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叫《经过>虽然是2005年就拍过了``但知道的人不会很多吧``很不错的电影.还参加过该年东京国际电影节
导演: 郑文堂
主演: 戴立忍 , 桂纶镁 , 荫山征彦
点评[以下文字乃转载]
他在街上踩着自行车,在路边摊吃面,但天桥下卖艺的盲人缓慢而忧伤的二胡曲一直在画面外延续,那是他脑海中仍挥散不去的旋律,忧伤的流淌着。
镜头随着自行车穿行在这个城市,沿路的商店摊贩、车辆不时地在画面中经过,音乐舒缓。
摄像机的屏幕上也悠然地展现着车行进中一路上的风景,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
这样的节奏是属于台北这个大都市的么?没有高楼大厦人流如织,只是小街小贩绿树重山。
记忆在崇山峻岭中漫步,人是如此的渺小。
那几米长的古老手卷画卷也好,窗外的风景也好,在移步换景中,我们感受着时间的流淌、生命的经过。
白色画面上,黑墨书写着苍劲有力又毫不张扬的两个字, ——经过。那份属于书法的美已将我深深吸引。
“这里有一个山中的博物馆,她原来只是经过这个岛屿,可是,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
一个以纪念故宫建成80周年为题材的创作电影,围绕着老中青三个人展开的故事。年老的阿超伯是曾经在战乱时期运输宝物、见证故宫历史的老员工,李东横是研究故宫艺术的“大作家”,而阿静是充满了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一代故宫讲解研究员。
在浮华喧闹的现代社会中,他,李东横,仿佛是一个异类。走在深夜寂静的小巷,是一个人的落寞。因为他的时间停滞在了深爱的人离开的那一刻,所有欢笑都被留在了过去。沉默、冷淡、对着古画卷自言自语,漠然的脸、毫无感情地说话,将心冷藏,如一潭死水,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我不想改建,也不想拆迁”,阿静固执着,不愿看着自己的家被拆迁。可是,那只是我们想要留住过去的愿望而已,明知这不切实际的愿望并不能阻挡现实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什么。
“人总是有梦想的嘛”,或许有时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可是,它也会有实现的一天。
阿超伯对过去运输宝物寻找珍藏的地点挖山洞等等的叙述不时地闪回,它们开启着童年的阿静的好奇和对过去的美好想象,造就了年轻的心中的梦想,也带着我们在过去和现实中往返、在时光隧道中穿梭。地铁飞驰着驶进站台,它刚穿越了时光隧道归来么?靠着车窗迷迷糊糊睡去的静,梦中又仿佛回到童年时初见《寒食帖》时的场景。
闭上眼,深呼吸,小心翼翼怀着如朝圣般的虔诚之心走进那山洞,迎接梦想中的世界。她犹如走进了千年时光隧道,通向那段悠远的过往。那多年的梦想和祈愿只为了这一刻,走在这深锁着宝藏的山洞隧道库房中,触摸到一丝过往的真实。
走在这长长的隧道库房中,她的身影在远去,变得越来越小;那是时间的长河,人终究消逝在其中,只有那些书、画、雕塑留了下来,成为历史和生命曾经存在的痕迹。
她年轻、有梦想、也会被别人的梦想所感动并给与帮助。就象她说的,她最喜欢的一个字是篆书中的“人”字,因为“它就像一个人伸出手去,想去牵另一个人,那是一种友善的表示”。而她那幽然绽放的情愫与热情,也感染着心如死水有些自闭的东横。
岛,也有梦想。为了梦想,他从日本来到台.湾,为了看一眼《寒食贴》的真迹,为了看一眼祖父曾经作为书画修复士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作品,也因为与苏轼写下《寒食帖》时类似的在职场被人排挤而流放的心情,想与作品对话、感受与古人相同境遇下的那一份心境,一份内心的安静。虽然历史长河故事万千,时代变化,而人的心情、情感、境遇却总是类似和相通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深埋内心的故事,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生命只是一种经过。
老态龙钟的阿超伯,也曾经是勇敢地在战火中运输宝物的年轻人。
沉默的李东横,他曾经是欢声笑语地沉浸在爱情中的年轻人,也是跟着巡山员父亲走在大山中的孩子,可是有一天,他父亲进山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阿静,她是那个从小听阿超伯讲故宫故事和宝藏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孩子,在隧道中驶过,通向记忆的彼端。
