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映台湾政治经济生活的电影
1988年的《大头兵》,1990年的《异域》,1997年的《黑金》
2. 政治经济学的资源那有
政治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编辑
政治经济学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是与一般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阶级性、抽象性、片面性,是政治经济学的共同特征。人类经济活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经济发展规律是社会生产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研究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不能从总体上研究经济规律,把握经济本质,所以政治经济学是前经济学。只有对称经济学才以一般经济规律为对象,从总体上研究经济规律、把握经济本质,所以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一般的理论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1-2]
3. 《政治经济学理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政治经济学理论》(斯坦利·杰文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oWkYs8YigQ5OowVio57v6Q
书名:政治经济学理论
作者:斯坦利·杰文斯
译者:郭大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11-7
页数:214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斯坦利•杰文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在本书中,他利用导数来表术边际效用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学推理论证了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4.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rWTx02uLbvK5m-waoQdgtQ
书名: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译者:杨宇光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0
页数:404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它以现代的视野对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新阐述,这个争论涉及社会生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角——国家和市场——发生的冲突具有什么性质和产生什么后果。
5.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3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政治经济学概论》(徐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dsR1Wcx-iQQxeBUHRZhS0Q
书名:政治经济学概论
作者:徐禾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11
页数:480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概论》主要内容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徐禾等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也被大量翻译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和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6. 请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书籍具体有哪些
一、中国电影电视史(26部)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少白《影心探赜》,文化艺术出版社
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艺术出版社
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 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中国电影出版社
孟犁野《心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中国电影出版社
丁亚平《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
翟建农《红色往事:1966-1976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新时期电影10年》,重庆出版社
任仲伦《新时期电影论》,上**艺出版社
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尹 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
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郦苏元《中国电影理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大卫"鲍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
卢非易《1949-1994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远流出版社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
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飞宝、张敦材《台湾电视发展史》,海风出版社
回复
2楼
2011-09-12 21:11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二、世界电影电视史(15部)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第3卷上、下)中国电影出版社
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易斯"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中国电影出版社
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华夏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任远、彭国利《世界纪录片史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夏尔"福特《法国当代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芝芳《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社
若昂"贝纳尔"达"科斯塔《葡萄牙电影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袁华清等《意大利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
岩崎昶《日本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学智《日本电视》,中国电影出版社
山本喜久男《日美欧比较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回复
3楼
2011-09-12 21:13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思君思国思美人
最佳摄影
6
发觉LZ很博学啊
回复
4楼
2011-09-12 21:13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阿虎0000
最佳配角
11
演员的自我修养?、
回复
5楼
2011-09-12 21: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三、世界电影理论与思潮史(7部)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中国电影出版社
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
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亨"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中国电影出版社
叶"魏兹曼《电影哲学概说》,中国电影出版社
回复
6楼
2011-09-12 21:14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四、影视理论、美学与批评(47部)
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
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出版社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郝 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 川《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江华等《影视人类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
B"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爱森斯坦《蒙太奇》,中国电影出版社
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国电影出版社
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邵牧君导论《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员》,中国电影出版社
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国电影出版社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
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伊夫特"皮洛《世俗神话》,中国电影出版社
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
欧内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诺埃尔"伯奇《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
查希里扬《银幕的造型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
雷乃"克莱尔《电影随想录》,中国电影出版社
克里斯汀"麦兹《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书店
克里斯汀"麦兹《电影的意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大卫"鲍德威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卫"鲍德威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广播电视出版社
陈犀禾《当代美国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
曲春景《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
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
罗杰"希尔福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
穆迪《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冉华《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 武汉大学出版社
赫尔曼、麦克切斯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
回复
7楼
2011-09-12 21:16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有的
回复
8楼
2011-09-12 21:16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表示以上书籍我大多只是看过简介而已。
回复
9楼
2011-09-12 21:17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六、电影电视专业杂志(11种)
《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卷》;《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电视研究》、《当代电视》、《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
学习电影必读书目
丹尼艾尔 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乔治 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斯坦利 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唐 利文斯顿:《电影和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鲁道夫 爱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卡雷尔 赖兹,盖文 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鲁道夫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李 R 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古拉德 米勒森:《电视和电影照明技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周登富:《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郑洞天:《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郑国恩:《电影摄影造型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姚国强:《影视录音》,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回复
11楼
2011-09-12 21:20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PICC
手机屏都裂开了花,你咋还能笑出花? 全国网点,上门维修,在线索赔,立即投保只需30元!
