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天堂电影院》中哪段情节最打动你
今天刚又重新看了一遍《天堂电影院》,流着泪来作答!
这是本片最打动我的情节,无数过往浮现在眼前,泪流满面,放声大哭。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魔力。
Ⅱ 谁帮我写一份天堂电影院的影评。
写肯定要自己下的才好。不过可以借鉴和参考。。
天堂电影院》影评分析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
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 (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恋爱 ——>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
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
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
萨尔瓦多的成长
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在《天堂电影院》里,萨尔瓦多的一生其实只展现为几件事,而且几件事也是有详有略:童年萨尔瓦多看电影(略)、学习放映电影(详);青年萨尔瓦多拍纪录片(略)、恋爱(详)、服兵役(略);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参加阿尔夫莱多的丧礼(详)。至于童年的小托托是如何成长为青年的萨尔瓦多,离开故乡的萨尔瓦多又如何在罗马创业,影片就没有交代。这种省略,丝毫不给观众以跳跃、突兀或叙事不完整之感。其原因就在于,影片采用了回忆这一叙事形式,在回忆中,一切省略或详述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另外,《天堂电影院》一片在表现“时光飞逝”时,其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以“托托服兵役”这一事件为例,“军队生活”是萨尔瓦多青年时期为时不短的一段生活经历,但是导演只用了半分钟的影片长度,就圆满地展示完主人公这段毫无欢乐可言亦不值得铺叙的时光。
镜头号 —— 景别 —— 拍摄角度 —— 内容 —— 音响效果
镜头1 特写; 平摄、侧面; 一对对军人的穿军靴的脚齐步走过; 军乐
镜头2 特写; 正面、稍仰; 萨尔瓦多向长官汇报:“第三营第九队报告员迪维达准备完毕”;军乐继续
镜头3 特写; 正面、平摄; 邮筒口,一只手投入一封信;军乐继续
镜头4 中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给故乡的朋友打电话,得知伊莲娜离开了小镇;军乐继续
镜头5 全景; 俯摄; 萨尔瓦多蜷坐在床边,床上的被没有叠,有人进来将两封信扔到他的床上;军乐继续
镜头6 特写; 俯摄; 两封信上注明“地址不详”,萨尔瓦多把它们放到枕头下面,那里已经有一打类似的信件;军乐继续
镜头7 近景; 正面平摄; 萨尔瓦多站在队列的前方,举枪瞄准、射击; 军乐、四声枪响
这个段落过后,便是已经长出了胡子的萨尔瓦多从部队回到故乡。七个镜头,简洁流畅,让时光飞逝而过,完满地承担了必要的叙事任务。
天堂电影院的几度兴衰
建筑的生命往往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更坚韧,即便是一座灰土破板的小屋,也可能是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所以,人们常常能在建筑的一些不起眼的变化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这种变化,可能只是改了一道栅栏,或者换了一扇门板。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的兴衰变化,同样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形象地展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具体地说,这座电影院的历史是:看客盈门、座无虚席 ——> 一场大火、变成废墟 ——> 重新修建、再创辉煌 ——> 年久失修、破旧漏雨 ——> 门可罗雀、被迫关闭 ——> 夷为平地、改建停车场。
第一次变成废墟,是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阿尔夫莱多为了给进不了电影院的人在广场上放电影,不留神让放映机故障起火); 影院第二次变为废墟,却是因为没有人要看电影了。天堂电影院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衰落,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倏忽之间,一个时代已成为记忆。
“戏中戏”的发展脉络
在《天堂电影院》中,影院里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表情的元素。导演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片段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出现了让?雷诺阿的《底层》、鲁奇诺?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弗立兹?朗格的《狂怒》、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还出现了卓别林、基顿、劳莱尔、哈代、艾立克?冯?斯特劳亨、丽塔?海华兹等等曾经令无数影迷倾倒的影星们。他们顺序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好似历史极富人情味地在从头搬演
如果把这些影片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它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的变化:技术上由易燃胶片到不燃胶片到被电视、录像带取代;内容上从接吻镜头被删剪到出现接吻镜头到出现色情镜头,最后到接吻镜头被连接成片。从电影的命运变化上,观众也在回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时间的车轮不断前行
二、空间环境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兼编剧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于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着一种联系。” 托尔纳托雷对电影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 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并存着电影与现实这样两个时空,片中出现的“电影院”与“广场”这两个空间环境就分别代表着人们的这两种生活场景。
