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个个法国电影 是一个主人和一个仆人从十几世纪来到现在
【推荐】时光隧道(让·雷诺)
12世纪的法国,贵族骑士康德·瑟伯特和他的仆人安德鲁吃了糊涂巫师的一剂“时光穿梭魔力药水”,结果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已身在21世纪的美国芝加哥。
正当莫名其妙的康德和傻乎乎的安德鲁被这个陌生喧闹的城市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两个却误打误撞地结识了康德的后代——漂亮的朱丽娅,以及她的未婚夫亨特。在他们的帮助下,康德和安德鲁总算弄清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并且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康德不尽快回到自己的那个时代,他的后代子孙便不复存在,朱丽娅她们也就会统统消失掉。于是,为了返回家园,康德主仆二人历尽艰辛,闹出了一箩筐的乱子。
『贰』 谁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啊
名 称:来访者
导 演: Jean-Marie Poiré
主 演: Christian Clavier Jean Reno Valérie Lemercier
上 映: 1993年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AC3
时 长: 106 分钟
类 型: 幻想/喜剧
字 幕: 外挂英/韩文
剧情简介:
12世纪的法国,贵族骑士玫德?瑟伯特和他的仆人安德鲁吃了糊涂巫师的一剂“时光穿梭魔力药水”,结果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已身在21世纪的美国芝加哥。 正当莫名其妙的康德和傻乎乎的安德鲁被这个陌生喧闹的城市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两个却误打误撞地结识了康德的后代??漂亮的朱丽娅以及她的未婚夫亨特在他们的帮助下,康德和安德鲁总算弄清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并且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康德不尽快回到自己的那个时代,他的后代子孙便不复存在,朱丽娅她们也就会统统消失掉。于是,为了返回家园,康德主仆二人历尽艰辛,闹出了一箩筐的乱子和笑话……
1993年,法国高蒙电影公出品的一部非常卖座的科幻喜剧《来访者》(Les Visiteurs),它不仅在法国及全欧洲赚得了丰厚的票房,甚至在亚洲也有不错的收益,以至于高蒙公司在当时美国翻拍法国片的热潮中扬言:决不将翻拍权卖给美国(其实,说实话《来访者》怎么看都像是《回到未来》的法国翻拍版)。而且在1998年,高蒙公司又拍摄了《来访者》的续集《时间走廊:来访者2》(The Corridors of Time: The Visitors 2),反响依然很好。 可话说到了1999年,不知高蒙公司被触动了哪根弦儿,终于还是把《来访者》的翻拍权拱手交给了美国迪斯尼公司??大概是估摸着油水榨得差不多了,再不卖就卖不出去了。不管法国人的算盘是如何打的,反正美国人可觉得捡了个大便宜;迪斯尼立刻投资4000万美元,如数请来了当年法国版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原班主创人马,再加上美国这边身手不凡的专家,风风火火地拍起了这部美国版的《来访者》。 对于本片第一男主角让?雷诺,就不用笔者多费口舌给大家介绍了吧(没听说过他的快去恶补一下吕克?贝松的《杀手莱昂》),不过要特别提一句的是:大家在好莱坞片子里见到的雷诺都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可实际上他在法国是以演喜剧而闻名的!《来访者》就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叁』 谁能给我介绍几部法国电影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
英译名:The Choir Boys
编导: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演:杰勒德-尊诺 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 Didier Flamand
类型:剧情/音乐
美国发行:米拉麦克斯公司 Miramax
法国发行: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剧情: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佩兰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勒德-尊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Jean-Baptiste Maunier饰),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主创简介:
该部电影的制片人雅克-贝汉,出生于1941年7月13日,1957年从影,之后成为欧洲著名的男演员。1966年,他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员。1975年,他制作的《特殊地带》荣获法国影院大奖,同年他出品了《胜利欢歌》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从1988年开始,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并出品了《猴族》。
在1994年到2001年,雅克-贝汉以“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玛拉雅》震惊世界影坛,获奖连连。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和雅克-贝汉一起合作的都是他的老搭档。本片也是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导演处女作。具有正统音乐教育背景的他,曾与老搭档雅克-贝汉共同制作《微观世界》、《喜玛拉雅》和《迁徙的鸟》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巴哈蒂涉足影界之前,曾担任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这使他在本片中对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
《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音乐由法国电影、电影音乐家BrunoCoulais担纲,Coulais曾先后以“天-地-人”三部曲入围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并获奖,其作品包括:让-雷诺主演的《赤色追缉令》、卡特林娜-德娜芙主演的《对不起,爱上你》、德帕迪约主演的1998年版《基督山伯爵》、2001年惊险片《夺命解码》等影片。
该片主演热拉尔-朱诺是法国影坛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在法国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其“荣誉骑士”称号。而影片中桀骜不驯的小男高音———尚巴堤-莫里耶,拥有清新明亮的天籁嗓音,试镜时即一鸣惊人,被评论家誉为“歌声宛如天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评论:
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这是法国本土的一篇评论。
『肆』 有人看过(独身向前)这部法国电影吗我表示看的我晕头转向……
没有人看的懂,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想表达任何内容。这电影和《寂静岭》稍微有一点像,但是寂静岭至少逻辑清楚,讲明白了缘由,但是这个电影导演什么也不想说明,为什么他要杀人?为什么回来到这个世界?最后进入“天堂”说明了什么?不知道。所以这部电影就是毫无营养,没看出什么是正常的,看出来什么才是自己想多了。
垃圾电影,浪费我90多分钟时间。
『伍』 这幅图是出自哪部电影
1971年瓦里丝·侯赛因导演电影 英国版《两小无猜》
『陆』 请问这个是那部电影
好象看过``但忘记什么名字了`
结尾的时候男女主角接吻```孩子们偷笑`
『柒』 求一部电影名称,好像是法国的一个时空穿越电影
《时光隧道》
