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巨星-丹澤爾.華盛頓 主演大片
2010年 《艾利之書 The Book of Eli 》主演兼製片人 2009年 騎劫地下鐵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 2008年《 In Black and White 》 2007年 《激辯風雲/偉大辯手/偉大的辯手/偉大的辯論家 The Great Debaters 》導演兼演出 2007年《美國黑幫 American Gangster 》 2007年《 Hollywood on Fire 》 2006年《局內人 Inside Man 》 2006年《超時空效應 Deja Vu 》 2004年《諜網迷魂/滿洲候選人/洗腦密令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 2004年《憤怒復仇/怒火救援/怒火拯救 Man on Fire 》 2003年《限時追捕 Out of Time 》 2002年《心海怒潮》(第一部導演作品兼演出) 2001年《迫在眉睫》("John Q") 2001年《訓練日》("Training Day") 2000年《沖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 1999年《颶風》("The Hurricane」) 1999年《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 1998年《奪命感應》("Fallen") 1998年《紐約大爆炸》("The Siege") 1998年《他贏得比賽》("He Got Game") 1996年《牧師的妻子》("The Preacher's Wife") 1996年《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 1995年《赤色風暴》("Crimson Tide") 1995年《時空悍將》("Virtuosity") 1995年《追夢》(「Hank Aaron: Chasing the Dream") 1995年《藍衣惡魔》("Devil in a Blue Dress") 1994年《電影世紀》("Century of Cinema") 1993年《約翰-亨利》(「John Henry」) 1993年《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年《塘鵝暗殺令》("The Pelican Brief ") 1992年《解放者》(「Liberators」) 1992年《馬爾科姆-X》("Malcolm X") 1991年《阿納斯》(「Anansi」) 1991年《趕盡殺絕》("Ricochet") 1991年《密西西比馬薩拉》("Mississippi Masala") 1990年《心臟病》(「Heart Condition」) 1990年《愛情至上/爵士風情/爵士男女》("Mo' Better Blues") 1989年《榮耀》("Glory") 1989年《無敵神探》("The Mighty Quinn") 1989年《為了女王,為了國家》("For Queen and Country") 1987年《為自由而吶喊》("Cry Freedom") 1986年《權力》("Power") 1986年《喬治-邁克肯納的故事》("The George McKenna Story") 1984年《殺人執照》("License to Kill") 1984年《一個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 1983年《聖艾爾西維亞/波城杏話II》("St. Elsewhere, Vol. 2") 1982年《聖艾爾西維亞/波城杏話I》("St. Elsewhere, Vol. 1") 1981年《黑人兒子》("Carbon Copy")
㈡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近十年最佳電影的名單
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五屆(1995年)
金熊獎L'Appat手到擒來(法)
導演獎 理查•林克雷特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美)
女演員獎 蕭芳芳 女人四十(香港地區)
男演員獎 保羅•紐曼Nobody's Fool大智若愚(美)
第四十六屆(1996年)
金熊獎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與情感(美)
導演獎 嚴浩 太陽有耳(香港地區)
導演獎 李察 隆克蘭Richard III理查三世(英、美)
男演員獎 西恩•潘Dead Man Walking死囚上路(美)
女演員獎 阿努克•格林斯堡 Mon homme浪得過火(法)
第四十七屆(1997年)
金熊獎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性書大亨(美)
導演獎 艾利克•尤曼Port Djema狄耶瑪港口(法、意、希臘)
男演員獎 萊昂納多•狄卡普里奧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美)
女演員獎 朱麗葉•比諾什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美)
第四十八屆(1998年)
金熊獎Central Station中央車站(巴西)
導演獎 尼爾•喬丹The Butcher Boy悲歡歲月(愛爾蘭)
男演員獎 塞繆爾•傑克遜Jackie Brown危險關系(美)
女演員獎 費爾南達•蒙特內格羅 中央車站(巴西)
第四十九屆(1999年)
金熊獎 The Thin Red Line紅色警戒(美)
導演獎 史蒂芬•費爾斯The Hi-Lo Country非戀不可(英)
男演員獎 麥可•奎斯Nachtgestalten夜之形狀(德)
女演員獎 瑪利亞•雪瑞德、茱莉安科•艾勒Aimée & Jaguar艾美與雅格(德)
第五十屆(2000年)
金熊獎Magnolia木蘭花(美)
導演獎 米洛斯•福爾曼Man on the Moon月亮上的男人(美)
男演員獎 丹澤爾•華盛頓The Hurricane捍衛正義(美)
女演員獎 比比•安娜貝勞、娜佳•優The Legends of Rita打開心門向藍天(德國)
第五十一屆(2001年)
金熊獎Intimacy親密(法)
導演獎 林正盛 愛你愛我(台灣地區)
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托若Traffic毒品交易(美)
女演員獎 布萊頓•凱麗•福克斯 親密(法)
第五十二屆(2002年)
金熊獎Bloody Sunday血腥的星期天(愛、英)
金熊獎Spirited Away千與千尋(日)
導演獎 奧塔 伊奧塞利阿尼 Monday Morning星期一早晨(法)
男演員獎 雅克•甘伯林Safe Conct通行證(法)
女演員獎 哈里•貝瑞Monster's Ball死囚之舞(美)
第五十三屆(2003年)
金熊獎In This World塵世之間(英)
導演獎 帕特里斯•謝羅 His Brother他的兄弟(法)
男演員獎 薩姆•洛克威爾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危險思想自白(美)
女演員獎 妮可•基德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朱麗安•摩爾The Hours時時刻刻(美)
第五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2004年)
金熊獎Head-On勇往直前(德)
導演獎 金基德Samaritan Girl慾海慈航(韓)
男演員獎 丹尼爾•亨德勒Lost Embrace失去的擁抱(阿根廷)
女演員獎 查理茲•塞隆Monster女魔頭(美)
女演員獎 卡塔麗娜•桑蒂諾•莫雷諾Maria Full of Grace萬福瑪麗亞(美、哥倫比亞)
第五十五屆柏林國際電影節(2005年)
金熊獎U-Carmen eKhayelitsha卡雅利沙的卡門 (南非)
導演獎 馬克•羅斯曼Marc Rothemund,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男演員獎 盧•泰勒•普奇Lou Taylor Pucci,吸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女演員獎 朱麗婭•耶特斯Julia Jentsch,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
-------------
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八屆(1995年)
金棕櫚獎
Underground沒有天空的都市(法、德、匈)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評審團大獎
Ulysses』 Gaze尤里西斯的凝視(法、意、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最佳導演獎
馬修•卡索維茨 Hate仇恨(法)
最佳男演員獎
