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推荐以1930年左右法国巴黎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短篇长篇小说或者电影
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京派、海派、沦陷区三个群体,京派譬如沈从文,海派譬如刘呐欧、穆时英,施蛰存。东北作家群萧红《生死场》,萧军。上海孤岛张爱玲等。
1930年不是司汤达了吧,他们是1830。1830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锋期,浪漫主义雨果,现实主义司汤达等。
1930年代左右,二战即将来临,这一段时间现代主义主潮,譬如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
㈡ 法国电影《朱尔和吉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内容
1907年,身材矮胖的奥地利青年朱尔在巴黎结识了又高又瘦的法国青年吉姆,俩人一见如故。朱尔向吉姆倾诉他在巴黎生活形只影单的苦恼,吉姆立刻把自己的女友——一位女作家介绍给朱尔为伴侣。朱尔和吉姆都是作家,相见恨晚的两个朋友形影不离,共同切磋各自的作品直至深夜。灯光把他俩的身影映在窗帘上,邻居们议论纷纷,以为这是一对同性恋者。
朱尔回国后,吉姆去慕尼黑看望他。朱尔在为欢迎吉姆举行的晚会上,把自己的女友全部介绍给吉姆。吉姆和一位名叫吉尔贝特的姑娘一见钟情,但朱尔对她也一往情深,而且向她求了婚。在一次深夜的促膝谈心中,吉姆得知吉尔贝特并不真正爱朱尔。后来,在一次森林远足中,吉尔贝特投入了吉姆的怀抱。朱尔向吉尔贝特求婚遭到拒绝,但他怕永远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意中人,就恳求吉姆和吉尔贝特结婚。当他得知这姑娘已经爱上了吉姆,又惊又喜,从心里为二人祝福。
朱尔和吉姆回到巴黎之后,25岁的新寡露茜与朱尔如胶似漆,吉姆为朋友终于获得幸福而庆幸。但朱尔学究气太重,总爱做煞风景的事。一次三人在露茜家一起吸乙醚的晚会上,朱尔大谈女人应该忠贞不渝,但所有的女人无一例外都是水性杨花。露茜立即把朱尔赶出家门,而留下吉姆单独与她狂欢。
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朱尔和吉姆一同去希腊观光览胜。在雅典逗留的日子里,他们与朱尔的一位画家朋友阿尔贝邂逅。阿尔贝带他们到一个孤岛上去看刚刚发掘出土的一尊女神石雕。那位古典美入神秘的微笑把朱尔和吉姆迷住了,他俩在雕像前,瞠目结舌,整整一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巴黎后,一位名叫卡特琳娜的日耳尔曼姑娘来与朱尔相会,这位姑娘有着岛上石雕那种神秘的微笑,既有天香国色又冷若冰霜。吉姆立即被她吸引住了。他为朱尔能与这位丽人相爱而感到骄傲。卡特琳娜与朱尔的恋情发展得十分迅速,不久他们就回国结了婚。
吉姆为新婚夫妇在塞纳河畔的一家餐馆中举办新婚午宴。席间朱尔对吉姆发表了关于当代欧洲文学的宏论,但卡特琳娜对此兴趣索然。虽几经吉姆提醒,朱尔并不改换话题,摆出了一派大丈夫主义的架子。卡特琳娜虽然没有发火,但在饭后沿着塞纳河散步时,猛地一下飞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朱尔大惊失色狂呼乱喊,而卡特琳娜在长时间潜泳之后,泰然自若地游到岸边。第三天,吉姆发现朱尔脸色苍白,自命不凡的神气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一年之后,卡特琳娜生了一个女孩。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把三个知友分开了整整五个年头。朱尔去俄国前线服役,与吉姆只能通过中立国的渠道互道平安。
1919年,战争结束了。他们恢复了书信往还。朱尔告诉吉姆,卡特琳娜又为他生了第二个女儿。吉姆在信中问朱尔自己是否也应该结婚,朱尔回答他先来奥地利看一看他的家庭再做决定。
吉姆启程了。故友久别重逢,开怀畅谈。吉姆见到卡特琳娜时,发现她更加艳丽动人,但又得知朱尔和她已经分居,夫妻的爱情之花已经凋零。朱尔告诉吉姆,卡特琳娜不止有一个情人,但他仍然眷恋着名义上的妻子,惟恐她离家出走,一去不复返。朱尔可以容忍妻子对自己不忠,但不堪忍受彻底离异。画家阿尔贝是卡特琳娜的情人之一,他明确告诉朱尔,如果朱尔同意离婚,他愿意把母女三人一起带走。卡特琳娜在家中变成了颐使气指的女王,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朱尔家中笼罩着一派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吉姆和卡特琳娜在林间小路上散步。卡特琳娜回顾往事时说:六年前她被朱尔的忠诚慷慨以及他那种洒脱的风度所征服,但朱尔经常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精神危机,而且朱尔的母亲经常给她带来无限的烦恼。她曾尝试用欢乐来医治朱尔的病态心灵,然而收效甚微。所以夫妻二人只能各行其是。这次散步结束时,卡特琳娜给了吉姆一个轻吻,吉姆立即全身热血沸腾。
