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上高观后感
《我的上高》是一本电影,是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我的上高观后感,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电影《我的上高》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致地用小成本电影的各种手段,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国难临头背景下读书人,中国人的风骨。
没有煽情,却会流泪。
特别喜欢片子中仿佛已快在中国大陆失传了的“酸儒”表达方式,含蓄,温和却坚定有礼。
电影画面简朴沧桑中带有很浓的文艺美感。
最喜欢县长夫妇俩那种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好像丰子恺的漫画。
重点细节是主人公是我党员。原本以那种惯常的非主流思维,一下就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围合甚至搞笑。 但历史上这个人物的确是中共党员。这就让这个主流剧的弘扬手法显得更高级了一些。从一开始的兵民矛盾到后来的雨水情深,同仇敌忾,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弱小的父母小县长,凝聚并且点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让它成为一种强大坚定的决心。上高战役是抗日期间比较少的几次漂亮的胜仗,最后的战役胜利从电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汇聚成的洪流战胜了强敌。真实可信。
电影里大爱和小爱都表达的很朴素真实,不带“喧哗”。要打仗了,黄县长要离家带民夫去助战前跟老婆说:“你是读书人的家眷……” “……别去城门口买菜,别人会以为你想跑……” 临走前吃夜饭,给老婆夹个菜,用手按住,不让老婆再递给孩子,这种无声的.爱,细腻感人。
主演田小洁演得好,电影台词和处理手法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含蓄淡泊却很精致一丝不苟。手法比常见的弘扬剧要“高级”一些。
世亏敏这个电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怎么会吸引我,刚开始是画面的美感和演员的演技让我没有立刻换台。后来才渐渐被剧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动。 很像电影情节本身的推进模式。 是真正的读书人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厚”自带的气场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没有天天做秀须必备的浮夸。
(也很喜欢罗将军这个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个性和正规军形象与黄县长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带戏剧性。 给片尾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必胜的决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张力的铺陈。
《我的上高》是一部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电影。首先,上高会战将星灿烂,它在众多名将之外,却选择了一个斯文儒雅的读书人作为主角,在这个读书人身上赋予了中国人的仁爱忠义和勇气担当。其次,它一改荧屏上战争叙事的套路,用干净、舒缓、沉实的电影语言使一部讲述战争故事的电影多了一层怀旧的文艺气质。
在南昌沦陷的沉重气氛中,主人翁黄清谷“官升三级”,来到随时可能成为前线的上高担任县长。他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一县之长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而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他履新的脚步格外悲壮。
到任以后,民不聊生的上高让他无暇拜见驻军司令罗卓英将军,但是,驻军屡犯百姓,为了保护子民,他上门与罗将军理论。第一次,罗长官给了他3分钟。黄清谷阐述了自己对“仁者无敌”的见解:不施仁政者,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罗不以为然,嗤之为“酸儒”;第二次,况钟氏被士兵强暴,投潭自尽,黄清谷“咆哮”司令部,痛陈军中顽冥肆虐、强买强卖、搜刮百姓、奸污民女、逼死人命:“将军若有包庇,上高百姓凭什么与大军共进退?”随后,他命令百姓罢市,逼使军队处决奸犯、整肃军纪。罗长官见识了这个“酸儒”的“辣”。第三次,罗长官召见黄县长,为县长扣下的重庆“贵人”的数万斤粮食求情。可是,“酸儒”县长义正辞严:“打起仗来,这是上高的救命粮!”“上高城小粮少,请贵人他处寻粮。”将军打量“酸儒”的眼神中有了几分敬意。
开战了。黄清谷冲进罗卓英的指挥部:“上高,空核守得住守不住?”罗卓英以一个“军事机密”相告:“开战后,我的司令部移驻城内。”靠前指挥,这是拼死抗争的决心。黄清谷转身,淡淡地说:“开战后,我随大军出征,家小留在城里。”回以破釜沉舟、舍命相陪的决绝。将军对着那个并不伟岸的背影抱拳致意。
“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黄清谷代表上高老表对誓死抗敌的军队许下了最朴素却最庄严的诺言。他也带领着百姓,不折不扣地践行着搜枝这个诺言。
第五次见面,是在一场激战之后的前线。视察阵地的司令长官,在一把油布黄伞下看到了疲惫的黄清谷和同样疲惫的上高支前百姓,高冷的将军脸上现出一丝不易觉察的感动。战事越来越严峻,在县城,罗长官的司令部,他们第六次见面。依然是那句直截了当的问话:“守得住守不住?”这回,罗长官把他带到军事地图前,详细解说当前的局势后反问:“你说我守得住守不住?!”然后,他们坐在了一处,如袍泽,如弟兄……
黄清谷与罗卓英的六次见面是电影情节推进的主线,两人从针锋相对进而彼此欣赏,互相感动,互相激励,同仇敌忾。这也是上高会战中民众与军队关系的写照——有过龃龉,却终能肝胆相照,并肩御敌。
“民众的伟力乃制胜根源”,学者们谈到上高会战胜利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上高人民。在那段岁月里,上高以贫弱之县力保障了驻军的所有供给,还出动了三分之一的人力参与支前。《我的上高》艺术地还原了历史。人民是军队最强有力的支撑,人民是军队的力量之源!