強納森•普萊斯Carrington玻璃情人(英)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蘭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瘋狂喬治王(英、美)
第四十九屆(1996年)
金棕櫚獎
Secrets & Lies秘密與謊言(英)麥克•李
評審團大獎
Breaking the Waves破浪(丹麥)拉爾斯•馮•特里厄
最佳導演獎
喬爾•科恩 Fargo冰血暴(美)
最佳男演員獎
丹尼•艾特爾 巴斯高•杜昆 The Eighth Day第八日(比)
最佳女演員獎
白蓮達•彼芙蓮 秘密與謊言(英)
第五十屆(1997年)
金棕櫚獎
Unagi鰻魚(日)今村昌平
A Taste of Cherry櫻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評審團大獎
The Sweet Hereafter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高揚
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 Happy Together春光乍泄(香港地區)
最佳男演員獎
西恩•潘 She』s So Lovely戀戀風暴(美)
最佳女演員獎
嘉菲•布琪Nil by Mouth切勿吞咽(英)
第五十一屆(1998年)
金棕櫚獎
Eternity and a Day永恆的一日(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評審團大獎
Life Is Beautiful美麗人生(意)羅伯托•貝尼尼
最佳導演獎
約翰•鮑曼The General將軍(英)
最佳男演員獎
彼得•莫蘭My Name is Joe我的名字是喬(英)
最佳女演員獎
艾洛迪•布申茲、娜塔莎•雷尼耶 La Vie Revee des Anges兩極天使(法)
第五十二屆(1999年)
金棕櫚獎
Rosetta羅塞塔(比)尚-皮耶爾•達登內、呂克•達登內
評審團大獎
L』Humanite人,性本色(法)布魯諾•杜蒙
最佳導演獎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All About My Mother我的母親(西)
最佳男演員獎
艾曼紐•斯高頓 人,性本色(法)
最佳女演員獎
塞夫琳•卡尼爾 人,性本色(法)
埃米莉•德昆內 羅塞塔(比)
第五十三屆(2000年)
金棕櫚獎
Dancer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拉爾斯•馮•特里厄
評審團大獎
Guizi Lai Le鬼子來了(中)姜文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 A One and a Two 一 一(台灣地區、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
梁朝偉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香港地區)
最佳女演員獎
比約克 在黑暗中漫舞(丹、瑞、法、荷、美)
第五十四屆(2001年)
金棕櫚獎
The Son』s Room兒子的房間(意)南尼•莫列提
評審團大獎
The Piano Teacher鋼琴教師(奧地利)邁克爾•漢內克
最佳導演獎
科恩兄弟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男人(美)
大衛•林奇Mulholland Drive穆荷蘭道(美)
最佳男演員獎
貝諾特•馬吉梅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鋼琴教師(奧地利)
第五十五屆(2002年)
金棕櫚獎
The Pianist鋼琴家(法)羅曼•波蘭斯基
評審團大獎
The Man Without a Past沒有過去的男人(芬)阿基•考里斯馬基
最佳導演獎
林權澤 Chihwaseon醉畫仙(韓)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unch-Drunk Love糊塗的愛(美)
最佳男演員獎
奧利維耶•古爾梅Le Fils兒子(比)
最佳女演員獎
凱蒂•歐婷妮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
第五十六屆(2003年5月)
金棕櫚獎
Elephant大象(美)格斯•范•桑特
評審團大獎
Uzak烏扎克(土)努里•貝吉•塞蘭
最佳導演獎
格斯•范•桑特 大象(美)
最佳男演員獎
穆扎菲•奧德默、穆罕默德•艾米 烏扎克(土)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喬西•克羅茲 Les Invasions Barbares殘酷入侵(加)
第五十七屆(2004年)
金棕櫚獎
Fahrenheit 9/11華氏911(美)邁克爾•摩爾
評審團大獎
Old Boy老男孩(韓)朴贊旭
最佳導演獎
托尼•加列夫 Exils優異者(法)
最佳男演員獎
柳樂優彌 Nobody Knows無人知曉(日)
最佳女演員獎
張曼玉 Clean潔凈(法)
第五十八屆(2005年)
金棕櫚獎
L'Enfant孩子(法)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評審團大獎
Broken flowers破碎之花(美)吉姆•賈木許
最佳導演獎
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eneke) 《躲避》(Cache) (法)
最佳男演員獎
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美)
最佳女演員獎
漢娜•拉斯洛(Hanna Laszlo) 《自由地帶》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5
Antonia』s Line 安東尼婭家族(荷蘭)
The Star Maker 新天堂星探(義大利)
O Quatrilho 花好月圓(巴西)
Dust of Life 生活之塵(阿爾及利亞)
All Things Fair 教室別戀(丹麥、瑞典)
1996
Kolya 給我一個爸(捷克)
The Other Side of Sunday 寂寞的星期天(挪威)
Ridicule 荒謬無稽(法國)
A Chef in Love 戀愛中的廚師(喬治亞)
Prisoner of the Mountains 高加索的俘虜(俄國)
1997
Charakter 角色(荷蘭)
The Thief 小偷(俄國)
Secrets of the Heart 心裡的秘密(西班牙)
Four Days in September 九月的某四天(巴西)
Beyond Silence 走出寂靜(德國)
1998
Life Is Beautiful 美麗人生(義大利)
Tango 情慾飛舞(阿根廷)
Central Station 中央車站(巴西)
The Children of Heaven 天堂之子(伊朗)
The Grandfather 爺爺(西班牙)
1999
Todo sobre mi madre 我的母親(西班牙)
Under the Sun 太陽底下(瑞典)
Solomon and Gaenor 索羅門與加諾(英國)
Himalaya 喜馬拉雅(尼泊爾)
East-West 東方/西方(法國)
2000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卧虎藏龍(台灣地區)
Divided We Fall 分道不揚鑣(捷克)
Everybody Famous! 人人成名(比利時)
The Taste of Others 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法國)
Amores perros 愛情是狗娘(墨西哥)
2001
No Man's Land 無主之地(波斯尼亞)
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印度往事(印度)
Son of the Bride 新娘的兒子(阿根廷)
Amelie 天使愛美麗(法國)
Elling 他傻瓜誰聰明(挪威)
2002
Nowhere in Africa 何處是我家(德國)
Zus & Zo 天堂旅館(荷蘭)
Hero 英雄(中國)
The Man Without a Past 沒有過去的男人(芬蘭)
The Crime of Father Amaro 阿馬羅神父的罪惡(墨西哥)
2003年
The Barbarian Invasion 野蠻的入侵(加拿大)
Zelary埃拉瑞(捷克)
Twin Sisters 烽火孿生淚(荷蘭)
The Twilight Samurai 黃昏清兵衛(日本)
Evil 罪惡(瑞典)
2004年
The Sea Inside 深海長眠(西班牙)
As It Is in Heaven 其實在天堂(瑞典)
The Chorus 放牛班的春天 (法國)
Der Untergang 帝國的毀滅 (德國)
Yesterday 昨日 (南非)
㈢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哪些表演嘉賓
我家春春
㈣ 9-12月或者1月歐洲有什麼電影節嗎
按舉辦時間為序 1-4月 5-8月 9-12月
