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钢琴师》中的女主角是谁啊
姓名:Mélanie Thierry
生日:1981年7月17日
性别:女
地区:法国
身高:160 CM
职业:演员
1981年7月17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杰曼-昂-雷
1996年从影至今共出演影视剧20余部
2001年12月在巴黎的卡琳戏院进行了首次舞台剧(Crime et Chatiment)演出
梅兰妮·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参与的影片:
有教养的人 Des gens si bien élevés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1900海上钢琴师 / 声光伴我飞 / 一九零零的传奇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现代美女与野兽 Quasimodo d'El Paris
爱欲旋律 Canone inverso - making love
八月十五 15 ao?t
15 août
August 15th
脑网追凶 Chrysalis
天神下凡 / 蝶蛹
Avatar
Chrysalis - Tödliche Erinnerung
1.生死新纪元 Babylon A.D.
巴比伦纪元 / 巴比伦密码
Babylon Babies
Misión Babilonia
2.决战豪门 Largo Winch (演员)
拉戈·温奇 / 黑色豪门 / 神鬼猎杀 / 特攻阔少爷
Largo Winch - Tödliches Erbe
1.上路前来一杯 Dernier pour la route, Le
2.你会想念我
1.另一个大仲马 L'autre Dumas
Dumas
Signé Dumas
2.蒙庞西埃王妃 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蒙庞西耶的公主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② 谁可以说说《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
作者:[法]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作者简介
国际著名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埃克斯,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童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国际,也以她的美貌给人以无限轻灵飘逸之感。
埃莱娜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天赋,使她充满了想象与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本书是继《野变奏》之后的第二部自传。
简介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埃莱娜•格里莫,这位年轻美貌的国际天才钢琴家与狼的卫士既充满魅力,又奇特怪异;人们对她近乎迷恋。她的写作技巧和她的钢琴技巧一样出色,在这本优美的自传里,她畅谈音乐和生活,以及心灵之旅……
-------------------------------------------------
法国钢琴美女“与狼共舞”
原载于2006年11月5日《纽约时报》,作者JAMES R. OESTREICH,李文编译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这位法国女钢琴家,1969年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早年在埃克斯音乐学院和马赛音乐学院分别师从雅克琳·库尔坦和皮埃尔·巴比泽学琴。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师从雅克·鲁维耶。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及钢琴独奏曲。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从此享誉国际。2002年成为德国DG公司签约音乐家。出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还荣获“唱片协会”大奖。这对年轻的埃莱娜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她现居住在美国。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还在纽约创办了一个“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物种,并向公众开放,普及教育。狼成为埃莱娜的图腾,它代表着埃莱娜自由、不拘一格,又充满坚毅的性格。
她美得令人迷惑。她既是钢琴天才,又与野狼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她最喜欢弹奏勃拉姆斯的音乐,演奏中的她冷峻、悲怆;与野狼在一起时的她却又温柔、天真。她的文字感性、随性,继第一本自传《野变奏》之后,她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记录心灵旅行的散记《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这就是法国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的传奇。
“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母狼解放了我的野性”
1991年,埃莱娜·格里莫住在佛罗里达塔拉哈西的时候,一天深夜她带着朋友的狗出去散步却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她看到一个孤独的动物身影慢慢靠近,它的行进方式是自己从没见过的紧张和诡秘。她牵着的狗受到惊吓,逃进灌木丛中。这是她第一次遭遇狼,一匹母狼。格里莫在自己的第一本传记《野变奏》里写道:“它走到我左手边,嗅了嗅我的手。我只是伸出手指,它就把脑袋和肩膀整个藏在我手掌下。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擦出了火花,而且迅速传遍全身。它一下子让我充满了温柔。内心传来神秘的歌声,像是一种未知的野性的力量。”“我爱上了这只母狼。”她后来写道。
格里莫认为狼被当作邪恶的化身已经不下好几百年。但她不这么看。在她看来狼维持着物种的平衡,是种奇异、迷人的动物,而且可以教会人类很多东西。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人们对狼的误解。
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在南塞伦一起开办了野狼保护中心。这片29英亩大的地方,现在成为17匹野狼的家。其中有4匹狼,作为“形象大使”,向公众开放参观。其他13匹则与人类隔离,以便于它们最终能重返自然。“刚开放的头两年,我们一年有500名游客,现在每年有20000人前来参观。”