影片中,导演对一把伞的妙用颇具匠心:黄清谷在简陋的家里“宴请”保长们,作战前动员,他细细嘱咐每家炒多少米、备多少粮,往哪里去,并叮嘱保长们每人带一把伞:“自古只有官才能打伞盖,今天,我把这个体面给大家,每人都带一把伞,老表有事好找我们。”工地上,一颗炮弹打过来,修工事的老表纷纷逃散。黄清谷从土堆里爬起来,撑开油布伞,放在一边,继续奋力挥锄……老表聚拢过来——伞成了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如旗,如炬。在罗卓英的司令部,黄清谷接受任务,带领民夫将送上激战中的镜山。罗卓英说:“我的雨衣送给你。”黄答:“我有雨伞,老表好认。”语带双关,耐人寻味(黄清谷的原型黄贤度是中共特别党员)。
值得一提的是黄清谷的扮演者田小洁。这位出生于南昌的“戏骨”,把一个内敛含蓄,温和有礼却坚定执著的“酸儒”刻画得入木三分。出征前,他叮嘱妻子:不要到城门口去买菜,免得别人误会你要走;买米不要超过三斤,不要与百姓争利;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文质彬彬的民国风度与严酷的战争形成强烈反差,不煽情,却催泪。
上高会战以毙伤日军2.4万人的辉煌战绩被载入史册,历史会永远记得长眠镜山的八千将士,历史也会永远记住吾乡吾土,我的乡亲!
Ⅱ 《激战》电影观后感
《激战》 电影 观后感
之前看电影就当作是休闲了,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写过一些东西,但是总觉得看过了,没有记载,没有收获,那么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不看。也总觉得需要有些东西需要沉淀下来,坚持下去。
从哪里说起呢,这场电影是在家里养病的周末看的,显然没有电影院的氛围,但是因为有心爱的人一起看也觉得挺有滋味的(没有对象的不要喷我啦,伦家不是故意的啦)。电影又名激战:勇者不败,电影里的'男主人公是我蛮喜欢的演员张家辉,在剧里饰演的是一个过气香港拳王程辉,大家都会热情的叫他贱辉,其实他本人一点都不贱。生活没落的时候,是朋友拉了他一把,但是林思齐的出现又让他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为了帮助徒弟林思齐(彭于晏饰)参加MMA比赛,帮助他证明自己,达成目标,也同时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又决定重操就业。白天工作,晚上练习,回到家后还要照顾没有任何关系的同房租客梅婷母女,他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两个字,也同时带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或许我是被贱辉和阿齐为了证明自己的那份坚定所激励,也或许是被他们的不服输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一部励志的影片,适合男人看,但是也更适合现在处于人生失意之时的人观看。虽然影片调调整体上太暴力了点,但是他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或许是因为自己也处在这样的失意和迷茫的年华,所以对这部电影领悟最深的一个就是,永不言败,坚持下去就会成功。
或许更多时候我们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专注的为自己做一件事,证明自己,不要等到临走的时候,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都没有。时间是不等人的,不要自己将自己出卖。
Ⅲ 观看《激战》观后感500字
今天看过了《激战》,熟悉的感觉再一次袭击了我——我又家辉炭了。
两年的时间,得出一个结论:张家辉每年拍一部魅力电影,我每看一部可以喜欢一年。他若保持这个一年一部的作品效率,我可以持续地、有张有弛地,喜欢他到90岁。
那么,究竟喜欢他什么呢?
不知道张家辉有多高,印象里,他所饰演的角色总不是很挺拔,从来没有“器宇轩昂”这类气质,衣服好像也总穿灰色。联系到大器晚成的现实从业经历,戏里戏外的,哪怕他本人在现实里也是穿三件套的巅峰影帝,影迷也总是忍不住有所联想。
中年影帝,配角出身,多年锻打造就了一身鼠灰色的气质,躯壳里凝练无数挫败,千言万语难置一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是血肉色的港产老男孩;退一步,则化为黑色的鬼魅。
但是,不知为何他的角色很能给人以安全感。哪怕他演的是个罪犯,是个欠债三十万随时会被捅刀子的二流子……就是觉得这个男人很可靠,你会愿意和他做兄弟,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他照顾。
在《激战》里,【灰耗子辉】脱掉衣服,变成肌肉猛男【大只辉】,这个感觉还挺像魔法师变身——哦哟!这是谁呀?