電影節名稱 舉辦地 舉辦時間 創辦時間 備注
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 南斯拉夫 1月
印度國際電影節 印度(新德里) 1月中旬 1952年 原為不定期,1978年起每年一屆大獎:金孔雀獎
阿沃亞茲國際科幻電影節 法國 1月中旬
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 1月中下旬
聖丹斯電影節 美國(鹽湖城) 1月下旬
鹿特丹電影節 荷蘭 1月下旬-2月上旬 1972年 每年一屆 大獎:老虎獎
伊朗國際電影節 伊朗 1月下旬-2月上旬
泛非電影節 布吉納法索 2月
邁阿密電影節 美國 2月上旬
葡萄牙國際幻想電影節 葡萄牙(波爾圖 2月上旬
哥德堡電影節 瑞典 2月上旬
柏林國際電影節 德國 2月中旬 1951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熊獎
聖塔芭芭拉國際電影節 美國 3月上旬
菲斯帕克非洲電影節 3月上旬 號稱「非洲奧斯卡」
舊金山亞裔美國人國際電影節 美國 3月上旬 1982年
坦派爾國際短片電影節 芬蘭 3月中旬
布魯塞爾幻想電影節 比利時 3月中下旬
弗里堡電影節 瑞士 3月中下旬 1987年
伊斯坦布爾國際電影節 土爾其 4月上中旬
香港國際電影節 中國 4月 1977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類電影節
歐洲環境電影節 法國巴黎 4月
巴黎電影節 法國 4月上旬 1986年 每年一屆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新加坡 4月上旬 1988年 每年一屆
科涅克國際偵探電影節 法國 4月中旬
洛杉磯獨立電影節 美國 4月中旬 1995年 每年一屆
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中下旬
休斯頓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中下旬
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德國 4月下旬
馬德里幻想電影節 西班牙 4月下旬
華盛頓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87年 每年一屆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美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57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門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 4月下旬-5月上旬 1993年 兩年一屆 大獎:金爵獎
保加利亞喜劇電影節 (索菲亞) 5月
戛納國際電影節 法國 5月上中旬 1939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棕櫚獎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美國 5月中旬-6月上旬 1975年 每年一屆
丹佛國際電影節 美國 6月
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澳大利亞 6月 1952年 每年一屆 短片比賽:金質飛鏢獎
卡塔赫那國際電影節 哥倫比亞 6月 1960年 每年一屆 「印第安卡塔麗娜」獎
卡多利卡神秘電影節 義大利 6月
午夜太陽電影節 芬蘭 6月
貝沙洛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6月
悉尼國際電影節 澳大利亞 6月
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 法國 6月上旬
慕尼黑電影節 德國 6月下旬-7月上旬
斯洛伐克電影節 斯洛伐克 6月下旬 1993年 每年一屆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 7月 1959年 兩年一屆 1999年改為每年一屆
希洪電影節 西班牙 7月
侯謝國際電影節 法國 7月上旬
劍橋電影節 英國 7月上中旬
歐登塞國際電影節 丹麥 7月上旬-8月下旬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 7月 1946年 1958年以前每年一屆 現兩年一屆 水晶球獎
耶路撒冷電影節 以色列 7月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瑞士 8月上中旬 1946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豹獎
廣島動畫電影節 日本 8月上中旬
蘇格蘭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英國 8月中下旬 1947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性電影節
挪威電影節 挪威 8月中下旬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 8月中下旬 1992年 兩年一屆 大獎:金鹿獎
多維爾美國電影節 法國 8月-9月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8月下旬-9月上旬 1977年 每年一屆 大獎:美洲大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 9月 1953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殼獎
馬爾摩電影節 瑞典 9月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9月上中旬 1932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獅獎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9月上中旬 1976年 每年一屆
波士頓電影節 美國 9月中下旬
國際自然電影節 瑞士 9月下旬
科隆電影節 德國 9月下旬
波亞里奧喜劇電影節 義大利 9月下旬
荷蘭影展 荷蘭(尤特夏) 9月下旬-10月上旬
釜山電影節 韓國 9月下旬-10月上旬
東京國際電影節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1985年 1991年前為兩年一屆 現為每年一屆
東京國際科幻電影節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柯克電影節 愛爾蘭 10月上旬
根特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 10月上中旬
米蘭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10月
希臘電影節 10月 10月
伯明翰電影電視節 英國 10月
布里斯托動畫電影節 英國 10月
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 加拿大 10月
雷克雅未克電影節 冰島 10月
紐約電影節 美國 10月上旬 1963年 每年一屆 非競賽類電影節
華沙國際電影節 波蘭 10月上旬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 10月中旬 1982年 每年一屆
山形紀錄片電影節 日本 10月上中旬
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美國 10月中旬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奧地利 10月上下旬
日內瓦電影節 瑞士 10月下旬
霍夫國際電影節 德國 10月下旬
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巴西 10月下旬
尼翁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瑞士 10月下旬
洛杉磯國際電影節 美國 10月下旬 1969年 每年一屆
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突尼西亞 10月下旬-11月上旬 1966年 兩年一屆評選非洲及阿拉伯國家影片,塔尼特獎
曼海姆國際電影節 德國 11月
佛羅倫薩紀錄片電影節 義大利 11月
萊比錫紀錄短片電影節 德國 11月
倫敦電影節 英國 11月 1957年 每年一屆,各電影節獲獎電影參評非競賽性
聖胡安電影節 波多黎各 11月
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電視節 巴西 11月 1984年 每年一屆,大獎:金鳥獎
北歐電影節 德國(盧貝克) 11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 瑞典 11月 1990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牛獎