《时光隧道》是一部穿越时空、集科幻与喜剧于一体的影片。12世纪的法国,贵族骑士康德瑟伯特(让·雷诺饰)和他的仆人安德鲁(克里斯蒂安·克莱威尔饰)吃了糊涂巫师(马尔科姆·迈克杜威尔饰)的一剂“时光穿梭魔力药水”,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已经身在21世纪的美国芝加哥。正当莫名其妙的康德和傻乎乎的安德鲁被这个陌生喧闹的城市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两个却误打误撞地结识了康德的后代——漂亮的朱丽娅(克里斯蒂娜·艾伯格特饰)以及他的未婚夫亨特(马修·罗斯饰)。在他们的帮助下,康德和安德鲁总算弄清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并且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康德不尽快赶回到自己的时代,他的子孙便不复存在,朱丽娅他们也就会消失掉。于是,为了返回家园,康德主仆二人历尽艰辛,闹出了一箩筐的乱子和笑话……
『捌』 介绍法国电影的短片
法国电影
开放分类: 娱乐、电影、文化、艺术、法国
发展历程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matographe),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G.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年)。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艺术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经济萧条时,电影陷入第二次危机。为了摆脱这次危机,电影必须从改进质量着手。此时,电影技术已具备了放映长片的条件,可以用“高尚的”题材来吸引上流社会有钱的观众。于是拉菲特兄弟在财团的支持下,组建了艺术影片公司。艺术影片公司请著名的作家写剧本,重金聘请著名的戏剧导演担任导演,请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演员当演员。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百代公司除了买下这家公司28部影片的发行权之外,自己又组织了作家与文学家电影协会。由A.卡普拉尼担任导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圣母院》(1911年)、《悲惨世界》(1912年)等。虽然艺术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挤垮,但它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法国,从此开始了拍摄文艺题材影片的时期,故事片长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时;从此影片被划分为长片、短片两类。为使观众了解故事情节,影片中开始穿插一些字幕说明,过去放映影片时专人在幕后解说的作法逐渐被淘汰。美国、意大利、丹麦和英国采取同样的作法,竞相拍摄“艺术影片”;“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电影除了艺术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剧片和侦探故事片是另两种主要样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导演的系列喜剧片,形成一个独特的法国喜剧流派;V.H.雅塞导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齐哥马尔》(1911年),L.费雅德导演的《芳托马斯》(1913年)等侦探片风行一时。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
第一次大战期间,为了宣传的需要,法国陆军部成立了陆军电影处。调集一批摄影师,拍摄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发行电影新闻周报《战争纪事》。1915年后,西线战局比较稳定。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复员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复了生产,拍了一些战争宣传片,其中有L.梅尔康东与R.埃尔维勒合导的《法兰西的母亲们》(1917年)、莱皮埃,M.导演的《法兰西的玫瑰》(1919年)等。这些影片由于制作粗糙,情节简单,受观众欢迎的时间不长。因此,两公司恢复了战前的作法。L.费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鸠台克斯》(1917年),L.A.安东尼拍了《海上劳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冈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气概》(1915年)、《废墟之花》(1915年)。这些影片大多是在摄影棚外拍摄的,限于战时条件,质量不高,不能和美国影片相抗衡。
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
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德吕克,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杜拉克,G.、莱皮埃,M.、爱浦斯坦,J.、冈斯,A.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年)、《太阳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莱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无情的女人》(1924年)、《金钱》(1929年)、爱浦斯坦的《巴斯德传》(1922年)、《忠实的心》(1924年)、《美丽的尼维尔纳斯河》(1924年)、冈斯的《车轮》(1923年)、《拿破仑》(1927年)。印象派电影由于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像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发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会,脱离现实。1924年德吕克故世后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却有所贡献,其中有德吕克在《狂热》(1921年)中的深焦距镜头,冈斯在《车轮》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莱皮埃在《黄金国》中从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种景像等。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年),克莱尔,R.导演的插在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出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时放映的《幕间节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莱米永,J.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年),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年,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布努艾尔,L.导演)、《一个诗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导演)、《黄金时代》(1930年,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维果,J.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年,卡尔内,M.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尔导演)。后 3部影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转向纪录电影的作品。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对白片出现以后,摄制影片的费用大大提高。没有巨额资金,根本不可能摄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为放映先锋派电影而开设的专门性影院也由于经济危机、观众稀少而停业或改映有艺术性或有历史趣味的外国影片。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终于不得不宣告结束。印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席卷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上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1918~1930年间法国电影的主流是商业性影片,有很多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成,文学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观众,所以制片商竞相摄制。被改编的作品不仅有法国本国的文学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此时期最活跃的制片公司之一是电影故事公司,它专门摄制分集的古装片(如《三剑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后有一批俄国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流亡到巴黎,组织制片公司,摄制了一些异国情调的俄国故事片。德、法合作制片也有很大发展。德国资本家用来自柏林、罗马、维也纳、伦敦、斯德哥尔摩等地的演员拍片,企图以所谓“欧洲电影”来征服法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法国制片商则企图用合资制片方式拍摄一些豪华的大场面影片,和好莱坞影片竞争。由于这些原因,在无声电影的末期,法国电影愈来愈带有世界主义的色彩。
