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城之春》有谁看过,感觉怎么样
《小城之春》正在各影院的小厅上映。对于这部影片,我们在媒体上看见更多的是导演田壮壮的自我阐述,以及各种拍摄花絮,总之,这部影片从一开拍就成了热门话题,宣传炒作轰轰烈烈,人们都对田壮壮怀有很高的期望。现在影片上映了,却很少看到有关的评论,没有赞扬,批评的声音也了了,有新闻报道说影片在上海遇到了“倒春寒”,对此,主创人员肯定会解释说:艺术片,自然曲高和寡。
有朋友买票去看了《小城之春》后说,媒体太坏了,这么烂的片子还拼命吹捧!这也可以当作是一家之言。姜文不是说看了激动地睡不着觉吗?
在有关拍摄花絮中,监制李少红谈到拍摄的困难时几乎哽咽:我们真的想做一部好电影,希望能理解我们对电影的真诚。
对于“真诚”我倒是毫不怀疑--那简直是一定的,尤其是田壮壮本人,反复说他拍这部电影并没有商业目的,他是在向费穆致敬,是在向费穆学习拍电影。那就很明白了,这电影他是拍给自己看的,致敬、学习,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反正有人给你出学费。但作为观众,我们有必要买票进影院跟你一起致敬和学习吗?--我们又不是导演。就算我们要学习和致敬也完全可以通过看费穆的《小城之春》。
问题就在这里,拍的时候是当作艺术片来做的,自说自话,不考虑观众爱不爱看的问题,宣传则完全是商业化的操作,鼓动观众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投资不低。问题是你们把观众当成什么了?为你交学费的?
导演诚惶诚恐,对费穆顶礼膜拜,完全用一种仰视的眼光来看那部黑白的《小城之春》--这种态度已经注定了田壮壮的失败。
我看了这部学习之作后,想不通田壮壮为什么要重拍《小城之春》,演员的表演透着虚假、做作和不自信。情节、人物几乎完全没改,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没有任何超越和创新--除了黑白变成了彩色。韵味在努力向原作靠近,但差得远。费穆的影片营造出了 一种笼罩整部影片的诗意而压抑的氛围,人物在压抑中挣扎,有太多的欲说还休。而到了田壮壮这里,几乎只剩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故事,而且看不出这故事对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它表现的不是当代人的焦虑。
影片最大的改动是把第一人称去掉了,导演说是为了把距离拉远一点,实际上影片出来的效果一点也不远,也许是彩色的缘故,感觉是比费穆那个还要近,近了,就容易让人觉得假。
10年没有拍电影,田壮壮这次的表现就是,他对当代已经没有感觉了。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❷ 费穆在华语电影史中是什么地位对于华语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我觉着应该是华语电影史上象征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爱情电影的先河,在那个时代他所拍的电影可以说是一种壮举了,在当时的时代拍爱情类的电影真的是开创先河了,所以他也算是华语电影史上的代表开山人物了。
《小城之春》的拍摄手法是很潮流的,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这部电影中的意境也是很好的,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即使重复看了多遍也不会觉着厌倦。费穆先生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经典的作品,可以说他是呼吁电影史上的象征性人物一点也不为过,他的电影也是电影史上的经典。
❸ 如何评价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投合了当时人们的苦闷心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部影片有较成功的探索。
早期的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介绍
影片讲述了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该片于1948年上映,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
2005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 同时也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846位影评人评为影史TOP250的127名(获得13票)
❹ 费穆的人物评价
费穆一生恪守儒家传统以及人道主义,形成了他对于珍视和护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贞和执着,形成了他屡受挫折而始终不渝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结。他的家国梦想、抗敌御侮的使命感,体现在他一生的作品中。(三亚新闻网评)
费穆执导的影片,显出了纯熟的技术。他擅长细腻的内心描写,在情绪的把握上,也恰如其分。镜头的角度和画面的构图也非常完美。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在艺术处理上,镜头凝炼、构图优美,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中国新闻网评)
在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盛行的时代,费穆的诗意表达和春秋笔法是一鹤冲天的异类,以至于他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不为人接受甚至遭到诟病,而渐渐地越来越散发出隽永的光芒。(东方早报网评)
❺ 费穆如何成功
传统与创新的紧密结合 而且恰到好处
他让京剧真正走上舞台 而且电影化生活化
❻ 关于著名导演的问题
太多了,写不下了,我只说中国的吧
郑正秋
编导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个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泪碑 杨小真
1928:黑衣女侠 侠女救夫人 血泪黄花(前集)
1929:血泪黄花(后集) 刀下美人 战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后集)
1931:红泪影 玉人永别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儿经(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电影剧作: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大闹怪剧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早生贵子
1927:挂名的夫妻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美人关 火烧红莲寺(第一集) 大侠复仇记 女侦探
1929:新西游记
1930:娼门贤母
1931:恨海
导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云塔 碎琴楼
1935:热血忠魂(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1924:苦儿弱女 诱婚
张石川
张石川(1890-1953),中国电影导演,事业家。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的导演。
1916年,他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藉冤魂》搬上银幕。