班夫山嶽電影節 加拿大 11月
國際體育電影節 匈牙利 11月
巴塞羅那電影節 西班牙 11月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美國 11月上中旬 1981年
每年一屆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 法國 11月下旬-12月上旬 1979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氣球獎
里爾國際短片及紀錄片電影節 法國 12月
台北電影節 中國台北 12月 1998年 每年一屆
開羅電影節 埃及 12月 1976年 每年一屆 大獎:金字塔大獎
哈瓦那國際電影節 古巴 12月
亞太電影節 成員國內輪流 12月下旬-1月上旬 1954年 每年一屆
㈤ 由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獲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什麼獎
銀熊獎,獲「金熊獎」的是美國影片《木蘭花》。主要獲獎名單如下:
金熊獎(最佳影片):《木蘭花》
金熊獎(最佳短片):TributetoAlfredLepetit
銀熊獎(評委會特別獎):《我的父親母親》
銀熊獎(最佳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月亮上的人》)
銀熊獎(最佳女演員):BIBIANABEGLAU和NAD-JAUHL(《麗塔傳奇》)
銀熊獎(最佳男演員):丹澤爾·華盛頓(《狂風》)
滿意請採納~
㈥ 求2017至2018國內國外電影節的獲獎名單,要完整哦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月光男孩》 (迪·加德納、傑瑞米·克萊納、阿黛爾·羅曼斯基)
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愛樂之城》 )
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 《愛樂之城》 )
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 ( 《愛樂之城》 )
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 ( 《月光男孩》 )
最佳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 ( 《藩籬》 )
最佳原創劇本:《海邊的曼徹斯特》 (肯尼思·洛納根)
最佳改編劇本:《月光男孩》 (塔瑞爾·麥卡尼、巴里·詹金斯)
最佳外語片: 《推銷員》
最佳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拜倫·霍華德、瑞奇·摩爾、克拉克·斯賓塞)
最佳紀錄長片:《辛普森:美國製造》 (伊斯拉·埃德爾曼、卡羅琳·沃特洛)
最佳攝影:《愛樂之城》 (萊納斯·桑德格倫)
最佳剪輯:《血戰鋼鋸嶺》 (約翰·吉爾伯特)
最佳視覺效果 :《奇幻森林 》 (Andrew R. Jones、丹·賴蒙、羅伯特·萊加托、亞當·瓦德茲)
最佳混音:《血戰鋼鋸嶺》 (Peter Grace、Andy Wright、凱文·奧康奈爾、Robert Mackenzie)
最佳音效剪輯:《降臨》 (西爾萬·貝爾馬爾)
最佳藝術指導:《愛樂之城》 (Sandy Reynolds-Wasco、大衛·維斯克)
最佳服裝設計:《神奇動物在哪裡》 (柯琳·阿特伍德)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自殺小隊》 (Giorgio Gregorini、克里斯托弗· 艾倫·尼爾森、Alessandro Bertolazzi)
最佳原創配樂:《愛樂之城》 (賈斯汀·赫維茲)
最佳原創歌曲:《愛樂之城》 (賈斯汀·赫維茲、本吉·帕塞克、賈斯廷·保羅)
最佳動畫短片:《鷸》 (馬克·桑德海默爾、艾倫·巴利拉羅)
最佳真人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 (安娜·瓦爾第、克里斯托弗·迪克)
最佳紀錄短片:《白頭盔》 (奧蘭多·馮·愛因西德爾、喬安娜·納塔瑟加拉)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提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至暗時刻》
《敦刻爾克》
《逃出絕命鎮》
《伯德小姐》
《霓裳魅影》
《華盛頓郵報》
《水之形》
《三塊廣告牌》
最佳導演提名:
吉爾莫·德爾·托羅《水之形》
格蕾塔·葛韋格《伯德小姐》
克里斯托弗·諾蘭《敦刻爾克》
喬丹·皮爾《逃出絕命鎮》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霓裳魅影》
最佳男主角提名:
提莫西·查拉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丹尼爾·戴-劉易斯《霓裳魅影》
丹澤爾·華盛頓《羅曼先生,你好》
加里·奧德曼《至暗時刻》
丹尼爾·卡盧亞《逃出絕命鎮》
最佳女主角提名:
莎莉·霍金斯《水之形》
弗朗西斯·麥克道曼《三塊廣告牌》
梅麗爾·斯特里普《華盛頓郵報》
瑪格特·羅比《我,托尼婭》
西爾莎·羅南《伯德小姐》
最佳男配角提名: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金錢世界》
威廉·達福《佛羅里達樂園》
理查德·詹金斯《水之形》
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
伍迪·哈里森《三塊廣告牌》
最佳女配角提名:
瑪麗·布萊姬 《泥土之界》
萊斯利·曼維爾《霓裳魅影》
艾麗森·詹尼 《我,托尼婭》
勞里·梅特卡夫 《伯德小姐》
奧克塔維亞·斯賓瑟 《水之形》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大病》
《伯德小姐》
《水之形》
《三塊廣告牌》
《逃出絕命鎮》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災難藝術家》
《金剛狼3》
《茉莉牌局》
《泥土之界》
最佳外語片提名:
《普通女人》
《無愛可訴》
《方形》
《羞辱》
《肉與靈》
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寶貝老闆》
《養家之人》
《尋夢環游記》
《公牛歷險記》
《至愛梵高》
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國寶銀行:小到可以進監》
《伊卡洛斯》
《阿勒頗最後一人》
《堅強之島》
《臉龐,村莊》
最佳攝影提名:
《銀翼殺手2049》
《泥土之界》
《至暗時刻》
《水之形》
《敦刻爾克》
最佳剪輯提名:
《三塊廣告牌》
《極盜車神》
《敦刻爾克》
《我,托尼婭》
《水之形》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銀翼殺手2049》
《金剛:骷髏島》
《星球大戰8》
《猩球崛起3》
《銀河護衛隊2》
最佳音響效果提名:
《極盜車神》
《銀翼殺手2049》
《敦刻爾克》
《水之形》
《星球大戰8》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銀翼殺手2049》
《極盜車神》
《敦克爾刻》
《水之形》
《星球大戰8》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美女與野獸》
《敦刻爾克》
《水之形》
《銀翼殺手2049》
《至暗時刻》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霓裳魅影》
《水之形》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
《至暗時刻》
《美女與野獸》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提名:
《至暗時刻》
《奇跡男孩》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三塊廣告牌》
《水之形》
《霓裳魅影》
《敦刻爾克》
《星球大戰8》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Mighty River」《泥土之界》
「Mystery of Love」《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Remember Me」《尋夢環游記》
「Stand Up for Something」《馬歇爾》
「This Is Me」《馬戲之王》
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親愛的籃球》( Dear Basketball)
《負空間》( Negative Space)
《反叛的童謠》( Revolting Rhymes)
《花園派對》( Garden Party)
《失物招領》( Lou)
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迪卡爾布小學》(DeKalb Elementary )
