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外大片 > 法国20年代印象派电影车轮

法国20年代印象派电影车轮

发布时间:2022-07-28 06:40:23

A. 印象派电影的介绍

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这一名词由法国电影史家亨利·朗格卢瓦倡议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弱,影片年产量直线下降,质量也日见低劣。在这种情况下,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B. 法国印象派电影的介绍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这类电影主要有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和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等。

C. 表演术语 都有什么

视差 (PARALLAX)
指摄影机中,观景窗和镜头所取到的景框有差异之谓。

升降镜头 (CRANE SHOT)
摄影机在升降机上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是一种从多个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其变化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或不规则升降。升降镜头在速度和节奏方面运用适当,可以创造性的表达一场戏的情调。

深焦摄影 (DEEP-FOCUS CINEMATOGRAPHY)
电影构图中,寻求大景深的摄影方法。在深焦摄影中,最前景及背景中最深远的部分,都能够清晰入焦。奥森威尔斯在《大国民》(1941)中以深焦摄影做为整部电影的风格策略,间接启发了法国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研究。

生命回转盘 (ZOETROPE(WHEEL OF LIFE))
一种十九世纪的动画机器,是威廉霍纳发明的。视觉暂留的原理在电影发明之前用以说明。美国导演柯波拉以此作为其制片公司的名字

顺片 (ASSEMBLE)
剪接的第一道手续,剪接人员根据拍摄进度将每场景的待用镜头,依剧情顺序接成一条带子。接好的带子被称为粗剪拷贝,它可供精剪做基础。

杀青 (IN THE CAN)
美式俚语,原意指拍好的底片,已经放在片盒中,准备送去冲洗。后指电影拍摄部分已经完成。

渗色 (BLEEDING)
指影片上影像之间反差过大的区域产生色粒子扩散的一种现象。

伸缩镜头 (ZOOM SHOT)
指不改变摄影机及被摄对象,仅改变镜头焦距即可获得从全景渐变至近景(或反之)的电影画面。

色温 (COLOR TEMPERATURE)
表示辐射能所含光谱成分的一种计量方法。

色温平衡 (COLOR BALANCING)
照明景物的光源与彩色胶片之间的色温协调关系。

摄影车 (CINEMOBILE)
一种外景用车辆,可容纳所有电影设备以及五十名工作人员。

摄影督导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指拍摄影片时监督照明和摄影的人,主要是负责将编剧和导演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影像。

摄影机钢笔论 (CAMERA-STYLO)
该词由法国导演亚历山大阿斯楚克于1948年所创,字面上的意思是“摄影机笔”。它认为电影已成为一项具特定语言的自主艺术,并倡导依此观念而来的电影艺术艺术创作、电影艺术家,不仅是导演,也需自撰剧本,从而能主动的控制整个创作的过程。

摄影机或放映机 (APERTURE)
镜头后的一个与底片规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摄或放映时,每一个画格经过这个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称 PICTURE GATE。

摄影机托架 (BOOM)
一种类似起重机的活动装置,可让摄影机移入或越过场景,由不同的高度或角度连续拍摄单一动作或整段影片,使画面显得流畅而富于变化。

摄影机稳定器 (STEADICAM)
一种轻便的电影摄影机机座,可以手提。它在1970年代逐渐为人普遍使用。在《洛基》(1976)的练拳场面中,摄影机稳定器充分发挥了它的妙用。 STOCK FOOTAGE 资料片制作一部影片用到其它影片的画面时,该段画面就叫资料片。《广岛之恋》(1959)就用了很多广岛原爆的纪录片做资料片。

摄影机运动 (CAMERA MOVEMENT)
指电影摄影机的运动,目的在于跟随一个动作,或改变被摄场景、人物或物体的呈现方式。

影速度 (CAMERA SPEED)
指底片在电影摄影机中转动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数(fps)来计算,正常的摄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

