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冷战时期电影
好象是美国排的《K-19:寡妇制造者》哈里森·福特主演。
本片根据一位原苏联潜艇指挥官如何制止一场足以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爆炸事故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61年,正是冷战最为紧张的时期,苏联第一艘弹道核潜艇,绰号:“寡妇制造者”在北大西洋海底试航时发生了冷凝系统故障,导致核反应推系统过热,若不及时排除故障,核反应炉便会融毁并诱发舰载核导弹,K-19将发生剧烈的核爆炸。
在冷战期间,这种突如其来的核爆炸必然会被美国视为恶意攻击。眼看世界性的核毁灭势不可免,K-19船长阿里克斯·费斯特里科夫(哈里森·福特饰)冷静地带领全体船员在高度核辐射的环境下挽回系统,以求全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⑵ 关于冷战的电影
名气大如《猎杀红色十月》之类就不说了,推荐4部关于美苏对抗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拯救大兵瑞恩》 《兵临城下》 《风语者》《星星敢死队》之类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不再重复。
《惊爆13天》
惊爆13天(Thirteen Days)
新线影片公司(New Line, USA)2001年出品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
布鲁斯·格林伍德(Bruce Greenwood)
戴兰·贝克(Dylan Baker)
斯蒂芬·考普(Steven Culp)
导演:罗杰·多纳森(Roger Donaldson)
类型:政治片
本片导演罗杰-唐纳森紧紧围绕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充满悬念的严重突发性事件,着力描绘了美国在肯尼迪总统时期的一场政治军事危机。
《红色黎明》又名《天狐入侵》
原 名: Red Dawn
译 名: 天狐入侵 / 红色黎明
导 演: ( John Milius )
主 演: (帕特里克·斯韦兹 Patrick Swayze) (托马斯·豪威尔@汤玛斯郝威 C. Thomas Howell) (莉·汤普森 Lea Thompson)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 Darren Dalton) (詹尼弗·格里 Jennifer Grey)
上 映: 1984年08月10日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114
类 型: 动作 剧情
剧 情:
本片叙述苏联入侵美国,并屠杀美国的居民,居民都无力反抗,此时有一群年青人联合起来对抗入侵者......
《红色黎明》是一部低成本影片,讲的是苏联入侵美国之后,在一个被苏联占领的小镇上,一批美国青年进行游击战的故事。
整部影片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情节极不合理,但由于题材本身的吸引力,上映时还是在美国引起轰动。
《第四次世界大战》(1990)
英文名: The Fourth War
中文名: 第四次大战 / 第四次世界大战
导 演: ( 约翰·弗兰肯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 )
主 演: (罗伊·谢德 Roy Scheider) (乔根·普罗斯诺 Jürgen Prochnow) ( Tim Reid) ( Lara Harris)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戴尔·戴耶 Dale Dye)
上 映: 1990年03月23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评 分: IMDb评分5.5/10 ( 430票 )
时 长: 91
类 型: 剧情
分 级: 澳大利亚:M 冰岛:12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R 西德:12
剧情介绍
约翰.弗兰肯海默执导的一部独具慧眼的战争片,由美国名星罗伊.谢德和曾主演过《从海底出来》的德国国际名星乔根.普罗斯诺两个硬朗倔强的男星主演。片中虽没有二战片和越战片那样有规模巨大的战争场面,但在描写人物心态方面有过人之处。片中两位被时代错置的战争英雄――美国越战英雄和苏联阿富汗战争英雄都分别被派遣到捷克边境过太平日子。两个失意的军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驱使下,独力开展了第四次战争。两人表面上虽炽热但在内心却有着难言的悲凉,这就使得这个战争片有着悲剧色彩,也是片中最感人的地方。片中也不乏精彩的战斗镜头,对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
《火狐》
英文名: Firefox
中文名: 火狐
导 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连·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
主 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奇连·伊士活 Clint Eastwood) (弗雷迪·琼斯 Freddie Jones) ( David Huffman) ( Warren Clarke) ( Ronald Lacey) (肯尼斯·科莱 Kenneth Colley)
上 映: 1982年06月14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评 分: IMDb评分5.6/10 ( 7153票 )
时 长: 136
类 型: 动作 惊怵 科幻
分 级: 澳大利亚:PG 加拿大:PG 美国:PG 西班牙:T 澳大利亚:M 芬兰:K-16 挪威:16 新加坡:PG 瑞典:15 英国:15
剧情介绍
苏联在1982年开发了米格31喷气机时,全世界大为惊恐,唯一对策只有盗取这架超性能之飞机,而有能力担任此任务的就只有越战空中英雄甘德,甘德终于被说服由退休生涯中复出,接受一连串的特种训练后,前往俄国并与俄国特务数次交手,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空战。
⑶ 台湾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片(电影)有哪些
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震惊中国。从此,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但是,“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也觊觎已久。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就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后,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疯狂地宣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田中奏折》提出的对外侵略总战略是:第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全世界。日本正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向侵华之路。
