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看完电影《紫日》,能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我看完电影《紫日》后,其实内心是五味杂陈的,家国仇恨真的很大,但是人的内心还是有善的,所以可能阵容不同,但是心存善意,信念相同的话,就可以成为了朋友。
⑵ 观紫日有感那些片段最深刻
1、军官命令手下新兵杀死无辜老奶奶的时候。2、日本兵把还活着的细菌试验者装进麻袋活活烧死的时候
很高兴为你解答满意望采纳
⑶ 电影紫日的观后感
《紫日》观后感
该片是一部以反映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中、日、苏三国人民
共求生存为主题的战争片,表现手法新颖、主题深刻。影片用“战”
与“和”的强烈对比以及贯穿始终的八音盒阐述了“紫日”的含义:
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
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
就会
改变颜色,降临灾难。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
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
带着不同的使命,
因为同一场战争碰到
了一起。
一个是对日宣战的苏联女军人娜佳,
一个是死里逃生的东北
汉子杨,
一个是来自侵略国日本参加挺身队的女学生秋叶子,
杨为娜
佳等苏联军人所救,
因为误入日军营地被日军包围,
后突围向北逃亡
进入大兴安岭,
途中秋叶子又为娜佳和杨俘虏,
于是三个来自不同国
度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开始了关系复杂而又艰难的森林逃亡历程:
杨
和娜佳为了逃避日军的搜捕,秋叶子则为了逃避杨和娜佳的控制。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
3个人的心灵不断挣扎,
不断受到着拷问。
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
,
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
友爱
,
影片用了3个人的内心独白串联起来,从每个人视角阐述了自
己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
在看不见硝烟的大兴安岭,影片用唯美壮阔的风景与日本侵略者
的罪行构成强烈对比。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
系列磨难,
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
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玉福的善
良所感染,
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
“
教诲
”
产生了怀疑。
那一望无际、
饱含大自然韵致的北国
林莽
;
有着童话般迷人景色的白桦林;
闪烁着
金色阳光
的河流;
浸透着瑰丽色彩的落日,
无不展现着浓郁的诗情画
意,令人神驰心醉。在这里他们明白了,不论怎样人类都是可以和平
共处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信任,而不是怀疑与仇恨。
然而,当他们走出森林,残酷的战争又重回眼前。铺天盖地吞没
绿野生机的火海画面;
法西斯刽子手惨绝人寰的暴行。
秋叶子也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在“战”与“和”的强烈对比下,影片的主
题也得以揭示。
这就是人性,没有任何一个人热爱战争,每一个人都向往着和谐
和平的生活,
但是,
在战争的总体背景之下,
敌对双方就是敌我双方,
那就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选取大战争背景下
的小环境,来表现反战的主体,把三个人困在一起,这样人性的张扬
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演绎出来的故事就会真实,
表现也就独到新颖
了。
反战的主题不一定就是罢战倒戈,反战的主题在每个人的心里,
影片中自始至终贯穿的八音盒就是这个象征,
音乐是一种符号,
但它
却可以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
甚至唤醒人们的灵魂。
在战争的硝烟下,
八音盒中动听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平静,
还有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
在飞机大炮下它是那样脆弱不堪,
然而它却用最柔美的音符唤醒
人们内心中仅存的一丝和平。
⑷ 写一篇《紫日》的观后感500字左右电影啊
紫日观后感
“看那太阳,紫色的。”
一群人缓缓地走向紫色的太阳。
看了《紫日》至今记忆由新的是1个中国农民,1个俄国女兵再加上1个日本女俘虏,在如画的大兴安岭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后就是那紫色的太阳。
时空不断地交错,这时才发现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中国人杨眼见着母亲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军装在麻袋被火烧。俄国女兵娜佳总是回想到童年旋转的木马被带有“卐”标号的德军飞机摧毁。而在日本女生秋叶子的回忆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终因残酷的战争而破碎。战争是残酷的,它破坏的仅仅是和平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它让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满野性的禽兽和满腔怨恨的皮囊。(观后感www.fwsir.com)当屠刀被举起,人类忘记了人类屠杀的是人类自己。
冲突在不断发生,因为每人的思想教育迥异,又不通语言,所以互相猜疑。杨始终不让秋叶子碰枪,还取出了枪中的子弹,总是怒视着秋叶子。娜佳曾因同伴被秋叶子害扫射秋叶子,也因愤怒对杨举起过枪。秋叶子因被法西斯灌输杀人的教育,几次三番想陷害与杨和娜佳。因为生活方式有了民族,因为民族利益有了国家,因为国家利益有了战争,因为战争人与人有了可悲的隔阂。
可是最后在色彩绚丽的大兴安岭,杨对秋叶子一次次的搭救,娜佳手中的枪一次次的放下,秋叶子禁锢的心一次次的溶解,带着他们找食物,度火灾。杨赌气地丢下娜佳分开走,娜佳孩童般的在后面追,秋叶子嬉笑着编花环。每个人心里都有原始的善良纯真,当紫色的太阳升起时,走在大兴安岭中的,不是中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只是三个互相扶持的人,梦幻般的大兴安岭消除了国籍,语种之分。一片一片无边无际的林子,阻隔了他们对外界的联系,也阻隔了恐怖的战争。
