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观后感作文]先说主题思想,我怀疑导演本人是犹太人,或者他爷爷奶奶那辈被纳粹祸害过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思想丝毫不加掩饰就表现出来了——杀了纳粹还不过瘾,还要像印第安武士那样把纳粹头皮割掉;用棒球棍把纳粹人头砍成一滩脓水;用冲锋枪把纳粹人头打成一滩脓水;好容易留一个活口吧——还要在人家头上用刀刻一个纳粹标志,以示惩戒,电影观后感作文。好暴力啊。。。。。我觉得导演其实是想说,战争的本质就是邪恶的,暴力就是邪恶的;战争中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或许只有恶大恶小之分。。。。(苏珊娜最后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的脸,大仇得报的满足的表情——其实很像恶鬼)关于人物——那个犹太猎手太有个性了,虽然变态,但很有人格魅力;还有那个小鸡鸡在酒馆被打烂的那个盖世太保军官,也很职业;布拉德皮特演的那个bastard太有个性了,处乱不惊,浑身是胆,很有领导才能;他召集反纳粹游击队时的那段演说太让人印象深刻了,特别是这一句——你们一旦加入我的部队,就personally欠了我一笔债务,你们每人欠我一百张纳粹头皮;我要我的头皮!————布拉德皮特曾经在《燃情岁月》里扮演过一个崇尚印第安武士传统的人,崇尚扒人头皮。。。。估计他干上瘾了。。。。那个苏珊娜,穿着鲜红的连衣裙,依在圆形窗户前,看着外面鲜红的纳粹党旗思索着复仇。。。。这时候响起的那段音乐,浑厚的男低音-——————太爽了!震撼!导演实在是有才!还发现一个事情——小酒馆的那个枪战,很快,让人眼花缭乱;几秒钟就硝烟散尽—— 仅有一个德国兵安然无恙的幸存。。。。。我慢动作放了好多遍——————发现——其实游击队这一方是有机会赢的,关键是游击队里那个会说墨尼黑方言的那个人误把酒吧老板当成是敌人了,朝酒吧老板放了一枪。。。。那一枪本可以打向最后幸存的那个德国兵。。。。。那段枪战太刺激了,还有枪战前的伪装被盖世太保识破的过程,太刺激了;还有就是这部电影很可贵的地方————有好几次体现出,德国士兵是很爱国的。。。。。。在孩子们的嘲笑和无知者的欺凌中,胡厚培、含琴夫妇和儿子舟舟一起承受。痛苦的承受的那些日子里,舟舟将来靠什么自立于社会,成为父母心头不能承受之重。或许是父亲的遗传,舟舟对指挥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从此,舟舟不顾刮风下雨路途远近,都会随着父亲所在的乐团排练演出形影不离……。时间孕育着天才,也见证着天才,终于有一天,舟舟在乐队枯燥排练的间隙,应叔叔阿姨玩笑般的邀请,一本正经地拿起指挥棒,用娴熟、优雅、准确的指挥,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一位电视导演发现了舟舟的天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向舟舟发出邀请……。从此,舟舟,这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弱智指挥家的世界五彩缤纷。舟舟的妈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捐献眼角膜来回报社会对舟舟的关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作文》。作为名人的舟舟,全身心陶醉在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动和兴奋之中,用指挥棒下流淌的音乐,告诉那些还在为有着和父亲一样痛苦的家长: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精彩视点:本片根据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家舟舟的成长经历改编。作为一部献给为抚养残疾人付出艰辛代价的父母的作品,影片写实性地、以舟舟的成长经历,赞颂天下父母的含辛茹苦。影片截选的舟舟成长的几个生活片段,凝聚着天下父母和社会的宽厚与仁爱,感动之余,更给与舟舟的父母有着相同不幸的家长以信心、鼓励。在影片中扮演儿时舟舟的魏凯来自武汉,外表颇像舟舟;舟舟本人在影片中担当男一号,本色出演成年舟舟;著名演员马晓伟、周洁分别扮演舟舟的父亲、母亲。1997年,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制作的、一部长达60分钟的电视记录片《舟舟的世界》,是关于舟舟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和电视记录片相比,本片中记录舟舟特殊的心智结构、艰难痛苦的成长经历、淡然的表现手法,都蕴藏着创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一定花了不少钱,,这倒是值得一看哦)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㈡ 例文 读《酒》有感 200字
