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小武》看賈樟柯的電影特色
當我第一次看完影片《小武》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有一些話需要說出來,可是一時之間眾多的情緒和表達的慾望都在體內蠢蠢欲動,我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於是我決定去看看別人對《小武》的評價。結果一看嚇一跳,網路上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論嚇得我一愣一愣的。什麼社會斷層,什麼底層生活,什麼城市剖面。一位外國朋友(著名的法國的夏爾·戴松)對影片的鏡頭和技術做了細致的分析,最後,甚至有人把影片結尾牽扯到了「看」與「被看」的問題上,與魯迅先生比較了起來。
看過那些評論我便再也不敢寫什麼了。可是,那個嘈雜、破敗卻受到新文化侵襲的小縣城,那個穿著舊西裝和雞心領毛衣的男人一次次闖入我的腦海中。而每當看到那些場景,耳邊想起那些歌聲,我的心中總被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緒堵塞著,我因此而傷感起來。於是我再次看起這部電影來。當我第五遍看完這部模糊的影片之後,我終於知道我要說什麼了。我拋開那些技術理論和象徵意義,發現兩個字便可以概括我的真實感受,那就是「熟悉」。
熟悉,是的。作為一個在小縣城裡度過少年時光的人來說,電影里的場景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實,我們的記憶是如此的不謀而合。那些站在公路邊等車的人們,臉上浮現出漠然的表情;那個穿著舊西裝,把衣袖挽起來的男人;鬧哄哄的街道和不斷宣傳政策的廣播;街邊的檯球桌和傳來的槍戰片聲音;土洋結合的電視台和給親友的點歌。這些事物貫穿於我的少年時光,他們是如此的真實,真實得讓我重新回到了小縣城裡讀書,讓我重新坐在縣城的錄像廳里看著港台片。這種真實讓我迷戀,它們是小城鎮少年的集體回憶,讓我們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武說他「只是個手藝人」,說他自己老實,笨。《小武》的畫面同樣顯得粗糙和模糊,我相信這部片子是老實的。我相信導演只是在用畫面展示他的回憶和故事,那其中並不含有更多的隱喻、暗示和象徵。夏爾·戴松並不能理解中國的卡拉ok廳里用50元便可與小姐共度一段時光。可是對於我們,這太容易理解了。《小武》並沒暗示什麼,但導演是如此的熟悉我們的生活,他隨意的選擇一幅場景一個畫面,便表現了我們真正的生活。
在《小武》里,我們幾乎不會有一個場景覺得牽強,沒有一個情節覺得突兀。裡面的人物是如此等同於我們在現實中接觸的人。改行後賣煙開舞廳,在電視上衣冠楚楚的講話的小勇不正是那些「農民企業家」的一員么?舞廳老闆娘圓滑的處事和說翻臉就翻臉的作風和江湖上的風塵女子有什麼兩樣?而每每小武的出場,總是讓我想起當年我那在街上走過的五叔,他擁有和小武相同的發型和表情,他穿著不合身的舊西裝,捲起衣袖,沿著牆根,斜仰著頭,搖搖晃晃的走向檯球桌或者錄像廳。
不僅是人物,影片中的人際關系、相處方式同樣真實可信。小武給小勇送禮時兩個人的沉默和尷尬;小武和胡梅梅在街道上的暗暗較勁以及他們的愛情;小武的父親要小武和大哥一人出五千以資助貧窮的家,保護二哥的親事;還有那位年長的警察和小武,他對小武如同長輩一般的溫情;還有小武的朋友對小武的勸告與幫助。這些從沒出現在其他中國電影中,但它們卻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符合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它們隨時發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它們已根深蒂固地紮根於社會生活中,紮根於我們的社交方式和習慣。一旦把它們搬上電視,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在上面表演,便只能受到感染,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震動和體會。
熟悉而真實的人物與故事讓我沉浸其中,沉浸其中的我跟隨著導演達到了情節的高潮。這樣的高潮來自於《愛江山更愛美人》那一段。外國朋友也許並不知道這個場景的意義,可是對於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來說,這一個時刻彌足珍貴。我們如同小武一樣沉默壓抑的生活,只有在那些特定的時機,我們的壓抑才會瓦解,我們的心中充滿豪氣,我們要在卑微的生活、平凡的身份中維持著這份豪氣。《愛江山更愛美人》這首歌本身便是江山美人的豪情瀟灑,這首歌體現著孤單的個體能夠獲得的虛幻的幸福。小武得到了這種幸福,他拿著舞廳的假花獻給胡梅梅,接受著胡梅梅把他當大款來傍的要求,舉起酒杯很豪邁的喝酒。在音樂的烘托中卑微的人終於獲得了男人的尊嚴。