《11點》(The Eleven O'Clock )
《我的外甥艾默特》(My Nephew)
《沉默的孩子》(The Silent Child)
《我們所有人》(All of Us)
最佳紀錄短片提名:
《伊蒂絲和艾蒂》(Edith+Eddie)
《天堂就是405公路上的大堵車》(Heaven is a Traffic Jam on the 405)
《海洛因》(Heroin(e))
《刀功》(Knife Skills)
《路檢》(Traffic Stop)
2017年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魯本·奧斯特倫德《自由廣場》(瑞典)
評委會大獎:羅賓·卡皮洛《每分鍾120擊》(法國)
70周年特別獎:妮可·基德曼(美國)
最佳導演獎: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美國)
最佳劇本獎:歐格斯·蘭斯莫斯、艾錫米斯·費利珀《聖鹿之死》(英國)、琳恩·拉姆塞、《你從未在此》(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德國)
最佳男演員獎: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美國)
評審團獎:安德烈·薩金塞夫《無愛可訴》(俄羅斯)
最佳長片處女作獎(金攝影機獎):萊昂諾·瑟萊利《年輕女子》(法國)
短片單元
最佳短片金棕櫚:邱陽《小城二月》(中國)
評審團獎:Teppo Airaksinen《天花板》(芬蘭)
一種關注單元
大獎:《謊言》穆罕默德·拉索洛夫(伊朗)
評審團獎:《艾普爾的女兒》米歇爾·弗蘭克(墨西哥)
最佳導演獎:《風河谷》泰勒·謝里丹(美國)
最佳表演:《幸運》傑斯敏·特麗卡(義大利)
電影詩意獎:《芭芭拉》馬修·阿馬立克(法國)
電影基石單元
一等獎:《保羅一直在這里》 瓦倫蒂娜·毛蕾爾
二等獎:《動物》巴曼·艾克
三等獎:《兩個年輕人的死亡》托馬索·
導演雙周單元
CICAE藝術電影獎:《騎士》趙婷
SACD獎:《心靈暖陽》卡萊爾·德尼/《一日情人》菲利普·加瑞爾
其他獎項
影評人周單元
大獎:《馬佳拉》
視野獎:《加布里爾和群山》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主競賽單元:《每分鍾120擊》
一種關注單元:《狹隘》
導演雙周/影評人周單元:《破敗工廠》
歐洲電影院線獎:《吉普賽少年》
意利短片獎:《回到熱那亞城》
金馬車獎:沃納·赫爾佐格
2017年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水形物語》(吉爾莫·德爾·托羅)
最佳劇本獎:《三塊廣告牌》 (馬丁·麥克唐納)
評審團特別獎:《甜蜜國度》(沃威克·桑頓)
銀獅獎
最佳導演:澤維爾·勒格朗 (《監護權》)
評審團大獎:《狐步舞》 (塞繆爾·毛茨)
最佳處女作:《監護權》 (澤維爾·勒格朗)
沃爾皮杯
最佳男演員:卡梅爾·巴沙 (《羞辱》)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林 (《漢娜》)
終身成就金獅獎:簡·方達、羅伯特·雷德福
馬塞洛·馬斯托依安尼獎(新銳演員獎):查理·普拉默 (《賽馬皮特》)
地平線單元獎
最佳導演:《無日期,無筆跡》 (瓦希德·賈利萬德)
最佳影片:《1988年的妮可》 (蘇珊娜·尼基亞雷利)
VR電影單元
最佳VR電影:《Arden's Wake》
最佳VR體驗:《La Camera Insabbiata》
最佳VR電影故事:《Bloodless》
酷兒獅獎:《重塑馬文》 (安妮·芳婷)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7)的獲獎名單
金熊獎
最佳影片:《肉與靈》 (伊爾蒂科·茵葉蒂)
最佳短片:《小鎮》(迪奧戈·科斯塔·阿馬蘭特)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菲麗希緹》(阿蘭·戈米斯)
最佳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希望的另一面》)
最佳男演員: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明亮的夜》)
最佳女演員:金敏喜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最佳劇本:《普通女人》 (剛扎洛·瑪薩、塞巴斯蒂安·萊里奧)
傑出藝術成就獎:《安娜,我的愛》 (丹娜·布內斯庫)
阿弗雷鮑爾獎:《糜骨之壤》(加西亞·阿達米克、阿格涅絲卡·霍蘭)
短片評審團獎:《草原上的遐想》 (Esteban Arrangoiz)
最佳處女作獎:卡拉·西蒙·皮坡 (《九三年夏天》)
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競賽單元最佳影片:《肉與靈》 (伊爾蒂科·茵葉蒂)
大觀單元最佳影片:《擺動》 (朱莉婭·穆拉特)
泰迪熊獎
最佳電影:《普通女人》(塞巴斯蒂安·萊里奧)
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黃惠偵)
最佳短片:《我的同志姐姐》(Lia Hietala)
評審團獎:《人生密密縫》(荻上直子)
評審團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黃惠偵)
評審團最佳短片:《最後階段》(Nicolaas Schmidt)
2017年第74屆金球獎獲獎名單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月光男孩》
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愛樂之城》)
劇情片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 (《海邊的曼徹斯特》)
劇情片最佳女主角:伊莎貝爾·於佩爾(《她》)
最佳音樂/喜劇片:《愛樂之城》
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瑞恩·高斯林 (《愛樂之城》)
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愛樂之城》)
最佳男配角:亞倫·泰勒-約翰遜 (《夜行動物》)
最佳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 (《藩籬》)
最佳外語片:《她》
最佳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
最佳編劇:《愛樂之城》 (達米恩·查澤雷)
最佳原創配樂:《愛樂之城》(賈斯汀·赫維茲)
最佳原創歌曲:《愛樂之城》
電視類:
最佳劇情類劇集:《王冠 第一季 》
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比利·鮑伯·松頓 (《律界巨人 第一季》)
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克萊爾·芙伊(《王冠 第一季》)
最佳音樂/喜劇類劇集:《亞特蘭大 第一季》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男主角:唐納德·格洛弗(《亞特蘭大 第一季》)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女主角:特雷西·埃利斯·羅斯(《喜新不厭舊 第三季》)
最佳迷你劇/電視電影:《美國犯罪故事 第一季》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湯姆·希德勒斯頓 (《夜班經理 第一季》)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莎拉·保羅森 (《美國犯罪故事 第一季》)
最佳男配角:休·勞瑞 (《夜班經理 第一季》)
最佳女配角:奧利維婭·科爾曼 (《夜班經理 第一季》)
終身成就獎: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8年第75屆金球獎獲獎名單
電影類:
劇情類最佳電影:《三塊廣告牌》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弗朗西斯·麥克道曼《三塊廣告牌》
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加里·奧德曼《至暗時刻》
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伯德小姐》
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西爾莎·羅南《伯德小姐》
音樂/喜劇電影最佳男主角:詹姆斯·弗蘭科《災難藝術家》
電影最佳女配角:阿麗森·詹尼《我,托尼婭》
電影最佳男配角: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
電影最佳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水之形》
電影最佳劇本:《三塊廣告牌》
最佳動畫:《尋夢環游記》
最佳外語片:《憑空而來》
電影類最佳配樂: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水之形》
