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羅曼蒂克消亡史》為什麼說這部劇表達了舊上海的眾生相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以與眾不同的筆法來敘事的影劇,之所以說這部劇表達了舊上海的眾生相,是因為劇中以1937年上海大動盪前夕作為背景來演繹的。
(1)大尺寸羅曼蒂克消亡史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戰爭之下,繁華落盡。叱吒風雲的幫派大佬陸先生(葛優飾)答應不甘寂寞的交際花小六(章子怡飾)演電影的女主角,但是小六和男主角勾搭上被要求離開上海,陸先生的妹夫渡部(淺野忠信飾)在途中把小六帶回家囚禁成為性奴。
管家王媽(閆妮飾)把不苟言笑的車夫(杜淳飾)引薦給了陸先生做貼身侍衛。淞滬戰役前夕,日本人計劃把陸先生殺死,身為間諜的渡部同意殺死陸先生,陸先生的家人全部被殺。陸先生委託老五(鍾欣潼飾)和車夫,殺掉投靠日本人的幫派二哥。
抗戰結束前夕,陸先生找到被囚禁的小六,與她一起前往呂宋島。佯裝成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車夫,當面殺死了渡部的大兒子,小六同時舉槍擊斃渡部。1949年,陸先生獨自一人去了香港,從此銷聲匿跡。
Ⅱ 如何評價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我覺得現在可以說說《羅曼蒂克》了。
對導演本人,只聊業務,人就不聊了。
因為這部電影前一段正上映,在身邊朋友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對我個人而言,我大抵迴避了這種爭議。
因為對我而言,很明顯,這是一部才華橫溢的電影。
甚至有可能是2016年最寶貴的一部國產電影。
每次當我覺得自己因為非常喜歡,或者在意一部電影的時候,我都盡量晚一點表達意見,《羅曼蒂克》就是如此。
這個電影對我,有幾個閃光的地方。
盡量簡單說一下吧。
閃光之一,是程耳在用銀幕上「並不存在的內容」去敘事。
故事中幾乎所有最動人的一刻,都在鏡頭外。
敘事上敢這么留白,還是非常大膽,非常執拗。
我還是挺佩服華誼兄弟和英皇電影,我不是投資人,無法完全還原他們的決策過程,導演和投資人,挺決絕的勇氣,有各自的堅持,佩服。
打個比方,就像給你一個拼圖,打散了,然後只讓你挑有限的幾塊,摘出來。
然後經過「刻意」地擺放,最終讓人看到了整幅完全拼成後畫面的整個幻影。
閃光之二,是角色的厚度,在狹小局促的時空里,居然一一都立住了。
《羅曼蒂克》中絕大部分有台詞的角色,我沒具體數,十幾個近二十是有了。
一個大概兩個小時的電影里,能做到這一點,請問,2016年的國產電影,哪一部真正做到了?
角色立住了,才能說表演吧。
閃光之三,是全片的形式感。
這個被人說「迷影」,被人說「借鑒」,比如明顯《教父》等經典段落的互文關系等等。
但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其實就是國產電影喪失已久的形式感。
因為有時候,形式就是最重要的內容。
你可以說這個片子,整體上「裝」的是不是有點過了。
而我說,要麼這是自帶的天賦,要麼這本來就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基本教養。
程耳和徐浩峰自帶「形式感」、「儀式感」出場的這種導演,是電影本來應有的基本素質來的。
我唯一覺得讓我有點遺憾的是,音樂鋪得比較滿。
程耳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我在1999年剛進學校,看1995級導演系畢業作品展,其中就有程耳的《犯罪分子》,全片使用古典音樂,包括結局也是用古典音樂和准確的剪輯,把情緒推到高潮。這個給我印象很深。
所以,從古典音樂構成角度來看,《羅曼蒂克》全片的音樂更像是總譜中的一個樂器,導演在用古典音樂寫總譜的思路去架構這部電影,試圖觸摸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東西」,比如時間,比如歷史,比如記憶。。。
全片最後20分鍾尤為好。
集中營的戲,有幾個日本戰俘的群眾演員,表情木然地佇立著。
突然有一個人,轉頭直面鏡頭,導演並沒有當做穿幫鏡頭,而是保留下來。
對我,這是全片凝固記憶的一刻。其實,我當然不能理解,為什麼1999年就拍出傑出的《犯罪分子》的才華橫溢的青年,為什麼十幾年過去了,才有了一部找回自己風格的作品《邊境風雲》,然後才有了進一步釋放的《羅曼蒂克》。
中間的十幾年都發生了什麼?
