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抗击疫情电影《武汉日夜》即将上映,你在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对于许多喜欢看电影的网友来说,一月22号即将上映的抗疫题材电影《武汉日夜》十分受到网友期待。在2020年,相信我们收获最大的便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在这一时期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年里,我们不仅抗过了新冠疫情的折磨,同时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同样在疫情时期,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在其居民隔离阶段为他们劳苦奔波,送子送物,保障人民日常生活。不少医疗队支援武汉后,当地居民也向武汉伸出援手,捐资捐物为武汉人民度过隔离期而作出巨大努力。同样让我们非常感动,还有中国军人在此次疫情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军人召必战,战必胜的精神让不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居民感慨,这些逆行英雄在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好而默默奋斗。
⑵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观后感
看完之后给人的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拍摄的还是挺失败的,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那么优秀。最近有些拼凑感而且还有强行煽情的感觉。
打着疫情的名号,却并没有拍摄出合格的作品。所有的煽情部分全部在于,某个角色的突然离世,为了煽情而煽情。
还有很多让人觉得特别莫名其妙的情节,比如说剧中的老高夫妇。因为在停业期间压力太大,所以妻子去找丈夫的朋友要了之前借的钱。
结果刚要完钱没有几天,这个朋友就因病去世了。当时这对夫妻正在开车,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丈夫立马下车。之后就开始了,强行的煽情片段。
整体的叙事结构看上去特别的松散,毫无逻辑可言。相比较其他以疫情为主题的作品来说,这部作品实在是太单调了。给人的感觉甚至不如短视频混剪,让人看了之后无力吐槽。
很多人都是冲着贾玲、朱一龙谈恋爱去看这部电影的,但是最后却被恶心到了,为了强行煽情,让朱一龙这个角色下线了,原本已经抓住了财富密码,可是最终偏偏又让他们成为泡影。
贾玲,黄渤也救不了
其实这部片的演员阵容还是非常强大的,首先就是贾玲和黄渤,一个是今年最具新锐的女导演,第一次拍摄电影就斩获了五十亿的票房。另外一个也算是国内非常知名的电影演员,在剧中的表现也是非常细腻的。
除此之外一些老戏骨的加入,也让人觉得十分的期待。为了设计出一个特别温柔的奶奶角色,这个国家级的演员选择用撒娇加跺脚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另外一个老爷爷的情感。
其实在演技方面是没有什么挑剔可言的,每个演员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把角色刻画的也都很成功。可是剧本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所以就算是有很多优秀的演员来加持,最终得到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整部影片来说最大的弊病就是逻辑性问题,还有强行煽情会让人觉得特别的尴尬,真的是白瞎了这些演员的演技。
当时大家买票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是对这部电影满怀期待的,可是最后得到的却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有大量的打一星的观众。
与其打战疫情的名号去消费观众的情怀,不如好好地去创作几部优秀的剧本,真的是白瞎了剧中的几个宝藏演员。
⑶ 电影80后700字观后感
1
从人人网网友那边看到了推荐电影《80后》的日志后,看看海报觉得女主角长的还行,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这部电影。
电影以沈星辰和明远两位主人翁的成长历程作为题材进行描述,从他们的青梅竹马到不辞而别,再到高中成为同班同学,接着是相恋,大学异地恋,然后分分合合,最后终成眷属。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亲情、家庭的矛盾,导演刻意安排了两位主人翁都出自不太幸福的家庭。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取名《80后》未免言过其实了,至少它应该代表不了85后吧。当然80后毕竟是10年的代名词,仅仅把视觉停留在两个81年出生的主人翁身上难免在表达上有所缺失。可惜就算从80至85年的80后来看,电影的表达也很片面。电影所反映的80后只是城市户口的80后,我姑姑就是81年的,她和她同龄的5、6个孩子根本都没有上过多少学,我想他们看了那些主人翁在高中早恋,拉手的场景应该也没有多少感觉吧。
电影中还专门穿插了一些80后“特有”的经历:
玩陀螺,可惜啊,我小时候的伙伴们玩的是打弹珠、飞飞机、跳房子、跳皮筋等等,好像没有玩过陀螺。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曾听说过当时全国尤其是京城欢庆的场面很隆重,只可惜那时候我才初一,对这类国家大事还不太有想法。
2003年,张国荣先生去世,那时候我面临中考,而且还没怎么看过电影,所以对他也是知之甚少啊。
唯一有点感触的就是非典了,虽然我家乡那边没有什么疫情,但是大家紧张防范的气氛却也很浓,对于电影中反映的隔离、对发烧者的恐惧等现象,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97年的高中学生,就已经大大方方的眉目传情了?