1853年,美国军舰兵临城下,日本幕府次年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将目光瞄向海外,提出向欧美学习,走“富
国强兵”之路。这时日本国内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欧落后,应当将亚洲置于“先进”的日本支配之下。日本妄想将其国内的“等级制度”出口到亚太甚至世界范围内。而此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历史发展到此时,日本侵华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由于不希望日本在战争中获益过多,俄、法、德出面干涉。清政府虽收回辽东半岛,但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偿金。)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动日俄战争。战后,日本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同时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大连、旅顺的统治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经营“南满铁路”,开始侵入中国东北。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向德国宣战,并迫使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还得到在中国修路、开矿等许多权利。日本侵略步伐更快了。
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炮轰沈阳,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地区沦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将侵略目标瞄向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并迫使中方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为日军打开通向华北的大门。
1937年7月7日,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击。事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团结抗日。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七七事变”后,日军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从此形成两个战场———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是为正面战场;在日占区,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开辟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1938年8月13日,日本海军进攻上海,淞沪战役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本军部和政府以为占领南京就可使中国屈服,因此动用20万军队进攻南京。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面对日本侵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敌后军民则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泛的游击战争,钳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两党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战,令日军虽占领大片中国国土,但无力对中国实行全面进攻,无法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相持阶段。1943年下半年后,中国军队逐渐转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参考资料:纪念抗战60周年
⑷ 求一部反映美苏冷战时期的电影,男主是个间谍,为了偷女主放在胸衣里的情报,把自己头割破,骗女主上床
圣徒 The Saint (1997)
男主是大盗,被俄罗斯石油巨头雇佣去偷女主研究的新能源技术......
⑸ 介绍几部关于冷战的电影
<双重间谍》,/《 谍影疑云 》/ 《蛇》影片以冷战时期为背景,记述了苏联克格勃骨干分子伪装叛逃西方的假象,利用所提供的假情报给大西洋组织和西方的谍报机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个阴谋间谍的真实身份最后被甄别清楚,他的假面孔也随之原形毕露。 <BR> 世界大明星尤尔·布莱纳、亨利·方达、德克·博加德、菲利普·努瓦雷等联合主演,使得全片悬念迭出,至始至终充满着诡秘的氛围,是世界影坛有关间谍题材的著名佳作。!_
《西北偏北 》也是一部不错的描写冷战期间的悬疑电影
⑹ 关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关系的电影电视剧, 关于朝鲜和韩国关系的电影电视剧,介绍一些
朝韩关系:
《共同警备区》在韩国电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首部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双方士兵之间友谊的影片,对于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
《生死谍变》朝鲜女杀手隐蔽于反间谍特工身边,窃听器放在鱼里。但最后两人拔枪相对,在杀手扣动扳机的时候,特工先开枪,看到女人带着微笑倒下。她终于解脱了。不管如何相爱,究竟两个只能活一个。在动作的外衣下,爱情是主题,固然短暂如此。但,敌对的阵营,甜蜜的爱情,痛苦的挣扎,都是吸引观众的法器。
《实尾岛》所选择的题材相当敏感,影片开头字幕也注明着纯属虚构,然而这一支684特种部队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
《太极旗飘扬》不仅描绘那场影响韩国历史最重要的战争,表现普通人家兄弟在战争中的手足情,更再现了战争给朝鲜南北人民带来的灾难。
《欢迎来到东莫村》有两种魔力。一种是“时间”的魔力,另一种是“语言”的魔力。这两种魔力在影片某一时刻合二为一,那就是在捧腹大笑后,感到无比心酸的时刻。描写的村庄美丽得令人窒息,但表现的战争场面既残酷又凄惨,让人惨不忍睹。
《向着炮火》是不折不扣的阳刚之作,并取材于真实故事,着力刻画了男人间的情感,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心路历程,描写的是南韩军事大动脉遭到朝鲜人民军集中火力、兵力威胁下,千钧一发之时发生的故事。
⑺ 台湾八十年代有哪些电影
