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戰國最大合戰是關原合戰還是大阪冬之陣
看你怎麼定義戰國時代了。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A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B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C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D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德川幕府)。
E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如果按照A B C 的說法,關原合戰根本不算戰國時期。
如果按照E的說法,關原合戰也不算最大規模的戰役。
因為最大的乃是大坂冬之陣
兵力比較
關原合戰 德川 104,000 豐臣 84,000
大坂冬之陣 德川 194,000 豐臣 96,000
如果按照D的說法,關原合戰就是最大規模的戰役。
B. 關於《德川家康霸王之家》中的大阪之陣
確實,先糾正樓主的錯誤,滅的是秀賴
再回答樓主的問題,確實是故意的,你從頭開始讀,就會發現司馬遼太郎寫得很飄忽,從德川家康出世開始就在不斷地跳過許多細節,但是對諸如三河人的頑固等方面卻不惜筆墨。對此,我的解釋是,司馬遼太郎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以批判為主,因為日本人對德川家康的感情比較復雜,相當多的日本人將日本在江戶時代的落後於世界歸咎於德川,而司馬是學蒙古語出生的,本身比較景仰中國和西洋,對日本本土的歷史多持批判態度,會對德川有如此感情也不奇怪。而滅豐臣家那十五年,發生的許多事情不利於樹立一個批判的典型(這段時間里德川家康還是做了很多正確的事的),所以就乾脆忽略掉,以突出整篇小說的中心:批判和反思。
如果樓主真想了解這段歷史的話,可以看看山岡庄八的《德川家康》,寫得很詳細,但是山岡很多地方有刻意美化德川的手筆,還請注意。具體對德川如何評價,就請樓主做出自己的判斷吧。
C. 歷史上大阪夏之陣的真田丸是干什麼用的
真田丸是大阪夏之陣的一個防禦工事。
真田丸介紹:大阪城三面環河,南面比較寬闊,在城南側修真田丸,背靠大阪城形成一個弧形突出部(柵欄、木樁之類的),前面再設溝渠,吸引對方攻擊,牽制攻城方,而且能提供從左右側構成對德川方攻部隊的威脅。
真田丸右側的壕溝(一半有水,一半空堀)是大坂城外圍的總構,而左側則是屬於真田丸自身的壕溝。
真田丸在城郭設計上歸類為出丸,一般放置在防禦薄弱地帶以城砦的形式進行強化,大坂夏之陣的時候家康秀忠在城南依託山丘修建工事,但大坂城籠城一側卻只能在平原上抵抗,因此開挖了一條溝渠將平地切割開來,同時修建了真田丸,算是彌補了防禦上的劣勢。
相關歷史:大坂之役是江戶時代早期(1614年(慶長19年)-1615年(慶長20年)江戶幕府消滅豐臣家的戰爭,是戰國時期的最終戰役。
大阪夏之陣是大阪戰役的一部分,在國內外看來都是日本歷史上扭轉乾坤的那一刻,在這場戰役後,作為戰勝方的德川家一氣呵成,統一了日本四國五島。
日本結束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動亂,進入大一統時期,但是因為戰亂而產生的反戰思想也致使德川家康的後繼人產生了閉關鎖國的念頭,日本表面上迎來了和平時代,實際上開始走下坡路。
(3)大坂之陣的電影擴展閱讀:
歷史總是有戲劇性的,豐臣秀吉生前因為擔心武將奪權所採取的重文輕武的政策無形中導致了政權分裂,而他臨死前所確定的五奉行共同輔佐豐臣秀賴的計劃,隨著重臣前田利家之死被迫結束,天下再度陷入動盪。
1600年,文武兩派在日本關原發動了一場總數超過四十萬人,堪稱日本歷史上較大規模的戰役,史稱關原合戰,最終德川家康獲勝,石田三成等文官悉數被處死。關原合戰的結束,標志天下實質已經落入德川家康之手。
此時,大阪的豐臣氏政權,不過如湖心當中的孤島,有被隨時淹沒的危險。豐臣家當主豐臣秀賴,不過20歲,由於其母淀姬的寵愛,成了一個紈絝子弟;雖然如此,可是對德川家康來說,秀賴是一個心腹大患,他一直在找機會,希望一舉鏟除豐臣氏,統一天下!
