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都有哪些改編成了電影
1. 《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1966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Otto Klement和Jerome Bixby的故事,阿西莫夫在電影上映前將其改編成小說,並為劇本提供指導,盡管最終電影中未出現他的名字。電影講述科學家被縮小後注入潛艇,進行血管手術的故事。
2. 《四百年人》(The Bicentennial Man):1999年上映的電影,改編自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The Bicentennial Man》和合著的長篇小說《The Positronic Man》。電影探討機器人獲得人類特質和權利的主題,但與原著相比,電影將故事庸俗化,並作出了與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相違背的改變。
3. 《我,機器人》(I, Robot):2004年上映的電影,導演曾執導《黑暗都市》,雖然電影使用了阿西莫夫短篇小說集的標題,但故事是重新創作的,與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有所出入。電影以機器人三定律為基礎,構建了科幻推理故事的框架。
關於《基地》的改編:羅蘭·艾默里奇計劃將其搬上大銀幕,這部太空歌劇預計將投入大量資金,但能否忠實原作風格尚不可知。阿西莫夫曾為多部科幻劇集編寫劇本,但由於不乘坐飛機的怪癖,未能親自參與電影製作。他的作品僅三次被改編為電影。
《神奇旅程》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藝術指導獎,啟發了後續多部科幻電影。《驚異大奇航》和《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等均受其影響。詹姆斯·卡梅隆有意翻拍本片,但尚無確切時間表。《機器管家》將原著的深刻主題轉化為較為通俗的愛情故事,與原著的精神有所偏差。
《我,機器人》雖然借鑒了阿西莫夫的小說集標題和靈感,但故事是原創的,電影更側重於科幻推理元素,而非阿西莫夫所探討的機器人與人的關系。波蘭科幻大師斯坦尼斯拉夫·萊姆曾表示,未來不太可能出現類似人類的個性機器人,而是需要功能各異的機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