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兩岸三地青年大學生電影節

兩岸三地青年大學生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1-07-16 20:00:22

㈠ 中國所有的電視節、電影節名錄

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惟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電視:
上海國際電視節

金鷹節

中國大學生電視節

㈡ 路川導演作品

青年電影導演陸川簡介

生於1971年2月
籍貫:江蘇南通

主要經歷
1993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英國語言文學專業
1998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系碩士學位
現為中國電影集團電影導演

主要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里》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主要獲獎紀錄
2001年度 《尋槍》劇本獲台灣2001年度優良劇本大獎
2002年度 參賽威尼斯電影節「逆流而上」(Up Stream)單元
2002年度 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處女作獎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國年度新銳榜 年度最佳電影
2002年度 衛視周刊年度全球十大電影,年度最佳導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評人協會 年度十大國產片
2002年度 華語傳媒電影大獎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處女作 (南方報業,光線傳媒,鳳凰衛視聯合)
2004年度 《可可西里》獲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41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Mtv超級盛典最具風格導演獎
2004年度新銳榜最佳年度電影獎
2004年度新浪網評選最佳新銳導演獎
第1屆中國兩岸三地導演協會最佳青年導演獎。
2005年�5月14日《可可西里》獲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陸川導演獲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5月30日《可可西里》參加美國第27屆mountainfilm,獲得Best Narrative Film(最佳敘述片獎)
6月15日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第十四屆上海影評人2004年度「十佳影片」評選活動中,陸川導演榮獲04年度「最佳導演」獎,影片《可可西里》獲得04年度「十佳影片」獎。
6月25-7月2日,《可可西里》參加義大利佩扎羅電影節,獲得公眾大獎。
8月28日 《可可西里》被評選為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陸川獲最佳導演獎。
9月《可可西里》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最佳男演員獎。
10月《可可西里》獲美國國家地理ALL ROADS電影節最佳影片公眾獎。
11月《可可西里》獲加拿大BANFF MOUNTAIN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㈢ 中國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是哪些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㈣ 影視節有哪些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
珠海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
中國台北電影節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siff.com/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際製片人協會同意的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政府主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承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目前中國尚可稱得上電影節的,每兩年舉行一次.對於熱愛電影的人是一次難得的觀影機會.如何更加國際化,減少非電影因素對電影節的影響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電影節的主要活動項目有:(1)進行故事片比賽;(2)組織會外放映;(3)舉辦各種專題電影展覽;(4)召開藝術研討會;(5)舉辦影片交易活動等。設「金爵獎」為最高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 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是經中宣部、國家教育部和廣電總局批准,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報社、北京電視台影視部、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hkiff.org.hk/

香港國際電影節於3月至4月舉行。香港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77年,由當時的香港市議會發起。從第二年開始,電影節由新成立的休閑與文化服務司負責組織。此後電影節定在每年的復活節假期間舉行,時間為16天。經過20多年的發展,香港國際電影節已成為亞洲電影業的盛會和展示香港電影成就的重要舞台。在二○○○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香港國際電影節。這項非競賽性影展是國際電影製作協會聯盟的成員,自舉辦以來一直被譽為亞洲電影薈萃之盛會,也是回顧香港電影的舞台。與我們熟悉的戛納、柏林和威尼斯等電影節不同,香港電影節是一個非競賽性的電影節。它所設立的唯一一個獎項是"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主旨在於推薦和促進亞洲電影的發展。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㈤ 中國有哪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93年,每年6月上旬舉行,中國惟一的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㈥ 劉姝辰的獲獎經歷

獲獎作品
《一個關於蒙太奇的故事》 該片獲得2003屆兩岸三地大學生電影節「優秀電影短片獎」
《上海紅美麗》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入圍)

㈦ 請教:《中國影協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網站是什麼

新浪娛樂訊 10月12日上午十點,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內明星薈萃,中國新老電影藝術家、工作者聚集一堂,共同慶祝電影家協會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正式成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謝鐵驪(blog)、副主席謝飛、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康健民、中國影協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成員以及各界領導和藝術家出席了這次青年電影人的盛會。