所以,《羅曼蒂克》的英文名The Wasted Time,
有時候,我會想,與其說的是大時代,
不如說是導演的捫心自問。
Ⅲ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影視作品,其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1、第一場戲,王傳君、杜淳、杜江三個殺手站在那吃餅,這段劇本上沒有。實際上,那天早上開工前,他們就是站在那裡吃餅當做早餐,影片中後來王傳君往杜江手裡又塞了一個餅,因為杜江開始只拿了一個,不夠吃。程耳導演看見他們吃餅之後,覺得很有意思,跟他們說我要拍下來放在影片開頭,當時他們都以為在開玩笑......
10、程耳有講過《羅曼蒂克消亡史》是三個故事構成的。我請教了杜江老師,他說這三個故事分別是:童子雞、男人、女演員。
Ⅳ 看過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後,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何評價
《羅曼蒂克消亡史》可以總結為一代人的消亡,這是一部90%的對白都是用上海話完成的電影。電影通過上海灘中各人物的浮沉,反映出戰爭時局左右了各人的命運。
影片有許多穿插回放的情節,就如影片中的台詞「導演就沒准備讓大家看懂,這是給一部藝術片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或許讓人看得雲里霧里,但回放中對前面劇情的反轉也正是精彩之處。這也再次證明,眼前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它也許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其中缺漏的也許才是真相。我想這樣一次次的劇情反轉正是電影的獨特之處而給予的意外之感吧。
電影可以深入剖析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時間點的切換如何推動了劇情;各人物的真實身份;為何運用性和吃飯的反復鏡頭切換來展現妹夫和交際花在一起生活的那段時間等等。
但還是想回歸影片名,在這個戰爭年代,每個人無論曾經是否輝煌,都最終變成一個模樣,只剩下最後的本能,帶著報復情緒的本能。我想妹夫應該也是痛恨戰爭的,因為施暴者總也是被施暴者。在他的本能里除了忠於使命忠於天皇應該就剩兒子了吧,在我看來性也許也是他僅剩的本能,但他的性中帶著暴虐與冷酷,多少是在宣洩。
不知下次霓虹閃爍華燈初上時他們還會再來一次羅曼蒂克嗎,應該不會了,他們已老去,他們的羅曼蒂克終將只能是逝去的歷史,留在回憶中。
Ⅳ 章子怡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講的是什麼
由張子怡葛優領銜主演的電影片《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的是一段塵封的上海往事。整部影片主要圍繞著陸先生,小六,渡部,三個人物為主線展開。在這其中又穿插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勾勒出了在民國時期不同階級的人群,不一樣的命運。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亂世風雲。
這部影片能看懂的人非常少,這可能也是導演想表達的,不必要每個人都看懂,看不懂才是他最主要的表達的目的。整個故事的情節給人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將一個完整的故事打亂後重組。在戰爭年代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微乎其小,但他恰恰通過這些人物交代了一個時代,影片中濃濃的舊上海風情,在民國大戲中,每個人物都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在愛與恨當中,在紙醉金迷中迷失自我,彷彿所有的一切又是鏡花水月一般,這是一個時代賦予的羅曼蒂克,在動盪的年代追逐生與活。身處在歷史的洪流,每個人都不得已向時代繳械投降,在時代的洪流中,都渺小如塵埃。
Ⅵ 羅曼蒂克消亡史 內容簡介!