回忆,是我们一路经过的风景。
人生总有缺憾,而在天桥下拉二胡的盲人,只是在装着钱的碗前写着:“人生缺憾,一碗承受”。
“有些事情的残缺,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就让它这样吧。” 面对被阿静摔坏了的古董碗,李东横写下了这句话,是给阿静的,也是给自己的吧。
而阿超伯的一句 “人生的缺憾,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场回忆罢了。” 也让东横终于走出了对过往的无止境的遗憾,重新面对新的生活。恩,我也要多念几遍这句话,多多提醒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是为纪念故宫而拍摄,围绕着古代书画作品而展开的故事情节,却丝毫没有古旧之气,反倒让我们在女主人公的年轻的梦想和热情中、在那些充满稚气的动画的穿插表现中,感受到历史焕发出来的的勃勃生气。
故宫里珍藏的是被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珍视的宝物,它们是如同《寒食帖》一样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颠沛流离最终才幸而得以保存下来的人类历史宝藏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呢?阿超伯告诉我们说,那个曾经伴随他度过战乱流离的青年时期的母亲送的一个小玉马,那个在某个台风夜运输宝物的路途中被摔坏了的玉马,是他一生最珍贵的宝物,“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粗玉,但是对我来说,跟一个故宫里的宝物被打破,是一样的心情阿...”
这部以纪念故宫而拍摄的剧情片,让我对历史、博物馆有了重新的认识,也勾起了我想要重新拿起毛笔的冲动。
一直觉得博物馆里的都是些没有生气的冰冷物品,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小时候买帖练字也根本不曾去体会过字里行间的含义,对我来说它们只是一个个的字的范本,不同字体有不同特点,然后懂得“字如其人”,从字的结构去理解一个人的性格。等我再长大些,才知道书法作品和所以艺术一样,是一种表达。这表达不仅是文字上的,那情绪也是蕴含于轻重缓急张弛之间的线条中流淌着的,但,也不曾好好地去体会感受。而随着连纸笔都几乎要被电脑打字替代的时代,毛笔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虽然带了笔墨出国,除了偶尔几次用来表演等,宁愿日日坐在电脑前,也是懒于去铺纸练字的。那仿佛会是一场仪式,屏气凝神,心无杂念、全心贯注于笔端的内心修炼。虽然如今的“安静”也是少时便已形成的,但也仍不曾像片中的人物那样去静静的观看那些书画作品、和它们对话,去感受古人其实和我们一样拥有的处于各种境遇中的心情,或许我也还没有能力懂得,但是,看了这电影我再次领悟,那些书画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有真实的情感。
艺术品终究是关于人的艺术、是因人类的表达而生,是因情感的存在而有了存在和审美的价值。
老人阿超伯两次在练气功时说到,“虚实交替之间不要有断点。” 或许也可理解成是书法要诀之一吧,字与字、比划之间的一种气的延续和贯通,或许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一种贯通。
而看到影片中那些黑白水墨流动的线条时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自己对过往的怀念还是被自己遗忘了的梦想在蠢蠢欲动?曾经有过成为一名书法家的梦想,不知在何时早已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幼稚的嘲笑并且渐渐遗忘,可年少时的种种却也变成了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注定,安静、缓慢、耐心...... 小时侯从美术班被选去学书法,现在想来总觉得很难说是因为我生性本来就适合还是因为练书法让我变成这样。
而这样的爱好,在如今似乎也充满着一种怀旧返古的气息。是否也会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呢?
