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心人的傳聞(非官方書籍節選)
其實,人類在這方面很早就開始了努力。1942年3月的一天,當時美國剛剛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在這非常時期,羅斯福總統卻從刻不容緩的日程表中抽出寶貴時間,會見了剛剛從墨西哥的恰帕斯州進行考古研究歸來的戴維·拉姆夫婦。拉姆夫婦帶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們發現了傳說中守衛墨西哥地下隧道(又名「阿加爾塔」)的白皮膚的印第安人。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何謂「阿加爾塔」?原來在1941年1月,羅斯福曾交給戴維·拉姆夫婦一項極其秘密和重要的使命:尋找「阿加爾塔」。「阿加爾塔」指的是地下世界。據傳說,地下世界有無數洞穴、隧道和迂迴曲折交錯成網的地下長廊,那裡埋藏著古代文明的秘密和無盡的寶藏。多少年來,這一充滿誘惑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科學家和探險家展開了無數的探索和考察。拉姆夫婦領命以後,率領一支美國考察隊前往墨西哥的恰帕斯叢林,尋找地下長廊的入口。1942年3月,拉姆夫婦向羅斯福匯報了他們的考察經歷。據拉姆夫婦回憶,當他們橫穿當地密林時,遇到了把守地下長廊入口的皮膚呈藍白色的印第安人,並發現了秘密入口的線索。但是這些印第安人在密林中馬上包圍了考察隊,嚴厲示意考察隊立刻離開,不許再前進一步。拉姆隨身帶的印第安人向導隨即上前與他們搭話,才知道他們是瑪雅人的後裔,是印第安族的一個分支,叫拉坎頓人。拉坎頓人居住在密林中,與世隔絕,世世代代守護著密林深處的聖地,地下長廊的入口就在此處。它通向地底的遠方,那裡藏有珍寶。拉坎頓人遵守祖訓,不準外人進入他們的聖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希特勒也已對美洲地下可能存在的黃金寶藏垂涎三尺,曾多次派考察隊潛入美洲。在那裡,德、美兩國考察隊展開了一場爭奪戰,其情節恰似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柏格執導的電影《奪寶奇兵》中再現的一幕幕。由於誰首先找到地下長廊,找到寶藏,誰就掌握了無盡的財源,藉此可以對二戰戰局的發展施加有利的影響,因此,羅斯福派遣拉姆尋找「阿加爾塔」並非完全為了滿足獵奇和探險心理,也有出於戰爭大局考慮的一面。
拉姆夫婦雖然聲稱自己的考察隊發現了地下長廊的入口,但沒能進入拉坎頓人守護的地下隧道。然而據說德國著名探險家兼作家馮·丹尼肯曾進入過拉坎頓人守護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極其驚訝地見到了寬闊筆直的通道和塗著釉面的牆壁,多處精緻的岩石門洞和大門,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頂與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的大廳,還有許多每隔一定距離就出現的平均1.8米至3.1米長、80厘米寬的通風井。隧道內還有無數奇異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許多民族遠古傳說中都提到的「金書」。隧道內那種超越現代人類智慧的嚴密、宏大與神奇,使得這位以大膽想像著稱的作家也瞠目結舌。他毫不懷疑地認為: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至今發現的最大、最難破解的謎。丹尼肯拍下了幾張有關隧道的照片,但他拒絕透露更多的細節。只是說,他認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溫鑽頭和電子射線的定向爆破以及人類還不具有的某些技術開鑿成的。 二戰結束後至今,對「阿加爾塔」的考察熱持盛不衰,各種各樣的新發現也越來越令人鼓舞。