他两种样子我都喜欢,因为我也有性格问题,总反感精英人士。我喜欢饱含痛苦的人物,喜欢咀嚼角色的负面情感。而张家辉人到中年,所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有很多酸楚。
【我们都这个年龄了,还需要别人明白吗?】
《环太平洋》里黑人将军也说了一段类似的话:
“你不知道我的人生故事……我也不需要你的欣赏或同情。”
最后总结一下影片:
优点:有笑有泪,演技上佳,身材极品,音乐与灯光出色,两个成长训练段落很精彩。
缺点:梅婷角色失败,多数台词不够精致,节奏嫌凌乱,负债戏有逻辑漏洞,影片主题和海报宣传语有偏差。
Ⅳ 观电影《太行山上》的感想
观《太行山上》有感
9月8日晚上,我们参加了团组织活动,观摩了电影《太行山上》。电影讲述了陕北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挺进山西抗日前线,与日军展开的生死搏斗。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受益匪浅。
片中有两次战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个就是发生在1937年9月下旬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下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区时,八路军居高临下,发动猛攻,将敌人分割包围,展开白刃战。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第二个则是10月中旬的闻名全国的129师一部奇袭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20多架,歼敌100多人。
我想这两场战役在抗日战争中是非常闻名的,之所以抗日战争最终能够胜利,也是因为平型关伏击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第一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表现、英勇牺牲和伟大的爱国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这种精神是难得的,宝贵的,应当传承下去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想到以前的人为我们做出的种种牺牲,更要应该好好的学习,因为好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为祖国的将来做出贡献,为下一代建造更好的生活。
因为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所以,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太行山上》。影片主要讲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英勇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不怕牺牲勇敢地打败日本鬼子。在《太行山上》,正面表现了以郝梦龄、卫立煌为代表的一批国民党爱国将领。尤其是郝梦龄,但见他从容不迫,临危领命。他的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偷生之意!”让人听来倍感豪壮。在激昂的音乐声中,郝梦龄持枪率众走出战壕,战死杀场。所有的国民党兵的尸体全部向前倒着,这一番场景怎不叫人激动?真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通过观看,让我了解了过去日本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历史,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它是历史上永远的丰碑。
《太行山上》观后感
本周四,学校团委组织我们所有团员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
影片以中国1937年~1939年的历史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电影表现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日寇的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一次出现了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
然而我觉得,《太行山上》不仅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片,还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片。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日军疯狂地在一个村子里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总司令已下命令让大家都撤离了。凶恶的日军便集中了整个村子里的民众,把他们全都关在一个房子里,命令他们只要说出八路军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们。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声。日军的将领气急败坏,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气弹。屋子里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没有人愿意屈服。这个时候,朱总司令正躲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村民们因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员与总部取得联系请求支援。身旁的将士不断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暴露他们的隐藏位置,但总司令依然坚持要解救受难的民众。在这危难关头,有一名将士出来用明语(也就是俄语)与总部取得了联系,顺利把消息告诉了对方。而正在偷听的日军却一头雾水,搞不清出他们在说什么。看到日本将领气急败坏又无能为力的样子,真是大快人心啊!后来,八路军支援部队到来,成功地解救出了所有的村民。
与之产生明显反差的是日军的残暴。日寇将领阿部规秀压迫被八路俘虏后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抢地的喊着:“我有什么错?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军都不杀我,自己人倒要杀我。天皇陛下,皇军必败!”然后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八路军之爱民如此,也难怪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朱德在平型关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听了这段话,所有在场的我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番话真是大有分量,简直是振聋发聩。我想,在此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团委让我们观看《太行山上》真是太振奋人心了。当然,通过这部影片,我们都深刻了解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当年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感人事迹,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我们这么隆重地纪念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以及我们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Ⅳ 《浴血广昌》的观后感
20XX年建军节前夕,有幸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浴血广昌》的首映。
《浴血广昌》以红军“反围剿”时期, “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为背景,再现苏区人民对党和红军的支持与热爱,讴歌革命先烈为了信仰,不怕牺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气概。
