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可以告诉我关于黑鹰计划的真相看过这部电影的发言,看完后感觉人权真的高于主权
楼主你好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黑鹰坠落事件,指的是美国1993年在非洲国家索马里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在当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发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目的是捉拿索马里军阀头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直升机上的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围攻,激战15小时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共有19名美军士兵在行动中丧生,而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
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是美国在越战以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1993年底,美国政府对索马里彻底失去信心,当时的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这次行动也使美军看到城市作战战术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进城市战术方法,为日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提供了经验教训。
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不仅仅是2002年拍摄的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的名字,同时在美国,这个词组也指代整个失败的索马里军事行动。
讲人权高于主权 只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集团用来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常用的借口罢了,他们只是需要这么一个借口或者是理由,来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物或者直接出兵或者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和制裁,只是为了达到他们自己的一些目的,并不是真正要为这些所谓的“无人权”国家的公民来谋取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② 南斯拉夫桥电影.影评..初2作文.800字左右
鹰坠落影评: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
摩加迪沙的忧郁-Mogadishu Blues,电影《黑鹰计划》的一首原声配乐;
首都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海滨城市,历史名城,风景胜地;配乐是Hans Zimmer作曲的,
旋律凄美动听;电影则讲诉了一个忧郁、悲伤的故事。
《黑鹰计划》我以前看过N遍,可是最近我听了一遍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才感觉好
象真正懂得了电影要讲的主题。
电影的画面很美,无论是在灿烂晨曦映衬下祈祷的伊斯兰教徒虔诚身影, 还是外表
很酷的美军黑色MH60直升机在碧海白沙上面飞驶而过, 拍摄讲究的画面令人印象深
刻,就连最后美军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长跑,也是用了缩短景深的远焦镜头, 狼狈
的场面都拍的很艺术化。
不过,本片是忧郁的,而且这优美的画面更加重了忧郁的程度。
记得第一次看《黑鹰》时,只是满眼残酷的巷战、种类繁多的美军装备、 简陋但是
颇具杀伤力的AK、RPG,144分钟转眼既逝;第二次看细细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
然后是看花絮、听评论音轨,最近一次是听原声配乐。
Leave No Man behind!
这句美军的座右铭,相信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这句话还频繁的出现在各
种《黑鹰》海报的显著位置上,几乎就成了整部电影的浓缩标志, 但仅仅是标志,
却不是主题,这句话只是代表着三角洲特种部队和游骑兵是优秀的作战部队, 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军魂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是可敬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装民众, 他们没有美军的
精良武器装备,没有类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壮语,他们有的仅仅是对美军
的仇恨和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没有可以标榜的军魂,却有着顽强不屈的民魂, 也是
值得敬佩的, 当我看着这些人数多到和美军不成比例的、愤怒的人群时,不由自主
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而本片就是讲述这样的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
时,由于导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 使我一开始过多
的注意了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我有机会可以避开
那精彩的画面而安静的倾听了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我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
的触到了那份忧郁。
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
一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被派到陌生的异国他乡征战, 他们面
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反抗的民众,战斗到最后,也许他们捍卫了自己的天职, 但是却
付出了生命,同样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这场战斗对双方来讲都
是忧郁的,是相当沉重的忧郁,是最悲伤和痛苦的那种忧郁, 但区别在于反抗一方
忧郁的有价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给美国大兵的则好象只有忧郁,噩梦般
的忧郁。
配乐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忧郁>,其实应该题为<“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忧郁>。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名翻译作《黑鹰计划》并不合适, 而是原意的《黑鹰坠落》更
切中主题,更符合全片悲剧的忧郁气氛,能浓缩全片的并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这句:
Black Hawk Down
空军一号影评:
又看一遍《空军一号》,越发感觉与其说它是部大片倒不如说它更象枪稿,越发感叹我们长期以来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靠谎言维系的国家当做典范。
影片刚开始,由好莱坞常青树哈里森·福特装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马歇尔就长篇大论,为了表示庄重和决心他尽量保持中低音:死者永记我们袖手旁观,死者永记我们沉默无语……
表达了美国对身处暴政的各国人民不能及时相救的忏悔,从此,政治上的得失经济上的算计将无法阻止美国捍卫道德的勇气;从此,美国绝不再向恐怖分子做任何妥协。
6名武装分子在一名内线的帮助下劫持了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马歇尔总统的光辉形象立即得以展现:为了身体力行刚刚发表的演讲,为了表现他对家庭观念的高度重视——一个在危难关头不抛妻弃女的好丈夫好父亲,他毅然留了下来,并迅速升级到兰博版。政治是现实的,《逃出纽约》里的总统就比《空军一号》里的真实许多,他没有留在被劫持的飞机上,因为2亿美国人民比飞机上的家人、幕僚更重要,因为绝密情报比总统本人更重要。
美国片就是好看,在这么紧张的时刻它还不忘幽默提及总统的棒球手套和与之映衬的毫无主见的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副总统。
超人在行动:他首先干掉了一名劫机者,随后放光了燃料,威逼看守人质的一名劫机者欺骗了两个战友打开了关押人质的房门。这里编的不太象,既然干了这一票既然是为了信仰怎么会受死亡的恐惧所左右?