有声电影的发展 由于法国制片商对新兴的有声电影估计不足,使法国电影业受到有声电影的沉重打击。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和德国的托比斯公司乘虚而入,在巴黎设立了制片厂。派拉蒙公司先是制作由不同国家的演员演出的不同语言版本的故事片,后来又研制成功译制对白的办法,从而攫取高额的利润。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较慎重,它聘请法国的导演和演员来演出法国的剧本或改编的德国戏剧。它生产的影片数量虽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质量超过了派拉蒙。面对这一局面,法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向民族制片业投下大量资本,终于迫使派拉蒙公司结束了在法国的业务。
法国早期有声电影质量很差,是一些歌剧和游艺节目的纪录。拍摄时,摄影机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里,结果使移动摄影完全消失。另外,由于声音和对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时录在胶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电影艺术倒退了20年。所以许多影片导演起先都反对有声电影。1930年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片《巴黎屋檐下》一反常规,用了移动摄影、“音响运动”、“音画分离”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国内虽未引起注意,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克莱尔继此片之后又摄制了通俗笑剧《百万法郎》(1931年)、讽刺剧《自由属于我们》(1933年)和表现法国国庆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制片厂拍摄的。1934年摄制的喜剧片《最后的亿万富翁》,由于讽刺独裁,被当时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尔禁止上映。维果在1933年根据他对童年的回忆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学生造反的镜头也被禁映了10年。维果的另一部有声片《驳船阿塔兰特号》(1934年)描写驳船上一对夫妻的纠纷,被称为是一部复活通俗性题材的影片。除克莱尔和维果的作品之外,在有声片出现的最初 5年中摄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艺术价值。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刚刚兴旺起来的法国影片生产又趋衰落。1934年,百代-纳登公司宣告破产,高蒙公司也债台高筑,摇摇欲坠。
垄断制片公司的垮台使独立制片人获得机会,导演在选择题材和演员上享有较多的自由。1934年后,由于对电影剧本的注意,产生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在人民阵线运动兴起后,又开始出现以工人和普通人为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诺阿,J.导演)、《兰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莱卫,J.编剧,雷诺阿导演)、《同心协力》(1936年,C.斯派克编剧,J.杜维威尔导演),这一切促成了法国电影的复兴。1935年,以贝盖尔,J.、克莱尔,R.、维果,J.、费代尔,J.、雷诺阿,J.,卡尔内,M.为代表,形成了一个称为“诗意现实主义”的流派,在他们的影片中,梦或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现实生活的景象或社会底层的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对影片主题的重视,对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画,使他们的影片常带有深刻的社会含意。在技巧上,雷诺阿拍的《幻灭》(1937年)用了长焦距镜头。使远景和近景同样清楚,为以后景深镜头的流行开了先河。“诗意现实主义”一直延续到1945年。从1937年起,随著战争阴云的迫近,悲观主义成为这一流派的特徵。如杜维威尔的《逃犯贝贝》(1937年)、《穷途末路》(1939年)、卡尔内的《雾码头》(1938年)、《北方旅馆》(1939年)、《太阳升起》(1939年),费戴尔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们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杀告终,就是陷入可悲的失败与绝望之中。大战爆发前夕,法国影片中充满一种宿命论的沮丧气氛,但有些影片也带有揭露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意义,如雷诺阿的名作《游戏的规则》(1939年)。
1939年法国沦陷后,戈培尔在巴黎设立了“宣传总部”,创办了“大陆制片公司”,控制了法国的影片生产。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与演员,如克莱尔、费戴尔、雷诺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国外,维希政府想要控制电影的企图未能得逞,绝大部分电影工作者拒绝与占领者合作。演员P.白朗恰尔,导演格莱米永、达更,L.、J.班勒维、贝盖尔等秘密组织的“法国电影解放委员会”,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留在法国的电影工作者采取回避现实,转而从神话、侦探故事或历史中寻找题材,迂回曲折地表达爱国抗敌思想,如德兰诺瓦的《帝国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尔内的《夜间来客》(1942年)、格莱米永的《天空属于你们》(1944年)。1941~1944年拍摄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敌影片仅10余部。
大战结束以后,好莱坞影片大量涌入法国,法国制片业又面临危机。各地纷纷组织“保卫法国电影委员会”,呼吁议会采取拯救法国电影的措施,在公众压力下,1948年末法国政府宣布,提高法国影片的放映比额,恢复对美国影片输入的限额,并对美国影片的放映课以附加税,作为资助法国影片生产的一部分基金。议会在1953年 4月又通过另一个法令,授权全国电影中心建立“电影基金”(从征收电影票附加税筹得),用以资助本国影片的生产和电影院更新设备或扩建。在创作上,由于资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袭战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战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莱坞样式的影片。如卡尔内的《夜之门》(1946年),Y.阿莱格雷的《昂维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丽的小海滨》(1949年)、H.- G.克鲁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奥当-拉哈,C.的《魔鬼附体》(1947年)等。战后 5年间法国生产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描写过去时代的虚构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诗意。