摄影升降机 (CRANE)
一种以轴动臂承载摄影机的大型有轮支撑机械。

摄影指导 (CAMERAMAN)
对操作电影摄影机的人的通称。有时亦指“摄影指导”(DIRECTOR OF PHOTOGTAPHY)。

提词卡 (CUE CARD)
写有台词对白的大型厚纸板。

陶德宽银幕 (TODD-AO)
由陶德公司研究发展的一种宽银幕系统,它用的底片规格是65毫米,而且只需要一部摄影机和一部放映机。《奥克拉荷马之恋》(1955)和《环游世界八十天》(1956)是最先采用陶德宽银幕系统的影片。

停格 (FREEZE-FRAME)
一种电影效果,指在一组画格上重复某一影像,制造出凝止的动作,使得影像持续有如一张静照。这种技法常用在一部影片的结尾,让最后一个镜头更具有冲击力,如《四百击》(1959)。

透光看板 (MARQUEE)
悬立于电影院正门上方的搭盖物,旨在广告戏院上演的片子,或说明影片的某些细节。

碳精灯 (CARBON-ARC LAMP)
弧光灯的一种,利用两根碳精棒作为电极,通过电流产生电弧的照明工具。在电影方面,用作拍摄和放映影片的照明光源。

推拉镜头 (DOLLY SHOT)
将摄影机各某个场景推进或拉出所摄得的镜头。推拉镜头可以把行动中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动态和节奏感,不同的内容、情景、节奏,运用推拉镜头,可产生不同的效果。

特丽七彩 (DE LUXE COLOR)
即采用伊士曼彩色底片拍摄,而由纽约特丽七彩冲印公司冲印的影片。

提示动作 (CUE)
一个被指定的讯号、动作、手势,或是一句台词,用来提示演员或技术人员作某一动作的准备。

特殊效果 (SPECIAL EFFECTS)
不是以直接的电影拍摄技巧获取的镜头。包括需要使用轮廓遮幕、多重影像蒙太奇、分割银幕、画面渐量、模型等技巧的镜头。也应用于爆破、弹道效果和机械效果。

特殊效果,特殊摄影效果 (EFFECT)
依其制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实际在摄影机前进行的特殊效果,另一种是特殊摄影效果(SPECIAL PHOTOGRAPHIC EFFECT),指以光学处理或摄影技巧,直接在底片上完成的效果。像飓风、火灾、爆炸之类的灾难事件或激烈动作,和模型镜头的拍摄等,都属于特殊效果。史丹利库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是特殊效果极佳的典范。 8MM FILM 8毫米电影胶片宽度为16毫米胶片一半的影片,为电影拍摄用的最小规格影片,于1932年问世,主要用于家庭影片、实验影片,及教育影片的摄制。这种影片格式,由于电子录影的出现,而被迅速淘汰。

提示字幕 (CAPION)
冠于一场面或一段落前的一个标题或一段文字,旨在交待剧情,引发观众的兴趣与好奇心,或指示时间的消逝。现改称为插穿字幕(INSERT TITLE)。

特艺彩色 (TECHNICOLOR)
一种彩色电影的摄制系统,由柯达公司出品。在1950年代之前,几乎是彩色影片的代名词。

太阳灯 (SUN GUN)
一种可携带的手持轻电池灯具。

五分钱戏院 (NICKELODEON)
电影公开放映初期美国电影院的通称。是由入场费五分钱(NICKEL)这个字,和希腊文戏院(ODEON)这个字结合而成的。

无痕迹剪接 (INVISIBLE CUTTING)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连戏过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并将场面放在合乎它们本身需求的时间顺序中。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
世界上的第一个国际影展,开始于1932年,所设奖项为 金狮奖。

尾片白片 (TAIL)
一卷影片末端所接的一段不透明胶片,以确保影片完整的放映到最后一格,也对影片有保护作用。

维士宽银幕 (VISTAVISION)
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种宽银幕系统。

外国版 (FOREIGN VERSION)
与原版影片不同语系的放映拷贝,此种拷贝经常叠印上外文字幕,或是将他种语言的对白声带加到原版的配乐和音效声带上,称为“译制片”。

