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揭示金融危機的洞察與諷刺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一場金融風暴,而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了這場風暴中的復雜劇情。影片以四位主角,如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角色為代表,他們憑借對數字的敏銳洞察,通過做空CDS(信用違約掉期)在危機中覓得商機。盡管他們的行動被誤解,甚至被視為叛逆者,但他們實際上是揭露真相、推動金融體系改革的先驅者。
電影中,觀眾跟隨主角們穿越金融市場的迷霧,他們面對著巨大的壓力、公眾的懷疑、虧損和嘲笑,卻在危機的深淵中斬獲豐厚利潤。電影不僅局限於華爾街的金融圈子,而是通過實地考察和生動的社會新聞,揭示了危機的全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金融術語,讓觀眾對這場危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大空頭》揭示了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不負責任的貸款發放、評級機構的失職以及監管的漏洞。CDO(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價格虛高,源於模型的失效和市場的失衡,而非大銀行的蓄意欺詐。盡管沒有大規模的欺詐定罪,但電影深入剖析了金融體系的結構問題和市場失衡,指向了監管與市場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挑戰。
與《大而不倒》這樣的作品相比,《大空頭》以其犀利的幽默和深入剖析,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危機畫卷。電影《監守自盜》則進一步揭示了普通民眾在金融災難中的無知,以及他們為此付出的慘痛代價,讓人對金融世界的復雜性和道德倫理產生反思。
總結來說,電影《大空頭》不僅是一部金融驚悚片,更是一部教育性的社會寓言,它以生動的故事,警醒世人警惕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喚起對監管和市場公平的深層思考。
『貳』 次貸michael burry賺了多少
我是不懂金融的,不過看了根據原著改編的電影「Big Short」[大空頭],描述07年美國次貸危機。巴里博士操作所在基金購入信用等級B級的次貸產品,成本來自投資者,價值約23億美元,回報率為二十多比一,最終回報率為489%。也就是最終收益為112.5億左右。扣除成本為89.5億。我不清楚巴里所在基金對基金管理人的回報是多少,我查了幾個典型數據,國內多為管理費的5%+收益的10%,國外有一例罕見年收益70%的基金被管理人切走了45%的收益。平均一下的話是20%,我覺得怎麼也得有20億。扣除稅款,應當在17+
『叄』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這個電影是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改編的。主要講幾個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經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發了大財。美國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我的沖擊太大了,當時我們路口的四家銀行有3家破產被別的銀行收購,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銀行,我買人壽保險的公司也曾宣布破產,幸虧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援救才沒有倒閉,據說還是因為歐洲幾個國家的頭腦打電話給美國總統要求援救那個保險公司的。這個命中率要是我買樂透獎也這樣就好了。居然還有人在這個危機時期發大財?我自然對這個電影非常的感興趣。
這個電影非常的具有娛樂性和吸引力,影片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的交替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對沖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克里斯蒂安·貝爾)發現美國房地產市場極不穩定,因為次級貸款已經有很高的風險並提供越來越少的回報。他預測市場將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個時候崩潰,他意識到,他可以創建信用違約交換市場,讓他可以用來與房地產市場對堵,從而從中獲利。他走訪了多家銀行向他們販賣他的這一想法。 而那些銀行,認為住房市場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銀行接受他的建議。但是這個對賭激怒了巴里的客戶,他們認為他是在浪費他們的錢,要求他停止他的對賭,但是他拒絕了。正當經濟倒塌的時候快到了,他的投資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錢了,但巴里提出暫停提款,引起了投資者們的憤怒。
但是,正如他預言的那樣,時常崩潰了,他的投資產生了489%的利潤。
交易員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從他得銀行家那裡聽說了巴里的行動,並很快意識到巴里的預測是正確的。他決定把自己的股權都放到信用違約交換市場上。對沖基金經理馬克·鮑姆(史蒂夫卡萊爾)偶然的知道了這個計劃,並被韋內特說服加入了這個計劃。倆人發現,因為不誠實的信用評價人的評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債務抵押債券(CDO)被評成了AAA級,而大量的出售這樣的債券(CDO)會造成即將到來的市場進一步的崩潰下去。在拉斯維加斯,鮑姆出席美國證券討論會,他采訪了創造的合成債務抵押債券的商人。他意識到,這些欺詐的問題貸款會造成經濟的全面崩潰。鮑姆的業務合作夥伴說服他去通過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獲利。
