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电影《虎口脱险》的问题
你说对了,两个人还都算是主角,许多人对饰演指挥家的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比较熟悉,但对饰演油漆匠的法国喜剧影星布尔维尔却一无所知,其实我在影视博览的一期节目中了解到当年在法国影视界布尔维尔的名气要比路易·德·菲耐斯大得多,只是后来随着《虎口脱险》《暗渡陈仓》《警察故事》等片子的火爆,路易·德·菲耐斯的名气才逐渐盖过布尔维尔
http://www.mtime.com/person/1074393/
⑵ 求一部老的法国二战喜剧电影名
《虎口脱险》是Les Films Corona制作发行的战争喜剧电影。该片由杰拉尔·乌里执导,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尔维尔等演出,于1966年12月8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几位飞行员在法国人的帮助下,与德军展开的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⑶ 《虎口脱险》剧情介绍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所逼,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而在巴黎的热情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
这是一个大时代,大背景中的小故事。雷诺是运用矛盾手法搞笑的高手,就象卓别林是使用道具搞笑的大师一样。指挥家先生本身是个爱国者,因为他尽管不十分乐意但也替盟军的飞行员去接头,虽然害怕但也与德军官周旋也做到了宁死不屈,虽然自私自利但也知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所有的矛盾都就凑成了一场场的喜剧。
在人物安排上也是以矛盾来表现笑料,除了飞行员,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指挥家和油漆匠了,首先他们在社会地位上有判别,碰到了一起,不得不一起谋事,就是安排了一个喜剧的模式,不同的身份使二个人有了不同的性格,忠厚老实的油漆匠和自私狡诈的指挥家!换鞋和接受德军的审讯就在充分暴露二个人的不同时碰撞出一段段的笑料。
小的地方也充满了矛盾:需要小心谨慎而为之的接头儿地点选在了洗澡堂、身材健壮的男飞行员偏偏要装成婀娜的女芭蕾舞演员、连狙击手这样的角色都可以让一个对眼儿来执行……
这一幕幕的搞笑场面均来自整个的剧情全是在矛盾中发生的,剧情发展就是使无数的矛盾不停地碰撞,这种搞笑场面让人们觉得熟悉,但又觉得发生得太巧了,人们就可以接受,比那些不合逻辑的闹剧要真实的多了!
同时,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我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上译厂的老艺术家们对影片台词所做的二次创作,只可以用绝顶精彩来形容,我相信很多观众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诵片中的精彩对白。
⑷ 谁能找到法国二战喜剧《虎口脱险》的下部
www.verycd.com 在里面搜《虎口脱险》有好几个版本,有1.4G、2.2G、4.3G、 8.8G、21.2G
⑸ 电影<<虎口脱险>>
下载迅雷
然后搜索资源
电影<<虎口脱险>>
⑹ 二战最后逃瑞士的影片都有哪些《虎口脱险》最后他们从法国乘滑翔机,逃的是瑞士还是西班牙
虎口脱险》最后他们从法国乘滑翔机,逃的是瑞士
⑺ 电影虎口脱险的主要内容
你好,我这里有电影虎口脱险的网络云资源,链接给你,点个赞吧提取码:pajk
⑻ 虎口脱险的幕后制作
1966年5月16日,在8个月的前期筹备之后,影片开拍,剧组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没有人有过拍摄一部如此昂贵的电影的经验,当时的1400万法郎,将通胀率计算在内换算成今天的货币要接近1000万欧元,这在今天的法国影坛也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制作,更不用说当年了。此外,在1966年,沦陷题材仍属于喜剧片的禁区,之前从没人敢在大银幕上拿它开玩笑,以至于在拍摄期间,《虎口脱险》的对外宣传打的都是“一部艺术实验电影”的旗号。
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阳春白雪的大乐队指挥,本来是毫无关系、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阶层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或者,更确切的说,在导演乌里的精心安排下,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不同的个性发生种种冲撞,产生各种笑料,最终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成为朋友。从这一点来说,《虎口脱险》也是一部关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命运的影片。
《虎口脱险》的价值还体现在它也是乌里、德·费内斯、布尔维尔三人组合的最后一次合作,当然,在当初拍摄的时候,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点。1969年,乌里又为布尔维尔拍摄了《大脑》,但他的搭档却是让-保罗·贝尔蒙多。1970年9月23日,布尔维尔因多发性髓瘤去世。1971年,乌里为德·费内斯拍摄了《疯狂的贵族》,原本为布尔维尔所准备的仆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当取代。1973年。在为布尔维尔追颁荣誉勋章的大会上,德菲奈斯发表了一篇满怀深情的致词,追忆自己的好友和工作伙伴。10年之后,德·费内斯也永远的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全球影迷。
1966年,父女俩打造的《虎口脱险》成为法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经典作品。1700多万观众人次令它占据法国影史票房冠军宝座32年。《虎口脱险》的影响超越国界,超越时间。丹尼尔·汤普森在蓉向记者回忆起了那段尘封往事。
一句对话促成经典
丹尼尔·汤普森的父亲热拉尔·乌里,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他决心当演员,在法国国家戏剧学院500选5人的新生招考中脱颖而出。毕业后,他活跃在话剧舞台和大银幕上。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二战”爆发,有着犹太血统的他为逃脱盖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带着自己的奶奶、母亲和已怀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内瓦偷偷地继续表演事业,这一经历可以在他日后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战”结束后,乌里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60 年改行当导演,但他的前三部电影反响平平,年近半百的热拉尔·乌里郁闷彷徨。一天,在与片场一位跑龙套的小配角聊天时的一句话,让他突然顿悟,“你实际上是个喜剧片作者,只有承认这点,你才能真正的表现出你自己。”说这句话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脱险》中指挥家扮演者)。乌里继而转攻喜剧片,1964年他自编自导的《暗渡陈仓》大获成功,主演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喜剧名角布尔维尔和“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德菲奈斯,“黄金三角”组合由此形成。
