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戛納電影節預算

戛納電影節預算

發布時間:2021-07-30 17:12:33

電影節如何賺錢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電影節之一,許多電影藝術家和影片都在那裡獲得了肯定,從而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承認。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了。
可是為什麼會有人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棕櫚獎的「金」字是金錢的「金」,金棕櫚獎杯上閃耀的是金錢的光芒?為什麼會有人說,戛納電影節已變成了富人的游戲呢?
戛納電影節是由電影節組委會負責舉辦的,耗時近2周。那麼它的預算是多少呢?2000萬歐元!這是公開的信息。光走走紅地毯,評一評影片,就需要這么多錢嗎?這2000萬歐元都是怎麼花掉的呢?
有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去詢問組委會的主席以及其他幾位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這樣的:主席說,他現在正在出一本書,太忙,沒
時間來回答問題;有的人說,實在抱歉,這個不屬於他負責的工作范圍;有的人說,這個是歸他負責的,但屬於工作機密,不便向外人透
露;還有人說,電影節的官方網站上有相關的信息呀,為什麼還要來問呢?這當然是個裝天真的回答。
於是記者只好自己動手去搜集材料。結果沒發現「支出」的款項,倒是先發現了「收入」——按照規定,每部參選影片在送選時需要同
時交300歐元的費用,名義是「檔案製作費」。每年參選的影片大約是1800部,而且影片字幕製作的費用也是電影的製片人自掏腰包。
接下來,記者發現,電影節舉辦的5月本來是旅遊淡季,電影節組委會平時只有30名工作人員,可是電影節一召開,工作人員一下子變成了1150名。有什麼工作需要這么多人去完成,需要這么高的人力成本呢?那就是迎來送往、交際應酬的工作了。這就涉及「招待費」。一旦一部影片入圍,該片的導演演員都會受邀親赴戛納。這其中的花費究竟是多少,又都是怎麼花的呢?
記者聯繫到了獲得上一屆金棕櫚獎的法國影片《牆壁之間》的製片人,這位製片人多少透露了一些情況:通常,電影節會為導演提供交通費和兩三天的住宿費,如果需要,還會為其配備工作人員。以《牆壁之間》為例,由於該片的相關人員都在法國國內,所以電影節只提供了導演、主演和編劇3個人的交通費和白天的房費,而這3個人夜間的住宿費和團隊一行人中其他人的費用則需自理。電影節為其提供的賓館是檔次很高的Majestic酒店,它在電影節期間的房價標準是:客房600歐元/天,套間4000歐元/天。至於Martinez酒店1000平方米
的Penthouse套房,價格更是高達3.5萬歐元/天!
電影節最大的合作夥伴和最重要的媒體夥伴Canal+電視台15年來一直獨家轉播電影節的開幕式和頒獎典禮,而且合同已續簽到了2011年。雖然Canal+電視台對其付費多少諱莫如深,但據推測,它每年為報道電影節的投入至少為600萬歐元。
除此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贊助商。著名的珠寶品牌蕭邦每年免費為電影節提供24K金的價值2萬歐元的金棕櫚獎杯,女星們也以佩戴全套的蕭邦首飾為榮。還有歐萊雅、雀巢、法國航空公司……它們的投入一共是1000萬歐元!
此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在法國也不例外。戛納市長就多次強調要把電影節與經濟密切聯系起來。以旅館業為例,戛納市的旅館在電影節舉辦的2周內即實現了年營業額的15%。如果對這個數據詳加分析的話,會看到其中因利益驅動而帶來的畸形發展——占旅
館總數不到1/3的高檔酒店和豪華別墅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大多數普通旅館、餐館的收入卻萎縮了15%到20%,因為這些普通旅館、餐館的安全和設施等條件無法吸引富豪們一擲千金。
最後推算出的結果是:在電影節星光閃耀的背後,一共是2.5億歐元的經濟利益。
當組委會在預算如何收入和支出時,當媒體在想方設法提高收視率時,當贊助商在計算能有多少回報時,當製片人在惦記一旦得獎會多帶來多少票房時,當人們熱衷於關注某位女影星穿的是哪位設計師設計的服裝和戴著價值多少的珠寶,走紅地毯時誰更爭奇斗艷,以及她們的八卦新聞時,電影藝術呢?它已淪為了這場金錢盛宴的末座陪客。或者它會乾脆轉身離去吧,讓金錢的歸金錢,藝術的歸藝術。

② 麻煩各位大蝦推薦幾部比較有哲理的影片{古今中外不限},再此謝過了!

Requiem for A Dream(迷上癮)
【國 家】:美國
【類 別】:劇情
【原 著】:胡伯特•賽爾白
【年 份】:2000
【導 演】:Darren Aronofsky(達倫 阿羅諾夫斯蓋)
【演 員】:Ellen Burstyn(埃倫 伯斯泰因)
Jared Leto(賈里德 萊圖)
Jennifer Connelly(珍妮弗 康奈利)
Marlon Wayans(馬龍 韋恩斯)

看完之後我很想哭,眼睛裡卻一點濕潤的感覺也沒有,而我的心卻在流淚……任何關於這部電影的感想與評論都會顯得無力與蒼白,因為從一開始你便不是在觀看,而是在體驗。它無法給你視覺上的沖擊,而觸目驚心的卻是來自心靈上的震撼。
影片講述四個人為追求自己幸福的真實經歷。追求滿足是人類最大的願望。但是當這種願望 變成了癮以後,你就開始失去自己,變得不可自拔。你的尊嚴,人性,和對生活的期望就 一點點地被剝離。人,最後就變成了不再有靈魂,有尊嚴的一個軀殼。
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都深溺於葯品的依賴中,他們相愛,但卻無法伸出援助之手;他們還活著,但夢想已離他們越來越遠……
這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徹徹底底的心靈洗禮。

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
【國 家】:美國
【類 別】:科幻/驚悚/劇情
【年 份】:2004
【導 演】:埃里克•布雷斯(Eric Bress)
J•麥卡•格魯勃(J. Mackye Gruber)
【編 劇】:埃里克•布雷斯(Eric Bress)
J•麥卡•格魯勃(J. Mackye Gruber)
【演 員】:艾什頓•庫奇(Ashton Kutcher)
埃米 斯馬特 (Amy Smart)
埃爾頓 漢森 (Elden Henson)
埃里克 斯托爾茲 (Eric Stoltz)