1922年由他和郑正秋等人发起组织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烧红莲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编剧;《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云塔》、《孤儿救祖记》、《掷果缘》、《难夫难妻》等片的导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员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鹃,又名百宁。天津人。家境贫寒,早年失学,曾做小贩、照相馆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无声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曾任《联华画报》编辑,后任编导。先后编导《出路》、《无愁君子》等影片。所作电影剧本《狼 山喋血记》被认为是较优秀的国防电影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陈白尘、白杨等组织上海影人剧团,辗转至重庆,导演舞台剧《草莽英雄》、《 两面人》、《日出》、《雷雨》、《 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同时创作话剧剧本《重庆二十四小时》、《 金玉满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编导影片《追》。后至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编导影片《 万家灯火》,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充分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 1949年编导《希望在人间》,导演手法细腻含蓄,生活气息浓郁。同时还参与编写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 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 56年导演影片《李时珍》。同年赴苏联考察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导演业务。 1958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后相继导演《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其创作态度严谨,富于探索精神; 风格朴实沉厚,抒情意味浓郁;结构布局和节奏处理,尤见功力。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编导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无愁君子 1937:联华交响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圣城记1947:追1948:万家灯火(与阳翰笙合作编剧)1949:希望在人间 电影剧作 1936:狼山喋血记1949:乌鸦与麻雀(与王林谷、徐韬、赵丹等合作)导演故事片1954:斩断魔爪1956:李时珍1959: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1963:北国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艺海风光·电影城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千里。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因酷爱艺术,读到初中二年级,毅然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莎东美》、《卡门》等剧的演出,与陈白尘等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加入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血衣》、《乱钟》等剧。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剧。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虽是在老艺术家指导下的电影导演学步之作,却已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翌年,他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影片在人物刻划、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影片较好地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验,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论抗战戏剧运动》,在1939年曾以单行本出版。进入40年代后,他即以开始《角色的诞生》的构思和撰稿。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一位擅长驾驭“重头戏”著称,以拍摄人物传记片见长的电影艺术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于监狱。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姓名:谢晋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猪 星座:天蝎座
籍贯: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县
学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
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
1938年 赴香港读中学。
1939年 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读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主动辍学,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这一时期,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导演)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 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一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
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 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镇》(导演)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1989年发行影片评论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 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 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7届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 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1992年 8月8日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3年 作品:《老人与狗》(导演) 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 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鸦片战争》(导演) 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 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担任副导演的影片: 《哑妻》(48年,大海大同电影厂)《鸡毛信》(53年,上影厂)担任导演的影片:
《女篮五号》(57年,上影厂,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红色娘子军》(6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厂)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厂,获第二十四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奖。
《天云山传奇》(8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牧马人》(81年,上影厂,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84年,上影厂,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芙蓉镇》(86年,上影厂,获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卡罗维伐
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最后的贵族》(89年,上影厂)
