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電影節荷蘭小片

電影節荷蘭小片

發布時間:2022-06-13 18:34:14

『壹』 近三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

第五十九屆(2006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風吹稻浪》英國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國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國
最佳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美國
最佳男演員:《光榮之路》(法國)5位男演員
Jamel Debbouze、Sami Bouajila、Roschdy Zem、Samy Naceri、Bernard Blancan
最佳女演員:《回歸》(西班牙)6位女演員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最佳編劇: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金攝影機:《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金棕櫚: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第六十屆(2007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國
最佳導演: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國/美國
最佳編劇: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土耳其/德國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韓國
金攝影機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評委會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國/美國
評委會獎: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國/荷蘭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巴西)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 (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羅斯)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貳』 求一部電影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

『叄』 各個國家的電影節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官方網站:http://www.tiff-jp.net/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太多了 具體內容 你看
http://ke..com/view/14509.html?wtp=tt

『肆』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關於孿生姐妹

孿生姐妹

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Twin Sisters荷語/中英法西字幕

改編自荷蘭作家Tessa de Loo的同名暢銷小說
片 名:De Tweeling
英 文 名:Twin Sisters
漢文譯名:孿生姐妹 烽火孿生淚
類 別:劇情片
編 劇:Marieke van der Pol
Tessa de Loo

導 演:Ben Sombogaart 本·桑伯加特
主要演員:Thekla Reuten 斯科拉·魯特 .... Young Lotte
Nadja Uhl 娜佳·鄔爾 納嘉·烏爾 .... Young Anna
Ellen Vogel 艾倫·弗戈 .... Old Lotte
Gudrun Okras 谷德倫·奧卡斯 .... Old Anna
Jeroen Spitzenberger .... David
Roman Knizka .... Martin
Julia Koopmans .... Lotte Bamberg, childhood
Sina Richardt .... Anna Bamberg, childhood
制 片:
出品公司: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出品年代:2002
首映日期:2002年10月12日
片 長:119分鍾
語 言:日爾曼語(日耳曼語族/西日耳曼語支/大陸亞支/低地次支/荷蘭語)
字 幕:外掛 中文(簡體漢字)、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格 式:DVDRip.XviD.AC3
文件大小:1.37GB

得獎記錄:

代表荷蘭角逐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榮獲2003年荷蘭電影節「金犢獎」最佳劇情片
入圍2003年荷蘭電影節最佳攝影、最佳配樂

2004 奧斯卡入圍
最佳年度外語片

:::影片簡介:::

首先,我想,因為文件較大,又是一部需要用思想去看的影片,所以,如果你覺得《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和《Cold Mountain(冷山)》之類是不錯的小說或影片的話,也許你在費時下載後,不會因為看了覺得沒意思而罵我。

孿生姐妹

1926年的德國科隆,一對6歲的孿生姐妹的父母過世了,在葬禮還未結束時她們就被帶走了。因為身體健康,活潑的姐姐安娜(娜佳·烏赫)被德國鄉下的叔叔帶走,妹妹蘿特因為不停咳嗽,反而逃過叔叔的「青睞」,有幸被荷蘭的阿姨和姨丈收養。於是,一對心有靈犀的雙胞胎姊妹,被活生生拆散,一個住在德國,一個住在荷蘭,從此天各一方,開始走上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在德國鄉下的安娜因叔叔家庭生活窘迫而淪為農場童工,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干很多活,還要幫嬸嬸按摩腿腳,連讀書的權利都被剝奪;
而在荷蘭的中產階級阿姨對蘿特寵愛有加,不但細心照顧,且讓她學習鋼琴、接受最好的教育。