电影院
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好似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它使人们超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在欢乐中。《天堂电影院》用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电影院这一梦幻天堂中,一代意大利人特殊的生活状态。
电影中恶魔要杀人了,观众吓得纷纷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镜头从他身上摇至二楼的观众席,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 到了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 到了再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经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
有个男人一直把影院当作他最好的睡觉场所,不管别人多热闹,他的鼾声一如既往,结果屡遭孩子们的捉弄。
有个老人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在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他坐过的椅子上放了一束鲜花。
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已公映过的悲情影片,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在片中演员开口以前就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结束)。
从片中可以看出,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场所,人们在其中体验种种生命情感,还在影院中撒播爱情的种子,哺育小生命的成长,甚至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 影院曾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环境,电影也似乎超越了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生命主题。这或许才是“天堂”的真正含义(Paradise 除了天堂以外,其实也可以泛指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理想国度)。它与人的生命和梦想息息相关。
广场
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40~50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苦难。当电影放映着“六年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大地充满阳光和生机,再也不像打战时那么紧张了,人们呼吸着清新自由的春天的气息……” 与之相对比的现实生活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小托托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据说,导演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花了四个月时间,在六个不同的小镇拍摄出姜卡尔多乡村背景的一系列镜头。其良苦用心营造出的“广场”这一空间环境,确实渗透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广场上小贩在大声地叫卖尼龙袜子,妇女们肩扛水罐到水龙头前排对打水,老婆婆用心地踩着纺车捻羊毛,男人们给小孩子理发的同时,也忙着给驴子剪毛…… 以上的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不承担什么叙事功能,但却让人感到一股满怀深情的怀旧气息,看似闲笔,其实韵味无穷。不过,这只是白天的广场,当黑夜降临时,广场就没有这么可爱了。
如同在现实中,电影中的黑暗是与光明伴生的。在夜晚的广场上,天真、聪慧的小托托第一次挨妈妈的打,因为他把本应用来买牛奶的50里拉换成了电影票(丈夫征军去了前线,生死未卜,自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50里拉足以让这个母亲揍自己的爱儿一顿了);在广场上,资本家云信祖解雇了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工人,并且对其他工人叫嚣道:“你们都给我好好地干,从早到晚,至于薪水是多少,就不是你们的事了。谁要是多嘴多舌,就趁早给我滚蛋”;在广场上,一个疯子常常跳出来,大声地嚷嚷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并企图把大家全都赶走……
在这个夜晚的广场上,也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欢乐,就是阿尔夫莱多把广场上一座建筑物的墙壁变成电影的银幕时。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欢乐是不能长久的,厄运随之而至,影院成了废墟,阿尔夫莱多失去了双眼。
当电影散场后,人们便回到广场;当人们被影院拒绝以后,他们聚集到广场。广场与影院,是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生命中现实与天堂的对列,苦难与快乐的隐喻。
放映间
在影院与广场之间,不要忘了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空间环境,那就是电影院的放映间。尽管放映间不是一个人人能进入的空间,但它却是片中两个主要角色:萨尔瓦多和阿尔夫莱多最主要的生活环境。
放映间是为天堂电影院带来欢乐的地方,虽然它并不直接生产影片。老放映师阿尔夫莱多说过:这里“夏天闷热,冬天能让人冻S”,但是这里的工作又让人上瘾,因为“有时影院座位全满了,当你听到观众嘻嘻哈哈的笑声,你会感到欣慰的。听到他们高兴,你也快乐,就好像这快乐是你给他们的一样”。创造欢乐远没有享受欢乐那么轻松,放映间的生活让两代人体验到了这种工作的辛苦与欣慰。放映间,吸引着萨尔瓦多从台前走向了幕后。在一次电影放映过程中,小托托从观众席上回头向放映窗口望去,这时影片用特技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心理:窗口是一只狮子头的造型,从狮子大张的口中喷射出了耀眼的蓝色光束,镜头旋转着向狮子头推上去,狮子的口开合了几下,发出声声兽吼。在小托托的眼中,是放映间为电影带来神秘的魔力,他想方设法走进放映间,就是为了能掌握这种魔力,令人快乐的魔力。"
