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对面》的观后感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果拿央视的采访类节目和凤凰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我个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央视的节目太烂,过于呆板。
如果拿央视的娱乐类的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还是同样的感觉。
当然,如果从财力、权力的角度看,也许央视一点都不烂。因此我想郑重的向关乎国人脸面大事的央视求个情,求您多点创新精神吧,先人们早就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不然还真的等死啊?
Ⅱ 谈一谈当前医患沟通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医院管理中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医疗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医院管理中患者缺乏对疾病、健康知识的关注,导致医疗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就使得患者与医生无法平等的沟通对话。医生在医疗诊断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作用,有着一定的优势,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而在社会上多数人员缺乏对医疗行业的认知,对于现有的医疗水平期望值相对过高,缺乏风险认知,认为只要自己支付了金钱就会获得满意的疗效。在这种状况之下,医务人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出现。
2、医务人员门诊需求较大
我国的医疗资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分布也缺乏合理性。多数的医疗资源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之中,这些医院中患者数量较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医疗沟通。而护理人员在面对大量患者、大量工作无法真正做到有问必答,无法基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缺乏服务意识
我国的医疗服务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医务人员有一种优越感。在医院管理中,可以发现多数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仅仅是以疾病为中心,缺乏对患者的关注。在多数的诊断过程中,会通过实验以及各种设备进行处理,这样有效提升了疾病的诊断效率,但是也忽略了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与交流。
多数的医护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以及沟通意识,可以发现,医务人员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的问题。沟通不当、告知不清、缺乏对医疗风险的沟通评价等问题,都会导致疾病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在一些医院中,医疗服务信息缺乏透明性,在治疗过程中缺乏信任,导致各种误解问题出现。而个别的医务人员缺乏服务态度与意识,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医疗纠纷问题。
4、法制观念淡薄
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的健康以及维权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一些医务人员缺乏对法律规定的重视,忽略了医学伦理,在医疗活动中对自己的治疗主动权过度重视,无法履行告知义务,没有对医疗内容进行解释、告知、签字以及保密等等,这样就会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因为法律观念淡薄导致沟通问题。
(2)医患沟通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沟通方法
1、预防为主的沟通: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只要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此类作为重点沟通对象,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在晨会交班中,除交医疗问题外,可把当天值班中发现的不满意苗头作为常规内容进行交班,使下一班医护人员有的放矢的作好沟通工作。并记录在晨会记录本中。
2、交换沟通对象:在某医生与病人或家属沟通困难时,可另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其沟通。
3、书面沟通:对丧失语言能力或某些特殊检查、治疗的患者可用书面沟通。
4、先请示后沟通:当下级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解释不肯定时,先请示上级医生,然后再沟通。
5、协调统一沟通:论断不明或疾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医之间,医—护之间,护—护之间要相互讨论,统一认识后,由上级医师对家属进行解释,以避免各自的解释矛盾对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的心理。
Ⅲ 医者仁心观后感
医者仁心观后感(1):
《医者仁心》,中央8 播的又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连续剧,被同行们一次次感动的一塌糊涂!
熟悉的工作场景,熟悉的事件,熟悉的案例,感同身受,不能不动容。
从医太久,一直努力坚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不让自己在重复的、甚至是机械的工作中麻木,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人,是生命,万不可大意;关注着年轻护士们的操作,婆婆妈妈地提醒她们严格执行各项操作,保护患者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对患者负责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负责。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敬业的,看了《医者仁心》,暗自汗颜,心还是不知不觉间变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么柔软,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时的热情、执着,快忘了什么是理想,还要不要追求?只道别人俗,却不觉自己庸。
剧中一句台词,让我颇震撼: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这句话让我心痛,真的心痛!
“大家一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啊,保护病人,也是保护咱们自己”,这是我近年来重复的最多的话之一,尤其最后那句,有时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今天一句“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让我不免心虚,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医生护士愿意时时生活在防卫状态呢?什么时候起医患变成了对立方?甚至敌我?互相防范、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关系变得那么纠结?扭曲的医患的关系是一把实实在在的双刃剑,伤害着双方!是什么造成的呢?今后医患该怎样相处呢?