广告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延伸阅读
1、《导演功课>,马梅大卫著,曾伟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费里尼对话录》
3、《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5、《法斯宾德论电影 》
6、 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反思》
7、《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8、《伯格曼论电影》
9、《文德斯论电影》
10、《希区柯克论电影》
回复
12楼
2011-09-12 21:22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延伸阅读
1、《导演功课>,马梅大卫著,曾伟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费里尼对话录》
3、《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5、《法斯宾德论电影 》
6、 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反思》
7、《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8、《伯格曼论电影》
9、《文德斯论电影》
10、《希区柯克论电影》
回复
13楼
2011-09-12 21:22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诗诗的内内
miaoqiushiliu
最佳配角
11
演员的基本修养
回复
14楼
2011-09-12 21:23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其他著名著作简介:演员的自我修养
《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演员创作体系方面的宏伟意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第三卷有着有机的联系,因为第三卷是第二卷的直接继续。第二卷和第三卷都为我们接受"体系"的中心部分一第四卷中所叙述的创造舞台形象等问题作好了准备。可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把第三卷和第四卷写完,因此这两卷书的出版,仅仅是把为这两卷书而准备好的手稿材料发表出来。这一次版本附了一些备考性质和教学研究性质的注解。做出这些注解,是企图使读者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部著作的一系列特点上,并且企图表明,《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里所提到的某条原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教学活动的各个不同阶段是怎样演变着的;《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演技术方面的一些最后的发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个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于莫斯科。1877 年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开始演员生涯。1885年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决定创建新型的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艺术剧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的历史悲剧《沙皇费多尔·伊凡维奇》宣告成立。一个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十月**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在导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炽热的心》和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14-69》时,给舞台演出充实了新的时代精神。[1]
而1999年周星驰与张柏芝合演的喜剧之王则扩大了本书在中国的知名度。
回复
15楼
2011-09-12 21:28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萧亭居士
最佳美术
8
《世界电影史》是一部在欧美电影史论界广有影响的世界电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电影系和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此电影史论浩繁渊博,系统周详,上至电影诞生,下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剧情(故事)影片、纪录影片、先锋实验影片三大块来综述百年电影发展史。
本书电影史的体系架构相当具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电影艺术、电影美学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等著风格、电影大师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之外,本书对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有资料详尽的独到论述。本书无论在电影史的整体外观,还是在某些特殊细节上都提供了对电影史形貌的新颖见解,不仅是一次对世界电影历史的生重新整合,也是对世界电影研究学术史的一次系统探索和批判。 本书从三个原则性问题介入电影的历史: 1.电影媒介是如何被运用,即电影语言是如何逐步产生、发展、成熟并规范化的? 2.电影工业的环境——电影制作、发行与演映的状况如何影响电影媒介的发展? 3.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电影史》介绍了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个地区)电影的发展流变。百年的中国历史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而国内的和国际的战争、政权的更替、制度的**或变革等社会的激化状态,则成为百年中国电影历史背景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中,中国电影都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和艺术特点。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的生存状况、艺术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出现在中国电影历史中的事件、人物、作品和现象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内容介绍本书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全书分为十二章、五十四节,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个地区)电影的发展流变。
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学理论著作:一、《诗学》亚里斯多德
二、《李渔 》
看了这本书,你不得不惊叹清代的李渔确实称得上是位天才。他总结出来的戏剧理论堪与亚里斯多的《诗学》比美。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他针对具体的创作中的选材、情节处理、结构方式、情节主线与副线的关系、创新、人物性格把握、人物语言的写作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作原则来。其中很多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的真理性。如果你能将这本书与亚里斯多的《诗学》对应着读,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这部书对中国戏剧影视创作的影响非同小可。例如夏衍所著《电影剧本写作的几个问题》一书就分明受到《闲情偶寄》深刻的影响。
《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 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三、《美学》黑格尔