《羅曼蒂克消亡史》講述了1937年大動盪前夕,上海灘風雲顯赫的陸先生正面遭遇侵華日軍施壓,被捲入一場暗殺陰謀,當身邊朋友一一慘遭牽連時,亂世當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走向了不同命運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戰爭之下,繁華落盡。叱吒風雲的幫派大佬陸先生答應不甘寂寞的交際花小六演電影的女主角,但是小六和男主角勾搭上被要求離開上海,陸先生的妹夫渡部在途中把小六帶回家囚禁成為性奴。管家王媽把不苟言笑的車夫引薦給了陸先生做貼身侍衛。
淞滬戰役前夕,日本人計劃把陸先生殺死,身為間諜的渡部同意殺死陸先生,陸先生的家人全部被殺。陸先生委託老五和車夫,殺掉投靠日本人的幫派二哥。抗戰結束前夕,陸先生找到被囚禁的小六,與她一起前往呂宋島。佯裝成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車夫,當面殺死了渡部的大兒子,小六同時舉槍擊斃渡部。1949年,陸先生獨自一人去了香港,從此銷聲匿跡 。
(6)大尺寸羅曼蒂克消亡史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信息:
(1)陸先生,叱吒上海灘的黑幫大佬,外表溫柔儒雅,但辦事兒很殘忍,正面遭遇侵華日軍施壓,被捲入一場暗殺陰謀,身邊兄弟、女人、親信一一慘遭牽連,其上有已經處於歸隱狀態的幫派首領,其下有與日本人暗通款曲的幫派二哥,不僅要在家國大義與兄弟情深中做艱難選擇,更要在隨心所欲的交際花與柔美忠心的舞小姐中處理情感糾結。
(2)小六,不甘寂寞的交際花,是陸先生內心的掛礙,是陸先生心中的一份美好,十里洋場,花花世界,她看透了男人逢場作戲所謂的博愛,寧願當個膚淺的花痴,也不做個痴情的傻子,她追求自由與愛情,最後卻不知所蹤。
(3)車夫,吃苦耐勞、不苟言笑,真面目卻是個只收交通費的冷酷殺手,一直是陸先生「背後的男人」,殺人收費低廉卻惜字如金,幾乎少有語言。從他敏捷的身手來看,他的出身並不簡單。
(4)小五,被冷落卻忠誠的姨太太,外形柔美卻有一場冷血槍戰,陸先生是她的恩人,所以對陸先生義無反顧、忠心耿耿,可以為陸先生做任何事情,後來犧牲自己,使得車夫得以輕易殺死二哥。
Ⅶ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綠色植物(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91277/
1.影片開始,章子怡坐在汽車里,導演拍了她的兩個側面,左臉右臉都很美,驗證了她耐看的事實。但這肯定不是導演最在意的,還是為了故事。這幾個鏡頭都在著重強調耳環,是在為後面日本人拉掉她的耳環做鋪墊。
2.陸先生、妹夫、二哥、殺手一起打麻將,陸先生說了二哥一句:你就盼著出事情。這是對二哥的鋪墊和定性。
3.王媽總是說正經事情忘記了,她的所謂正經事情其實都是為陸先生辦的大事。她在說正經事之前會說很多閑話,我覺得這些閑話就帶點所謂「羅曼蒂克」的生活情趣。最後死之前,她有事情沒想起來,因此她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越想越覺得編劇做得真好,深藏不露,穿針引線的功夫厲害。
4.許多人都注意到飯局上章子怡的手帕掉了,日本人給她撿起來。其實在撿起來之前,日本的眼神就不對勁。其他人都說說笑笑,只有他埋頭吃飯,沒有說任何一句。應該也是有點心虛吧,畢竟,老闆在呢!
5.還是飯局。章子怡說了很多關於她演戲的事情,最後一句很關鍵,她說其實我沒死,歷經萬千磨難活了下來,這他媽的不就是像紅樓夢的判詞嗎?