1960年7月,秘魯考察隊在利馬以東6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脈的地下曾發現一條地下長廊。該地下長廊長達1000公里,通向智利和哥倫比亞。但是為了保護隧道,等待將來人類掌握了足夠的科學技術時再來開發,秘魯政府封閉了這條地下隧道的入口並嚴加把守。此地後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稍後,西班牙人安托尼·芬托斯在安第斯山脈靠近瓜地馬拉的地方考察時,又偶然發現了一個長達50公里的地下長廊。這個長廊有尖狀的拱門,從地下一直通向墨西哥。1972年8月,英國考察隊在墨西哥的馬德雷叫山脈也找到了地下長廊,其走向是通向瓜地馬拉。這一地下長廊與安托尼·芬托斯在瓜地馬拉發現的地下長廊很可能是同一條。據英國考察隊回憶,每當拂曉,就能聽到從地下長廊發出的擊鼓一樣的音響,聲震四方。1981年5月,著名探險家毛利斯曾從厄瓜多的瓜亞基爾附近一處地洞入口進入到地下長廊。在地下長廊里,毛利斯發現了人工開鑿的痕跡,洞壁平整並經過粉刷。總之,無數地下長廊遺跡的發現,似乎越來越清晰地表明:遠古時代確曾存有高度發達的地內文明。
但不過這只是一些傳聞的之一,並非經過證實(甚至是官方正式)。 如果說以上所述的地下隧道還只是一些靜態的歷史遺跡,那麼,下述一系列事實則更加離奇,似乎昭示著一個事實:即時至今日,地球內部仍存在著一些活動著的「地下王國」。
1973年3月,新娘美爾比特外出,在她途經亞歷山大城哈札亞街的時候,前方地面突然裂開一個洞,只覺有種神秘的力量將她吸了進去。目擊者立即用工具在洞口周圍挖掘,卻始終找不到美爾比特的影子。其後,又有6位嬌美的女郎遭此厄運。 1994年,墨西哥城公布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新聞。該城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在地下污水渠中發現了3名「地鼠人」。3名「地鼠人」因偶然的地陷被壓死,遺體立即被送往墨西哥大學進行解剖、分析和研究。與此同時,一位墨西哥的人類學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後進入地下水道時,竟然與「地鼠人」迎面相遇。「地鼠人」顯得十分驚慌,轉身就跑,當博士追過去抓住其中一個時,「地鼠人」的身體卻像鰻魚一樣滑溜,轉眼間就逃得無影無蹤了。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約只有3英尺高,但手腳四肢齊全。
1972年4月,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的3名學生於假日登上高達4318米的沙斯塔山頂。這是一座熄滅多年的死火山,出乎意料的是,3名學生看見火山口冒出一縷縷煙氣,並出現亮光和大量的火星,還看見一些碟形飛行物飛進飛出。他們馬上拿起望遠鏡,令人吃驚地看到了5個高個白人,他們披著長長的卷發,迅速走到火山口下面一塊岩石後就突然消失不見了。
「地下王國」的神秘人不僅出現在陸地,而且顯跡於大海中。1968年,美國邁阿密城一名水下攝影師聲稱在河底攝影時看到一個怪人。怪人的臉部像猴子並有鰓囊,兩眼比人的雙眼大,沒有長睫毛,兩條前肢長滿了光亮的鱗片,腳掌像鴨蹼,並有5個爪子。
為何在美洲大陸會頻頻出現神奇「地下王國」的「影子」?如何看待這些奇怪的現象?對此,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地質學家作出了各種各樣的推測和解釋。 那麼,美、亞、非、歐諸洲的地下長廊到底是誰的傑作呢?「地下王國」里的人為什麼要生活在地內而不回到陽光明媚的地面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地球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對「地下王國」這樣的神奇事件也逐漸能作出一定的解釋。一些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斷定,這是亞特蘭蒂斯人的傑作。在遠古文明的後期,亞特蘭蒂斯人知道來自天外的、地下的和他們中的核戰爭的災難將毀滅他們的文明,於是便事先開鑿了地下長廊。長廊分別通向美、非兩洲。災難發生時,亞特蘭蒂斯人經過長廊逃往非洲和美洲,也有一部分人就一直生活在長廊中。如此說來,美、非兩洲的古代建築即是亞特蘭蒂斯文明的產物,而這些建築的神秘性似乎亦可由此得到解釋。
但是,逃到地下長廊里的人為什麼要一直生活在地內?1972年的一天,法國一家工廠的工程師在加彭共和國的奧克洛礦區發現一個早已停止運轉的核反應堆。據測定,該礦的成礦年代大約在20億年前,核反應堆的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那麼核反應堆是誰建造的呢?人們推測,是當時的地球人建造的,可是,當時的地球人又到哪裡去了呢?地球人類是在100萬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現的,而核反應堆又運轉了50萬年,因此,上一代地球人至少是在150萬年前出現的。他們並非因自然災變而毀滅,而是由於核戰爭而毀滅的。少數核戰爭的發動者(例如亞特蘭蒂斯人)由於事先開鑿了地下長廊而倖免於難,但由於地球環境(核戰爭)的作用以及長期生活在地球內部的影響,他們逐漸變成了嗜熱動物,終於成為只能靠地內高溫生存的地內人。大致說來,這些地內人已擁有20億年的文明史。