當天,北京廳新老電影人不下百餘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大會的主人——中國

中關村·獨立式公寓 使館核心大盤入市
T10數碼相機登場 網上分類商機

青年電影人的代表們:張國立、倪萍、孫紅雷、張黎、張光北、石蘭(blog)、陳煒、鄭衛莉、范冰冰(blog)、王茜(blog)、黃小雷、娜仁花、閆青妤、衛曉茼、黃帝、周莉、潘婕、田敏、王寶強(blog)......整個北京廳都被這些青年電影人的熱情所感染。同時,對於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成立,也有大批老一代電影人出席支持,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謝鐵驪、副主席謝飛,著名電影藝術家於藍、於洋、王曉棠、葛存壯、鄭洞天、翟俊傑、楊靜等也都到場祝賀。

與共和國同齡的電影家協會,已經經過將近60年的發展和壯大,隨著中國電影面對國際化浪潮的沖擊,隨著中國電影人隊伍的急劇擴大,也隨著中國電影工作者隊伍年輕化的趨勢,中國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也就理所當然的應運而生。委員會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下屬的專業工作委員會,它是由中國中青年電影工作者為主體、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專業社團,面向的是全中國55歲以下的青年電影工作者。它的目標就是團結所有的中國青年電影工作者,服務所有的中國青年電影工作者,推廣所有的中國青年電影工作者,使得所有的中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上,立足本土,放眼全球。

當天,大會宣布了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組織機構、組織辦法和領導成員名單。會長由張國立擔任,副會長有倪萍、濮存昕、於冬、王中磊、章子怡、孫紅雷、陳國富和張黎,沈健和孫崇磊擔任委員會的秘書長。

當天與會的童剛、康健民等領導和藝術家代錶王曉棠,都在講話中提到青年電影工作者在當今電影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成立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必要性,康健民書記還特意提到成立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是為了履行「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責,團結正在創作一線的中青年電影工作者一道,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和藝術修養,增強他們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會長張國立在致辭中,闡述了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宗旨,是通過組織、協調、溝通、服務和舉辦系列電影專業活動,同時利用網路技術手段和服務平台,加強中青年電影工作者間的交流及國際合作,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擴大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作為一會之長,張國立在講話中明確了委員會的工作任務,那就是:開展學術交流,繁榮影視創作;加強會員服務,發現培養新人;開發利用網路,建立服務平台;促進中外交流,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參加社會公益,樹立道德風范。

最後,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秘書長沈健,對服務於青年電影工作者的網路服務平台進行了現場講解,該平台作為「中國影協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的官方網路服務平台,將成為委員會實現招募會員、發布公告、組織活動、展示成果等工作的唯一權威形象展示渠道,同時還對會員提供網路個人檔案、網路交易平台、會員信息共享、自主新聞發布等多種網路化服務。

當天到會的還有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宣部文藝局、團中央、中影集團、華夏公司、電影頻道等各方面領導,電影學院、電影資料館、電影界各相關機構、各民營公司的代表,熱心文化和電影事業的北京大益國際茶文化交流中心還為與會人士提供了禮品。

中國電影家協會青年電影工作者委員會成員介紹

會長張國立:

國家一級演員、製片人、導演。1984年涉足影壇,1996年憑借在何群執導的電影《混在北京》中的主要角色,榮獲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近年來,在《一聲嘆息》、《手機》等影片中均有出色演出。作為導演,他的電影作品包括《你沒有十六歲》、《闖入者》、《第六百零一個電話》等。2005年,國家廣電總局為表彰張國立的電影成就,授予他「電影百年百名《優秀電影表演藝術家》獎」。張國立在電視領域成就突出,是著名的電視製作人、演員和導演。他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擔任了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教育發展中心副秘書長和中國第二屆環境大使、中華文化環境促進會常務理事等社會職務。

副會長介紹(按姓氏筆劃排序)

副會長於冬:

電影發行人、製作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先後任職於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從事國產電影的發行工作。目前擔任北京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是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理事。1999年成立的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獲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頒發「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2003年,正式成立保利博納。之後三年,保利博納成功發行了近百部國產和香港合拍影片,發行影片累計票房達人民幣7.5億元。從2003年開始,保利博納涉及電影投資、製作領域,至 2006年,保利博納開疆拓土,投資製作了20部電影,實現成功轉型。