1950年以后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电影资助法的实施,制片业渐趋兴旺,长片的年产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国际合制片(主要是和意大利合制的影片)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年,R.克雷芒导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诺阿导演)、《横越巴黎》(1956年,奥当-拉哈导演)、《死刑犯的越狱》(1956年,R.布莱松导演)等。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社会片,如卡叶特,A.导演的《伸张正义》(1950年)、《黑色档案》(1955年)、《我们都是杀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还有勒‧夏诺阿的《没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莱格雷的《中坚力量》(1956年)。根据法国著名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有克里斯兴-雅克的《郁金香方方》(1952年,中国上映时译《勇士的奇遇》)、奥当-拉哈的《红与黑》(1954年)、德兰诺瓦的《巴黎圣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谢尔蕙斯》(1956年)。此外还有克莱尔,R.回国后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来香》(1952年)、《大演习》(1955年)、《百合门》(1957年),雷诺阿,J.回国后拍的《法国康康舞》(1955年)、《艾伦娜和她的男人们》(1956年),卡尔内的《海港的玛丽》(1950年)、《朱丽叶或梦的关键》(1951年)、《梯丽莎‧拉更》(1953年)。喜剧片有J.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于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时间,法国的故事片,大多质量平庸。制片商固守商业片的老套作法。导演常常被迫接受他们不想拍摄的题材,结果是大导演、名编剧、大演员,却很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年轻一代,要想在电影界有所作为更难。这时,法国影坛上出现的“新浪潮”冲击了这种局面,并对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浪潮及其馀波
“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马尔凯,C.、马勒,L.、P.卡斯特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即所谓“电影手册集团”,包括A.阿斯特吕克、戈达尔,J.-L. 、特吕弗,F.、夏布罗尔,C.、G.弗朗叙、罗梅尔,.、里维特,J.等。这些人没有共同的纲领,并不组成一个流派,唯一共同点是他们都反对传统电影的作法,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有的是导演个人的经历,如特吕弗,F.描写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后恋爱的《二十岁的爱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装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导演所熟悉或感兴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如夏布罗尔,C.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马勒,L.的《情人们》(1958年),戈达尔,J.-L.的《精疲力尽》(1960年)。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倒叙、反打镜头、背景放映法、划入划出、叠化等),打破传统的影片样式和戏剧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出身于《电影手册》评论家的导演们信奉巴赞,A.的理论。
“新浪潮”历时不长,1962年后渐趋衰落,它的导演有的走上商业性电影的老路(如夏布罗尔),有的转向“作家电影”或“真实电影”(如雷乃,A.、马尔凯,C.),有的标新立异,企图全盘否定传统的电影,创造一种新电影(如戈达尔)。但总的说来,“新浪潮”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有很大影响。
“作家电影”是“新浪潮”中产生的一个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导演和文艺作家组成,其成员有雷乃,A.、A.瓦尔达、马尔凯,C.、罗伯-格里耶,A.(“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说”派作家、戏剧作家)、A.迦蒂(新闻记者、戏剧作家)、H.科尔比(戏剧与散文作家、音乐家)。他们的共同点是把电影看作为一种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制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尔达的《短岬村》(1955年)剪辑,马尔凯参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编剧工作,杜拉斯为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比的《长别离》(1961年)写作剧本,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伯-格里耶编剧、科尔比剪辑。除上举影片之外,“作家电影”的作品还有杜拉斯编剧并导演的《她说要摧毁》(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罗伯-格里耶编导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横越欧洲的快车》(1966年)。“作家电影”的导演们重视剧本和导演手法,注重细节的描写,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在人们对战争的灾难、原子弹的威胁和对世界的荒谬反应中寻找题材。在表现方法上他们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经常用大特写和闪回打乱时间顺序,把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回忆、现实和幻想渗合在一起,没有叙事的逻辑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节扑朔迷离,意义暧昧不明,让观众置身于观察员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断。
“真实电影”是纪录电影的一个流派,创始者是人种学家卢什,J.,成员主要是一些纪录片导演。他们继承美国弗拉哈迪,R.和苏联维尔托夫,.的传统,主张电影应表现处于社会中间的普通人的生活,纪录真实的社会现象,抓住生活的瞬间。他们采用轻便的摄影机,微型录音机,到街头或事件发生地点拍摄影片,或者用采访的方式到要访问的人的家里或工作场所,向他们提出问题。卢什,J.曾于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科特迪瓦)用真人在实地即兴演出的方法拍摄《我是一个黑人》,描写一个参加过越南战争的码头工人的贫穷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摄《人类之塔》,表现一个中学里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之间的友谊。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个夏天的故事》,用访问的方式表现巴黎市民对自己的生活,对阿尔及利亚战争、刚果独立等问题的看法。马尔凯,C.模仿卢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丽的五月》,用访问和插入新闻片镜头的方法表现阿尔及利亚停战协定签字后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这两部影片被誉为“真实电影”的代表作。还有一些导演用“真实电影”的方法拍摄故事片,如F.雷兴巴什导演的表现拳击手阿伯杜拉叶‧法耶艰难经历和孤独生活的《伤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让‧埃尔芒的《邪路》(1962年)、J.罗齐埃的《再见,菲律宾》(1962年)。“真实电影”由于故事简单、制作粗糙,商业上不成功,1966年后就趋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却为很多导演所采用,1968年“五月风暴”中兴起的“战斗电影”实际上就是“真实电影”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在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潮中出现了一些制片小组拍摄群众游行示威、学生罢课占领学校、工人罢工占领工厂的纪录片。戈达尔在“五月风暴”中提出一套“电影革命的理论”,宣称他信奉“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他提出“为了摄制革命的电影,首先应对电影进行革命”的口号,认为革命的电影应同资产阶级的艺术观念彻底决裂。创造新的表现方法来唤起观众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从1958年到1972年,他的制片小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顺利》(1972年)外,其馀都没有故事情节。对戈达尔的这些影片和理论,影评界褒贬不一。