她們的養父母懷有私心,用盡辦法阻絕這對雙胞胎姊妹的溝通聯系。時光荏冉,一轉眼,她們都已長大,變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各自談著豆蔻年華的浪漫戀情。環境的差異和生活的艱難,雖然讓她們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觀點,然而她們的內心深處,始終不曾忘卻還有另一個「自己」存在。
轉眼間,二戰爆發了,兩姐妹命運又再一次發生巨變。奧地利、捷克、波蘭……,一一被納粹德國入侵。1939年蘿特趕來德國見安娜一面,這是她們多年來第一次相見,卻也留下日後難以冰釋的誤會。尤其在隨後的德軍進占荷蘭,在安娜和黨衛軍軍官馬丁走進教堂時,妹妹的猶太人未婚夫大衛卻被德軍關進集中營後,另一段悲劇在她倆間展開。
二次大戰結束,妹妹始終無法原諒「德國人」的姐姐,不願意聽和說德語(有些搞笑,標准德語(標准化的高地德語)和荷蘭語是同族同支同亞支,科隆靠近低地,弄不好科隆方言還是低地德語呢,那就是同次支了,那就不但比北京話和粵語差別小,可能比北京話和四川話(同屬北方方言)的差別還要小,可能只是先工業化的、更文明的荷蘭人覺得德國人是下里巴人、土匪?連方言都土。哈哈,有的廣州人聽見說普通話的就變臉,也有仇?)但姐姐卻無法忘懷她世上唯一的親人。人生的宿命和一段段的波折,讓觀眾看得不勝唏噓。

時光如流水,命運之手一次次地捉弄這對姐妹,倒敘的情節回到了現在的時光,白發蒼蒼的雙胞胎姊妹,終於在命運之神的帶領下,於一處觀光勝地的溫泉療養地重逢。昔日情感的傷疤,如今歷歷在目。誤會該要如何澄清?這對年邁的姊妹是否還有時間,踏上和解的歸途,去撫平心靈創傷、重拾笑顏?

整部電影讓人對「命運的捉弄」有著深刻感觸,對身處大時代洪流下的無奈與無助,也多所感慨,但最讓人震憾的還是親情的珍貴,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改編自暢銷小說的「孿生姐妹/烽火孿生淚」,集合了荷蘭與德國的一流演員演出,其中飾演青年時代姐姐一角的娜佳·鄔爾 Nadja Uhl,曾在2000年以《打開心門向藍天》《麗塔的傳說》(The Legend of Rita)贏得柏林影後,她在這部電影中也有令人動容的生動演出。片中的女主角娜佳·烏赫(Nadja Uhl),曾以贏得過柏林影後,現在民族意識強烈的德國民眾,更報以熱烈的寄望,期盼他們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能藉此成功登陸好萊塢。

:::電影影評:::

::::::::::陳酒新裝 《烽火孿生淚》 公叔叔 發表於電影101工作室論壇-新影響論壇

《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 落敗於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似乎未感意外。在二戰題材影片日漸式微的今天,或者說在二戰題材影片強者依然林立的情況下,《烽火孿生淚》想要贏得一些目光的特別眷顧,確實不易。不過這部影片的整體製作水準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兩位德國演員的精湛表演讓人折服。

孿生姐妹Anna和Lotte幼年時被迫分離。Anna被在德國的叔叔撫養長大,而Lotte則在荷蘭過著優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已經成年的Lotte終於在德國找到她日夜思念的親生姐妹Anna時,她發現相聚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接著,戰爭開始了,德國在5天之內征服了荷蘭。在Anna和黨衛軍軍官Martin走進教堂時,Lotte的猶太未婚夫David卻被抓入了集中營。兩姐妹恩怨再起。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戰爭處境讓孿生姐妹彼此不敢相認……

相信這樣的一個故事,對一個中國人來說並無多大新意。猶太,德國人,軍官,親姐妹,分離,我們在太多的影片可以發現這些名詞。《辛德勒名單》,《鋼琴師》,《美麗人生》…… 這么多實力導演都來重溫二戰的痛楚,讓全世界人民都對德國兵「審美疲勞」。

台灣此電影的上映宣傳單上,以感人落淚為賣點。有點《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味道。
但我相信,有必要了解一些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完全解讀這樣的電影。比如片中Lotte父親私藏反抗組織的救濟券,不顧家人獨享香腸三明治一幕,觀影者有必要知道44年的戰爭飢荒和荷蘭人自私吝嗇的「傳統性格」。