而我是如此的熟悉這樣的時刻,那種虛幻的英雄夢想充盈在每個男人心中,可是現實中我們卻不得不低賤的生活,受盡打擊,沉默而脆弱。我見過很多個男人在喝醉後狂亂的放縱,我見過他們炫耀著他們值得或不值得炫耀的經歷、才能、家產、事業、人際。小武,這個被朋友背叛,處於社會轉型期內動盪不安的平凡人,這個在小縣城的夾縫中維持著生存與尊嚴的小偷,終於在這一時刻獲得了虛幻的自尊和滿足,獲得了左手江山右手美人,獲得了豪情大丈夫的假象,他舉起酒杯大口喝酒,他摟著他的女人風流倜儻,他擁有他的兄弟酣暢淋漓。他在這一刻獲得了釋放。
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感動於導演終於拍出了我們的真實。屏幕上已充斥太多功成名就的正面形象,太多令人生厭的和平景象。看到這樣真實的自我滿足,平凡人能夠獲得的短暫的幸福,我們不能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便是真實的賈樟柯,這便是他帶給我們的真實和感動,這個個子不高的男人擁有一種真實的生活態度,雖然學習了眾多理論,但他保持著誠懇的面對生活的態度。在閱讀了他的一些訪談之後,我發現了他對生活的迷戀。他用老實的、坦誠的、物質的畫面給了我們回憶中熟悉的場景,然後讓我們穿越這些物質性的場景,看到他真正要表達的生存的拘謹、夾縫中的悲苦、動盪社會的不安,以及平凡人虛幻的感動。
而正是這種生活態度,使他才能獲得最真實的生活的剖面,才能對生活中各種人、各種人際關系了如指掌,才能明白生存中的壓抑和放縱。他才能拍出《小武》,讓這個不被政府允許卻讓我們同情的小偷如此的鮮活,如此的貼近生活。這便是老實的《小武》所具有的力量。
這種老實不屬於戴著墨鏡營造情調的王家衛,不屬於被色彩和票房迷住眼睛的張藝謀,不屬於擅長在宏大背景中進行敘述的陳凱歌。這種老實的特質,它只屬於真實生活著的賈樟柯。
Ⅱ 賈樟柯曾為平遙電影展付出了多少
近日,著名導演賈樟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以及自己的團隊將不再參與明年舉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屆時將會把平遙國際電影展交給平遙政府來舉辦。此消息一出,激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我們追根溯源分析平遙國際電影展的產生發展史,可以看到賈樟柯為平遙國際電影展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我們不可否認,如果沒有賈樟柯的話,平遙國際電影展也不會有如此大的規模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賈樟柯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心血。現在賈樟柯雖然要退出影展了,希望平遙政府能夠利用好平遙國際電影展這個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前來這里參與影展。接納外來文明,同時也向世界展示悠久的平遙文化。
Ⅲ 賈樟柯再回應退出平遙電影展,你怎麼看待他的退出
在此次2021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導演張賈樟柯接受了來自中央廣播電視台采訪,在采訪中提到了賈樟柯去年“退出平遙電影展”這一熱議話題。
“賈樟柯退出平遙電影展”作為去年的熱議話題之一,一經出現就引起了群眾廣泛討論,很多人認為平遙國際電影節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導致最初的創辦人賈樟柯在品牌已經打造成功後宣布退出。各種各樣的陰謀論涌現了出來,畢竟“平遙國際電影節”已經打造成了一個大品牌,有人眼熱,想來分一杯羹實在是情理之中。
“平遙國際電影展”在中國山西平遙古城內舉行,是賈樟柯在2017年創立,並在幾年時間里發展成了一個大品牌。平遙國際電影展大咖雲集,很多一線明星線導演都曾帶著自己的電影作品,出席過平遙國際電影展。范冰冰、馮小剛等人也都有出席。
賈樟柯再次回應“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在打造出一個優秀品牌後,以此為台階,推動年輕人,深謀遠慮。