劫机者头目为了逼超人总统出来同时也为了显示劫机者的暴虐,导演特意安排了他枪杀了一名漂亮的公关秘书,对女性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使观众认定劫机者禽兽不如。
看来,向隐藏的武装人员喊话“塔利班,你们这些胆小鬼!你们只能看着你们战士的尸体对着西方被焚烧,却不敢来为他们收尸”的美军心理战部队得到了马歇尔总统的真传,因为马歇尔总统也擅长激将法:“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是啊,恐怖分子们,你是一个男人,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出来战斗呢?为什么要杀害手无寸铁的人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那么,同样的,既然是男人,焚尸就焚了,但为什么在曝光之后说这属于卫生处理呢?你难道没有荣誉感吗?
也许是编剧尚存一点公理。当然了,不能一边倒,荤素搭配才让人更有食欲。于是,劫机者总算说出了指责美国虚伪的话:“你们为了省油钱而杀了数十万伊拉克人。”并对马歇尔的女儿说:“你父亲是西装笔挺只用导弹的杀人犯。”但这个插曲不足以抵消劫机者的残暴。如同刚吃完一碗鱼翅马上用减肥药拉得精光。
结果不用说当然是果敢顽强智勇双全的马歇尔总统取得了最后胜利,捍卫了荣誉履行了诺言,取得了精神文明——亲身实践了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总统的光辉形象;物质文明——拯救了被劫持的家庭和内阁成员的双丰收。
影片不光成功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英勇正义的美国总统,展现了可爱的美式理想主义,还随手对俄罗斯刚刚复苏的左派力量和欧洲小朋友小小调戏了一下:劫机者的理想是恢复苏联,免使俄罗斯人沦为黑道和妓女,那么左派简直就是恐怖分子的同党了;不知一直希望摆脱美国阴影的欧洲人看到自己的战机从头至尾为空军一号护航,搜寻救生舱比美国还要积极的时候是什么心态?
我的心都不禁为之澎湃了!
多好的一部电影!多么紧凑的情节和宏大的场面!多么具有精神感召力和道德优越性!但同时又多象一个神话啊!
为了对共产主义形成包围,为了防止共产党在印尼夺权,美国对苏哈托的残暴统治不闻不问;对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听之任之;对以色列针对阿拉伯世界的暴行公开纵容。它才不会管什么苏哈托屠杀了近四十万共产党人,皮诺切特让无数人失踪,沙龙一次就杀害了一千多名巴勒斯坦的老人和孩子。
凡是无力成为美国现实或潜在对手的,凡是愿做仆从国愿当表决机器的,无论怎样胡作非为美国都绝不会把它们列上黑名单——多象“两个凡是”啊!而如果不听话的国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没干就造谣硬说它干了),那美国就会发给这个国家的反对派无数桶油漆和不干贴,在大街小巷写满“他完蛋了”。
就连对当年脱离苏东集团的南斯拉夫,美国也表示欢迎并提供美援,尽管它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当然的意识形态敌人。杜勒斯国务卿曾对欲脱离苏东集团的华约国家许诺:只要退出华沙条约组织,美国不会以这些国家采取任何特定社会形式而顺利得到美援。这并不是说美国可以容忍它的社会主义死敌们,做事需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让华约缩水,然后再分而化之。这不禁让我想起《马桥词典》中马桥人的味觉,他们对好味道的形容只有甜一个字。同样的,只要底线是不反美,只要是跟美国的敌人对着干的,就会被美国认为是甜,就是“政治正确性”的最终体现。美国从来没干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傻事!
我不想简单地说谁是谁非,在国际事物中用这种简单的道德判断更显得没有意义。美国这么做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着想,美国所自夸的义薄云天也是为了达到推行自身利益的粉饰。这都很好理解,也可以理解。
但我完全不解的是,我们这样一个有如此深厚底蕴和浓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怎么会有相当一批精英分子长年追随这些不着四六的东西?怎么会人云亦云地重复骗子自己都不信的几个概念?怎么会以做“一夜美国人”为豪?