已經證明奧克洛核反應堆是 自然發生的自持核連鎖反應,不是人工的
⑵ 辛德勒的名單 拍攝手法
奧斯卡·辛德勒,一個真實的人物,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贏得了7座奧斯卡金像之後,辛德勒成了一種象徵。在20世紀那場最殘酷的戰爭的陰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這是一個謎樣的人物,在歲月的遺忘和公眾的誤讀之後,一系列與辛德勒有關的新發現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妻子和情人
辛德勒的妻子還活著,92歲高齡的愛米麗·辛德勒孤零零地生活在遙遠的阿根廷,與她作伴的只有16隻貓。
今年11月18日,阿根廷議會參議院舉行儀式,向辛德勒的遺孀頒發了金質獎章,並宣布她為阿根廷榮譽公民,以表彰辛德勒夫婦當年從法西斯手中拯救猶太人生命的英勇行為。
辛德勒夫人坐著輪椅親自接受獎章和證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另一人物的原型迪特爾以及阿根廷猶太社團成員和各界代表也參加了在議會大廈舉行的隆重儀式。
經梅內姆總統批准,阿根廷政府自1998年2月起每月為辛德勒夫人提供1000美元的生活補貼。
50年代辛德勒離開阿根廷返回德國,把妻子一個人拋在南美洲,此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愛米麗現在靠德國和阿根廷政府提供的養老金度晚年。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賺了好幾億美元,該片上映後,斯皮爾柏格只給愛米麗寄去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愛米麗並不感到滿意。愛米麗希望有生之年將歷史真相公之於世,並得到一點公正的報酬。
今年10月17日,是辛德勒逝世25周年紀念日,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在這天公布了新發現的「辛德勒的名單」原件,這份文件是在辛德勒生前留在一位朋友家的箱子里發現的。
在獲悉辛德勒的文件被發現後,愛米麗說:「我是辛德勒的遺孀,他的合法繼承人,我們並沒有離過婚,因此我有權擁有這些文件。」
愛米麗在接受德國一家電視台的記者采訪時說:「奧斯卡是英雄,那我呢?我也救了許多猶太人,而且比他救得多!那些文件上也有我的簽名,所以它不應該叫『辛德勒的名單』,應該叫『辛德勒夫婦的名單』!」
啟發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的是德國作家肯尼利根據猶太人的描述創作的傳記《辛德勒的箱子》。按照肯尼利的說法,戰爭結束後,辛德勒開始追求女色,酗酒,他的工廠也逐漸衰敗,直至倒閉。
辛德勒1974年10月死在德國希爾德斯海姆的一家醫院里。臨終前的幾年他住在一位醫生朋友的家裡。他跟這位醫生夫婦是在以色列結識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60年代末,以色列猶太人發起了一場要求德國人對納粹暴行進行賠償的運動,西德政府多次向以色列派出專家小組了解情況。正是在這個時候,辛德勒於1970年在以色列迷人的海灘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愛人」——這位醫生的妻子。窮困潦倒的辛德勒住在醫生家裡,他們為辛德勒提供了一個小房間,男主人悉心照顧患有心臟病的辛德勒,辛德勒與女主人保持著情人關系。
箱子和名單
辛德勒唯一的遺物就是一隻破舊的黑箱子,這只箱子一直留在這位醫生家裡,卻從來沒被打開過。在這家的男主人去世之後,女主人也於去年4月謝世了。她的兒子在清理母親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只塵封的皮箱子。箱子已經發黑,但上面的白字依然清晰可辨:奧斯卡·辛德勒。
這位兒子恍然大悟:這位和母親保持著曖昧關系的窮老頭就是奧斯卡·辛德勒!