不知道該怎樣形容Anna扮演者Nadja Uhl的表現,只覺得那個長著深藍色眼睛,臉龐瘦削的30歲德國女演員全身散發著特別的味道。她的眼睛能告訴你什麼是大悲大喜,什麼叫做絕望什麼又是幸福。當Anna知道再也不能生育孩子的時候,你又從她的眼睛裡看到了那麼一絲神經質。喜歡德國演員的敬業,你看到的永遠是一個人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樣的努力很難讓人忘記。

《烽火孿生淚》在2003年的荷蘭電影節 (Nederlands Film Festival)上獲得了一尊金犢(Gouden Kalf)——「最佳劇情片」。而最佳女演員那尊卻給了去年最瘋狂的電影《永不道歉的費萊娜》(Phileine Zegt Sorry),也許是荷蘭本土演員的關系吧。不過那個瘋顛顛的費萊娜還真難讓評委敢說個不字,因為她總是做那麼多痴狂的事情而從不道歉……

『伍』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 ,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每年八月至九月在麗都島舉行。最高榮譽獎是金獅獎,聚焦於各國電影實驗者。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由此可見他們的態度有多麼認真了。威尼斯電影節支持創新,對於那些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孕育了很多世界電影大師。

其實這三大電影節的品味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旨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地域限制,入圍電影、導演、演員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三大電影節雖然初衷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看重高關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個性和創新是他們的口味。這一點奧斯卡電影節就不同了,它比較看重商業和政治因素。

『陸』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是哪些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主要獲獎名單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意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意)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意)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

第二十二屆(1957)
聖馬克金獅獎:《不可征服的人》(印度)
聖馬克銀獅獎:《白色之夜》(意)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弗朗西奧薩《浪子回頭》(美)
最佳女演員:齊特拉.麗金別格絲《馬爾華》(蘇聯)

第二十三屆(1958)
聖馬克金獅獎:《無法松的一生》(日本)
聖馬克銀獅獎:《戀人們》(法)
最佳導演:路易.馬勒《戀人們》(法)
最佳男演員:亞歷克.吉尼斯《馬口》(英)
最佳女演員:索菲婭.羅蘭《黑蘭花》(意)

第二十四屆(1959)
聖馬克金獅獎:《羅維雷將軍》(意)《大戰》(意)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美)
最佳女演員:馬德萊娜.羅班松《兩次旅行》(法)

第二十五屆(1960)
聖馬克金獅獎:《橫渡萊茵河》(法)
聖馬克銀獅獎:《羅科和他的兄弟》(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米爾斯《榮譽感》(英)
最佳女演員:雪莉.麥克琳《桃色公寓》(美)

第二十六屆(1961)
聖馬克金獅獎:《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
聖馬克銀獅獎:《向所有人敞開和平之門》(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鏢客》(日本)
最佳女演員:蘇珊.費隆《你不應該殺人》(法)

第二十七屆(1962)
聖馬克金獅獎:《伊凡的童年》(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家族日記》(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放縱的生活》(法)
最佳男演員:畢特.蘭卡斯特《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美)
最佳女演員:埃曼紐埃爾.莉娃《寂寞的心靈》(法)

第二十八屆(1963)
聖馬克金獅獎:《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評委會特別獎:《邪火》(法)《進入生活的必備條件》(蘇聯)
最佳男演員:艾爾伯特.芬尼《湯姆.瓊斯》(英)
最佳女演員:德爾菲娜.塞里格《莫里埃爾》(法)

第二十九屆(1964)
聖馬克金獅獎:《紅色沙漠》(意)
評委會特別獎:《馬太福音》(意)
最佳男演員:湯姆.考特尼《國王與國家》
最佳女演員:哈里特.安德森《愛吧》(瑞典)

第三十屆(1965)
聖馬克金獅獎:《北斗七星》(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沙漠里的西蒙》(墨西哥)《我20歲》(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紅鬍子》(日本)
最佳女演員:安妮.熱拉杜《曼哈頓的三個房間》(法)