小布景 (BABY DROP)
一种小型的布景,通常置于一些布景的后面,例如在窗子外放一幅风景画或一张建筑物照片,而造成窗外别有天地的效果。

性剥削电影 (SEXPLOITATION)
专以色情来满足大众口味的影片。

像差 (ABERRATION)
摄影影头因制作不精密,或人为的损害,不能将一点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聚焦于底片感光膜上的同一位置,使影像变形,或失焦模糊不清。

性格演员 (CHARACTER ACTOR)
需要演员以成熟演技呈现独特性格的一种角色,通常并非主角,性格角色多半是由擅于诠释特殊类型,或戏路宽广的演员扮演。

循环动作 (CYCLES)
动画片表现多次重复进行的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所采用的技法。

选角 (CAST)
为一部电影中的角色选派演员,亦称“CASTING”。

续集电影 (SERIAL)
1912年至1920年间风行之电影风格,每一集人物、地点连贯,大都为好人与恶人相斗,总在最后一刻结局揭晓前喊停,观众必须继续看下回才知结局。

衔接镜头 (BRIDGING SHOT)
用来掩饰时空跳跃或其它不连戏情形(与剧情不连续)的镜头。

叙事蒙太奇 (NARRATIVE MONTAGE)
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来切分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的电影叙述方法,包括交叉剪接、平行剪接、一般连戏剪接等手法。

匣式片盒 (CARTRIDGE)
内装胶片或磁带的塑胶盒。所装的胶片和磁带,可以透过标准的电视接收器或电影放映机,再现高传真度的影像。

斜式推轨 (CHINESE DOLLY)
美国摄影棚惯用语,指摄影机一边向后拉,一边快速横摇拍摄,其推轨与被摄主体呈倾斜的角度。

像散性 (ASTIGMATISM)
摄影机镜头的一种缺陷,使入射光不能一致地集中焦点,导致影像变形。这种现象在画面的边缘特别明显。

写实主义,写实主义电影 (REALISM,REALISTIC FILM)
运用剧本、表演、服装与摄影来达到动作逼真、非幻想的效果。

香味电影 (AROMARAMA)
在电影放映时,为配合影片中的情节,可散发出香味的一种电影放映系统。最早的香味电影是《百老汇之歌》(1929)。

新写实主义,意大利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ITALIAN NEOREALISM)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知名的一种拍摄风格与电影内容。其特点在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

显影 (DVELOPING)
使曝光胶片产生的潜影,显现成为可见影像的过程。

新艺拉玛体 (CINERAMA)
一种多银幕放映系统,首度在商业上使用是在1952年。新艺拉玛体使用三架摄影机,三架放映机,一个弧形宽银幕,以及一个复杂的立体声音系统。三个分离的影像同时被投射到弧形银幕上,提供观众165度的开阔视野。第一部以新艺拉玛体拍摄及放映的影片《这就是新艺拉玛体》(1952)基本上只在展示这种系统的特色,但由于引起观众好奇,而在商业上成为一次成功的冒险。

吸引力蒙太奇 (MONTAGE OF ATTRACTION)
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1923年提出的一种创作观点。主张不在戏剧动作固有的逻辑框架内静态地反映事件,而把随意挑选的、各自独立的吸引力自由地加以组合,以非常的手段给观众带来震撼性的影响。

消音片 (BLOOP)
位于声带接合处的小块不透明胶片,以消除声带经过声音磁头时所发出的卟噜声。

学院式剪接 (ACADEMIC EDITING)
一种仔细依循电影剧情发展过程的剪接方式。其目的是在于重建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维持电影剧情发展的流畅性。因这种剪接方式不会引起观众对剪接本身的注意,有时也被称为“无痕迹剪接”,是好莱坞最常用的剪接方式之一。

