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1917》观后感
奥斯卡的《1917》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让人是又爱又恨,最好的调度,最好的摄影,这绝对是一场两小时的视听盛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两刷,甚至是三刷的战争巨作。但是相比一边倒的“吹爆”声,对于一个沉迷游戏的御宅,1917所带来的震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展现战争,而且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一战题材,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过之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却是:战地1真牛逼。
战地1是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fps游戏,有多人对战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详的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在游戏中都有着精彩绝伦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镜到底。
相比之下,无论是沉浸感、参与感,游戏都要更胜一筹。甚至连电影的强项,叙事上,游戏处理得也更加巧妙。
现在娱乐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游戏越来越像电影,电影越来越像游戏。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戏一路绝尘而去,电影却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战争题材电影无非两个论点,最常见的就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主旋律战争片。讴歌军队,抨击侵略者。这种片子并非国内独有,无论哪里,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种则是反战,批判战争,讴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来说关于二战的主旋律影片比较多,如《无耻混蛋》《帝国的毁灭》《辛德勒名单》《紫日》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恶人”符号,他们的作用就是给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观众都会痛恨他们。
因为二战是一场正邪非常明确的战争,无论怎么解构,纳粹和皇军是侵略者,也许其中有好人,但人们不关心,在影视作品中他们就是邪恶的。这一点在所有国家的电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关于一战的片子就比较微妙了,它们大多都是反战题材的影片,如《战马》《战壕》《圣诞快乐》等。这一类影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邪恶符号,也许有几个坏人,但并没有那个群体被贴上邪恶的标签。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战本身就没有对错。一战中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并没有明确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双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无非是帝国主义在工业革命中膨胀到了极致之后因为分赃不均而展开的内讧。在一战中,屠杀平民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场则显得非常暧昧,门德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大英帝国是辉煌正确的,德意志则是邪恶的……事实上,在大英帝国眼中,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是邪恶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英雄——团结、有爱、勇敢……而且有爱。
用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说,就是个圣母白莲。
这两个主角的所作所为让我甚至有种在看样板戏的错觉,除了战斗力不太够以外,这不就是两个抗战英雄么?怎么炸都不死,和法国老百姓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线的亲人,面对受伤的敌人还苦心救治,甚至面临暴露的危险也不愿在第一时间下杀手。
相比之下,德国佬简直就是抗战电影里悍不畏死万岁冲锋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拼命,对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剑相向,着实可怜又可恨。
若是战争刚爆发的1914年也就罢了,但是很难想象在经历过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后,这两个主角居然还如此天真。
一战不是正邪大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死亡人数相近,但一战的残酷程度远远胜过二战。前线是不折不扣的绞肉机,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参战双方在六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丢下了一百五十万具尸体。
人们称其为“索姆河地狱”。
几乎所有经历过索姆河战役的士兵都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然而门德斯却非常巧妙地将1917处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经试图通过批判战争的残酷来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反战者,但是所有反战电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这一点上,1917却是非常平淡地一语带过。
“只有一种方法结束这场战争——最后一个人站着”。
这是一没有任何意义的哀叹,甚至让人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上校是个明白事理的好人。但这并不是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展现战争的可怕。
为数不多直接描述“地狱”的片段里,两个通讯兵穿过弹坑遍布的阵地,他们看到了许多尸体,胆小的布雷克被吓了一跳。斯科菲尔德从瀑布落下之后,越过十几具尸体爬上岸。
花瓣飘落在漂浮尸体的河流上实在是惊艳的设计,但放在这里又颇令人费解:这强烈的批判,其对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敌人,还是参战的双方?