6.陸先生妹妹出場的鏡頭,是照的一個側面,胸真得好平啊,不知道導演有刻意而為之嗎?(該演員是十二公民導演徐昂的老婆)
7.在日本人與陸先生的飯局之前,妹夫躺在床上,他就要顯露他的本性了,他緊緊抱住妻子,因為他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擁抱,妹妹要死了。
8.妹夫與日本人一起乾杯的時候,章子怡在旁邊吃飯,左手無名指上應該是有個戒指,很細,應該是有寓意的。後面妹夫在快戰敗時自言自語的話,其實是對章子怡說的。帶孩子回橫濱等等,單從這一段話來看,是溫馨的。感覺妹夫對章子怡是有點真實的感情的。
9.陸先生與吳小姐在重慶吃飯,說起兩人第一次見面,陸先生說了一句,不談電影了。他應該是想到了章子怡吧,章子怡有明星夢啊,當時她演電影還是陸安排的呢。
Ⅷ 《羅曼蒂克消亡史》劇情解析是什麼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這部講述著舊上海的群像戲,有著令人強烈期待的主演陣容,除了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三大主演外,還有一票老戲骨和優質演員參演。用影迷點評說:「每一個人的角色設定與演繹在影片中都那麼恰到好處」。
動盪時代背景下民國上海的眾生百態,構築了《羅曼蒂克消亡史》非線性敘事的劇情脈絡,製作上對舊上海風貌出色的還原,使電影亦能在時代的脈搏中得見於電影鮮明的風格,但其所本當著點的羅曼蒂克,卻還未開始便已然消亡於了導演的野心。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電影的製作,那就是講究,無論是從背景道具,還是人物腔調,在導演程耳精簡利落的鏡頭下,都形成了《羅曼蒂克消亡史》一種極強的儀式感,以此醞釀發生在民國上海灘中的這段亂世風雲。
契合於葛優、章子怡以及淺野忠信這些演員精湛的演技,使電影在呈現昔日舊上海浮世繪的同時,也形成了其獨到的藝術表達,從這一點來看此作不可謂不是一部誠意之作。
可惜於這般的誠意卻並沒能使電影堪為佳作,非線性敘事用好了無疑會讓人驚嘆於邏輯的縝密,但如果用不好,則也會令電影看起來只是一盤散沙,而對《羅曼蒂克消亡史》來說,繁雜的人物關系,混亂的時間敘事。
非線性敘事並不等同於不需要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部電影里幾乎無從所見導演對這種手法的善用,而正是這種不善,使電影所建立的人物顯得尤為蒼白,在這些滿是蒼白的人物關聯所誘發的空洞之愛何以能得見「羅曼蒂克」式的美好?
Ⅸ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是一部難以理解的電影,最初只是想看下葛大爺還有哪些電影好看,所以就看了這部《羅曼蒂克消亡史》,第一遍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看懂,看了兩邊稍微了解了電影的發展情況,再看第三遍的時候慢慢的有了了解。我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日本侵佔上海的時候,上海各階層的所做所為,總體上來說是一個比較積極的電影。
Ⅹ 如何評價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一出上世紀30年代舊上海的群像戲——叱吒風雲的幫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際花,說著地道上海話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費的殺手,被冷落卻忠誠的姨太太,外表光鮮的電影皇後,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測的管家,偶爾偷腥的電影皇帝,荷爾蒙滿溢大腦的幫派小弟,一心想要破處的處男,善良的妓女,隨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幫派二哥,日理萬機卻抽空戀愛的戴先生。戰爭之下,繁華落盡。幫派大佬逃亡香港,交際花不知所蹤,日本妹夫死在上海,電影皇後被丈夫拋棄,處男遇上妓女,姨太太殺死二哥。戰爭慘烈,戰爭終於結束。