新艺综合体 (CINEMASCOPE)
1928年法国人亨利克瑞雄发明,是一种使用变形镜头的宽银幕系统,1952年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买下专利权。1953年首部新艺综合体的商业电影《圣袍千秋》在纽约首映大受欢迎,使其它大电影公司也相继采用。新艺综合体的35毫米电影画面比例为2.55:1。

校正拷贝 (ANSWER PRINT)
从剪辑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声拷贝,用于解答制片对影片的最后面貌所持的疑惑。

移动车 (DOLLY)
一种可以架摄影机以便拍摄移动镜头的台车。

移动车轨道 (TRACKS)
铺设在地面供移动车滑行地轨道。

运动摄影 (FLUID CAMERA)
指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持续性运动。

英国电影学院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33年在英国政府和学院会员的赞助下成立,目前的经费由教育部列入预算。学院既是政府机构,也是私人会员的俱乐部。每年仿效奥斯卡颁发“英国电影金像奖”。

英国自由电影 (FREE CINEMA)
英国国家电影院于1956年至1959年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词。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在这一运动存在的几年里,拍出过如下一些史以反映这的艺术主张的影片:汤尼理查逊和莱兹联合导演的《妈妈不答应》(1955),安德森的《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和莱兹的《我们是兰倍斯区的小伙子》(1959)等。自由电影运动结束后,拍摄的一些影片,如理查逊的《愤怒的回顾》(1961)和《长跑者的孤独》(1962),莱兹的《年少莫轻狂》(1960),安德森的《超级男性》(1963)等,由于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自由电影运动的反叛精神,通常也被视为这一运动的产物。

原画 (KEYS)
动画片中交代运动中人物或物体的主要动态之画片如起步、停止,或变换方向,通常关键动态由动画设计负责绘制。

音画错位 (OUT OF SYNC)
剪接声画拷贝时,由于音画合成的工作做得不够精确,以致声音与其相应影像对不齐。这种疏失在演员讲话不对嘴时最为明显。

音画对位 (COUNTERPOINT)
电影理论的术语,指相应的声音与影像在内涵上并不一致,虽然二者所描述的对象有可能是同一个。例如一个人说话声音慈善,表情却是令人生畏的假笑,声音与表情逆向发展,表明是个伪君子。则其音画虽是合一,效果却是对位的。

音画分立 (ASYNCHRONISM)
指影片上的声音和影像不相符。主要是由于音画合成做得不精确而致,如演员的口形与所讲的话不相符(不对嘴)。但有时是为了特别的表现意图而刻意为之。

音画同步 (SYNC)
为SYNCHRONIZATION与SYNCHRONISM的缩写,指电影画面和声音保持一致的对应状态。

圆景电影 (CINEORAMA)
最早的多银幕放映系统,是用100公尺长的白色帏幕作成圆形银幕。曾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但警方认为这种放映系统易引起火灾,因此,圆景电影展览馆只放映了三次电影,就被警方关闭。

银幕 (SCREEN)
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印片 (PRINTING)
在冲印厂中,把一个底片的影像利用光的调制复制到另一个底片的过程。

影片尺数 (FOOTAGE)
广义而言,指任何一段影片、一个镜头、一个场面或一个段落。比较精确地来说,指一段影片的尺数。

艺术电影院 (ART HOUSE)
指放映不属于商业主流电影的电影院。艺术电影院放映的影片,重视电影本身的品质,较不注重商业吸引力,如当代重要导演的影片、独立制片影片、影史的经典作品,及发行有限的前卫及实验电影。亦称 ART THEATER。

伊士曼彩色底片 (EASTMAN COLOR)
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所生产的一种多感光层彩色底片。

原型 (ARCHETYPE)
源自心理学学卡尔容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预叙 (FLASH-FORWARD)
在情节发展中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

院线 (CIRCUIT)
同一机构所拥有的连锁电影院,统一购买、排档所有戏院的影片。

羽形挡光板
装在灯具前的气窗式挡光板,用于在不改变色温的情况下调整光线的方向、控制光线的强度。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

印象主义 (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被列为印象派影片中比较著名的有冈斯的《车轮》(1922)、赖比叶的《黄金国》(1921)等。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地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

