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國際電影節側重

國際電影節側重

發布時間:2021-08-14 18:22:59

① 各大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都是什麼,越詳細越好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② 柏林電影節為什麼能夠成為15個A類電影節之首

嚴格來說,柏林國際電影節並不是電影節之首。目前最有影響力,最有號召力的是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分別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它們是並列關系,只是各自的宗旨和側重點有所差異。

它是最先成立的國際電影節,所以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在被譽為水上都市的義大利威尼斯舉辦。它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以“藝術性”作為評判標准。由著名氣質女神湯唯和影帝梁朝偉主演的電影《色戒》就榮獲第64屆最佳影片金獅獎。

它們都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承認的A類電影節。都在國際上擁有一定地位,但是並沒有誰是第一的說法。

③ 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區別

唔,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比較大型的有法國戛納,主要側重藝術類的影片或者特別出位的片子,一些剛出道的導演一般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實驗作品拿來參展,藉此揚名。
德國柏林電影節,喜歡把大獎發給政治性比較強的電影,好多電影那叫一個枯燥乏味,金熊還就喜歡發給那樣的,而且喜歡發給拿種族blablabla說事的。
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的風格很相似,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電影節,值得一說的是比較青睞中國電影。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獨立電影的天堂,發現小成本獨立製作電影,比如當年的《陽光小美女》。
中國上海電影節:這個不多說了吧……你懂的。
暫時就想起來這么多……

④ 世界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哪個份量更重

肯定是奧斯卡,金球獎是小奧斯卡。
歐洲的幾個大獎都偏文藝一些,比如戛納,柏林,威尼斯啥的~

⑤ 奧斯卡和戛納哪個更權威

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奧斯卡獎,原名學院獎,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設立於1927年,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該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2014年3月2日(周日)舉行。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⑥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與奧斯卡金像獎表彰和喜好的作品側重點不同,主要表現在:
1.三大電影節基於全球,入圍電影、導演、演員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而奧斯卡獎作為美國國家電影藝術最高獎,表彰的電影和影人主體基於美國本土,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在獎項入圍和評選上有輕視東方作品和演員的特點。所以前者是國際電影節,後者是國家級頒獎禮,屬於截然不同的性質。
2.三大電影節作為全球數以百計的電影節的代表,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獲獎作品不要求高票房、高關注度、高知名度,個性和創新是三大電影節鼓勵的重要方向,力求通過世界各地電影的彼此交流,達到推進電影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奧斯卡獎重視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即影片在全球取得高票房、高關注度以及符合美國主體政治意識是獲獎的重要參考,由於這種市場指標,獲獎作品中的商業大片和政治影片比率很高,奧斯卡獎也因此成為世界關注度最高的電影獎。由於美國好萊塢百年來的深厚積累以及其本身先進的電影工業和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優勢,奧斯卡獎仍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中國電影和中國影人開始走向國際,許多優秀影片和電影人開始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前身)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隨後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金獅獎,1989)、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獅獎,1992)、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1993)、謝飛導演的《香魂女》(金熊獎,1993)、李安導演的《喜宴》(金熊獎,1993)等先後在三大國際電影節斬獲最高獎。演員方面,1992年張曼玉憑借《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僅僅半年後,鞏俐憑借《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1994年葛優憑借《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同年夏雨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蕭芳芳憑借《女人四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涌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且有五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喜宴》和《飲食男女》)在這一時期先後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90年代後期起華語電影發展緩慢,進入21世紀後開始面臨許多嚴峻挑戰。2000年,鞏俐受邀擔任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節電影節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華人,僅僅兩年之後鞏俐再次受邀擔任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威尼斯電影節史上的第一位來自亞洲的評委會主席。此後張藝謀和李安兩位導演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擔任第64屆和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也擔任了柏林、戛納(華人首位)兩大國際電影節主席。在新世紀後,共有鞏俐、張藝謀、李安、王家衛四位躋身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席。
就華語電影本身來說,雖然不乏有《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這樣的影片拿下金獅獎、金熊獎等國際大獎。但一方面自身的電影產業急待變革,另方面迫切需要發展順應時代潮流的電影技術和電影風格,如3D電影、新派武俠等都是中國影人探索的方向。自2002年張藝謀轉型指導的國產商業大片《英雄》上映後,中國的電影票房記錄被屢屢刷新,每年持續走高。但同時華語電影的質量卻不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和需求,而自《英雄》拉開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後,華語電影反而呈現與國際影壇漸行漸遠的趨勢,不但十年來再無影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也是斬獲甚微。如今的中國電影整體上與歐美電影產業存在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期盼與世界電影同步誕生的中國電影能夠越走越遠,有朝一日不必再以獲取西方肯定和西方電影獎做為高成就的標准。

⑦ 電影節或(電影大獎)的提名電影的原則是如何的,馮小剛的《集結號》為什麼.........