首先我想應該解釋下什麼叫做蝴蝶效應:
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
——洛倫芝 混沌理論
你不可理解或是無法相信是嗎?我引用西方的一支民謠進一步解釋下: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
也許人的一生就會被當年一點點不經意間細枝末節改變,從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頭。。。
拓撲學中說這叫蝴蝶效應,你相信嗎?
劇本的框架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男主角艾什頓•庫奇(Ashton Kutcher)有一種回到自己過去時間的能力,而他的記憶同時卻能夠延續。他試圖改變歷史的動機是希望修正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親人愛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雖然看似得償所願,但每次都另有變故不期然而生。在過去改變的每一件事,當他回到現在時都發現它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且損害更加嚴重,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為了彌補錯誤,又再次返回過去試圖消除痕跡,但事與願違,他的所作所為只能再次導致現實世界的漸趨崩潰。於是反反復復,他奔波於日益混亂的過去與現實之間,直到不可挽回的結局
此等之不復存在的人生,還自以為是救世主,幻想改變過去成就未來,卻換來更加的殘酷明天。原來人生的意義是不可能偉大到犧牲自我,都是在預算過應該能換來感激的眼淚與鮮花才會付諸行動。 他最後選擇了結束自己一開始的生命,在母體中就完成了4段不同的人生。 其中最有味道的也是最有爭議的一個是男主角回到在母親腹中的那個時刻,用臍帶將自己勒死,也就不會發生那些他不滿意的事了。這同時是一個存在於毀滅之間的哲學命題。編劇利用時空的轉變讓一個人回到過去去改變選擇,沒有一個選擇是讓他覺得完美的,那麼好,消失,如果連自己都沒發生過呢?如果這樣呢?
正如電影快結束時的那句話:「只有犧牲才會得到回報,則犧牲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他又是不存在的,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更不知道他的付出,這種可悲度,比任何一種犧牲都要慘烈。耶穌的受難喚醒人類的懺悔,他的犧牲成就了旁人的幸福,而他只是來去空空,沒能在掌中留下人生的印記。。。
在這部驚世駭俗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盡情欣賞艾什頓•庫奇(Ashton Kutcher)的超凡演技和他的記憶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以及用心聆聽我最愛的一首搖滾樂曲,來自Oasis(綠洲)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
蝴蝶效應,時間,選擇,生存,毀滅與及精神分裂。或如《金剛經》所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Pulp Fiction(低俗小說)
【國 家】:美國
【類 別】:犯罪/劇情
【年 份】:1994
【導 演】: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
【演 員】: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
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
塞繆爾•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
烏瑪•瑟曼(Uma Thurman)

1994年的戛納電影節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憑借《低俗小說》打敗了基思洛夫斯基的《紅》問鼎金棕櫚。作為昆汀•塔倫蒂諾最重要的作品,《低俗小說》在各個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 從劇作結構上來看,昆汀屏棄了好萊塢式的傳統方式,而以視點間離的手法將全片敘事處理成一種首尾呼應的「圓形結構」。在這種新奇的整體結構下,《低俗小說》裡面的每個故事卻講得條理清楚。《低俗小說》的敘事結構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既顛覆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時空觀念,又沒有由於手法過於實驗而喪失廣大觀眾。
雖然導演把電影劃分成了三個獨立的小故事,但是故事與故事中的人物卻是休戚相關的。不可不說,昆汀是個電影怪才,在暴力題材充斥的影壇,他兼收並蓄了東西方影人如吳宇森暴力電影中的美,北野武的酷,他還是好萊塢電影模式的離經叛道者。
暴力始終是昆汀作品不可動搖的主題,影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低俗小說》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包括戰爭、拳擊等形式在內的暴力已經無所不在,在它面前生死、對錯絲毫沒有公正可言。而在暴力的掩蓋下,昆汀實際上探討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偶發事件對人命運的改變。這彷彿又讓我想起了《蝴蝶效應》來。
在看似被剪得支離破碎的膠片後面,導演的思維脈絡其實一直都很清晰。在忽略時間之後,影片大段蒙太奇的重新排列組合,產生出全新的邏輯歸納與總結。因此,有了昆汀高妙的游戲色彩和肆無忌憚的江湖人士做派,打敗了《紅》也不是不無道理的。

Big Fish(大魚)
【國 家】:美國
【類 別】:劇情/喜劇
【年 份】:2004
【導 演】:蒂姆•伯頓(Tim Burton)
【演 員】:伊萬•麥格雷戈 (Ewan McGregor)
阿爾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
斯蒂夫•巴塞米(Steve Buscemi)
傑西卡•蘭格(Jessica Lange)

Full Metal Jacket(全金屬外殼)
【國 家】:美國
【類 別】:戰爭
【年 份】:1987
【導 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演 員】:艾德姆•布拉德文(Adam Baldwin)
文森特•多諾弗里奧 (Vincent D』onofrio)
阿利斯•霍華德(Arliss Howard)

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
【國 家】:英國
【類 別】:犯罪/劇情/科幻
【年 份】:1971
【導 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原 著】:安東尼•伯吉斯
【演 員】:Paul Farrell
Carl Duering
Adrienne Corri
Malcolm McDowell
Michael Bates

City of God(上帝之城)
【國 家】:巴西
【類 別】:動作/犯罪/暴力
【年 份】:2002
【導 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Fernando Meirelles)
卡提亞•路德(Katia Lund)
【演 員】:亞歷山大•羅德里格斯(Alexandre Rodrigues)
馬修斯•納克加勒(Matheus Nachtergaele)
道格拉斯•西爾瓦(Douglas Silva)
艾麗絲•布拉加(Alice Braga)

Trainspotting(猜火車)
【國 家】:英國
【類 別】:犯罪/劇情
【導 演】:Danny Boyle(丹尼•博伊爾)
【編 劇】:Masahiro Hirakubo
【演 員】:伊萬•麥格雷戈 (Ewan McGregor)
羅伯特•卡萊爾 (Robert Carlyle)

這是我個人喜歡的電影,僅給你做個參考。

③ 尋一部電影名字

片 名: Laberinto del fauno, El

譯 名: 潘神的迷宮 | 潘恩的迷宮 | 牧神的迷宮 | 奇幻迷宮

導 演: ( 吉爾莫·德爾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

主 演: (阿里亞德娜·吉爾 Ariadna Gil) (伊娃娜·巴克洛 Ivana Baquero) (塞爾吉·洛佩茲 Sergi López) (瑪麗貝爾·芭杜 Maribel Verdú) (道格·瓊斯 Doug Jones) (亞歷克斯·安古洛 Álex Angulo)

上 映: 2006年10月15日

劇情介紹:

《潘的迷宮》講述二戰期間,1944年,西班牙12歲的女孩奧菲利婭隨母親和繼父到西班牙北部的鄉下旅行。奧菲利婭的繼父上尉Vidal是個法西斯軍官,任務就是鎮壓反抗者。孤獨、敏感的奧菲利婭每天都目睹讓人不愉快的事件,感覺到來自繼父的屈辱感,她在壓抑的生活之外,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中的世界,裡面有很多奇幻的事物,藉以逃避。她在他們家屋後發現了一個廢棄的迷宮,並且認識了這個迷宮的守護者,潘神(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潘揭示了她真正的身份,她是一個公主,要回到自己的王國,必須在月圓之前完成三個挑戰……在戰後的蕭條歲月里,奧菲利亞必須面對自己夢想世界的極限,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從頭上長犄角、半人半羊的「潘神」( Pan )到掌中有眼睛、 專門以吃小孩子為樂的恐怖「白化人」( Pale Man ),眾多造型別致的奇幻生物給影片賦予了濃重的魔幻色彩,一如墨西哥導演吉爾摩·德爾托羅一貫的作品風格,《潘神的迷宮》與導演 2001 年的作品《鬼童院》有著相同的故事背景,都是在拿弗朗哥的獨裁統治說事兒,值得一提的是,吉爾摩的許多作品都是以 地下建築作為故事展開的主要場景,比如《 DNA 復制》和《地獄怪客》中的地鐵、《刀鋒戰士 2 》中的下水道、《鬼童院》里的地下室,幽閉昏暗的地下空間當然是講述恐怖故事的最佳載體,《潘神的迷宮》也不例外。總而言之, 《潘神的迷宮》在 發揚了《地獄怪客》式的角色想像力的同時,又體現了《鬼童院》般的劇情張力,完全算的上 是吉爾摩腦海中所有奇思妙想的一次總爆發。

與他想法多怪的作品一樣,吉爾摩本人也足夠特立獨行,雖然現在的他早已不忌葷腥,但 1974 年剛剛看完《德州電鋸殺人狂》之後,他曾矢志不渝地做了 4 年的素食主義者;為了把心中摯愛的漫畫作品《地獄怪客》搬上大銀幕,吉爾摩居然拒絕了《刀鋒戰士 3 》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兩部熱門影片讓他擔綱導演的盛情邀請,全然不顧《刀鋒戰士 2 》為他締造的票房佳績; 《潘神的迷宮》讓吉爾摩耗費了 2 年的心血,自然算是他的最新激情作品,而且吉爾摩希望本片能夠確立他未來的創作方向。

拉美電影給人的主要聯想就是「光怪陸離」,素來以具有荒誕和魔幻的色彩而著稱,《潘神的迷宮》顯然順應了這個潮流,兼顧魔幻與政治兩個主題。影片以魔幻神怪的方式反襯了現實的冰冷與恐怖,與殘虐暴政 的人性邪惡 給人們帶來的心理陰影相比較而言,任何形態的妖魔鬼怪都談不上嚇人了,正像影片所闡明的那樣,法西斯軍官韋達爾上尉才是片中最大的怪物。

《潘神的迷宮》的預算投入僅為 500 萬美元,對於現今能夠自由出入好萊塢的吉爾摩·德爾托羅來說,顯然是部小成本製作。投入雖小,但吉爾摩心中的主張卻很大,「小成本製作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自由發揮,這點我很看重。不要忘了你是誰,你從哪裡來。稍不留心,製作出的作品就很輕易地湮沒了我們的個性。」 在聖丹斯電影節上,影片受到青睞,被美國 Picturehouse 電影公司以超過 600 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北美的發行權。此外,影片又入選第 59 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如果能夠折桂,相信對於影片今後的票房表現具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④ 戛納經濟學:沒錢就別談藝術了好嗎

戛納經濟學:沒錢就別談藝術了好嗎?
毫無疑問,這個年度電影盛會上,匯集了幾乎接下來一年最重要、最有創意的電影。卻很少有人清楚知道,藝術光環和鎂光燈背後,還隱藏著一個作用力和影響力同樣不可低估的巨大商業市場。戛納電影節可以如此輝煌,和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由此而來的藝術獨立密不可分。
每年這場世界電影盛宴,匯集大批名導新秀,當之無愧的電影聖殿也引來無數朝聖者,人口較常駐人口激增三倍,多達20萬。電影是戛納的絕對主角,卻不是唯一主角。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是隱藏在鎂光燈背後的龐大商業帝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才是撐起戛納影展和它藝術輝煌的真正支柱。
短短12天,戛納彷彿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只要你念對密符,就可以看到裡面大把大把的珠寶閃耀。
穩賺不賠的戛納電影節
2000萬歐元成本,2億收入,15天賺夠三個月
在戛納工作超過30年、即將卸位的主席吉爾-雅格布眼裡,戛納的招牌是高規格的接待,榮耀至尊的紅地毯儀式,以及那些觥籌交錯的奢華晚會。這個貼著法國制商標的電影節,如同同樣來自法國的奢侈品牌,是以電影為主題的奢華峰會,全世界的電影從業者也借這一鍍金平台宣傳並出售自己的產品。
搭建這個平台,影展組織者的成本在2000萬歐元左右。和威尼斯、柏林國際電影節面向大眾出售電影票有別,戛納是極少數只面向業內人士,不對外出售電影票的影展。記者注冊也免費,參加所有官方場次放映或者活動,除了電影節注冊人士,就必須是持電影節發出請柬者。組委會嚴禁將這些請柬私自交易。既然不產生票房收入,也沒有記者注冊費用的補充,舉辦戛納影展的經濟實力來自哪裡?
在2000萬歐元總費用中,公立和私立資金支持各占預算一半左右。在國家公共資金投入中,300萬歐元來自文化部下設的國家影視中心CNC,舉辦城市戛納市政府出資200萬,另外還有電影宮等場地使用、評委們最後評定的別墅,賓館贊助等摺合大約350萬到400萬歐元左右的服務費用,還不包括國家出動上百警察維持治安的龐大開支。
當然,如此龐大的投資,戛納市政府並不是在做虧本買賣。法國商業雜志《挑戰》曾經報道,短短不到兩周的盛會,影展會給當地製造3000個就業機會,總共帶來2億歐元上下的收入,15天的所獲就是戛納旅遊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
剩下一半的預算則由承辦這個電影的協會組織,法國國際電影節協會運作。後者是電影節真正意義上的組織機構,它籌募的私立性質資金,保證電影節的完整運作。贊助商是私立資金的主要來源。法國電視台Canal+、法航等都是常年合作夥伴。譬如為最後的頒獎獨家設計提供獎杯的珠寶品牌、以及電影節的官方化妝品牌,一次就簽訂5年合作協議。官方汽車更是不計投入,今年出動的數量翻倍,250輛的車隊浩浩盪盪,其中100輛專供紅地毯使用,在戛納的臨海大街上招搖顯眼。這些事前經過影展主席吉爾-雅格布親自檢驗審定的汽車,專為電影節生產,今年還加上了車內無線上網。而電影節結束後,他們會被返回工廠,重新拆卸規范化,抹掉曾經的輝煌,融入到普通的大眾市場。該品牌的宣傳總監介紹這些後,非常自豪,「全世界的鏡頭都對著我們的車品牌,這樣的寶貴機會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個!」
天價酒店、奢華派對