電影類最佳原創歌曲:「THIS IS ME」《馬戲之王》
電視類:
最佳劇情類劇集:《使女的故事》
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莫斯《使女的故事》
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斯特林·K·布朗《我們這一天》
最佳喜劇劇集:《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女主角:蕾切爾·布羅斯納罕《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阿茲·安薩里《無為大師》
最佳限定劇/電視電影:《大小謊言》
限定劇/電視電影最佳女演員:妮可·基德曼《大小謊言》
限定劇/電視電影最佳男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冰血暴》
電視劇類最佳女配角:勞拉·鄧恩《大小謊言》
電視劇類最佳男配角: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大小謊言》
終身成就獎: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
2017年第5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血觀音》
最佳導演: 文晏(《嘉年華》)
最佳男主角: 塗們(《老獸》)
最佳女主角: 惠英紅(《血觀音》)
最佳男配角: 陳竹升(《阿莉芙》)
最佳女配角: 文淇(《血觀音》)
最佳新導演: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最佳新演員: 瑞瑪席丹(《強尼·凱克》)
最佳動畫長片:《大世界》
最佳紀錄片: 《囚》
最佳劇情短片:《亮亮與噴子》
最佳動畫短片:《暗房夜空》
最佳原著劇本:周子陽(《老獸》)
最佳改編劇本: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最佳攝影:中島長雄(《大佛普拉斯》)
最佳視覺效果:林哲民、Perry KAIN、Thomas REPPEN (《擺渡人》)
最佳美術設計:邱偉明(《擺渡人》)
最佳造型設計: 張叔平 、張兆康(《擺渡人》)
最佳動作設計: 桑林(《綉春刀II修羅戰場》)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生祥(《大佛普拉斯》)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有無》(《大佛普拉斯》)
最佳音效: 杜篤之 、吳書瑤、杜均堂(《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胡定一
終身成就獎: 徐楓
2017年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湄公河行動》(林超賢)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告別》(德格娜)、《塔洛》(萬瑪才旦)
最佳兒童片獎:《烏珠穆沁的孩子》(周玉鵬、劉軍)
最佳戲曲片獎:《穆桂英掛帥》(夏鋼)
最佳科教片獎:《首星揭秘》
最佳紀錄片獎:《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樊志遠)
最佳美術片獎:《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速達)
最佳編劇獎:管虎、董潤年(《老炮兒》)
最佳導演獎: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導演處女作獎:文章(《陸垚知馬俐》)
最佳男主角獎:鄧超(《烈日灼心》)
最佳女主角獎: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最佳男配角獎:於和偉(《我不是潘金蓮》)、王千源(《解救吾先生》)
最佳女配角獎:吳彥姝(《搬遷》)
最佳攝影獎:邵丹(《村戲》)
最佳錄音獎:黃錚(《火鍋英雄》)
最佳美術獎:韓忠(《羅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音樂獎:葉小鋼(《開羅宣言》)
最佳剪輯獎:丁晟(《解救吾先生》)
組委會特別獎:陳力《(血戰湘江》)
終身成就獎:牛犇、劉世龍、瑪拉沁夫
2017年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獎:《盧卡》(喬治亞)
最佳編劇獎:梅峰、黃石《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
最佳導演獎:盧蘇丹·格魯吉澤《他人之屋》(喬治亞/ 西班牙/ 俄羅斯/ 克羅埃西亞)
最佳男主角獎: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
最佳女主角獎:戈拉布·阿迪娜《姐姐》(伊朗)
最佳男配角獎:加布里埃爾·阿坎德《約翰之子》(法國/加拿大)
最佳女配角獎:麗婭·卡帕納德澤《盧卡》(喬治亞)
最佳攝影獎:戈爾卡·戈麥斯·安德魯《他人之屋》(喬治亞/ 西班牙/ 俄羅斯/ 克羅埃西亞
最佳音樂獎:馬蒂·厄戈內、西爾萬·戈爾德貝格《施毒天使》(法國)
最佳視覺效果獎:雷諾·佩特格《奧托·布魯姆的一生》(澳大利亞)
2017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金爵獎
金爵獎最佳影片:《三輪浮生》(菲律賓)
評委會大獎:《籌款風波》(伊朗)
金爵獎最佳導演:馬賽·皮耶普萊茲卡《我是殺人犯》(波蘭)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薩蕾·巴亞特《籌款風波》(伊朗)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黃渤《冰之下》(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伊萬·布洛茨尼科夫《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金爵獎最佳攝影:山陀爾·貝爾克什《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藝術貢獻獎:《故障狀況》(羅馬尼亞),導演:克特林·薩伊澤斯庫
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當保羅穿越大海》(德國),導演:雅各布·普羅伊斯
金爵獎最佳動畫片:《至愛梵高》(英國),導演:休·韋爾什曼/多洛塔·科別拉
亞洲新人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分貝人生》(馬來西亞)
最佳導演:齋藤工《空白的13年》(日本)
最佳編劇:王強《被陽光移動的山脈》(中國)
最佳攝影:陳克勤《分貝人生》
最佳男演員:陳澤耀《分貝人生》
最佳女演員:艾德娃·博勒《靜默之下》(以色列)
㈦ 最近國際上比較重要的電影獎項有哪些
世界十大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世界上最主流的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不可否認在好萊塢有最好的技術,最好的演員,最主流的平台)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 奧斯卡獎是美國最高的電影榮譽,也是當前世界電影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電影獎之一,由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頒發、它自1928年開始,在每年4月前 後舉行,至今已度過77個春秋(2005年)。 從歷屆評選結果看,大部分獲獎作品都是題材比較嚴肅,藝術價值較高的影片。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 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的盛況。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具體內容參見奧斯卡獎項簡介)。為《 末代皇帝》作曲的我國音樂家蘇聰,曾獲奧斯卡音樂獎。
㈧ 丹尼爾.華盛頓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丹澤爾-華盛頓
英文名:Denzel Washington
生日:1954年12月28日
出生地:紐約州弗農山
身高:183CM
體重:90kg
教育:新聞學學士學位
主要作品:《為自由而吶喊》、《光榮》、《馬爾科姆-X》、《颶風》、《訓練日》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盛會在即,有一個屢獲提名卻從未獲得"影帝"稱號的好萊塢黑人影星不會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丹澤爾-華盛頓。這位被大小評獎多次提名的好萊塢身價最高的黑人影星,從影20年以來拍攝了一系列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影片,如:《為自由而吶喊》("Cry Freedom")、《光