Ⅳ 賈樟柯被網友們昵稱為「賈科長」,他是一位怎樣的導演
賈樟柯是一個真實而戀舊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很貼近生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都是一些文藝作品,作朴感人,而且還獲得了不少獎項。
有人說他的作品充滿了負能量,別人的作品都是弘揚真善美,而他卻是披露現實,他說這就是現實生活,賈樟柯敢說真話,敢做自己,雖然它的票房都不怎麼可觀,但是這么多年他一直堅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導演。
Ⅳ 賈樟柯哽咽感謝平遙電影展,說了什麼
10月19日晚,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後一天最後一場公開活動現場,影展創始人賈樟柯登台致辭時哽咽,他感謝了平遙和幫助過平遙影展的人。
賈樟柯在19日晚公開亮相平遙國際電影展各單元觀影團之選(也就是最受歡迎影片)的揭曉現場,他與王磊(《我們四重奏》)、劉澤(《來處是歸途》)兩位獲獎者同台時發表致辭。
賈樟柯說:「恭喜兩位導演獲得觀眾評審推選出來的獎。這個門廳,我站在這里很有感觸,我經常在下午的時候一個人站在那個入口,因為那個入口掛著費穆先生的相。我經常看(哽咽)……還是要感謝電影,也要感謝平遙這四年,讓我們能棲身於此,這么多電影人可以在此聚會。感謝所有幫助過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朋友。」
(5)賈樟柯在一部電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訪擴展閱讀
賈樟柯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平遙國際電影展由導演賈樟柯發起創辦、馬可·穆勒擔任藝術總監,每年於擁有27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舉辦。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
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閉幕前夜,影展創始人、導演賈樟柯在臨時舉辦的媒體群訪時突然宣布,將與團隊退出平遙影展。
事發突然,令所有人感到錯愕。10月20日下午,平遙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在接受《中國慈善家》采訪時表示,因為賈樟柯宣布退出特別突然,政府方面還沒有對策,「這么大的事情,現在還定不下以後怎麼辦,也沒有定誰來接管的問題。」
Ⅵ 賈樟柯在一部電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訪,當有年輕人問:「誰能救救我們」 請以「自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人在荒島上可以磨練意志,地震中可以開鑿希望,危險時可以澆灌勇氣。一個人,如果有了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性格與超凡的膽氣,就能夠遇事不慌,擺脫恐懼,樂觀瀟灑的做走完一生。
美國北達科他州的18歲高中生湯姆森就是一個例子。1992年1月11日,他正在父母的農場操做機械,不慎在冰上滑倒了,更糟糕的是,他的衣袖拌在了機器里。運作的機械生生地把湯姆森地一隻手臂切斷了。但湯姆森沒有哭泣,他忍著劇痛跑到了400米外的一座房子里。他用牙齒打開了門栓,並且爬到電話機旁。但是因為手臂斷了,無法撥通電話號碼。就在此時,湯姆森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牙咬住一支鉛筆,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戳動。終於打通了他表兄的電話,得到了及時的治療。那麼,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湯姆森呢?有人說,他聰明,會用最大開門栓,還能想出用鉛筆打電話的好主意:有人說,他一定經常鍛煉身體,不然早就沒命了。他們說的都不全,我認為,人們佩服的是他的勇氣,他的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如果把當事人換成是我們這樣的80後少年,能像湯姆森那樣,遇事沉著,自救成功嗎?