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人人都說得一口吳儂軟語。一開場就是葛優演的陸先生,因為工人鬧事活埋了客串的趙寶剛。(趙寶剛也是慘,飯桌上沒蹭到飯,反被姨太太的斷手嚇了個魂飛魄散)。這一幕跟歷史上青幫大佬杜月笙活埋了工人領袖汪壽華一毛一樣。再往後看會發現,《羅曼蒂克消亡史》敘事龐雜,人物眾多,細節處卻有用心雕琢,跟歷史有一種整齊的對仗。葛優演的陸先生是青幫老大杜月笙,倪大紅演的王先生是大佬黃金榮,馬曉偉演的分明就是張嘯林,袁泉演的吳小姐投射的是民國影後胡蝶??馮小剛也演過杜月笙,長相上是挺接近。不過葛大爺拿準了杜月笙的氣場,都說上海三大亨中,「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章子怡演的交際花小六,倒是一個憑空生造出來的角色。她本來是王先生的老婆,王先生有權有勢家裡卻沒有一片草原。小六這匹浪蹄子的野馬,只能在外撩漢解悶。勾搭過鍾漢良,也撩過小鮮肉韓庚。程耳特別喜歡用俯拍來彰顯章子怡的風情。章子怡跟淺野忠信的對手戲最多,尺度突破以往,床戲就跟葛大爺的頭發一樣蹭蹭往上冒,車震、強暴、禁室培欲與凌虐,兩個人滾在一起混成了最極端的羅曼蒂克,情慾、暴力與本能都在其中顯現。有一幕戲是,章子怡坐在渡部身上顫動,與跪坐吃飯的場景交替,她一直保持著木然的表情,高潮時刻跟腳底抽筋毫無區別。導演的解讀是,章子怡對渡部的感情更多是一種求生欲,而不是情慾。但我對章子怡這樣刻板的表現還是失望的。當年冷清的玉嬌龍,被時間塑化成了溫柔的媽媽桑,可能當了媽之後,真的會影響情慾的表現。巧合的是,章子怡曾經演過孟小冬。也就是那個先被梅蘭芳休了,後來又跟杜月笙結婚的京劇名角,人稱冬皇。杜月笙喜歡了冬皇二十幾年,從沒用過什麼手段逼迫,只是數年如一日的體恤敬重。葛優對章子怡,也始終是穩重的,不露聲色的。只有後來他與章子怡失散,念著旁白,「我有時候會想到你,你應該是在北方」,透出一種穩重的思念,有禮有節,恪守著舊世界的羅曼蒂克。賣水果出道的杜月笙有一句名言是「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片里的人物,大概都秉持著頭等人的穩重作派,亂世之中保持著樸素的准則,保持著一種體面的浪漫。王先生明知道太太給自己戴了綠帽,還是軟了心腸,一邊就著鹹菜喝粥,一邊囑咐給她留條後路。這是一種體面的浪漫。(程耳真是愛拍吃吃喝喝的戲,除了《我愛我家》就數羅曼蒂克喝粥最香了哈哈哈。導演也說了「人生最終就是就著鹹菜喝粥。」陸先生從血光飛濺的槍戰現場撤離,仍然從容不迫,沒有抱頭鼠竄,而是站起身,穩重的一步一步向後走,這是一種體面的浪漫。杜淳演的馬仔,以前是拉黃包車的,既可以拉車也可以幫忙買菜殺人,不管做什麼,都只收一趟來回的車錢,這是一種體面的浪漫。閆妮演的管家王媽,對著一大桌子青幫大佬,說話照樣不卑不亢。中了彈血流如注的時候,還是正坐在沙發上,不忘把腰間鑰匙取下來,這是一種體面的浪漫。羅曼蒂克消亡史,這裡面既有愛情的消逝,也有時代精神的消弭。這種消弭,就從日本人渡部野蠻地扯下章子怡的櫻花耳環開始。戰爭催生的野蠻新世界,無情撕裂了舊時代的文明。這與《布達佩斯大飯店》里的昨日世界何其相似。難怪茨威格寫完《昨日的世界》就去死了。「我身後的一切都是塵土與灰燼,一切凝結成了像鹽一樣苦澀的歷史。」走到一個時代的末尾,禮崩樂壞,不堪其重的人都紛紛死去了,像一片羽毛輕輕地飛出窗外。詩人艾略特說,「世界即是如此結束——不是砰的一聲消失,而是悄悄耳語一般地淡去。」電影里,時代的終結也是靜默的,不發一言的。梅林茂再華麗的配樂都不及鼓點頓挫的一刻——葛優低下頭,摘下帽子,張開了雙臂,猶如一尊被釘在了歷史塵影里的基督,他背後影影綽綽的十里洋場春光乍泄,都如濃霧里的海市蜃樓,在新世界的太陽底下隱去。時代薨落,砌下落梅如雪亂。掃雪的人,終於成了浪漫的終結者。很有趣的一種觀感,《羅曼蒂克消亡史》在某種角度上和《布達佩斯大飯店》異曲同工,兩者都指向一個非常崇高而具有人文精神的主題:關注某種文明遭遇戰爭暴力時,發生的令人無限感傷的沒落。用中國古代的說法,這個主題叫「禮崩樂壞」。《布達佩斯大飯店》主人公古斯塔夫H有一段台詞:「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這野蠻的屠場里,這就是人性。這確實就是我們這些謙遜、卑微、渺小的人可以提供的。」