反过来说,尽管放映间为天堂电影院带来了欢乐,它的作用实际却是非常有限的。有一次,因为一部影片的拷贝要等别的小镇放映完才能取回,结果是影院里的人们陷入焦灼烦躁的等待,萨尔瓦多也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人们越来越愤怒。对于这一点,老阿尔夫莱多是看得最清楚的,虽然他的命运使他没能离开这里,他却能指点年轻一代的萨尔瓦多离开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放映间成为萨尔瓦多从观众走向导演的中转站,所以它很重要,但,却不应该在其中滞留。
Ⅲ 雅克·贝汉去世,他曾出演《天堂电影院》,他在影片中演绎了什么角色
法国电影人雅克·贝汉去世,享年80岁,他的家人发文称他走的很安详,雅克·贝汉是演员、导演及制作人,曾出演《天堂电影院》《焦点新闻》《半个男人》《鞑靼人的荒漠》《警察的诺言》《放牛班的春天》等多部影片。
对于生命雅克·贝汉有不同的见解,从他的纪录片中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小小的一只蚂蚁,还是展翅翱翔的雄鹰,它们都在努力的生活着,这也是他想要通过镜头告诉我们的,尊重生命,感受大自然。因为人类快速的发展,使得大自然遭受了破坏,飞禽走兽也被迫远迁,更甚至有很多动物濒临灭绝。
Ⅳ 《天堂电影院》里有个眼睛会动的喜剧演员,他一出场观众们捧腹大笑,他是谁啊
一 导演 吕克·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导演,兼任制片、编剧、演员、剪辑等,因为屡创票房佳绩,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作品节奏快捷、风格奢华,极具商业价值。有人称他的电影实际上是美国片,只不过是在法国拍摄而已。父母亲都是水上运动的高手,母亲还是潜水教练。青少年时,他梦想成为海洋、海豚专家,但是因为一次潜水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愿望,转向电影,17岁高中未毕业便进入高蒙电影公司任助理,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后,回国后担任副导演。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 《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吕克·贝松这位影坛孤独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业巨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认识,触摸到他作为一名法兰西战士的心路历程。无论是《碧海蓝天》中的杰克,是《杀手莱昂》中的杀手,还是《圣女贞德》中贞德,我们都会感到:这就是吕克·贝松。 导演作品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亚特兰提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编剧作品 飓风营救 Taken(2008)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的士速递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递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侠盗魅影 Bandidas (2005) 13区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飚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启示录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郁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车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递3 Taxi 3 (2003) 换命快递 The Transporter (2002) 龙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业战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绿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万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递2 Taxi 2 (2000) 圣女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递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这个杀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归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蓝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铁 Subway (1985) 最后决战 Dernier combat, Le (1983) 二、导演 雅克·贝汉 英文名: Jacques Perrin 性 别: 男 生 日: 1941-07-13 星座:巨蟹座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同为喜剧演员的父母似乎赋予了雅克·贝汉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入电影业后,开始了他在电影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担任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片。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片的《迁徙的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 对于雅克·贝汉来说,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声誉(30年前,他曾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 演员作品 Enfer, L' (2005)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2004) 深蓝 Deep Blue (2003) 狼族盟约 Pacte des loups (2001)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Rien que des mensonges (1991) 《天堂电影院》(1989) Année des méses, L' (1984) Raoni (1978) 蟹鼓 Crabe-tambour, Le (1977) Home Sweet Home (1975) Blanche (1973) 大风暴 Z (1969) 柳媚花娇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Les (1967) 处女作 Compartiment tueurs (1966) 半个男人 Uomo a metà, Un (1966) 三一七小队 317e section, La (1965) 家庭日记 Cronaca familiare (1962) 导演作品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编剧作品 鸟的迁徙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三、著著国著名喜剧大师雷诺勃拉姆 主要作品《虎口脱险》《大饭店》《在树上》《浪尖上的美丽》等 他的法语名字是 Louis de Funès, 翻译成中文是路易·德·费内斯,但不知为什么习惯上都叫他雷诺勃拉姆。 