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州岭南印象园有什么好玩的
1、包丞相祠、敬佛堂、天后宫、华光古庙、佛香店
景区民间祭拜文化区。继承和保留练溪村原住民的祭祀风俗和场所,保留和扩修了包丞相祠、天后宫、华光古庙、敬佛堂、佛香店,保留原住村民的祭拜习俗,同时也对游客开放,游客既可以拜拜神祈福祛灾,也可以了解岭南的民间祭拜文化,同时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老酒坊
营造老酒坊的感觉,青灰的砖墙,青灰的屋檐下大红灯笼高悬,大红的对联喜气祥和,大红的旗子随风飘扬,老酒坛子堆摆地齐齐整整,游客可以打上一壶双蒸酒,也可以坐下来喝上一碗玉冰烧,跟朋友谈天说地,享受大碗喝酒的快意。
3、老理发店
铸铁底座的老式理发椅,不锈钢皮的洗头水桶,卷发的塑料卷筒,长柄剃头刀……这些旧式理发店的用品立刻将游客带入儿时剃头的回忆中,倍感温暖和亲切。
4、舞狮会馆
岭南印象园内景
广东舞狮习俗深受广东民众喜爱。萧氏宗祠经过布置装修成为舞狮会馆,游客可在这里观赏广州传统的醒狮活动,观看精彩的狮子采青表演,还有驱邪消灾的好意头。
5、木雕宫灯
展览和经营广东特色木雕宫灯,古典工整的造型,精雕细琢的雕花,让游客感受钢筋水泥城市之外的优雅静谧。
6、佛山木版年画
展览销售佛山木版年画。广东佛山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是我国著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拙朴喜庆的木版年画,感受老百姓对真善美的朴素理解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7、石湾陶瓷
展览销售石湾陶瓷。
游客在此可以欣赏购买造型多样,栩栩如生的石湾公仔,活泼生动又不失文化内涵,可以装点家居也可以馈赠亲朋。
岭南印象园内景
8、新会葵艺馆
新会葵艺是广东四大传统工艺之一,新会葵艺馆是葵艺装点的世界,游客在这里有机会现场观摩新会葵艺高超的造型艺术和葵艺师傅精湛的编制技巧,说不定也能偷学得师傅的一招半式呢。
9、岭南服装
展示、租售岭南特色服饰,游客既可以欣赏多姿多彩的岭南特色服饰,也可以穿在身上拍照留念,体验岭南特色的服饰文化。
岭南印象园
10、广绣馆
展示和出售广绣作品,游客还有机会观摩技师现场刺绣,也可以跟技师学习绣一颗荔枝或是一朵小花,
印象园风情(14张)
体会一针一线所带来的精致艺术的享受。
11、姑婆屋
还原旧社会广东自梳女居住生活的姑婆屋的情景,并有演员表演自梳女生活劳作的情形,游客可以跟自梳女拍照留念。通过参观,游客可以了解广东特有的自梳女的社会现象,更多地了解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
岭南印象园
12、广东广播博物馆
岭南印象园与广东电台联营的项目,主要向游客展示广东电台建台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作为广东电台的文化展示窗口,是岭南文化重要的推广宣传平台,游客在这里也有机会看到博物馆珍藏的老广播仪器,具有浓浓的怀旧气息。
13、老报馆
与广州日报联营,是广州日报对外展示自身文化形象的窗口和平台,游客也可以在这里读读繁体的老报纸,参观古老的印刷机器,了解以前的印刷程序。
岭南印象园
14、大户人家
还原岭南大宅门的生活情景,古典精美的家具,倜傥的东山少爷,温婉的西关小姐,带游客体验岭南大户人家的生活气派。
15、老电影院
岭南印象园内景
按旧式电影院装修布置,老式的放映机,白布拉出的屏幕,游客在这里看场老电影,是否会想起过去那些美好的故事和那份青春年少的情怀?