1981年侯孝贤拍出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他独树一帜,大胆运用长镜头而造就出的独特视觉风格,后来则成了他电影作品的一项重要标记。随后他又推出了<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年)他在这种复述青春与童真的过程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其惯有的长镜头视觉模式,悠长而沉闷,所以并没有人给他下过一个肯定的结论。而到了1984年则有了转机,随着他拍摄技术的日臻完善,作品<风柜来的人>推出后,使他获得了空前的好评,此时舆论界才算是首肯了其固守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一些国际国内的奖项,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风柜来的人>所呈现的是一个平静、悠闲的渔村景象,主人公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他们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终于有一次,他们把事情闹得太大,而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风柜——这个澎湖列岛中的一个小岛,他们栖息的家,来到了光怪陆离的高雄,一切都变了,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茫然、陌生、焦虑和恐惧。在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中,侯孝贤的想传达的心绪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代的那种幻梦般的执迷,是这个时期侯孝贤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即使是一些细琐闲杂的小趣,他都会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距离和角度,去倾注自己情怀与关注。希望——失望,失望——希望,那种沾染着稚气面对着成长体验的情结,成为他早期作品里最重要的基调。也正如他自己所体验的那样:“莫如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更需要绝对的清醒。”
从<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中对宠溺娇纵的享受,到<冬冬的假期>(1984年)里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初步领悟,侯孝贤总是在利用着孩子们的视觉与思考,来发掘并且披露现实生活背后的一些创痕与阴影。充满了彷徨与无奈的岁月里,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拙劣地过活,然而孩子们却是无辜的,他们的眼睛中居然也衍生了不知所措的神色。人们都在找寻着奔忙下去的理由,那么又有谁来为孩子们解释清楚,那些他们根本看不太懂的林林总总,究竟都是在为了些什么。
<童年往事>(1985年)中,这种微妙的情结仍旧在继续着,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情结似乎已经有所依托,其实这种依托的端的和源头,则更多是来自于他自己一些成长经历。又是一个兀长的镜头给过来,我们看到那少年(侯孝贤)精赤着脚站在芒果树下,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 。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
我们在<童年往事>里,看到的是自己幼年时候玩耍过的游戏,蹲在门口等大人回来的经验,吃到一根雪糕的喜悦……这些琐碎的、平淡的,似乎只会吸引小孩子的情节累积起来,渐渐地打动了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从<恋恋风尘>(1986年)中的顾盼与滞等,到<尼罗河的女儿>(1987年)中的徇徇不羁与突然死亡,我们忽而发现了侯孝贤对于爱情观念的一种决绝与虚妄。而<<悲情城市>(1989年)的涌现,就已经把他那决绝的哀与乐、生与死的情结,完全地超越了童真与爱情的零碎表白。故事中再现了那个幻灭的时代,男与女、大与小、老与少,都混沌在一种从无奈到绝望的状态里生存着。与其是说那个令人痛至决绝的城市充满悲情,莫不如说是人们对自己命运与前途的焦虑与绝望,生离——死别,死别——生离,或许在这种伤情的故事里,唯一能令人畅释心胸的画面,也只有那长镜头下的远山近水……
陶醉在长镜头的古典写实形式,或许会是侯孝贤今生今世都无法放弃的情怀,而对于现实生活与田园野趣的执迷,也源自于其写实个性下的完整经验。而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在秉执这种特质,但是他这种写实的特质却与侯孝贤的乡土田园气韵截然相反,他把故事的触角牢牢地扎在了台湾城市的最深处,总是在揭批着那些披着改良外衣的生活与人性,揭开人性最卑微、最晦暗、最阴冷的最底层。
与侯孝贤一样,杨德昌的电影作品也启始于那些孩提时代的意趣与感悟。在最初<光阴的故事——指望>(1982年)中,他并没有过于偏执地坚守批判与怀疑的态度,而仅只是对于懵懵懂懂的青春,作了一次最委婉、最浅显、而又是最单纯的解读。女中学生淡淡的相思,在含蓄和缓慢的画面中给予呈现,既没有伤害,也没有冲突,只有那留存在记忆中的一幕幕可供回味的瞬间,在细腻的呓语声中向你委婉道白。道白这无奈的青春,体会这“光阴的故事”。
在随后的<海滩的一天>的创作中,这种天真、烂漫的情怀忽然原离了他的视线,一股迷惘而空虚的落寞情结,弥盖了他对爱情与生活的幻梦与憧憬。故事的调子饱涵着沉重,那种原离了生活环境,而又揭示着现象的侧面写实,把一种对人性的怀疑推到了观众们的面前。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空洞而虚伪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足逐渐变得疏离、冰冷,任何情感与允诺都显得无比苍白而毫不可信。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链条,紧禁地捆绑着彷徨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每一个年轻人,爱没有了希望,恨也就无所谓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搁置到了一种更加极端、更加边缘的状态。
这个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青梅竹马>(1985年)与<恐怖分子>(1986年),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海滩的一天>毕竟在剧终时成就了两个独立而成熟的女性,而到了<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死亡、空虚的概念却展开了更为悲观的结论。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更是延伸了<恐怖分子>的社会败德和软弱人性的“共犯”控诉。小四的杀人行为,被拓宽为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的封闭,以至于对纯洁、真诚的扼杀。如此看来,若说杨德昌是一位当代台湾社会道德观察省思者,也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