吉姆尝试着为朱尔夫妇重归于好进行调解,但事与愿违。
一天夜里,卡特琳娜投入了吉姆的怀抱,两人相爱后,吉姆搬到朱尔家里来住,朱尔的家庭中又听到了欢声笑语。卡特琳娜每天神情自若地在两个知友面前裸体沐浴。她认为裸体与色情风马牛不相及。她郑重宣称:应该重新探索人生的规律。
卡特琳娜听说吉姆曾与他的女友吉尔贝特幽会,立即当众宣布第二天她要去找阿尔贝私通。因为只有这样,才算公平交易。吉姆听后感到平地顿起惊雷,赌天发誓绝无此事。卡特琳娜对她所钟情的男人,不准有一丝暧昧,更不允许他们自行其是。
卡特琳娜和吉姆决定尽快结婚生儿育女。朱尔同意离婚并为他俩祝福。由于离婚手续迟缓拖拉,两个人心情很坏,古典美人的微笑时常化作利剑的锋刃,两人感情临近破裂。
吉姆因病回巴黎治疗,又与吉尔贝特恢复了旧情。半年之后,吉姆大病初愈,听说卡特琳娜买了手枪企图自杀,便昼夜兼程来到慕尼黑。他与卡特琳娜的爱情之火又死灰复燃,一同到瑞士和意大利去度假。一天,卡特琳娜问吉姆:“什么时候你才能全心全意地爱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半心半意呢?”吉姆反唇相讥:“那么,你什么时候才能对我温柔体贴而不暴跳如雷呢?”
吉姆认为和卡特琳娜难以天长地久,就回巴黎与吉尔贝特订了婚。当吉姆回到卡特琳娜身边,把自己订婚的事告诉她时,她把自己和吉姆反锁在房间里,把房门钥匙从窗口扔出去,要吉姆和她一起用手枪自杀。可是吉姆无意和她双双殉情,因而两人在房间里大打出手。
1930年,卡特琳娜给住在国外的朱尔打去电报,叫他速来巴黎。朱尔到达之后,三人坐进卡特琳娜驾驶的汽车驶往巴黎郊区。来到塞纳河畔,卡特琳娜让朱尔下车,悲壮地和他吻别,并对他说:“朱尔,好好注意看着我们!”她高速发动了汽车,吉姆坐在她身边,不知她意欲何往,只见她笔直地开上了一座正在翻修的窄桥,突然把车子猛地向没有栏杆的右方拐去,汽车从空中直翻进河里。这时,卡特琳娜向吉姆投来一个友好而又狡黠的目光,脸上又浮现出那古典美人的微笑……
吉姆眼前的景物翻转过来,在熊熊的火光中,他看到卡特琳娜像一尊红色的雕像,磁石般地吸引着自己,他竭尽全力地向光彩夺目的这尊神像游去……
㈢ 为什么说,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对现当代电影的影响巨大,分别表现在哪些
主要表现在把时代背景移到现代,以缩短影片与观众间的距离。
谈起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作为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影运动,诗意现实主义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和诗意表达,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世纪三十年代,当世界性的大萧条席卷全球的时候,法国也受到了影响。法国电影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相比美国工业化的制片厂制度,法国电影工业规模更小,也更加零散。因此,受到经济的冲击也更加严重。但是,这一零散的电影模式却从另一方面推动了法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由于法国制片厂的随意和分散,使得电影工作者的工作也更加灵活多变,所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自法国先锋派起,法国电影中对于超现实主义和幻想的表达便一直在延续。尽管没有20年代的如此明显,但是法国电影工作者对超现实等的热爱依旧。雷内·克莱尔,皮埃尔·普莱卫,让·维果等人尤其明显。
雷内·克莱尔早期的歌舞片《巴黎屋檐下》和《自由属于我们》,是他有声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作为从先锋派过度来的重要的导演,雷内·克莱尔最初时期对声音并非是全盘接受的。
和卓别林一样,雷内·克莱尔对于声音的发展也出现了不适。
他早期曾是先锋派电影的主将,他的代表作《幕间休息》富有独特的幻想,手法的新颖使得影片成为“先锋派”的代表作。
他对于无声的赞叹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认为无声电影保留了电影的独特的特色,保留了电影的原始性。所以,当声音在1927年突然出现的时候,克莱尔感到了慌乱和不安,甚至于表达出一定程度上的愤怒。
后来,雷内·克莱尔才逐渐接受了声音的存在,并且创作出自己电影史上的代表作。从1930到1933年,他相继创作出四部有声电影,除了《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和《百万法郎》也是他优秀的“四部曲”的代表。