第三十一屆(1966)
聖馬克金獅獎:《阿爾及爾的戰爭》(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查帕瓜》(美)《難忘昔日》(西德)
最佳男演員:雅克.佩爾《半個男人》(意)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亞.阿倫巴薩洛娃《第一個教師》(蘇聯)

第三十二屆(1967)
聖馬克金獅獎:《白日美人》(法)
評委會特別獎:《中國是近鄰》(意)《中國姑娘》(法)
最佳男演員:留比薩.薩馬爾契奇《早晨》(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雪莉.奈特《荷蘭人》(英)

第三十三屆(1968)
聖馬克金獅獎:《馬戲團帳蓬頂上的藝人》(西德)
評委會特別獎:《蘇格拉底》(法)《土耳其人的聖母》(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馬勒《臉》(美)
最佳女演員:勞拉.貝蒂《定理》(意)

第三十四屆(1969)
評委會特別獎:《半人半獸的神》(意)《名譽與光榮》(捷克)

第三十六屆(1979)
最佳男演員:尤.列奧諾夫《秋天的馬拉松》(蘇聯)
最佳女演員:乙羽信子《絞殺》(日本)

第三十七屆(1980)
聖馬克金獅獎:《葛洛麗婭》(美)《大西洋城》(法國、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奧斯卡.拉特維爾《第一個工作》(西德)喬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風度》(美)
最佳女演員:莉芙.厄爾曼《理查德的東西》(英)茲.格.勞倫斯《葛洛麗婭》(美)

第三十八屆(1981)
聖馬克金獅獎:《沉重的年代》(西德)
聖馬克銀獅獎:《你記得陶莉.比爾嗎?》(南斯拉夫)
評委會特別獎:《金色的夢》(意)《他們不用黑領帶》(巴西)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杜瓦爾《真誠懺悔》(美)
最佳女演員:莉爾.特塞盧斯《政治迫害》(挪威)

第三十九屆(1982)
聖馬克金獅獎:《情況》(西德)
特別評委會獎:《命令》(西德)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鮑威爾《命令》(西德)
最佳女演員:比阿特麗斯.羅曼德《美滿姻緣》(法)

第四十屆(1983)
聖馬克金獅獎:《芳名卡門》(法)
聖馬克銀獅獎:《黑人小茅屋街》(法)
評委會特別獎:《農家/三十五年之後》(法)
最佳男演員:馬修.莫迪恩《北極光》(美)
最佳女演員:達琳.萊吉蒂莫斯《黑人小茅屋街》(法)

第四十一屆(1984)
聖馬克金獅獎:《和平陽光的年代》(波蘭、西德、美國)
聖馬克銀獅獎:《小奏鳴曲》(加拿大)
評委會特別獎:《月球的寵兒》(法)
最佳男演員:納西魯丁.薩赫《交叉點》(印度)
最佳女演員:帕斯卡爾.奧吉爾《月圓之夜》(法)

第四十二屆(1985)
聖馬克金獅獎:《天涯淪落女》(法)
聖馬克銀獅獎:《杜斯特》(比利時)
評委會特別獎:《燈船》(美)
最佳男演員:熱拉爾.德帕迪厄《警察》(法)

第四十三屆(1986)
聖馬克金獅獎:《綠光》(法)
聖馬克銀獅獎:《國王和電影》(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愛情故事》(義大利)《野鴿子》(蘇聯)
最佳男演員:卡爾洛.德萊.彼亞內《聖誕禮物》(意)
最佳女演員:瓦萊利亞.戈利洛《愛情故事》(意)

第四十四屆(1987)
聖馬克金獅獎:《再見,孩子們》(法)
聖馬克銀獅獎:《莫里斯》(英)
評委會特別獎:《集體的喝彩聲》(瑞典、挪威、丹麥)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莫里斯》(英)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種女》(韓國)