这部传承红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电影,在八一建军节当天上映,也是一份特别意义的贺礼。我的祖父辈都当过兵,打小就有军人情节的我,对这一类题材格外偏爱。书本上读到的历史再现在眼前,那种感受和烙印更加深刻。
战争戏拍起来不轻松,《浴血广昌》中枪炮声几乎没有停止过。电影放映结束后,我理解了主创们的用心,不断的战争场面就是再现真实历史,那时那刻,就是面对围剿、面对炮火、面对危机的分分秒秒啊。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的步履维艰”。可以想见,他们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经过了多少的战斗,献出了多少年轻的生命。
但就此以为这部战争影片里,只有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两军厮杀,那就错了。这部电影的“文戏”部分非常出色。有层次的人物设置,有机交融的人物关系。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人民”。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角色饱含的情感共鸣,与传统战争题材作品不同,这部电影力求用艺术手法再现当年流传在苏区的真实故事,突出战争年代的兄弟情、战友情、母子情。烽火中的爱情故事也格外触动人心,几个镜头的处理情感细腻,以小见大。
“长叹息与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银幕上,回眸那段惊险而又激动的岁月,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点点滴滴。随着先辈的足迹,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了。那个年代,在江西老区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军,都不抱着生的希望。而他们却义无反顾的做了,只为了一个信念,只为了和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能过上太平安定的生活。“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团结的、奋进的、经得起磨练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五伢子年纪尚轻,还在哥哥们的庇护下,也被哥哥们的坚定信仰影响,义无反顾加入红军。虽然初次上战场的他不知所措,虽然几次危在旦夕都是哥哥来解围、甚至卫生兵因他而牺牲的痛苦不已,但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军人形象。也通过他个人成长的蜕变和亲身经历,鲜活地再现了一个青年成熟的艰难之路,是何等不易。
喷射的火舌,飞啸的子弹,跳动的弹壳以及迸溅的鲜血,《浴血广昌》中的每一个场面都让人心颤。在激烈响起的枪炮轰鸣中,在点燃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对为此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留下这段历史,就是传承历史道义。向中国军人们致敬!
《浴血广昌》:轻生死重大义,有温度显血性
提起“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当下对其有所了解者只怕不多。而8月1日上映的电影《浴血广昌》正是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为背景,首次将镜头聚焦于1934年的中央苏区北大门,围绕赖婆婆及她的五个红军孙子这些普通小人物展开故事。其中赖婆婆一角是曾凭借出演《红色娘子军》荣获新中国第一位“影后”殊荣,现已年近80高龄的祝希娟老师饰演,老戏骨的倾力助阵为影片增色不少。
广昌某村民赖婆婆原本有五个孙子,他们都先后参加了红军,其中四人在一场场激战中相继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而小孙子五伢子在经过残酷战火的生死洗礼后,也由一个胆小斯文怕见血的农家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本就令人不忍卒睹,更何况是四个孙子相继牺牲,剩下的一根独苗也经常命悬一线,随时可能丧命,因此更叫人情何以堪……不过《浴血广昌》并没有一味地煽情,相反较为克制,它将重点放在了凸显军民大义和人性刻画上,因此这不是一部表现“光伟正”的传统英雄战争片,而是战争年代背景下小人物为家国,轻生死重大义、有温度显血性的悲壮故事。
所以,影片并没有只顾展现战争场面,台前幕后的主创很注意细节上的“以人为本”。因此片中不仅能看到以三伢子、大伢子、营长等人为代表的红军战士不畏牺牲、舍生忘死地搏命杀敌,还能看到目不识丁的平凡农妇赖婆婆关键时刻的深明大义,以及三伢子与何医生战火中的情愫渐生,更能看到五伢子初上战场时的胆怯懦弱,阻拦炸桥行动以至于延误战机连累无数红军战士无辜丧命的赖家族长的迂腐顽固……
以上种种,无论你对其行为或举动是笑是泪,是敬是讥,是赞是嫌,你都不可否认,影片对于人性的刻画较为全面客观,而且细腻生动,从而令人对这些片中人物印象格外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五伢子并非懦夫,他之前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少年,没有上过战场,不曾经历过如此残酷的生死场面,如今乍见,本能感到惧怕也是人之常情;而赖家族长也不是坏人,他只是墨守成规,恪守祖训而已,因此他死活要守住桥的行为也完全可以理解。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后来五伢子多上了几次战场后,已能独当一面,奋勇杀敌,再不是那个需要兄长庇护的斯文少年;而赖家族长也在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幡然醒悟,用生命点燃了炸药包!此二人在片中的最后表现非常震撼人心,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
另外,片中的战争场面也拍得值得称道。它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逼真还原了残酷战场如人间炼狱般的惨烈,不仅有枪战、肉搏,还有爆破、轰炸和碾压;不仅有刺刀、机枪,还有手榴弹、飞机和坦克;不仅有战壕战,还有巷战、林战和桥战……有如此一系列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特殊场景的烘托及渲染,令这个故事更显悲壮。而三伢子在莲花塘里躲追兵,五伢子和何医生一起过铁索桥等惊险桥段的融入,更是从侧面为彰显红军战士抗敌的艰辛不易与九死一生而锦上添花。
Ⅵ 谁能帮我写一篇1500字关于甲午大海战影片的观后感,1054729689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走出电影演播厅,思绪仍久久不能平静,一部反应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海上激战的电影,令我无限感慨。
这部影片描述了在19世纪后期,慈禧太后掌权,中国闭关自守,国家落后,政府腐败的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带领全体将士,邓世昌、刘步蟾等海军精英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登上各自的战舰,与日本海军在黄海海域上展开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铁甲舰队大决战,中方英勇反击。但是,最后甲午海战仍然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屈辱的一页。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童年讲起,基本尊重、还原历史,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