上述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探索,一方面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和电影理论,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严重脱离广大观众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败。与此同时,一些老导演虽然在新的观念的影响下也拍了一部分难以理解的影片,但还是创作了一些手法新颖、颇受观众和评论界好评的影片,如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谦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灵》(1974年)、《欲望的隐晦目标》(1977年),布莱松的《幻想家的四个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国叔叔》(1980年)等。
『玖』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美学风格的共同点
发展历程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卢米埃尔,L.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matographe),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G.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年)。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艺术影片
1907~1908年世界经济萧条时,电影陷入第二次危机。为了摆脱这次危机,电影必须从改进质量着手。此时,电影技术已具备了放映长片的条件,可以用“高尚的”题材来吸引上流社会有钱的观众。于是拉菲特兄弟在财团的支持下,组建了艺术影片公司。艺术影片公司请著名的作家写剧本,重金聘请著名的戏剧导演担任导演,请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演员当演员。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百代公司除了买下这家公司28部影片的发行权之外,自己又组织了作家与文学家电影协会。由A.卡普拉尼担任导演,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年)、《巴黎圣母院》(1911年)、《悲惨世界》(1912年)等。虽然艺术影片公司不久被百代公司挤垮,但它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法国,从此开始了拍摄文艺题材影片的时期,故事片长度增加到可放映一小时;从此影片被划分为长片、短片两类。为使观众了解故事情节,影片中开始穿插一些字幕说明,过去放映影片时专人在幕后解说的作法逐渐被淘汰。美国、意大利、丹麦和英国采取同样的作法,竞相拍摄“艺术影片”;“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电影除了艺术影片之外,成套的喜剧片和侦探故事片是另两种主要样式,林戴,M.、J.杜朗、A.第特、R.波塞蒂等人主演或导演的系列喜剧片,形成一个独特的法国喜剧流派;V.H.雅塞导演的《尼克‧卡特》(1908年)、《齐哥马尔》(1911年),L.费雅德导演的《芳托马斯》(1913年)等侦探片风行一时。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
第一次大战期间,为了宣传的需要,法国陆军部成立了陆军电影处。调集一批摄影师,拍摄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发行电影新闻周报《战争纪事》。1915年后,西线战局比较稳定。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复员退役。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又恢复了生产,拍了一些战争宣传片,其中有L.梅尔康东与R.埃尔维勒合导的《法兰西的母亲们》(1917年)、莱皮埃,M.导演的《法兰西的玫瑰》(1919年)等。这些影片由于制作粗糙,情节简单,受观众欢迎的时间不长。因此,两公司恢复了战前的作法。L.费雅德拍了成套恐怖片《吸血鬼》(1915~1916年)、《鸠台克斯》(1917年),L.A.安东尼拍了《海上劳工》(1918年)、《科西嘉兄弟》(1916年),冈斯,A.拍了《帕迪的英雄气概》(1915年)、《废墟之花》(1915年)。这些影片大多是在摄影棚外拍摄的,限于战时条件,质量不高,不能和美国影片相抗衡。
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
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发行机构,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德吕克,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杜拉克,G.、莱皮埃,M.、爱浦斯坦,J.、冈斯,A.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著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年)、《太阳的死亡》(1921年)、《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莱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无情的女人》(1924年)、《金钱》(1929年)、爱浦斯坦的《巴斯德传》(1922年)、《忠实的心》(1924年)、《美丽的尼维尔纳斯河》(1924年)、冈斯的《车轮》(1923年)、《拿破仑》(1927年)。印象派电影由于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像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发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会,脱离现实。1924年德吕克故世后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却有所贡献,其中有德吕克在《狂热》(1921年)中的深焦距镜头,冈斯在《车轮》中的加速蒙太奇、在《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莱皮埃在《黄金国》中从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种景像等。