皮箱里塞滿了辛德勒寫於40至60年代發自慕尼黑、布宜諾斯艾利斯、法蘭克福、紐約、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等地的幾百封信件,成堆的剪報、照片、保險單據、抵押證明,辛德勒工廠的位置草圖等等,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份「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曾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企業家,同時也是一位納粹黨成員,正是因為有這種特殊身份,當他看到納粹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時,他以僱工的名義開出了一份1200人的名單交給納粹黨衛軍,把這些猶太人從集中營解救到他在波蘭南部的一個工廠,從而使他們倖免於難。辛德勒生前共開出了兩份名單。其中第二份名單寫於「二戰」結束前一個月,這份名單目前被保存在以色列亞德瓦謝姆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里。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正是基於這份名單拍攝的。但據大屠殺紀念館負責人說,沒有人見過第一份名單的原件。
然而,最新發現的這份名單究竟是不是原件,目前仍有爭議,以色列研究大屠殺問題的權威專家正在等待對它進行鑒定。
11月12日,德國斯圖加特警方搜查了《斯圖加特日報》編輯部,企圖得到最近發現的裝有包括「辛德勒的名單」在內的一些辛德勒文件的箱子,但是一無所獲,因為這個箱子已經在被送往以色列的途中。
《斯圖加特日報》報道說,根據居住在阿根廷的辛德勒遺孀愛米麗的要求,斯圖加特的一家法院決定暫時扣留這個箱子,以「保護申請人的可能具有的所有權」。
《斯圖加特日報》的主編說,沒有人反對愛米麗對這個箱子提出的佔有要求,但是,目前的擁有者即發現者明確表明,希望把它交給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如果德國法院裁定它歸辛德勒遺孀所有,那麼,就應將它送回德國。而德國國家檔案館已將箱子中所有文件都復制下來了。
10月24日,正在耶路撒冷訪問的英國外交大臣羅賓·庫克代表以色列向英國前特工兼外交官弗蘭克·福利授予「外國正義人士」榮譽稱號,以紀念他在本世紀30年代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千百萬猶太人逃出德國納粹分子的魔爪,重新獲得自由。
弗蘭克·福利被人們稱為英國的「辛德勒」,而拉烏爾·瓦倫貝格被稱為瑞典的「辛德勒」。
瓦倫貝格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夫人的舅父。瓦倫貝格在40年代以外交官的身份至少挽救了10萬猶太人。
「辛德勒的名單」不只是一件遺物,它更是一種象徵,是人類精神遺產的一部分。
這部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曠世傑作使我們對他的藝術創造力不能不刮目相看, 而這部影片的音樂無疑已經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寶庫中的經典之作。這一段音樂取自該片片尾,當辛德勒的猶太人獲得自由之後隨著歡快的合唱,共同走向一個明朗的世界,影片漸漸變為彩色,字幕出現「辛德勒的猶太人活在今天」,緊接著旋律急轉直下,小提琴奏出辛德勒的主題,畫面是這些今天尚在世的猶太人輪流走過辛德勒墓碑堆砌石頭表示紀念的鏡頭,與音樂相配,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尤其是小提琴憂郁低婉的音調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愈發的感到今日的陽光是多麼的可貴……
這部影片的配樂是近年來少見的具有強烈感染力的音樂之一,作曲者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與斯皮爾伯格多次合作,深切體會這一位在身體中流著猶太人血液的導演在創作此片時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採用了小提琴獨奏的方式突出主題,將殘酷戰爭陰影下猶太人凄涼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配樂中的兩個主題旋律的小提琴獨奏,編曲平實而情緒深刻。約翰.威廉姆斯在他擔任多年指揮職務的波士頓流行管弦樂團中特邀小提琴名手伊茲霍克. 帕爾曼(Itzhak Perlman)和豎笛好手吉洛拉. 費德曼(Giora Feidman)助陣,他們的演出溫和細膩,哀而不傷,不是對人間悲劇的控訴,而是對歷史錯誤的沉思,充滿了省思和緬懷的溫淳氣質。威廉姆斯在交響樂的部分則善盡烘托陪襯的角色,讓音樂成為深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歷史獨白。
辛德勒的名單》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但其製作規模卻不亞於任何一部大製作的彩色影片。影片共有126個角色,動用了3萬名臨時演員。如此宏片巨制斯皮爾伯格只花費了2300萬美元,並謝絕了片酬而將全部個人盈利捐獻給美國大屠殺博物館。