第四十五屆(1988)
聖馬克金獅獎:《聖潔酒徒的傳奇》(意)
聖馬克銀獅獎:《霧中風景》(希臘)
評委會特別獎:《佳羅普營地》(塞內加爾、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最佳男演員:唐.阿梅奇、喬.曼特格納《情況變化》(美)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女人韻事》(法)雪莉.麥克琳《蘇薩茨卡夫人》(美)

第四十六屆(1989)
聖馬克金獅獎:《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聖馬克銀獅獎:《黃色房子的回憶》(葡萄牙)《一位茶道大師之死》(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光明》(法)
最佳男演員:馬爾塞羅.馬斯特羅、馬西莫.特羅伊西《幾點鍾》(意)
最佳女演員:佩吉.阿什克羅夫特、熱拉爾丁.詹姆斯《她早走了》(英)

第四十七屆(1990)
聖馬克金獅獎:《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世》(英)
聖馬克銀獅獎:《我同桌的天使》(紐西蘭)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美)
最佳男演員:奧列格.鮑里索爾夫《唯一的證人》(保加利亞)
最佳女演員:格洛麗亞.蒙奇梅爾《鏡中人》(智利)

第四十八屆(1991)
聖馬克金獅獎:《蒙古精神》(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漁夫國王》(美)《我再也聽不到吉它聲》(法)
評委會特別獎:《神曲》(葡萄牙)
最佳男演員:瑞凡.費尼克斯《我私人的愛達荷》(美)
最佳女演員:蒂爾達.史溫頓《愛德華二世》(英)

第四十九屆(1992)
聖馬克金獅獎:《秋菊打官私》(中國)
聖馬克銀獅獎:《冬之心》(法)《火腿火腿》(西班牙)《豪華旅館》(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一個拿波里數學家之死》(意)
最佳男演員:傑克.萊蒙《格侖加里.格侖.羅斯》(美)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私》(中國)

第五十屆(1993)
聖馬克金獅獎:《捷徑》(美)《藍色》(法)
聖馬克銀獅獎:《抵押人生》(塔吉克)
評委會特別獎:《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男演員:法比西歐.班提佛克《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藍色》(法)

第五十一屆(1994)
聖馬克金獅獎:《愛情萬歲》(中國台灣)《暴雨將至》(馬其頓)
聖馬克銀獅獎:《夢幻天堂》(紐西蘭)《小奧德薩》(美)
評委會特別獎:《天生殺人狂》(美)
最佳導演:賈尼.阿梅利奧《亞美利加》(意)
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曼德羅《三兄妹》(葡萄牙)

第五十二屆(1995)
聖馬克金獅獎:《三輪車夫》(法國、越南)
聖馬克銀獅獎:《上帝的喜劇》(葡萄牙)《新天堂星探》(意)
最佳男演員:戈茨.格奧爾格《殺手》(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桑德琳.博納爾《儀式》(法)

第五十三屆(1996)
聖馬克金獅獎:《邁克爾.柯林斯》(愛爾蘭)
評委會特別獎:《土匪》(喬治亞、法國)
最佳男演員:利姆.尼森《邁克爾.科林斯》(愛爾蘭)
最佳女演員:維多利亞.蒂沃《波妮》(法)

第五十四屆(1997)
聖馬克金獅獎:《花火》(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歐索多》(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韋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美)
最佳女演員:蘿賓.湯妮《尼加拉瓜,尼加拉瓜》(美)

第五十五屆(1998)
聖馬克金獅獎:《這樣的笑》(意)
評委會特別獎:《最後的天堂》(羅馬尼亞)
最佳導演:埃米爾.庫斯圖爾察《黑貓,白貓》(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員:西恩.潘《騷亂》(美)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娜.德納芙《旺多姆廣場》(法)

第五十六屆(1999)
聖馬克金獅獎:《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風兒帶我回家》(伊朗)
最佳導演:張元《回家過年》(中國)
最佳男演員:吉姆.布羅本特《酣歌暢戲》(英)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貝耶恩《情色逸事》(比利時、法國)