1923~1933年间出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的电影没有主题,没有情节,纯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这种电影常由达达主义者拍摄或参加演出,如达达派美国摄影师M.雷伊在法国拍摄的象一系列抽象照片的《回到理性》(1923年),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拍摄的表现物体和齿轮运动的《机器舞蹈》(1924年),克莱尔,R.导演的插在F.皮卡比亚编写的一出芭蕾舞剧内、在演出幕间休息时放映的《幕间节目》(1924年),片中有雷伊、M.杜尚、皮卡比亚这些达达主义者的演出。此外,还有H.修梅特拍摄的《光和速度的反射》(1923年)、格莱米永,J.拍摄的《机械照相机》(1924年),因为他们都是表现抽象的物体,因此达达主义电影也被叫做“抽象电影”或“纯电影”。1925年,达达主义电影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所代替。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世界,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它和达达主义的电影都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不同处是超现实主义表现的对象由物转向人,因此多少带有故事情节。代表作有《贝壳与僧侣》(1927年,杜拉克导演),《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布努艾尔,L.导演)、《一个诗人的血》(1930年,谷克多,J.导演)、《黄金时代》(1930年,布努艾尔导演)、《尼斯的景象》(1930年,维果,J.导演)、《诺让——星期天的乐园》(1929年,卡尔内,M.导演)、《无粮的土地》(1932年,布努艾尔导演)。后 3部影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转向纪录电影的作品。
有声电影的兴起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予先锋派电影以双重的打击。对白片出现以后,摄制影片的费用大大提高。没有巨额资金,根本不可能摄制影片;另一方面,那些为放映先锋派电影而开设的专门性影院也由于经济危机、观众稀少而停业或改映有艺术性或有历史趣味的外国影片。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终于不得不宣告结束。印象派,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席卷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上的反映,表现了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1918~1930年间法国电影的主流是商业性影片,有很多是从文学名著改编而成,文学名著知名度高,吸引观众,所以制片商竞相摄制。被改编的作品不仅有法国本国的文学名著,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此时期最活跃的制片公司之一是电影故事公司,它专门摄制分集的古装片(如《三剑客》)。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后有一批俄国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流亡到巴黎,组织制片公司,摄制了一些异国情调的俄国故事片。德、法合作制片也有很大发展。德国资本家用来自柏林、罗马、维也纳、伦敦、斯德哥尔摩等地的演员拍片,企图以所谓“欧洲电影”来征服法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法国制片商则企图用合资制片方式拍摄一些豪华的大场面影片,和好莱坞影片竞争。由于这些原因,在无声电影的末期,法国电影愈来愈带有世界主义的色彩。
有声电影的发展 由于法国制片商对新兴的有声电影估计不足,使法国电影业受到有声电影的沉重打击。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和德国的托比斯公司乘虚而入,在巴黎设立了制片厂。派拉蒙公司先是制作由不同国家的演员演出的不同语言版本的故事片,后来又研制成功译制对白的办法,从而攫取高额的利润。托比斯公司的作法比较慎重,它聘请法国的导演和演员来演出法国的剧本或改编的德国戏剧。它生产的影片数量虽不及派拉蒙公司,但质量超过了派拉蒙。面对这一局面,法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向民族制片业投下大量资本,终于迫使派拉蒙公司结束了在法国的业务。
法国早期有声电影质量很差,是一些歌剧和游艺节目的纪录。拍摄时,摄影机被固定在隔音的小木板房里,结果使移动摄影完全消失。另外,由于声音和对白是和人物形像同时录在胶片上的,蒙太奇的效果也大受取制,致使电影艺术倒退了20年。所以许多影片导演起先都反对有声电影。1930年克莱尔的第一部有声片《巴黎屋檐下》一反常规,用了移动摄影、“音响运动”、“音画分离”等方法,影片拍得很出色,在国内虽未引起注意,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克莱尔继此片之后又摄制了通俗笑剧《百万法郎》(1931年)、讽刺剧《自由属于我们》(1933年)和表现法国国庆日情景的《七月十四日》(1933年)。这些影片都是在托比斯制片厂拍摄的。1934年摄制的喜剧片《最后的亿万富翁》,由于讽刺独裁,被当时控制托比斯公司的戈培尔禁止上映。维果在1933年根据他对童年的回忆拍了《零分的操行》,因片中有小学生造反的镜头也被禁映了10年。维果的另一部有声片《驳船阿塔兰特号》(1934年)描写驳船上一对夫妻的纠纷,被称为是一部复活通俗性题材的影片。除克莱尔和维果的作品之外,在有声片出现的最初 5年中摄制的影片很少有真正的艺术价值。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刚刚兴旺起来的法国影片生产又趋衰落。1934年,百代-纳登公司宣告破产,高蒙公司也债台高筑,摇摇欲坠。
垄断制片公司的垮台使独立制片人获得机会,导演在选择题材和演员上享有较多的自由。1934年后,由于对电影剧本的注意,产生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在人民阵线运动兴起后,又开始出现以工人和普通人为主人公的影片,如《托尼》(1935年,雷诺阿,J.导演)、《兰基先生的犯罪》(1936年,普莱卫,J.编剧,雷诺阿导演)、《同心协力》(1936年,C.斯派克编剧,J.杜维威尔导演),这一切促成了法国电影的复兴。1935年,以贝盖尔,J.、克莱尔,R.、维果,J.、费代尔,J.、雷诺阿,J.,卡尔内,M.为代表,形成了一个称为“诗意现实主义”的流派,在他们的影片中,梦或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景像)和现实生活的景象或社会底层的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对影片主题的重视,对人物性格的著意刻画,使他们的影片常带有深刻的社会含意。在技巧上,雷诺阿拍的《幻灭》(1937年)用了长焦距镜头。使远景和近景同样清楚,为以后景深镜头的流行开了先河。“诗意现实主义”一直延续到1945年。从1937年起,随著战争阴云的迫近,悲观主义成为这一流派的特徵。如杜维威尔的《逃犯贝贝》(1937年)、《穷途末路》(1939年)、卡尔内的《雾码头》(1938年)、《北方旅馆》(1939年)、《太阳升起》(1939年),费戴尔的《北方的法律》(1939年),它们的主人公不是以自杀告终,就是陷入可悲的失败与绝望之中。大战爆发前夕,法国影片中充满一种宿命论的沮丧气氛,但有些影片也带有揭露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意义,如雷诺阿的名作《游戏的规则》(1939年)。
1939年法国沦陷后,戈培尔在巴黎设立了“宣传总部”,创办了“大陆制片公司”,控制了法国的影片生产。一些著名的电影导演与演员,如克莱尔、费戴尔、雷诺阿和迦本等人流亡国外,维希政府想要控制电影的企图未能得逞,绝大部分电影工作者拒绝与占领者合作。演员P.白朗恰尔,导演格莱米永、达更,L.、J.班勒维、贝盖尔等秘密组织的“法国电影解放委员会”,在抵制合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留在法国的电影工作者采取回避现实,转而从神话、侦探故事或历史中寻找题材,迂回曲折地表达爱国抗敌思想,如德兰诺瓦的《帝国上校邦卡拉》(1942年)、卡尔内的《夜间来客》(1942年)、格莱米永的《天空属于你们》(1944年)。1941~1944年拍摄的 200多部影片中,真正附敌影片仅10余部。
大战结束以后,好莱坞影片大量涌入法国,法国制片业又面临危机。各地纷纷组织“保卫法国电影委员会”,呼吁议会采取拯救法国电影的措施,在公众压力下,1948年末法国政府宣布,提高法国影片的放映比额,恢复对美国影片输入的限额,并对美国影片的放映课以附加税,作为资助法国影片生产的一部分基金。议会在1953年 4月又通过另一个法令,授权全国电影中心建立“电影基金”(从征收电影票附加税筹得),用以资助本国影片的生产和电影院更新设备或扩建。在创作上,由于资金缺乏,1945~1950年仍沿袭战前的作法,主要是拍一些低成本、模仿战前成功的作品或好莱坞样式的影片。如卡尔内的《夜之门》(1946年),Y.阿莱格雷的《昂维斯的黛黛》(1948年)、《如此美丽的小海滨》(1949年)、H.- G.克鲁佐的《巴黎警察局》(1947年),奥当-拉哈,C.的《魔鬼附体》(1947年)等。战后 5年间法国生产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描写过去时代的虚构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诗意。