用曠古鑠今來形容這部影片的造詣毫不為過,其思想的深邃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力都超出人們的想像。雖然影片中的經典鏡頭不勝枚舉,但以黑白為主調突然出現的一抹紅色卻著實堪稱神來之筆。在納粹屠夫殺戮猶太人的場景中,小女孩的紅色上衣與畫面形成了極其強烈的視覺對比,她蹣跚的躲進街邊的店鋪,轉眼間卻出現在運屍車上,目睹這一切的辛德勒也同樣經歷著劇烈的心理變革。這個過程是情節中至關重要的轉接,其深刻的內涵和藝術價值幾乎無人企及。
一部好的電影,很難以達到像《辛德勒名單》這樣簡直令人無法挑剔的完美。應該這樣說,它的存在是電影的一種永恆。奧斯卡金像獎,只是作為它的一個褪色的陪襯。
《辛德勒的名單》是猶太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慘劇的回顧,影片以悲觀陰郁的基調和富於強烈戲劇張力的驚悚元素,透過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戰時波蘭的科拉科,帶領人們經歷這個城市從繁榮到廢墟的一切,同時在那個沒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尋找人性的微芒,最終揭示了一個主題——人類的良知在任何惡劣的境況中都不會完全地泯滅。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並不想以歷史仇恨或歷史批判的眼光來處理這個題材,不是要揭開歷史的傷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過講述一個普通人在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的故事,來檢視這個事件和它對當事人以及整個時代的影響,並且將這個影響化做忠誠的記錄與忠告,安慰著逝去的靈魂,警醒著倖存的生者,傳遞給不曾經歷的人。
戰爭已經結束,光明已經來臨,沒有什麼是永恆而不可化解的,世人應謹記猶太人為了感恩而送給義人辛德勒的戒指,還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來經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⑶ 斯蒂文.斯皮爾柏格有哪些作品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Firelight (1964) .... 導演編劇
飛輪喋血 (1971) .... 導演
父子雙雄 (1973) .... 編劇
橫沖直撞大逃亡 (1974) .... 導演
橫沖直撞大逃亡 (1974) .... 編劇導演
大白鯊 (1975) .... 導演
第三類接觸 (1977) .... 導演
第三類接觸 (1977) .... 編劇
奪寶奇兵 (1981) .... 導演
外星人 (1982) ....
奪寶奇兵2 (1984) .... 導演
紫色 (1985) .... 導演
太陽帝國 (1987) .... 導演
直到永遠 (1989) ....導演
奪寶奇兵3之聖戰奇兵 (1989) .... 導演
虎克船長 (1991) .... 導演
侏羅紀公園 (1993) .... 導演
辛德勒的名單 (1993) .... 導演
人工智慧 (2001) .... 導演編劇
關鍵報告 (2002) .... 導演
我知道你是誰 (2002) .... 導演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 Spearhead (2003) .... 編劇
幸福終點站(2004).... 導演
世界大戰 (2005) .... 導演
美眉校探第2季 (2005) .... 監制
復仇 (2006) .... 導演
奪寶奇兵4 (2006) .... 導演
⑷ 奧斯卡·辛德勒的妻子情人
埃米莉·辛德勒,這位曾協助過丈夫奧斯卡·辛德勒從納粹死亡集中營中救出數以百計的猶太人而深受世人尊敬的老人於2001年10月5日與世長辭,享年93歲。埃米莉·辛德勒1949年移居到阿根廷,但她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祖國———德國度過自己最後的時光。經過多方周旋,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家老人院最終接受了她,她於2001年7月回到德國,但她不久就得了重病,並住進醫院。2000年11月18日,阿根廷議會參議院舉行儀式,向辛德勒的遺孀頒發了金質獎章,並宣布她為阿根廷榮譽公民,以表彰辛德勒夫婦當年從法西斯手中拯救猶太人生命的英勇行為。
辛德勒夫人坐著輪椅親自接受獎章和證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另一人物的原型迪特爾以及阿根廷猶太社團成員和各界代表也參加了在議會大廈舉行的隆重儀式。
經梅內姆總統批准,阿根廷政府自1998年2月起每月為辛德勒夫人提供1000美元的生活補貼。
50年代辛德勒離開阿根廷返回德國,把妻子一個人拋在南美洲,此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當年,埃米莉曾成功地阻止德國納粹把120多名快餓死的猶太人送到奧斯威辛去。當時,奧斯卡·辛德勒對德國的蓋世太保說,他的工廠需要猶太人做勞工,於是這些猶太人被送到他的工廠,並受到了埃米莉的細心照顧。以後又有大批猶太人被送到他們的工廠,辛德勒夫婦總共大概救治了1200多名猶太人。以色列政府於1993年授予埃米莉「傑出人士」獎。