冲突理论是戏剧创作的最根本原则,也是电影创作中影响深远的理论。第一个明确提出“冲突律”的人便是黑格尔。他所总结出的以冲突为布局依据的思想指导今天也还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突破。如果你读了劳逊的《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和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全都是建立在黑格尔戏剧美学所提出的原则之上的,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超越。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 《美学》第一卷 黑格尔[1]是整部著作的总论,也可以说是核心前提,后面的几部都是对第一卷的一种艺术史的验证。它大体上谈了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紧接着论述“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艺术美。后面谈“理想“的特点以及论艺术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他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他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他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美学》黑格尔现”。他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戏剧技巧》贝克
贝克的这本书是戏剧编剧理论的经典之作。应该将它与布轮退尔的《戏剧的规律》、亚却的《剧作法》和劳逊的《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联合在一起读,便能看到它们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
五、《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
好莱坞有一种被人们泛称作“电影编剧手册”式的书籍。这类书的写作目的十分明确:知道初学编剧的人入门。这些书没有什么文化理论深度,所有的内容都很僵死,尤其显得匠气。但它们也有优点,那就是可操作性很强。《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便是这种书中最最典型的一本。它是流行与好莱坞的编剧教材。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到美国人是如何学习电影编剧的。
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为那些以前从没有过写作实践的人,也同样为那些在自己的写作方面没有获得过多少成功而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基本写作方法的人。小说家、剧作家、杂志编辑、家庭主妇、生意人、医生、演员、电影剪辑师、广告片导演、秘书、广告商和大学教授等等,全都上过这个班并从中获得过收益。本书的目的是使读者坐下来,并从有选择、有信心、有把握的地位出发来编写一个电影剧本。他可以完全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写作中最难的事就是要知道写些什么。当你读完本书时,你将确切知道写一个电影剧本要做些什么。至于你是否要写,那是你自己的事。写作是件个人的事——你或者写,或者不写。
悉德·菲尔德(Syd Field),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最畅销的电影编剧著作作家。著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自1982年首版以来已被译成16种语言,在世界250多所大学用作教材,《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是续篇,进一步揭示了剧作的奥秘和技巧。他曾在全球许多国家任教,现在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剧本审稿人以及编剧顾问。 悉德.菲尔德的书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电影文学”教育,他--或者说“他们”好莱坞--把电影编剧工作技巧化和技术化了,使得所谓高不可攀的“电影文学艺术”,变得易于学习、分析和领会,所以这本书和它的姊妹篇自翻译出版以后受到国内电影工作者和编剧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六、电影剧本写作的几个问题
夏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戏剧、电影剧作家。由于他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所以他在谈编剧经验的时候总会用十分通俗的语言讲解十分专业化的问题。那些经验都是有很强的创作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而且,他的理论总是具有中国特色,一点没有拉了外国人的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七、电影艺术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7. 电影的演变过程
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发明于19世纪末期,由最初被认为是“小学生的玩意”、“奴隶们的娱乐游戏”逐步发展成为20世纪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它通过摄影机以每秒拍摄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物体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记录在条状胶片上,然后将不同的胶片衔接起来,经过显影、定影。干燥加工成电影拷贝的过程,制成可以放映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影片。影片从最初拍摄一些活动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断,发展到现在已能够拍摄丰富多彩、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具体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电影的样式和片种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报道某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或历史事件活动的记录片,也有运用各种美术手段和材料制作的美术片,还有记录舞台艺术表演的戏曲片等等。在这些种类中又包含若干片种。如故事片中有喜剧片、西部片、爱情片、科幻片等;美术片中有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记录片中有传记记录片、文献记录片、新闻记录片等。它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成分,所以被称为综1合艺术。
所谓综合艺术,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而构成的艺术样式。其特征是:
集体创作。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多个创作部门艺术创造的有机配合;
利用现有的一切艺术表现手法。电影有含文学成分的描写和结构,有含戏剧成分的对话、内心独白、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有含音乐成分的歌曲和与画面融合的视觉形象;
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电影的构成是用活动着的画面和各种音响表达、表现世界各国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但是,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指各种艺术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将各种艺术形式包含的艺术成分融汇贯通变成新的东西加以表现。它除具有一般文学艺术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工具与别的艺术表现工具不同。电影是用摄影机来反映的。摄影机具有真实记录反映对象及其运动的时空转换这一特点,由此形成特殊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电影叙述语言,将各种艺术成分有机统一组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象。