然而当走出了林子,又是一片腥风血雨,战败的日本人在集体自杀,然而竟然有日本兵是笑着走的。有一个天真的小孩手捧着炸弹,一个日本军官要拉开吊环时。秋叶子跑去阻止,罪恶的枪声响起了,秋叶子手中的花散了一地。愤怒的杨和娜佳开着车冲向了那个丧心病狂的日本军官。
“看那太阳,紫色的。”
一群人缓缓地走向紫色的太阳。
贯穿整个故事的秋叶子的八音盒经过了半个世纪,从满脸皱纹的杨手中,到了头发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后安放在了大兴安岭,当然安放在那里的还有对死者怀念与惋惜。
秋叶子曾说:“这一切终于都过去了。”杨愤怒地吼:“死了这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的确这一切并没有过去,还是有人没有承认那段历史,手上沾满鲜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庙社中,无辜的人们的冤魂在博物馆中哭泣。停止对战争的崇拜吧!低头认错并不是耻辱,而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⑸ 紫日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却也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于是,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
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却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女孩。为了能从茫茫林区走出去,国籍不同、语言不通的三个人只得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大森林里,他们经历了沼泽、山林大火、猛虎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
这时,传来了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正当他们满怀希望奔向林外时,秋叶子却不幸在一场恐怖的大屠杀中被她的同胞射杀……
第一次看紫日好像是是2001年,家里刚刚装了宽带,在线观看的,第一次看了就给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⑹ 观后感《紫日》小学水平200字——300字
观《紫日》有感
《紫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战时期,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国大肆屠杀,无数的生命在他们的屠刀下变成了冤魂。许多仁人奋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后垂死的挣扎。
一次巧合,一个坚强刚烈的俄国军官,一个敦厚朴实的中国人和一个日本女孩秋叶子在战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无人烟的白桦林中,只有这个日本女孩可以把他们带出茫茫无边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国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这个日本女孩却时时刻刻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们带到地雷区,带他们绕回日本军营……秋叶子不断地迫害他们,但他们却用纯真和善良感化着她。后来,他们走出了森林,战争也结束了,日本人因为战争的失利而自相残杀。秋叶子就成了日本自杀的牺牲品。
看了这部电影,我十分震惊:这个原本纯洁无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蚀下已变得邪恶丑陋。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原本该多少烂漫,这本不该是她有的狠毒啊!当秋叶子在沼泽中绝望地陷入时,那是怎样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还是……是不是只有当生命消逝的时候,在战争中的人们才会想到一丝丝温情?无数次的背叛与拯救,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她的灵魂,当秋叶子想起中国人不计前嫌地帮助自己,当秋叶子看到俄国女兵把她当作亲妹妹,她的灵魂终于找到了根,终于战胜了驾驭她的残忍与冷酷,尽管温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诚和友爱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点一滴地找了回来,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争后的希望。然而秋叶子离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枪口下,至死也睁大着双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还是对自己人生的质问?她的离去,是不是对她所犯过错的惩罚与弥补?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难过不已。
和平就是快乐,和平就是幸福!可秋叶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这也许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⑺ 看过《紫日》这部电影吗看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暑假组织看的,一向对学校组织看片没什么好感,所以刚刚看此片的时候其实在心里就已经给他上了一个不公平的烙印。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随着一幕幕感人肺腑的镜头,随着演员到位的表演,随着越来越充满冲突的人性,我深深的被震撼了。记得一个镜头,一个日本军官,叫一个士兵用刺刀刺男主角的母亲,士兵一开始很犹豫,但在长官的一再命令和斥责下,他最终还是刺了。那一瞬间我是怔住了,眼中噙满了泪,有愤怒,有同情,但更多的还是疑惑,疑惑人性的扭曲,疑惑战争的本质。还有一个记得很深的镜头,日本女孩在影片的最后见到了自己的国人,他们已经知道战败了,却仍然再为他们可笑的天皇,可笑的理念尽忠。士兵门将自己的亲人击毙在自己的枪下,就连小小的孩子也不能例外,日本女孩奔跑着奔象他们,口中喊着“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疯狂的日本兵却将她射杀了。那个不倒翁脱离了女孩的手掉在了地上,静静的用他的一双眼睛看着这疯狂的一切。瞬间,已经熄火的战车再一次开动了,我想他开动的理由才是必须战争的理由,什么为了国家,什么为了崇高的理想,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国家是什么?崇高的理想又到底是谁的理想?那不过是当权者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才向你灌输的,当你接受了这一切,那你其实就和影片那些日本兵没什么两样了,也成了明治天皇的行尸走肉。只有人性,只有一切为了人性而战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鼓励的,才是崇高和伟大的。影片的最后,在那个红的发了紫的太阳的余晖下,士兵们缓缓的丢弃了自己的武器,希望他们找回自己的人性。