可能,这就是60年代与70年代的差别。所幸的是,享受80年代自由主义成果的60年代懦夫们已经到了他(她)们的深秋,而70年代出生90年代成熟的“中国优先论”者们,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间管理层。
辞藻华丽的枪稿可能还会继续蒙蔽一部分人,但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跳过枪稿,阅读正文。
这就是结论
③ 黑鹰计划观后感,在线等
谁的战争,谁在坠落
似乎美国每次的海外派兵都不是很成功。在后勤上性丑闻不断,在前线上又不断暴露射杀友军和虐待战俘的事;后方反战呼声随着死伤人数的上涨此起彼伏。
这就要反省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战争的目的。影片中的台词很能准确的表达发动战争的错误, “这不是你的战争,你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这是我们自己的内战……”。据研究机构调查发现,美国人是最不了解世界的人,世界的发展似乎与他们无关。美国人往往用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来思考看待替代其它国家的文明发展,其实这是个很大很大的错误。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点是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秘密任务衍生成战争事件。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数量不到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5000名以上索马里军人的猛烈攻击,在人数和火力相差50倍的紧张情势下,一场无可避免的战役展开。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堆积如山的弹壳洒落在战场上。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美军增员前往救援,并坚持“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
影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但除了错误的战争,还能表现什么呢?导演只好告诉观众我们不能留下同胞,因为他们会被俘虏,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多么可笑,美国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他们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可看看片尾的字幕,在摩加迪沙街头的战争中美军死亡18人,敌军游击队死亡1000多人,多具有讽刺意义。难道这些被称为暴民的人就应该送死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亲人?美国受过军事训练的特种部队们射杀这些业余游击队时,难道就没有想过他们的生命。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杀他,自己就会死亡。影片中唯一表现游击队亲情的地方恰恰是最感人的。一个美国士兵落单躲在平民的住宅里,他已被包围。当他从后门出去时脚下打滑摔倒在地,正是摔倒躲过了小孩的子弹。子弹误伤了自己人。小孩扔掉步枪扑在男人的身上嚎啕大哭,死去的男人肯定是他最至亲的人。美国兵这时没有开枪射杀小孩,他看了看,不知该怎么办,呆呆的几秒钟才择路逃跑。
美国人拥有高科技,拥有先进的武器,拥有最精悍的特种兵,制定了机密的作战计划。派不到百人的精兵执行抓人任务,时间计划不到半小时,几个部队协同作战,空中有阿帕奇直升机支援。地面有线人,一切天衣无缝,应该是一次突袭。但从部队出发开始,行踪就被游击队所掌握。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在高地拿着砖头手机在通报消息,敌人很清晰的知道出动了多少架直升机,从开始就被动,最后还陷入了令美军头痛的巷战,怎叫行动不失败。
过分的相信电子情报,听命于后方指挥部的调遣,完全不了解地形,怎么可能赢得作战。捍马式战车在狭窄的街道中乱穿,完全听命于空中直升机的调度,而直升机的指令又来自后方的情报中心,估计后方的情报来自于卫星或别的。但指令中断时,就只有挨打的命了。这些士兵完全没有了生存的嗅觉和机敏的经验。不知他们的特种训练都炼些什么。
在熬过了不眠子夜后,终于在增援部队的求援下逃离了市区,回到了安全地带。真不知街道两边目的当地平民的欢呼在讽刺还是嘲笑他们,反正我是不觉得是在欢迎他们活着回来。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士兵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参军的目的,和怀疑战争的真实意义。他们只有活着回来,这才是他们要考虑的。
谁的战争,谁在坠落,不是直升机坠落,而是美国人的所谓民主和解救的理想在坠落。士兵的理想在坠落。“你们没有谈判的权力,只有作战的义务”这时游击队对美军俘虏所说的。
④ 大家都看过《黑鹰计划》 《岁月神偷》吧,谈谈你们的观后感
我自己就不说什么原创了,给你看看迅雷的评论。
黑鹰计划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49612
岁月神偷 http://data.movie.xunlei.com/movie/58298
网页往下拉,才能看到长篇评论。
⑤ 电影《黑鹰计划》和游戏《三角洲部队5:黑鹰坠落》的剧情是完全一样
这不是什么谁先谁后的问题。黑鹰计划和黑鹰坠落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也就是说你看的剧情是真实发生过的。
⑥ 黑鹰计划这部电影是完全依照历史拍摄的么被俘虏的那名飞行员最后怎么样了,电影里没演啊
不完全是~~电影肯定要经过艺术加工的 ~~飞行员被释放了 最后有文字说明的~
⑦ 求一篇黑鹰坠落观后感
今天看了《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是要描写美国军人如何在索马里英勇作战,为维护世界范围内的人权而流血牺牲。 音乐很棒,尤其是结合了非洲土著的音乐,很有忧伤的感觉;镜头的运用也很棒,把复杂的情景勾勒地远近分明;效果当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鹰直升机,悍马装甲车,连我这个对军事不感兴趣的门外汉都觉得很酷。 有不错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错的地方。 我觉得最让我对这部电影不满的一点就是电影试图掩盖美国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电影的开始,讲到游骑兵队长被问到为什么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因为索马里的政局动荡,因为有30万人在屠杀中丧失生命,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教育,因为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视,所以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非常良好的愿望,非常诚挚的心灵。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当美国总统在痛心那些因为911事件失去亲人的儿童时,他有没有想过伊拉克因为禁运,有数十万的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当美国的大兵一边在奢谈人权、奢谈改造世界的时候,他们一边在挥起鞭子虐待俘虏,并以此来打发军营生活的无聊;当美国的将军下命令说不准射杀平民,即使是结婚的车队也被当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轰炸,即使是美国的保安公司都可以开着车,拿着枪,在大街上随意射杀平民,就象是一场打猎游戏…… “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时候我还能相信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语吗? 什么?人权?狗屁人权! 不就是为了石油吗?说出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可理解。但是,一边要做婊子,一边又要竖牌坊,让人觉得真他妈的恶心。仔细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说的那么干净,不要总是盯着达尔富尔! 历史上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还少吗? 哥伦布屠杀美洲土著,澳大利亚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着拯救落后的民族去的? 这部电影的开场白就是“这部电影基于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有个问题没有弄明白,这种真实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停止发生。 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吗?”
