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部电影掀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
掀开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序幕的电影有5部:《点指兵兵》、《蝶变》、《疯劫》、《行规》、《茄喱啡》。
1、香港电影《点指兵兵》该片章国明执导,王钟、金兴贤、张国强、刘诗棣、陈植槐、许炳森等领衔主演。主要剧情是:一个醉心枪械的年轻人欲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录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处杀人。警方成立特别组缉捕他,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与凶手狭路相逢,最后将他枪杀。
2、《蝶变》是由徐克执导,张国柱、刘兆铭、米雪、黄树棠主演的古装惊悚悬疑电影。影片讲述了一群武林高手发明了强大的火药武器,最后却因为内讧和互不信任而同归于尽,使秘密淹没于地下的故事。该片于1979年7月20日在香港上映。
3、《疯劫》是由许鞍华执导,赵雅芝、张艾嘉、徐少强主演的惊悚剧情片。影片讲述了连正明发现好友李纨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杀的许多疑点并揭开真相的故事。该片于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获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4、《行规》1979年翁维铨导演香港电影,白鹰、石坚、焦姣、钟志强主演,香港全美视亚洲有限公司出品。讲述的是白鹰所饰的香港警察,从线人(石坚饰)手中掌握了毒贩的罪症,却因警察、线人、毒贩之间互为依靠又互相出卖的循环关系,因果往复却无助解决问题,最终引来黑帮仇杀,流血收场。
5、《茄哩啡》是由严浩执导,陈玉莲、伊雷、曾江等主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一个临时演员艰苦奋斗的故事;而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更是他从事演艺行业的真实写照:从当临时演员开始,受尽折磨与奚落,但始终没有放弃成为主角的梦想,最终得到赏识成为了主角。
◆中文片名:单身部落
◆类 别:爱情/剧情/喜剧
◆导 演:李保樟
◆主 演:李彩华 谷祖琳 董敏莉 安雅 陈辉虹
◆片 长:88分钟
◆影片简介:
性,爱,哪一样会让女人更了解自己?
三个同居女人,各自经历着爱性交缠,将性爱进行得笑中有泪。
VI(谷祖琳饰),从不同的性爱中找到高潮的她,总会遇上荒诞奇情的性事。机械工程师(吴嘉龙饰)、准新郎阿健(黄浩然饰)等都是她的辉煌战迹,直至遇上一个戆直纯品的牧场男人DON(陈辉虹饰),DON竟误会她是纯洁女孩。令她终于发现,她需要的,不是床上的高潮,而是人生的高潮。
人生总有两面,KIT(李彩华饰)是VI的对倒。初恋男友WOODY(曾国祥饰)因为性而移情别恋,刺激着KIT寻求改变,去体验性的吸引力。性爱高手阿海(连凯饰),各样荒谬而新奇的性爱大观园,令她兴奋过、痛过、笑过、哭过。她就像站在WOODY昔日的路上,明白当日的他,她再次遇上WOODY,一切能否重新开始?