第五十七屆(2000)
聖馬克金獅獎:《圓圈》(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導演:布塔代布.達斯古普塔《摔角選手》(印度)
最佳男演員:哈維爾.巴爾德姆《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女演員:羅斯.伯恩《女神1967》(澳大利亞)

第五十八屆(2001)
聖馬克金獅獎:《季風婚宴》(印度)
評委會特別獎:《酷熱的日子》(奧地利)
最佳導演:巴巴克.巴亞米《秘密投票》(伊朗)
最佳男演員:盧吉.羅.卡斯西歐《目光》(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桑德拉.斯卡瑞莉《目光》(義大利)

第五十九屆(2002)
最佳影片金獅獎:《青樓姐妹花》,導演:彼得-穆蘭(蘇格蘭)
評委會大獎:《瘋人院》,導演:安德烈-孔卡羅維斯基(俄羅斯)
最佳導演獎:《綠洲》導演李昌東(韓國)
最佳男演員獎:史坦法諾-阿寇西(《愛之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獎:茱莉安-摩爾《遠離天堂》,美國
文素利《綠洲》,韓國
最佳短片銀獅獎:CLOWN(《綠洲》,導演Irina Efteeva)

第六十屆(2003)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回歸》 導演安德烈.齊亞琴謝夫 俄國
銀獅獎評審團大獎:《風箏》 導演蘭達.薩貝格 黎巴嫩/法國
銀獅獎最佳導演獎:北野武 《座頭市》 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肖恩.潘 《21克》 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卡嘉.瑞曼 《羅森斯查斯街》 德國

第六十一屆(2004)
最佳影片金獅獎:《維拉-德雷克》
評委會大獎銀獅獎:《出海》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哈維爾-巴丹Javier Bardem(《出海》)
最佳女主角:伊梅爾達-斯唐頓(Imelda Staunton暫譯) 《維拉-德雷克》

第六十二屆(2005)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最佳導演銀獅獎:菲利普-加瑞爾 Philippe Garrel《制服戀人》Les Amants reguliers
評委會特別獎:《瑪麗》Mary 埃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大衛.斯特雷澤恩David Strathairn《晚安,好運》Goodnight and Good Luck
最佳女主角:喬凡娜.梅佐喬爾諾Giovanna Mezzogiorno《心中的野獸》La bestia nel cuore

第六十三屆(2006)
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導演:賈樟柯)
最佳導演銀獅獎 《絕密隱私》(導演:阿蘭.雷乃)
銀獅「新發現」獎 曼紐爾.克里亞勒斯《金色大門》
評委會特別獎 《達萊特》
最佳男演員獎 本.阿弗萊克(《好萊塢庄園》)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倫(《女王》)

『柒』 找幾部荷蘭的電影給我

黑皮書 穆荷蘭大道 大國崛起2-大國小業

『捌』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電影節選片人

鹿特丹電影節的選片人之一厄文(Gerwin Tamsma)總是帶著一臉謙遜的笑容而不失風度地出現在不少亞洲影片的首映禮上……在影片開始介紹年輕導演,在放映結束主持問題環節(Q&A),言談中不失荷蘭人特有的堅毅,還總能感覺到他的坦誠和幽默。選片人的職責遠非表面上看來這般簡單,鹿特丹如此緊密而充滿驚喜的排片計劃可以看做是各位選片人和選片顧問(ADVISOR)在更為廣闊的區域選片網路中互相配合的工作成果,雖則這些選片人的低調在場與影院與普通工作人員、志願者無異,可他們可說是影展真正的幕後推動力。交談中,厄文和我分享了更多對於自己工作、中國獨立電影和鹿特丹電影節的意見。
「選片人和選片顧問還有片探會和電影節主席一道為電影節選擇影片。鹿特丹的6位選片人每個人都會負責特定的區域,但是當然絕不會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單元,比如這次我也同時會負責短片單元」。厄文說,對於類似於多倫多電影節和鹿特丹電影節這樣的影展來說,選片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且這種趨勢會保持下去。對於電影節來說,慣例一般是主席負責選片(盡管其實通常他們並不會真的負責全部單元),但眾所周知,鹿特丹的規矩是幾位選片人與主席密切合作選片。

『玖』 你知道哪些知名的國際短片電影節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拾』 求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短片資料!!