一夜房費3.8萬歐,一周別墅5萬歐,比平時翻5倍
一到影展期間,原本安靜的小鎮人口激增三倍,超過20萬。4500名左右的記者和閃光燈聚集,對於奢華大品牌來說,是絕佳的宣傳機會。從香檳、珠寶、化妝品、再到各大家高級定製,每個品牌都豪不計算地大把甩錢,想在這個媒體高度聚焦的場合占據一席之地。在他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樁比廣告更便宜更有針對性的合適買賣。同樣的來源數據顯示,每一屆媒體報道帶來的後續效益超過4000萬歐元。
人口巨增,首當其沖受益的是當地旅遊行業的酒店餐館。戛納克魯瓦澤特臨海大街那些5星宮殿級的豪華酒店接納全世界的影視工業名流和政界要客。卡爾頓酒店影展開幕前,會預定5000瓶香檳和15公斤魚子醬。在這里的總統套房裡,一夜的晚會費用會達到3.8萬歐元,如果想要躲避酒店的喧嘩,在附近俯撖克魯瓦澤特濱海大街的豪華別墅租一周,費用可以達到5萬歐元。晚會的標准禮服,男士領結,女士珠光璀璨的迤地長裙……這也帶動了附近的各種服飾商店的火熱。
「一個影展的成功,整個電影工業都會興奮」,影展總監迪耶里的總結一點沒錯,不過,還可以加上一句的是,整個小城也會沸騰。當地的餐館爆滿就不說了,價格會比平時高處一截,也說明了面對這個電影節營造的寶庫,人人都有分享的份。
如今,伴隨著需求增加,許多當地房屋中介和私人房主憑借影展期間出租私家房,也獲利非淺。無論酒店、還是私家出租,房價往往可以達到淡季時價格的幾倍到十幾倍的不可理喻,一千歐元的房租變成5千也太正常不過。當地的房產中間或者房東,早已達成共識。所以,這時候,合理定價幾乎成為苛求,在供給近乎壟斷和剛性需求下,無論多貴,既然決定來到這個電影聖殿鍍金,電影人都只能咬咬牙硬挺了。
不可小覷的電影市場威力

400萬歐元收入,中國人多了30%,成第5大參與者
影展總代表迪耶里曾經在多個場合說過,戛納選片是一個商業明星大片和藝術獨立作品的平衡選擇。用商業大製作來養藝術小片,是戛納一貫的宗旨。所以當一些人單純的執著認為,戛納的成功得益於選片和電影,市場其實並不重要時,他們忘了,如果沒有市場和它的卓越成效,那些好萊塢大佬們沒有幾個願意花巨資跨洋越海來到這個海濱小城,而且,如果沒有很大部分來源於電影市場的收入,戛納也很難辦得如此氣勢磅礴,用極至的奢華和品味來迎接四方電影貴賓,樹立自己的貴族氣息。戛納是成功典範,威尼斯則因為市場的缺失,成為另一個極好的反面教材。
據《好萊塢報道》剛剛發表的戛納報道,戛納市場每年11000 到12000人左右的注冊費大約帶來280到400萬歐元收入。而今年組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中,來自中國的注冊人數增加了30%,已經成為繼美法英等的第5大市場參與者。
這還遠遠不是戛納電影節市場的唯一收入。影展期間的每個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轉化成巨大的商機和歐元數字。從濱海的一長排國際電影村,到電影宮地下市場設立展台租借展位,再到出售實體的各種海報宣傳,以及市場專業網站cinando上的廣告宣傳頁面等,全部需要付費。市場在電影宮內高達4500平米的展位面積,一平米的租借費用大致為423歐元,2500平米的海邊平台展位212歐元每平米,他們一共為市場進帳超過200萬歐元。
對了,別忘了,對電影節的開閉幕示擁有獨家轉播權的法國Canal+電視台,每年也要向影展支付一筆巨額轉播權。2010年這個數字為600萬歐元,據說此後行情又有漲。
早在70年代戛納電影市場創立之前,戛納影展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收入。而主席雅格布創建以來發展飛速,同時建立各種商業合作夥伴關系今年市場注冊人數又增加10%。戛納能夠在眾多國際電影節中保持始終不可動搖的大哥大地位,如果說戛納電影節始終以電影藝術為主導,其後面的支持樑柱,和商業市場的紅火和龐大收入直接關系。
戛納懂得如何將藝術和市場這兩個看似背立的事物統一起來。它是如此成功, 連電影節總監都難以估算:「我也夢想可以知道,整個影展期間在戛納流通的金錢到底有多少,那些在電影市場、酒店內或者簽署意向的銷售協議。我聽說戛納已變成了大約15座商業中心。這不是一個賣自行車的沙龍,而是展示並銷售電影的市場。電影本身也是一個工業。戛納最成功之初,正是懂得如何在藝術和市場的反差間找到平衡。」
電影人名利雙收的高起點平台

片酬從80萬到2000萬,票房收入成倍提高
其實,就是對電影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緣。戛納影展不僅對新人,對已經成名的影星都是一個事業提升和曝光的絕好機會,一旦獲得獎項肯定,往往意味著帶動隨後的票房提升,製片人進帳。雅格布在自己的自轉《生活像場夢》中就回憶1994年當昆汀的《虛構小說》獲得金棕櫚後在法國大賣,贏得286萬多的觀眾,同時也讓其中主演約翰-特拉沃爾塔的職業生涯重見起色,片酬從80萬跳到2000萬美金。
2008年獲得金棕櫚的《牆壁之間》在法國有150萬觀眾,票房收入是製作成本的19倍之多。當然,也並非所有影片都如此得戛納獎項借力。獲得金棕櫚的達內兄弟的《孩子》和羅馬尼亞蒙吉導演的《四月三周兩天》,在法國都只有三十多萬的觀眾。而泰國實驗色彩濃厚的導演阿皮查朋的金棕櫚《回憶前世的叔叔》戛納獲獎前還沒發行商,最後也已不到13萬法國觀眾收場。
最後,別忘了還有各種零打零碎想要分杯羹的普通人,數量亦不在少數。在戛納電影節官方Facebook下,你還可以看到許多網友的信息和留言,「如果你在2014年影展期間需要室內室外各類活動的裝飾,別忘了找我。」
「我是大型活動攝影師,整個電影節期間都可以為您服務。圖片和攝像,讓你的投資變成永恆,同時避免讓你的貴賓掏出iPhone!」 記者們在支付昂貴房租的時候,也會利用這個平台減壓,一位義大利記者就三種語言並用,尋找合租夥伴,「我是記者,住處還有床位,需要的聯系我。」

⑤ 戛納怎麼玩有什麼好玩的可以推薦一下么

在小編看來,如果你去一個地方旅行恰好趕上當地的一個盛大的節日也好、活動也罷這都是為你本次行程添上來很有意義的一筆。為此,小編也為大家准備了一套很適合在戛納電影節起見旅行的攻略。

如果你是提前到的戛納或者臨近結束到的戛納,那記得不要錯過周六的復古集市哦!就在戛納的中央廣場這里,富得流油又沒啥事做的法國人們紛紛擺出自己的家當,從簡至奢,應有盡有。預算有限的可以買些小玩意還可以跟對方講講價,預算充足的小夥伴則可以看看各種大牌奢侈品。

你要不要去趟戛納了?

