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皇太极的坟墓吗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故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它既保持有清初关外某些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与明清皇陵有许多相似之处。
2. 皇太极的昭陵的棺木被打开了吗还有地宫里面是不是像《国家宝藏》里面一样布满机关啊
皇太极没有棺木。没有机关,开放参观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虽历经战乱,所幸地面建筑保存完好,地宫也未被盗掘。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已经过修缮现已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前往游览陵寝的地面建筑。
和其他陵墓不同的是,因为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遗体是火化了的,所以地宫内并没有棺椁,而是骨灰瓶,也叫宝宫。因为随葬品大都与遗体一同火化了,因而,地宫的建筑也不是很庞大、复杂和豪华,这样普通的帝王之墓没有遭到“光顾”。
(2)皇太极古墓电影完整版扩展阅读: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顺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为昭陵。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对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清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皇太极的坟墓在哪里
皇太极一直期望能在五宫后妃所生的儿子中册立皇位继承人,真是天遂人愿,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最受宠爱的宸妃第一个给他生下儿子,此即皇八子,此子一出生就被立为皇储,而且皇太极还为此大赦天下。 说来也巧,庄妃在一年后生下了皇九子,尽管皇八子出生后一年多,就夭折了,但皇太极仍无立嗣皇九子之意,他依然寄希望于宸妃,想等宸妃再生育个阿哥作为继承人。 不承想经受丧子打击的宸妃,健康状况日下,不仅未能再育,而且卧病不起。崇德六年九月(1641年)正在锦州指挥战事的皇太极,得到宸妃病危的消息,立即从锦州往沈阳赶,马不停蹄,日夜兼程…… 但心急如焚的皇帝还是未能赶在死神之前回到关雎宫,宸妃怀着对皇太极的无限眷恋与牵挂离开了人世,享年33岁。关雎宫从此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真情,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希望,诚可谓:从此生死两茫茫,多情天子空悬念…… 皇太极失魂落魄,精神恍惚,虽然他也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作为一位清朝开国皇帝的责任—— “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但在实际上却不能从悲伤中自拔。就连攻陷松山、锦州,收降洪承畴这样一系列的重大胜利也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 庄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此下去,就是铁打的人也会被摧垮。在庄妃的建议下,皇后安排诸王大臣陪同皇太极到郊外打猎,散散心,谁料在行至蒲河时看到的竟是宸妃的坟墓,皇太极自然又是一番伤感。 表面上看来,皇太极依然在处理朝政,但庄妃心里明白皇太极的魂已经被姐姐给带走了。天崩地坼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降临,但立储一事又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会再次触动皇太极对宸妃以及皇八子的思念,弄得不好失去理智的皇太极甚至还会迁怒提出这一问题的人。 皇太极不仅自己被悲伤吞噬,而且要求其他人都得像自己一样痛不欲生,郡王阿达礼——即当年曾经说服代善拥立皇太极即位的萨哈廉的儿子,因在宸妃去世后未能如丧考妣,甚至“作乐”,而被皇太极夺爵。“作乐”尚且如此,何况立储…… 皇太极已经被宸妃去世所击垮,天崩地坼不知哪天就会降临。庄妃很清楚,不立嗣必然就会有一番争夺…… 本来按照当年皇太极那含而不宣的在五宫后妃所生的儿子中择立继承人的意图,也该轮到皇九子福临了。但身边的人包括皇后在内,谁也不敢提到这个会勾起皇帝伤感甚至发怒的话题,一个涉及到清朝国本的问题就这样拖着,真不知要拖到哪一天…… 庄妃所担心的一幕终于发生了: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多情天子终于追随他的心上人而去了。沈阳后宫一片悲哀,在悲悲切切的啼哭声中既有对大行皇帝的追思,也有对未来命运的担心,众妃嫔不会忘记17年前太祖晏驾时后妃被逼殉葬的悲剧…… 在后妃中只有一个人顾不上流泪,此人就是庄妃,不是她太绝情,而是她必须面对皇太极突然去世所造成的动荡局势,如果处理得好她的儿子不仅能入承大统,后妃被逼殉葬的厄运也就能避免。冷清的永福宫为她提供了梳理思绪的场所:多尔衮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会把17年前太祖去世时的旧账一笔勾销。 如今多尔衮是功绩显赫的睿亲王,32岁的睿亲王已经步入政治成熟的年纪,何况在他周围还有一母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以及两白旗大臣的支持,多尔衮肯定会为兄终弟及而全力一拼的。 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两黄旗,绝不会允许帝系从两黄旗向两白旗转移,而且两黄旗大臣中的核心人物都把同多尔衮竞争的希望寄托在长子——35岁的肃亲王豪格身上。
4. 阷於皇太极陵墓的电视剧
《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是讲盗皇太极陵墓的
5. 皇太极的陵墓找到了吗.
找到了
北陵,本名“昭陵”,位子沈阳城北约十华里,故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它既保持有清初关外某些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陵寝制度所改建的。所以它与明清皇陵有许多相似之处。
昭陵陵区范围,三十年代沈阳市政公所公布的实测结果:南北5.1华里,东西为2.6华里,总面积为12.4平方里。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其前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静房是御用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做祭品之处。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为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茔地。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是按“前朝后寝”建造的。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清朝逊国之后,昭陵虽然仍由三陵守护大臣负责管理,但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对昭陵无力做大的修缮,以至陵园建筑残破凋零。当时有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游北陵》诗:“涉足昭陵户与庭,辉煌眩目未曾经。莓苔满径无人管,杨柳山中犹自清”。写出了当时昭陵的真实面貌。从三十年代起奉天省当局将昭陵开辟为北陵公园,并设置监督员和管理员进行实际管理。昭陵自古就是沈阳重要景区,清代“陪京(沈阳)八景”里有“北陵(昭陵)红叶”。金梁在《奉天古迹考》中说:“北陵多枫柳,西风黄叶红满秋林,故名北陵红叶。”
6. 皇太极的墓葬发现没有
沈阳(盛京)昭陵位于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4年7月1日与沈阳故宫、沈阳福陵和抚顺永陵,经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游昭陵时,先游前部。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7. 找一部关于盗墓 皇太极墓的电影或电视剧
剧名: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
8. 盗墓人终于打开了皇太极的棺木 叫什么电影
《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
该剧讲述的是末代皇帝溥仪被困东北时,爱国勇士们为了保护皇太极陵中陪葬的一只神秘的红木盒子不被日本人抢夺,而深入皇太极陵,从此围绕这个盒子发生的一系列死亡,失踪等离奇事件。
9. 皇太极陵墓在哪里 皇太极陵墓介绍
皇太极陵墓: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10华里(皇姑区北陵大街北端),俗称北陵。是清朝关外3陵中最大的陵园。始建于1643年(清崇德八年),1651年(顺治八年)竣工。昭陵保护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所有的建筑以神道为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规整、礼制设施齐备的皇陵规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马碑、华表、神桥、石牌坊、正红门、石像生、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及门楼、角楼、隆恩殿、东西配殿、二柱门与石台,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等建筑。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申时-1643年9月21日亥时),满族,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