我坚信人与人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互相信赖、理解、支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是迟早的事,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学医三年多了,可以说现在没有什么感觉,确切的说没有强烈持久的目标,一切都在慢慢的摸索中,不知道我们毕业后是什么样?刚才看完卫生部拍的一部片子《医者仁心》,他们说这部片子是在为医生平反,的确,讲述了医生的点点滴滴,很实际,很苦很累,各种医疗纠纷,人情世故,很适合医学生看。看过这么多部电视剧都是在看剧情,场景,没有认真去想过自己将来面临的是什么,只是一笑而过。而看这部片子时我的眼镜却湿润了很多次,这是从来没有的,很切实际。说不定我们以后就会这样,应该是说基本上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还有面对病人,面对家属,面对各种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精湛的手术,冷静的心境是一个好医生必备的。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优秀的医生不是我们在大学这几年就能学好的,只是在了解皮毛,太少了,更多的东西是自己以后在临床上摸索出来的,这是出自一个著名的心外科主任医生之口,或许他们只是个演员,但是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道出了作为一个医生的心声,医生的辛酸。
你明白吗?或许只有医生本人才能理解这种心情,医生现在是最苦最累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也许很多人认为医生是高收入的职业,我只想说那是他们辛勤劳动应得的,每天的夜班,急诊,手术,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想想你自己几个小时一直站在一个地方,我相信除了军人没有人能做到,有句话说一个外科医生必须有个好膀胱啊,那是必须的,必须练出来的。是什么原因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毅力?是生命,是责任,是承诺。每个医学生入学之前都要宣誓,那就是承诺。
以前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受人尊敬,而现在医疗商业化,利益化,完全被金钱控制。而医生也为之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而按部就班,甚至违背良心的做事,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原谅,医疗纠纷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医生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面容,变得和街上的流氓差不多,他们失去了尊严甚至自尊。病人,家属,社会的不理解,国家的重视不够等等导致医生就是在刀口边上过日子,整天提心吊胆,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没有意义,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现在呢,更多的是回避病人,家属的追打与质问。哎,悲剧
我不想说了,一切都不是这边日志能改变的,我们要做回医生本来的面目, 维持一切正义。
医者仁心观后感(2):
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是一部从多方面反映医院工作和医务工作者生活的优秀剧作,剧中那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剧中的许多情节令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更多的是引发我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思考。
故事首先从钟立行抢救一位不愿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脏病患者的情节展开的。当钟立行本着“生命第一”的信念,忍着悲痛将自己亲妹妹的心脏移植给病人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遭到患者女儿以“违背病人意愿”名义的控告。看到这里,不由使我得联想到:前几年发生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医院的一宗医疗纠纷,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将生产孩子的孕妇,为了保全孕妇的生命,需要行剖腹产,而丈夫坚决拒绝医院行剖腹产手术,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和护士缩手无策,孕妇最后死亡,却遭家属以医院“不作为”起诉。这两个事件的结局,不由得使医务人员困惑,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给具有专业技术的医生,还是留给病人至亲至爱的家属?面对进退两难的处境的医务人员,是坚守道德的情操,还是去遵守法律的尊严?如何使传统观念与现实法律统一起来?二者能否统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样解决?虽然不是我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想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思考并能够帮助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医闹的纠缠;有时病人的正常死亡,也会遭到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当我看到我们医院的院长受到病人家属的围攻堵截;当我看到我们的医生受到医闹们的辱骂殴打;当闻及兄弟医院的同仁们被病人家属打伤后放在水晶棺里……我的内心十分酸楚,难道病人的生命与医生的生命有高低贵贱之分吗?我们医生也是人啊!面对浩海无边的宇宙世界,人类尚未掌握的秘密太多了,它也需要人类的探索和发现。再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呀!诚然,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假如医生面对一名生命垂危而无人监护的病人,见死不救,那么医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你是一名医生与不是一名医生又有什么区别呢?假如不顾一切去坚守职业职责,那么由此给医院和医生带来的困难和意想不到危险,谁又能来为他们承担?假如医生处处来保护自己,病人的利益谁来保护?人性要不要泯灭,法律需不需要健全?这些亟待值得引起医学、伦理及法律界等人们的重新思考和关注。
另外,我们在病房经常听到有的病人抱怨,为啥账上无钱就给我们停药?为啥药费这么贵?为啥看病咋这么难……病人明明有钱,却不交费;清楚的诊断,医生何必再要求去做体检;医生安排的治疗,病人满腹狐疑;医生的各项交代,要求家属的名字签全。有人这样评价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不信任,却又依赖。防备,却要献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断,这样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造成这样的根源在哪里?我想这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病人的问题。是沟通、宣传、引导不够的问题,更是现行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问题的症结真的如此吗?我同样希望得到帮助和回答。
《医者仁心》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知识渊博、技术精湛、胸怀宽广的钟立行;损人利己、拉帮结派的王冬;埋头苦干、挨打受骂的刘敏……不过,本人是护士出身,我更关注的护士长刘敏的命运:一个被同志们公认的好护士长,一个挨打的护士,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妻子,一个用自己鲜血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没法照顾家庭的女人,最后却迷失了自己……刘敏遗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日夜颠倒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复一年中煎熬中,一点一点地变老,一点一点变得绝望”这段话,让我十分心痛。是啊!这就是我们护士们的心声,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曾经的理想、信念纷纷被现实剥离,造成这样根源是什么?我也曾多少次暗自叩问自己,是坚守,还是放弃?如果不改变我们护士的现状,我真担心会有人穿不过名利富贵的诱惑,穿不过红尘俗世的迷离。
《医者仁心》这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关于家庭、医患、同事、同学关系……通过这些说出了医生、护士们心中的酸楚、病人们的无奈和期盼、领导们的苦衷、职工们的烦恼、它是医生和患者的代言剧,它为医患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