隐喻 (METAPHOR)
电影符号学术语。指在间接意义使用词语,是一种移代性的修辞格。如《摩登时代》(1936)开头的著名“隐喻”:一群羊的镜头之后是挤在地铁入中的人群的镜头。

演员工作室 (ACTORS STUDIO)
1947年,由伊力.卡山、劳勃.路易斯和雪莉.史劳复在纽约成立的职业演员训练场所。曾对1950年代的美国戏剧和电影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鱼眼镜头 (FISH-EYE LENS)
一种极端的广角镜头,其镜头球面类似一只鱼眼。常被用作特殊效果镜头,一只伸向鱼眼镜头的手臂,会显得比原先长一倍。如王家卫的《堕落天使》(1995)就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

影艺学院标准 (ACADEMY STANDARDS)
指美国影艺学院所订立的技术规格,以在电影工业界推行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包括:影艺学院画面(ACADEMY FRAME),影艺学院导片(ACADEMY LEADER),影艺学院遮片(ACADEMY MASK).

影艺学院导片 (ACADEMY LEADER)
依据影艺学院所设定的标准,连接在放映拷贝首尾的一段胶片。导片中含有一系列倒数的数字、放映记录和其他信息,便于放映师装片和换片。导片不仅有保护影片的功能,同时可使放映机从起动到第一格画面到达放映机片门之前,达到正常的放映速度。

影艺学院片门 (ACADEMY APERTURE)
由美国影艺学院推行的一种电影片门规格,主要是用于35毫米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此种规格宽高比例为1.33:1。亦称ACADEMY FRAME。

影艺学院遮片 (ACADEMY MASK)
由影艺学院规画出来的一种遮掩摄影机部分片门的装置。

影展 (FESTIVAL)
将众多影片集中一起举办竞赛,或作电影交易的一种电影活动。影展不仅是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西欧的威尼斯、坎城、柏林、东欧的莫斯科、卡洛维华利,亚洲的东京等都是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影展。

原著剧本 (ORIGINAL SCREENPLAY)
电影编剧根据自己的构想所写出来的电影剧本,而非自现成的小说、戏剧或歌剧所改编的剧本。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19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得名。他们是亚兰雷内、安妮华妲、克里斯马克、亚兰罗布格利叶、玛格丽特莒哈丝和亨利科尔皮等。代表作品有雷内的《慕里爱》(1963)和《战争终了》(1967),罗布格利叶的《不配的女人》(1963)、《欧洲特快车》(1966)等。

转场 (TRANSITION)
自一场景转至另一场景,或自一段落转至另一段落时,所采用的种种方法。

最低限电影 (MINIMAL CINEMA)
以极端简朴的电影手法来制作的一种电影。

震动效果 (OFF REGISTER)
画面因摄影机之震动而造成摇晃效果。

栅顶鹰架 (CATWALK)
摄影棚内的悬空支架结构,便于工作人员接近摄影棚上方的灯具和录音设备。

烛光 (CANDELA)
发光强度的单位。

主光 (KEY LIGHT)
用以照明场景的主要光源,它决定一个场景的调子与气氛。

增感剂 (BOOSTER)
一种特别强性的显影剂。

主观镜头 (SUBJECTIVE SHOT)
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观时间 (SUBJECTIVE TIME)
影片角色所经验或感觉的时间,经由摄影机运动和剪接来表现。

最后关头救援 (LAST-MINUTE RESCUE)
一种普遍见于通俗影片的布局及剪接技法。通常是大量地运用交叉剪接。交叉剪接一方面揭露受害者命在旦夕,另一方面同时显示救兵正在途中飞速前进,援救行动是在最后关头才完成。如史蒂芬史匹柏的《法柜奇兵》(1982),全片充满了这种最后关头救援剪接。

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最早出自亚伯索斯。

直接摄影 (DIRECT PHOTOGRAPHY)
指现场动作在不因摄影机介入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拍摄作业。