1950年以后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电影资助法的实施,制片业渐趋兴旺,长片的年产量保持在 100部以上,其中国际合制片(主要是和意大利合制的影片)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年,R.克雷芒导演)、《逃亡者》(1955年,J.P.勒‧夏诺阿导演)、《横越巴黎》(1956年,奥当-拉哈导演)、《死刑犯的越狱》(1956年,R.布莱松导演)等。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社会片,如卡叶特,A.导演的《伸张正义》(1950年)、《黑色档案》(1955年)、《我们都是杀人犯》(1952年)和《洪水之前》(1954年)等,此外还有勒‧夏诺阿的《没有留下地址》(1951年)、阿莱格雷的《中坚力量》(1956年)。根据法国著名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有克里斯兴-雅克的《郁金香方方》(1952年,中国上映时译《勇士的奇遇》)、奥当-拉哈的《红与黑》(1954年)、德兰诺瓦的《巴黎圣母院》(1956年)、克雷芒的《谢尔蕙斯》(1956年)。此外还有克莱尔,R.回国后拍的《魔鬼的美》(1950年)、《夜来香》(1952年)、《大演习》(1955年)、《百合门》(1957年),雷诺阿,J.回国后拍的《法国康康舞》(1955年)、《艾伦娜和她的男人们》(1956年),卡尔内的《海港的玛丽》(1950年)、《朱丽叶或梦的关键》(1951年)、《梯丽莎‧拉更》(1953年)。喜剧片有J.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于洛先生的休假》(1953年)、《我的舅舅》(1958年)。
在此时间,法国的故事片,大多质量平庸。制片商固守商业片的老套作法。导演常常被迫接受他们不想拍摄的题材,结果是大导演、名编剧、大演员,却很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年轻一代,要想在电影界有所作为更难。这时,法国影坛上出现的“新浪潮”冲击了这种局面,并对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浪潮及其馀波
“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马尔凯,C.、马勒,L.、P.卡斯特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即所谓“电影手册集团”,包括A.阿斯特吕克、戈达尔,J.-L. 、特吕弗,F.、夏布罗尔,C.、G.弗朗叙、罗梅尔,.、里维特,J.等。这些人没有共同的纲领,并不组成一个流派,唯一共同点是他们都反对传统电影的作法,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有的是导演个人的经历,如特吕弗,F.描写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后恋爱的《二十岁的爱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装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导演所熟悉或感兴趣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如夏布罗尔,C.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马勒,L.的《情人们》(1958年),戈达尔,J.-L.的《精疲力尽》(1960年)。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倒叙、反打镜头、背景放映法、划入划出、叠化等),打破传统的影片样式和戏剧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出身于《电影手册》评论家的导演们信奉巴赞,A.的理论。
“新浪潮”历时不长,1962年后渐趋衰落,它的导演有的走上商业性电影的老路(如夏布罗尔),有的转向“作家电影”或“真实电影”(如雷乃,A.、马尔凯,C.),有的标新立异,企图全盘否定传统的电影,创造一种新电影(如戈达尔)。但总的说来,“新浪潮”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有很大影响。
“作家电影”是“新浪潮”中产生的一个流派。由一些趣味相投的短片导演和文艺作家组成,其成员有雷乃,A.、A.瓦尔达、马尔凯,C.、罗伯-格里耶,A.(“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M.(“新小说”派作家、戏剧作家)、A.迦蒂(新闻记者、戏剧作家)、H.科尔比(戏剧与散文作家、音乐家)。他们的共同点是把电影看作为一种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他们在制片上常互相合作,如雷乃替瓦尔达的《短岬村》(1955年)剪辑,马尔凯参加雷乃的短片《雕像也在死亡》(1953年)的编剧工作,杜拉斯为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比的《长别离》(1961年)写作剧本,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伯-格里耶编剧、科尔比剪辑。除上举影片之外,“作家电影”的作品还有杜拉斯编剧并导演的《她说要摧毁》(1969年)、《印度之歌》(1975年),罗伯-格里耶编导的《不死的女人》(1963年)、《横越欧洲的快车》(1966年)。“作家电影”的导演们重视剧本和导演手法,注重细节的描写,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在人们对战争的灾难、原子弹的威胁和对世界的荒谬反应中寻找题材。在表现方法上他们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经常用大特写和闪回打乱时间顺序,把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回忆、现实和幻想渗合在一起,没有叙事的逻辑和完整的故事,影片情节扑朔迷离,意义暧昧不明,让观众置身于观察员的地位,自己去作判断。
“真实电影”是纪录电影的一个流派,创始者是人种学家卢什,J.,成员主要是一些纪录片导演。他们继承美国弗拉哈迪,R.和苏联维尔托夫,.的传统,主张电影应表现处于社会中间的普通人的生活,纪录真实的社会现象,抓住生活的瞬间。他们采用轻便的摄影机,微型录音机,到街头或事件发生地点拍摄影片,或者用采访的方式到要访问的人的家里或工作场所,向他们提出问题。卢什,J.曾于1958年在非洲象牙海岸(科特迪瓦)用真人在实地即兴演出的方法拍摄《我是一个黑人》,描写一个参加过越南战争的码头工人的贫穷潦倒的生活,1959年拍摄《人类之塔》,表现一个中学里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之间的友谊。1961年他回到巴黎,拍了《一个夏天的故事》,用访问的方式表现巴黎市民对自己的生活,对阿尔及利亚战争、刚果独立等问题的看法。马尔凯,C.模仿卢什的作法,在1963年拍了《美丽的五月》,用访问和插入新闻片镜头的方法表现阿尔及利亚停战协定签字后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这两部影片被誉为“真实电影”的代表作。还有一些导演用“真实电影”的方法拍摄故事片,如F.雷兴巴什导演的表现拳击手阿伯杜拉叶‧法耶艰难经历和孤独生活的《伤心人》(1961年,由法耶本人演出)、让‧埃尔芒的《邪路》(1962年)、J.罗齐埃的《再见,菲律宾》(1962年)。“真实电影”由于故事简单、制作粗糙,商业上不成功,1966年后就趋消失,但它的拍片方法却为很多导演所采用,1968年“五月风暴”中兴起的“战斗电影”实际上就是“真实电影”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在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潮中出现了一些制片小组拍摄群众游行示威、学生罢课占领学校、工人罢工占领工厂的纪录片。戈达尔在“五月风暴”中提出一套“电影革命的理论”,宣称他信奉“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他提出“为了摄制革命的电影,首先应对电影进行革命”的口号,认为革命的电影应同资产阶级的艺术观念彻底决裂。创造新的表现方法来唤起观众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从1958年到1972年,他的制片小组拍了10部影片,除《一切顺利》(1972年)外,其馀都没有故事情节。对戈达尔的这些影片和理论,影评界褒贬不一。
上述这些电影艺术家的探索,一方面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和电影理论,另一方面也使一部分影片严重脱离广大观众的要求,刻意追求新奇,因而遭到失败。与此同时,一些老导演虽然在新的观念的影响下也拍了一部分难以理解的影片,但还是创作了一些手法新颖、颇受观众和评论界好评的影片,如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谦恭的魅力》(1972年)、《自由的幽灵》(1974年)、《欲望的隐晦目标》(1977年),布莱松的《幻想家的四个夜晚》(1971年)、《大概是魔鬼》(1977年),雷乃的《天命》(1976年)、《我的美国叔叔》(1980年)等。
『拾』 法国电影!!