無論是諾這還是強者,智者還是愚者,窮這還是富者,每個人無一例外都要面對逆境。當你面對逆境的時候,正如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說其適者生存的道理,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大最的例子,而實際的行動卻正截然相反: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國某學生鄒某在周日在家休息,可鄰居家不幸失火,雖然等他發現火情時,火勢已經非常迅猛,但它是完全可以平著老師的日常教育自救的。可他卻在慌亂中驚呆了,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最後被濃煙嗆到,窒息而死。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有人在睡覺時引點蚊香導致失火後,今夏的坐在鋪上不知所措而導致毀容;有女大學生被人販子拐賣的異地而過著噩夢般的生活;有學生被歹徒追殺卻無可奈何,只能任人宰割……如果這里的當事人爭購學會自救,甚至最基本的「快跑」「喊救命 」,也有可能會改變一種結局。可他們為什麼連這些都不會呢?
奇跡多實在厄運中出現的。你暈就是考驗一個人勇氣的試金石。在詞典中,也有「因禍得福」「塞翁失馬」「福禍相依」等詞語。每個人在逆境中,多想的是等別人來救自己,而不是讓自己來救自己。
兔子在我們眼中算是之弱小的動物了吧!但即使是這么弱不禁風的動物在卑劣狗咬住大腿受傷後,並不是坐以待斃,聽天由命。而失學找蜘蛛網,以為蜘蛛網對傷口癒合由著她倏地功效。將蜘蛛網繞於傷口處,這樣寫就會立即止住。——就連動物也會在逆境中生存保護自我,可是我們這些自吹自擂為該機動物的人類呢,如果來這些基本的生存之道都不會,還敢說自己比兔子更有智慧嗎?
Ⅶ 怎麼以「自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可以先剖析自己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然後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以達到自救的目的。
Ⅷ 我們沒有明天的幕後花絮
煩惱青春的報告白皮書
以韓國大邱市為背景,本片根據韓國1963年出版的暢銷小說《那片悲傷的天空》改編而成,生活困窘的少年卻捧著一顆不甘人後的高尚的心的奮斗故事,曾經賺足了千萬人的眼淚,被奉為:「韓國有史以來兒童文學作品的聖經」,之前曾三度搬上大熒幕,影響力不言而喻。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獨立電影開始從學生運動題材或單純粗糙的低預算電影向商業化電影轉變,在大企業和影像多媒體化的渠道中,針對普及率不高,觀眾接觸(心理和物質層面)影片有如登天的軟肋,探索新的生存之道。本片導演盧東石就很坦率地說:「為了和觀眾交流,我有必要表現出我內心的希望。這是一部80%以觀眾的角度為出發點的影片。」
盧東石和金基德等人同是韓國獨立電影界的領頭羊,同樣是懷揣赤子之心,孜孜不倦地剖析現實難堪或美麗的多面,將人性放大在有趣的映像中。如果說金基德是莫奈般的印象派——在枯澀的人生里揮灑些許活潑和浪漫的想像的話,那麼盧東石則更像是地道的中國工筆畫畫匠,心思縝密,不浪費每一寸膠片,工整細膩地呈現出平淡卻也傳奇的人生百味。著與中國的賈樟柯有「異人同工」之妙。盡管如此,他的電影里卻也不乏驚喜和閃光。例如其成名作《我們這一代》,以黑白和彩色夾雜的方式,成功地拉近了鏡頭與觀眾的距離,被盛贊為「韓國近年來罕見的影人勇敢之作」。在這部新作里,他把這種風格延續並發展成熟,基洙和鍾大的校園時光,導演讓攝影師塗上了一層淡淡的嫩青色,烘托出「少年不知愁滋味」時的夢想和對未來的朦朧心境。而在兩人步入社會以後,鏡頭的色彩慢慢轉變成墨綠,直至最後的灰黑,寓意結局的悲傷和嘆息。而本片的主題和《太極旗飄揚》、《我的哥哥》等以往描繪兄弟情的作品也有區別,後者著墨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冷暖疏通,但《我們沒有明天》的情節側重在看似歡快祥和的暖調子的市井生活場面中的暗涌,突出在扭曲的社會浸泡下的青年一代成長的傷痕,兩個少年的際遇波瀾萬丈,可以說,是更為宏大的意念:呼籲社會思考關懷下一代的方式和力度。
