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郑文雅,就是那个带眼镜的.演过所有的电影有哪些
小生怕怕
② 急寻一部80~~90年代的女武侠片电影应该是香港或者是台湾拍摄的,只记得电影女主角代号叫紫罗兰找
游侠黑蝴蝶
剧情 中国 1988年
《游侠黑蝴蝶》是由陆建华、于中效执导的影片,郑爽等参加演出,讲述了这年欣逢塔尔寺的大法会,来此献艺的孙家武班遭到“铁臂王”张虎的挑衅,被游侠黑蝴蝶所救。不服气的张虎请失明的哥哥张龙帮忙,被黑蝴蝶点了张龙穴道。不打不相识,黑蝴蝶和张氏兄弟结为好友。黑蝴蝶一路上,惩治了黑熊帮派,并决
③ 台湾 拍摄在海边的一部电影 电影名字5个字
带我去远方 (2009)
导演: 傅天余
编剧: 傅天余
主演: 林柏宏 / 游昕 / Wasir / 李芸妘 / 梅芳 / 林美秀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上映日期: 2009-09-11
片长: 96分钟
又名: 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④ 葛攸都拍摄过哪些电影
姓名:葛优
生日:1957年4月19日
生肖:鸡
星座:牡羊座
籍贯:河北饶阳县
出生地:北京
葛优,称得上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他不但手捧国内国内表演最高奖金鸡奖,而且荣登戛纳影帝宝座。如果说姜文的表演外向而张扬,那么葛优则内敛而舒缓,两人同样一流。
葛优最初的从艺之路并不顺达。中学毕业以后他到北京郊区插队,因为身体单薄,被分去养猪。为了回城,葛优开始投考各艺术团体,却屡试不中。老一代著名演员葛存壮的点拨下,以小品《喂猪》叩开全总文工团的大门,当上话剧演员。这年他25岁。但接下来的几年只是在舞台上跑龙套。1984年,他才很偶然地被选中在《盛夏和他的未婚妻》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葛优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演员表。
真正给葛优带来星运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他的外型与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 ,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从此,葛优星运亨通。
北京电视台1992年春节推出的长篇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则使葛优成了家喻户晓、最有观众缘的大明星。在近10年的时间里,葛优扮演了20多位影视人物,其中1993年的《活着》可视为其表演上的转折点,前期他扮演的角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些名导演的影片中出演“反派”配角,大多是旧时代的故事。另一类则是当代生活中的喜剧式小人物。 葛优的配角戏往往很有光彩。1988年,他在张艺谋执导的《代号“美洲豹”》中饰演一名劫机犯,还存有一丝初试“反派”的生疏。1989年,藤文骥拍《黄河谣》,请葛优扮演土匪头子黑骨头。对这个年轻时无端作恶,垂暮之年却向一生的仇人表示和截的土匪,葛优演来有声有色,令观众跳出“好人”、“坏人”的定势,接受了黑骨头这个人物。他在《烈火金刚》(何群导演,1991年)中扮演的颇有点人情味和骨气的汉奸似与黑骨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接着,葛优又在黄健中的《过年》中饰演好色委琐又假正经的大姐夫,赢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93年陈凯歌的影片《霸王别姬》中又有葛优精彩的表演,袁四爷被押出去枪毙时,还划着台步过戏瘾的那个镜头,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而在黄蜀芹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围城》中,只寥寥数笔,葛优便把大作家钱钟书笔下的李梅亭,那个也算文人的小人,描画得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难怪陈凯歌称葛优是“中国最绝的男演员”。
扮演当代生活中喜剧式的小人物,对葛优而言更是驾轻就熟。他出演的《马路骑士》、《喜剧明星》、《离婚大战》、《上一当》、《消失的女人》、《大撒把》和《父子婚事》等都成为大受观众欢迎的卖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刚1992年执导的《大撒把》中,葛优的表演已见出元融之感,完美地体现了影片的风格。他因此片荣膺金鸡奖影帝桂冠。而张艺谋《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则为葛优打开了一个表演上的新天地。这一人物不仅时间跨度长,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张艺谋要求葛优改变戏路,改变在观众中已形成的冷面形象。张导认为:‘葛优在以前的片子,有控制地压着自己,表面是松,其 实还是紧。’果然,《活着》里的福贵大哭大笑,大悲大喜 ,葛优时时出彩地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喜剧。他也因此而成为1993年的戛纳影帝。