我想是因為今年是60周年華誕,作為國產頂級戰爭大片,今年又會被提名有四大理由

首先、華表獎是中國電影政府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這決定了獲得華表獎的影片更側重於考察其社會影響,影片不但要要具有非常強的觀賞性和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而且還必須有強烈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被提名的三部影片而言,《鐵人》雖然政治意義、現實意義比較強,觀賞性和市場業績一般。《梅蘭芳》觀賞性和市場業績都不錯,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卻較弱。獨《集結號》都具備獲獎的必須條件。

當然,由於華表獎一貫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頒獎風格,大部分獎項都有多個獲獎者,《梅蘭芳》、《鐵人》也肯定能夠斬獲部分獎項。但是最大的贏家非《集結號》莫屬。

其次、在《集結號》上映首日,央視《新聞聯播》以1分零9秒的篇幅對《集結號》進行了介紹,而之前《新聞聯播》關於電影的新聞大多以幾十秒。「電影《集結號》今日公映,受到觀眾好評」電視新聞標題,給予電影莫大的榮譽,也在全國掀起了票房狂潮。僅僅上映兩日,就被定性為「受到觀眾好評」,央視給足了馮小剛和華誼兄弟面子。此前,雖然上過《新聞聯播》的影片也不少,比如第12屆電影華表獎的大贏家《雲水謠》,但從時間長度和新聞語言都不及《集結號》。

第三、《集結號》口碑極佳。很多觀眾認為,影片雖然沒有大牌明星,但那些演員的表現不比任何一個大明星差,是難得的好片。更是博得了學院派得重量級品評。北影教授鄭洞天評價道,這部電影打破了主旋律、現實主義、愛國主義、商業大片,類型電影的界限,是一個有機的融合。北大教授李道新更是冠以「劃時代的戰爭片」,他認為《集結號》應該是中國電影戰爭片這種類型當中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因為它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讓中國電影重新回到了一個主流意識形態的英雄的那樣的一個時代,但是同時又賦予了它非常深厚的一種人道主義的蘊含。

第四、《集結號》在獲得如潮好評的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業績。七天輕松過億,這讓馮小剛成為繼張藝謀之後,第二個創下三部電影票房連續過億紀錄的內地導演。總票房更是跨過兩億大關,比大腕雲集的《投名狀》還略勝一籌。

斬獲第12屆電影華表獎六項大獎的《雲水謠》無論是觀賞性,票房業績,還是觀眾口碑、社會影響,都不能與《集結號》同日而語。所以,《集結號》成為本屆華表獎大贏家,幾乎沒什麼懸念。

⑧ 柏林電影節與戛納電影節評判風格有什麼不同誰的含金量更高

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這兩大歐洲電影節在對電影的評判上有著各自的衡量宗旨,他們的判定標准也都有側重。戛納電影節注重文化藝術與市場相結合,會更青睞商業認可度及文化傳播度高的影片,而柏林電影節則更重視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即政治社會影響度高的影片更容易獲得獎項。

總而言之,戛納電影節的評判傾向於深層次的,對哲學和人性命題的探討,呈現形式也是新穎不拘一格的有個性的影片,柏林電影節喜好政治色彩濃厚,對意識形態的探討更多一些,兩者略有不同,但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傳播都起到重要作用,不過每年隨著評委的改變風格也會不停變化,評判標准也會隨著優秀電影的涌現發生改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⑨ 奧斯卡與戛納都是國際電影節,為何奧斯卡要更加權威

奧斯卡大多數都是比較商業化的電影,其的電影在世界范圍都影響比較廣。而戛納電影節選出來的影片大多是側重藝術性的電影,不太符合大眾審美。其好萊塢的電影要比其他國家影響力更大。所以奧斯卡要更加權威。

總的來說兩個電影節都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影響力。在影響力方面無疑是奧斯卡地位最高,其次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奧斯卡是文藝和商業的綜合考量,歐洲三大電影節則是偏文藝。各項權威性,高下之分不好評判,各有側重而已。除了國外的電影獎項,我們國內也有分量很重的獎項,比如金雞獎,金像獎,金馬獎等。

⑩ 世界三大電影節

戛納 側重人性 注重人文關懷
柏林 反思人性 注重外在環境對人的影響
威尼斯 揭露人性 注重探討人的道德底線

與國際電影節側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高粱電影被刪圖片 瀏覽:216
喜歡這個電影英語 瀏覽:355
國內精典戰爭電影大全 瀏覽:609
看風水的電影大全 瀏覽:368
泰吉影業電影大全 瀏覽:306
東北馬家七爺電影大全 瀏覽:795
baby早期演過的電影名字 瀏覽:405
守望先鋒大電影預告 瀏覽:791
泰國愛情電影2020 瀏覽:300
愛情公寓電影時常 瀏覽:612
抖音周星馳和劉德華走路電影片段 瀏覽:68
恐怖鬼娃大電影 瀏覽:704
僵屍電影道長演員 瀏覽:768
電影院開門電影 瀏覽:106
鄭中基所有電影粵語版 瀏覽:407
影視音樂分析電影 瀏覽:837
成龍電影玻璃樽圖片 瀏覽:142
泰國弟弟保護哥哥電影 瀏覽:254
電影片尾曲和電影場景音樂 瀏覽:811
名字很欲的電影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