另外,本片基本採用的是交叉剪輯的方式,將兩個少年在不同的時空的遭遇,交替平靜的鏡頭有意無意穿插緊張氣息的打鬥場面,把人物的情緒消彌在鏡頭的節奏中,產生了別樣的美感。影片在2005年的釜山電影節的號稱展現具有創新精神」的「韓國電影的今天——未來」的單元中展映,好評連連,此後更是獲得了韓國第一屆安山電影節的最佳技術獎。
劉亞仁:低調的華麗
以歌手組合「美少年三人組」成員身份出道的柳亞仁在KBS電視台的劇集《玉林成長日記1》因飾演高雅拉的男友一炮而紅。英俊的長相為觀眾稱道。為了掙脫「美少年」的標簽,嘗試成功的角色轉型,表現出有深度態勢的演技,他一口氣接拍了鄭允哲導演的家族喜劇《不好的家》和這部《我們沒有明天》。劉亞仁在前者里相信自己前世是王的糊塗年輕人,外露口無遮攔的性格中帶點神經質,出色地完成了炮製笑料的任務。在本片里,他詮飾了一個爽朗灑脫,退學後和哥哥一起在汽車乾洗店裡工作的青年。他表示「鍾大」和自己很像「那個年紀時的我也有過類似的生活,那樣千絲萬縷的煩惱糾結,所以表演起來不是很吃力。」在5月4日舉行的媒體首映會上,被記者問及以後還是否會參與這樣低預算成本電影的拍攝時,自言天生骨子裡有表演慾望的他很肯定的說:「如果是我想拍的作品,就是讓我出錢拍,我也很樂意」。「作為新人演員我不適合用『選擇』這個詞,如果問我在成為演員以前對未來有什麼規劃的話,那就是我的夢想不具體也不華麗,只是喜歡表演,在鏡頭里自由地呼吸著。」在以浮躁名利著稱的娛樂圈,堅守純凈夢想的劉亞仁實屬我行我素一類。雖然處事低調,但被很多知名的媒體預測為「影帝人物的插班生,具有靈敏的表演嗅覺,今後如果有更多元化的角色的表演機會,肯定能有一番大成就。」
金秉晳:業余演員有大智慧
相比年紀輕輕就捧「娛樂飯碗」的劉亞仁,片中的另一位主演金秉晳是不折不扣的「無心插柳」,演繹道路卻日漸「春光無限」。沒有絲毫表演經驗的他之前在咖啡館里打零工被盧東石慧眼識中,擔任《我們這一代》的主角。覺得自己非一般幸運的金秉晳形容那是一次「奇妙的旅程」,作為「御用演員」而今在本片已是兩人的第二次合作。片里他扮演的基洙個性內向和靦腆,雖是哥哥卻沒主心骨,只有在音樂里才能大膽釋放真我的人。為了使表演的形神更具說服力,金秉晳私底下還特意去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打鼓訓練。談到以後,他說准備報考大學的表演專業課程,畢竟自己不是科班出身,要系統地學習和熏陶表演的能力和氣質。
崔宰誠:寄於厚望的出山之作
多年前憑借一部收視驚人的電視劇《餘生的瞳孔》打開知名度的崔在成以在家半退休的姿態賦閑多時,不惑之年的他此次應允出山,在片中扮演左右兩個少年命運的舉足輕重的人物黑社會老大金社長,全是因為看重了盧東石銳利和執著的才氣:「我看過他之前的《我們這一代》,深深地被震撼了,金社長一角雖然是配角,但我很樂意出演這樣一部有誠意和想法的電影。」他感慨片里莽撞而熱誠地生活著的兄弟倆有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或許是因為如此,他對金秉哲和柳亞仁傾注了更多的關懷,傳授了他們一些多年來積累內斂化的表演技巧。
遭遇「天淵之別」的主角
金秉晳和劉亞仁兩位主角已過了高中生的年紀,為了擺脫「裝嫩」的嫌疑,他們在開機前都去特地拜讀了原著,反復回憶和練習青蔥歲月的少年所特有的舉止,細至說話的語氣和節奏,以求「以假亂真」。 在校園實地拍攝的一場戲,金秉晳正在樓梯埋位,突然一個同學拿著紙和筆索要簽名,對此毫無心理准備的金秉哲當時「感到自己傻了」,而後同學抽出一張報紙,上面登有《我們這一代》在國內外獲獎的新聞,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是「知名大人物「了。與初嘗明星甜頭的金秉晳相比,劉亞仁的運氣就差多了,為了體驗角色,嚴謹的他竟然自告奮勇去給當地的按摩店「實戰演習」,一天下來為好多客人服務,雙手都脫了一層皮,不過接受采訪時他擺出一副幸福的表情連說值得,並且伺機「推銷」自己的按摩功夫。