过去那些老一代喜剧明星们,与其他演员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论他们扮演过多少个不同的角色,留在观众心中的却永远是一个模样,仿佛他们天生就是如此。像劳埃德永远是戴着小圆眼睛弱不禁风的样子,基顿则总是拉长这一张木无表情的脸,还有瘦劳莱与胖哈苔,卓别林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而喜剧大师路易·德·费内斯,观众则会想到那个矮小暴躁、小眼睛大嘴巴的秃顶法国小老头。就算他在《虎口脱险》中穿起宽大的德国军装、戴上盖到眼睛的钢盔,也还是那副模样。《虎口脱险》在我国公映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多年来观众通过电视一遍遍重温这部佳作,其中很多精彩的对白直到现在还会时时在耳边响起。这既要归功于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们,也与片中演员的精彩表演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我国共映的由费内斯主演的最早的影片是《疯狂的贵族》,但远不如《虎口脱险》那样深入人心。因为此片曾在法国创下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并使费内斯成为公认的法国头号喜剧演员。 费内斯生于1914年,年轻时干过手工匠、会计之类的工作,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表演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舞台剧中担任喜剧配角,又为他磨练演技创造了机会。虽然从1945年他就已涉足影坛,但一直演配角,直到1957年他43岁时,才成为主角,这时他已经是那个“法国小老头”的模样了。在他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时代的人物,但人物性格却始终如一。他通过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刻画出了法国市民阶层的典型性格:善良热性却又自私多疑、精明能干却又狡猾多变。 除了《疯狂的贵族》、《虎口脱险》两部片子外,费内斯还有三部电影曾在我国公映:在《总统失踪记》中他扮演寻找总统的餐厅老板,在《欢喜冤家》1中他扮演唯利是图的工厂主;而在《好汉还是孬种》2中他扮演的美食家,在该片结尾处失去了味觉,仅能靠眼睛来品评一杯酒,表演时费内斯表情严肃,目光炯炯地盯住杯中酒,滔滔不绝地说出酒的质量、产地,脸上不时闪过一丝滑稽的自负,绝好的展现了他的表演功力。他的名作还有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拍摄的警察系列片,从第一集《圣·特鲁佩斯的警察》到最后的《警察与女兵》公拍了6集。圣·特鲁佩斯本来就是法国的旅游区,被当作片中外景的那个警察局因此成了新的旅游景点。这套系列片在我国主要是以录像带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 1983年,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死前正准备主演影片《鳄鱼》,该片的拍摄从此被搁置,因此费内斯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他不仅在银幕上令人捧腹,在拍片现场也总能让工作人员和围观的人大笑不止,这样的一个人,就算在自己的葬礼上可能也想听到人们的笑声 四姓名:让-保罗-贝尔蒙多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3.04.09 英文名:Jean-Paul Belmondo 星座:白羊座 血型: 嗜好: 身高:180cm 国籍:法国 籍贯: 作品:《精疲力尽》《小丑奇谋》《二者必居其一》 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1933年4月9日,让·保罗·贝尔蒙多生于巴黎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画家。年纪稍长,他对艺术的兴趣日趋浓厚,并考入音乐戏剧学校进行专门学习。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该校毕业后,曾随地方业余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同年,开始涉足影坛,并成功地主演了现代派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摄制的“新浪潮”影片《精疲力尽》(又名《喘息》)。在影片中,他维妙维肖地扮演了一个偷汽车、枪杀警察、追逐少女的流氓而在法国影坛一举成名。 他的戏路很开阔,文戏武戏,悲剧喜剧都同样在行。是当时欧洲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并走红了几十年,是银幕上的常青树。他的演艺生涯是法国电影的一个缩影,他塑造的形象代表着法国人的面孔。
爱好看电影的朋友,请到我爱看电影woaikandianying,观看,下载你钟爱的影片,
Ⅳ 男人30岁前,你要记得看的十部好电影(墙裂推荐)
一、《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南部小镇,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菲利浦·诺瓦雷 饰)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好心的艾佛特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 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马克·莱昂纳蒂 饰)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Agnese Nano 饰)。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励下,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30年后,艾佛特去世,此时的多多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他回到了家乡,看到残破的天堂电影院,追忆往昔,唏嘘不已。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在光影流转之间勾起你对往事的回忆。这部电影的背景和我的童年类似,所以每次看,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很羡慕多多能遇到艾费多这么一位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的人。他教会多多放电影,更教会了他为人处世。他给多多讲的那个士兵和公主的故事让人深思;而他最后兑现诺言将剪下来的少儿不宜的片段遗赠给多多的那一幕,让人感动流泪。