酒,应该说饮,或喝。为何叫“吃酒”,据说这是南方人普遍叫法,古诗中也有“吃茶”一说,《水浒传》等电影中的“吃酒”更是司空见惯,所以“吃酒”一说倒是可以理解了。只不过我认为此书的“吃酒”决不仅仅是喝酒那么简单,而应该是以吃酒代指吃饭兼喝酒。
“民以食为天”,吃酒,正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需求。平常百姓所理解的“吃酒”或许只是单纯地张嘴、咀嚼、下咽等一系列填饱肚子的简单机械的动作,但名师大家眼中的“吃酒”却不然,它神秘,如时鱼对于谈正衡,虽是“一根香骨四两酒,”至今却再难寻觅。“鱼影已绝,银鳞细骨如云烟,曲高和寡,雅事凋零……”;它有趣,如鲇鱼对于李耕,初试之,平常,再试之,小异,三试之,极佳。此刻品的是鱼,也是吃鱼的心境了;它亲切,如稀粥对于王蒙,黏糊糊,热腾腾的碗里装的是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它迷人,如灌汤包子对于古清生,“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褶皱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著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然而它又令人失望,如河豚对于叶至诚,久闻其美味,甚至叫人“打耳光也不肯放手”,于是“专程为它而去”,品尝之后却“觉得味如肥肉,甚咸,舌头上麻麻的,可算异味。”于是,吃酒,早已化为一场味蕾和思想的奇妙之旅,或喜或悲,或甜或苦,都将是他们旅途中美妙的不可多得。
吃酒,吃酒,口不停,心儿灵,思想与触觉共舞,边吃边感受,也算得上是修身养性的美事。如张贤亮品羊杂碎,便在羊杂碎的骚味中品出了所谓玄学和“文化的断裂”,思想上不得不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了,也才有了这意蕴丰富的文章。酒,该吃,因为它既是满足我们欲望,慰藉我们心灵的食物,更是激发我们思考的老师。
吃酒,唇齿之间遗留的该是浓浓的家乡味或思乡情。无论是爱喝家乡的稀粥的王蒙,钟情于江南飘香的藕粥的李幼谦,还是为故乡的端午的鸭蛋自豪的汪曾祺,我们总能在他们笔下的食物中感受到故乡的美好与纯真。就如陈荒煤所说:“家乡风味的食物,既可饱腹,也可以清除怀乡症。”确实,无论我们长大后去往何方,无论我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故乡永远是我们割舍不了的一份美好的曾经,故乡的味道也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舌尖上,脑海中,心尖上。
做人要学会感恩,知足方常乐。可以看到,在书中,在吃酒一事上,作者们大多感情真挚,悠闲自得。无论是眼前的食物,窗外的景色,还是身边的好友都成为了他们笔下的赏心悦目与脉脉温情。正因为知足,所以在举杯抬著间尝出了幸福,即使是最平常的清淡小米粥也是极为难得;正因为知足,才有了他们吃酒的风度和对美食的精彩描述;正因为知足,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又一个阔达俊雅的灵魂,向往着,也崇拜着。于是,感恩,让世界更美好了。
吃酒!吃酒!吃的是酒,也是人生。
㈢ 富平春酒厂观后感作文
天在哪里 〔 作者:商曰云转贴自:无棣县埕口镇党政办公室点击数:44文章录入:笑看网络 〕 春天在哪里?当爆竹声声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满了红红的对联,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春天来了,就在那红红的对联里。 春天在哪里?当冰层对河流透着依恋,圣洁的冰凌化成柔波,急着戏水的鸭子下河了。春天来了,就在那刚刚融化的河水里。 春天在哪里?当不好的天气由大雪、小雪、雨夹雪变成了小雨,当听到雷电第一声隆隆的交响,当凛冽的西北风变成了柔柔的东南风。春天来了,就在那和风细雨里。 春天在哪里?当乏力的阳光开始振作精神,用温暖的手抚摸着大地。春天来了,就在暖暖的阳光里。 春天在哪里?当泥土开始松动变软,当干枯的杂草下面冒出嫩芽,当大地开始泛起一片绿意。春天来了,就在草根和土地的絮语里。 春天在哪里?当经历了冬的洗礼,干瘪黑褐色的枝头慢慢酝育包裹了绿意。春天来了,就在那苏醒的树枝里。 春天在哪里?当不知名的小虫子开始露头,当麻雀站在屋顶嬉戏,当燕子衔着泥土筑巢。春天来了,就在小动物欢快的歌声里。 春天在哪里?当桃花开了,迎春花开了,杏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天来了,就在那盛开的花瓣里。 春天在哪里?当路上的行人不再紧裹大衣行色匆匆,当老人开始走出家门晒晒太阳,当孩童跑出来快乐地放起风筝。春天来了,就在人们每天的生活里。 春天在哪里?当我们总结逝去的一年,计划新的一年,当我们告别昨天,满怀信心迎接明天,当我们送走黑夜,期待每一个崭新的太阳,当我们收获了果实,又播下希望的种子。春天来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㈣ 观看禁酒令教育片观后感