Ⅸ 請以「自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②不得套作,
周國平先生對當代人的精神狀況作這樣的描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在精神領域,不管幸運還是不幸,每個人獨自擔當拯救自己靈魂的責任,這將是許多代人的命運。熱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勵人們自救,而不是充當救世主。」
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標志,即使沒有哲學和哲學家,每一個芸芸眾生都有不滿和自救的需要。
請以「精神的自救」為標題寫一篇文章。可以敘述你自己或別人的經歷,也可以表達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於800字;不得抄襲套作。在當今社會的轉型期,經濟發展、物慾泛濫,而精神被放逐,出現了空虛、庸俗、唯利是圖、缺少信仰等精神危機,而精神唯有靠內心的力量才能堅守,才能實現自我的救贖,因此「精神的自救」這一命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本次作文需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破除思維的淺層滑行。有些作文僅僅圍繞「我們需要精神的自救」「精神的自救非常重要」等人所共知的「空話」著筆,缺少思維的深入開拓,作文也就停留在了淺層的「正確的廢話」。舉例來說,如果思維能沿著「是什麼——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為什麼——人心追逐利益,物慾膨脹,精神趨向迷失」,「怎麼辦——我們需要在這樣的時代守住本心,尋找精神的棲息地,守護住心靈的純粹與寧靜,這樣我們才能不在物慾的泥淖中深陷,才能獲得精神的救贖」逐層深入剖析的思維線而展開,文章才能以「深入成就深度」。
2.破解議論的浮泛空洞。解決的較好辦法是通過運用有內涵、新穎的素材來提升文章的豐富度和思想性。如史鐵生在看似荒蕪但卻有生命的地壇,獲得了生命的啟示,再微小的生命也能展現自我的精彩,也能揮灑出屬於自我的生命軌跡,他也就超越了生死,得到了靈魂的自救;如工業文明的狂潮席捲了整個美洲大陸,梭羅獨自一人離開狂熱的人群,開始了精神的自救,寧靜的湖水盪滌了他的心靈,蓊鬱的樹林開啟了他豐富的精神世界,他不僅完成了自救,也啟示著世人以精神的充實來拯救自我。這需要平時留意課內及課外兩方面的素材,考試中靈活點化素材,為我所用,並實現作文題與素材之間的「無縫對接」。
精神的自救
卓曉涵
作為一個人,無外乎兩大組成——精神與肉體。一個真正的人,擁有生命存在的形式,是我們的肉體;擁有靈魂常住的居所,是我們的精神。肉體和精神向來是無法割裂而獨立存在的,但它們一個顯露於形,一個存在於意,區別於我們的眼、耳、手的感覺和心的感知。
人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滿足肉體的需要。因為肉體上的痛苦往往來得更為直接與迅速,一個人的飢餓感、寒冷感和疼痛感,都源於肉體上的刺激。所以,我們才對麵包、衣被、葯物都存有一種直接而原始的渴望。這種渴望在現代社會中升級成為對財富的渴望。對物質生活條件的追求無可非議,誰都不想年年歲歲地忍受貧窮的日子。於是肉體上的自救總能那麼轟轟烈烈地展開,它成為一種目標,一種動力。許多人成功地完成了肉體上的自救,他們的生活富足了,輕鬆了。但我們又把我們的精神安置在了何處?可以說,忽視精神生活致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平庸化,我們的靈魂平庸化。