榮》("Glory")、《馬爾科姆-X》("Malcolm X")、《颶風》("The Hurricane」)等外,2月24日他又因在影片《訓練日》("Training Day")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了本年度美國工會頒發的"有色人種傑出成就獎"(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簡稱NAACP)的最佳男演員獎。此外,他的最新力作《約翰-Q》("John Q")也於日前在北美上映,並一舉登上了北美票房排行榜的首位。此番,壯志未酬的他,再度向奧斯卡小金人發起了沖擊,這也是他第三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了。
丹澤爾-華盛頓演技精湛,儀表堂堂、風度翩翩,深受女性影迷的喜愛。這個接受過舞台專業訓練的黑人影星以前一直在電視劇中發展,80年代後轉入電影業,90年代終被好萊塢所接納,跨入A級演員的行列。是好萊塢最具號召力的演員之一,也是目前好萊塢身價最高的黑人影星。他曾於1988年獲第6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1990年獲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1993年和2000年分別獲第65屆、第7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2002年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一共獲得了5次奧斯卡獎提名----2次最佳男配角、3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並贏得了1次最佳男配角獎。曾有人評論他是"繼薛尼-鮑迪之後好萊塢最具希望的黑人男明星"。
丹澤爾-華盛頓1954年12月28日出生於紐約州的弗農山(Mount Vernon,New York),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是個美容師。到他14時,他父母親的關系開始惡化,丹澤爾和他的姐姐被送進了一所寄宿學校。家庭的影響使華盛頓從小就養成了一種靜默沉實的性格,他不像其他小孩一樣調皮愛胡鬧,而是喜愛看書,他在少年時就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1977年丹澤爾從富德漢姆 (Fordham)大學畢業並獲得了新聞學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就去了舊金山,並在那裡獲得了美國音樂戲劇學院(ACT)的獎學金。他在美國國家戲劇學院學習了一年的表演,為他日後的成長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久,丹澤爾-華盛頓便又回到了紐約。在大學期間就酷愛喜劇的他此時開始在各種電視劇中飾演角色。期間他曾參加了約瑟夫-佩珀(Joseph Pepper)導演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舞台劇的演出,飾演了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理查三世。
80年代後,丹澤爾-華盛頓開始轉向影視界方面發展,在1981年拍了個人第一部電影《黑人兒子》("Carbon Copy")。在這部影片中,丹澤爾擔綱主角,飾演一位白人富翁的私生子。但剛踏入影視圈的他,並沒有因為這部處女秀而出名走紅。後來他還相繼在《一個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等影片中飾演角色,但都是些普通黑人角色。由於他演得認真,終於引起了一些導演的注意。
1987年,丹澤爾-華盛頓參加了影片《為自由而吶喊》的拍攝,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這部影片讓他在影壇上嶄露頭角。這部以南非為背景的政治電影,導演是曾執導過奧斯卡獲獎影片《甘地傳》的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丹澤爾在該片中飾演一位溫和善良的南非黑人民權領袖斯蒂芬-畢柯,由於在該片中他富有激情的表演,丹澤爾-華盛頓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接著他相繼參加了《為了女王,為了國家》("For Queen and Country")等幾部影片的拍攝。1989年,丹澤爾-華盛頓參加了愛德華-茲維克(Edward Zwick)執導的史詩片《光榮》的拍攝,終於一炮走紅。這是一部敘述南北戰爭期間一支美國黑人軍隊浴血奮戰的歷史影片。片中他飾演了一個不堪忍受奴隸主折磨,憤而參加南北戰爭的黑奴士兵特里普。丹澤爾-華盛頓將特里普的倔強個性,逃亡途中的磨難,戰斗中的英勇頑強表演得淋漓盡致。憑著在此片中的令人難忘的表演,丹澤爾-華盛頓戰勝了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及傑克-尼克爾森(Jack Nicholson)等大腕級競爭對手,贏得了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獲獎以後,華盛頓開始大膽地嘗試各類風格的影片。1992年,他主演了斯派克-李(Spike Lee)執導的政治題材影片《馬爾科姆-X》,在劇中飾演一個黑人運動和解放運動的領袖,因為這部影片,在美國黑人青年中還掀起了一股"馬爾科姆-X熱 "。而且,到現在為止還有人評論那可能是丹澤爾-華盛頓最傑出的一次表演,也正是他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演出使他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 1993年,丹澤爾-華盛頓與朱麗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共同主演了艾倫-J-帕庫拉(Alan J. Pakula)執導的純商業娛樂影片《鵝塘暗殺令》("The Pelican Brief"),開始嘗試動作片。在這部動作片中,他飾演一個鍥而不舍的報社記者。1993年,他拍攝了時事影片《費城故事》 ("Philadelphia"),與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聯手演繹了艾滋病這一深刻的社會問題,在片中他飾演了一個憎惡同性戀的律師。1995年,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布雷特-倫納德(Brett Leonard)執導的《時空悍將》(「Virtuosity」),這是一部他難得主演的驚險科幻片。
1996年,丹澤爾-華盛頓與梅格-瑞恩(Meg Ryan)合作,拍攝了軍事題材影片《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在這部以海灣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丹澤爾-華盛頓飾演一位美軍軍官,負責調查女軍官是否的確是個英雄。1998年,丹澤爾-華盛頓又與愛德華-茲維克二度合作,與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合力上演了政治驚險片《紐約大爆炸》("The Siege"),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1999年,丹澤爾-華盛頓與安傑利娜-朱莉(Angelina Jolie)聯手主演了澳大利亞導演菲利普-諾伊斯(Phillip Noyce)的驚悚片《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片中他飾演一名癱瘓的罪證專家,靠著他的冷靜與機智,破獲了一樁連環謀殺案,此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與此同時,丹澤爾-華盛頓還主演了多部傳記影片。1999年,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名導諾曼-傑維森(Norman Jewison)執導的傳記片《颶風》,在片中飾演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颶風",他因為一樁冤案而被判終生監禁,在幾名年輕人的幫助下,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重獲自由。為了這部片子他花了兩年時間准備,包括苦練拳擊,力求練得拳擊手的健美體形。丹澤爾-華盛頓也因在這部影片中精彩演出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提名,只是再次遺憾地與這尊小金像擦肩而過。2000年,丹澤爾拍攝了關於黑人教練赫爾曼-布恩的傳記影片《沖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這也是一部改編自弗吉尼亞州某黑白混合高中足球隊的真實故事。