年輕的投資者查理·蓋勒和傑米·希普利意外地撿到了韋內特的計劃,也決定參與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由於需要錢,他們爭取到退休銀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蓋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討厭他們慶祝即將發生的經濟崩潰。倆個年輕人終於感到恐懼,於是試圖通風報信給記者以及他們的家庭,告訴即將到來的災難。最終,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都他們失去了對這個破碎的系統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資於水,鮑姆拒絕說外界說:「我告訴過你」,他繼續著他的職業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蓋勒試圖起訴評級公司但是失敗了。沒有人因為在這場CDO泡沫中被逮捕,債務抵押債券很快得被再次銷完了。
導演麥凱因導演喜劇電影「王牌播音員」而出名。他以擅長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電影著稱。在大空頭這個電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瑪歌·羅比和塞萊娜戈麥斯直接向觀眾解釋「次貸」。「王牌播音員」里的史蒂夫·卡瑞爾扮演里馬克·鮑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預言家。芬。維特羅克和約翰馬克羅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導下研究對沖基金的新手。
電影里人物的衣服發型比較老,像90年代的。倒敘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時用了很多不飽和光線。但是敘事,智慧的對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這個電影非常的出色。電影真實的反映了當年各大銀行都才參與了次貸欺詐犯罪活動,美國政府犧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釋了這些銀行。
電影同時運用了電影藝術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表達了人們的憤怒,悲觀,無助,因為這些欺詐將來可能再次出現。
這個電影還可以當作一個金融教課書來看,可以幫你理解美國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
『肆』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1. 《大空頭》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因為它深入剖析了次貸危機的成因,揭示了金融市場中個人際遇和社會百態。
2. 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如Michael Burry、Steve Eisman、Charlie Geller等人,都是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獨立思考,預見到了次貸市場的危機,並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了空頭交易,最終在危機中大賺特賺。
3. 電影中的金融術語,如MBS、CDS、CDO等,雖然對於金融小白來說可能有些難以理解,但通過閱讀原著和相關的金融科普資料,可以更好地理解電影中的劇情和人物。
4. 電影中的角色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的華爾街精英,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於每一個非專業出身的個人投資者來說都是很好的榜樣。
5. 電影中的空頭交易者都是所謂華爾街的邊緣人物,他們的成功表明,在金融市場中,獨立思考和堅定的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6. 電影中的角色們通過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他們的行動也反映了金融市場中「不要把博弈問題道義化」的原則。
7. 電影中的角色們通過做空,狠狠地打了那些自大固執的華爾街人士一記耳光,這也反映了電影中「反英雄主義」的主題。
8. 電影中的角色們通過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他們的行動也反映了金融市場中「不要把博弈問題道義化」的原則。
9. 電影中的角色們通過做空,狠狠地打了那些自大固執的華爾街人士一記耳光,這也反映了電影中「反英雄主義」的主題。
10. 電影中的角色們通過做空,揭示了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他們的行動也反映了金融市場中「不要把博弈問題道義化」的原則。
『伍』 電影《大空頭》都看懂了嗎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中文名
大空頭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譯名
大賣空、沽注一擲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亞當·麥凱
編劇
邁克爾·劉易斯
製片人
迪·迦納
類型
劇情、傳記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15年12月23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陸』 電影大空頭為什麼誰都沒有得到利潤
得到利潤了,只不過沒有合約上的二十倍,而是僅僅幾倍的利潤,團隊一因為支付這筆賭約的銀行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可能破產,如果破產,銀行無力支付賭約,血本無歸,於是嚇得團隊一趕快找人賤賣,最終3000萬變成8000多萬,還行了..團隊二因為母公司快破產了,自己的基金會在母公司摩根大通旗下,如果破產清算,自己的基金會算作摩根公司一部分,將被拿來抵債,所以他們必須在母公司申請破產前,把合約賣了,解散基金會,拿到基金提成,到時候追責,基金會都沒了,無法追責,就能保住錢.於是實際收益也不可能是合約所寫的20倍,最後賺了好像幾億美元.團隊3,就一個人,銀行在早期賺到了空頭合約的保險費,他從中提成.後來合約爆炸也和他沒關系,因為他提前溜了.賺到了幾千萬美元.團隊四,最早發現這一情況的博士捲毛,看那塊白板應該是大賺百分之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