直接声音 (DIRECT SOUND)
在拍摄影像时将声音一起录下来的技术。直接声音具有临场感,造成观众对电影讯息的信赖感。

装片 (LOADING)
指把胶片装入放映机或摄影机片盒,以备放映或拍摄。

遮片 (MATTE)
摄影或印片时用以挡住部分光线,使底片的某一部分不感光的遮光物。

重拍影片 (REMAKE FILM)
根据以前拍过的电影故事拍摄的电影。《驿马车》原是1939年的片子,1966年又拍过一次,名叫《关山飞渡》。

转身过场 (HEAD-ON/TAIL-AWAY)
一种过场技巧,让演员或物体先向摄影机镜头移动,而后离开摄影机镜头。

知性蒙太奇 (INTELLECTUAL MONTAGE)
经由剪接的镜头组合,以传达抽象或知性的概念。

增压器 (BOOSTER)
用来提高摄影灯光电压伏数的一种发电机。

作者论 (AUTEUR THEORY)
西文从文艺评论移植过来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导演如果说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某种一贯的特征,就可算其为自己作品的作者。

制作水准 (PRODUCTION VALUE)
用以指称一部影片布景、服装、摄影、灯光和声音品质的一种商业概念。

种族志电影,人类学电影 (ETHNOGRAPHIC)
为某一社会诠释另一群人的社会和文化经验的影片。如《北方的南努克》(1922)。

D. 法国女子下车进入城堡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法国女子下车进入城堡的电影叫《鬼入侵》。
这是一部恐怖片主角是个女的,他们小时候是可以说是生死之交,其中一个是已经死了的人。影片背景主要是一个古老的城堡,开头是几个盗墓贼闯进了古堡的地下室,地下室里全是这个古堡主人的棺材(包括其中之一的女主角),后来盗墓贼搬木桶什么的,里面是什么化学成分还是什么的,泄露了,后来这个女的就复活了,活了之后没有人味,只有很少记忆,不吸人血就难受。她好朋友知道后就来这个城堡照顾她,对没有意识的她不离不弃,甚至找活人来让她吸血。
法国电影发展历程:大战结束以后_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_国外市场的丧失_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_关闭了他经营的制片_发行机构_卖掉了掌握法国主要影院网的百代交易公司和万塞纳胶片厂_使法国电影濒于消亡的边缘_影片产量大幅度下降_影片输出几乎等于零_为了重振法国电影_德吕克_L.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_并以他为中心创立了一个包括杜拉克_G._莱皮埃_M._爱浦斯坦_J._冈斯_A.等人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_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_著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_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_诗意的画面_强烈的表现力_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_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
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年)_《太阳的死亡》(1921年)_《微笑的布迭夫人》(1923年)_莱皮埃的《海上的人》(1920年)_《无情的女人》(1924年)_《金钱》(1929年)_爱浦斯坦的《巴斯德传》(1922年)_《忠实的心》(1924年)_《美丽的尼维尔纳斯河》(1924年)_冈斯的《车轮》(1923年)_《拿破仑》(1927年)。印象派电影由于追求造型美_寻求新奇的视觉形像和新颖的拍摄角度_发展到完全否定人和社会_脱离现实。
1924年德吕克故世后印象派便告衰落。印象派虽然只昙花一现_但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却有所贡献_其中有德吕克在《狂热》(1921年)中的深焦距镜头_冈斯在《车轮》中的加速蒙太奇_在《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_莱皮埃在《黄金国》中从人物眼中看到的各种景像等。

E. 印象派的印象派电影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F. 印象派电影进行了哪些电影技术的创新和探索举例说明。

印象派电影在电影理论上,他们以德吕克的“上镜头性”为主,并提出内涵比“上镜头性”更为复杂的“影像精灵”观点。这一理论几乎作为电影创作的基础。电影创作中,印象派在某些场面中体现出造型用光上受印象派绘画风格影响。