《百万法郎》是雷内·克莱尔的一部比较具有想象力的歌舞片,故事围绕一件辗转多人的外套,展开叙述。在影片中,不仅有强烈的音乐效果,还有大量的摄影机运动。除此之外,导演还穿插了丰富的追逐戏。所以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极其富有动感。
在这之后不久,雷内·克莱尔便去了英国,之后去了好莱坞,但是,后来的他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和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相媲美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好莱坞对于人才创造力束缚的表现。
皮埃尔·普莱卫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继承也很明显。他在1932年执导了一部标准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稳操胜券》。这部影片除了具有夸张的情节之外,还充斥了无政府主义的喜剧感。但是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
让·维果是另一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的继承者,也是三十年代的一位比较具有前途的电影工作者。三十年代初,他首先拍摄了两部纪录短片。
1930年的《尼斯景象》,是一部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电影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辛辣的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当时的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影片充满了对立的场景,通过有闲阶级悠闲的生活和贫苦百姓生活的对比,让·维果表达了社会的不平等的主题,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倾向。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当时法国社会最有意义的社会记录片。
193年,让·维果导演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特征更为明显的——《操行零分》,这部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的寄宿学校的生活。这是导演根据自己儿时的记忆进行展现,因此也是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影片。
导演通过对于童年生活的再现,突出表达了悲惨的童年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时代创伤,与此同时对于当时的寄宿学校进行控诉。学校对于让·维果来说,与其说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禁锢学生的牢笼,它疯狂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人窒息。
因此,导演以诗意化的手法,讽刺了寄宿学校的虚伪,残忍,卑劣的压抑,同时热情的赞扬了学生们的活力和激情。也正因此,这部影片遭到了当时监管者的禁映,但是,导演通过影片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对自由独立的赞颂,却深刻影响了后人。
㈣ 跪求黄金时代1930年上映的由加斯东·莫多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黄金时代》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SN3C-4JyCs9gtWnv34-vRQ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路易斯·布努埃尔、萨尔瓦多·达利、萨德侯爵
主演:加斯东·莫多、莱雅·赖斯
类型: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30-10-28
片长:60分钟、63分钟(美国)
又名:TheGoldenAge、L'Aged'Or、AgeofGold