這段話也可以作為《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註解。理解《羅曼蒂克消亡史》要看懂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釐清程耳導演精心編排的時間脈絡,對復雜的人物關系網和時間線進行梳理,這時候可以了解這個愛恨情仇的群像式悲劇;第二個層面,了解時代背景,民國時期上海的政治經濟生態(甚至還有電影史的部分),理解角色做派、言行舉止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與味道;第三個層面,發生在上海的這些愛恨情仇、幫派斗爭、家國情懷的故事,到底指向什麼核心。只有想破了這三個層面,才會真正明白「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內涵,到底何為羅曼蒂克,又到底如何消亡。羅曼蒂克是一個純然外來詞的音譯,也就是「浪漫」的古舊式說法,這個詞在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已經很常見,尤其是「海派」小說里,羅曼蒂克成為愛情故事的代名詞。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葛優與鍾欣桐,淺野忠信與妻子,章子怡與韓庚,袁泉和呂行,杜江與霍思燕等幾對比較明顯的情愛關系,都是羅曼蒂克的,但不是每一種羅曼蒂克都是優美委婉富有詩意的,或者說,每一種羅曼蒂克都是危機四伏的,在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中發生了種種變幻:趨向消亡。可能是為情義赴湯蹈火,可能是處心積慮玩弄心計,可能是出於懦弱獻妻自保,也可能是純然為性愛所吸引如飛蛾撲火般熱烈:這些變幻中的消亡,不僅僅是愛情的消亡(變味,不再純粹),危險也變得了無生趣,不再是「英雄救美,美人捨生報恩」這類的浪漫劇情,只剩下乾巴巴的現實,慘烈的遭遇和毫無美感的苟且。愛情的消亡,是詩意的消亡。羅曼蒂克,並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一種詩意和美感。對大多數人來講,這種「詩意和美感」是無用的,屬於生活的非必需品,是某些階級的無病呻吟,但正是無用的「羅曼蒂克」,真正定義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賦予了這段歷史特殊的味道。男女之間的相愛,幫派之間處理事端的規矩,人與人相交要恪守的禮儀,包括對侵略者的態度,對民族大義的擔當,都是羅曼蒂克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泛化的、縹緲而又真切的精神。所謂的老上海,就是由這些無用構成的風韻與魅力,程耳導演的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專注於這種詩意和美感不斷消亡的主題上,愛情——多數人所理解的羅曼蒂克——只是這個十里洋場中最為旖旎多姿的幌子。葛優飾演的陸先生,正是「羅曼蒂克」的化身,開場戲就是他來處理一起罷工風波,在這件事情上的處理方法和手段,精準地定位了這個角色:他說話講究,做事有原則,舉止端莊,決不是簡單的流氓頭目。——陸先生所代表的上海黑幫的上層人物,都非常注重端莊,從言行神態到衣服著裝,極有做派。角色的這份做派,是程耳導演的慣常風格,在他很少的電影作品中,角色都是一種「與現實產生間距」的狀態,可以說「端著」,《第三個人》中徐崢的角色已經有點苗頭但並不明顯,在《邊境風雲》里徹底成為風格化:孫紅雷飾演的毒品頭目,張默飾演的警察,楊坤飾演的毒販,三個主角的性格各有分別,但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有做派的——寡言少語,沉著機敏,極為克制,呈現出優雅考究的獨特味道。這種角色做派,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登峰造極。