⑥ 電影節策劃書要怎麼寫啊

首先要確定電影節的名稱,一般主要是以開辦地的地名稱呼的,比如上海電影節、戛納電影節。
然後確認開辦地點、開辦時間、主辦單位、協辦單位、贊助單位
再就是具體的策劃項目:
1、電影節的舉辦宗旨:如為了豐富廣大群眾的娛樂生活、提高本國或本地的電影質量等;
2、電影節的目的:希望達到什麼目標,如提高本國本地的電影在世界影史的地位等;
3、受邀參展影片都有哪些,寫明參展影片的拍攝國、主創人員、參與競賽單元;
4、電影節開幕式、過程、閉幕式的策劃:
(1)開幕式的步驟:如開幕式晚會的形式、主持人、受邀嘉賓、表演節目、電影評委、獎項的內容及重要領導講話;
(2)電影節過程:包括參展影片的播放順序、評審過程、評分標准、一些重要影片的公開放映時間、記者采訪過程(包括影片主創人員的采訪、評委的采訪時間、內容),還有期間一些需要大眾參與的活動
(3)閉幕式的步驟:閉幕式頒獎晚會的過程。
5、電影節期間的廣告措施,比如平面媒體和紙面媒體的廣告內容、簽訂的廣告協議、廣告收入的使用,電影節需投入的資金來源以及開銷的項目等等。

⑦ 誰能提供倫敦國際廣告獎和戛納、莫比、克里奧、紐約廣告獎這世界五大廣告獎的詳細資料,越詳細越好!!

1,克里奧廣告獎

克里奧大獎創立於1959年,迄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位執行評委在一周內對所有作品作出評判。第一輪的倖存者被列為"入闈",第二輪的評選決出銅獎,第三輪決出銀獎,第四輪決出金獎,直至第五輪決出克里奧大獎。報名作品的公司名稱將對評委保密,為確保評選的公正、民主和無政治偏見,故規定評委不能評審本國的作品,對廣告文化背景不了解,評委也不得投票,參賽作品的成績由參與該作品的評審的評委投票決定。金、銀、銅獎的作品投票票數必須達到規定比例。因此,很有可能出現有多個金、銀、銅獎,或者某些類別獲獎的空缺。包裝設計和技術類別將由那些在該項領域中享有盛譽的專家來評選。金、銀、銅獲獎通知書在頒獎典禮前2-3周寄出,所有金獎、銀獎的獲得者都將應邀出席在紐約舉行的克里奧頒獎典禮。

克里奧的競技項目一共分作8大項目:

1.經典榮譽杯獎

參賽的作品首先必須是影視廣告,其次是已經發布了五年以上,最後還要求已取得過一次國際性金獎。(此項參賽作品不再分細獎,並免報名費。)

2.單項影視文選獎

要求片長不得超出180秒,Betucam. U-matic、錄像帶,均可報名。

3.單項平面廣告獎

其中包含報紙、印刷、招貼與戶外等項,參賽時作品需經過裝裱,並提供35mm菲林片及媒介發布使用的證明資料。

4.單項廣播廣告

錄音帶總長不走過180秒。

5.系列廣告獎

為同一品牌廣告、同一訴求點所做的系列作品,在影視、平面、廣播任一媒介上發布3幅以上。

6.整合媒介運動獎

在兩種以上的媒介發布了3-6種的系列作品。

7.包裝設計

8.全球互聯網網址設計

這個項目作為一種高新科技媒體而受到鼓勵。基於其概念、吸引力、沖擊力等要素來評判其創意與執力。

克里奧總部聯系方式:

電話:212-247-0300

傳真:212-484-4602

免費電話800-645-5687

地址:The EssexHouse 160 Central Park South NewYork, New

2,嘎納廣告獎

戛納廣告獎源於戛納電影節。1954年,由電影廣告媒體代理商發起組織了戛納國際電影廣告節,希望電影廣告能同電影一樣受到世人的認同和矚目。此後,戛納同威尼斯開始輪流舉辦此項大賽,1977年戛納正式成為永久舉辦地。1992年組委會又增加了報刊、招貼與平面的競賽項目,這使得嘎納廣告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國際大獎。廣告節於每年6月下旬舉行,廣告節期間各國廣告代表來訪,其它各界來賓亦雲集於此。客戶、製作公司、策略部門、創意團隊在此開設一系列的交流會,研討專業、商洽業務。每年大約有7000多位代表1萬多件作品參賽。

戛納廣告大獎評獎方式

評委會被分為獨立的兩組,一組負責評定影視廣告,另一組負責平面廣告。廣告節期間才開始決賽階段評審,同時允許參賽者目睹現場公布的每一階段入圍名單,來增加其現場氣氛。各評委對本國作品須採取迴避投票的原則,評委的評審時間由自己掌握,以便其能仔細閱讀文案,周全研究創意。在影視方面第一輪決出400件作品,第二輪篩至200件,並再從此中討論決定各項目的金、銀、銅獅獎。1993年還設立了年度最佳表現廣告公司獎,頒給同時參加平面與影視廣告並獲得總積分最高分者。

參賽作品的限定:

1、參賽對象可以包括全球有關廣告和媒介的任何機構。

2、作品參賽必須事先徵得廣告主的同意。

3、直郵廣告作品和促銷活動材料不得參賽。

4、作品必須依照客戶的付款合同而創意製作(除公益類),不得自行設計構想。

5、所有作品必須在上一年?月至截稿日期間被公開發布過。

6、曾參加過該廣告節的作品不得再次參賽。

7、凡有侵犯民族宗教信抑和公眾品味的廣告不得參賽。

戛納廣告獎總部聯系方式:

電話:+44(0)1716366122

傳真:+44(0)1716366086

地址:woolverstone House,6162 Berners Street,London WIP 3AE

3,倫敦國際廣告獎

倫敦國際廣告獎每年的11月在英國倫敦開幕並頒獎。這項國際大獎,自1985年正式創立以來,每年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近年來報名作品均在萬件以上,所有的獲獎者將得到一座銅像。銅像為一個展翅欲飛、企圖飛躍自我的超現實主義的人類外形。1998年度中國內地作品首度闖入決賽。