二、《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
《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碎的快乐。这部影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是2000年发行的一部意大利浪漫电影,由意大利名模莫尼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主演。该片与费里尼的《想当年》相似,但多了一位美丽的女主角。二战时,13岁少年雷纳多迷上了当地一个比他大很多的少妇玛琳娜,她丈夫上了前线,而她的美貌招来当地妇女的妒忌和排斥。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同的人都能在电影找到乐趣和归宿。反战的人可以看到和平的珍贵;有深度的人可以看到人性的丑陋;无聊的人可以当三级片看。
四、《熔炉》
昨天和老婆一起看的这部电影,我看过多次了,所以比较平静;而她第一次看,显得特别气愤,我都一度担心她把电视砸了。
我一直记得男主进法院之前,抬头看到的那六个大字:自由 公平 正义。我不知道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看到这几个字是想笑又想哭,笑的是法院挂这几个字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哭的是对这六个字还抱有幻想的劳苦大众。
五、《釜山行》
影片讲述主人公单亲爸爸石宇与女儿秀安乘坐KTX高速列车往釜山,列车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带来的僵尸病毒开始肆虐且不断扩散,倾刻间列车陷入灾难的故事。
最近这部电影真的太火了,朋友圈都快刷爆了,而我一直没看。朋友们都笑话我说:亏你还是电影发烧友,连这部电影都没看过!
迫于重重压力,我不太情愿的点开了电影。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么多人都喜欢一定是一部口水片。
结果再一次被打脸,而且是狠狠的打。这部电影真的超赞,无论在灾难片还是丧尸片的范畴里,都能算得上顶尖之作。它既有欧美丧尸片那种宏大的场景,也有深深的爱和情怀,更有韩国电影标志性的对机制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是一部有温度的电影。
六、《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由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描绘了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电影上映后,于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外国电影,至今已记不清看了多少遍,每次重温总是能有新的体会。
七、《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开幕就是战争场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我还以为仅仅是一部单纯描述战争残酷的反战电影而已。可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中不断闪现出的人性的温暖,让人动容。
印象较深的一幕是瑞恩的母亲看到车子开到自家门口时,腿一软一屁股坐到地上。我想这也正是马歇尔上将发布搜救瑞恩命令的原因之一。对整个世界,对这场战争而言,瑞恩只是一个大兵,一个二等兵;而对他母亲而言,他已是整个世界。所以,我们无需纠结于派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是否值得,就像影片中他们说的那句经典的话:“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
战争是残酷的,它对人类社会的伤害不是我们这些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所能体会的,所以奉劝那些无聊的人,不要成天唯恐天下不乱,老是大放厥词的说中国应该跟这个跟那个打一仗,而且我敢断言,假如真的战争来临,你们这些人一定比影片中的厄本缩得还快!备不住还能干出点背叛国家和人民的勾当。
八、《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而改编成的《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影片中涵盖全片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影片的结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宣泄。在IMDB当中被超过16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
该片与《阿甘正传》同于1994年上映,二者一直被比较,孰优孰劣的争议不断,颇有一点“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个人感觉应该是难分伯仲,无需硬要分个高低。
《肖申克的救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九、《雨人》
《雨人》是巴里·莱文森1988年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影片中,查理·巴比特(汤姆·克鲁斯饰)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了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达斯汀·霍夫曼饰),便计划骗取这笔财富,并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赢钱,但在此过程中,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影片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关注,于1989年获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个奖项,以及金球奖,金熊奖等多个大奖。