纵然尸山血海,观众最直观的感觉却不是对战争的厌恶,而是对于那些破坏美好田园的德国佬的愤恨。
这是主旋律战争片和反战战争片的根本区别。前者让人痛恨侵略者,后者让人痛恨战争。
我个人并不反感主旋律电影,事实上,很多主旋律电影拍得热血沸腾,香的很。可是将一场双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剧处理成单方面的过失,就颇有些甩锅的意味了。
网上对于1917的咱们声大抵和《鸟人》、《俄罗斯方舟》相同,都是对其一镜到底的表现手法赞美有加。
一镜到底的电影就吹爆,爆什么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长久头又显现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写实又过分写意,唯美的镜头和残酷的战争本应产生的强烈撞击却因为一镜到底所扭曲的空间而被扭曲。电影本身就在玩弄时间和空间,剪辑更是重要的电影手段之一。但是为了达到“一镜”这一形式,不得不舍弃几乎所有的剪辑手段,与之相对的,精湛的调度和镜头的连续性被发挥到了极致。
似乎从阿方索开始,好莱坞就开了个奇怪的头,许多导演开始迷信一镜到底,当电影的内核无法企及那些经典,当导演无力通过影片阐述自己的思想,那么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调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类奖项上的优异表现,奥斯卡给《1917》的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讽刺。
不过说了这么多,并能不能否认这仍旧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㈡ 《1917》观后感
《1917》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917》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院全线复工,除了一部还未上映的《八佰》,最为人瞩目的电影应为《1917》。
《1917》荣获第77届金球奖剧情类、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奖。不必多说,《1917》值得一看。
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项任务有多艰难,但他们还是出发了。因为这讯息关系着前线1600个人的生死。
全片一镜到底,长镜头到给人的是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触。我们能体会到的,该领悟到的都是战争的残酷。
“残破的村庄,火焰下的废墟,被砍倒的樱花树,飘满河面的花瓣。”看着这样的画面每个人都会感到窒息与压抑。
一路上可谓尸横遍野,尸体随处可见。河水中除了白色的花瓣,还有的是面容惨白的浮尸。镜头外的我们会感到害怕,但片中的士兵们却无视这些尸体,面不改色。是啊,这是战争啊,即使是死亡都是稀松平常的。
但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可怕的环境中的战士的信念与勇气,尽职与担当。
布雷克明知任务艰巨几乎不可能完成,为了完成士兵的职责,也为了自己前线的哥哥坚定地领命出发。
斯科菲尔德后来明明可以留在德军遗弃基地的地下室,和另一位幸存者——一位美丽的姑娘安稳地生活,逃离这场可怕的战争。可他面对姑娘的挽留还是选择走向杀机四伏的外面,继续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电影的另一个触动人心的点是两个士兵的战友情。
爬出己方战壕时,斯科菲尔德主动打头阵,让年纪稍小的布雷克跟在自己后面。
布雷克被德军士兵刺伤,临死之前拜托斯科菲尔德将自己的信物带给哥哥。而斯科菲尔德为了完成对布雷克的承诺,接下来的路再苦再难也走的毅然决然。
其实一开始两个人的情谊并没有多么深厚,但一起走过了这一段生死之路后深情厚谊也悄悄建立。
斯科菲尔德最后坐在树下,一张张看着自己家人的照片。或许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人了。他思念着亲人,也思念着几天前还一起并肩战斗的布雷克。战争最是残酷,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活着,他还是那样温暖的人,不过变得更加的`坚毅沉稳。
这里的斯科是幸运的,他没有成为冰冷无情,灭绝人性的杀人机器,也没有被他人杀害。
但鲜为人知的可怕事实是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数达到6500万人,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而二战中直接死于战争或者战争相关原因的)(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中国人应该都对战争有着一种真切之感,我们忘不了的是当年日军侵华灭绝人性的屠杀带给我们民族深重的苦痛与灾难。当年的抗战老兵大都已经去世,但日军的罪行永远不会被洗刷干净。
时至今日,这世界仍不和平。还是有人在纷飞战火中失去生命,或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毁而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国际争端会一直存在,而战争不该再发生,惟愿这世界不再有战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2020年的我有所提升。年前给自己列了to do list,从学习、工作、生活、读书、写作、理财各个方面,希望可以克服困难,懒惰的毛病,坚持完成一件小事直到年底。
越不做越不会
很多事情月不做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想做。然而追求一颗上进的心是让自己提升的最好良药,无论是否会做,做的好不好都请行动起来吧,让自己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用行动说话,而不是每天的臆想。只要你肯定付出时间和努力,用心去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发朋友圈是一件多么随意而又普通的事情,但当你长时间不用文字表述心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阐述一段文字就要揣测好久,oh no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振作起来吧,就从今天开始,从写观后感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一点新的旅途。
凡事要持之以恒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两明仅仅16岁的英国士兵递送战报的故事。影片开端,士兵们正在休息,这时一名士兵Blake被叫到,要求带一个伙伴一起完成一项任务,随后Schofield出现,两名士兵随后到作战指挥中心接到紧急任务,要求在8小时内将信件送达,这信件不仅可以挽救1600名士兵还包括Blake的亲哥哥。
接到任务后的Blake迫不及待的并且不顾一切的就出发了,但Schofield却认为需要稍作整顿进行筹划,两人边行进边争论,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却可以一致对外保持高度的目标。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比想象的还要艰难,跋山涉水困难重重,始终没有让两位16岁的少年退缩过。不幸的是,在遇到空军作战击败德国战机时,被击垮的德国飞行员却将善良的Blake袭击致死,留下Schofield一个人。此时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不仅为了Blake,还有作为一名士兵必须要完成的命令,以及1600名像他一样的鲜活生命。在如此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Schofield遇到了女人和婴儿时还是将自己全部的食物都拿了出来,他不分昼夜、穿越敌人战壕,掉进河水冲下瀑布、累到漂在水上睡着,爬过无数具尸体,终于到了岸边,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这名士兵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信件送到,而是要让这次的进攻撤回!在Schofield送信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将士的忠告,必须要在旁人在场的情况下阻止这次进攻,“某些人就是喜欢大战”,这让他有了勇气向上级进行挑战,并能顺利完成最终的使命,挽救无数无辜的生命。
影片结尾,当进攻成功被阻止后,还有一件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亲自找到Blake的哥哥,并告诉他,他的弟弟善良而幽默,也曾挽救我自己的生命,并希望可以得到哥哥的允许给他们的妈妈写一封家书,告知真相。