她的野狼保护工作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觉得她“活在她自己对野狼的想象里。”她在野狼保护上花费的时间也影响了她在钢琴事业上的精进。她自己也承认,最近三年她才真正将精力集中在音乐上,之前野狼保护中心花费了她太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她继续在世界各地做巡回演出,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以及音乐家合作。不过,2005年末,她受到新的挫折,她患上肺炎,并且导致慢性的疲劳综合症,甚至影响到了心脏。她的第一本自传《野变奏》首先在法国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内容由五花八门的篇章组成。格里莫视自己是家庭、音乐世界乃至社会的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内心充满挣扎。比如在考虑在什么地方建立野狼保护中心时,她写道:“最好是在别处,我一直希望是在别处。”
古典音乐与野狼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格里莫看来,两者都拯救了她。“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她写道:“它拯救了我。”当提及她第一次遇到的母狼,她也表示:“它也拯救了我。”创办野狼保护中心的目的,在她看来,将她从把钢琴当成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变得有野性了。”
格里莫1969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6岁开始弹钢琴便表现出惊人天赋。13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从童年开始的另一个爱好是养小动物。在钢琴填满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甚至梦想着当兽医,住在动物园里,后来又想当生物学家。“我曾经对灵长类感兴趣。”与母狼阿拉瓦的相遇,让她卷入了野狼的世界。她开始研究动物行为学,旁听大学的课程,参加会议并且造访动物专家。
此外,她精通法语、俄语、英语,对法国、俄罗斯、美国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有广泛的涉猎。她对音乐的热情从来都没有消退,每天都以巴赫开始一天的生活。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文学当中。
她也喜欢肖邦的音乐,称他是“我的作曲家”。她欣赏肖邦解放了钢琴家的左手,“创造了灵巧的音乐。”不过最贴近她的心灵的,是勃拉姆斯。她早期灌录的音乐大都是演奏勃拉姆斯这种不算年青的、非法国的、没有一点女性气息的作曲家作品,与她表面留给人的印象非常两样。“我喜欢他激烈的乐章,”她在《野变奏》中写道:“他的痛苦与阴暗,充满情绪的悲痛,以及在与世界关系中所体味出的绝望。”勃拉姆斯激烈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第一协奏曲》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她说自己在演奏以后几个小时,心情都很难从悲怆中恢复过来,“勃拉姆斯把悲痛表达得太完美,那种痛苦足以让你窒息”。曾经跟格里莫共事过的萨龙恩先生表示:“她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激情,是位罕见的人物。她演出前总有条理清晰的观念、计划,但在音乐会上往往自然而然地让音乐流淌出来。”
“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成功的人物不是蒙受了上帝的额外眷顾就是上世修行的福缘。埃莱娜·格里莫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再没有人能比她更游刃有余地存在着,和谐的婚姻,在自己熟悉的钢琴界享誉日隆的地位,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批野性未泯的狼群等着她和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交流之后去和它们一起嬉戏。
然而是不是也鲜有人这样,在拥有了凡夫俗子所艳羡的一切时来一次远眸回望。音乐成了生活的基调后,别的那些个所爱又将置身何地?音乐、孤独、爱还有那些狼群……从哪一刻开始背叛了誓言?最重要的是这个誓言是什么?这些互为包容又交错矛盾的问题缠身后,出走就成了主人公的心头重事,而这次貌似破釜沉舟的旅行就成了一次找寻上天堂的钥匙。
注定这是一次和心灵的博弈,程序式的生活既然再也给不了埃莱娜灵感和自由,一场自我放逐的旅行能带来新的呼吸吗?和美好的寓言一样,故事的开始就是结局,农夫的财宝梦开始于花果树下也终结于此,梦开始于斯结束于斯,唯一需要放逐的是疲惫的心灵,最好的良药莫过于抬头深呼吸。
展开每一段心灵的皱褶,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比卢梭的《忏悔录》来得精彩,更遑论这位蜚声国际的女钢琴家。《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是一本人物的心灵札记,各种人物的层叠和呼应都像在古早的森林里进行了一次次SPA,不管是出发伊始遇到的奥德蕾,还是那位不知姓名的教授,咖啡馆的陌生人……不是蒙受神的感召就是长了隐形的翅膀,每一段驿站里的人都像是拥有天使的梦幻色彩,若即若离,该出现的时候跃然在眼前。书巧妙地以感召的人物分为不同的章节。作为精神导师出现的教授,像一个背着礼物的圣诞老人,在引导埃莱娜做了对自由的反思、对音乐的理解之后就完成使命悄然而退。还有那个美貌和出现都颇具仙气的贝阿特里丝,她的出现更像但丁笔下的贝阿特里彩,让人对美好产生遐想联翩,而在书里她也是为了寻求无邪的境地来到这个靠近天空的地方。这与埃莱娜在音乐方面的完美境界不谋而合。
狼的出现始终更像一个隐喻,和音乐一样,她在纽约创办的“野狼保护中心”始终占据她心中重要的位置。狼几乎是她的叛逆性格的一个替身,命运有理可循。埃莱娜天生叛逆的性格自从在追求艺术的途中被抛掷出去后,再没了张弛的快乐,带着新鲜、野性、眷顾,狼让她的空间变得充满张力又活力四射,某种意义上倒成了埃莱娜的原神或吉祥物。
以作者在音乐上的声望,中国的李云迪或者郎朗或许可以和埃莱娜相提并论,但中国的艺术家们习惯了在觥筹交错的场合找寻灵感,而对于转向音乐的起源地、高原、田野显然没有兴趣。显然是路不同不相与谋,借了书中搭顺风车的教授的话,“我们是自己的命运唱出的乐曲。”
书中扉页上引用的威斯坦·休·奥登的话,“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埃莱娜和读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
书评1:空灵长假,灵魂探幽