D. 太閣立志傳5真田幸村大阪之陣之後
大阪之陣勝利後,德川家康戰死,歷史被你改寫,受封大名之後游戲就是隨你進行了。要想通關有很多的方法。如果要以大名通關,就需要統一全國,不過必須在1620年年底前統一,否則游戲時間到,強制結束。
不想以武將通關的話,還可以以劍豪、醫師、茶人、鐵匠、奇人等身份通關,達成條件依次是:
劍豪:6月進入京御覽參加比武全勝
醫師:獲得神醫稱號後進自家醫館
茶人:獲茶聖稱號後進自家茶館
鐵匠:打造出7級武具進京公家獻給天皇
奇人:身上有鑽石、5級的馬、7級的茶壺, 擁有稱號:天下無雙/天下一博徒 名聲和惡名都50+80- 再有和阿國2星半親密
除此以外,忍者、海賊、商人結局需要先讓自己不是城主及以上的身份,才可以去實現,對這個劇本來說,不修改可能不太容易實現,就不介紹了。
E. 信長之野望14威力加強版有沒有大坂之陣的戰國傳相關劇情
信長之野望14威力加強版目前已知的121個戰國傳,沒有關於大阪城之戰的。
F. 關於「大阪夏之陣」
從作戰效果上來看 應該是真田正面決戰的意見較好 後藤的戰略是有點小家子氣了 但是這件事情真田也有絕對的責任 既然沒反對人家的建議就應該努力施行 結果他的拖拖拉拉直接導致後藤的死亡 在決戰之前自損一臂 私以為這是真田身上的大污點之一。。
G. 如果大阪冬之陣豐臣方沒同意談判結局會怎樣呢
說的不錯,關原之戰後日本的格局已經定下來了。德川家康這只老烏龜屬於能忍的,要忍到支持豐臣家的重臣都死掉之後,再發動最後一擊。但是關原之戰後,豐臣的政令只限於大阪而已,日本的諸大名都已經歸附德川。
但是不管怎麼說,大阪仍然是一種象徵,是那些反對德川家的武士和浪人的精神上的寄託。所以這個釘子必須拔掉的,當家康兄覺得自己剩下的日子不是很多的時候,就發動了最後一次戰爭。這場戰爭在打之前,我覺得事實上勝負早已定。畢竟豐臣所召集到的,只是烏合之眾,即使有「真田十勇士」,但是不管是人數、裝備還是統帥的才華,都遠遠遜於德川。
H. 大阪夏之陣時上杉家為什麼對豐臣家見死不救
大阪夏之陣時上杉景勝早被轉封到米澤30萬石,實力遠遠不夠,而且夏之陣上杉家沒有出戰。豐臣秀吉把上杉家從世居的越後移封會津明升暗防,上杉家也沒有受太多秀吉的恩惠吧
I. 大阪夏之陣 怎麼才能 打敗德川家康
刺殺。
不要在大阪刺殺,而要在江戶來大阪的路上。
道路就是一條東國道路,所以可以預先准備。
路邊炸彈現代美軍都防不住,更不用說戰國時代了
J. 日本戰國歷史:大阪冬之陣和大阪夏之陣中長宗我部盛親和毛利勝永有什麼戰績
長宗我部盛親的大坂冬之陣
長宗我部盛親與木村重成、後藤基次共同於八丁目口、谷町口布陣,作為支援真田信繁的真田丸的輔助據點。12月4日展開真田丸之戰,由於城內的火葯庫爆炸與南條元忠背叛豐臣方,與井伊直孝、松平忠直交戰的盛親等人只好暫時撤退。
長宗我部盛親的大坂夏之陣
長宗我部盛親與木村重成共率領5000兵力以家康本陣作為目標而出擊,之後與德川方的藤堂高虎對上,他們之間的戰役是大坂之陣中少有的激戰八尾若江之戰。
1615年5月6日,進出八尾的長宗我部隊先鋒吉田重親遇到藤堂高虎隊,此時的長宗我部隊先鋒是著輕裝,要與本隊合流時遇到藤堂隊,長宗我部隊的先鋒遭到藤堂隊的鐵炮攻擊而壞滅,吉田重親本人也因為要下令給傳令兵報給本隊戰況而戰死,藤堂隊趁勢要進攻長宗我部本隊,此時的盛親於河川堤防進行埋伏,因此當藤堂隊要對長宗我部隊進行突擊時反被長宗我部的伏兵嚇到造成全軍混亂,藤堂一族的藤堂高刑也因此戰死,藤堂高虎也只好落荒而逃。
同時刻與盛親隊並行的木村重成於若江跟井伊直孝展開戰斗,然而木村重成戰敗,井伊隊便趕緊前往支援藤堂隊,聽聞此消息的盛親避免於敵軍中孤立,便撤退回大坂城。
——————————————
毛利勝永的大坂夏之陣
毛利勝永收容在道明寺之戰中敗退的後藤基次等人的敗兵。在藤井寺布陣後,與諸將協議下自身擔任殿軍,令真田等軍勢依次退卻,率領鐵炮隊機令全軍無事撤退。
在翌日的天王寺口之戰中率領4千兵力,在德川家康本陣的正面‧四天王寺南門前布陣。在戰斗開始後迅速討取了本多忠朝和小笠原秀政等人,接著擊破淺野長重、秋田實季、榊原康勝、安藤直次、六鄉政乘、仙石忠政、諏訪忠恆、松下重綱、酒井家次、本多忠純的部隊,之後突入德川家康的本陣,顯示出自身部隊的大活躍。但是在真田隊壞滅後,戰線亦隨之崩壊,因為從四方受到關東勢的攻擊而決定撤退。勝永在退卻時亦顯示出漂亮的指揮,擊破進行反擊的藤堂高虎隊,防備著井伊直孝和細川忠興等部隊的攻擊而完成往城內撤退。
在最後成為豐臣秀賴的介錯,與兒子毛利勝家一同在蘆田矢倉平靜地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