我們懶於去思考,懶於去感悟,這種惰性正在一分一毫地腐蝕我們的精神。正是因為它的緩慢讓人無意察覺,但問問你自己:何時起我不再靜坐著思考而是單純附和他人的言論?何時起我對待一件事物總是把它的利益價值放在首位?何時起我逐漸忘了我在開始時內心的理想與追求?何時起我不再被感動,不再歡笑流淚,只是不知痛癢地生活?我想每個人都無言回答,卻都真正明白答案:當我們把精神放進一個黑冷的籠子之中時,囚禁精神的是自己,那麼精神也只能自救。精神自救是一種不可間歇的拯救,是人必須形成的一種意識。多變的精神環境的影響迫使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守住自己的精神原則,守住心靈中的一方凈土。精神自救是比肉體自救艱難得許多的拯救,因為它完全依靠我們自己。有時我們無法分清精神上的敵人,因為它會帶來肉體上的享受。但只要冷靜地思考便能使利害顯露無疑。
如今,我們要做得更多的也是精神上的自救。人在一次又一次將自己從錯誤的邊緣拉回來,在一次又一次的麻木中清醒過來,那麼他的精神堡壘將會更為堅固。每個人都必須相信精神的力量,它是一個完整靈魂的基礎。
文章呈現層進拓展的思路,從人慣於進行肉體的自救、滿足物質需求切入,引到人耽於物質享受、卻易導致精神平庸這一現象,並聯系現實中精神遭受腐蝕的情況,富有現實性。分析清楚了無法堅守精神堡壘的危害,也就明確了進行精神自救的必要性。行文脈絡清晰,思維嚴密,體現了邏輯與思辨的力量。精神的自救
陳蘊之
我的母親並不是一個前衛的人,但她卻是極懂得生活的人。
母親喜愛在自家的院落里擺弄些花草,月季、芍葯、金銀花、荷花、茉莉……晴朗的午後,常常能夠看到雲霞般簇擁的花朵在煦日的光線中浮動如影,花香彌漫。母親也愛親手植下一株株樹木,它們總在某一時刻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或在不經意間結下青澀的果實,夏有芙蓉,秋有西柚,冬天會看到團簇了滿樹的紅梅,而春天亦是滿地桃花,溫暖浪漫。這時,父親會常常礙手礙腳地在一旁幫忙,母親笑意地嗔斥,小貓在屋頂上眯著眼慵懶地打盹兒,紅色小魚穿梭在水中,嬉戲荷間。
在這樣的家庭里,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母親常對我說:「我只希望你是個懂得生活的人,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不需要做精緻華麗的高貴女子,這樣便很好。」早前看過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她是個極富有情趣的日本女人,她總是會用不輕佻、不張揚的內向的筆觸記錄下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微的情感——青梅酒、露濕的菖莆、夜間小蟲的鳴叫……而且她也總喜歡在最後附上一句:「這是很有意思的。」這「有意思」也許是來自這清淡女子的篤定吧。在我看來,她毋庸置疑是個快樂的人。
然而當今世界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大街上總是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背著LV的包,穿著Levi』s的牛仔褲。業余遊玩的場所不再是體育館,而變成了繁華喧鬧的街路;假日約會的地點從安靜的公園變成了星巴客、哈根達斯。人們開始將追逐奢侈品作為目標,或許他們認為這很有小資情調,但他們正日益被匱乏的心靈出賣著空洞的雙眸。物質猶如一條毒蛇,正一點點吞噬著他們的心靈。
當物慾將我們推入無底的黑洞,我們便極需要精神的自救。這便是一種生活態度吧,像清少納言那樣,像母親那樣。尼采曾經說過:「精神的幸福不會是劇烈進級的,而是慢慢滲透的。」朴實卻不悶乏,平淡中自有真情流轉。正如花期一期一會,活在當下。突然想到母親在我小時教我念的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Ⅹ 哭泣的女人的幕後花絮
