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起台灣電影,相信大家最有印象的,都是其出產的校園青春愛情電影,包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一個人咖啡》這三部紅遍兩岸三地的作品。校園青春電影世界各地也有,到底是什麼令台灣電影在其中鶴立雞群呢?
台灣青春電影其中一個特點是純粹,不會有加入太多無厘頭的搞笑又或是科幻的元素。賣的就是單純的青春回憶,而這種回憶對很多人而言都有感鳴感,而且是誇地域的共鳴,故此才可以在兩岸三地都獲得成功。
《那些年》柯震東的淘氣,在校園的各式搗蛋不請在哪個國家都會出現。《我的少女時代》中展現了對抗校規與強權的勇氣,學生時總會覺得一些校規很白痴吧!甚至一些細微處,如玩滾軸溜冰這些小事情,都是一代人的回憶。
善於真摯地表達老土劇情
其實,這些台灣校園電影的故事情節很多都很老土,不會令人感到很驚喜,《那些年》柯景騰與沈佳宜從歡喜冤家到互相欣賞,從熱戀到爭執分手,一切都似乎很套路。但它似乎總有種魔力令你感動,因為你從中看到自己。
只有年青時才可以奮不顧身地去喜歡一個人,才可以付出那麼多去追一個人,柯景騰是個大傻瓜,然而很多人也當個大傻瓜。初戀總是最美好,但又有多少可以走到尾?
最後新娘結婚,新郎不是我的遺憾又有多少人感同身受?年輕人在其中可以找到正在經歷的情節,成年人於內里亦可以找到回憶甚至遺憾。
同樣地,《等一個人咖啡》道出了默默守候,最好的人可能就在身邊,但自己可能錯過了。《我的少女時代》中一時意氣的遺憾。這些劇情都很老土,沒有看過電影單看故事的劇情或對白,應該會打冷震。然而,台灣人總能把這些老土的劇情真摯地表達出來。
台灣用於起用新人及宣傳
這或許與台灣電影業界非常勇於起用新人有關,柯震東、陳妍希、宋芸樺、布魯斯、張立昂、王大陸等都是當時的電影界新人,頂多有演過電視劇,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陌生的面孔。
他們未必有最完美的演技,但新面孔能讓青春校園電影更有說服力,角色不由成名演員拍攝,更有代入感及親和力。相對之下,有些電影講求卡士,沒有一定的知名演員投資公司總是放不下心,宣傳力度亦會弱很多。風氣上,台灣對新人明顯友善得多。
主題曲出色與電影相得益彰
另外,台灣校園電影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功不可沒的元素必然是它的主題曲。《那些年》、《小幸運》、《等一個人》、《缺口》等,每首主題曲或插曲好聽之餘更與電影完美配合。
譬如《那些年》這首歌,如果沒看過電影其實只是首普通的流行曲,但歌詞「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後的約」「回到教室座位前後/故意討你溫柔的罵」、「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等等,都能令人想起電影的畫面,相得益彰。
《小幸運》的歌詞又令人想起林真心與徐太宇的錯過。這些緊扣而好聽的歌曲,都為電影大加分甚至引起一定話題性。
另外,台灣或一些西方國家在學校有較大的自由度,可以呈現更有趣而普遍人有共鳴的話題。同樣在學生壓力較大的日本及韓國都有類似情況,這些國家的校園青春電影是相對較少,即使有亦比較多發生在大專、大學,又或是比較偏向負面。國家或地區風氣對孕育某種文化有很大影響,台灣校園青春是其中一個應運而生的題材。
近日上映的台灣電影《帶我去月球》再度吃這股校園風,但聲勢明顯不及前幾部,原因可能是因為《帶我去月球》進一步在地化,電影開宗明義紀念張雨生,又可能是宋芸樺第3次演這類角色,觀眾有點膩了。亦也許是台灣校園青春電影已太多,之前又太好,無以為繼。無論如何,到底它能否再次成功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㈡ 《十八歲的天空》,為何被譽為最美的青春電影
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是一部青春偶陪敬像校園劇,看這部劇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二,當時對這部劇特別著迷,每天放學都會守在電視機旁觀看,有時候把作業都拋之腦後了。這部劇即使現在看仍然有很多的看點,它被譽為最美的青春電影絕對實至名歸。
1,最早的總是最念亮難忘最經典的很多人喜歡看這部劇就是因為裡面的學生有著自己的影子,因為共鳴所以感動。高三的那個歲月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為了心中的理想大學努力拚搏,同學之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臨近畢業彼此有著深深地不舍。看到劇中的學生,很多觀眾都會回憶起自己高三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