副會長王中磊:

影視投資人、製作。1994年與哥哥王中軍共同創立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開始涉足電視劇領域。1998年開始從事電影製作,和馮小剛合作拍攝了《沒完沒了》、《一聲嘆息》等高票房的電影作品;2000年12月,成立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有限公司,擔任公司董事、執行副總裁,正式踏入影視界。公司於2005年改組後更名為華誼兄弟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王中磊任公司總裁。作為國內最具實力的影視投資製作公司之一,華誼兄弟先後投拍或聯合出品了包括《刮痧》、《大腕》、《尋槍》、《天地英雄》、《手機》、《可可西里》、《功夫》、《天下無賊》、《情癲大聖》、《夜宴》、《寶貝計劃》等在中國電影界引起廣泛關注,並獲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影片。

副會長孫紅雷:

著名演員。1997年從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是中國時下最具實力的青年男演員之一。1998年憑借話劇《三毛錢歌劇》獲得了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隨後開始涉足影視劇。1999年出演了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此後還出演了包括《河流時光》、《周漁(blog)(blog)的火車》、《我為誰狂》、《七劍》等為觀眾熟知的電影作品。在電視領域,由於在《像霧像雨又像風》,《永不瞑目》、《征服》、《浮華背後》、《刀鋒1937》、《半路夫妻》等熱門電視劇出演主要角色,孫紅雷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並先後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和第四節電視藝術雙十佳表演十佳演員獎。

副會長張黎:

著名攝影、導演。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後到瀟湘電影製片廠工作。先後擔任多部影片的攝影工作。在從事攝影工作的同時,還兼做導演,作品有《逃出罪惡世界》、《假大俠》等,顯示了他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觀念。1995年在影片《紅櫻桃》中擔任攝影,並因此片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提名。近年來,與馮小剛合作,先後出任《一聲嘆息》、《天下無賊》、《夜宴》等影片的攝影指導。

副會長陳國富:

國家一級藝術監督,中國電影家協會第6、7屆理事,現任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自1983年從事影協工作二十三年來,他組織策劃了《國際國內影展》、《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及《中國電影百年暨謝鐵驪從影55周年》等一系列電影研討活動;組織策劃了《明天更輝煌》、《共同的陽光》、《皮鹿丹風采》等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活動。由於他突出的工作業績,被中國電影家協會授予先進電影工作者稱號。他組織創作的多部影視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

副會長倪萍

著名演員、主持人。1979年考取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系,在學期間參加了電影《女兵》、《山菊花》的拍攝,1982年畢業分配到山東話劇團工作,出演影片《流淚的紅蠟燭》和《祈連山的回聲》。1990年調入中央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在《綜藝大觀》及連續十多屆的春節聯歡晚會中的瀟灑表演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中國女性端莊睿智、賢淑大方的典範。近年倪萍重返影視圈,接連出演了電影《美麗的大腳》、《泥鰍也是魚》、《雪花那個飄》等,三部影片為她分別贏得金雞影後、東京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影後桂冠。與此同時,她參演的電視劇《浪漫的事》,也獲得業界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獎。

副會長:章子怡

著名演員。1996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1998年,憑借在其電影處女作《我的父親母親》中質朴單純的演出,一舉奪得第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百花獎影後等眾多國內國際電影獎項,立刻成為一顆最受人關注的電影新星。1999年,出演了李安導演的電影《卧虎藏龍》,開啟了她通向好萊塢的星途,並自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影星。近年來,她和包括張藝謀、王家衛、斯皮爾伯格等著名導演合作,參演了《英雄》、《十面埋伏》、《2046》、《藝伎回憶錄》等影片,斬獲了包括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電影華表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最新電影作品為馮小剛導演的《夜宴》。

副會長濮存昕:

著名演員。1986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89年出演謝晉導演的影片《最後的貴族》開始踏入影壇。1991在影片《清涼寺鍾聲》中和日本著名演員栗原小卷合作演出,扮演明鏡法師而引起轟動,確立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之後又陸續出演了影片《與往事乾杯》、《愛情麻辣燙》、《洗澡》、《一輪明月》、《魯迅》等,並曾憑借《一輪明月》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以及金雞獎最佳男演員提名。2000年,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觀眾最喜愛演員獎;2005年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此外,他在電視領域和話劇舞台上,成就非常高。作為公眾人物,他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近年來幾乎成為了中國最知名的公益品牌人物。

秘書長沈健:

製片人。1988年就職於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從事中外文學交流。1992始,擔任美國美中文化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副會長,開展美中民間文化交流。1995年至2000年,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擔任特邀研究員,在斯坦福大學及美國西海岸矽谷地區從事科技政策研究;同期創辦《矽谷時代》雜志,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2000年創辦閃亮文化傳播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2001年開始承製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世界電影之旅》等欄目,擔任製片人,並負責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海外報道工作至今。此外還擔任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等社會職務。在2003、2004和2005年度分別獲得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2004年在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主辦的「創新創意製片人2004」活動中被評選為 「中國百佳電視製片人」 。

秘書長孫崇磊:

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聯絡部副主任、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辦公室負責人。從事影協工作 20年來,組織策劃了包括《中國電影人大聯歡》、《紀念中國電影百年-雲南紅河電影周》、《紀念中國電影百年暨謝鐵驪從影55周年》等一系列影人聯誼及紀念活動。多年來,積極組織影人從事電影采風創作活動。1997年開始負責組織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獎工作及中國影協會員管理工作,2006年開始負責組織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獎工作。曾兩度被評為中國影協優秀工作者

㈧ 電影節有幾種類型

中國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
北京國際電影季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是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創新性、開放性和高端化、市場化的大型電影主題活動,旨在融匯國內國際電影資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將成為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重點文化活動,打造東方影視之都的核心活動。 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將於2011年4月23日至28日舉行,由開幕式、北京展映、電影魅力·北京論壇、北京電影洽商、電影音樂會、閉幕式等主體活動,以及「電影看世界」紀錄片(短片)徵集、北京國際電影季標志與海報徵集,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形象大使推選、電影藏品展覽等相關活動構成。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北京民族電影展也將同期納入電影季活動。
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介紹,北京國際電影季的地位要高於中國的任何一個電影節,因為他是相當於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融合在一起的作品,但舉辦的形式與國際電影節的舉辦形式幾乎沒有異同。
目前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不設評獎單元,但以後每屆都要設立,並且聲稱將要把北京國際電影季打造為高於中國任何一個國際電影節的地位,使之成為中國的「奧斯卡」,讓全世界影人都為之慕容。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㈨ 我國都有那些電影節

國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來歷
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雖然與同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戛納和柏林電影節相比,年輕得多,也稚嫩得多,但在成功創辦後的第二年即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6月,這個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都將如約而至,帶給您一場盛大的電影視覺體驗。
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的電影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也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說使上海這座城市實現了對中國的電影情結的一個夙願。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成功舉辦了10屆,每年初夏的這一國際影壇盛世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電影愛好者,也匯聚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電影界名流和時尚人士,使得電影節日趨國際化和時尚化。

閱讀全文

與兩岸三地青年大學生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頭後面有007是什麼電影 瀏覽:964
吳宇森黃秋生謝天華的電影大結局 瀏覽:862
日本純愛電影系列觀看圖片 瀏覽:565
電影摩根演員表 瀏覽:167
第29屆青龍電影節宋允兒 瀏覽:613
蜘蛛俠公開身份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66
電影電視劇網站大全瀏覽器 瀏覽:354
大上海電影電梯相遇的插曲 瀏覽:753
一部為兒子報仇的電影 瀏覽:974
滄州華北電影院的票價 瀏覽:895
訓什麼電影 瀏覽:23
電影不穿內衣圖片 瀏覽:670
八十年代國產大尺度電影 瀏覽:487
吳京和吳孟達合作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44
今年第一次去電影院文案 瀏覽:744
巴霍巴利王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6
張玲電影大全燕無雙 瀏覽:850
12生肖電影成龍版在哪拍的 瀏覽:842
講故事電影大全視頻 瀏覽:322
追捕2017電影演員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