印象派电影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可以说是欧洲先锋派运动的先声。这一时期,在法国电影人路易·地吕克周围聚集了一批富有才华和创新精神的导演,他们是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马塞尔·莱皮埃以及让·爱普斯坦等人。

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这一名词由法国电影史家亨利·朗格卢瓦倡议使用。

法国电影业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弱,影片年产量直线下降,质量也日见低劣。在这种情况下,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创始人简介:

路易·德吕克(1890~1924年),法国电影导演、编剧、评论家,法国印象派电影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把一批导演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艺术观点一致的法国印象派电影。

G. 印象学派电影特点

1。印象主义电影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2。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国,先锋派的电影导演正统治着整个法国的银幕世界。从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了众多的电影流派,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电影文化现象,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而这场电影的先锋运动是从印象主义电影美学的探索为开始的。这一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印象主义画论主张作品的诗意来源于生活的原态。在这样的美学观念下,印象主义大师坚持以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为艺术本体的对象,可以说,印象主义画派成为了20世纪最客观的画派。正是基于此点,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谓的“上镜头性”。这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宣言。印象主义的电影大师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现实中,运用摄影机,这种新兴的艺术抒写体,探索一种偶然呈现的现象——瞬间现象的构成方式,试图捕捉到弥散于空气、阳光,流动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场景中正发生瞬间变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征。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创造梦境/赋于现实以诗意的创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观性正是印象主义主观性之所在。印象主义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为创作者主体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间印象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首要记忆。正是在这种突出个体感悟的情况下,原有的电影全程式的抒写方式被打破了,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则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印象主义电影学派诞生的法国正是电影的发源地。当卢米埃尔将火车进站的全程记录下来的时候,人们仅仅惊叹他的技术奇观,至多将电影视为“科学的珍品”,而没有注意到影像当中光与影的结合所孕育的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可能性。当印象主义电影大师完成了卢米埃尔电影的延伸之后,我们看到了印象主义在现实中的美学观念。正如路易.德吕克所讲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拍电影,电影也应尽可能地拍生活”。毫无疑问,德吕克强调了电影与生活之间的亲缘性,而这种亲缘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极一时的欧洲“艺术电影”运动,以对抗那脱离生活的戏剧电影体系,并在这种对抗中强调了电影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将视觉的运动/节奏转化为生命的本质。在这种转化中,电影的影像成为表现非现实的东西的最现实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崛起,特别是其有“第一个先锋派”之称的印象主义的崛起,可以说这个电影流派是多种现实因素的集大成。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先驱德吕克提出这个派别的前提是对法国电影工业的坍塌的忧虑。众所周知,电影作为大众传播文化已经成为20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二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叙事形式的成熟,以极大的竞争力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使法国电影工业走向崩溃,曾红极一时的“艺术电影”在戏剧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锋电影正是作为反论,同时又具有振兴法国电影工业潜在意图的号召,成为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归指,并将电影引向了本体化/个性化/创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欧洲电影革命中,我们同时不得不承认,印象派导演在接受印象主义美学的同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的经济潜意识和他们自身所受的经济压力,又使他们对电影工商业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协。承如谢尔曼.杜拉克所言,“让电影商破产并不是给电影帮忙”。这样,印象主义电影便与法国“艺术电影”中所形成的类型加以组合。但是,这种组合的进程中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纪录影像的视觉美学思想的探索,最终,使电影真正地成为了一门艺术,开始摆脱了名著改编,使电影不再是过去美学的附庸物。印象主义电影大师们从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创作中寻找电影本体的契机,成为他们所提倡的“上镜头性”的有力依脱。因而,让.爱浦斯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是在最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的最非现实的诗情的艺术媒介。在这样的论断下,一种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叙事程式与光/影/运动/节奏/蒙太奇影像诗意的组合而生的影片不断地出现: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斯《车轮》/德吕克《狂热》……这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很明确地看到情节剧与印象主义诗学的相结合。在这类影片中出于对制片商和观众的妥协,时常出现夸张且充满偶合的情节,强烈而陈旧的情感模式和人物关系。当看到爱浦斯坦的《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时,可以欣喜地发现十年代“艺术电影”所不曾具有的亲自然性,在这里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和情感细致的表现,对大自然中流动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遗憾的却是那个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节剧的叙事模式。这是一个“上镜头性”导演与左拉式自然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先锋电影革命探索后的现实主义的出路,这种探索正为三十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庞杂话语的洪流中,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纷纷登上了电影艺术的舞台。但是,这种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盛世之下,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是自身艺术的生存危机;其次,法国电影的工业出现了更为巨烈的崩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锋电影导演开始正视自身的生存现实/法国社会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创作开始向现实回归,由形式上的美学观转向面向现实的实践创作观。由此,纪录片成为了很多先锋导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尔康帝等纷纷将个体的先锋艺术美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而另一部分先锋电影导演,他们在思想上崇拜美国好莱坞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坚持在先锋电影的剧情片中寻找艺术生存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显然是最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话语,这成为了先锋艺术者的最佳选择。弗戴尔/维果/雷内.克莱尔,特别是让.雷诺阿这个印象派画家比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再次开始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探索,由先锋的电影形式/特技,回归于生活/自然的抒写,电影史名之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承如名称所释,他们再次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叙事范型与影像诗学联系在一起,对“上镜头性”进行新的挖掘,开始了“后印象主义影像”的现实主义探索。