16岁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呢?无论哪家年代,和平社会是最幸福的。我们却身在福中还未自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抱怨现实的不公、吐槽老板、抱怨工资太少加班太多、攀比虚无缥缈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浪费时间消耗情绪,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提升自己,学习一门外语、练习写作等,只有自己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㈢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小学四五年级水平
今天7月1日,也是党九十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和妈妈走进电影院观看《建党伟业》,重温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影片从1911年辛亥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具体描写了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工人。学生罢工罢课。随着剧情的起伏,我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和冲动影片中看到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我很自豪;看到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想灭我中华,瓜分我我国领土,我愤怒;看到袁世凯称帝,我恨不得一枪毙了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毛泽东,李大 钊、周恩来、陈独秀等一批中国共产党员誓死保卫祖国,中国共产党在这时诞生了,它的
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影片结束时,我意犹未尽,以前我对历史并不了解,但看了《建党伟业》,激发了我爱党、爱国的热情,他们的精神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身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那些饥寒交迫、战火纷飞、提心吊胆的日子,今后的路上会有失败,但和那些革命先躯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你就如一位母亲,如果没有您,我就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过美满幸福的日子;如果没有您,我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不会让坏思想腐蚀我幼小的心灵,
我要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人才
“建党伟业”观后感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为党,我们共同的母亲祝福——生日快乐!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浸满多少屈辱的泪水,数十年抗争又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满腔。九十年前,一艘嘉兴市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秋天的井冈星火,呼唤长矛、大刀和红缨枪。九十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九十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伟业辉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推翻旧社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卫祖国而澎湃的血浪。九十年,是党带领我们斩关夺隘,历尽风险夺取胜利;九十年,是党带领我们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奔向小康。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为一名XX工作者。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伴随我长大,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共产主义成为我的理想信仰,她犹如心灵的翅膀,催我奋进。加入共产党成为我的人生路标,她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为之努力,我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因为我知道在这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个党的优秀儿女,留下过无数个让人敬仰的事迹!我知道有个“拼命三郎”,把一切语言都变成了行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之所以引起轰动,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的热议,正是因为XXX同志一辈子始终如一地践行党的理想信念,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能把理想信念执著地写在工作中,写在退休后的绿色山林里。正是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大公无私,舍生取党义的精神使百善日月变新天。是他们带领百善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不断铸造出辉煌。
此刻起,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长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党,在百善的大集体中奋斗,心灵获得充实,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在这个优秀分子辈出的海洋里,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因追求进步而来,是为追求进步才来。裹足不前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唯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㈣ 电影《鸦片战争》历史感悟200字左右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感觉还是很揪心。小的时候看不懂,只记得课本中经常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鸦片战争下,当时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列强的欺压。想到这儿,电影中的一幅幅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不论是从我国的官员和百姓身上,还是从英国的议员和商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点鸦片战争——一场让我们永不能遗忘的战争。
这部电影,其实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特别是当成吨的鸦片倒入石灰池,随烟覆灭的时候,我们揪住的心会有一些释放,毕竟我们看到了鸦片的结果,这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厄运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还有一点值得赞扬的是此次战争虽然激烈,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将无一人投降。
这场战争源于鸦片,有人说它的引发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损,殊不知,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连英国女王最后都说“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可见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发动战争只是时间问题,首先得找个借口,这样才好下手。所以这么看,他们无疑是狡猾的狐狸,算盘打的还是挺精的。但我从他们议会成员口中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广泛的,让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称中国泱泱大国,一个皇帝,一种语言,四亿多的人口,实在是难以捉摸,还有人称宁愿游过大海,也不愿坐军舰前去。这些人他们不主张战争,贸易则是最佳方式,但最终,英国议会以271赞成打仗票数击败了262票反对票数,悬殊不是很大,这一点我们也看出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反而被这一点绊倒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