埃莱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岁灌录自己首张的钢琴唱片,18岁举办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曾在全世界发行的自传《野变奏》中展露优美流畅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动物保护区,让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这是第二本她的自传,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种由丰功伟绩、琐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积起来的自传,而是纯然心灵的的历程,追问艺术和生命本质。因由这样的核心,才会有由邂逅所组成的故事,缀以众多寓言般的小故事,并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脉贯穿首尾。这一切属于她,又决然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会赢的一注色子”。女钢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录音进程中疲惫不堪,偷闲放空,在非洲、欧洲或是美洲森林这三项选择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帮她下了决心去欧洲。紧接着,在意大利乡间偶遇酷似尊师的文学教授。教授留给她的问题是,如果说您已经出色地演奏了音乐,“那您有没有更好地体验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续着前一天邂逅时的话题,并请她收下一只精巧的音乐盒,或者也可以转送给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至此,原本空无目的的假期不仅有了主题,还被指定了路线。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园里邂逅了贝阿特里丝,她照顾修道院的花园,也被花园照顾,她问道,“为什么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乐器?”又在咖啡馆里遇到悲观的青年,质疑在痛苦和失去中还有什么自由和爱存在?再聆听了瑞士小城里的收藏家讲述音乐盒的前尘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场世界末日,激愤地谈到各种各样的、进行时态的灭绝……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类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听、理解、与之辩驳的过程,正是自我探寻答案的途径。
就像迷茫者追寻神曲的暗示在命运的岔口寻觅生机,珍重每一个陌生的贵人的指点。最后她见到了汉斯,那是因车祸而失明个盲人钢琴家,“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难道这不是女钢琴家此时的处境吗?灯光亮起来时,她发现盲人音乐家汉斯像极了一个兄弟。这是自教授后第二次“酷似”,幽灵般神秘的气氛弥漫着,在巧合、或者说文字精心设计的邂逅中迷离着,逐步趋向冷静。
长年沉浸在古典音乐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诗意中,令埃莱娜的笔触也带有恍如隔世的经典质地,如她所写,“艺术家同意将自我分解为艺术”,文字和音乐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术则与天地自然永不隔绝。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仅仅作为音乐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对象是不够的。繁忙的日程也会造成一个人的空虚,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艺术家忙于创新之后最容易忽略的事实,远离了本质,附庸了技艺。经历了心灵之旅的埃莱娜带着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说道:“我与钢琴生出共同的肉体,我们,钢琴与我,一同变成神兽,某种全新的人马,某种吉祥的永恒的天蝎。”体验音乐,自己就该成为音乐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要的答案。
-------------------------------------------------
书评2:拂尘之音
“我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尝过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心灵尘染的迷失时刻。带着晦涩的忧愁,我们渴望挤破时间的气泡,从常规中挣脱出来,扑向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便是一本关于出逃与回归的心灵札记。
这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继《野变奏》后出版的第二本自传。在这本小传中,信笺、日记等传统要素已消隐,埃莱娜以素净的文字记述了她与几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随性的对谈缀以精致的寓言,轻盈却不乏哲味。旅行的意义在如谜的交流中渐渐铺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音乐与野狼都是埃莱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码。
埃莱娜6岁开始习琴只为发泄过剩精力,但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曾先后师从雅克琳•库尔坦、皮埃尔•巴比泽等多位钢琴名家,13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夺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18岁首次钢琴独奏会让她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曾荣获“唱片协会”大奖。
除却骄人的音乐履历,埃莱娜的生命轨迹还烙下“与狼共舞”的传奇标签。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母狼阿拉瓦邂逅,却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亲近。“我想还狼群以它们本质的精髓,让它们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一起创办“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种,并向公众普及教育。“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动物是神圣的而且会说话,人还没有忘记他永远不过是个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试着去理解。”这是埃莱娜对原始野性朴素却真诚的敬畏。