進入新千年,丹澤爾-華盛頓又先後推出了二部力作:《訓練日》和《約翰-Q》。巧的是,在這二部影片中,他飾演的都是反面角色。2001年,安圖因-浮誇(Antoine Fuqua)執導的《訓練日》是一部表現英勇精神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丹澤爾-華盛頓在這部影片中飾演秘密警察阿洛佐-哈里斯,一個工作了13年的緝毒老警官,他的行事方法是徘徊在法律邊緣,因此而飽受爭議。此片上映後,大獲好評,並打破了丹澤爾-華盛頓2090萬美元的票房開映紀錄。華盛頓以這個腐敗警察的形象,先後贏得了第1屆美國電影學會(AFI)、波士頓影評人協會和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並再次贏得了第74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不少評論家預言,丹澤爾-華盛頓可能憑著這個「反面形象」而問鼎今年的奧斯卡影帝,一償夙願。
2002年,在尼克-卡薩維蒂(Nick Cassavetes)執導、眾星雲集的《約翰-Q》里,丹澤爾-華盛頓主演了一個為兒發狂的父親。為了拯救瀕臨垂危的兒子,在得不到政府資助又無錢治病的情況下,他不得已劫持了一間急診室,脅逼醫生動手術。在好萊塢的黑人影星中,也只有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能與他分庭抗禮。曾有人評論他說:他不是一個偉大的黑人,而是一個有著黑色皮膚的偉大的人。
主要獲獎情況:
2002年因《訓練日》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2年因《訓練日》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因《訓練日》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
2002年因《訓練日》獲第1屆美國電影學會(AFI)最佳男主角獎
2001年因《沖鋒陷陣》獲第一屆"黑人娛樂電視獎"(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Awards)最佳男主角獎
2000年因《颶風》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2000年因《颶風》獲第72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0年因《颶風》獲第57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獎(劇情類)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第65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
1993年因《馬爾科姆-X》獲紐約影評會最佳男演員獎
1990年因《榮耀》獲第62屆奧斯卡獲最佳男配角獎
1990年因《榮耀》獲第47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獎
1988年因《為自由而吶喊》獲第6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主要影視作品:
2001年《約翰-Q》("John Q")
2001年《訓練日》("Training Day")
2000年《沖鋒陷陣》("Remember the Titans")
1999年《颶風》("The Hurricane」)
1999年《人骨拼圖》("The Bone Collector")
1999年《墮落》("Fallen")
1998年《紐約大爆炸》("The Siege")
1998年《他贏得比賽》("He Got Game")
1996年《牧師的妻子》("The Preacher's Wife")
1996年《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
1995年《赤色風暴》("Crimson Tide")
1995年《時空悍將》("Virtuosity")
1995年《追夢》(「Hank Aaron: Chasing the Dream")
1995年《藍衣惡魔》("Devil in a Blue Dress")
1994年《電影世紀》("Century of Cinema")
1993年《約翰-亨利》(「John Henry」)
1993年《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1993年《鵝塘暗殺令》("The Pelican Brief ")
1992年《解放者》(「Liberators」)
1992年《馬爾科姆-X》("Malcolm X")
1991年《阿納斯》(「Anansi」)
1991年《趕盡殺絕》("Ricochet")
1991年《密西西比馬薩拉》("Mississippi Masala")
1990年《心臟病》(「Heart Condition」)
1990年《密蘇里更好的布魯斯》("Mo' Better Blues")
1989年《榮耀》("Glory")
1989年《無敵神探》("The Mighty Quinn")
1989年《為了女王,為了國家》("For Queen and Country")
1987年《為自由而吶喊》("Cry Freedom")
1986年《權力》("Power")
1986年《喬治-邁克肯納的故事》("The George McKenna Story")
1984年《殺人執照》("License to Kill")
1984年《一個士兵的故事》("A Soldier's Story")
1983年《聖艾爾西維亞II》("St. Elsewhere, Vol. 2")
1982年《聖艾爾西維亞I》("St. Elsewhere, Vol. 1")
1981年《黑人兒子》("Carbon Copy")
㈨ 第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嘉賓名單
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邀請出席明星及嘉賓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陳凱歌、馮小剛、唐國強、張國立、李幼斌、劉勁、王伍福、黃聖依、侯勇、成龍、杜悅、李愷悅、季家希、辛思晴、周佳儀、孫圳、黃安儀、黃曉明、李冰冰、張涵予、周迅、柳雲龍、陳可辛、黎明、范冰冰、黎明、王學祈、黃秋生、梁家輝、甄子丹、曾志偉、謝霆鋒、方力申、鄧紫棋、苗圃、宋春麗、廖京生、李宇春、章子怡、楊紫瓊、劉德華、趙薇、陳坤、房祖名、徐嬌、胡軍、劉青雲、張靜初、方中信、吳彥祖、古天樂、周傑倫、余文樂、梁朝偉、舒淇、張家輝、郭富城、鄭伊健、蔡卓妍、吳尊、陳喬恩、徐子珊、林峰、吳君如、鄭秀文、葉念琛、側田、鄧麗欣、周筆暢、吳雨霏、鍾舒漫、黎耀祥、邱勝翎、高文竹、韓庚、蘇珊·薩蘭登夫婦、丹澤爾-華盛頓、安妮-海瑟薇、喬治-克魯尼、艾瑪-湯普森、西恩-潘、休-格蘭特、簡-方達、瑪麗莎-托美、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娜塔莉-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哈里·貝瑞、本木雅弘、木村拓哉、宋康昊、全度妍、全智賢、鄭宇成等300多名中外演員出席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㈩ 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有哪些國外明星
陳凱歌、馮小剛、唐國強、張國立、李幼斌、劉勁、王伍福、黃聖依、侯勇、成龍、杜悅、李愷悅、季家希、辛思晴、周佳儀、孫圳、黃安儀、黃曉明、李冰冰、張涵予、周迅、柳雲龍、陳可辛、黎明、范冰冰、黎明、王學祈、黃秋生、梁家輝、甄子丹、曾志偉、謝霆鋒、方力申、鄧紫棋、苗圃、宋春麗、廖京生、李宇春、章子怡、楊紫瓊、劉德華、趙薇、陳坤、房祖名、徐嬌、胡軍、劉青雲、張靜初、方中信、吳彥祖、古天樂、周傑倫、余文樂、梁朝偉、舒淇、張家輝、郭富城、鄭伊健、蔡卓妍、吳尊、陳喬恩、徐子珊、林峰、吳君如、鄭秀文、葉念琛、側田、鄧麗欣、周筆暢、吳雨霏、鍾舒漫、黎耀祥、邱勝翎、高文竹、韓庚、蘇珊·薩蘭登夫婦、丹澤爾-華盛頓、安妮-海瑟薇、喬治-克魯尼、艾瑪-湯普森、西恩-潘、休-格蘭特、簡-方達、瑪麗莎-托美、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娜塔莉-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哈里·貝瑞、本木雅弘、木村拓哉、宋康昊、全度妍、全智賢、鄭宇成等300多名中外演員出席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邀請出席海外明星名單:
蘇珊·薩蘭登夫婦、丹澤爾-華盛頓、安妮-海瑟薇、喬治-克魯尼、艾瑪-湯普森、西恩-潘、休-格蘭特、簡-方達、瑪麗莎-托美、萊昂納多-迪卡布里奧、娜塔莉-波特曼、凱特-溫斯萊特、哈里·貝瑞本木雅弘、木村拓哉、宋康昊、全度妍、全智賢、鄭宇成等100多名海外明星出席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