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0年至今台灣電影的發展
2000年以後的台灣電影年產量已降至19部(2000年)/10部(2001年)/16部(2002年)/15部(2003年)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延續2000年以前的衰頹(例如信息發達,娛樂多元,電影不再是唯一)。其他原因則是產銷關系崩解,早期投資電影輔導金的片商,即使無法賺錢,尚能贏得聲譽,如今幾乎完全喪失市場機能,片商已經毫無投資報酬率可言,於是形成不斷壓縮投資,製作淪於粗糙,賣座更形慘淡的惡質循環,最後只有靠極少數打代跑的獨立製片奮力而為,造就了目前的年產量。賣座紀錄更是慘烈,居然會有賣座破百萬,登上年度冠軍因而「含淚慶祝」的荒謬場面。年產量太少的情況下,必然會衍生出兩個問題:一是按照常態分配原則,量少則不易質優。二是樣貌窄化,無法開發出千姿百態的素材/形式/風格。
B.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灣電影正在復甦,不過全球看來還是好萊塢電影的天下,電影產業就是工業,要專業化,細致化,內地電影現在很難國內開花國外也香。
C. 90年代的台灣電影的發展狀況
電影輔導金與90年代台灣電影
90年代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 電影輔導金 ,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到了䠖紀末,台灣電影已經慘淡到年產量近堋位數,台北電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砄境地。少數還在拍片不靠輔導金的導栔,或是有能力自籌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蠇的導演與製片,如 侯孝賢 、 楊德昌 、 蔡明亮 、 焦雄屏 、 徐立功 等。在艱困的環境中,一些新興導演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投入電影製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電影導演則仍固執堰堅持拍攝他們的 作者電影 。90年代起,台灣社會開始出現族群舠國家認同的對立情勢。在這樣的社會氠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開始探索 本省人 與 外省人 的認同問題,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演,1991)、《 無言的山丘 》(王童導演,1992)、《 戲夢人生 》(侯孝賢導演,1993)、《 多桑 》(吳念真導演,1994)、《 去年冬天 》 ( 徐小明 導演,1995)、《 好男好女 》(侯孝賢導演,1995)、《 紅柿子 》(王童導演,1996)、《 超級大國民 》(萬仁導演,1996)、《 太平˙天國 》(吳念真導演,1996)等。 90年代的另䠀個趨勢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式上力栂創新,如《 西部來的人 》 ( 黃明川 導演,1990)、《 阿嬰 》( 邱剛健 導演,1991)、《 月光少年 》( 余為彥 導演,1993)、《 暗戀桃花源 》( 賴聲川 導演,1993)、《 十八 》( 何平 導演,1993)、《 寶島大夢 》( 黃明川 導演,1993)、《 飛俠阿達 》( 賴聲川 導演,1994)、《 逃亡者的恰恰 》( 王財祥 導演,1996)等。
後新浪潮電影
李安與蔡明亮
90年代來除了 侯孝賢 與 楊德昌 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 李安 、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 蔡明亮 也分別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堉的《 推手 》(1991)以優異的導演技術為 後新浪潮電影 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 喜宴_(電影) 》(1993)不但獲得 柏林影展 金熊獎 ,在台灣本地與國際票房上均非常成堟。接著推出的《 飲食男女 》(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國際地位;堞此他就在美國 好萊塢 發展,備受好評。2OOO年李安的《 卧虎藏龍 》結合美中台港的資金與技術,在台砣於是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聲望栨到另一個高峰。與李安醇熟通俗的導栔技術相比, 蔡明亮 則展現他較為個人而陰郁的導演風格㠂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砄題材,蔡明亮把它的觸角深入都會男堳的慾望黑洞中,如《 青少年哪吒 》(1992)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砄生命、《 愛情萬歲 》(1994)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㠁《 河流 》(1997)與《 洞 》(1998)更直接描繪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頂,似乎來到了世界的盡頭。蔡明亮的頻影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礪十分灰澀難懂,使其作品雖聲名在外但在台灣一直是曲高和寡。其它在90幠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 陳國富 、 徐小明 、 王小棣 、 易智言 、 陳玉勛 、 林正盛 、 張作驥 ,以及獨立製作的 黃明川 、 賴聲川 等,也都有水準以上的作品出現。但9 年代台灣電影最戲劇化的發展莫過於素錄片的熱潮興起,至今方興未艾。
紀錄片在台灣異軍突起
台灣紀錄片 在近年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受惠於1987 ??的 解嚴 與 小型電子攝錄像機 的普及化。90年代中期以後, 文建會 開始支持紀錄片的訓練、推廣教育,堶他政府與民間單位也積極資助,並設砋各種影展與獎項以鼓勵優良紀錄片。堰灣出現一批年輕的紀錄片導演。他們䠆自社會各角落,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有的探索嚴肅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有砄則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雖然台灣紀錄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學基礎較礪薄弱,但整體的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也有一些影片參與國際重要 紀錄片影展 獲獎。在台灣 劇情電影 逐漸陷入困境時, 紀錄片 在台灣反而有較佳的發展空間。
台灣電影的發展歷史,很詳細,你參考下——
http://.zh.wikiax.org/
D. 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在影視和娛樂業方面,香港和台灣一直是比較發達的,在科技沒有這么發達的過去台灣和香港的電影是領先於我們的。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導演和國際巨星大多數都是來自於香港和台灣的。那麼,同處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總結:巔峰期的台灣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從商業和盈利的角度上來看香港電影要優於台灣電影,如果是從藝術的角度上來看台灣電影又遠超於香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沒有高低之分,你更喜歡哪個呢?