小女孩美华(董敏莉饰),她不要太聪明,只要一直有人宠她就好。能干的上司骆小姐(安雅饰)出现,她舍不得美华受伤,守护她成长。美华逐渐发现,爱,原来可以存在于两个女人之间。女人的心思、女人的吻和抚摸,都比男人都温柔细腻得多。
三个女人,交织出三段截然不同的性情故事,她们发现,透过前所未有的爱和性,她们找到了自己。
◆片名:十分爱
◆导演:叶念琛
◆主演:邓丽欣 方力申
钟嘉欣 森美
杨爱瑾 张敬轩
胡清蓝(blog) 王楠
陈淑兰 卢惠光
◆类型:爱情
剧情简介
家宝(邓丽欣 饰)、晴晴(钟嘉欣 饰)和志荣(森美 饰)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一次,家宝发现和晴晴新婚的志荣跟碧莲有暧昧关系,志荣更主动跟家宝商量第三者的问题。心软的家宝答应了为志荣保守秘密,她只将事情告诉了与二人毫不相干的室友阿蚊(杨爱瑾 饰)。
在家宝为好友的感情问题烦恼的同时,她遇上了不欢而散的旧男友大力 (方力申 饰)。三年前家宝利用了大力去结识文信后,便遭受到一连串的报复,使她跟文信最后也分手收场。重遇大力后,与三年前类似的报复行动再次发生,令家宝不得不怀疑是大力所为。后来发现只是误会一场,大力还是对家宝痴心一片。一次意外家宝在急症室认识了医生Joe(张敬轩 饰),Joe对家宝展开追求。不巧被大力撞见他们约会,令家宝十分尴尬,周旋在二人之间。
出乎意料之外,伤害自己的凶手原来就是晴晴!晴晴误以为家宝就是第三者,家宝只好把碧莲的事和盘托出。二人在阿蚊的协助下计划去揭穿志荣……
◆片名:Shrek the Third·
◆译名:怪物史莱克3
◆导演:克里斯·米勒·
◆片名:跟踪
◆导演:游乃海
◆领衔主演:梁家辉、任达华 徐子珊
主演:邵美琪 林雪
◆片长:89分钟
Surveillance(监视) 是法文,英文的意思是“eye in the sky”,意指“跟踪”和“监视”就好比“天上的一只眼睛”,要“看”和“记下看到的一切”,不冷眼旁观,就会影响判断,过份流露感受会招致危险……
刑事情报科跟踪队俗称警察“狗仔队”,这批“狗仔队”的特点是样子平凡、绝不起眼,但这正有利于跟踪和监视工作。他们就好像“天上的眼睛”,冷眼旁观地把搜集到的线索,转变成破案关键。
“狗仔队”队长黄文展(任达华饰)带领着新人何家宝(徐子珊饰)和几名队员,正跟踪一名珠宝劫案疑犯。他们的跟踪对象陈重山(梁家辉饰)曾策划多次打劫行动,对警察有强烈的警觉,就如能感应到身旁任何警察的出现,令他多次成功避过警方的追捕。陈重山的警觉性,成了黄文展等人的一大难题。尽管天网恢恢,“狗仔队”的监视网正一步一步向陈重山收紧,但陈重山的行动却总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在繁忙的香港闹市中,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没完没了地进行着……
天网恢恢,陈重山终落入狗仔队的跟踪网,但山的小心成为狗仔队的难题,但狗仔队的平凡也成为山的死穴……
http://www.tudou.com/ 免费睇,你只需要输入电影名或者演员名查找就可以啦,好方便的网站!!!
❸ 单选题] 1998年,许鞍华导演了一部以爱情包装的政治题材电影()。 A. 《胡越的故事》
《千言万语》。
许鞍华1947年5月23日出生于辽宁鞍山。香港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1999年,与李丽珍、黄秋生、李康生、谢君豪合作拍摄电影《千言万语》,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第36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导演和女主角在内的五个奖。
(3)许鞍华台湾新电影运动扩展阅读:
《千言万语》剧情简介:
一个茫然的年轻女子,在失常的在街上游荡,没有记忆,已摆脱掉不堪回首的过去。她是苏凤娣(李丽珍饰)从小在船屋长大,一场在避风港发生的大火,夺走了她的家庭,痛心的她而后在友人的支持下,投入了为艇户等弱势族群争取权利的社会运动生涯。
过去她的身边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她年少时因偷窃而相识的同龄好友李绍东,一个是引领她进入社会运动领域的大学生邱明宽,而另一个则是绍东的精神导师,意大利籍神父甘仔。绍东对她一网情深,却只能看着她为充满理想与使命感的明宽而疑狂。
绍东只好寄情于他所钟爱的音乐,排解烦闷。不顾同志们的反对而决意竞选公职的邱明宽顺利的当选了区议员,并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但仍与苏纠缠不清。
苏不幸怀了邱的孩子,于是让绍东带着她到深圳堕胎,内心百感事交集而迷惘不已的绍东,将自己放逐在大陆,而苏与邱终于分手了。就在89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消息爆发之时,他们三人的命运又再度交会。
❹ 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将电影与商业结合的一个新的电影风格。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后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轻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后这批或在外国学习电影,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轻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于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❺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典礼花絮
黄渤调戏蔡康永:从没见过马骑人!
当晚的颁奖嘉宾中,最欢乐的当属黄渤。曾凭《斗牛》拿过金马影帝的他一上台就表示:“今年的影帝千万不要是双黄蛋!上回我跟张家辉一起拿奖,回家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奖杯?半个!”