电影《80后》所表现的是81年的主人翁在过着85后甚至90后的生活,导演之所以将电影题材定为爱情片,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比较小的80后能稍微有点共鸣吧。只是电影取名《80后》却也显得不太合适了,难免有赚票房的嫌疑。
如果让我拍一部以《80后》为名的电影,我可能会选择从“分化”的角度去表现。所谓的分化是指,农村一部分80后没有能读大学,出去打工了,而另一部分则继续读大学了。后来的剧情则会在两种不同“80后”的生活片段之间徘徊,当然如何将两种片段衔接,我暂时没想好,不然我就去拍电影了。
然而,事实上我的“分化”理论也是有一些依据的,因为我是89年的,我的同龄伙伴还存在一些分化现象。但是我们村里的90后已经不再那么分化了,就算成绩差,考不上高中,家里也会花钱买。
大家想看还是可以看的,不过想从中回忆自己生活经历的80后不能抱过高的期望啊。
2
从来没有对一部电影感触这么深,看过《80后》已经一个多月了,细细想来还是意犹未尽。
沈星辰和明远这对主角从小就被命运紧紧地握在一起,但是现实却将两人硬生生的分开。也许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也许是今生的割不断的缘分,两人相遇,并且感情迅速升华,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两个年轻人为了学业再次分离。但是距离去拉不开他们的爱情,他们心有彼此,都默默地坚守着属于他们的爱。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明远因为感激和于嘉相爱,如果说影片的前段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温馨,那么影片放映到这里就让人心痛了。
生活得变化总是意想不到的,明远坐牢了,在牢中与沈星辰的弟弟相遇,又被他所救。 当然影片的最后是以两人相爱结局。
男女主角经历了长达十五年的爱恨纠结,家庭变故,甚至是生离死别,更要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少年时代的伤痕。十五年,他们一直为挣脱心灵的枷锁和命运的羁绊而奋斗。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彼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以真实的画面演绎了80后年轻人的生活。 影片自始至终多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世界上是否
原本就没有永远的爱,就如同没有纯粹的白?”也让人们感慨:“我们都绝望的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
我是90后,没有经历过爱情,更没有权利评论80后,但是经历过高考的失败,进入济南大学,曾经在高中时宏伟壮志已被现实磨灭,看着周围一对对看似浪漫的爱情被现实分开,不得不考虑姐姐对我说的话"浪漫的爱情智慧在学生时代,当踏上社会就会明白,浪漫没用,物质生活比精神生活重要。做人要现实。”我承认姐姐的话很片面,但是不得不让人考虑。姐姐的生活很幸福,她与姐夫在学校相恋,现在有房,有车还有可爱的宝宝,很让人羡慕。昨天去看了招聘会,看着可怜的工资,都不敢想以后怎样奋斗。 90后的明天不应该重复80后的脚印,可是开路的过程又会是多么辛酸?
仅做参考
望采纳
⑷ 2020年作为疫情的一年,你都在家看了哪些好看的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确今年在家看了蛮多电影的,甚至还把很多老电影都重温一遍,回味这些电影的美好片刻,当然,我也看了蛮多新电影的,虽然今年特殊时期,但是也上线了很多好看的电影,而且种类都还蛮多的,有两部电影我必须得提一提,也是我今年看过所有电影中,觉得最为经典的两部电影,也是今年新上映的电影,这两部电影分别是《猎谎者》和《巨鳄岛》
⑸ 看电影白衣天使观后感作文
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功不可没的是我们可爱的医务工作者,是她们不顾生命危险,为SARS病人们撑起一片蓝天.
是啊,有多少
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连续好多天都没有回家了,她们远离亲人,远离孩子,她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工作中去,投身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她们不怕牺牲,正是她
们的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使我们恐慌的心理,得以平静下来.当然,也有许多白衣天使因不幸传染上非典而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时,我们是多么思念牺牲的白衣
天使啊,也多么痛恨非典这个无情的恶魔,剥夺了多少无辜的生灵,但这也会更加激励我们,要同非典抗争到底!
54岁的耿文灿是灌南县长茂镇冯村人,
他1964年学医,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卫生防疫岗位上,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非典疫情发生后,耿文灿的两个儿子、媳妇都在苏州打工,一个上小学的孙子
要他接送,他自己年龄虽然较大,但还是义不容辞地站到了抗“非”第一线.13日下午4时左右,耿文灿感到身体不适,但他还是一直坚持工作.下午6时左右,
正在给过往旅客登记体检的老耿突然感到头疼得厉害,一起值班的同事都以为他太疲劳了,劝他回家休息,他说:下一班的人还没来,我再坚持一下.6:40,耿
文灿回到5里外的家中,头疼得更厉害了,就叫10岁的孙子去喊医生,村卫生室医生耿龙洋到时,只见耿文灿坐在院子里,脸色发白,满头大汗,还伴有呕吐等症
状,耿龙洋立即给他量血压,低压达到170毫米汞柱,高压达到230毫米汞柱.这时,耿文灿说累了,想睡觉,说着人就倒下来.当喊来车子准备送往医院时,
耿文灿的心脏已永远停止了跳动.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医务工作者,就这样倒在了抗“非”第一线.
我们衷心祝愿,所有白衣天使幸福平安,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非典,托举起胜利的霞光、明天的太阳!
