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來臨之際,電影《1921》亮相大銀幕,用光影藝術致敬建黨百年。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作為開幕影片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首次公開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電影局的指導下,電影《1921》舉行了專家研討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陳曉達,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等黨史專家,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等著名電影理論家、評論家,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和演員王仁君,以及各媒體記者出席了會議。黨史專家、電影學者、媒體記者就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等進行了研討,對於影片給予了「如教科書般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完整歷程」的高度肯定。
電影《1921》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後的故事,全景式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順利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以豐富的細節、立體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視角,探尋「一大代表」們為救亡圖存無悔付出的「心靈源動力」,被譽為「建黨題材新時代經典之作」。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高度肯定了該片的宏大敘事,把1921年前後國內外大事通過藝術手法凝練在一部電影中。同時,作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權威的專家之一蘇教授也對於該片首次真實還原了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從大的城市風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細節,劇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過對當時租界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實展現深刻揭示了上海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藝術和真實的高度融合」,並且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上映具有重要意義。黨史教育需要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把建黨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如果說《開天闢地》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建黨偉業》是群星璀璨的演繹,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輕化的真實還原,在嚴謹的史料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用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去講述建黨的歷史,對於黨史教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普及意義重大。吳海勇認為影片的年輕調性,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容易走進歷史故事找到共鳴,同時細膩展現了「先輩少年時」的建黨初心。吳海勇表示,「我最欣賞的是青年毛澤東在租界,看著法國獨立日慶典卻被擋在外面。這段想像太漂亮了,這就是達到了藝術和歷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澤東偶遇上海法租界慶祝盛典,卻被擋在門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國人卻無法踏上中國土地的委屈憤懣,隨後以毛澤東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長經歷的蒙太奇剪輯,以合理化想像的生活情景,串聯一代偉人樹立改變喪權辱國社會現狀決心的成長道路和動力來源,以此凸顯先輩們堅決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原因。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電影《1921》在同類題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創新性創作,令人驚喜,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輩青年時代的奮斗歷程和革命動力,「真正把年輕人當年輕人來書寫」、「毛澤東的形象站起來了」、「何叔衡說讀書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頭來,這場戲很動人」。
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表示,原來覺得這類建黨故事很難拍,沒想到電影《1921》讓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動,除了電影的宏觀和厚重之外,同時在還原歷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極其細膩真實,「在歷史氛圍中表達彼時中國的處境,以及普通個體的掙扎,展現了黨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歷經困惑與迷茫,但目的很堅定,擔得起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意義」,同時他肯定了諜戰、追車、動作等類型元素的觀賞性。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解讀了《1921》作為主旋律作品的新嘗試:新穎的國際視角、加入「一大會議」的籌備人視角、補充大量歷史細節,他還為片中細膩詮釋的年輕人,最後為革命犧牲的命運而深深動容。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盛贊《1921》滿足了觀眾對建黨起點的歷史和審美期待,「既能領略建黨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輩為什麼去追求革命事業,用人物、情感和價值觀去和當下觀眾交流」,他肯定了影片類型化思維和主旋律題材的融合,還高度肯定了演員的詮釋:「我能夠沉浸在角色中,沒有特別在意演員,說明他們的演繹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這一百年交匯的歷史節點,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因此,觀眾和時代都需要符合當下時代和文化語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影視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大事件,以先輩少年時為核心、以豐滿人物為中心、以挖掘細節為重心的細膩表達,探尋第一代共產黨人完成「用28年時間就改變舊中國」這一「中國奇跡」的初心動力,生動鮮活再現教科書上的記載,激勵當代年輕人汲取榜樣力量,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有上百位知名演員出演的電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將破3億,成績比較理想。用「比較」二字,是因為它好於同題材的《革命者》,卻遠遠遜於同樣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說知名演員數量上的多少,並不能決定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壞。
看過該影片的觀眾,一部分在為能一部電影看到這么多知名演員而高興,一部分在為電影里的歷史情節、人物而感動,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主旋律的電影非常「好看」,只是這部分觀眾並不佔多數,畢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評分只有6.7。
知名編劇汪海林顯然不是第三種觀眾,因為他寫了長長的一段影評,為影片中的歷史感動、誇部分演員不錯,卻批評影片的敘事主線雜亂、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夠聚焦。
編劇汪海林近兩年並不以「編劇」為主責主業,反而在娛評、影評等方面為更多網友所熟知。比如他時不時地與肖戰、肖戰粉絲展開網上「攻防戰」,也時不時地對其他流量明星進行「正義的規勸」。但他這段對《1921》的影評,確實有見地,也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為樣本,重申「依賴流量明星給影片帶票房的思路是徹底失敗的思路,這樣一個模式是反電影的」,感嘆「電影界需要反思,什麼時候能夠回到電影本體上來,不旁騖,專注於電影?」道出了電影界目前需要改進的.現狀。
拍電影是追求藝術,還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電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無疑想要在追求藝術的同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員中流量明星佔了一大半,不為票房,難道是為了錘煉他們的演技?