现场郑裕玲问黄渤:“你怎么穿着睡衣就来了?”黄渤大言不惭:“金马奖我老来,回家嘛,当然穿睡衣了。”蔡康永在一旁插话:“金马奖不是我家吗?怎么成了你家?”黄渤立刻回嘴嘲笑蔡康永的“斑马装”:“我做人这么久了,只见过人骑马,还没看过马骑人!”惹得全场哄堂大笑。
张艾嘉爆料:李行偏心林凤娇!
跟郭富城一起上台颁“最佳女配角”的张艾嘉,爆料金马奖过往的种种“黑幕”。“当年我演《碧云天》拿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为什么是女配角?我一直以为是女主角!”郭富城搭话:“为什么呢?快说来听听!”张艾嘉半天才揭开谜底:“因为当年李行导演偏心林凤娇!”镜头立刻转向台下笑眯眯的成龙。
金马50年,历届“帝后”都有回娘家。昔日的影后林凤娇怎么没随大哥一起来?凭《十二生肖》拿下“最佳动作设计”的成龙私下告诉记者:“因为这次是我提名啊!下次如果房祖名被提名,她一定来——为了儿子,她什么都肯做!”
赵薇自嘲:当导演后变胖了!
跟关锦鹏合颁“最佳新演员”的赵薇一出场便自嘲,自从当了导演,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变胖了”,“当导演对身材要求不高,所以吃很多——还是当演员好,希望有导演继续找我。”19岁出道的赵薇,得知今年最小的入围者才12岁后,不禁感叹“大家越来越有出息了”。
从赵薇手中拿奖的是台湾影片《志气》的女主角郭书瑶。小女孩激动得当场痛哭:“我没有准备得奖感言怎么办!怎么会这样啦?!”接着边跺脚边哭丧着脸说完所有“感谢”,笑翻全场。
李雪健卖萌:我会爱护小金马!
戴立忍和舒淇出场颁发“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造型设计”。曾因《洪兴十三妹》得过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舒淇表示:“我就是演配角出身的,不过有时候,配角会抢掉主角的风头。”
当晚的“最佳男配角”归属了李雪健。59岁的他领奖时却学起了“卖萌”:“我是属马的,明年是马年,所以这匹小金马对我来说特别的可爱——我会好好爱护它的!”在后台,有记者问李雪健如何“指导”没得奖的后辈,老爷子谦虚地笑道:“都差不多,都差不多……”
其他
张曼玉和刘德华为影后颁奖;林青霞和刘青云担任影帝颁奖人;陈可辛和许鞍华为最佳剧本奖颁奖;赵薇和关锦鹏揭晓最佳新演员;郭富城和张艾嘉为最佳女配角奖颁奖;最佳男配角奖的嘉宾由舒淇和戴立忍担任;秦祥林将献上终身成就奖给甄珍。而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的奖项,由金马影帝阮经天,与2013年以《亲爱的奶奶》入围最佳女配角的林美秀颁发,同时他们也将负责揭晓今年台湾表现出色、竞争激烈的最佳纪录片。
❻ 许鞍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
许鞍华1947年5月23日出生于辽宁鞍山。香港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1] 。
1975年,许鞍华回港后为胡金铨的助手,之后在香港无线电视任编导。1977年,转往香港廉政公署拍摄宣传反贪污电视片《ICAC》[2] 。
1978年转任香港电台,拍摄纪录片及短篇电视剧,其中拍摄的电影作品《狮子山下》之《来客》,成为许鞍华“越南三部曲”之首[3] 。1979年,专职拍摄电影,指导首部电影作品《疯劫》获得第17届金马奖剧情片奖[4] 。1981年,继续拍摄《胡越的故事》。1982年在海南岛拍摄的《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5] 。
1990年拍摄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自喻身世,夺得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2004年曾担任香港电影导演会会长。2011年获得亚洲电影大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2年指导拍摄电影《桃姐》荣获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Volpi Cup最佳女演员、平等机会奖、Signis特别荣誉奖、La Navicella奖。第4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大满贯作品[6] 。
2014年拍摄指导电影《黄金时代》[7] 。
❼ 许鞍华导演的爱情电影有哪些
《得闲炒饭》、《桃姐》、《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爱杀》、《天水围的夜与雾》等。
1、《得闲炒饭》
《得闲炒饭》是名威影业公司发行的一部有关女同性恋情感生活题材的香港剧情片,由许鞍华执导,吴君如、周慧敏、张兆辉和陈伟霆领衔主演。
2、《桃姐》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香港许鞍华执导,刘德华、叶德娴、王馥荔、秦海璐和黄秋生等联袂出演。电影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故事。
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周润发,赵薇,斯琴高娃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以上海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退休后充满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故事 。