16、老相馆
老相馆里珍藏了我们以前的黑白记忆,游客在这里可以见到久违的老式座机,可以重温以前冲胶卷、放大照片、修版的手工操作的乐趣。一组组老旧的照片,似乎把人带回那斑驳陆离的年代。
岭南印象园
17、广东电视台《陈梦吉》拍摄基地
岭南印象园以园中岭南风格的特色建筑受到了许多剧组、广告商、影楼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陈梦吉》剧组与岭南印象园签约合作,根据拍摄需要布置了公堂、陈家、方家、茶楼、凉茶铺等岭南民间生活场景,成为岭南印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8、练溪大街街头表演及活动
练溪大街安排了舞狮、英歌舞、飞机榄、吹糖人、捏面人、爆米花、卖洋烟、卖报、街头画家、遛鸟、吹玻璃、卖金鱼、抖空竹、踢毽子、跳大绳、打陀螺等民间表演和童趣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氛围,让游客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岭南市井风情。
19、岭南特色小食
景区在不同位置安排了不同口味的广东特色小食,有西关小食牛腩粉、萝卜牛杂、银丝蛋面、竹升面、南信双皮奶等,还有顺德炒冰、山水豆腐花,走累了还可以喝上一碗广州风味的酸辣汤,开胃又醒神,运气好的话,游客还有可能看到大师傅现场表演厨艺,也可以学习几招。
20、岭南印象园--山顶休闲公园
山顶休闲公园是岭南印象园的生态家园,公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果树林立,果香花香交织散发,遍植荔枝、龙眼、芒果、杨桃等岭南佳果,游客逛完练溪大街,饱餐岭南美食,可以再到山顶公园来歇歇脚,散散步,来点餐后水果,三五好友也可选一处僻静的地方烧烤,野餐。[3]
21、岭南印象园—《祭华光大帝》
《祭华光大帝》:表演者戴上面具,穿上长衫,让人感觉到祭典的神秘与隆重。 《长洲抢包山》:小表演者们推出2小座包山,把抢包山的热闹情形以舞蹈形式表现出来,在尾声,小演员们还摘出少量“包”,扔给现场观众,把该节目推上高潮。 [4]
帝光大帝
㈡ 为什么说大丰是北上海
因为大丰有上海农场,里面有好多上海人,几年前扬子晚报好像有报道说大丰被规划到上海
㈢ 文化传播者——记鄠邑区大王镇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长刘公信
文/王宁子
提起刘公信,在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方圆十几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高高的个头,清癯的身躯,爽朗的笑声,是有名的电影放映员和民间木雕艺人。
六七十年代,刘公信因在部队是文宣干事而成了公社的放映员,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能在公社谋一份儿职业既神圣又体面,只要哪个村子能看到他的身影,那个村子会瞬间沸腾,似乎他就是久旱洒甘霖的农人。
认识公信叔的时候,我才五六岁,我妈在村缝纫组上班,公信叔经常去缝纫组补银幕,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记忆中,公信叔一身迹灶黄军装,骑一辆加重自行车,干净利落,高大帅气。那时候见他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叔,得是今黑我这有电影?每每听到这话,公信叔便会哈哈大笑着说,等哪一天给咱这放吵州灶电影,叔第一个告诉你。
那年代,一个村子要是有电影,那场面不亚于过年耍社火,周围村子的人们没等到夜幕降临,便早早吃了饭携家带口挟椅拖凳,迤逦而至。
放映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在人们的眼里,不用顶着大太阳下地干活,有啥新电影,还能先睹为快。但放映是个技术活,不是你抡锄头就能干的,用我们当地一句俗语形容这个职业最恰当不过了——喝不了半缸泔水,就不要揽那个活。
在那个精神世界贫瘠的年代,人们见识和接触外面的世界,唯有电影。每当看到公信叔干净利索地摆弄,权威地吆喝秩序,场灯熄灭的一瞬间,一束光柱从放映机里投向银幕,嘈杂的场面顿时鸦雀无声。那时候,一部电影有时候两个村子同一天晚上放映。甲村先放,第一片放完,赶紧交给乙村等待多时的放映员,然后在夜色中快马加鞭奔向乙村。若是电影机中途出现问题,银幕下一片抱怨声,口哨起哄声,银屏上各种搞怪手势投影,甚至有脾气暴躁的等不及,还会对着放映员叫骂,公信叔都一声不吭。不管天气如何,只要银幕下有一个观众,放映员也会顶风冒雨坚持到最后。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关中。
记得那天晚上村戏楼下有一场电影,观众正看到兴头,忽然觉得屁股下的板凳在不停晃动,前面的人还以为后面的人在撒怪(开玩笑),猛扭头,后面的人忙告知前面的人,自己的椅子也在摇动,人群中不知谁炸了一声,地震咧!