最漫長的評獎

雖然頒獎安排在每年的11月,但所有參賽作品在6月即被要求送達組委會,再由組委會送往每一個評委手中獨立評審。評委亦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包括創意大師、電視/電視導演、錄音編導及製作專家等),但創意作為共同且惟一的評獎標准。該比賽同時也為每一媒介的作品設立了一項大獎。從獲獎者中推選出的評獎主席將一票認定最終大獎的歸宿。

最周全的項目分類

倫敦廣告獎的分類最具特色,不僅在三大媒介(平面、影視、廣播)項目上分類細致,而且在設計包裝、技術製作上也劃分詳盡,充分體現該項評獎在創意概念、設計手法、技術製作等幾方面齊頭並重的特色。

電視/電視類別

產品類別

涵蓋28項,包括電影預告片均被列入。

技巧評選項目

最佳動感的-CEL、最佳電腦特技、最佳「動感--停止」鏡頭、最佳電影攝制、最佳方案、最佳化妝設計、最佳指導--對白、最佳指導--視覺效果、最佳剪輯、最佳幽默、最佳廣告歌、最佳原創樂、最佳表演--女性、最佳表演--男性、最佳布置設計、特別音樂改編、特殊效果。

系列類--每一系列最多含4種廣告、公益服務系列,每一作品要求兩個相同的膠片(幻燈片)。

平面類別

涵蓋3項,包括日歷設計也被列入。

文案(需英文

企業CIS(定位、標識等)

系列類別--每一系列最多包括4個廣告。

(要求譯成英文)

廣播類別

涵蓋20項,包括有政治色彩的公共服務均被列入。

技巧評選項目

藝術表現、電台製作和構想、文案、幽默、有歌詞的原創音樂、無歌詞的原創音樂(不要求用英語)、特效音樂(流行、經典和演唱會)、音響使用(不要求用英語)。

包裝設計類別(內容略)

參賽費用:電影/電視及印刷:每件作品大約115英鎊;包裝設計及廣播:每件大約110英鎊。

電話:171-737-0682 171-494 -0236

4,紐約廣告獎

紐約廣告大獎(The New York Festivals)始創於1957年,當時這個全球競爭性的獎項主要是為非廣播電視媒介的廣告佳作而設。在此後的二十年間,這項大獎在全美的工業界與教育界取得了非凡的聲譽。在20世紀70年代,新資源的加入又使其增添了電視電影廣告、電視節目和促銷等諸多項目。國際廣播廣告、節目和促銷競賽項目開始於1982年;印刷廣告、設計、攝影圖片、圖像項目開始於1984年;為了適應技術和科技的發展,全球互聯網路獎項亦於1992年正式設立;對於健康關懷的全球獎項也於1994年加入大賽;1995年又添設了廣告市場效果獎,以嘉勉那些創意精良且市場銷售突出的廣告活動。

近年來每次大賽均有60個以上的國家攜15000件以上的作品參加角遂。中國內地作品亦曾進入決賽。

獲獎殊榮

每年的6月廣告節開幕並舉行頒獎盛會,全球的廣告精英們在此梅煮酒論英雄。賽事的每大項目均設有國際傳媒大獎的金獎座,分門別類地決出金、銀、銅獎,入圍者頒給獲獎證書。初審於4月舉行,5月寄出決賽通知書,各分類獎項獎於5月選出,最大獎項將在6月的第一周最終揭曉。

獲獎者的作品將刊載在《廣告時代》等權威雜志上,並在互聯網上和全球的創意愛好者分享這些佳作(https://www.newyorkfestivals.com/)。所有決賽作品將被制為當年廣告年鑒出版發行(故參賽作品均要附上35毫米菲林片)。

聯合國特別獎項

1990年紐約廣告節專門為聯合國公共信息部門設立了聯合國大獎,授予那些把聯合國的宗旨及種種設想,詮釋得最為出色的公益廣告作品。在紐約廣告節廣告大賽中獲得決賽資格的公益作品將息然成為這個榮譽的獲得者。

聯合國關注的全球焦點和利益包括:和平和安全、婦女優先權、社會進步、健康問題(包括HIV和艾滋病)、人權、犯罪與暴力、民主、持續發展和擺脫貧困。

公益項目的印刷,廣播和電視廣告作品的決賽將由聯合國的「藍帶」評審團來親自評選,從中選出金、銀、銅獎獲得者。

報名費用:單項作品約125美金系列作品約175美金

如何與紐約廣告獎聯系:

New York Festivals

260 West 39th Street, 10th Floor

New York, NY 10018

USA

Tel: 212-643-4800

Fax: 212-643-0170

[email protected]

紐約廣告獎官方網站:

https://www.newyorkfestivals.com/

5,莫比廣告獎

莫比廣告獎—— THE MOBIUS AWARDS(美國)

莫比廣告獎創建於1971年,是全球5項最重要的廣告大獎之一(全球5大廣告獎項還包括:紐約廣告獎,嘎納廣告獎,倫敦廣告獎,克里奧廣告獎)。其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莫比獎的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國,每一屆都有幾十個國家的數千件作品參加,其中既有全球知名的跨國廣告公司,也有一些地區性小型廣告代理商。每年10月1日,參賽作品匯集芝加哥,12月中旬評選工作結束,轉年2月舉行全球矚目的盛大頒獎儀式。隨後,獲獎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作為業界觀摩共緬之用。第30屆大賽有近40個國家的7000餘件作品參賽。並於2001年2月8日在芝加哥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了盛大頒獎儀式,全球各大電視台傳播頒獎盛況。

設立獎項的目的

對於莫比獎的設立,該獎項的主席安德森先生這樣陳述:設立莫比獎是要為全球的廣告公司、廣告製作公司、藝術指導人員以及設計師、電影公司、電視台和廣告主提供一個國際性的平台,使他們能夠獲得對各自成就的恰當評價。並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作品。獲獎廣告為商品創造良好聲譽與形象,並促進銷售,增加廣告預算,還會為從業人員提供更多的晉升機會,擴大公司知名度。

參賽作品的類別

莫比獎的參賽作品范圍十分廣泛,電波廣告包括廣播廣告、影視廣告,平面廣告包括戶外廣告和印刷品廣告(包括招貼、報紙、雜志等)、直郵宣傳品、宣傳手冊以及包裝設計等等。網路廣告另有單獨的系列。對電視廣告還設立了小成本製作類獎。

