如果真的愛一個人,可以接受他的離開嗎?離開了又真正能夠釋懷嗎?沒有愛,我們還能活下去嗎?」實際上都是圍繞著愛給人帶來的痛而發問的,離別的痛苦是因為愛,寂寞也是因為愛。這是硬幣的反面。

第二次主題展開就是「只要有愛,就一定有希望」。實際上是回答了上面的問題,因為有愛,支撐著我們活下去,愛帶給我們希望。這是硬幣的正面。

最後一次就是准姐的離開留下的那封信,導演借准姐的口吻給出了完整的答案,那就是——愛使我們可以彼此攙扶著活下去,但愛有時也帶給我們傷痛,我們也會因愛范錯誤,但即使這樣,也這總比沒有愛強。生活給了我們很多機會,犯過的錯誤可以改正,離別了還能重逢,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因為有愛。

影片中小木偶的秘密 :
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動力 故象徵"愛" 故事開始的時候,MEW和Tong丟失了寓意"友愛"的鼻子 暗示後來彼此的分別 此後的分離使這種"友愛"在彼此的心中漸漸升華 多年之後的邂逅,友情已經變為"愛情" Tong曾經嘗試買那個鼻子 卻受到女友的干擾 暗示愛情的波折以及其內心的斗爭 後來在Ying的幫助下Tong終於入手了新的鼻子 又為後來Ying撒手將Tong送給自己深愛的Mew做了鋪墊 結束的時候,Mew終於從Tong那裡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 小木偶似乎終於完整了 但是新木偶鼻子的尺寸和原來的木偶不合 寓意他們終究不能在一起 故Mew的哭泣 既包含找回愛情的幸福,又蘊涵相愛卻又要分離的無奈 商店裡的少了鼻子的木偶,又暗示著等愛歸來的TONG。 小木偶貫穿影片 為時空穿梭之際第一個出場之物,又是電影結束之際最後一個謝幕之物 導演手法的高超以及電影的深度令人嘆為觀止。

9. 有意義電影的影評,400~500字,急!!!

寫事情的經過,再寫你的 感 啊!!

閱讀全文

與電影影評500大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寶強新電影少 瀏覽:201
泰國電影鬼門關圖片 瀏覽:628
日本電影野火主角結局 瀏覽:416
中英電影網站 瀏覽:249
電影假裝不正經演員表 瀏覽:772
小學日記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 瀏覽:655
革命電影推薦卡圖片大全 瀏覽:237
平成3傑的大電影 瀏覽:929
湄公河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314
法國經典老電影 瀏覽:72
白百合拍過什麼電影 瀏覽:397
金沙洲永旺夢樂城電影院 瀏覽:299
歐文德魯大叔電影圖片 瀏覽:327
電影制服里的女主角 瀏覽:160
幼兒智力大電影中文 瀏覽:548
賽爾號大電影4人物介紹 瀏覽:605
電影老師好全部音樂 瀏覽:120
四面佛保佑是什麼電影的台詞 瀏覽:114
女兒的朋友電影男主角是誰 瀏覽:262
八戒網站小飛龍鳳凰王子電影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