4、《爱杀》
该片讲述了一所公寓的男子被杀,警方判定是他杀。经警方验证得知死者名叫皮特,侦查科队长林清多方调查,终于查出真相。
5、《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为蓝本拍摄的剧情片。由许鞍华执导,任达华,张静初,罗慧娟,覃恩美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中年离异的"港伯"李森和来自大陆的晓玲一家因为成长环境不同造成的悲剧故事。
❽ 怎么看待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
评析
香港电影看多了,感觉商业气息太浓,类型化模式化太强,跟风现象极为严重,往往一部佳作的诞生也伴随着数部甚至数十部劣作的接踵而至。新世纪的香港电影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不仅许多所谓的大制作无法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就连王家卫、许鞍华、关锦鹏、陈果这些具有独立精神的电影作者都渐渐流于俗套,而类似《炮制女朋友》、《我要做Model》、《雀圣》和《至尊无赖》这样的粗制滥造之作更是层出不穷。这几年观看香港电影,与其说是在娱乐享受,不如说是在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咬紧牙关,才能坚持看完整部影片。物极必反,既然难以观看,又何必强迫自己呢?还是欣赏欣赏那些更加细腻,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台湾电影吧!同是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拍的东西,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看来这还是由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一.
最早看台湾电影,还是李行的那部《汪洋中的一条船》,典型的励志型人物传记片,描写了一个残疾人顽强奋斗的一生,具体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了,反正感觉很煽情,突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中国传统精神。但由于当时岁数太小(还在上小学),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细细品味了。后来电视上经常放秦汉、刘雪华、刘德凯、马景涛这些家伙演的琼瑶剧,哭哭啼啼,又臭又长,于是“影视不分”的我自然而然也就对台湾电影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其实就是在90年代那段大批量观看香港电影的时期,我经常会将一些商业性很强的台湾电影误认为香港电影,比如《乌龙院》系列、《笑林小子》、《蜡笔小小生》和《逃学战警》。这些影片中都有着大量的搞笑噱头,来得甚至比那些香港搞笑片更为夸张,也更为低俗、肤浅,在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人物——朱延平。这位被誉为“台湾王晶”的商业大导演,在崇尚电影作品艺术化,人文化的台湾,绝对是一个另类,仿佛王家卫、陈果之于香港电影一样。他在2005年年初推出的贺岁片《一石二鸟》更是将这种低俗的恶搞风格发扬到了一种极致,结果自然也成就了一部大烂片。不过我还是挺喜欢他的《异域》和《新火烧岛》的。《异域》改编自同名小说,描写大陆解放后一支国民党军队在中缅边境长达数年的悲惨遭遇,他们失去了身份的认同感和生命的安全感,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极尽酸楚地苟活于世,隔三差五地还要经受着枪弹炮火的摧残。影片结尾处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更是为这一煽情大作作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注释:“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而《新火烧岛》显然是林岭东《监狱风云》的衍生之作,不过与《监狱风云》偏向写实的风格不同的是,《新火烧岛》在突出善恶二元对立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一些漫画风格,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像黄秋生扮演的监狱长古今伦和监狱中的大哥大宫天保,不是极恶就是极酷。而对美国90年代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天生杀人狂》中一些元素的借用和模仿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制造者一样,朱延平也经常大打明星牌,台湾的帅哥美女吴奇隆、金城武、林志颖、徐若暄、叶全真们不时在他影片中出现,而两大童星释小龙和郝邵文的一武一谐绝佳组合更是成了他的座上常客。但光靠明星效应和对过往影片的生搬硬套,显然失去了电影创作中最宝贵的东西——原创精神,就像香港的观众早已厌倦了王晶一样,台湾观众也开始对朱延平影片中不停的对他抄袭和自我复制产生了“审美疲劳”,本应卖座的娱乐大餐遭遇“血本无归”的滑铁卢真的不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二.