看完影片,我思绪万千。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却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打的落花流水。与同事交流,我谈到,看这样的影片,太沉重,太压抑。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落后,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清朝统治的腐败无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慈禧等人寄希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增强自身力量上来。慈禧太后为了举办万寿庆典,挪用了1500万两海军军费,北洋水师多年无钱置办装备。而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款,日本各界竞相倾囊。 制度的差异,领导者的思想,致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当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不自然的就会想起这句话。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它更是告诫我们当代年轻人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因为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不计其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的落后局面不断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中国距离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立足于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团结奋进,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它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国人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倾其所有,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做好一批批人才的铺路石,用我们的青春建设祖国,祖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因此,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看完电影,我还被一种力量震撼着,那就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爱国志士,他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蟾信念坚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们与敌人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但是那些爱国将士,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情到深处,我的泪水流下,为了那些英烈们,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气势恢宏的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在铁甲舰的残骸旁破浪驶过的一幕,一定感染了所有热爱祖国,关心中国海军发展的人们。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中兴起的北洋水师迅速成军,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舰,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今天,几乎是同一片海域上,一支崭新而强大的海军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老的东方。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
Ⅶ 《生死96小时》观后感400字
电影《生死96小时》是由苑本立执导,由聂远、叶一云、马强等主演。生死96小时剧情讲述一支红军侦察小分队,接受了为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开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过在安顺的96小时激战,最终以巨大牺牲完成任务的故事。
一支性格各异、出身各异、年龄各异的红军侦察小分队,接受了为红军大部队战略转移开辟血路的特殊使命,通过在安顺96小时的时间里,经历人生大考,小分队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生离死别,最终以巨大牺牲为代价,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完成这种特殊任务的人必须是一个有血性不同寻常的人。
三十几名小分队的队员性格各异,出身各异。但是他们个个都身手不凡,就像连长是红军中的老兵。他沉着、机智、勇敢。红军排长大黑,虽然很黑,有点粗鲁,到那时武功高超。战斗时很勇敢、顽强。干预担当重任,敢于流血牺牲,最后在攻打山寨时牺牲。
他们能完成这项特殊的任务,靠的就是勇敢无畏、本领和信念。如果他们没有这三项,他们就完不成这项特殊的任务。
我们应该向红军叔叔学习,学习他们这种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
Ⅷ 抗战电影观后感
抗战电影观后感三篇
我下面分享三篇抗战影片观后感:
【篇一: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篇二:平原枪声观后感】
影片概述
早上,我观看了电影《平原枪声》。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地区年轻的八路军干部马英在党的领导下,回到家乡肖家镇,率领苏建梅,王二虎等抗日战士,依靠群众同以中村,杨百顺,刘中正为首的日寇汉奸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秦芳之密切配合,发动群众,智取枪支,建立武装,攻占炮楼,巧杀汉奸,识破叛徒,粉碎“扫荡”……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出生入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将敌人消灭。
观后感想
看了这部影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股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升。
这些英勇的平原儿女们,凭着一种信念——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当风云突变马英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粮车,毁电线,拔炮楼,让敌人误以为马英仍在城外;在壮丁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敬之密切配合,救出马大娘,借敌人之手除掉汉奸吴胖子,马英等人也脱离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当苏建梅被捕时,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这些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挥起的鞭子,面对那一件件令人不寒而栗的刑具,苏建梅仍面不改色,对八路军的任何情况只字未提……
反之,那些汉奸和日寇更令人痛恨之极,他们的言行正与抗日战士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建梅与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的诱惑苏建才心意访惶,终成了叛徒……
抒情结尾
抗日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之歌。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要记住这段浴血历史。
【篇二: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