⑻ 电影《紫日》后感…
《紫日》用镜头与观众交流
导演冯小宁在他的“战争与和平”系列作品的收山之作《紫日》(原名《紫太阳》)中,运用其个性化的镜头语言所讲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命运被战争连在一起的三个人的生死经历,揭示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主题: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这一主题贯穿于影片始终。
我个人认为,《紫日》体现了冯小宁艺术创作新的提升与突破。同以往他的作品相比较,《紫日》更多的是用镜头语言与观众交流。
冯小宁的镜头是浪漫抒情的:影片中那一望无际、饱含大自然韵致的北国林莽;有着童话般迷人景色的白桦林;闪烁着金色阳光的河流;浸透着瑰丽色彩的落日,无不展现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令人神驰心醉。
冯小宁的镜头又是直面残酷的:他用浓烈深沉的影调展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用长镜头追逐着铺天盖地吞没绿野生机的火海画面;用冷峻的目光摄录法西斯刽子手惨绝人寰的暴行。在《紫日》中,冯小宁的镜头表述尤其细腻传神:故事里中、日、俄三个语言不通,相互对立的角色之间从被动地互相依靠到主动、真诚地相助与沟通,这一曲折的心路历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举止、行动等一系列细腻生动的镜头语言进行表述。
而这部影片能让观众“坐得下去看完”并难以忘怀的最重要因素更在于编导用镜头讲述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影片的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延伸和发展,片中三位主人公于茫茫林海中逃亡的生死经历,他们所遭遇的枪林弹雨、沼泽、猛兽、山火和种种可能突降的灾难,紧紧牵动着观众的视线与情感。而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冯小宁始终以实现“感人”的艺术效果为创作基点,为此,他调动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音乐、音响、画面、色彩、光影,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感人效果。
⑼ 《紫日》观后感
《紫日》,是我看过的抗日巨片,曾让我三次流泪的影片,我感动于影片中所倡导的爱的色彩,也非常佩服冯导的正义、睿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整个影片没有太多的语言,大多是几近白描似的情节铺述和油画般的场景变幻,这正是北影绘画班毕业的冯导的特长,但正是那种场景、那种境遇,特别是人物的那种表情和眼神,成了令人难忘的记忆。
纵使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但在整个影片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冷酷战争背后的温暖真情,人心都是向善的,若果不是这样,片中的老杨和娜珈,早成了秋叶子的枪下之鬼,他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同时天涯沦落人,他们只有彼此帮助,才能走出困境,而在这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纯洁的爱意,正是感动我的一个方面。也正是这种浸透全剧每个角落的浓浓的爱以及贯穿全剧的音乐盒,是一个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东西,在战争、掠夺、灾难和死亡,只有人间大爱,才是永恒的。
⑽ 写一篇《紫日》的观后感500字左右
观《紫日》有感:中国电影需要一点精神
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后来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
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 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曾经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应该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应该想到 “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
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一定愤恨难平。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面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责任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他们一直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
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对比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一定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起,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可以开启民智。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