誠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顯他們的愛國情懷,這點必須予以支持。許多年輕的觀眾因為他們的出演而願意走進電影院,通過這部電影來了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輩。如果把《1921》當作一部「教育」片,它顯然起到了該有的教育意義。
比如,王俊凱受刑的那段,雖然時長很短,卻較為震撼。甚至連資深演員祖峰都誇王俊凱:雖然年紀輕,但已經是「老」演員了,很成熟,職業素養很好,表演很有經驗。
如果連祖峰都認為王俊凱演得好,那麼王俊凱的粉絲和關注王俊凱的觀眾,多數也會為王俊凱的表演點贊,為《1921》點贊。這就是《1921》的教育意義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員,都有王俊凱這樣感人的戲份,有的演員甚至只能稱之為「露個臉」,連「混個臉熟」的記憶度都不夠。還有一些演員的角色,只是個「工具人」,他們的故事並沒有展開,他們的精彩並不能在幾秒、十幾秒的鏡頭里展現。
這也是為什麼汪海林認為「流量明星減少一半,影片會好得多」的原因所在。為了讓部分流量明星「露臉」,導演和編劇勢必會給他們加戲,但電影的時長有限、電影的主線不能亂、主角的戲份不能減,「加戲」必然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統一性,這也是這部電影「不夠精彩」的原因所在。
電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應反思。
❷ 血戰湘江觀後感,如何評價
在「學習強國」平台上觀看了《血戰湘江》後,心情非常激動,那悲壯的畫面在腦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中國革命的勝利,要用我們的鮮血才能築成,那我們必須英勇獻身」、「誓死保衛黨中央過過江」,紅三軍團長和紅軍戰士的話時時縈繞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犧牲,以大無畏、昂揚向上的革命精神給我以震撼和鼓舞。
該片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組織創作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影片以長征史上最慘烈的湘江之戰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在長征中不屈不饒的光輝形象,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仆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教育,影片把我帶入到戰爭場面,聲光特效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影片中一個個紅軍戰士指戰員流血犧牲使我感慨萬千,他們的視死如歸的氣概,他們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我萬分敬佩。
而今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加珍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輩是我們的民族脊樑,正因為有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才有我們今天的立國之本,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永遠值得每個中國人敬仰。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輩的初衷,做一名新時代合格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沒有過時,更是我們現階段實現中國夢,建設更加繁榮富強祖國不竭的動力。
雖然我們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不能忘記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學習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新的征程中發揚不懼挑戰和革命的大無畏精神繼續前進。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參與者、奮斗者、開拓者。
(2)上海國際電影節宏觀擴展閱讀:
觀後感重在「感」。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要聯系實際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❸ 國際電影節對電影工業發展有何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電影節有將近1000個,但是處於電影節頂層的A類電影節全世界只有12個,比如歐洲三大電影節和我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B類的為專門類競賽電影節,如韓國釜山電影節;C類的是非競賽性電影節,如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如果說目前電影在文娛產業中處於龍頭作用,那麼,電影節就是「畫龍點睛」之筆。國際電影節對電影行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
同時,參展的片商可以根據市場交易的價格、難易程度等對未來市場做出預判,調整自己的電影製作的類型,制定新的銷售方案;從宏觀維度來看,電影節能極大拉動舉辦城市產業鏈發展。電影節的舉辦涉及當地旅遊、酒店、餐飲、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業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以最近幾年的戛納電影節為例,電影節的投入在1500萬歐元左右,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1億歐元,間接經濟效益高達7億歐元。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