⑧ 黑鹰坠落读后感
今天看了《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是要描写美国军人如何在索马里英勇作战,为维护世界范围内的人权而流血牺牲。
音乐很棒,尤其是结合了非洲土著的音乐,很有忧伤的感觉;镜头的运用也很棒,把复杂的情景勾勒地远近分明;效果当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鹰直升机,悍马装甲车,连我这个对军事不感兴趣的门外汉都觉得很酷。
有不错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错的地方。
我觉得最让我对这部电影不满的一点就是电影试图掩盖美国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电影的开始,讲到游骑兵队长被问到为什么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因为索马里的政局动荡,因为有30万人在屠杀中丧失生命,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教育,因为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视,所以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非常良好的愿望,非常诚挚的心灵。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当美国总统在痛心那些因为911事件失去亲人的儿童时,他有没有想过伊拉克因为禁运,有数十万的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当美国的大兵一边在奢谈人权、奢谈改造世界的时候,他们一边在挥起鞭子虐待俘虏,并以此来打发军营生活的无聊;当美国的将军下命令说不准射杀平民,即使是结婚的车队也被当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轰炸,即使是美国的保安公司都可以开着车,拿着枪,在大街上随意射杀平民,就象是一场打猎游戏……
“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时候我还能相信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语吗?
什么?人权?狗屁人权!
不就是为了石油吗?说出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可理解。但是,一边要做婊子,一边又要竖牌坊,让人觉得真他妈的恶心。仔细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说的那么干净,不要总是盯着达尔富尔!
历史上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还少吗?
哥伦布屠杀美洲土著,澳大利亚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着拯救落后的民族去的?
这部电影的开场白就是“这部电影基于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有个问题没有弄明白,这种真实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停止发生。
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吗?”
⑨ 关于黑鹰计划的影评
黑鹰坠落总共看过5次以上,印象中最好的战争电影之一,说成是最好的都不为过。感觉这部电影的电影人确实是怀着向烈士致敬的心情在完成本片,在我这种业余的人眼中看来基本上没有纰漏,战术动作潇洒标准,装备还原也基本属实,特别是小队步行转移,巷战,类似于CQB场景的战术动作完成的非常专业,被弹面保持的一直都非常好。 其实所起黑鹰坠落就不得不说起摩加迪沙的一昼夜,毕竟这部电影都可以称的上那次事件的纪录片了。 美国在索马里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在战术上,没有控制沿途狭窄街道上的制高点,悍马车的装甲能力严重不足(有两辆布拉德利也不是这个样子啊~),新兵菜鸟(摔下飞机那位)直接担任特种作战的尖兵任务…… 在战略上,美国在索马里之行的是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是解救索马里人民于军阀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为何索马里的民众在当地军阀的组织下将美国士兵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海洋一昼夜。再为何巴基斯坦的维和部队明明拥有重装备却又魏巍缩缩不愿支援。 这部以真实为特点的电影,在每一个美军士兵死亡或者给特写,或者给慢镜,辅以悲凉的背景音乐,好不壮烈。而对立面的索马里众多的民众就像动物一样,高叫,冲锋,被射杀,死亡。再联想到被“解放”的伊拉克境内,隆隆的爆炸声。 长期以来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世界警察形象,恐怕和这次维和性质的军事行动的失败不无关系……
⑩ 电影黑鹰计划故事背景是
1993年10月3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
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9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30分钟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