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结局是安娜向其丈夫提出离婚,卡列宁为惩罚安娜坚决不同意离婚,并将安娜与她真爱的儿子隔离开来。
沃伦斯基在地位权势(或者说是事业)与情人安娜之间徘徊,对爱情开始没那么坚持,安娜在得知沃伦斯基的母亲开始为其选择结婚对象时崩溃了,选择卧轨自杀死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汤姆·斯托帕德根据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乔·怀特执导。该片于2012年9月7日在英国正式上映,10月16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贵妇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而离开,勇敢地追求爱情与沃伦斯基陷入爱河,最终被逼入绝境愤然自杀的悲剧故事。
(1)法国电影安娜结局解析扩展阅读:
安娜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确实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贵族妇女。
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
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敢的精神。
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
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安娜由新生向绝望毁灭的转化,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
这深刻暴露了安娜性格的巨大缺陷和近代妇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个人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而未能解脱历史因袭的男人则只能将其推向更加惨烈的境况。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
2. 《安娜》这部法国动作片值得一看吗
法国动作片《安娜》值得一看。这部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打着商业电影的烙印,讲述了关于“自由”的话题。全片以安娜对自由的渴望为主线,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安娜成为特工前后的故事。在给观众制造悬念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为观众解锁悬念,在观看的过程中,你觉得是这样的,其实是这样的。同时,这也表明,女性完全不依赖男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除了“精彩”两个字,虽然剧情很简单,但叙事结构比较独特,也是从“自由”的角度去拍摄女性的独立和力量,以美来吸引人,以故事留住人。总而言之,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安娜真的非常厉害!
3. 《安娜·卡列尼娜》结局什么意思 没看懂啊
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网络全书式的作品。
4.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为什么死
在世界文学史上,安娜·卡列尼娜不是第一个自杀者,也不是最后一个。她以死表达自己对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议和否定,以此赢回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为了解脱和惩罚。安娜就是这样的人,她活着的时候为自由、为尊严、为真诚而受尽屈辱,她只能以死来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是单纯地把死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
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将个人逼进死胡同。但若以为托翁意在将个人激情、个体行为纳入社会掌控之下,就可能曲解了托翁的本意。
如果一个人“不听从他灵魂里神秘的、欢乐的召唤,如果他羞愧地走过生活为他准备的最大的乐趣”,岂不是辜负了神的意旨?在社会和社会舆论面前,安娜是无罪的。但在上帝面前,安娜是有罪的,罪在那里?是她的任性吗?是她的嫉妒吗?是她的猜疑吗?是她的自杀吗?《圣经》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安娜临死之前,获得了一种我称之为“灵视”的本领,在车厢里,有一对夫妇坐在她对面,好像挺恩爱的,然而洞若观火一般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他们关系的真相。“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是世界的本相。这一本相令人作呕,难以容忍。
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的,“简直想象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她说:“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着一种拖延了又拖延的结局。”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既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吗?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想了。
不可否认,安娜明确地把死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来惩罚弗隆斯基子虚乌有的背叛,这表明计划一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安娜的心理实际上已经非常扭曲了,精神已处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在去往车站的路上,她虽然洞若观火一般,但唯独对弗隆斯基的真实情感把捉不定,以至做了最后的误判。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
5.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孩子结局是什么
安娜认清沃伦斯基的虚伪和遭遇人情冷漠后卧轨自杀,陈尸车站。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汤姆·斯托帕德根据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莉、裘德·洛、亚伦·泰勒-约翰逊、凯莉·麦克唐纳、马修·麦克费登、多姆纳尔·格里森、露丝·威尔森、艾丽西卡·维坎德、奥莉维亚·威廉姆斯、艾米丽·沃森等主演的剧情片。
评价:
《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大胆使用了舞台化的场面设计,戏剧式的多幕结构,再加上他标志性的长镜头,把贵妇安娜的悲剧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剧场中。让观众主动参与场景,脑补故事逻辑。舞会上惊艳的长镜头,身段姿态都被处理得美轮美奂。
赛马场的超现实主义处理,时空拓展与人物情绪巧妙融合。整部影片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使用了外景实拍,大部分内景就如戏剧般“简陋”,直接向观众坦露过程。
6.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悲剧的原因
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 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 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 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
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6)法国电影安娜结局解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
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7.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结局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卧轨自杀
麻烦采纳,谢谢!
8. 谍战电影《安娜》讲述什么故事
《安娜》的故事发生上世纪80-90年代的冷战时期。
1987年,莫斯科。
正在街头行走的安娜,身材高挑,五官立体,超乎常人的漂亮。
但是她的脸色却苍白憔悴,眼神中满是苦涩。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这一切都要拜她的街头混混男友所赐。
安娜原本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后来被男友收养带回了家。
跟着男友,她染上了吸毒,还动不动就被拳打脚踢。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但这一切,很快被一个闯进家里的黑衣人改变。
这个黑衣人效力于苏联最顶级的间谍组织,克格勃。
他这次来,是来邀请安娜加入组织的。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安娜的父亲原本是个军官,后来车祸去世,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本身天赋过人,安娜其实极有当特工的潜力。
当然,安娜并没有当间谍的意愿,所以与其说是邀请,不如说是胁迫。
无奈之下,安娜同意加入了培训。
从这里开始,她的人生也完全走上了另一条路。
时间来到三年后,一个法国星探正在莫斯科搜寻美女。
在一个菜市场里,星探发现一个姑娘身材高挑,气质出众。
走近一看,这个姑娘,就是安娜。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就这样,安娜很快被送往了巴黎,凭借着出色的天赋,不久后成为了时尚超模。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为什么三年前安娜被叫去参加克格勃的特工培训,怎么突然又去巴黎当了超模?
很明显,这些都是障眼法。
安娜真正的目的,是打入巴黎的上流圈子,使用美人计,为克格勃猎杀目标......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超模+女特工,从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大致看出本片的调性了。
一边是性感时尚,一边是暴力血腥。
而且电影因为裸露和血腥镜头较多,还被评为了R级片。
这么一看,简直就是为可乐爆米花量身定制的年度爽片。
《安娜》的故事本身其实不算太复杂,就是一个双面间谍的自我救赎
但吕克·贝松当然不会满足于只拍一部无脑爽片。
安娜伪装成超模猎杀目标,只是故事的第一层,事实上,电影后面还设置了层层反转。
而且既然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之下,除了苏联间谍组织克格勃,当然还少不了美国的中情局。
安娜因为有一次在酒店里枪杀了一名富豪
9. 《安娜卡列尼娜》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啊
最后的结局是:安娜认清沃伦斯基的虚伪和遭遇人情冷漠后卧轨自杀,陈尸车站。故事以悲剧告终。
(9)法国电影安娜结局解析扩展阅读:
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网络全书式的作品。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