埃米莉·辛德勒在丈夫去世後一直孀居。2001年6月,埃米莉·辛德勒贏得一筆價值2·5萬德國馬克的支付款。埃米莉與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對1984年發現的她丈夫的一個手提箱的歸屬權發生爭議,最終,埃米莉贏得了它。
報酬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賺了好幾億美元,該片上映後,斯皮爾柏格只給愛米麗寄去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愛米麗並不感到滿意。愛米麗希望有生之年將歷史真相公之於世,並得到一點公正的報酬。
2001年10月17日,是辛德勒逝世25周年紀念日,德國《斯圖加特日報》在這天公布了新發現的「辛德勒的名單」原件,這份文件是在辛德勒生前留在一位朋友家的箱子里發現的。
在獲悉辛德勒的文件被發現後,愛米麗說:「我是辛德勒的遺孀,他的合法繼承人,我們並沒有離過婚,因此我有權擁有這些文件。」
不滿
愛米麗在接受德國一家電視台的記者采訪時說:「奧斯卡是英雄,那我呢?我也救了許多猶太人,而且比他救得多!那些文件上也有我的簽名,所以它不應該叫『辛德勒的名單』,應該叫『辛德勒夫婦的名單』!」
啟發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的是德國作家肯尼利根據猶太人的描述創作的傳記《辛德勒的箱子》。按照肯尼利的說法,戰爭結束後,辛德勒開始追求女色,酗酒,他的工廠也逐漸衰敗,直至倒閉。 辛德勒1974年10月死在德國希爾德斯海姆的一家醫院里。臨終前的幾年他住在一位醫生朋友的家裡。他跟這位醫生夫婦是在以色列結識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60年代末,以色列猶太人發起了一場要求德國人對納粹暴行進行賠償的運動,西德政府多次向以色列派出專家小組了解情況。正是在這個時候,辛德勒於1970年在以色列迷人的海灘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愛人」——這位醫生的妻子。窮困潦倒的辛德勒住在醫生家裡,他們為辛德勒提供了一個小房間,男主人悉心照顧患有心臟病的辛德勒,辛德勒與女主人保持著情人關系。
⑸ 有什麼好看的關於動物或體育勵志電影
《可愛的動物》 最先推薦,賊好看!
《貓狗大戰》(美國) 導演:勞倫斯·加特曼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貓狗大戰》中,貓對此耿耿於懷,這是一部家庭類喜劇,片中動用了一切手段把阿貓阿狗變成了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的戰士。這部電影「揭示」出貓狗大戰早在遠古時就已經開始,最近幾十年升級為高科技戰爭,就像人類的戰爭一樣。
《熊》(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情人》和《兵臨城下》的大導演雅克·阿諾,依靠這部介於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的奇特電影而獲得了巨大聲譽和票房成績,逐漸成為歐洲年輕一代中的斯皮爾柏格。
《寶貝小豬》(美國) 導演:克里斯·努南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根據迪克金·史密斯原著改編的本片於1995年搬上銀幕後,締造了二億多美元的賣座佳績,並衍生了布偶豬、著色本和交易卡等相關商品。
《鳥的遷徙》+《微觀世界》(法國) 導演:雅克·貝漢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這部影片據說是長達20年的研究所得,在1996年坎城影展獲得技術大獎。有人評價這部電影時說「一個很平常的世界,只要你肯扭頭多瞥一眼,心動就在那一刻,創意的價值就在這多看一眼。」———因為即便是一條毛毛蟲的內心世界都可能是我們難解的。
《遷徙的鳥》是中國電影史上引進的第一部數字紀錄大片,是雅克·貝漢《天·地·人》三部曲之一。
《導盲犬小Q》(日本) 導演:崔洋一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再見了,可魯》這本「催淚之作」讓整個日本被一隻名叫可魯的導盲犬所感動。此書在日本暢銷200多萬冊,改編的電影真摯、樸素,令人動容。
《鳥》(美國) 導演:希區柯克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希區柯克的這部《鳥》可稱為動物災難片的先驅。導演並沒有說明鳥群向人類發動挑戰的原因,但對於整場災禍卻拍得驚心動魄,多次利用鳥的主觀鏡頭和節奏明快的剪接手法製造出強烈的戲劇懸疑性,可見緊張得並非浪得虛名。
國產體育題材:
大灌籃,周董作品,相信大家都看過。
少林足球,星爺的搞笑居多,主要借了運動的題材。
國外的:
挑戰星期天
伯爾尼的奇跡: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吐血推薦的片
冰上奇跡 :最煽情的運動勵志電影
超越巔峰
替補隊員: 基努李維斯主演,勵志片
洛奇全集:經典!