1996年他与姜文联合主演了周晓文执导的大投资影片《秦颂》,饰演悲剧音乐家高渐离。1997年,葛优应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之邀请,主演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影片《半生缘》。葛优以其良好的悟性,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表演张驰有致,以大量的平淡衬托瞬间的精彩,令人物形象既贴近生活又不乏味,并使内在的幽默感成为保持人物张力的有效手段。而他的秃头和‘不雅’,于平凡中显出不凡。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葛优,原籍河北饶阳,1957年出生于北京,后在昌平农村劳动,1979年入全国总文工团话剧团从事舞台剧表演。1985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
1994年,他因主演《活着》荣获戛纳电影节影帝桂冠。《活着》是以男主角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葛优是实质上的主角。
特别是在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扮演李冬宝之后名声大噪,并获得第6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他主演的电影还有《代号美洲豹》、《过年》、《黄河谣》、《离婚大战》、《大撒把》、《甲方乙方》等。其中《过年》获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大撒把》获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甲方乙方》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他对自己没有固定类型,选本子只考虑两个方面:观众会不会喜欢和能不能演好。他在古装戏方面接了两个本子,《秦颂》和《寇老西儿》,他自己说,老找不着感觉,使不上劲儿。以后有可能不再接古装戏。
葛优,以他的喜剧最为出名,以正剧奠定他在影坛的地位。他为人平和、有话直说,没有星光,没有星气,对于他,你感觉不到“耀眼的星光”,他的言谈举止如同你的街坊。耐人寻味的幽默来自对自我的嘲弄,而直言不讳则是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也便给众多的观众带来无止的笑声和欢乐。
他一直这样认为:获国际大奖只是对演员在某一部电影中表演的肯定,并不表示身价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他一如既往地演起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为现在当之无愧的百姓影帝。
葛优作品年表:
《编辑部的故事》
《围城 》
1985年《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山里的女人》
1986年《情投意合》
1988年《私奔》《代号“美洲豹”》《顽主》
1990年《大气层消失》《马路骑士》
1991年《黄河谣》《过年》《烈火金刚》《新潮姑娘》《喜剧明星》
1992年《离婚大战》《消失的女人》《上一当》《父子婚事 》《大撒把》
1993年《霸王别姬》《活着 》
1994年《天生胆小 》
1996年《秦颂》《 半生缘》
1997年《有话好好说》 《甲方乙方》
1998年《不见不散》《离婚(TV)》
1999年《没完没了》《蝴蝶的微笑》
2000年《大腕》
2003年《手机》
⑤ 求一部老电影应该是六七十年代拍摄的的 好像是台湾的
台湾故事片,共3部:《亡命少主》《鬼面忍者》《少主复仇》
出品时间是1982年,武术指导是李海兴,并在本片中担任配角。片子主演罗锐,鹿峰(扮演反派boss双贺贯天锤),江生(瞎尊者),李海兴(忍者角川),陆仪凤(角川艾子)。
故事是讲桃花三忍者的老大跟日本公主私奔并生下主角,后由于日本宫廷斗争,忍者集团全面出动,追杀公主及其可能继位的少主儿子。鬼面忍者就是主角的老爹,戴着铁面具,他被忍者集团的首领用某种药物控制了。忍者集团的首领用两柄金锤,号称“双贺贯天锤”,他和鬼面忍者并称是最强的忍者。主角修行了日本武功“迷踪七番天”以后,和他老妈日本公主、老爹鬼面忍者以及女主角几个人合力对抗双贺贯天锤,最后打败了他。电影里表现了很多忍术,看起来挺新鲜的,武打场面也不错,主角身体素质良好,肌肉发达,动作到位,打起来很漂亮。他主演了很多忍者电影,如《东方巨龙》、《影子军团》、《猛龙煞星》(《忍者在美国》)、《忍者在中国》、《忍武者》等,虽然都是小成本制作,但场面火爆,值得一看。他的缺点是演技不行,这可能是一直不红的原因之一,后来做武术指导还不错,有《羞羞鬼》等作品,指导的动作挺好看。鹿峰和江生是张家班弟子,早期跟随张彻拍的《五毒》、《残缺》等片子很有知名度。
⑥ 在垦丁拍摄过哪些影视剧
《我在垦丁天气晴》
⑦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⑧ 都有哪些好看、感人的以台湾为拍摄背景的电影
最经典的《妈妈再爱我一次》
励志的彭于晏主演《翻滚吧阿信》
青春期悲喜交加的《小孩不笨》
还有灰暗背景的《不能没有你》
这些都很感人。
另外个人推荐法国的2002年《两小无猜》很好看,看了也会哭。
⑨ 台湾拍摄的抗战及二战电影有哪些
那都是超级老片了,至少有四十年以上.
包括讲高志航等空军烈士的笕桥英烈传,讲张自忠的英烈千秋,讲谢晋元的八百壮士,讲台湾民众抗日的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