《清凉寺钟声》(91年,上影厂)
《启明星》(92年)
《老人与狗》(93年)
《女儿谷》(95年)
《鸦片战争》(97年,峨眉厂,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三次担任“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篮五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
《红色娘子军》获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3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万隆奖”第3名
《舞台姐妹》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啊!摇篮》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4届百花奖最佳影
片奖
《牧马人》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6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8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芙蓉镇》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张暖忻简介
张暖忻(1940—1995) 于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沙鸥》一片获1982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接着又拍摄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张暖忻是纪实美学最早的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鸥》中以新颖的电影语言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青春祭》中营造的含蓄、饱满而又温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纪实风格显示出来的潜在激情,在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
作品:
云南故事
青春祭
沙鸥
南中国1994
你好,北京
闺阁情怨
郑洞天,河南罗山人,生于重庆,在上海读中小学,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过文学编辑,导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并从事电影创作。先后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火娃》、《向导》等片。后者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1年,郑洞天与徐谷明合作导演了影片《邻居》,获得次年的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被视为第四代导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此后,郑洞天又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
郑洞天除了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曾担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
台湾往事
郑培民
故园秋色
人之初
秘闯金三角
鸳鸯楼
邻居
向导
火娃
吴贻弓,男,汉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学文化。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上海海燕电制片厂导演助理。1977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第六届政协委员。1984年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任全国影协副主任、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1989年1月后,任上海电影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第六届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文艺一级导演。中共第十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导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城南旧事》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黄蜀芹(1939-),导演,原籍广东番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任《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等影片的执行副导演。1983年,其独立导演影片《青春万岁》,于次年获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1987年,黄蜀芹与人合作编剧并导演影片《人鬼情》,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1996年,执导儿童片《我也有爸爸》,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由钱钟书同名小说改编的著明电视连续剧《围城》,为黄蜀芹赢得了1991年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和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❼ 电影是( )的艺术
电影是天赋的艺术,为什么呢,在这里先说一下,我本身就是学电影的,当我在疯狂看电影的过程当中,明白了一点,就是只有真正真诚、新意的电影才能打动我。老师在上课时介绍说,历史上哪部电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代表着技术上的革新,例如《战舰波将金号》代表蒙太奇云云,但当我看时,没什么感觉,因为毕竟现在技术已经革新成多样化了,再看那种老电影的时候,肯定会不如现在,我知道这样好像不尊重电影史一样,可我骗不了自己,看那样的电影我的确没什么反应,那样的电影确实打动不了我,我只能说尊重它而已。再如费穆的《小城之春》,准确的说应该是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因为我只看他的,之后怕呕吐就没看费穆的。因为我觉得矫情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花了两个小时才讲清楚,还有这么多长镜头用于矫情情绪的表达,我实在服了他了···那之后我对他们两个都没有好印象,但据说费穆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还很高,也据说田壮壮自己竟然被感动了才重拍那样的电影。
所以我觉得电影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既然电影已经形成工业,技术当然不是问题,不是你在当初最早的情况下,碰巧这么做了,就很了不起,而是在思想,模式,内容上的革新,我觉得真正电影的好坏在于它内容上的某种革新,它表现于你的表达,你有没有表达的能力,你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表达,不矫情,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看出来:其实那很假。其次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最重要的一条是真实,看似简单,好像谁都能做到,现实这么强大,挑一个真实的有多难,但想想,又有谁知道呢。假的看似很难,但也很容易,因为它只有一条准则,那就是逃避现实,我们许多人惯于做这种事,随便挑一个,扔电影学院,几年出来后,他就是中国的票房英雄。
什么事情,都是你先想去做的,电影也不例外,如果你是一个导演,且不说有没有货,要是你只觉得它是和别的吃饭的家伙没区别的话,那肯定不行,你是职业导演,你一直在“接活”,那么几乎你就在做纯粹的技术工作,电影也许需要这样的匠人,但不应该太多。
我的话太乱,也许说来说去也没挨着主题,但已经说明一个模糊的问题了,电影需要表达的天赋,需要表演的天赋,需要各种各样的天赋。你不想,你没有天赋,没有说真话的天赋,你就成为不了导演
❽ 费穆的演艺经历
1932年,费穆应联华影业公司老板罗明佑之邀到上海,成为联华上海一厂的电影导演。