果嶺爭峰: 高爾夫奇材的故事
一球成名 GOAL! : 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鐵拳男人: 煽情
憤怒的公牛: 經典名片
最長的一碼: 搞笑為主,運動為輔
溫布爾登: 愛情兼運動電影
火之戰車: 經典名片,經典的主題曲
熱血強人: 米盧推薦的片子
拳王阿里: 體育題材,傳記性質
奔騰年代: 勵志電影的上乘之作
極速競賽: 龍哥主演的F3印地賽車片,重點是一場雨中撞車的戲
冰上公主: 小女孩跳冰上芭蕾
勝利之光:在眾多橄欖球片中算上等
夢田: 運動迷科斯特納的意淫片
球愛的天空: 又是科斯特納的,這回是打高爾夫
太空大灌籃 : 當年轟動一時的真人+動畫影片,喬丹和一堆NBA明星參演
心靈投手
不敗男兒:韓國拳擊片,一般
勝利大逃亡: 經典的體育+逃獄電影,一堆明星
雷霆壯志 : 阿湯哥早期片子,講NASCAR賽車的,很商業
決戰阿拉斯加: 拉塞爾克勞早期作品,打冰球的
⑹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貓狗大戰》(美國)
導演:勞倫斯·加特曼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在《貓狗大戰》中,貓對此耿耿於懷,這是一部家庭類喜劇,片中動用了一切手段把阿貓阿狗變成了能說會道、足智多謀的戰士。這部電影「揭示」出貓狗大戰早在遠古時就已經開始,最近幾十年升級為高科技戰爭,就像人類的戰爭一樣。
電影開頭時,一條名叫「假小子」的牧羊犬一溜小跑著沖進一所狗宅,按下一個按鈕,來到地下一個秘密的狗戰爭指揮所,這不愧是「怪愛」博士的指揮所。臨近電影的結尾,在一個沒來由、甚至有些過分滑稽的場景中,戴著夜視儀的忍者貓跳傘從天而降。華納兄弟公司宣稱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動用了幾十隻小貓小狗。而在這場沖突中,影片的編導立場鮮明地站在號稱人類最好朋友的狗兒一邊,對貓兒的形象進行了全面醜化。所以友情提醒:家中養貓者,千萬不要播放該片。
當然,和《寶貝小豬》來比較,《貓狗大戰》缺少成人口味,它有的是一份特殊的童趣,孩子看看是可以的,但沒有那份溫馨雋永了,屬於純粹的商業電影。
《熊》(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情人》和《兵臨城下》的大導演雅克·阿諾,依靠這部介於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的奇特電影而獲得了巨大聲譽和票房成績,逐漸成為歐洲年輕一代中的斯皮爾柏格。
《熊》的開端就是一個全景鏡頭,將我們帶入廣袤的自然之中。我們看見可愛的小熊約克正笨拙地掏食蜂蜜,就在它專心享受著的時候,卻不知災難即將降臨:石碓突然坍塌將母親砸死了。小熊嗷嗷地叫著,推著母親的身體,期待它重新站起來。過了許久,它終於意識到媽媽再也不可能蘇醒,從今往後自己將獨立謀生了……飢腸轆轆的小熊開始自己覓食,青蛙、蝴蝶都成了它追逐的對象。無論是誰看了這個開場都會被深深吸引,深深打動。
鏡頭中央的大灰熊和小灰熊,相依為命,為了抵禦自然和人類的侵襲,艱難生存著。在本片中,導演用人性化和人文化的視角對動物和人類的關系進行了細致深入地剖析,但影片情節設置十分的好萊塢化,《電影手冊》曾批評它是一部「誘使熊走向攝影機,而不是扛著攝影機走近熊」的電影。但幸好它對自然和人類本身的晦澀深刻反思,所以讓人看得不亦樂乎,流下感人淚水。
《寶貝小豬》(美國)
導演:克里斯·努南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根據迪克金·史密斯原著改編的本片於1995年搬上銀幕後,締造了二億多美元的賣座佳績,並衍生了布偶豬、著色本和交易卡等相關商品。小豬「BABE」立志做一隻「牧羊豬」,這樣的夢想當然會招致旁人的訕笑,認為就憑它這樣一個不夠聰明、不夠漂亮的小不點,怎麼可能實現這個不易達成的理想,然而,就算遭受周圍不計其數的白眼對待,甚至還差點被主人烤了下肚,小豬還是不放棄,堅持著它要走的路,一步一步邁進,艱苦卻自得。
想當然,導演最後的安排上讓小豬不負眾望地奪下牧羊大賽的冠軍,贏得主人和農場所有朋友的贊賞和掌聲。這樣的故事,童話色彩雖濃厚,其實不乏發人深省的啟示———里頭選中的「豬角」。……製片人米勒決定舍棄動畫形式,用真的動物來演,真是明智之舉。
