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读后感3000字
重读马克思《鸦片贸易史》有感
今天闲下来,翻开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在第23页的《鸦片贸易史》,粗略翻阅了一下,文章也不长,于是静下心来看起来。看后也颇有感触!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欧洲对中国的企图!讲了欧洲对中国市场的幻想和贪欲渴求。由此给中国带来了危机。
在第一部分马克思借用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的话,讲了鸦片贸易与奴隶贸易之间的对比,指出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残酷的多!鸦片贸易腐蚀、败坏、毁灭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后,又摧残中国人的肉体,扼杀中国人的灵魂!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之中。
这一部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是马克思下面这些话语,马克思讲到:“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是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帝国,不顾时势,任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的联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的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在这样一切的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代表却是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中国人,要牢记马克思的这些话.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回忆了鸦片贸易扩大的历史。也指出了清政府不得力的禁毒措施。描写了贸易的扩大和复杂化。在贸易中,英国-------印度,这种关联体,作用非同小可,就是在今天,这种西方-------印度关联体对中国都是致命的。随着鸦片贸易的扩大和禁毒的措施的发展,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矛盾复杂化、尖锐化,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中英战争。马克思写道:“这次战争又使中国发生起义,是帝国国库完全空虚,使俄国能够顺利的由北方入侵,是鸦片贸易官方得到极大的发展。”
从这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西方 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复杂性。就是现在,情况也是如此,借鉴过去的经验,对今天意义非常重大!
在文章接近尾声时,马克思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了印度在鸦片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指出印度对中国的巨大危害!我觉得今天中这种意义任然存在。中国人要百分百的清醒!
在这第二部分倒是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马克思的话语:“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使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者,海关职员和一般官员。侵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以宗法制度为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舰船上偷运进了天朝。”
有意思吗?马克思说出了中国的今天人存在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今天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和那个时期有相似之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是政治上还是外交上,或周边国家关系上等等方面,任然和那个时期非常相似,也非常复杂!
❷ 读《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有感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首先,我想说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让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
度的书籍。
因为在大学里面,
现在能够静下来读书的人已经很少
很少了,
尤其是在崇尚快速阅读的今天。
由于电子书籍的快速发
展,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了纸质的书籍,
导致书卷气变成了电
子气。
而老师则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让我们可以尽情徜徉在书籍
的海洋,
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
尤其是接受我们这种扛旗专业的
学者们独特思想的熏陶,
而我阅读的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这样的书籍。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学好扎实的理
论知识,
尤其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的学生。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上,
一个比较好的方
法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章经典,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在教育活动中
,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放在首位的。
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
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
,
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
,
历史与现实
,
传统与现代
,
本
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
,
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
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迷茫和模糊现象。针对此情
,
我
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
正确对
待学生的合理诉求
,
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阐述我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之前我想
谈一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马克
思之后,之后代表了未来,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也坚信未来的马
克思主义一定会更加美好。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说:
“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是他
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
放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的的成就,那么外国学者如何看待马克思了?
这本《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英国的学者戴
维·
麦克莱伦同意也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书
《卡尔·
马克思传》
。
《卡尔·
马克思传》
一书中就谈到了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主
义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提出了在当今世界上依然影响最大的依然
是马克思主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
以百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
作为反抗的工
具,
马克思对宗教的描述给很多从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
力量:
“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
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
这些思想给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
的维度。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的巨
人。
无论其中一些理论多么令人感到疑惑,
无论其中一些价值多
么微小,
走过了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都是人类对共同生
活新方式的寻求的不可分割、永恒的一部分。
——戴维·麦克莱伦的《卡尔·马克思传》(第
4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445
页
这样的一种影响的大,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表达的是一种对更
为理想和公正的社会的希望。
或许正因为如此,
在这次世界性的
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在欧美再次畅销。欧
美的很多人又重新的拿来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出了回归马
克思主义,想要从《资本论》中找到爆发金融危机的答案。于是
马克思的理论在世界理论界中又一下子又热了起来。在
2009
年
8
月
20
日法国《新观察家》杂志一篇名为《回归马克思》的文
章中说:
“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航道让《资本论》有了重生的
机遇。
在最近这场经济危机之后,
有人在华尔街游行,
并喊出了”
马克思有理
“的口号,
也有人记起了这位各国思想家掷地有声的
预言:资本主义将不可规避的自我灭亡„„。”这些变化也可以
看出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因此,红旗不倒,阅
读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让我们受益匪浅。
而我将从以下几点谈一谈
关于《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我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简介
:
戴维·麦克莱伦,
1940
年生。曾就读于麦钱特泰勒斯学
校,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
现为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
客座教授,
之前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
也是美国州立大学
客座教授,
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它有关马克思主义的
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学术影响力。
他关于马克思的传记被公认
为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
思想研究文献之一,
是第一
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
至今已修订出版了
四版。他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的
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导
论》、
《马克思传》等。这些著作大部分在中国国内被翻译并出
版。
二、内容简介:
本书被誉为“对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它述
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
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
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再到当代欧美马克
思主义。这本书主要是讲发生在
20
世纪的,如苏俄、中国的实
践中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三、阅读体会
看一本书,
首先要看它的目录,
这本书的目录有
1
个导论:
马克思的遗产。五编
24
章节:
第一编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讲的是:恩格斯的贡献、与
修正主义的论战、激进派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列宁、斯大林和之
后的共产主义。
第三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主要讲的
是瑞典的委员会共产主义及葛兰西。
第四编
中国和第三世界,具体阐述了中国模式。
第五编
欧洲和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讲了法兰克福学
派、
德拉沃尔佩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英国的马克思
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从目录中不难发现,
这本书有
24
章,
可谓是按照马克思死
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很清晰的概括了。根据
这本书的目录,通过阅读,可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可以简单划分为欧洲阶段、欧洲到亚
洲阶段、战后阶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
50
年。
首先,
欧洲阶段。
随着
1847
年在欧洲伦敦诞生的共产主义
者同盟,发布了《宣言》,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从
此蓬勃发展。在这之后,
1869
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其
后在欧洲诞生的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于此同时,
1871
年,法国
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巴黎公社,这
些都算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紧接着
1883
年,
马克思去世了,
恩格斯负责领导第二国际。
这段时间,
欧洲相对平静,
恩格斯趁此机会把欧洲各个国家的社
会主义政党联合起来。
第二阶段:欧洲到亚洲阶段。
❸ 玛丽和马克思 观后感英文 简单一点
知道,英文丢了: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种粘土动画,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阿凡提,国外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强,不得不佩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真的如此那真的让人无比感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玛丽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让马克思回答她的问题。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跨越大洋的笔友,一次次的通信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朋友,于是把对方看成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待。两个人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对方,直到玛丽来到马克思的门前。
显然,如果故事就这么简单并无法完全衬托出朋友的意义,而玛丽和马克思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互相体谅对方的痛苦到关系的破裂,再到马克思最终的原谅,其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玛丽更是为了帮助这个素未见面的笔友立志研究精神病学,最后又因为马克思的愤怒销毁了自己所有的著作,抛弃了丈夫的爱,陷入了彻底的失望堕落之中,如果马克思最终没有原谅她,那她就难免一死了。这种友谊显然超过了夫妻的情谊,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可怕的吓人。
显然,作者是想突出这种友谊的价值,这才叫真正的朋友,我记得以前常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玛丽和马克思就是这么一对知己,他们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叙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缺点,完全是一片真心。不知道为这部影片评高分的人是不是被其中的这种友情所深深打动,看见豆瓣上的评论,有人在看到结束玛丽走进马克思住处发现马克思已死的时候痛哭了,为朋友之死而哭,还是为这种伟大情谊的终结而哭?
