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反映台湾80-90年代社会状况的台湾电影
推荐杨德昌导演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
杨德昌作品中可感受80-90年代的台湾,不过他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生活。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1985年 《青梅竹马》
1986年 《恐怖分子》主角是内地覌众也熟悉的李立群
1994年 《独立时代》
1996年 《麻将》
2000年 《一一》
『贰』 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八十年代电影
我觉得是这个:
芙蓉镇(1986)
导演:谢晋
编剧:阿城、谢晋(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主演:刘晓庆、姜文、张光北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推荐度:★★★★★剧情简介: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由此与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结了仇。胡玉音夫妇以劳动所得盖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 。“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任工作组长。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也被查封。曾帮助过他们的粮站主任谷燕山、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均受牵 连而遭审查,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
动 的依靠对象。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欺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秋赦当上了支部书记,李国香被赶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她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威风显赫。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大祸临头,秦书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 因怀孕在身,监外执行。 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分娩时无人照顾,多亏谷燕山拦住一辆军车,将她送进解放军医院,才救了母子性命。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 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 ,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李国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则疯疯癫癫地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
影片赏析:
我是两年前才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本来以为这种政治性十足的电影没多少看头,但看完后被深深震撼,深刻而好看。该片内容与形式俱佳,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被列为了禁片。因为它太过于真实。镜头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都变得异常的疯狂。无论是县里的官员李国香还是流氓。都在特殊的年代把自己的本性展露无疑,让人印象深刻。而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弥足珍贵。80年代的电影,色彩特效和今天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芙蓉镇》却凭借着它优秀的剧情、演员出色的演出,成为了华语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电影的情节十分紧凑,这使得影片2个半小时的时间不会让观众觉得拖沓。
获奖情况:
本片于1987年获第七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 (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 、最佳美术奖,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 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姜文)、最佳女演员奖(刘晓庆)、最佳男配角奖(祝士彬),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1988年先后获第二十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 节水晶球奖和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 观众奖;1989年获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
『叁』 推荐80年代在中国有影响的台湾电视剧或电影。
连续剧:
10.珍珠传奇(1989)
9.追妻三人行(1989)
8.京华烟云(1987)
7.昨夜星辰(1984)
6.还君明珠(又名乱世情缘)(1987)
5.情义无价(1988)
4.几度夕阳红(1985)
3.八月桂花香(1988)
2.一剪梅(1984)
1.星星知我心(1984)
电影:
鲁冰花
妈妈再爱我一次
风柜来的人
童年往事
恋恋风尘
星星月亮太阳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养鸭人家
大地儿女
烟雨蒙蒙
『肆』 如何评价近几年台湾电影的发展
90年代之后,台湾影坛迎来了一位书写历史的导演——李安,并被称之为台湾电影复兴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结合的电影理念不但包揽了国内外各项大奖,更是为华语电影打开世界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后的台湾影坛开始与大陆产生了合作与碰撞,更是加强了两岸之间的融合与促进,而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与大陆电影金鸡奖也并称为三金奖被众人熟知。
『伍』 求大神,对于台湾电影的看法。
对台湾电影而言,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湾地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片的高票房进一步拉动了本土电影的市场效应;另一方面,以钮承泽、陈正道、林书宇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来到大陆寻求新的合作机会,被视为香港导演集体北上之后又一轮人才流动。值此契机,我们专访了一批活跃于业界的台湾电影人,包括制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陈国富、李烈,林书宇、陈正道、九把刀等导演,以及赵又廷、彭于晏、陈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过他们的表述,呈现出这一年台湾电影的面貌。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中,台湾电影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缺口”,业内甚至出现了很多“台湾电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随着《海角七号》《艋舺》《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台湾影片不断刷新本土票房纪录,或者在国际影展上崭露头角。台湾电影渐渐开始爆发,且复苏之势十分迅猛,不仅在票房上屡创奇迹,在题材类型方面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尝试。早前《海角七号》等台湾电影在大陆引进公映后虽票房平平,但在业内却实现了口碑相传,而随着今年《星空》《LOVE》两部影片宣布与大陆电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马奖提名出现有史以来囊括两岸三地优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湾电影是否会与香港电影同样呈现“北上”的趋势也开始引起业内关注。 台湾电影的本土发力令人瞩目,解决“生存之道”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台湾本土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而随着两岸电影合拍政策的开放,台湾电影人也开始效仿香港电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内地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 2011年,台湾电影导演“北上”的势头变得清晰。小马奔腾影业投资的时尚爱情片《幸福额度》,邀请台湾新锐导演陈正道执导;而台湾青年导演领军人物钮承泽赴内地开拍的《LOVE》,投资成本叫价7500万元,比起钮承泽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万新台币(约为126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堪称天壤之别。 “北上”意味着更大、更专业的宣传发行规模,而这一度是台湾青年导演最大的掣肘。台湾导演林书宇筹拍几米漫画改编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万新台币,其中1000万新台币还来自电影辅导金。而该剧本入围华谊兄弟的“H计划”之后,投资成本一下扩大三倍,用充足的资金为影片营造了唯美梦幻的视觉效果。华谊兄弟用专业团队为影片卖力运作后期的宣传营销,让这部文艺气质的影片享受到商业大片的待遇,这一切,是林书宇在台湾完全想象不到的。 对台湾导演而言,“北上”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天空,而台湾导演独特的人文气质、细腻的拍摄手法,也为他们在内地的发展逐步铺路。在香港导演入主内地,争拍亿元大制作的同时,台湾导演集体表现也让人拭目以待。
『陆』 有谁推荐几部七八十年代的台湾老电影
台湾老电影:
《搭错车》1983年
《望海的母亲》1986年
《鲁冰花》1989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年
『柒』 如何评价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
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觉得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熊市,这部电影可以说拍得算是很真实的引用,现在网上一直比较流行的话就是内容过于真实引起强烈不适,可以说他太过真实讲述一个女人从青春懵懂的时期变成一个家庭的妇女,最终变成一个命运多舛的老人,可以说,一生有开心的时候,也有不幸的时候,非常贴近生活的真实,可以说拍出了很多人,绝大多数人一生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一部电影能浓缩到这种程度,我觉得已经很成功了。
『捌』 台湾80年代电影有哪些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玖』 一部台湾电影讲的是80年代左右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故事
绝对是《伊莎贝拉》!!!
讲述的是澳门回归中国48天前,澳门警官马振成(杜汶泽饰)因惹上官司遭停职,正当他郁郁寡欢之际,遇到了从未见过面的女儿张碧欣(梁洛施饰),马振成以为她是马振成与初恋情人所生,如今无家可归,心爱的西施狗也被赶走了。就这样,父女俩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寻狗经历,引发了许多趣事。
『拾』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