很惊喜的是,在影片中看到“云门舞集”的表演,对舞蹈一直都不太懂,只是曾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有关云门舞集的新作品“行草”的一些介绍,一直想能有机会一睹“云门舞集”也是出于对林怀民和“云门舞集”的好奇和时尚的一种驱使,但是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这一小段表演,虽然几乎只有不到一分钟,我却被深深吸引,在舞者的造型、舞动的缓急变换之间,我能感受到行书的线条流动之美和内在的力量。
电影的摄影感觉很舒服,表演也都不错。
不久前才看的《蓝色大门》中扮演青涩的中学生的桂纶镁竟已经出落成为亭亭的窈窕女子。并不算漂亮的她,微笑的时候,眯成了缝的双眼和双唇,勾勒出3条上弯的曲线,如此美丽和具有感染力。
而扮演老人阿超伯的是一张熟悉的脸,在无数台湾电影或连续剧中出现过的脸——老演员田丰,总是和蔼可亲的面容,他曾是《童年往事》中的父亲,而20年后的《经过》中,我也看到了岁月的无情,时光的流逝。
文/sophie
简介/
她是静,故宫助理研究员,自小听著资深员工阿超伯的故宫往事长大,对隐深故宫的山洞库房,有著浪漫想像。他是东横,自由作家,帮故宫撰写故事,一段失恋境遇让他相信残缺只是人生必经过程。而他是岛,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型设计师,在公司的内斗中败阵,怀著与苏东坡相似的心情来台寻宝,试著解开生命中的谜。
三个人的命运紧紧扣合,随著『寒食帖』的秘密走进故宫的山洞密室,一段寻宝探秘的旅程,一场经过的回忆,即将开始…
宣传照
http://coverpages.fifid.com/_l.jpg
电影观看:
http://video..com/v?word=%BE%AD%B9%FD+%B4%F7%C1%A2%C8%CC&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故事背景:
http://www.tudou.com/player/player.swf?iid=7225448
⑵ 香港台湾的电影和大陆的电影有什么区别
香港的电影,很本色.大陆的,,,,,因为限制太多.要通过很多审核.就拿,门徒,来说,香港的结尾是吴彦祖穿的是警服.大陆的是平常衣服.代表什么?那个角色是不能公开的身份.香港的可以给予一个名正言顺.大陆......
⑶ 为什么中国大陆电影是审查制度,台湾电影是分级制度
这个问题问的有深度,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审查制度,什么是分级制度。
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是依据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发的《电影管理条例》的标准执行,条例严格规定电影所载有内容,并赋予电影审查委员会删减电影片段的权力。而审查的主要内容——思想。
包括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不能宣扬迷信和邪教等,立场不正确等。
分级制度依据影片对不同年龄阶层的适宜性,将电影区分四类。美国的分级是由MPAA来制定的,MPAA的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国电影协会",总部设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
【香港电影分级制度】
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
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其中——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
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中国实行了电影分级制度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1、对tg的宣传具有不利影响,参考韩国电影分级后对政府的抨击,言论自由到失控,分级意味着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民主党派(外敌控制)通过电影容易对社会造成动荡,注: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多党协商制度。
2、当分级的条条框框都制定好了,那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人作用就小了,话语权就轻了,这等于要他们下放权利,利益相关,整个电影审查委员会的人都不会支持的。
3、电影审查通过了,但是分级电影在电影院怎么实施呢?要知道中国扫黄力度也是很强的,色情擦边球的电影不会和地下产业链联动吗?这个我是不信的。监管力度跟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正相关,实行分级后对电影院的监管将增加财务支出和出警次数,所以监管是个问题。
4、中国知识分子其实占比不多,愚昧的中国人还很多,现在的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艺术土壤,全民素质有待提高,再过个30年,等打工潮那一代的子女接受教育后,中国会有全民艺术土壤。
所以总结一下中国现有的电影是审查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国情所至。
⑷ 台湾本土电影有哪些
魔法阿妈a台湾本土制作!台湾本土电影春季档(3)落山风!!《十七岁的天空》!<海角七号!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爆笑片《国士无双
⑸ 台湾电影的主要特色。
《喜宴》导演: 李安; 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
《悲情城市》导演: 侯孝贤 获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狮奖”
《一一》导演: 杨德昌 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
个人认为三部影片的共同点
当 个人 家庭 家族 在遇到外来变化时各个阶段的变化 如何应对 克服困难 面对未来
喜宴 描述了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家庭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同性恋及中国固有的家庭伦理
悲情城市 描述了一个家族在时代动荡 面对大环境转变的无力和兴衰
一一 描写的是现代都市生活 人与人的关系 是多变的 短暂的 疏离的 与前两部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很贴近一般观众的生活周遭
以上电影的资料在网络里都有 输入电影名字找找吧
⑹ 台湾本土电影有哪些
台湾本土的电影很多 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能够在大陆上映的微乎其微 流入大陆市场的也往往是一些盗版的DVD 但是只要你耐心淘 就能从很多不起眼的小音像店找到很多台湾本土的电影 我也只是看过其中的几部 推荐给你 要是喜欢 就找找看吧 《盛夏光年》这是我百推不厌的一部电影 呵呵 应该说这部电影是我接触台湾电影的一个开始 故事或许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但年少足够青春的感情记事已经可以说服我们去看去感受 《刺青》坦白说这部电影里杨丞琳只能算是梁洛施的大陪衬 伊莎贝拉的演技 和她的年龄不相符 年轻的面孔下藏匿着不安分的心 同样是个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故事 但是杨丞琳唱的那首《小茉莉》确实还不错 魔法阿妈a台湾本土制作!台湾本土电影春季档(3)落山风!!《十七岁的天空》!<海角七号!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爆笑片《国士无双
⑺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⑻ 我认为的台湾电影十佳分别有哪些
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台湾电视剧,你们认同吗?