E. 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有哪些顯著區別
台灣電影最大的特點幾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灣的演員不會哭就不會演戲似的。香港電影寫實性比較高,將社會的黑暗面拍的觸目驚心。
F. 日殖時期,台灣電影的發展是怎樣的
日據早期的台灣電影,從攝制、發行、放映到觀看,都是日本人的特權。1901年,日本人高松豐次郎在台北西門町投映十多部粉飾殖民統治的新聞記錄片。台灣華文電影開端於1925年,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張雲鶴、李延旭等人成立台灣最早的電影團體「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台灣人的首部故事片《誰之過》,仍有殖民力量的參與與滲透。1929年,「百達影片公司」拍攝俠義愛情片《血痕》,十分成功。從1931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逐漸加強電影控制。一方面攝制、引進日本殖民影片,一方面禁止引入大陸影片,並限制台灣本土電影的活動。伴隨「皇民化運動」的興起,台灣電影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但台灣電影人並未放棄努力。1937年,台北成立了台灣人自己投資設立的第一電影製作所,拍攝的首部作品是愛情悲劇《望春風》,情節的本土氣息濃郁,可以說是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悲慘生活的寫照,較為成功。同時,台灣電影人突破日本人的限制,極力引入大陸影片,以民族文化與精神抵制日本的文化殖民。他們從上海、廈門、南洋等處購買電影版權或舊片。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抗戰結束,台灣各地近二十個映畫社放映大陸影片近三百部,包括三十年代左翼電影工作者攝制的影片,如《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漁光曲》、《愛情與黃金》等。
1941年12月,日本實施「電影界新體制」,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人無法製作自己的電影。
G. 如何評價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
你提到的台灣電影我都看過。也會為了一部大陸不上映的電影專門飛台灣一趟。
我這么理解台灣電影的多元化:
第一,可以拍成電影的社會議題更寬廣。至少在中國的審查制度之下,同性戀題材《女朋友,男朋友》是沒有辦法登上大熒幕的。
第二,台灣除了像大陸一樣的電影院(主要播放當季的電影)之外,還有二輪電影院,播放已經下了的電影,或者按照不同的風格設定的影院(法國有專門的文藝院線,也設定了單部電影的排片不可以超過當日的三分之一,總之,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光點電影院。 我不清楚是否有的資助。
第三,輔導金制度。 基本上,你提及的電影都拿到了輔導金。 也有人說,台灣電影越輔越倒。台灣本身市場就非常有限,如果只考慮在島內發行,收回成本的難度就較高。如果一味玩小清新,台灣電影也會走向沒落。
H. 台灣一部電影的上映期大概有多長
台灣一般有分首輪戲院和二輪戲院還有特別播藝術電影或比較小眾電影的戲院
以首輪戲院來說,視電影熱門度而定,以及電影院的廳數而定
大約數個星期,有些比較熱門的會播一兩個月以上
另外有些比較特別的影片,如iMAX技術的,因為比較少,所以一播就是好幾個月
大約兩三個月後會轉到二輪戲院播映
再兩三個月會發行DVD
I. 台灣問題一直扣人心弦,有什麼記錄台灣發展的電影嗎
2009年,一部名為《海角七號》的影片席捲了台灣電影界,其總票房達到了5.3億新台幣,它也被譽為台灣電影業的一劑春葯。影片通過一場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而舉辦的沙灘演唱會展開,在當地人堅持下,暖場嘉賓由一支臨時組建的當地樂團擔任,故事也在主唱阿嘉和演唱會監督友子之間展開。影片的成功,在於它足夠真實,貼近生活,引起當時台灣人的共鳴。
2、《夜奔》
「夜奔」兩字,取自京劇《林沖夜奔》,這就像是影片中的少東與林沖雪夜分別,即使生離也是死別。這部影片圍繞著三個人曖昧展開,這裡面的夫妻,少東和英兒,他們愛著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少東知道,他的內心永遠留有兩個位子,一個給英兒,一個給林沖,不過一個位子是妻子,另一個位子是愛人!
3、《最遙遠的距離》
幾年前,一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火遍大江南北,當時的人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來上這么一句,似有淡淡的哀愁。這部影片,就是那關於那個最遙遠的距離。小湯在努力的尋找丟失的愛情,小雲在努力的找錄音的主人,阿才則在努力尋找昔日的情人。三個人,好像毫無瓜葛,但卻緊緊連在一起。他們在經歷一段叫做追尋的旅途。影片的最後,小雲在海邊的左邊,另一個身影慢慢走進畫面的右端,就這樣,小雲與小湯,在同一個海灘。他們是否相遇了?這是導演給我們的留白。這一段距離,也就構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J.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香港電影吧,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在上世界90年代,當時的文化輸出也是相當厲害的,香港電影不僅是在國內地位高,在日韓的文化輸出方面也是相當厲害的,當時韓國誰還不知道張曼玉王祖賢啊,由此就能看出來,當時的香港電影是真的厲害,那一群港星基本上是拍一部火一部,很多電影放到現在都很經典。
但是最近幾年,香港電影的水平下滑很多,基本沒有什麼好作品出現了,還是重復十幾年前的套路,武俠搞笑也沒有了新意,觀眾不買賬,票房和口碑都很慘淡。但是台灣電影和電視劇最近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視線中,台灣的影視業正在發展,我還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