在這部電影里,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戲份輕重,角色的狀態都是「端莊」的,從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倪大紅這樣的上層人物,到閆妮、杜淳、杜江、霍思燕飾演的底層人物,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股勁,人之為人,上海之為上海,就在於這種「端」,不能隨心所欲的「塌」,《羅曼蒂克消亡史》呈現的真實,不是生活層面的真實(台詞很符合角色身份,但表達方式經過了設計),呈現的是更高的真實:這些人物所代表的時代氣質。這種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更深、更精確的真實。《羅曼蒂克消亡史》是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程耳導演的個人氣質、美學喜好、價值觀都完整而真誠地呈現在每一幀畫面之中,他偏愛的對稱構圖,更多的是一種美學本能,他對畫面美感有著極致追求,畫面很靜,突出角色的動作細節,微小的戲劇性在安靜穩定的構圖中將爆發出強大的感染力,有時候還是一種俏皮的小幽默,讓他的畫面都非常耐看。從《邊境風雲》就能感受到程耳對俯拍鏡頭的偏好,通常這種「上帝視角」是一種置身事外、冷靜觀察的角度,但程耳的俯拍有一種別樣的味道在其中:慈悲。最典型的一處俯拍,就是本片中葛優飾演的陸先生在槍戰之後,穿過偌大的宅邸離開,一路上經過血流成河屍體遍地的現場,這時候使用的是俯拍慢鏡頭,配樂是英文版《帶我回家,我父》,形成一種恢弘的、有宗教情懷的氛圍。在電影後半部分,有一處對稱的俯拍鏡頭,葛優在繁華不在、破敗不堪的宅邸中遊走,前後反差出了「消亡」後的景象。程耳導演的對稱,不僅是構圖上的,還有敘事上的。之所以說《羅曼蒂克消亡史》極具個人風格,指的就是程耳導演對這部電影在各個方面的深度滲入,幾乎不摻雜質地將這部作品凝聚成一個整體,從內容到形式都完美契合的整體。他的鏡頭使用,和畫面構圖,和要表達的角色氣質、劇情發展、電影主題,都是統一的。這是一個導演成熟的最重要的標志——《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電影在視覺上是端莊考究的,故事裡的人物也是端莊考究的。不同形態的「端莊」,這就是文明,就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孟子所謂「人異於禽獸者,幾希」,戰爭到來,暴力與破壞到來,消亡的就是這份端莊和背後的文明,露出的就是人作為動物的粗暴本性,沒有那份端著,剩下的將是一份廢墟。葛優飾演的陸先生,離開槍戰現場是處變不驚地離開,如此命懸一線,也要如此做派,如此端著,因為這就是陸先生安身立命的所在,他若驚慌失措抱頭鼠竄,整個人物將完全坍塌。《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古斯塔夫H端著的,是茨威格筆下對古典歐洲的人文精神的留戀,《羅曼蒂克消亡史》中陸先生端著的,是對禮儀秩序、美麗精緻的信念。古斯塔夫的某些端著是可笑荒謬的,陸先生的某些端著也不盡然是正當優雅的——比如袁泉角色的劇情部分,在陸先生的介入下,充滿著屈辱悲切,這一部分,也是最激烈、最直接的「羅曼蒂克消亡」。當羅曼蒂克從愛情泛化到一種文明狀態時,淺野忠信的角色顯出翻倍的「惡」。渡部在衣食住行言談舉止上和上海本地人幾乎沒有差別,但最後真面目出現,原來這一切只是籌劃久已的間諜陰謀(電影里許多細節都在不斷暗示),他與章子怡之間的關系,便是「暴力對浪漫的施虐」。渡部和陸先生,本是一家,最後卻成為有著血海深厚的仇人,從家到國,莫不如此,在菲律賓日軍戰俘營的那場戲,是陸先生對他的兇狠報復,也是羅曼蒂克對暴力的一次微弱報復——此時山河已破,這種報復顯得更加蒼白而空虛。我們反復說羅曼蒂克到底是什麼,消亡到底如何消亡,還容易忽略程耳導演的另一層主題:對戰爭和暴力的反思。「反戰」的主題,在國產電影中非常罕見,顯然西方電影中出現更多。但《羅曼蒂克消亡史》在「反戰」上有著很深入的表達:羅曼蒂克消亡的一方,已經面目全非(所有角色);造成羅曼蒂克消亡的一方,也損失慘重(淺野忠信)。沒有疑問,《羅曼蒂克消亡史》將是本年度國產片中最特殊的存在,它從立意上就已經超越了國產片慣常的境界,進入到一種風格化的、腔調十足的電影世界中,肯定不是討好觀眾的,而是一種邀請你來體驗的姿態。體驗到了否,這事兒誰也決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