影片开始是纪录片风格的打斗场面:一群蝎子跟老鼠对抗;接着呈现出游击队跟主教军的斗争;贯串全片多是违反一般常规的视觉形象,而自由的程度也大得惊人:发怒的蝎子、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熔岩和带有纪录性的场面;极端超现实场面、标新立异的场面交替出现:如一头母牛躺在一个年轻女孩的床上;基督变成了性虐待狂患者;作父亲的毫无感觉地开枪射杀自己的小孩,当仆人房舍起火,他却置之不理,甚至一辆牛车穿入房间,他也视若无睹;爱人们朝夕渴望相聚,但见面后却感到无所适从,只有进行集体损毁,将犁耙、长颈鹿、圣诞树焚烧;两个主教从楼上被仍了下来。更有甚者,一对爱人的眼睛被挤出,手被咬掉,在一条狭窄街道的碎石上翻滚着,同时可以听见艾吕声音唱到“爱情,爱情,爱情呀!”一种近乎神秘的爱情概念作为一种可以改变一切的,可以为人们赎罪的东西……
㈤ 诗人之血的影片信息
名称 《 》 外文名称 Le Sang Poete
导 演: Jean Cocteau
编 剧: 让·谷克多 Jean Cocteau ....writer
主 演:
Barbette Féral Benga Pauline Carton Jean Cocteau Jean Desbordes Fernand Dichamps Lucien Jager Enrique Rivero
上 映: 1930年01月20日 ( 法国 )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评 分: 7.4/10( 332票 )
颜 色: 黑白
声 音: Mono
时 长: 55 分钟
类 型: 剧情 奇幻
分 级: 美国:Unrated 法国影片,1930年出品。编导:让·谷克多。先锋派电影代表作之一。
一般评论将这部电影的主题圈定在“真理”、“自由”上。但是影片没有统一的逻辑,也没有统一的意图。影片中经常出现非现实的古怪的画面造型。如主人公凝视着他手掌中的那张说话的嘴,人被杀以后由脱离了人体的各部分肢体所组成的画面等。尽管导演在以后表明这部作品“是和当时盛行的超现实主义相对立的”,但从影片实际来看,它还是有着某些超现实主义电影和诗歌的影响。
他在1950年和1960年分别拍摄的《奥尔菲》和《奥尔菲的遗嘱》,与《诗人之血》有意识地采用了相同的主题,组成一套三部曲。他说:在这三部影片里“我在不知不觉中给我自己作了漫画式的写照。” 考克多(Cocteau)原来又是一位同志,少年起就迷恋一个名叫Pierre Dargelos的男孩,这段恋情对他今后的人生起了深远的影响。考克多同志来头也不小,可谓文学电影美术遍地开花,最后还被选进了法兰西学院。我们仰望之下,只能撷取一些光辉的鳞爪,而1930年他自撰自编自导的实验电影《诗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就是其中之一了。终于说到实验的东西,竟然起了兴头,上面的片子说得旁敲侧击,就是因为电影本身没太多可说。而《诗人之血》却绝对是怎么说都不够,非得弄来录像带自己看的东西。
不过,估计就算是把那50多分钟坚持到底,却仍然不知如何形容。
常有小说被改成电影,大家的评价往往是后者不如前者,众口铄金之下,仿佛电影整个地低人一等。其实,文学有它的好处,电影却也不乏其专长,硬要拿文学形象的想象空间去比电影的一目了然,和上等马对抗下等马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输赢又怎能有意义?个人以为,就实验性而言,一目了然的电影反而胜过文学,比如超现实主义,诗人捧出些不相干的字词,叫人在荒诞中看到匪夷所思的图画,其意往往不在字面(能指)而是画面(所指);而到了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中,能指所指合而为一,想象力被转化成视觉冲击,然而,荒诞非但不减,反而更为直接而惊人,所以这时的受众也并非被动接受,因为在常理被打破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苦苦寻找碎片堆里的意义,虽然这行为大多是有劳无功。再者,对自己的想象力,我一直没有什么自信,所以看实验电影成了一种开拓,好像一个没什么气力的小孩子,只能依赖考克多那样的大人拉着登上峰顶穷千里目。其实读他的诗作也好,只是较之电影,有点像魔法书之于魔法造就的幻境。
这么说来,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们最好都改行拍电影去。
考克多就是成功的范例。《诗人之血》是1930年的作品,原来的名字叫做《诗人的一生》(La vie d'un poète),故事勉强说说来是这样的:按物理时间计,整个故事发生在烟囱倒塌的一秒之内,而在这段心理时间中,电影展开了四个互不相关的小故事,却都与诗人主人公对于生命,死亡的臆想,以及其内心的恐惧和沉迷有关。类似的安排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也曾出现,似乎是德意志安魂曲吧,那个被枪决的主人公也经历了心理时间上的沧海桑田,而现实却只是子弹飞行的瞬间。考克多的妙处还是在于细节,比如一旦打开就通向另一重空间的门,会说话的塑像,不时闪现的神秘符号等等,总之,超现实的很。好莱坞的模式剧已经把我的耐心考验得所剩无几了,以至于经常不能静下心来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竟然要靠上个世纪30年代的古董来提神,而那个时候,西班牙内战还没爆发,马雅科夫斯基刚刚自杀,聂鲁达正热火朝天地干革命,考克多和毕加索是合作伙伴……真是让人怀念的Pink Thirties(粉色30年代,偏左的意思)啊。