獎項設置

莫比獎設分金獎和傑出創意證書兩個獎項。廣告獎不同於體育比賽,它的目的不是評出"究竟誰第一",而是"鼓勵好作品"。廣告不同於藝術作品,對它的評估要考慮經濟、市場等各方面的因素。莫比獎的評審,盡可能多的考慮了這些客觀因素。對作品的分類非常細致,每個類別都設有金獎和第二名(傑出創意證書)。莫比獎認為,對廣告作品的評價要基於作品自身水平和同類作品的對比。例如,汽車廣告之間的對比等,這如同在市場競爭中的真實情況一樣。同時,也為參賽者提供更為公平的獲獎機會。莫比獎為每一類別的第一名頒發金獎,第二名頒發傑出創意證書。一座金光閃閃的莫比獎杯意味著值得驕傲的傑出成就。它象徵著永無止境的思想與信息的傳播交流。在廣告傳播的意義上,它象徵著創意無限,傳播無限,象徵著永無止境的交流。這就是莫比獎用莫比環做獎杯造型的真正含義。

莫比獎的創始人

莫比廣告獎的創始人,是美國著名營銷專家J.W.安德森。他早年畢業於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廣泛而豐富的工作經歷包括:銷售、促銷、廣告、公共關系,涉及消費品及工業產品兩大部分。他曾服務過數家國際著名公司。安德森是美國展覽公司(Show America Inc.)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還是法國比阿里茨(Biarritz)國際電影和多媒體市場"評委之一。2000年4月的中國之行,安德森對中國廣告人講了如下的話: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廣告做得還很差。它們的確具有沖擊力,但這不是主旨所在。廣告公司和廣告主渴望廣告得到注意,但是卻忘了應該告訴消費者些什麼。你雖然看到巨幅、整版的報紙、雜志廣告或是15或30秒的電視廣告密集"轟炸",你還是不禁會說:"他們到底在說什麼?"對於中國廣告,安德森這樣認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盡管存在著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中國的廣告作品完全具備競爭的能力,而且已經獲得了莫比廣告獎。"

莫比獎與世界經濟文化

廣告是社會經濟文化的潮頭。作為全球最著名的廣告大賽,莫比廣告獎既是全球性經濟、社會問題的晴雨表,又代表了最新的文化潮流。它的參賽、獲獎作品,集中反映了諸如節約自然資源、反對濫用葯物、安全駕駛、預防艾滋病等社會話題;這些廣告還反映了大眾消費趨勢、影響日益增大的"快餐生活方式"及人們對營養與健康等問題的關注。來自全球的廣告作品體現了人們生活中超越種族國界的共性。通過評選,人們還可了解當今廣告業最前衛的創意趨勢與表達、製作技巧。

⑧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發展歷史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余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托·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辦不起來電影節的。
所以如果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待政治掛帥的柏林電影節,就會發現,真相並非僅僅政治那麼簡單。
聽說要舉行國際電影節,德國的電影人開始摩拳擦掌,他們很希望有機會找到海外投資和發行的渠道。這種渴望在百廢待興的德國尤其強烈,所以柏林電影節的本地化特色從創辦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匯,最後都集中到一個人的身上——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Bauer),他擔任了前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組織者。二戰中鮑爾在UFA工作,也擔任了戰後英國佔領軍的電影政策顧問。他想通過努力讓柏林重新回到歐洲文化版圖的中心位置,再度成為電影製片和發行的樞紐。
柏林的電影業內人士起初也是歡迎電影節的,既是繼承了柏林作為德國電影中心的文化遺產,也能讓製片廠有利可圖。由於當時德國的分裂,西德電影人無法進入蘇聯控制下的巴貝爾斯堡製片廠(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電影製片廠之一)和約翰尼斯塔製片廠。他們的飯碗大都不穩固,於是許多柏林的從業者都跑到慕尼黑、漢堡、杜塞爾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來在德國國內可以說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成了新的電影發行中心,巴伐利亞人開始宣稱慕尼黑成了電影之都,這都讓留守的柏林電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電影工會向市長施加壓力,說柏林的電影工業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口,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製片廠,有的還想西遷中,已經沒什麼人把新電影的首映禮放到柏林,長此以往,電影工業將從柏林消失!
本來官方和電影業內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傳,我推廣我的電影,似乎可以在柏林電影節這個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電影人發現柏林電影節並非想像中那麼有利。西柏林當時有200多萬人口,七分之一失業,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電影節沒法去和戛納、威尼斯的豪華尊貴相提並論,他們不得已打出親民、大眾的牌,將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參與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設置了露天電影、明星遊行、簽名大會的單元,特別是加上政治考慮,把露天放映場所設在東西柏林交界處,想吸引東柏林的人來看(柏林牆1961年才修建)。 電影節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國很出名,他對東西柏林的觀眾都具有極大號召力,最後果然喚起了觀眾們共同的情感。
柏林電影節與眾不同的另一點是把獎項的決定權交給普通影迷,從1952年第二屆到到1955年第五屆,都沒有專業評委會。觀眾投票來決定把大獎給誰,1956年改成國際評委和觀眾一起決定獎項歸屬,那屆的主席是馬塞爾·卡爾內,1957年後才全部改為評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顯現出來。
但一開始的大眾政治路線就遭到了電影人的激烈反對,有人說盲目擴大放映規模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不是電影節的正道,因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錢的場次,片方更不高興。發行人說,普通觀眾對較為藝術化的電影接納程度並不高,此舉毫無益處,我們是在辦電影節,不是什麼白酒展銷會。但這一回合最終是政治贏了。
得不到本地電影人的支持,必然難以持久。德國電影製片人協會聲明拒絕參加電影節活動,協會發言人表面上將不參與歸於德國製片人在國際市場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們無力和美國、法國、義大利競爭。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不過是電影人對美國佔領政策不滿而產生的抵制,他們尤其討厭美國人把持柏林電影節,制訂的政策說到底主要是為美國人的政治宣傳服務,然後為覬覦中歐市場已久的好萊塢商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德國電影的發展卻沒什麼益處。
製片人協會還認為:因為盟軍的電影政策,德國電影現處在一個很悲慘的境地。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美國極力將居於壟斷地位的德國電影公司UFI(納粹時期,由最大的製片廠UFA和其他公司合並而來的卡特爾組織)分解的政策,並限制德國電影公司同時涉足電影業中的多個分支,比如從事製片的不得同時經營發行或放映環節,這樣的後果是出現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勢單力薄。所以德國業內人士頻頻向有關機構游說,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許垂直經營,擴充實力和好萊塢巨頭展開競爭。
德國電影人在和電影節官方談判是否參加的時候,提出為了拯救德國電影,除非政府提供減稅優惠或者增加補貼。這個願望落空了,為了表示安撫,組委會同意在第二屆電影節設立一個特別單元,針對外國買片人和國際傳媒,宣傳30到40部德國戰後幾年中拍的好電影,幫助德國電影出口。鮑爾說電影節很願意成為德國電影公司和國外買家之間的橋梁,向外推介國產片,他希望勸服德國電影人,柏林電影節不僅是外國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國電影。 但事情並不順利,鮑爾向德國經濟部申請撥款被拒絕,計劃中的單元擱淺,一些製片人只好自己出錢做了個小型展會,把最有商業價值的幾部德國片推出去。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業內人的積極性被挫傷了,他們對電影節的壞印象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屆電影節上,德國電影的參與率還是很低。這種局面直到好些年後,德國電影恢復了生機和信心,商業電影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大幅上升後才好轉。
面對電影界批評政府不扶持國產電影的批評,西德內政部舉辦了一個類似德國奧斯卡的獎項(bundesfilmpreis),由公眾、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組成的評委會對全年德國電影進行評選,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國電影獎)的前身,這個獎代表政府,其實更類似中國的華表獎,1953年這個獎成為電影節的特別單元。而把獎項納入電影節范疇,是對外推廣的一招,有助於提高獲獎影片的國際知名度。
但德國影人卻指出這個獎的目標才不是為了復興電影業,其中存在嚴重的政治傾向,內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約的電影。面對質疑,官方人士稱這個獎是個禮物,我們想給誰,就給誰。
1956年,柏林電影節被接納為A類電影節,但其聲譽卻被良莠不齊的競賽單元所削弱,影評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種太單一。
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個參賽權的問題,一比較戛納和柏林的參賽國家名單,很容易發現戛納的參賽資格面向所有國家,包括蘇東陣營,法國外交部會向所有建交的國家發送邀請函,法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也積極向蘇聯和中國發出邀請。
1958年,戛納將金棕櫚頒給蘇聯電影雁南飛,德國記者強烈要求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所有國家參賽,不管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有記者認為:電影節作為展示窗口的年代過去了,作為正宗的國際A級電影節,雖然不意味著不問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國家開放。在這點上,奧伯豪森電影節比柏林幹得好。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來說,柏林電影節太過壁壘森嚴,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獎給了南斯拉夫電影《第一次工作》。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⑨ 為愛把房都賣了,姜文卻劈腿寧靜,劉曉慶是怎麼做的