汹涌的声誉附带着程式化的节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经纪人、唱片公司和新闻专员手中”,特立独行的埃莱娜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灵魂总是不能和躯体合拍:有时它落在后面,挂在回忆的裙裾上;有时冲在前面,忙于计划,忙于对未来的可怕的设想,沉重的算计让它窒息。”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开启。“展现在我面前的欧洲像是孩子们玩造房子的游戏时在地上画的方格。机遇已经扔出了他的圆饼,我单脚跳在弗朗兹•李斯特留下的足迹上,双脚落在舒曼的印迹上。”
搭顺风车的陌生教授、咖啡馆内痛苦的年轻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贝阿特里丝……他们一个接一个走进埃莱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渐渐拨散心灵的迷雾。
我最爱这段对答:
“您找到天堂的钥匙了吗?”
“我们都拥有它:它就产生于两个人邂逅的一刹那,在彼此同样的、慷慨的冲动中。”
邂逅的瞬间在埃莱娜的笔下散发出爱的气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无邪,这种无邪不懂得死亡,更偏爱瞬间以及它的完整——时间的音乐,也就是寂静。”每次邂逅都是一个举重若轻的瞬间,既有爱之能量的热烈释放,又不乏沉静之美,让人感慨:“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相遇过,它创造了瞬间,创造了我们刚刚提及的珍贵时光。”
瞬间累积,爱意沉淀,正如书中所言——“爱是不断回忆的遗忘;遗忘是一种本该永恒的记忆,它留下了一条印迹——甜美又短暂的回忆,时常穿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在完满和喜悦的情绪中。”
旅途的终点,埃莱娜见到了盲人音乐家汉斯,“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我总是在做加速度的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带领我前进一步,却夺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汉斯的坦述让埃莱娜变得坚韧,并揭开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音乐的真实——甚至是生命的真实——不是模拟幸福,而是启发式地将生活的悲剧层层揭开。欢乐、幸福都只是与生活和痛苦妥协的结果,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世间万物皆有裂缝,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最后这场对话在黑暗中进行,开启了女钢琴师回归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达对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乐中,一部奏鸣曲的最后几个音符之后的寂静一样。”
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尘埃。深夜,扉页上维斯坦•休•奥登的话又次闪光——“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③ 钢琴教师是哪国的电影说的什么意思
法国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剧情:年届四十姿色渐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霸道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没有。艾丽卡感到异常的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导致了她严重的变态性心理,有意无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经成了她内心绷的最紧的一根弦,连变态都变的那么变态,人性的阴性的张力可见之大,令人不寒而栗。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④ 求一部法国电影名,多年前曾在CCTV6放映过的,女孩患嗜睡症,有钢琴天赋。
好像是《等你说爱我》,是法国片
那部片子的男主角是个医生
小女孩从小学钢琴,但是得了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经常会突然失忆,所以对自己很失望,害怕自己无法成为钢琴家。
一次学校旅行中她从火车上溜走,到了男主角所住的城市,在男主角所居住的公寓楼中,她躲在角落里,把自己的一只板鞋放在楼梯上,男主角捡了起来,小女孩好像说了段关于灰姑娘的话,两个人就认识了。
因为她不愿意回去,医生就让她住在家里,关于小女孩把以前跟男主交往的女人带到了家里的情节也有。
最后,小女孩的病治好了(是不是那个医生主刀我已经忘记了),她也被家人领回去了,临走她让医生等她长大。
后来女孩真的成为了钢琴家,并且在医生所在的城市开了演奏会,医生也知道,但是他怀疑女孩是否会遵守那个遥远的诺言。在演奏会结束的晚上,医生回家,看见楼梯上放了一只高跟鞋,然后回家发现女孩在等他。
⑤ 一部法国电影
是一部德国电影名叫布达佩斯之恋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忧郁星期天》的悲伤情调,原来这首歌与一段复杂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上世纪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餐馆里,美丽的伊洛娜(艾丽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饰)同时被两个男人深爱着。一个是餐厅老板,另一个是钢琴师。三个人都并不愿意改变现况,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时拥有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感平静幸福。钢琴师为她创作出《忧郁星期天》,他和餐厅也因此一举成名。
然而,汉斯的出现彻底毁灭了这一切。他曾经是一个无名小子,深深迷上《忧郁星期天》 的同时,更是成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汉斯向伊洛娜求婚,却被拒绝,满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军官,风光无限,正带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来到伊洛娜身边,给他们的生活以致命一击。爱、复仇与战争的故事,在布达佩斯纠结上演。
⑥ 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闺阁情怨Tears Of The Bridal Sedan
花轿泪|palanquin des larmes, le|les palanquin des larmes
影评(0)|收藏(7)
年代:1987产地:中国
导演:雅克·道夫曼 张暖忻
主演:屠怀青 秦怡 姜文 ...