紧接着,狂风暴雨骤然而至,银幕下一片慌乱,娘哭娃喊此起彼伏,人们来不及拎起凳子,风一般地席卷而逃了。诺大的戏楼下,只剩下手忙脚乱的公信叔在风雨中来回飘摇着。
第二天,一脸疲惫的公信叔拿着被风刮破的银幕来缝纫组,谈起那令人心悸一幕,几位婶婶由衷为公信叔竖起大拇指,公信叔叹口气苦笑说,那是咱的本分,说啥也不能坏了电影设备,那可是咱乡亲们的宝贝呢。
作为一名乡村放映员,公信叔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乡间,一次又一次丈量着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并把最新简讯和电影传播开来……
改革开放后,公信叔自筹资金购回一套1000瓦氙灯的电影放映机,让乡亲们看上了更高级的清晰影片。时隔两年,他又从西安市解放电影院购回一套重达1.3吨的5505型松花江座机,并固定在汽车货箱上。“流动放映车”一炮走红,消息很快传到全国各地,其创新做法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并作为典型向全国农村推广。
时间进入新世纪,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电视机录像机走近寻常人家,露天电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国家一纸文件,全国9万放映员全部下岗,从此销声匿迹。离了职的公信叔没有气馁,军人身上不服输的精神再次体现出来。他创办了幼儿园,带领儿女,用真诚爱心换来了小镇家长们的信任,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幼儿园在大王镇办的风生水起。
日子一天天好了,看着家里闲置多年的几套电影机,思绪回到那披星戴月的岁月,一种电影从业人的情结油然而起。无数次梦回银幕,无数次看着尘封的“老朋友”黯然神伤,他惆怅,他迷茫,痛定思痛,他有了大胆的想法——收藏电影放映机。定下念头,心动不如行动,他跑遍了西安市各大电影院,踏遍了上百家废品收购站,在家人支持下,历时十几年,花费二十多万,他的国产胶片电影放映机珍藏馆诞生了。馆内珍藏了60多套电影设备和560多卷珍贵的电影胶片,其中,有一套电影设备在国内仅存一套。2018年,公信叔应邀参加南京江心洲露天电影节,并被授予“公益电影人”的光荣称号。
虽然珍藏馆给他创造不了什么效益,但至少圆了他一个梦。它是时代的缩影,记录着露天电影曾经的辉煌,记录着中国电影放映走过的风雨历程,也记录着散落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九万个放升扮映员,他们背着电影器材,行走在村村寨寨每一个角落,像一颗颗星星,在一个个漆黑的夜晚,为普天下劳苦大众送去了光芒。
如今,每年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电影爱好者,在他电影放映机珍藏馆参观交流,在流光溢彩的回放中寻找曾经的岁月。
虽说同居一镇,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与公信叔却难得一见。对于公信叔记忆,始终停留在儿时。时光荏苒,再次见到公信叔是在鄠邑诗词楹联协会的一次联谊活动上。会后,我被众人怂恿着上台唱一段秦腔,刚下台时,被前排的一个老人叫住了,你得是康的女子?!
“公信叔!”虽说多年未见,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乡邻相见,分外亲切,闲谈中得知,公信叔把幼儿园交给了儿子,现在一心练习书法与雕刻。
在小镇,像公信叔这把年纪的老人,每天不是打麻将就是抱着茶杯谝闲传,而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安度晚年。公信叔的眼睛还如年轻时那么明亮,炯炯有神,精神矍铄,自身透出一种文化气息和传播文化的能力。
在我们小镇,接城隍的历史由来已久。公元前二零四年,纪信(传是户县真守村人)荥阳救驾焚身,高祖封其为都府城隍,这一活动是为纪念纪信救驾而形成流传下来的。由户县北部19个古自然村落联手举办,每年正月十二举行一次,按顺序每年有一个村“接城隍”。这一民俗活动在前几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城隍爷城隍婆的雕像在岁月中逐年破败,公信叔有了雕刻城隍爷城隍婆并无偿捐赠的想法。
征得家人支持,年过花甲的他又走上了四处奔波、潜心雕琢之路。从寻找木材到构图雕刻,无数个夜晚,夜不成寐,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神态自若的城隍爷城隍婆雕像雕刻完成。19年年底,小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城隍爷城隍婆迎接仪式在公信叔创办的幼儿园前举行。那天,锣鼓声中,惊叹声中,人们看到了一位对文化孜孜不倦热爱和传播的公信叔。同年,他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评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艺术家”、“华夏优秀工艺美术师”。
闲暇之余,自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一幅幅木版画多次在省内外获奖。作为一名退伍老军人,他将自己雕刻的毛主席肖像版画长卷无偿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作品《永远跟党走》被陕西省艺术馆收藏。
去年腊月的一天,在公信叔邀请下,我走进了他的工作室,让我惊奇的是,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三幅版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伟人坚定的眼眸,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将我的思绪拉回那个峥嵘的年代。
静静地浏览,我在想,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他的梦想?
公信叔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是啊,他们那代人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对毛主席的情怀很深,也有从艰苦岁月到温暖时代的切身感受,这是植在灵魂深入骨髓的种子。毛主席是人民的救星,是他的偶像,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年过花甲的他把自己毕生精力,倾注到一凿一斧的精雕细刻上,杜鹃吐血。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这份信念,冒着酷暑严寒,翻山越岭在秦岭中找寻木料,饿了啃锅盔,渴了喝泉水那种夸父追日的执着,不禁对这种精神肃然起敬,并由心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从年过五旬到古稀之年,他用十几年时间,用一双满是疤痕的双手,用一把雕刻刀,隽刻着对艺术的热爱。从他平静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民间艺人那种骨子里的坚毅,在他的身上,我更看到了一种信念的力量。
如果说这种爱好最初是源于过去岁月被动生计的话,现在已嬗变成了一种信念的自觉,夕阳无限好,风景正当时。
㈣ 拍电影的时候 一本需要多少胶片呢 胶片是一卷一卷的吗
拍电影的时候需要多少胶片完全决定于导演和制片人,剪成的电影长度也不同;胶卷、胶卷么,肯定是一卷一卷的了,每卷的长度也有很多规格。
㈤ 学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怎么样
早上来要开机,晚班的话要关机,机器指的是六个厅或则几个厅的全部机器,新片出来了还要拷片,传输,晚上还要排第二天的片,这些都不难,主要是突发情况,比如黑屏电影放不出来,影片模糊有雪花,都要学会处理,不过这些还是要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