有的电影演员没有哭,而观众却想流泪;有的电影演员歇斯底里,而观众却无奈苦笑。《雨人》是一部将感情抒发得细腻而又真诚的电影,不煽情、不做作、不故作深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仿佛看到的就是身边的故事,却依然那么感人,让你心情沉重,甚至潸然泪下。
电影中间部分也许会让你觉得有一点冗长和无聊,请保持耐心和细心,你会发现那都是影片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最后的结局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结局的那句one for bad two for good一下子就击穿了我的内心,让我久久沉浸在影片之中,回味无穷!
十、《勇敢的心》
如果你从未失去自由,你一定无法体会华莱士临死前喊的那句freedom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如果你从未被人背叛,你肯定无法理解华莱士身陷囹圄时的哀莫大于心死般的悲伤。还有他的那句“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真心胜过千百句装逼的名言。
Ⅵ 天堂电影院相关资料
意大利导演朱赛贝·托纳多雷(Giuseppe Tornatore)的代表作《天堂电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又译星光伴我心)于1988年首映,该片融合了雅克·佩兰、菲利浦·诺瓦雷等众多演员的精湛演技,配乐出自恩尼奥·莫里科内父子。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长大的孩子多多与放映师艾费多之间深厚的师友情谊,放映师成为了多多生活中的重要引导者。
《天堂电影院》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致敬,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回忆的温情之作,荣获戛纳影展特别评委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导演托纳多雷凭借这部电影与《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起,被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寻找三部曲”,他的叙事手法独特,常常通过“回到”展开故事。
托纳多雷以新写实主义风格崭露头角,他的早期经历,如16岁时参与戏剧和为RAI电视台工作,都对他后来的电影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986年的《被称为教授的男人》让他崭露头角,而《天堂电影院》的空前成功使他赢得多项大奖,包括“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影片中,放映室播放的16部经典老电影,如让·雷诺阿的《地下》和斯坦利·多南的《七对佳偶》,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唤起观众对童年梦想的深深怀念。
这部影片的全球上映日期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如1988年11月17日在意大利,1989年5月19日在法国,1989年9月12日在加拿大,直至1990年1月19日在瑞典,都见证了《天堂电影院》的广泛影响力。
意大利导演多纳托雷的三部作品——《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海上钢琴师》(又译声光伴我飞),《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真爱伴我行),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时空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
Ⅶ 《天堂电影院》确认引进内地,影片的导演是谁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朱塞佩·托纳多雷,他是非常有名的意大利导演和编剧,执导过不少优秀影片,除了《天堂电影院》之外,我们熟知的《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是由他执导,这些电影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足以证明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实力。
这部经典电影已经确认了要引起内地,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
Ⅷ 影片《天堂电影院》中隐藏的主题你看出来了吗
这部影片借着淘气的多多来诉说着人们童年的回忆。那是一个单调,平静的小镇子。多多是一个酷爱电影的孩子。人们在多多的身上看到了多多对电影的热爱,他把被剪掉的胶片偷偷拿回家,存放在铁盒子里,和爸爸的相片放在一起,是什么造成了多多对电影的热爱,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Ⅸ 法国演员雅克·贝汉去世,享年80岁,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外媒报道,演员雅克贝汉去世,享年80岁。雅克贝汉不仅是法国的著名演员,还是导演和纪录片的制作人,他出演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天堂电影院》以及导演的《海洋》这部纪录片都非常得精良,令人震撼。虽然雅克贝汉去世了,但是留给我们的作品啊,永远存在着。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雅克贝汉的作品吧。
最后是自然纪录片《海洋》,这个纪录片聚焦于大海深处。整个纪录片都在探索一片蓝色、神秘又富饶的海底世界,镜头向人们呈现了海洋的富饶和壮阔,同时也呈现出海底世界的动物们真实又冒险的生活,展现了海底的水母、企鹅和鲸鱼们旺盛的生命力,引起人们对保护自然、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在如今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越来越深刻的同时,对地球的伤害也越来越深刻。雅克贝汉通过聚焦这些美丽的镜头去展示自然和海洋的美好,但也在批判和揭露人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破坏和肆虐,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纪录片。
Ⅹ 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有人看过么急需影评一篇
<天堂电影院>属于新现实主义导演朱塞佩*托尔纳托雷回家三部曲(<玛莲娜>,<海上钢琴师>)之一.这部意大利9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在片长还是获得奖项都是创举.三个小时的展示和多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欧洲电影的非凡能力.