本片入圍當年嘎納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女演員特別貢獻獎,這是迄今中國女演員在嘎納電影節獲得的唯一殊榮。並且該片榮獲瑞士劇本計劃大獎;法國文化部和外交部之 南方基金 大獎;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柯達影像劇本大獎」;「亞洲電影推廣大獎」; 2003 年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閉幕影片;第九屆法國沃塞爾亞洲電影節開幕影片……。 目前該片已經發行到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在今年戛納電影節的入圍名單中,賈樟柯的《任逍遙》和劉冰鑒的《哭泣的女人》作為兩匹「中國獨立電影的黑馬」分別殺入國際競賽和「一種注目」單元。如果說賈樟柯作為中國獨立電影的一面旗幟,他的名字已漸漸為國人熟悉,那麼出道多年的劉冰鑒反而給人初出茅廬之感,就連一些知名媒體在報道時也只能英譯將其名字錯譯為「劉秉健」。但原因並不在於導演的不出色,而更多的應該歸結為劉冰鑒的朴實:默默創作,不張揚。
其實,劉冰鑒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繫上學時和張元是同班同學,但相較於如今事業已經如日中天的同學,劉冰鑒的路走的艱難地多。95年,拍了處女作《硯床》。這是建國後第一部被好萊塢片商購買的國產影片,還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多項提名。在這部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和同時期的很多作品一樣,受到張藝謀電影的成功經驗的影響,試圖再次延續西方觀眾眼中來自遙遠古老東方的世俗鏡中神話,結果並不如意。之後,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並最終冷靜地選擇了創作方向,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平實低調的影像風格的創作。
拍了幾年紀錄片之後,劉冰鑒漸漸懂得了怎樣用影像去面對與攫取現實,於是有了《男男女女》 ,劇本是崔子恩寫的,這是一部純正的同志電影,資金全部來自加拿大。在《男》片中,沒有異國情調的粉飾、更沒有一味獵奇。破碎沒有欺太大起伏的劇情背後,講述著在「這個充滿著壓抑(與壓制)的環境里,同性戀,不論是自覺抑或不自覺,正隨時隨地在發生著,不值得驚訝,也沒有必要大書特書。」
因為《男男女女》的違規操作劉冰鑒也曾面臨被禁拍片的懲罰,不過他表示:無論檢查結果如何,或被禁多久,他計劃的下一部作品仍將是沒有中國人拍過的,不管那是不是禁忌。既然是導演,就應當能自由的選擇拍攝的題材。
2002年,《哭泣的女人》躍入我們的視野,那樣的「禁忌」,那樣的突兀,但卻並不為我們所陌生。那隻是報紙上的一則普通的消息,卻被劉冰鑒敏銳的嗅覺捕捉到,於是一個帶著血淚的「哭泣的女人」幾經修改後成型,而就是這個浸透著朴實與真誠的的角色讓韓國和法國的投資人迅速拍板。這是劉冰鑒第一次參與劇作,也是成功的一次,而之後深諳好萊塢電影敘事規律的鄧燁的參與,也給故事潤色不少,後添的如監獄長等幾個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盡管導演說「我不想煽情」,但主人公身上的那份來自底層生活的質感與韌性,還是在戛納獲得了認同,全場幾千名觀眾向導演和演員報以長時間的掌聲。
劉冰鑒從戛納回來之後,經過幾天簡單休息,他就要乘著下一部片子開始前去西藏跑一趟了,去傳說中的「無人區」,沿途拍攝一個紀錄片。他說趁著身體還好有激情,就多做一點——因為「我會拍我想說而別人沒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