評論 ┆ 舉報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網路知道知識人的觀點

回答:shirley
學姐
4月25日 11:54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八九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是金獅獎。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

最近在最佳「反潮流」這一個領域增加了聖馬克獎。

威尼斯影展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影展!威尼斯影展的創立,是鑒於當時行之有年的歐洲藝術雙年展(兩年舉辦一次),能夠在互相觀摩與競賽中提供大眾認知,激發興趣等作用。所以,對電影有心的人士,也想藉藝術雙年展,將電影介紹給大家.於是第一屆威尼斯影展就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六日揭幕了!……

影展之初,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影片,無須審查便可自由參展.此一型態起了年青人的熱情,並受到廣泛的注意。第一屆共有二十九部參展,第二屆增加達五十部,而且在社會的鼓勵與支持下,由雙年展為一年一度的年展。

然而在這種自由風氣下開辦的威尼斯影展,剛好碰上義大利法西斯黨抬頭的時期。從第四屆起,影展淪為法西斯政權的工具,獲獎的多是用來打擊同盟國的政治宣傳影片。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由於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戰後,一九四六年雖然再度舉辦,但法國的坎城影展也在同年誕生,而使威尼斯影展的地位備受威脅。

六十年代末,威尼斯影展又有了波折,因為政治因素的抗爭,使得原本影片獎賞制度遭到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盡管如此,每年世界各國仍有很多優秀作品參展(或被邀請參加)。

八十年代,又恢復了頒獎制度,且其宗旨是成為<電影作家的影展>參與評審的委員多是國際上深負重望的知名導演,這是威尼斯影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它與坎城影展、柏林影展,並稱歐洲三大影展的原因!

以發掘新導演著稱的威尼斯電影節被譽為「電影大師的搖籃」,黑澤明、溝口健二、塔爾科夫斯基等名導都崛起於威尼斯。1951年,威尼斯選出《羅生門》為金獅獎得主,這是西方電影界首次將目光投入亞洲電影,對黑澤明本人也具有重大意義,當時黑澤明因《羅生門》在日本國內受到冷落幾乎落入自殺的境地。

對美國電影的不屑一顧使威尼斯成為亞洲電影的天堂,張藝謀、侯孝賢、蔡明亮都曾獲得過威尼斯的青睞。如今的威尼斯電影節雖然在商業經營上落後於戛納,但其獨特的風格仍然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高度評價。

2005年舉行的是第62屆。

金獅獎華人得獎者
年份 影片名 導演
2005年 斷背山 李安
1999年 一個都不能少 張藝謀
1994年 愛情萬歲 蔡明亮
1992年 秋菊打官司 張藝謀
1989年 悲情城市 侯孝賢

揪錯 ┆ 評論 ┆ 舉報

閱讀全文

與電影節荷蘭小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洪金寶電影片段殺破狼粵語 瀏覽:714
現在電影院怎麼廳效果最好 瀏覽:599
荒野求生電影觀後感400字 瀏覽:353
電影院屏幕綠光 瀏覽:733
泰國你這么貪吃的電影 瀏覽:573
恐怖流浪公園電影結局 瀏覽:489
平潭西航電影院電影1月21 瀏覽:13
草民電影免費電影大全 瀏覽:233
守城之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287
少年的你電影里的英文是什麼 瀏覽:630
貴族懸疑愛情電影 瀏覽:543
在線觀看香港電影資源網站 瀏覽:30
將圖片製造成電影台詞軟體 瀏覽:606
湯姆哈利的愛情電影 瀏覽:987
真愛之路電影在線法國 瀏覽:476
我是電影明星英文 瀏覽:437
男同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580
八度空間電影完整版 瀏覽:897
關於龍貓所有的大電影 瀏覽:543
31屆香港電影金像女主角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