类型:剧情
童年时代的小勤丽幸福而快乐,在父亲惠义办的小学里学习。父亲惠义正直善良,一次因搭救抗日志士,被日军炸毁了学校。为了家庭的生计,惠义只好在家中开的钱庄做生意。勤丽也进了一所教会学校。在一次音乐会上,勤丽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钢琴演奏,从此,迷上了如魔幻般的钢琴。光阴流逝,小勤丽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并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可是金叔和爷爷祖鸿,母亲对她非常钟爱,想把她嫁给大资本家陈叔宜的儿子陈有煌。开始,父亲坚决反对,但在祖鸿,金叔的压力下,考虑到家中不景气的生意,他妥协了。从此,勤丽对父亲产生了很深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勤丽和有煌渐渐产生了感情,并有了儿子保儿,多少年过去了,客居巴黎的勤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女钢琴家。但她的心中仍旧惦念远在上海的父亲,希望能早日与父亲消除隔阂,在法国巴黎,身穿白色礼服的周丽端坐在钢琴前,乐队和指挥准备就绪,可勤丽却忍不住回头向后台的通道口望去。当勤丽在沙蕾剧院的大舞台上弹奏起优美缠绵的“梁祝”协奏曲时,父亲惠义终于出现在剧院后台的过道上,父女终于见面了。
⑦ 求一部关于钢琴家的电影。
你好,你说的那个我还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给你推荐些关于钢琴家的电影!!
《莫扎特传》(阿马迪斯)(Amadeus ) ,太出名了……
《春天交响曲》(舒曼传)
《梦幻曲》克拉拉和舒曼……
《舒曼情史》
《爱情之歌》(Song of love)克拉拉和她丈夫罗伯特舒曼及和她的密友勃拉姆斯的关系。
《不朽真情》,也叫《永远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贝多芬传)
《复制贝多芬》,说不上来……贝多芬晚年
《安娜日记》(巴赫传)
《狂恋大提琴》,又叫《她比烟花寂寞 》(杜普蕾传)
《指挥家的抉择》(富特文格勒传)
《悲情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传)
《音乐恋人》(Music Lovers)讲的是柴可夫斯基
《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传)
《反对斯大林》(肖斯塔科维齐传)
《没有终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讲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恋情
《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也叫《蓝色乐章》,介绍肖邦生平的
《法利内里》,主要是介绍17世纪阉人歌手的影片,兴趣因人而异
《钢琴师》,《钢琴家》THE PLANIST 钢琴战曲 ,描写二战时的优秀电影。
《红色小提琴》THE RED VIOLIN ,记载了一把极具传奇色彩的小提琴曾经历300年的风霜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s,经典的不用介绍
《闪亮的风采》(Shine)钢琴家大卫·海尔夫戈特真实的一生
《钢琴课》(Piano Lesson) 又称《钢琴别恋》,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电影版
《作曲家埃尔加》
《夜半歌声》
《音乐之声》
《音比天高》
《乐鼓热线 》
《梦幻女郎》《追梦女郎》以60年代美国的女子三重唱组合-The Supreme作为蓝本而改编的
《放牛班的春天》
《贝隆夫人》(艾薇塔),描写阿根廷国母贝隆夫人的音乐剧。
《野狼俱乐部》(妹力四射),主题曲很好听啊~
《玫瑰人生》描写法国著名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坎坷而璀璨一生的传记片
《交响情人梦 》动漫。
《想飞的钢琴少年》
《黑暗中的舞者》冰岛歌手比约克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
《松子不幸的一生》电影版
《红磨坊》超古老
《雨中曲》,经典的不用说
《Deep Blues》一部关于布鲁斯音乐的记录片
《雷》……这是关于美国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人物传记影片。
《发胶》hairspray
《金牌制作人》(procers)
《歌舞青春》两部
《理发师陶德》
⑧ 电影钢琴教师结局什么意思
她从层层格格的几扇门中冲出,好像过了好久才从里面走出来。扭曲的心理在挣扎,高潮与快感已经过去,最终她走出了这栋压抑的大楼,从画面的角落里仓皇离开。
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样的内心,而崩溃过后还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后一刀的欲望释放后她继续保持着冷峻的面孔,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导演只是呈现了她这次的这一过程。
(8)法国女钢琴电影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钢琴家的心与脑的阴暗面,冷静又不失悲悯的刻划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变态(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疮暗疤),奇诡辛辣生动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关系,因为编剧、导演掌握观众心理的技巧老练,而更显挑衅,使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仿佛剧情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
而《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结合下的杰作。白色的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下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简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叙事张力。