⑼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有哪些显著区别
台湾电影最大的特点几乎每部都哭哭啼啼,好像台湾的演员不会哭就不会演戏似的。香港电影写实性比较高,将社会的黑暗面拍的触目惊心。
⑽ 求大神,对于台湾电影的看法。
对台湾电影而言,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台湾地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片的高票房进一步拉动了本土电影的市场效应;另一方面,以钮承泽、陈正道、林书宇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来到大陆寻求新的合作机会,被视为香港导演集体北上之后又一轮人才流动。值此契机,我们专访了一批活跃于业界的台湾电影人,包括制片人徐立功、焦雄屏、陈国富、李烈,林书宇、陈正道、九把刀等导演,以及赵又廷、彭于晏、陈柏霖等新生代明星。希望通过他们的表述,呈现出这一年台湾电影的面貌。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十年中,台湾电影一直是其中的一个“缺口”,业内甚至出现了很多“台湾电影已死”的看法。但是近年,随着《海角七号》《艋舺》《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台湾影片不断刷新本土票房纪录,或者在国际影展上崭露头角。台湾电影渐渐开始爆发,且复苏之势十分迅猛,不仅在票房上屡创奇迹,在题材类型方面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尝试。早前《海角七号》等台湾电影在大陆引进公映后虽票房平平,但在业内却实现了口碑相传,而随着今年《星空》《LOVE》两部影片宣布与大陆电影公司合作拍片,以及金马奖提名出现有史以来囊括两岸三地优秀作品的“格局”之大,台湾电影是否会与香港电影同样呈现“北上”的趋势也开始引起业内关注。 台湾电影的本土发力令人瞩目,解决“生存之道”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寻求更大的发展。台湾本土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而随着两岸电影合拍政策的开放,台湾电影人也开始效仿香港电影人的“北上”浪潮,去内地寻找一个更大的市场。 2011年,台湾电影导演“北上”的势头变得清晰。小马奔腾影业投资的时尚爱情片《幸福额度》,邀请台湾新锐导演陈正道执导;而台湾青年导演领军人物钮承泽赴内地开拍的《LOVE》,投资成本叫价7500万元,比起钮承泽上一部佳作《艋舺》6000万新台币(约为126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堪称天壤之别。 “北上”意味着更大、更专业的宣传发行规模,而这一度是台湾青年导演最大的掣肘。台湾导演林书宇筹拍几米漫画改编的《星空》之初,成本只有3000万新台币,其中1000万新台币还来自电影辅导金。而该剧本入围华谊兄弟的“H计划”之后,投资成本一下扩大三倍,用充足的资金为影片营造了唯美梦幻的视觉效果。华谊兄弟用专业团队为影片卖力运作后期的宣传营销,让这部文艺气质的影片享受到商业大片的待遇,这一切,是林书宇在台湾完全想象不到的。 对台湾导演而言,“北上”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天空,而台湾导演独特的人文气质、细腻的拍摄手法,也为他们在内地的发展逐步铺路。在香港导演入主内地,争拍亿元大制作的同时,台湾导演集体表现也让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