正因为如此,作为艺术的电影,虽然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之后的最新最年轻的艺术,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正式公映自己制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获得成功至今仅百年的历史。而古老传统的艺术,其中有的已经历了上千或数千年的沧桑,它们问世的时日,就连专门研究艺术史的专家学者们也无从稽2考。电影和古老传统的艺术相比,它只能算个小弟弟。但是它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最年轻的艺术——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艺术魁力,闯进了世界艺术之林,一跃而成为最富群众性最具影响力的与世纪同龄的艺术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于它年轻,有它自己的优势。因为电影不仅是诞生于古老传统的艺术之后,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这些艺术的所长而又扬弃了它们的所短,有机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多种艺术门类的有机综合,是电影艺术最突出的美学特性,综合性是电影美的本质所在。
早期的电影研究家们从电影像谁这一命题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基本持性和电影美的奥秘。他们所持的观点和所得的结论各不相同,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电影像文学,有人认为电影像戏剧,也有的认为电影像绘画,还有的说像音乐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便有“可见的文学”、“电影诗”、“视觉交响乐”、“沉默的旋律”诸如此类的说法,试图从电影美学的层次上对电影美的本质作出界说。这些见解虽知其相对的合理性依据,但在今天看来,其各执一端的片面性,则是显而易见的。电影既像谁也不像谁,电影就是电影,因为电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多种艺术的因素、集它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
电影中包容了文学的因素,因为它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广泛吸取营养,如从诗中汲取抒情性,从散文中汲取纪实性,从小说中汲取叙事性。在叙事手法上又借鉴了文学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外部描绘和内心剖析以及多种形式的结构原则等。总之,无论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叙事的3方式,电影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而具有文学的因素。电影中存在的戏剧因素,表现在演员表演、场面调度、矛盾冲突和悬念等一系列艺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电影中的音乐因素,表现在通过旋律配合画面,以营造环境氛围、渲染情感和节奏变化。至于电影中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因素,不仅表现在造型性和视觉再现性上,对构图、色彩和光影的处理上,借鉴了这些艺术的经验,而且电影中的许多专用术语如画面、色调、影调、镜头、焦距等等,也都是从这些艺术中借用过来的。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关系的方法,从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描写到叙事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借鉴了文学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学的因素。但文学进入电影’,由于受电影的制约,经过消化、融合,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而非电影加文学。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和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有质的区别。因为尽管电影广泛借鉴文学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方法和技巧,但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学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和音响以及电影所独具的特殊表现手段——蒙太奇来塑造银幕形象。作家用语言来写故事、写人、写人的灵魂。文学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给读者以联想,银幕形象则是通过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具体地直接地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可见电影中的文学因素决不是电影加文学。
电影从绘画中吸取营养,包括构图、光影、色彩、线条的运用和处理,具有绘画的因素,但绘画进入电影并非电影加绘画,电影中的绘画因素受电影制约,与绘画艺术有质的区别。绘画再现生活的手段是线条和色彩,电影的手段是画面,并且有声音与之相配合。绘画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动为静,静中4见动,不能表现对象的连续运动,银幕中的造型形象则始终是不断变化着的连续运动的造型形象。
电影从戏剧吸取营养包容了戏剧艺术的因素,但戏剧进入电影,因受电影的制约被消化融汇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并非电影加戏剧。电影的时空观念和处理同戏剧的时空观念和处理有着质的区别。舞台空间是固定的,银幕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舞台时间是现实的物理时间,银幕时间则可以自由延长、压缩、停滞的非物理时间。因此戏剧的时空表现受到限制,而银幕的时空表现则有很大自由。不仅如此,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也存在着质的区别。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共时共地,同时完成,这是戏剧表演的特点;而电影表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表演者在场表演,欣赏者缺席;欣赏者在场欣赏,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赏者的欣赏不可能共时共地,也不是同时完成。因此,这就决定了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门艺术进入电影,同样要产生质的变化,凡此种种,说明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并不是各门艺术简单地相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化合的有机的综合整体。电影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正因为如此,作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电影,它克服了传统的纯时间艺术难以充分表现空间和传统的纯空间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局限与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现时间又可以充分表现空间,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现潜力和艺术可能性。由此也不难看出,包容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电影的综合性实质,还在于它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它克服了纯视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听觉形5象的审美需求和纯听觉艺术难以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8. 哪里可以买到《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这本书哦,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急需,谢谢!
此书绝版,只能去找二手书。
9. 求《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PcNPnBE9VCO6fOfsored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