1933年,费穆执导了批判现实的剧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关注。
1934年,费穆先是执导了由阮玲玉、林楚楚主演的剧情片《人生》;随后又编导了由阮玲玉、高占非主演的剧情片《香雪海》。
1935年,执导了由尚冠武、林楚楚主演的伦理电影《天伦》,费穆在电影中以民族乐器配乐,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
1936年,编导了号召抗战,希望民众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者的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费穆没有采取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而是虚构了一个隐晦的寓言故事,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来说明“打狼”的必要和必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费穆在河南拍摄了宣传抗战的纪录片《北战场精忠录》; 接着,出于对京剧的痴迷,费穆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合作了戏曲电影《斩经堂》。
1939年9月18日,费穆在金信民以及童振民的投资下,成立了民华影业公司。
1940年12月19日,费穆耗时一年拍摄,由唐槐秋、张翼主演的古装剧情片《孔夫子》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
1941年,费穆为中美两国第一次合作拍摄的影片《世界儿女》编写了剧本;随后,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瑞德宝、梁连柱合作了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7月,日本当局“接管”租界电影业,成立了汪伪控制的“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费穆拒绝与敌伪合作,愤然退出影界,加入天风剧团,开始话剧创作; 随即执导了姚克编剧的宫闱戏《清宫怨》,该剧在璇宫剧场连演71天,连满97场,在观众中引发反响;12月,执导的时装喜剧《孤岛男女》上映,但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闯入租界而中断。
1942年1月,天风剧团解散;2月,费穆在原天风的基础上,吸收了新艺、银联的部分成员组建了上海艺术剧团, 首演剧目是费穆自己编导的剧本《杨贵妃》,由刘琼、狄梵主演。
1943年8月,汪伪政府“收复”上海租界,强令话剧团体举行大规模联合公演进行“庆祝”。8月6日,上海艺术剧团举行临别大公演,之后主动宣布解散,以示抗拒。
1944年1月,在形势稍微好转之际,费穆又领导剧团原班人马,以新艺剧团的名义重新复出,首演剧目是由费穆自编自导的《浮生六记》,该剧连演三个多月。与此同时,费穆将剧团一分为二,在卡尔登大戏院的部分仍名为新艺剧团;在金城大戏院的演出队则改名国风剧团(后又改称“国联”)。国风剧团的首演剧目是由费穆亲自编导的《小凤仙》。从此,费穆同时领导着两个剧团,并担任编导工作,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
1946年3月,上海艺术剧团恢复原来的团名,至8月结束,费穆又重返影坛。
1948年,费穆尝试拍摄了彩色胶片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在抗战胜利后重返舞台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之后,费穆执导了由石羽、李纬、韦伟、张鸿眉主演的剧情片《小城之春》,该片于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2005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
1949年5月,费穆迁居香港,与吴性栽合办了龙马影片公司; 随后,执导了影片《江湖儿女》,但影片尚未拍完,费穆就因心脏病突发于1951年1月31辞世,享年四十五岁。
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费穆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❾ 费穆的介绍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10月1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编剧。1932年,执导了批判现实的剧情片《城市之夜》,由此受到关注;1934年,执导了剧情片《香雪海》;1935年,执导了伦理电影《天伦》,于中国电影史上首次以民族乐器配乐;1936年,拍摄了号召抗战的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1937年,拍摄了戏曲电影《斩经堂》;1940年,执导了古装剧情片《孔夫子》;1941年,为中美两国第一次合作拍摄的影片《世界儿女》编写了剧本,随后退出影界;1942年,组建了上海艺术剧团; 1944年,创办新艺剧团;1948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51年1月31,费穆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四十五岁。
❿ 谈谈你对费穆电影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理解。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颠峰之作。据影片编剧李天济讲,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苦涩的茉莉香片。“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费穆拍片力求完美,速度一向较慢,而如此细致精美的《小城之春》只拍了三个月。费穆带着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把它呈现在观众面前,几达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澄明心境。而作品的气韵,必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疆界。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中孤寞萧瑟的小城,残破颓败的家园,杂草漫生的蜿蜒小道,让人“触目愁肠断”。而三角恋情中一双男女“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含蓄蕴藉,辅以徐缓节奏,低沉情调,看来凄凄惨惨戚戚,却闪烁着颓靡之美。特定历史环境中,一幅关照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灰色画卷。影片中多两人或多人镜头,镜头空间完整深远,昭示导演复杂多义犹疑不决的态度。 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说:“人有人的命,戏也有戏的命”。1948年的《小城之春》显然生不逢时。散发着颓靡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作品,与奔腾活跃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影片公映时,有评论说,“《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但春光局促于颓域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这还是最温和的批评。费穆作品
因为诸多原因,《小城之春》沉寂了数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它被评论者们重新翻检出来,并获得了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 有评论者称它为“东方电影”的经典,“体现了我们东方人对感伤经验、感伤文化的态度……迷而不乱,恨而不惘”。有评论者认为这部“诗情电影”是中国的先锋电影,这种“细腻而诗化的心理片传统”是由费穆开创的。 影片隐隐透出的雅文化性,整体的压抑和封闭感,得益于费穆精练的电影语言和超前的电影思维。故事虽然是情节剧的重要叙事模式,叙说方法却自中国古文化传统中寻找理想。精到的人物心理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和环境气氛营造,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写意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