一 导演 吕克·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后,回国后担任副导演。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导演作品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亚特兰提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编剧作品
飓风营救 Taken(2008)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递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递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侠盗魅影 Bandidas (2005)
13区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飚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启示录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郁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车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递3 Taxi 3 (2003)
换命快递 The Transporter (2002)
龙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业战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绿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万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递2 Taxi 2 (2000)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递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归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二、导演 雅克·贝汉
英文名: Jacques Perrin
性 别: 男
生 日: 1941-07-13
星座:巨蟹座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同为喜剧演员的父母似乎赋予了雅克·贝汉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入电影业后,开始了他在电影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担任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片。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片的《迁徙的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 对于雅克·贝汉来说,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声誉(30年前,他曾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
演员作品
Enfer, L' (2005)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2004)
深蓝 Deep Blue (2003)
狼族盟约 Pacte des loups (2001)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Rien que des mensonges (1991)
《天堂电影院》(1989)
Année des méses, L' (1984)
Raoni (1978)
蟹鼓 Crabe-tambour, Le (1977)
Home Sweet Home (1975)
Blanche (1973)
大风暴 Z (1969)
柳媚花娇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Les (1967)
处女作 Compartiment tueurs (1966)
半个男人 Uomo a metà, Un (1966)
三一七小队 317e section, La (1965)
家庭日记 Cronaca familiare (1962)
导演作品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编剧作品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三、著著国著名喜剧大师雷诺勃拉姆
主要作品《虎口脱险》《大饭店》《在树上》《浪尖上的美丽》等
他的法语名字是 Louis de Funès, 翻译成中文是路易·德·费内斯,但不知为什么习惯上都叫他雷诺勃拉姆。
过去那些老一代喜剧明星们,与其他演员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论他们扮演过多少个不同的角色,留在观众心中的却永远是一个模样,仿佛他们天生就是如此。像劳埃德永远是戴着小圆眼睛弱不禁风的样子,基顿则总是拉长这一张木无表情的脸,还有瘦劳莱与胖哈苔,卓别林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而喜剧大师路易·德·费内斯,观众则会想到那个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秃顶法国小老头。就算他在《虎口脱险》中穿起宽大的德国军装、戴上盖到眼睛的钢盔,也还是那副模样。《虎口脱险》在我国公映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多年来观众通过电视一遍遍重温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对白直到现在还会时时在耳边响起。这既要归功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们,也与片中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我国共映的由费内斯主演的最早的影片是《疯狂的贵族》,但远不如《虎口脱险》那样深入人心。因为此片曾在法国创下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并使费内斯成为公认的法国头号喜剧演员。
费内斯生于1914年,年轻时干过手工匠、会计之类的工作,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表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剧中担任喜剧配角,又为他磨练演技创造了机会。虽然从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坛,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岁时,才成为主角,这时他已经是那个“法国小老头”的模样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时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却始终如一。他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刻画出了法国市民阶层的典型性格:善良热性却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干却又狡猾多变。
除了《疯狂的贵族》、《虎口脱险》两部片子外,费内斯还有三部电影曾在我国公映:在《总统失踪记》中他扮演寻找总统的餐厅老板,在《欢喜冤家》1中他扮演唯利是图的工厂主;而在《好汉还是孬种》2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该片结尾处失去了味觉,仅能靠眼睛来品评一杯酒,表演时费内斯表情严肃,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绝地说出酒的质量、产地,脸上不时闪过一丝滑稽的自负,绝好的展现了他的表演功力。他的名作还有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拍摄的警察系列片,从第一集《圣·特鲁佩斯的警察》到最后的《警察与女兵》公拍了6集。圣·特鲁佩斯本来就是法国的旅游区,被当作片中外景的那个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游景点。这套系列片在我国主要是以录像带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
1983年,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死前正准备主演影片《鳄鱼》,该片的拍摄从此被搁置,因此费内斯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他不仅在银幕上令人捧腹,在拍片现场也总能让工作人员和围观的人大笑不止,这样的一个人,就算在自己的葬礼上可能也想听到人们的笑声
四姓名:让-保罗-贝尔蒙多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3.04.09 英文名:Jean-Paul Belmondo
星座:白羊座 血型:
嗜好: 身高:180cm
国籍:法国 籍贯:
作品:《精疲力尽》《小丑奇谋》《二者必居其一》
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1933年4月9日,让·保罗·贝尔蒙多生于巴黎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画家。年纪稍长,他对艺术的兴趣日趋浓厚,并考入音乐戏剧学校进行专门学习。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该校毕业后,曾随地方业余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开始涉足影坛,并成功地主演了现代派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摄制的“新浪潮”影片《精疲力尽》(又名《喘息》)。在影片中,他维妙维肖地扮演了一个偷汽车、枪杀警察、追逐少女的流氓而在法国影坛一举成名。
他的戏路很开阔,文戏武戏,悲剧喜剧都同样在行。是当时欧洲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并走红了几十年,是银幕上的常青树。他的演艺生涯是法国电影的一个缩影,他塑造的形象代表着法国人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