好在玛丽没有哭,她静静地坐在马克思旁边,拉着马克思的手,默默注视着贴满了自己信的客厅墙壁,感受着这种温暖。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我猜玛丽会变的更坚强,这种友谊在她的心中永远不会枯竭,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她会再认识很多朋友,但唯一的朋友永远只有一个。
马克思和玛丽的通信很值得一读,语句浅显易懂却让人无比温暖,在不经意之间却又隐藏着人生的哲理,例如马克思写给玛丽的这一段话: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读完以后,你会有什么感触呢?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❹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1000
思路:在观看《不朽的马克思》后,从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加上影片所讲述的马克思的生平历程,再结合实事,引用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就好写于优美的文章。
正文:《不朽的马克思》讲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回溯和情感寻根。该片开篇就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明了要旨:“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为坚持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创作风格,主创团队力求从浩瀚如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突出重点,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该片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创作经过、内容品读为重点解读对象,真实反映了马克思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奋斗过程中创造的伟大业绩,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的精髓和要义,马克思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使观众在了解马克思及其理论的同时更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朽的马克思》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文献资料、深邃的思想内涵融入故事性的叙事,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通过以人带史、以事论理,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形象生动的细节展现、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把马克思生平事业和人生境界的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引人入胜。
进一步增强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进程的认识,增强对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不朽的马克思》讲述了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回溯和情感寻根。该片开篇就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明了要旨:“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为坚持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创作风格,主创团队力求从浩瀚如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突出重点,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该片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创作经过、内容品读为重点解读对象,真实反映了马克思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奋斗过程中创造的伟大业绩,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的精髓和要义,马克思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使观众在了解马克思及其理论的同时更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朽的马克思》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的文献资料、深邃的思想内涵融入故事性的叙事,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通过以人带史、以事论理,用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形象生动的细节展现、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把马克思生平事业和人生境界的故事讲述得激荡人心、引人入胜。
进一步增强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进程的认识,增强对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继承。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做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传人,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只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❺ 求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可以先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再亮明基本观点,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读”的内容不放松。其范文如下:
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这个神圣而又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哲学使人深刻。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最一般的规律。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它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如何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如何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如何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我觉得,它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是构建我们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
首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最大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而其他哲学相对而言是理论哲学。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点,我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方面是它怎样规范自己的哲学,另一方面是它否定什么。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强调实践。马克思批评唯心主义,比如黑格尔;批评旧唯物主义,比如费尔巴哈,认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实践。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觉得,马克思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提出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区分。
其次,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看法。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近80几年,唯物史观是其影响最大的一点。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到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都是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提法。
毛泽东不仅在唯物论上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对于辩证法他也情有独钟。对于唯物论他强调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辩证法他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同时,特别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凸显中国与西方和俄国国情的不同,最后也归结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按规律办事。
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了这个前提,中国革命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依靠的农民主力军、实行的统一战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也就不难制定出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创生过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迈出的第三大步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以中国化的姿态所做出的科学回答和自觉回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确实收获了很多: 我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本质规律都是隐藏在表象里面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不过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究竟真伪如何,还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甄别。