朱延平的确是十几年来台湾商业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他导演虽然也拍商业电影,但都没有像他拍的那么张扬和纯粹。比如说陈国富的《双瞳》(02年观看)吧,一部类似于美国《七宗罪》的宗教神秘主义复仇影片,显然兼顾了商业和艺术两方面的考虑,非常讲究色彩、光线、构图和摄影。而影片在保持情节丝丝入扣的同时,也没有加入任何胡搞的噱头,娱乐性虽然降低了,却比朱延平那些鬼打鬼闹的暴笑剧更有看头!
即使是反映都市男女糜烂夜生活的《台北晚九朝五》(03年观看),也比其所模仿的《香港晚九朝五》来得更为细腻,更为平和。很喜欢影片中花花公子小马呆在医院病房里的那两场戏,平静安详的画面与前面喧闹嘈杂的酒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洞察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似乎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个小马只是一个外壳,眼前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小马!
一直以来都只听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大名,直到03年5月才有幸观看到这部台湾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品(之一)。4个小时的时间,既像是在阅读台湾的历史,又像是在同小四、Honey、小猫王们一起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狂躁不安。影片的暴力争斗丝毫不亚于香港的《古惑仔》,而宏大的叙事架构,扎实的细节描述以及对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又远非那些香港黑帮漫画影片所能比拟的。这次非同一般的观影经历让我对台湾电影作者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深深体会到像杨德昌这样的电影大师的非凡之处所在,也不由为自己从前的浅薄无知而感到羞愧:遥想当年,我可是将侯孝贤、杨德昌们贬为远逊于王家卫的次等导演的!
三.
真正系统地观看台湾电影,还是04年夏天买了DVD碟机之后,因为大量的台湾电影在大陆都是通过DVD渠道发行的,而不是VCD,所以陆陆续续买到了台湾四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和蔡明亮)的许多作品,也提升了自己欣赏台湾电影的艺术品味:对香港电影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感情,而对台湾电影则更有一种朝圣般的崇拜!
侯孝贤的电影当然是最具人文气息的,从他早期的“青春叛逃事件”四部曲(《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到后来的《悲情城市》和《戏梦人生》,侯孝贤的影片保持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客观、冷静、含蓄之风格,从来不去刻意煽情。从他那平静淡雅的长镜头中,我们体味着个体关于成长的记忆,思考着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着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重构着族群对于历史的记忆,使电影成为“历史的渐近线”。不喜欢他后来的《海上花》,因为空间太狭小,情节太缓慢;也不喜欢他的《千禧曼波》,因为跳动的都市节奏让我感受到一种局促和不安。而2005年的新作《最好的时光》则采取了三段式的叙事,无疑是对他二十多年创作风格的一次象征性的总结。这位一辈子以小津为偶像的台湾“电影青年”,如今早已成为小津之后最能代表东方美学风格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以《咖啡时光》向小津致敬的同时,又不知有多少黑头发黄皮肤的电影小子们正准备向他致敬呢!
和侯孝贤同辈的杨德昌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与侯孝贤不同的是,他的影片很少去表现山水间所弥散的乡土气息,而将摄像机对准现代化的都市,洋洋洒洒地抒发着自己对台北社会种种不良现状的批判。在他的《恐怖分子》、《麻将》和《一一》等片中,我们看到了少年人的叛逆躁动,中年人的生活危机,老年人的孤独无助,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台北像是一座被罪恶笼罩着的城市,这里人人有病,而整个城市更是病入膏肓。当然,杨德昌也没有完全绝望,像《麻将》结尾处那一对街头拥抱的青年男女身上,就寄托着他对美好未来的迫切向往。虽然他是台湾最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导演,但从《一一》开始,我们也发现他比以往平和了许多,显得更加内敛,更加不露声色!