一部经典改变命运
从跑龙套到喜剧之王,路易·德菲奈斯这个小个子、神经质的喜剧大师,因《虎口脱险》永远被中国观众记住,只要说起“指挥家”,观众就会浮现出会心的笑容。鲜为人知的是,在拍该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岁,从影20年参演电影120部,但几乎全是群众演员或跑龙套。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他建议导演乌里拍喜剧片,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德菲奈斯在《暗渡陈仓》里第一次担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戏份少于绝对主角布尔维尔而闹过一次罢工,直到导演答应为他专门补一场戏才罢休。《虎口脱险》上映时,他的片酬已达100万法郎,还有票房分红,让老来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这部电影我赚了不少钱,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与一部电影票房分红,1.4%。”
一部艺术电影创造历史
1966年5月,经过8个月筹备,《虎口脱险》正式开机。1400万法郎的投资令该片成为当时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虎口脱险》在宣传上打出“一部艺术实验电影”旗号,影片拍摄精益求精。拍摄油漆桶溅到德国军官身上那场戏时,道剧组用炼乳代替白油漆,这段戏共拍了12条才过关。每条拍完后后,军服还要送去蒸汽熨烫,仅为这个镜头就花了3万法郎!对细节的苛求最终保证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对导演乌里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布尔维尔和德菲奈斯的对手戏,他在回忆录中记载:“有的演员是那种上来第一条就发挥很好的,就像布尔维尔,你反复越多,他的感觉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于是两人一个越演越糟,另一个却越演越好。幸好这种状况没持续很久,在互相了解后,他们各自都作了些调节,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德菲奈斯指挥大乐队的那场戏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学好指挥,他事先接受了专门培训。不过实拍那天,当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专业乐师面前时仍感到一丝怯场。当《匈牙利进行曲》乐声响起,他立刻投入角色。乌里在回忆录中写到:“他的动作潇洒自信,丝毫没有落后于乐声,他像真正指挥那样带领乐队演奏。一曲终了,他向乐队鞠躬致意,所有乐师自发地全体起立为他喝彩。这时德菲内斯转过身,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泪光,我也一样。”
1966年12月,《虎口脱险》在香榭丽舍高蒙影院举行首映式。电影放毕,剧组上下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观众涌过来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从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厅出口的14节台阶,他们足足用了30分钟。随后,法国观众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这部杰作。该片接着在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连连打破票房纪录,横扫欧洲,风靡全球。
译制片黄金时代 《虎口脱险》来到中国
《虎口脱险》诞生16年后,该片终于来到中国。1982年7月,《虎口脱险》经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在国内放映,反响强烈。
据该片的译制导演苏秀回忆,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头那场戏哼唱了一段被影迷传唱的小调:“鸳鸯茶、鸳鸯品,你爱我、我爱你……”但原文中歌词 “Teafortwo”最初被译为“情侣茶”,虽然意思不错,但怎么唱怎么别扭,老厂长陈叙一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厂里把“情侣茶”改成“鸳鸯茶”。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这部译制片在配音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脱险》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配音标杆之作。
⑼ 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最后滑翔机上天后的片段中演奏和交响乐是什么名
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同时也是其音乐戏剧《浮士德的责罚》中的一部分。
⑽ 电影“虎口脱险”中被击落的英国飞机中有5位跳伞,到最后为什么只逃生了3位
开头说了,一架英国轰炸机,夜袭德国,按照开头飞机的画面是双垂尾的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乘员:6~7人(飞行员1人机枪手3~4人投弹手1人装弹手1人)。
但白天飞机画面换成了美国B17,可能找不到能飞的兰开斯特了,这个飞机机组编制8人,包括正副飞行员、投弹手、领航/无线电报员和四个炮手。所以5个人是不够的,为了电影效果,最多出来3个,所以安排2个“被俘”。
(10)法国虎口脱险电影后续扩展阅读:
《虎口脱险》是Les Films Corona制作发行的战争喜剧电影。该片由杰拉尔·乌里执导,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尔维尔等演出,于1966年12月8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几位飞行员在法国人的帮助下,与德军展开的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的逃生故事。
该片不仅是一部关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命运的影片,也是首次在大银幕上以沦陷题材拍摄的喜剧片。该片成为当时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拍摄精益求精,也是法国人最喜爱的影片,一直保持着观影人数最多的法国影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