《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看点很多,感悟博多,引起的思考也很多。总之:医患之间相互信赖、理解、支持、和谐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Ⅳ 余世维《有效沟通》观后感
看过余世维老师的有效沟通讲座,令我感触很深,不同的沟通影射出不同的事件结果,偏激情绪化的沟通往往是得到让人很不愉快的结果,也许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总是有那么多矛盾和纠纷,总是有那么多不协调的事发生,其原因,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沟通,或者说是因为不善于沟通,但是,所有这些沟通,最根本的基础工作,首先决定于人自身的沟通。
遗憾的是,人类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外,在经历了童心无忌、两小无猜的阶段以后,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人文科学已经变得那么的“无奈”,利益社会教给人们的是勾心斗角,互相猜疑。伦理虽然告诉大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实际提醒的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由于利益的驱动,人性恶的一面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巧取、豪夺、欺诈、玩弄、压迫、争斗......无所不用其极,沟通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人擅长表达自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善谈、有的善听、有的善行。善于交谈不等于善于有效沟通,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来说,评价有效沟通的标准应该取决具体的沟通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否对个人的发展及企业和社会有贡献。而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呢,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他认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并不是随意找人说说话而已,它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心态。一个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来,是很难与别人沟通的。因此,很少人愿意跟一个狂妄的人聊天。
在沟通的坚持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局部冲突,让沟通双方的心理感受很累。这样的沟通冲突问题,存在于对对方不够关心,没换位想一下,也就是站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乎他的处境;一旦他感觉到你有在想他的难处,那就很容易让感情产生共鸣,于是所有的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再就是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电脑无形中主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虽然人人都知道沟通的重要,却忽视了沟通,E-MAIL、MSN、QQ等等新的网络的沟通方式让人们更习惯与通过电脑屏幕的交流,越来越不习惯于面对面的交流,不可否认信息时代带给我们一个新的沟通平台,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不能顾此失彼,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这也正式所谓的有效沟通。
在余世维的有效沟通中,有大量的和国外一些公司、一些人的比较,乍一听,发达国家好像都奉行直接的沟通方式,实际不然,这直接并非是要中国人理解的“一针见血”,我们要学习的是外国人直接时的尊重和礼貌,中国人也有一些直接的方式,例如,让一个员工辞职,人力部门会讲:你不适合我们公司,公司决定辞退你!英国和德国人会这样讲:你的工作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好的业绩,现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一些改变,我们要有新的专业人员做这个岗位,希望你能找到更合适你的工作,祝你好运!听一下,哪种方式更能让人接受,我们要学的就是英国和德国的有效沟通!
Ⅳ 面对面访谈节目 观后感
偶然电视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对李连杰的采访。相信不少人挺喜欢看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正如该栏目没完没了的宣传的那样,主持人习惯质疑,质疑已经成了该栏目的一个典型的风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访李连杰节目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李连杰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例如对李连杰一基金计划和在上海的2亿人民币的豪宅的质疑,对一基金计划推动过程中捐赠人士金额不对外公布的质疑、对李连杰一边拍着武打电影一边说宣扬非暴力思想的质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档节目是觉得很爽很过瘾的,觉得一解观众心中块垒,我知道的是看节目的过程当中我的感觉是不爽,相当的不爽,不是因为李连杰,而是因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连杰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质疑后,我突然觉得主持人的问题显得有点愚蠢、白痴,尤其是通过李连杰的不断的诚恳的善意的微笑着的作答、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作答、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作答,你会发觉主持人的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质疑几乎都是多余、问的问题几乎丝毫没有意义。当然,这个感觉不排除受到李连杰的回答问题时候的从容、坦诚的态度影响或感染。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不觉得我是受到了李连杰的现场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尽管他是职业演员,还要说明的是我不否认主持人的部分质疑是有效的或者说机智的、可取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从主持人和李连杰的一个问一个答的表面现象来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沟通,一个尚且踏步在名利场、挣扎在名利场,为了完成好一期节目,尽可能的提高所谓的收视率;一个是已经洞穿了世事的无常、可以达观的笑对一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设计自己的后半生人生蓝图,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是在被动的生活,一个是在主动的生活。因为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再通过电视这个媒体展示给社会大众的时候,双方的魅力高下立判。试想,经常吃一样东西会不会腻歪?那么作为观众经常看这种三段式的质疑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而作为主持这样的节目的人会不会腻歪?如果会,那么有无革新的可能?或者质疑的过程当中有所革新?不要显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质疑,但是在质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据采访的对象有所变通?此刻你采访的是一个一心向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带微笑,不厌其烦的给你做解释,甚至透过他起先的回答甚至录制节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经可以知道对方是一个对生活持有什么样态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问他一个两个问题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结果,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随着你的发问的推进,随着采访对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传递的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回答,在观众的眼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贬值了。