⑹ 关于疫情的电影
1、《传染病》
《在一起》是由张黎、沈严、曹盾、汪俊、姚晓峰等联合执导,张嘉益、雷佳音、杨洋、朱亚文、黄景瑜、陈数、靳东、邓伦、海清、刘敏涛等人领衔主演的抗疫报告剧。
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由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参加全民武汉抗疫的故事。
⑺ 疫情过后会有哪些行业崛起
1、美容行业
对于当代人来说,如何塑造和保持自己的外表是一项社会任务。解封后,个人形象的管理无疑是必要的。但之所以称之为美容这一大类行业,是因为理发、美容、护理、按摩等都是解封后大家的重要需求,能够相互带动着一个大行业整体的复苏。
有的小伙伴已经在家快2个月了,1个月不理发是什么画面呢?为此我认真搜了下头发生长速度,原来我们的头发每天以0.4毫米速度在往外冒的,1个月就是1.2厘米,长的快的男生能长1.5厘米,然后这个封控开始的3月,往前一数又是不鼓励剃头的正月,这前后就是妥妥的2个月,除掉各种假期一个理发师一年可工作300天左右,就是300*64次=19200次,那理发店的数量就是:22800/19200≈1.12万个,也就是说,上海市大概有1万左右的理发店,那解封后,这就是一场2500万和1万的一场对决;
而且理发又不像运送水果蔬菜,昨天在外地今天就可以在菜市,哪个tony老师不是学了至少3年才出师。
2022年1月,西安解封后第一个被挤爆的就是理发店。
理完头发,基本的美容,护肤等都会迎来新一波回升。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1~2月,美容仪在线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98.1%。这次解封后,美容仪、护肤品等需求会比封闭前展露出更多的市场潜力,有望提升在消费者心中的购买地位。
2、商场娱乐行业
疫情解封后,人们有了走出家门的机会,将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节奏,在安全管控允许下,肯定更愿意去户外感受新鲜空气,体验生活服务与日常交流。在这种基本需求下,商圈的回流是必然的。
而且,疫情的封闭,让人感受到物资供给的不易,但实际上在往日的常规生活中,比起基本生活物资,都市人群则需要更多体验型的消费,解除封闭后,这方面的需求也会促使商圈迅速回归。
特别是对于上海这种国际性大都市来说,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黄金地段更少不了知名商圈。在这些大型商圈里,汇聚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多种日常消费需求,都是隔离解封后都市人群最想要快速获取的。
另一方面,各地不同程度、不同时间的疫情管控下,快递受限,网络购物显现出疲态,其中一大部分人可能更加愿意去线下商超购买用品。都市的经济、社会交流也都发生在这里,曾经繁荣的商圈逐渐恢复生机,会更加提升城市的精气神,带动城市经济。
3、快递物流行业
快递、国内电商
其实这两个东西可以拎在一起说,毕竟没有买东西就不需要快递。以上海为例,今年截至2月底,上海快递累计完成5.6亿件,单2月一个月就2.6亿件,相当于每日929万件。而受疫情困扰,这段日子不是网点被封控,就是快递小哥经过某个地方被封控,自然就运输不畅通了。
此外,即使像广州这样,疫情并不严重,但民众的购买心理多少会受到影响,毕竟担心快递包裹残留病毒。
他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最近多地疫情便与快递包装有关,大家得知这消息,不但不会买,还会把最近买的快递给退了。
⑻ 穿越寒冬去拥抱你电影观后感
《穿越寒冬拥抱你》观后感 :“苦让你变成大人,爱让你变回小孩”,影片传递的真情直击人心,为大家注入一股抵挡寒冬的暖流。
平凡人,英雄事。看完点映对疫情开始时的武汉有了更直观的概念,许多人为了战疫无私奉献,带动了更多人一起努力,从几组普通人的故事深刻感受到了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
爱情、亲情、友情,感情把素不相识的人串联到一起,让整部影片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情。确实是催泪大片,但不是刻意煽情煽出来的泪,是因为过于温暖而落泪。朱一龙和贾玲这组真的很出彩,两人相处的情节太生动,整个厅都在笑;老年组的爱情最让人动容。整体上是一部很适合跨年带爱的人和朋友一起去看的片子,很温暖。
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每个人只是做到了大灾面前搭把手,衬托出了小人物的大爱。电影很温暖、但更多的是感动。愿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寒冬拥抱爱的人。
⑼ 关于疫情的电影有哪些
关于疫情的电影有:
1、瘟疫求生指南:
《流感》是由金成洙编导,张赫、秀爱主演的一部韩国灾难惊悚电影。影片讲述的是致命感冒病毒大爆发的时期,消防员“姜智久”与女医生“金仁海”共同踏上寻找病毒宿主之路,并在途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
⑽ 求一个关于疫情的电影
有一个外国电影,讲的是传染病,和本次的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别像,也是刚开始不知道,叫《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