影片从轻柔舒缓的主题音乐开始,倒叙的方式,从意大利人不得不面对的那段历史开始.二战的结束,电影这一学派竟然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法西斯国家中.
当多多与母亲走过废墟的街道,断壁残墙上依然还有着破烂的电影海报.当每次小镇上的天堂电影院放映电影时,都是坐无虚席.只有古板的教父因为不看所谓的”色情片”而命令老放映员艾佛特剪去影片中的吻戏,所以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看到剪辑后的影片的愤怒.电影所带给小镇的不只是快乐,人们在精神上需要得到抚慰与满足.
片中的蒙太奇技术运用得十分到位,当中年多多躺在床上开始回忆,海风轻轻吹入屋内,屋内风铃叮当做响,镜头转换,闪回到童年多多身穿白色教服,在教堂里睡觉,手里拿着祭祀用的摇铃.当艾佛特手轻抚在多多脸上,再展开时,童年多多已经变成了少年多多.
影片同时还具有许多象征意义.老放映员艾佛特就像是老电影的发展历程;小镇的海边锈迹斑斑的铁锚,像是展示小镇生活的枯燥;当古板的神父赶到车站送外出闯世界的多多,又像是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正如坐在电影院二楼的一位戴眼镜的观众,喜欢往楼下吐痰,而最终被人用垃圾击中.其中还有新旧天堂电影院中的圣女塑像.
伴随影片的还有多多的爱情故事.年少时的迷茫,在电影院中与妓女作爱,当遇到他命中所爱的女孩,他可以天天晚上去姑娘家门口,等待那扇窗开,连新年也不例外.可是由于姑娘父亲--一个银行家的极力阻挠.美好初恋的破灭,出去闯荡的多多由懵懂少年变成了一名知名的导演.
影片中有许多精彩镜头,对不同时代同一时石狮子头的特写.当门铃响起,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起身去开门”我知道一定是多多回来了”镜头切换,多多与母亲相拥,毛线从楼上绕到了院子.还有一位在电影院中逝去的观众,当再去拍到那排座位时,上面有一支花,代表着那位观众还在全神贯注地欣赏电影.还有一位总在电影中主角之前准确无误地说出台词,连”FINE”(结束)都不放过.这些镜头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深思感动.而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真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s在故事的最后,曾经无比辉煌的天堂电影院被迫轰然倒下,爱凑热闹的年轻人在嬉戏,奔跑,成年人更多的是凝视沉没.到底是天堂被人们抛弃,还是人们抛弃了天堂.美好的东西没有被保留,或许有更美好的东西会被创造.结尾以艾佛特送给多多的礼物--老电影中的吻戏剪辑展示为结束,这不仅仅是艾佛特对多多的爱,还有那些让人们重温的老电影让*雷诺阿的<底层>,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这些戏中之戏,影中之影,构成了”天堂”之梦的独特梦境.让人沉思,怀想,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