3。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

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 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

4。印象主义学派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由于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第一个先锋派”。作为这一学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吕克倾慕于美国电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气势,卓别林影片的细腻情感,以及瑞典电影对大自然的抒怀,并从中激发了他振兴法国电影的热情。他曾在自己创办的《电影》杂志首页上以标语形式呼吁“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他时常在论述中运用“印象主义”一词,并于1918年创作了《西班牙的节日》(由谢尔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为印象主义学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吕克从电影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他在《上镜头性》(1920年)一文中摄影制作者们要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创作要寻找真正适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电影必须摆脱戏剧以及文学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为独立的第七艺术”。

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杜拉克的另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外国电影史)

H. 印象派电影的美学观点

德吕克大力强调电影的”上镜头性“,赞赏并提倡通过”上镜头性“来表现自然的诗意的顷刻,这一概念甚至成为当时法国电影的基本美学标准之一。
“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德吕克也强调电影向绘画学习,他指出:”绘画也是吸引人的。当时的风格和综合方式是和当时所流行的那种朴质、单纯的线条相适应的,而这种线条也正是我们经常想在电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十分重视电影画面的造型风格,例如阿贝尔·冈斯的影片《车轮》中著名的”翻车“段落,运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摄影,并运用印象派花架对于光线的处理方法表现了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翻车的悲惨场面。

I.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

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
路易·德吕克的《狂热》(1921)
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
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
德吕克的《狂热》(1921)
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
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地表现了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悬崖疾驶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忠实的心》中描写节日市场的富于诗意的镜头。

J. 20世纪2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电影运动的情况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路易·德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阅读全文

与法国20年代印象派电影车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余江电影院今日排期 浏览:670
开车去ua花城汇电影院 浏览:108
杀戮战警2电影在线完整高清 浏览:496
法国电影真实资源 浏览:50
哆啦a梦大电影剧场版迅雷下载 浏览:423
被誉为法国版的七宗罪电影解说 浏览:610
小说动漫大电影的名字 浏览:359
九零年代香港电影大全 浏览:505
一个机器人男孩的电影叫什么名字大全 浏览:907
呆头电影完整版 浏览:507
电影雷锋的观后感1500 浏览:222
猫和老鼠真人电影中文配音 浏览:514
高分爱情剧情电影推荐 浏览:91
徐克一部鸟怪电影 浏览:970
主角被蜘蛛咬了的电影 浏览:847
法国电影我爱你你敢吗 浏览:761
电影太平轮彼岸结局 浏览:323
香港李什么什么恐怖电影 浏览:962
男主角帅的大尺度电影 浏览:135
熊出没电影大全2024排列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