很多人认识李安都是从《卧虎藏龙》开始的,这部在西方人眼中倍受推崇,在中国人眼中却无法得到认同的武侠片显然使他名声大噪,甚至超越了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两位前辈。其实真正体现他作品风格的还是他在90年代上半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并存,新老两代人的代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都是他这三部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他的影片就像我们平时所看的那些家庭剧,温柔敦厚,细腻严谨,生活气味非常浓郁。在影片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郎雄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深入人心,而这个“父”完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威严,更多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与台湾电影整体淡化戏剧冲突的风格不同,李安更像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影片的进程其实就是对原有事实的一次重新洗牌,直到结尾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啊(比如《喜宴》中老将军从头到尾的难得糊涂,以及《饮食男女》中老朱在家庭宴席上的爱情宣言,都是在影片的最后才给观众带来惊奇的)!
看蔡明亮的电影的确是一件需要很大耐心的事情。起初看他的《你那边几点》只能用“受罪”二字来形容,极为匮乏的人物对白,大段大段的固定长镜头,以及几乎淡化为零的戏剧冲突,简直让习惯了将影片当作故事来阅读的我感到无所适从。后来看多了,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而从《青少年哪吒》、《河流》、《洞》、《不散》和《天边一朵云》这些影片中,我不禁发现到,其实他才是台湾甚至是整个中国最符合法国“作者论”观点的导演:一生其实只是在拍一部影片。虽然他崇拜并模仿特吕弗(他的“小康”系列很像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男主角也总是用李康生),但实际上却比特吕弗纯粹的多。当夜深人静一个人靠在椅背上静静观看蔡明亮影片时,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原来蔡明亮的心灵是和我相通的,影片中的那个孤独的小康仿佛就是自己的化身!
除了这四大导演的作品之外,最近还看了张作骥的《黑暗之光》和陈国富的《征婚启示》,感觉张作骥的风格继承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精髓: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冷静、含蓄、内敛、不煽情的风格;而《征婚启示》中刘若英的几十次相亲经历更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市井百态,但相亲不过是表象,真正所要表现的还是对逝去感情的难以忘怀!
四.
虽然纯正的台湾电影和纯正的香港电影是无法兼容的,但台湾的电影演员却经常会出现在那些香港的武侠枪战爱情喜剧片中,像林青霞、张艾嘉、吴兴国、金城武这些港片中的老面孔,如果不知道他们的出生背景,还真的容易把他们当作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演员呢!其实台湾演员相对于香港演员,就好比法国演员相对于美国演员一样,并不拘泥于那种模式化表演,每个人都显得更加特色鲜明。当然这也同台湾导演更擅长挖掘演员的内在潜力有关,很多演员都成了某些导演的御用演员,比如郎雄之于李安,高捷之于侯孝贤,李康生、陆奕静、苗天这“一家三口”之于蔡明亮。男演员中,像郎雄、李立群、金士杰和高捷,都是属于那种越老越有味道的资深演员;而秦汉、秦祥林、邓光荣、赵文暄这样相貌俊朗的文艺小生(值得一提的是,邓光荣来到香港之后居然成了狄龙式的黑帮片“老大”,好比后来林青霞成了新武侠皇后一样,看来香港和台湾的电影氛围真是大相径庭啊),自然也就成了文艺爱情片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再年轻一点的帅小伙,如金城武、吴奇隆、陈昭荣和张震等,都是大有潜力可挖,当然对于更年轻的F4们,我可就连听都不想听了。而女演员方面,美丽如林青霞,知性如张艾嘉,清新如王渝文,灵动如刘若英,多变如杨贵媚,忧郁如陈湘琪,青春洋溢如李心洁,老而弥坚如归亚蕾,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魅力。香港演员可以拍一辈子烂片而修炼成影帝影后,而台湾演员却更愿在大师们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中长久地散发着他们炫目的光泽!
好了,要想真正地研究台湾电影,决不是我这一篇小文所叙说的那么简单。从李行、白景瑞的“健康写实主义”到后来的琼瑶电影、武打电影,从“台湾新电影运动”中所弥散的乡土化气息到蔡明亮对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极端展示;从1966年的年产剧情长片257部到世纪末的年产量不足20部,再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摘得金棕榈大奖到李安凭借《断背山》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称号,台湾电影50多年来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其酸甜苦辣很难一时半会道清说明。也许看看“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所著的那些电影文化评论,才会更加有助你深入洞察到台湾电影的精神内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