把这个段落叫做钟形罩里诗人血,只是觉得这种排列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虽然普拉斯与考克多没甚么关联,她倒是30岁上自杀的呢,终于在数字上找到了些呼应。《钟形罩》是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直到现在都还热卖,不久前特德休斯的去世更是让他们夫妻俩又新闻了一把。去BLOCKBUSTER看,竟然有1979年电影版的《钟形罩》,算是把普拉斯笔下成功职业女性的心理症结和不幸遭遇搬上了银幕,却是泛泛之作,倒不是因为艺术性而坏了票房,或者什么电影不如小说,那真的只是一部失败的电影而已。看来,表现诗人的内在生命,诸如臆想或精神状态,非得靠考克多那样本身就是诗人,或者至少具备诗人气质的电影人才行。
㈥ 法国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说起法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一:雷内·克雷尔法国电影的编剧、导演和理论家。法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折时期的重要导演,被称为电影安徒生,他的电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永远有歌声和爱情,没有仇恨与丑恶,
首先推荐雷内.克莱尔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莱尔后期的作品中,经常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830年的意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见玛格丽特后,变成了贫穷的亨利骑士。不久,教授失综,亨利被控杀害教授,不得不与魔鬼签订协议...最后终于在起义的群众、玛格丽特和吉普赛人的相助下击败了魔鬼。
㈦ 有关发生1930年的战争故事,有没有那部电影
'光荣的日子'。以前夜里在安徽卫视看的. 那个法国邮递员还干了好多搞笑的事情:他们假装欢迎德国人。其实什么东西都不想给他们。就藏了好多好吃的在教堂里。结果德...
㈧ 以浪漫著称的法国,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马修,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失业的代课老师,却感动了无数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
《东方男孩》,很棒的电影,用很温情的手段,点亮了一个人的人生。
《法国姑娘》,讲述索菲亚八岁时跟着父母回到摩洛哥,现在想重新返回法国。
《无福之地》,该片讲述了一个偷渡去英国的库尔德人、一个拿着摄像机穿梭在欧洲的女大学生、一个监督工厂从法国向匈牙利布达佩斯整体搬迁的工程师三个独立的故事。
㈨ 一部法国老电影的名字
养老金 Le viager (1972)
导演: Pierre Tchernia
编剧: Pierre Tchernia / 勒内·戈西尼
主演: 米歇尔·塞罗/迈克尔·加拉布鲁/克劳德·布莱塞/Rosy Varte/奥黛塔·劳瑞/ Jean-Pierre Darras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72-02-02
片长: 101 分钟
IMDb链接: tt0069460
剧情简介
1930年,马丁尼即将退休。他来到医生雷欧的诊所,说他平日咳嗽不断,感觉非常不好,但医生却安慰他说关系不大,其实事实上雷欧认定马丁尼活不了多久了,当他无意之中得知马丁尼无亲无故,孤身一人,而且还有一幢乡间的大房子时,他萌生了一个计划,于是他和妹夫商量以养老金的形式每年给马丁尼一笔钱,在马丁尼健在时,马丁尼还生活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如果马丁尼去世,那么雷欧一家就成为马丁尼大屋的主人。于是在律师处签定了合同书后,他们之间关于大屋的生死游戏便开始了。一面是雷欧一家盼着马丁尼先生早日归天,另一方面却是马丁尼愈活愈年轻,身体愈健壮。他的健康熬死了雷欧的妈妈,又让雷欧全家坐卧不宁。雷欧甚至想去杀害老人,结果当然是恶有恶报,最终老人竟健康地迎来了二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