该规定为军队第三次明文规定“禁酒”,但在中央部委层面、全军范围内明文要求接待时不喝酒尚属首次。本次规定发布之前,军队总共发布过两次明文“禁酒令”,这两次“禁酒”分别是武警总队以及空军要求官兵在工作时间、午餐以及着军装时禁止在消费场合喝酒,“禁酒”的对象和场合相对比较少。但本次规定是由中央军委在全军范围内明文规定接待时不喝酒,也是军队首次明文规定“禁酒”,可见中央领导对于改变军队形象,提升军队运作效率的决心和魄力。
㈤ 电影观后感800字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㈥ 关于喝酒的危害的观后感
饮酒有其益,也有其害。适量饮酒(一天不超过一两),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气血运行,解除疲劳等好处。如果饮酒成癖,或暴饮而醉,均有其害:
1、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一次饮用乙醇75—80克可引起中毒;一次饮用乙醇250—500克可以致死人命。
2、长期过量饮酒可以引起慢性酒精中毒,使记忆力、理解力、智力下降,出现手颤、幻觉等,甚至发生全身性神经炎。也可以造成肝功能减退,形成肝硬变。
3、长期饮酒可以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4、可以促使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5、食道癌、胃癌、肝癌在长期饮酒的人中间发病
网络文文库 有
㈦ 夜店电影的观后感800字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㈧ 杯酒人生观后感200字
《杯酒人生》:酒如人生,味在其中
红酒是葡萄酒的通称。一提到红酒就会与“浪漫”一词连系在一齐,尤其在情侣与夫妻间,红酒在朦胧的夜色下更有情调。近日观看了《杯酒人生》,这部由亚历山大·佩恩自编自导、由保罗·吉亚玛提,托马斯·哈登·丘奇,维吉妮娅·马德森等主演的美国电影让我对红酒有了别样的情素。
品酒不是比酒
曹操曾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由此可见,酒与人生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古代的诗人常借酒助兴后文如泉涌,胆小的书生们也常借酒壮胆后向心意的姑娘一诉衷肠,此刻的政客商界们常以酒为媒加官晋爵生意兴隆,年轻人在聚会时更是无酒不欢,就连一个人悲哀难过之时,也都会借酒消愁。。。。总之人生得意之时,酒逢知己千杯少年;人生处于低谷之时,酒不醉人人自醉。
人生不一样,酒味不一样。酒如人生,味在其中。其实,真正的行家能手不是在酒桌上能喝多少酒,也不是划拳时能赢多少人,而是喝一口酒就能品出这个酒的原料与生产年份。《杯酒人生》就是一部很好的品酒题材电影。
“品酒不是比酒,要看要闻。”正如片中的男主角那样:“摇晃酒杯,观察其缓缓流下的酒脚;再将杯子倾斜45度,观察酒的颜色及液面边缘,这是为了决定酒的成熟度。将酒摇晃过后,再将鼻子深深置入杯中深吸至少2秒,重复此动作可分辨多种气味”。
看完闻完后才开始细品。品酒时小酌一口,并以半漱口的方式,让酒在嘴中充分与空气混合且接触到口中的所有部位;当你捕捉到红葡萄酒的迷人香气时,酒液在你口腔中是如珍珠般的圆滑紧密,还是如丝绸般的滑润缠绵?此时可归纳、分析出该酒的甜度、酸度、圆润度、成熟度。最后将酒吞下,感觉酒的终感及余韵。
酒味人生需要细品
红葡萄酒的颜色会随着时刻而逐渐变淡,年轻时是深红带紫,然后会渐渐转为正红或樱桃红,再转为红色偏橙红或砖红色,最后呈红褐色。而白葡萄酒在它年轻时是无色的,但随着陈年时刻的增长,颜色会逐渐由浅黄并略带绿色反光;到成熟的麦杆色、金黄色,最后变成金铜色。若变成金铜色时,则表示已经太老不适合饮用了。
这些红酒颜色的变化,何尝不像人生呢?咱们从哇哇落地到毛发长全,从头发变黄到变白脱落,富有弹性光滑的皮肤开始皱纹四起,暗示自我的人生已接近尾声。回头想想,那些喝酒时的点点滴滴,你会清晰看到自我的酒味人生:
学校里同学生日时的开心祝福,失恋后一人独饮的闷酒,毕业聚会时的豪言壮语,工作不如意时的借酒消愁,为了拿下订单陪笑陪喝时的阿谀奉承,年终聚餐时领导对你敬酒时的虚伪点评(说你好但从不会主动给你加薪),同学习并领悟上那些混的好与混的不好之间的无奈与失落。。。。。。
要是成功了,有人跟你送好烟好酒,反之,你整天都要纠结送什么酒人家才会帮忙办事。酒如人生,味在其中,品酒时要从口感淡的到口感重的,这样才不会正因前一支酒的浓重而破坏了后一支酒的味道,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经历多了,苦受尽了,老了才能给自我的孙子孙女们讲出更有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