当然,如果你采访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你质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观众不会腻歪!问题题是这次的采访对象不是十恶不赦的家伙。普通的人在选择沟通和交流对象的时候都尽可能的希望双方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交流会变得简单甚至简洁甚至变成了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的问题,而不是不厌其烦的重复解释一个雷同的人生态度。与其这样劳心费神的解释过来解释过去,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那就是对牛弹琴嘛,还不如参加这样的《面对面》栏目。事实上,李连杰就是李连杰,他没有显得不耐烦,他很认真的老老实实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个质疑,他也一定要参加这样的节目,重点不在于澄清一些个人是非,而在于可以借助这个央视的媒体大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一基金计划和和平主义理念,甚至间接的教化世人。我们知道,主持人是在执行一项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说习惯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进的质疑式的发问已经成为他身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标签,这个标签也算是所在栏目的一个标签和特征,并且要靠这个明晃晃的有别于他人的标签和特征来生存来养大家糊大口。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绝对不是一个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问题是对李连杰的采访确实又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因为写这个东西,在网络搜索了“王志,他习惯质疑”,还真有所发现,据说他曾采访金庸老先生,也是质疑的了不得。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侠小说的巨匠,在华人圈子里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的作家,个人也觉得对这样的人物也采用质疑式的采访是严重不当的。也许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该接受这样的采访,中央电视台还有其他类似的访谈节目啊,那些节目参加参加估计效果会好的多,也不会因为质疑风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观众大倒胃口。其实,在写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的时候,我原来是没有答案的,此刻写了金庸老先生的这一个段落之后,我突然觉得也许问题出在了《面对面》这个栏目的定位上,它不应该以“质疑”来定位,更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做宣传,做一个有特色的节目并没有错,但是是什么样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虑,如果你非要把这个特色就定位为“质疑”,那么,个人以为,至少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栏目组的人有义务慎重的选择一下,不要为了做一个节目而做节目,到最后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结果……嘿嘿……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该栏目代表的是社会大众的喉舌,那么主持人是在代表观众质疑,所以也许把身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个群体的化身更准确些。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对面》栏目的观众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电视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们大家的组合体,他是你我的替身,这样的话也许在某几期节目中我们眼中的王志会显得不太白痴,相反会显得可爱也说不定。前天晚上看了一点点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主题好像是医患关系,其中提到了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反作用,事实上,现下的媒体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断章取义,滥用标题,甚至歪曲事实等丑恶的行径屡见不鲜。这个话题不说了。说另外一个。如果拿央视的采访类节目和凤凰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我个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央视的节目太烂,过于呆板。如果拿央视的娱乐类的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还是同样的感觉。当然,如果从财力、权力的角度看,也许央视一点都不烂。因此我想郑重的向关乎国人脸面大事的央视求个情,求您多点创新精神吧,先人们早就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不然还真的等死啊?
Ⅵ 《人间世》观后感100字
要点:
1、介绍《人间世》的内容。
2、我学会或者感悟到了什么。
3、我应该怎样去做。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间世》。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一个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肿瘤,成了一位骨肿瘤患者,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打击。他不能上学,他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更不能像健康的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
在他刚接受治疗时,他十分反抗,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他变得乐观了。一次,医院里开迎新会,他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剧烈运动,他却执意要参加,可见他是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啊!
病魔是无情的,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在2019年5月1日悄然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痛苦的700多天里,他的母亲为他拍摄了许多照片、视频,就为了希望以后还能听听儿子的声音。
直到他病入膏肓时,还想着以后长大了要照顾母亲,虽然这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我沉思了:世界上那么多人在和疾病抗争,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有时,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和死神抗争,但心中的希望之灯不能熄灭。虽然肉体是脆弱的,但心灵是坚强的!
Ⅶ 医者仁心观后感
首先不得不称赞一下这部电视剧,它的拍成,肯定费了很多功夫,里面的故事,都是当前现实中医患关系的写照,选取了前段时间国内发生的几个有名的医疗、医院事件作为题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的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处境。
很久了,以为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看电视再也不会感动了,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了很久,还流了几次泪。
喜欢钟立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善解人意,多才多艺。
但是有一点我发现他没有妻子,一个人每天孤单地在医院宿舍住,每天面对着一堆的医学书。难道优秀的医生都应该每天呆在医院吗?
武院长看上去应该有40多岁了吧?年纪这么大了,才生一个小孩,谁来帮他们照顾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