說起寧靜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她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綜藝節目里的耿直人設和大膽的妝容等等,在節目中當主持人要求寧靜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她居然說我還要做自我介紹,那我這幾十年不是白幹了,這么霸氣的女明星確實少見。但寧靜並不是成名之後才變得這么霸氣側漏的,甚至在她剛出道的時候她的脾氣比現在還要暴,就連姜文導演都敢懟。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姜文和寧靜有過一段戀情,而且這段戀情還相當的復雜,因為當時姜文還有一個正在同居的女友劉曉慶,但劉曉慶與姜文產生感情的時候還有一個老公。

雖然劉曉慶當年從沒公開承認過這段戀情,但是劇組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兩人的私情,直到多年後兩人的好友謝晉才在某一次晚會上公開承認姜文與劉曉慶確實好過,而且還同居了三年。劉曉慶後來也承認當時她面對著非常大的輿論壓力,不僅僅因為她是個有夫之婦,更因為當年她和姜文的江湖地位懸殊太大,當時在很多人眼裡姜文根本就配不上劉曉慶。而劉曉慶當時的丈夫陳國軍在收到消息之後更是火冒三丈的到片場挑釁姜文,雖然沒能親眼見證,但這個場面想必是相當刺激的。

⑩ 五十個電影節,你的電影准備好了嗎

如同正在舉行的戛納電影節一樣,每個人都知道聖丹斯,多倫多,德州,鹿特丹,威尼斯和柏林等電影節。但根據你所參考的來源,全球共有4000~6000個電影節。把這個數字轉化為財務數據,倘若你參加了所有的電影節,你將要花費超過三十萬美金——大概比獨立電影公司的生產總預算還要多。這便是為什麼在過去十年裡,電影製作人努力在各種資料中篩選出值得讀者參加的電影節。下面的榜單便是詹姆斯•柯蘭撰寫的最值得參加的電影節,排名按照字母順序。( 因為很多電影節並不為國內觀眾熟知,所以並不是每個電影節都有現成的對應中文翻譯,每個中文翻譯都有原文對應如有紕漏,還請指正。部分電影節舉辦時間不固定,請進入其官網查看最新消息。)

文章來源:http://www.moviemaker.com/festivals/top-50-festivals-worth-entry-fee-moviemaker-releases-annual-list/
翻譯:柳欣
轉載請註明來源影視工業網,感謝!


美國紀錄片電影節American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棕櫚泉,加利福尼亞州,網站:www..com
位於奢華舒適的棕櫚泉,美國紀錄片電影節致力於成為西海岸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它因自己的電影基金競賽(頭獎將獲得5萬美元獎金)而出名。電影製作人可以將他們製作中或者已經製作完畢的作品上交到評審團隊申請資助。美國紀錄片電影節同樣與其他幾個電影節(主要在歐洲與美國)有著合作同盟關系,因此促進了篩選電影的劇院公演。

美國電影節——行進中的美國American Film Festival—US in Progress
瓦夫市,波蘭,網址:www.americanfilmfestival.pl
正在為你的獨立製作尋求海外資金資源?美國電影節提供它獨一無二的【行進中的美國】項目,這個項目促進了歐洲對於美國獨立電影製作的資金和後期製作的支援。美國電影節將很多對美國獨立電影後期製作感興趣的歐洲買家和製作人(還有經銷商,銷售代理和影展工程師)聚集起來,並提供高達4萬美元的後期製作獎金。去年,六部電影有一半被選至聖丹斯電影節的進行公演。此電影節不需要報名費。

閱讀全文

與戛納電影節預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視頻小說電影圖片綜合 瀏覽:187
苦兒流浪記1959老電影演員表 瀏覽:378
蛇女是什麼電影 瀏覽:78
電影一切的一切的演員 瀏覽:880
法國小清新愛情電影 瀏覽:615
漂亮的泌尿科醫生電影迅雷中文字幕 瀏覽:222
致命營救完整版電影 瀏覽:424
老師與學生的不論愛情電影 瀏覽:241
神探電影粵語高清下載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印度保姆電影大全 瀏覽:820
愛情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624
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台灣電影是 瀏覽:653
泰國電影講中國 瀏覽:305
日本恐怖醫院大電影 瀏覽:231
老笠電影表達什麼 瀏覽:605
女妖精電影完整版神馬 瀏覽:539
成龍第一部功夫電影男二號 瀏覽:460
江蘇各市春節期間電影票房 瀏覽:275
嚇死過人的國產盜墓老電影完整版 瀏覽:846
怎麼搜索那種電影網站你懂得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