我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尤其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摄取能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都是属于社会的,只有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分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果实。
我明白了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就应该分析哪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因素,要善于击中要害,有的放矢,绝不能因小失大,“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懂得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快,但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5)马克思电影及观后感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2、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
4、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❻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350字 中文
本来不想在考试的时候看一些影响心情的电影,但还是忍不住。每当考试之前要专心看书的时候就特别想看电影。一个字——懒。
玛丽和马克思,一个南半球,一个北半球,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因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以及各自孤独的心而连接在一起,最终成为知己。
影片的最后写着:“上帝赐予我们亲人。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直到这句话的出现,我才焕然大悟,这是一部歌颂友谊而非亲情的电影,所以里面关于亲情的内容总是那么的令人悲哀,甚至连爱情也变得不堪一击。
马克思的童年的悲伤的,所以成年了的马克思一直都是一个人,而且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玛丽的童年也是悲伤的,一个意外产生的玛丽,长着一双泥巴色的眼睛,额头上还有一块粑粑色的胎记,这样的相貌使得玛丽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于是玛丽和马克思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笔友。8岁的玛丽总是有许多事情想知道,于是在心中谈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时也向笔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诉说自己痛苦的经历。44岁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感觉世界很混乱,无法辨别表情,过于敏感而且有点神经质,喜欢解决问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玛丽的信之后都会感到焦虑不安,但是这样的马克思还是会很耐心地一一帮玛丽解决问题,而且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玛丽。是玛丽让马克思开始敞开心扉,是马克思让玛丽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是玛丽让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因为马克思已经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乌利先生啦,是马克思让玛丽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是,就这样,矛盾出现了,玛丽把马克思当成病例出了一本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书。当玛丽将书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愤怒了。他觉得被信任的人出卖了,这么多年来,他以为玛丽会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错了,玛丽把他当成案例分析,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来的打字机上的“m”字条的时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错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帮到马克思,反而深深地伤害了最爱自己的朋友,于是玛丽步入了他母亲的后路,开始以酒为伍,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愧疚的等待着马克思的原谅。
但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尽管愤怒,尽管失望,但终究会过去的,时间会洗刷掉一切,于是顺理成章地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同时莱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环境恐惧症”救了正要自杀的玛丽。
“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
没有仇恨的世界是美好的,圆满了,世界也恢复了平衡,从此马克思的世界也有了“红色”。
今天看了这部制作精致的陶土动画片,影片的前10分钟着实无法吸引我,可能是因为人物与动物形象的“丑陋”,抑或是旁白平淡低沉的陈述,总之心底时刻有关掉播放器的冲动,但是动画的主题是我很关注的领域,所以继续往下看了。结果证明,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看完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这部影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关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Max曾经希望做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在和Max通信前,Marry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在Max由于自身问题没有回信的时候,疯狂地怀疑是不是她自己太丑太差,对方不想回信了。看到这里我突然发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问题,活在世上都有不容易的地方。把自己的缺点盲目地放大并且不断纠结在里面是很不理智的,对自己的缺点宽容一点,活着也就容易一点。对于他人的异样举动,越丰富的想象力只会带来越多的烦恼,对待一切,简单一点。
后来Marry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结婚,奋斗,成为了精神领域的专家。她开始研究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们,并且把Max作为自己的病例研究,还出了一本书,当她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Max的时候,Max愤怒了。Marry这里做的真的不对,她沉浸在正常生活的喜悦中,拥有100%的自信,却忽略了生活仍然混沌的Max的感受,将他们曾经真诚的交流全部忘了,亲手撕毁了这份患难与共的交情。这让我想到自己,当你处于优于别人的状态时,不能以此冠冕堂皇地打击别人,若不能帮助,哪怕不打扰,也好于这样带有炫耀式的施舍。
很喜欢Max的一段独白,他说不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人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为什么由他人制定规则,为什么路有饿殍的年代还有人浪费粮食,为什么诚实会被看做异类,而别人就被看做正常。人生也许就是一条小路,有的人是坦途一条,有的人的路上多了些污物,如果你很健康,那么你也只是幸运一些,你没有我路上的那些绊脚石。我们的路也许在某一点产生交集,我们可以一起分享鱼子酱,也许你还会陪我走一段,但终究要分开的,人生的路还是一个人走的。
这让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诠释,也许自己会有天生的某种缺憾,但是,它们只是路边的美景中一处污物,何必太在乎它而忽略了满幅美景呢?又何必要在乎他人如何嘲笑我们,人生的路是一个人走的,漫漫人生路,与某人的交集也只有短短一段,他们也只是美景中的一个小丑而已。要与某人分离了,也不必伤感,人生这一段,有你相伴,留下的美好可以用来回味一辈子,想念了,可以大声呼喊对方,因为我们从未走远……
好东西就是要评论的,不管是夸还是贬,都是关注的表现。
《玛丽和马克思》是我看过的动画里面最受感动的。不是迪斯尼的单纯童话或轻松幽默路线,没有爱情故事,不是喜剧人生;也不想其它类型的动画纯粹为了给孩子打发时间或增长知识的。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深刻到我心痛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遍,可是第二次却比第一次看觉得更能领悟到它想表达的含义。
也许是我这个人性格是心软、善良,所以对于这种弱势群体,不被大众所接受的群体有一种特别的同情之心,很想帮助他们。所以我对故事里的两个主角都会为他们感到难过。当然,更多的是感动!
看过了之后,我的心情更加平静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我们在自己的世界生活久了,没有别人提醒督促,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自己的偏执中,但如果有人把你拉出来看看你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太在意,过去了就过去了,人要向前看,不要为了小事而总是在原地纠缠不清。
也许玛丽和马克思都是怪人,可是他们却能在跨越大半个地球找到知己,并且能懂彼此,帮助彼此,相濡以沫。这真的很令人羡慕。我很受感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相信真的有这种人存在,特别是国外,因为这几年的文化融入,我也能推测一些。我懂世界上有些人孤独地活着,经历着自己的在别人眼里觉得悲惨的生活,而自己却全然不知,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哎,这样想想自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因为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又何必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心呢!
感动~~好想大哭一场!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真是应景啊~~~下次一个人在家,找机会痛快哭一场吧!
今天还想通一个道理。朋友跟我抱怨说她身边的好友和她喜欢的人都被另一个人抢走了,说她抢了某男去做男朋友就算了,连其他的也要抢去做好朋友、知心朋友什么的,于是气不过,自己郁闷。我想起我也会这样,突然站在别人的立场看这一切,就觉得很无奈,为何要去为这些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去懊恼呢。我们也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人生强求不来。有缘的终会在一起,虽然人的情感是冲动没理由的,不过人生就是这样,不会让两厢情愿发生地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淡定,而不是嫉妒。做好自己再说吧!也许这时候说不定你被别的什么人恨着呢!
周末来啦~~我要好好睡一觉!晚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