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湾导演杨德昌一共拍了几部电影呀,听说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国际性大奖,是不是真的
在拍电影之前他拍摄过一部电视剧。
1982年的电影【光阴的故事】是由4部短片组成,其中第二个短片【指望】是杨德昌的作品。他因这部电影开始受到瞩目。
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是【海滩的一天】,获美国休斯敦国际影展评审团推荐金牌奖、第二十八届亚太电影展最佳摄影奖
1985年的【青梅竹马】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
1986年【恐怖分子】获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第四十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第32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震的银幕处女作;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影响了后来《名侦探柯南》的中文翻译)获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同时获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十三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92’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
1994年的【独立年代】(这一部没有拿到国际大奖)获第三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6年【麻将】获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推荐奖及新加坡影展最佳导演奖
2000年【一一】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大奖
这些就是杨德昌一生所拍的电影,说是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国际性大奖也不算太吹牛,但是其实没有哪个人每部电影都能去威尼斯和戛纳,杨德昌的成就在整个华语电影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只可惜此人逝世太早,不然会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贰』 杨德昌的电影有哪些
1981年
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
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导演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导演∕编剧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导演∕编剧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
『叁』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
『肆』 关于台湾导演杨德昌
作品年表 1981年,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陈嘉谟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吴念真、杨德昌 摄影:杜可风、张惠恭 剪接:廖庆松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朱天文、侯孝贤 摄影:杨渭汉 剪接:王其洋、宋泛辰 灯光:王志康 音乐:杨德昌 录音:杜笃之 1986年《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杨德昌 编剧:小野、杨德昌 摄影:张展 剪接:廖庆松 录音:杜笃之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阎鸿亚、杨顺清、赖铬堂 摄影:张惠恭 剪接:陈博文 美术:余为彦、杨德昌 音乐:詹鸿达 录音:杜笃之、杨静安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监制:詹宏志 制片:余为彦 导演∕编剧:杨德昌 摄影:黄岳泰、张展、李龙禹、洪秀武 成音:杜笃之 剪接:陈博文 音乐:李达涛 美术:蔡琴、杨德昌、关传雍、姚瑞中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监制: 余为彦 编剧: 杨德昌 导演: 杨德昌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杨德昌 摄影:杨渭汉 制片:余为彦 音乐:彭铠立 录音:杜笃之 剪辑:陈博文
『伍』 有哪些推荐的台湾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揭晓心中的谜底。
5、《卧虎藏龙》
豆瓣8.0分,将近20万人标记。李安导演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现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化解的内心挣扎,李安却表达得风度翩翩、意境圆融。最好的武侠片之一。
台词: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陆』 侯孝贤,杨德昌和李安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
论三者在台湾电影谁的地位高?就好像对比西施,貂蝉,或者王昭君谁更美丽,真心无聊且极具主观性以及不确定性。中国人尤其是梁山好汉夺位成功以来,是要排个位次的。那就给大家白话白话吧。
艺术性,没法比,三者都很艺术,在艺术精英眼里,艺术美不是只有春花,还有秋月。所以在文艺界三者地位可谓“仁者见仁”,难分高下,并且艺术本身就不能量化。
力量性,优秀电影是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力量的。《悲情城市》,《牯岭街》,两个立场反映台湾社会生活,所以侯杨二人促进台湾社会族群彼此认识,和解与融合,这点上李安电影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但是其《断背山》反映出来的东西,改变了世界社会(除了极其保守社会)对同性恋的包容以及同性婚姻平权的进程。简言之,前两者电影的力量有一定地域限制,但是李安没有这个困境。
流行性,我们动不动就想对比地位高下,其实是对比的流行程度。艺术本身不能被量化,但是艺术却能转化成比较可以被量化的东西。比如票房,粉丝数量,得奖数,导演酬劳等等。如果从这点看,李安无疑是台湾乃至华人电影执牛耳者,其次在本土意识抬头的台湾岛内,当然是《悲情城市》的侯孝贤,最后才是人缘一般的杨德昌,最最主要的是前两者依然健在,依然活跃在电影圈,所以还在创造流行,后者驾鹤西去,不会再有新作品出现,影响力也会日渐淡薄。
所以,李第一,并且无人可以撼动其地位,候第二,台湾电影“国师”般存在,杨第三,台湾电影过去的传奇。
『柒』 30年前台湾的电影
杨德昌《光阴的故事》1982年,《海滩的一天》1983年
侯孝贤《风柜来的人》1983年,《儿子的大玩偶 》1983年
好电影就记得这些
『捌』 求杨德昌《一一》电影百度云资源!!电影 求杨德昌《一一》电影百度云资源
链接:
提取码:awne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简介:
《一一》(AOneanda
Two)是2000年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执导的一部刻画出家庭亲情及生命意义的电影,由杨德昌亲自编剧,吴念真、金燕玲、李凯莉、张洋洋等人主演。
『玖』 杨德昌,侯孝贤电影的比较
城市和乡村是对世界的简单划分,杨德昌和侯孝贤就站在这世界的两侧举起了手中的镜子。于是,在侯孝贤的沉郁苍凉中,在杨德昌的冷静酷烈中,我们看到了台湾这块变动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没的悸动和痛楚。在他们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杨儒侯禅使得他们互为映照。悠远的乡村场景,我们依稀能体察侯孝贤天人合一的胸怀;死寂的城市景象,我们也约略能知晓杨德昌儒者情怀的失落与困惑。当然,如此这般的简单划分未免显得过于粗浅了,事实上,拍片之初,侯孝贤就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叉跑动。只是过去式的乡村情怀使得他在处理《尼罗河女儿》、《海上花》这样的城市题材时也显得悲凉如水。相比之下,杨德昌则简单得多,他至今只拍过一个地方,或许也将穷尽毕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当然,对于犀利如杨德昌者,台北已足够。
同为广东省梅县人的侯孝贤和杨德昌,都生于1947年,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却迥然而异。候孝贤1948年随父母迁入台湾,住在高雄附近的一个小岛上。12岁时父亲去世,18岁时母亲又去世,躲在树上看小说的无忧日子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结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满后,侯孝贤进入国立艺专影剧科,1972年毕业。逐渐进入电影圈。相对于侯孝贤,杨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顺畅,而且学历复杂。他1969年毕业于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后赴美学电脑,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科学电影。
1981年回台。那时候台湾新电影的风起云涌已在酝酿之中。对于这一运动而言,侯、杨的相交相识可以说是一次历史事件。 就在杨德昌回台不久,两人相识,而当时天天与陈坤厚坐在咖啡馆等着天上掉胶片的侯孝贤,还不完全明白这个戴大眼镜的台北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以后的一段时间,杨德昌给他看了一些从国外带回来的西方大师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贤日后提到的帕索里尼。而这帮负笈而归的电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电影观念和创作观念对新电影运动的影响,更是自不待言。从此之后,侯孝贤的悲悯,杨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喷薄而出。他们在台湾、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电影史上互为映照,套用一位学者的话说便是:一面镜子前面的另一面镜子。
『拾』 为什么有人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华语电影
他可以十年不碰老婆,不可以一刻不想……
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导演因癌症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病逝。
人间从此少了一位离经叛道的华语电影大师。
大师已逝。
这张面孔的背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用编程式思维方式构筑起来的电影世界,留给后人破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一讲完整版)上线
(总八讲)
每周六20:00上新一集(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