“冷”是《钢琴教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导演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于佩尔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结尾教师想刺杀少年,却因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这再次的自残向观众证明了她在受到打击和侮辱的同时仍有女性最温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报》评)
⑨ 在钢琴上谈恋爱的故事,《钢琴课 》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钢琴课》想要表达的,是女权主义。电影名为钢琴课,而电影也确实给所有女性都上了一课: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不要被世俗的羁绊所阻挠。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爱达患有语言交流障碍,这可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少女幻想,而是给予了女性在当时没有发言权,或者发言的分量很轻的寓意在里面。这一点在爱达要求丈夫带走钢琴,但是丈夫依然把钢琴扔在海滩可以明显的看出。
女性只有微弱的发言权,一切只能靠自己争取。于是,爱达找了邻居贝因,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并且用钢琴第一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悲痛与愤懑。这正是她对命运不屈服的体现,可惜,这种不屈服只能自己默默的听着。后来,爱达与贝因相爱,这个时候,爱达才真正的展现出了反抗精神,即使手指头被丈夫砍掉,爱达也仍然想来到贝因身边。这种反抗精神让丈夫意识到爱达变了,于是对两个人妥协了。
可是,爱达与贝因在坐船离开时,竟然想要和自己的钢琴一起坠入深海,这说明爱达觉得,自己活着没什么意思了,本就没什么地位,又失去了手指头,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可是贝因把她救了回来,她自己也相当于浴火重生了,开始逐渐练习说话,表明她愿意为自己发声,不再把话语藏在钢琴里,她要为自己活一次!
总之,影片通过爱达与钢琴之间的一系列事情,表达了女性应该勇于发言说话,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思想。
⑩ 一部关于钢琴的电影
钢琴别恋The Piano1993
剧情介绍 19世纪中叶,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丈夫决定舍弃钢琴,将它留在沙滩上。爱达内心痛苦万分。她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斯图尔特只是个一心想要发财的商人。他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要求。
爱达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爱达的心。 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为了弹琴,爱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
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一根手指。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斗争。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 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影片评价 90年代,电影界兴起一股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拍片热。一时之间,这种题材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不少优秀作品纷纷荣获大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由法国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此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反映的是一个哑少妇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命,由于要表现的是哑女,在塑造手段上就大大受到局限,仅仅通过表情与手势是很难达到成功表现的目的的。于是,导演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全部的生命与爱全部融化进她的琴声之中,世上唯有知音和爱她的人才能领悟,当她远嫁新西兰,丈夫却将她的钢琴留在了海滩,无疑,他们之间是不可能有爱产生了。而贝因虽然不了解音乐,但他却从音乐中读懂了爱达渴望真正的爱情,渴望真正的生活的心声。钢琴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妙的爱的音符成为勾通两个人思想感情的媒介。观众也沉醉在这种音乐的声响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而祝福。
也正因此,影片对白极少,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表演,动作和音乐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虽然提高了演员演出的难度却为电影表现手法开创了新的天地。
获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奖
1994年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服装、最佳艺术指导
199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
199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