馴豬師卡爾·路易斯·米勒在澳大利亞整整辛苦了一年,除了兩名專職助手,其他57名馴豬師都是當地農人。由於小豬的生長速度驚人,共先後用了六頭小豬輪流拍攝。就是這樣一部動物電影獲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被號稱為動物主演的莎翁劇作。
《鳥的遷徙》+《微觀世界》(法國)
導演:雅克·貝漢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我們自從《微觀世界》開始認識雅克·貝漢這位神奇執著的紀錄片導演,以直接電影的手法記錄了一片森林裡的螞蟻、毛毛蟲、蝸牛、螳螂、蜜蜂等小字輩生物的生存狀態,生動真實、感人肺腑,兩只蝸牛談戀愛的一段曾讓不少法國觀眾熱淚盈眶。
這部影片據說是長達20年的研究所得,在1996年坎城影展獲得技術大獎。有人評價這部電影時說「一個很平常的世界,只要你肯扭頭多瞥一眼,心動就在那一刻,創意的價值就在這多看一眼。」———因為即便是一條毛毛蟲的內心世界都可能是我們難解的。
《遷徙的鳥》是中國電影史上引進的第一部數字紀錄大片,是雅克·貝漢《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同它的姊妹篇《微觀世界》和《喜瑪拉雅》一樣,這部描述自然界無限風光、記錄鳥兒們遷徙歷程的電影甫一出世,短短的三個星期就有250多萬名法國人走進影院,並隨後在歐洲、美國和日本風靡一時。該片共有600多人參與拍攝,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膠片長達460多公里,還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這些數字當然不能表現出影片精彩的萬分之一,如果你看到那群群鳥兒在大銀幕上出現時,不用任何形容詞,你也能感動!
《導盲犬小Q》(日本)
導演:崔洋一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結」。《再見了,可魯》這本「催淚之作」讓整個日本被一隻名叫可魯的導盲犬所感動。此書在日本暢銷200多萬冊,中國和韓國也都銷量上百萬,被譽為「感動一億亞洲人心」的超級暢銷好書。
這部書改編的電影,講了這樣一隻小狗,它的身上有小鳥展翅的圖案,被挑選成導盲犬,展開艱辛訓練。小Q的第一個主人是渡邊先生。他是個頑固的傢伙,認為盲公竹比導盲犬可靠得多了。但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渡邊先生被小Q無私的愛打動了,不管是散步、逛街、爬山……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渡邊先生的身體狀況惡化,小Q不得不面對自己有生以來的別離。
本片其中一個優點,就是少了一些刻意造作的煽情,換來的是真摯、樸素的感動,戲院內不少女觀眾都感動流淚,便證明不用千言萬語去製造煽情對白,簡單的一個鏡頭,已經能令人感動不已。而影片和書籍相比,一方面那隻小狗活靈活現尤其可愛動人;另一方面突出了它的等待的意志,它為自己主人可以等待一時,也可以等待一世的感情。
《鳥》(美國)
導演:希區柯克
真實指數:★★★
娛樂指數:★★★★★
希區柯克的這部《鳥》可稱為動物災難片的先驅。導演並沒有說明鳥群向人類發動挑戰的原因,但對於整場災禍卻拍得驚心動魄,多次利用鳥的主觀鏡頭和節奏明快的剪接手法製造出強烈的戲劇懸疑性,可見緊張得並非浪得虛名。
影片里的海鷗儼然是影片的大反派,甚至是第一主角,它們驀然而至,占據了整個銀幕。這部電影把愛情、親情、人性都放在鳥的陰影下描寫。金發美女在群鳥的攻擊下狼狽不堪,而人類彷彿面臨世界末日。據說如果不是環球電影公司一再堅持,這位導演本來是想連片尾處的「TheEnd」都不留的,以此把鳥類的災難留到永遠。希區柯克片中一貫大量用來烘托氣氛的音樂,在這部驚心動魄的電影中也失去了位置和作用。
是的,心理學家從本片里看到了弗洛伊德,而環保主義者強調鳥類與人類的共生關系,敏感於政治的人們聽出了影片對60年代世界危機的恐懼……看來鳥給我們還真的上了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