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台湾旅行之前有没有推荐看的书或电影
看见台湾。台湾风景描绘纪录片。
《看见台湾》耗资总计9000万新台币,可说是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导演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拍摄,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全片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
『贰』 台湾有什么电影好看
人鱼朵朵、
记录、
九降风、
烈日当空、
摊开你的地图、
基因决定我爱你、
夏天协奏曲、
少年不戴花、
泪王子、
未来
蓝色大门、
带我去远方、
练习曲、
梦游夏威夷、
阳阳、
最遥远的距离、
台北飘雪、
一年之初、
巧克力重击、
单车上路、
心灵的歌、
花吃了那女孩、
乱青春、
指间的重量、
夏天的尾巴、
渺渺、
等待飞鱼、
五月之恋、
宝岛双雄、
艋胛、
『叁』 台湾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嘛
搭错车
欢颜
鲁冰花
妈妈再爱我一次
家在台北
悲情城市(台湾电影首次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重量级作品)
『肆』 有什么台湾电影推荐
2019年的金马奖在大陆失声,而当选最佳剧情片的《阳光普照》不该被忽略。
随着2020年1月下旬它在流媒体平台上线,目前大陆也有资源了。
《阳光普照》讲的是台北一家四口的变故,以此带出家庭和社会问题。
父亲阿文(陈以文饰),驾校教练,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他人生观,是个内敛严父,小儿子要坐牢他会劝法官别轻判,大儿子跳楼都不曾流泪。
母亲琴姐(柯淑勤饰),在夜店做妆发师,通情达理的慈母,由于生活不易,对儿子的心理变化照顾不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坚强操持。
大儿子阿豪(许光汉饰),高三复读的资优生,准女友郭晓真(温贞菱饰)很喜欢他,而他在一天晚上突然跳楼自杀了。
小儿子阿和(巫建和饰),叛逆少年,讲义气陪同好友菜头(刘冠廷饰)砍人,被判进少年辅育院三年,之前还搞大了少女小玉的肚子,提前一年半出狱后洗心革面。
话说许光汉最近在大陆很火呢,饭圈女孩新任老公,冲着他也值得看一看啊。
《阳光普照》的电影文本很不错,但又显得有点过于直白,靠人物台词来宣示旨意,少了点电影语言的艺术感。
其实影片中一些空镜头的运用很赞,人物也都在状态里,即使是没获得提名的许光汉,也呈现了到位的角色情感,导演应该更相信观众一点。
不过本片配乐我也觉得很有feel,但也没提名金马的配乐奖项,所以说观影这种事,是很私人化的,大可不必统一感受。
导演钟孟宏也参与了编剧,甚至还化名当了摄影,这三样他全拿到了金马提名,其中导演获奖,好的因他,不好的也由他背锅好了。
『伍』 有没有什么网站在台湾可以看电影的^_^
台湾不像大陆,台湾是很注重版权的所以目前没有像尤酷,PPTV等电影网站
且台湾人一般是使用YOUTUBE,几乎有像尤酷网这样的国产视屏网站
一般我们台湾人是到外面租正版DVD回来自己看或是等电影台播出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陆』 去台湾前有什么推荐看的电影吗
有不少啊比如《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
『柒』 你看过哪些台湾电影后,决定去找寻一下电影原景地
第一个反应就是周董的电影,毕竟代表着我们的青春,《不能说的秘密》,这算是我的一个遗憾吧,没有看过全集,找不到资源,看过各种赏析。剧情都了解差不多了,哈哈,一个很美好的爱情故事,很向往的那种!每次看都好想去电影原景地看看。
『捌』 去台湾旅游前有什么值得一看的电影
去台湾故宫博物馆,网络一下台湾电影,台湾纪录片,很多慢慢老,
记得心平气和的和台湾人聊聊天,你会对中国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要一群自己人闹哄哄去看了风景就回来了,
『玖』 台湾本土电影有哪些
台湾本土的电影很多 但是由于地域的原因能够在大陆上映的微乎其微 流入大陆市场的也往往是一些盗版的DVD 但是只要你耐心淘 就能从很多不起眼的小音像店找到很多台湾本土的电影 我也只是看过其中的几部 推荐给你 要是喜欢 就找找看吧 《盛夏光年》这是我百推不厌的一部电影 呵呵 应该说这部电影是我接触台湾电影的一个开始 故事或许不能为大众所接受 但年少足够青春的感情记事已经可以说服我们去看去感受 《刺青》坦白说这部电影里杨丞琳只能算是梁洛施的大陪衬 伊莎贝拉的演技 和她的年龄不相符 年轻的面孔下藏匿着不安分的心 同样是个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故事 但是杨丞琳唱的那首《小茉莉》确实还不错 魔法阿妈a台湾本土制作!台湾本土电影春季档(3)落山风!!《十七岁的天空》!<海角七号!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爆笑片《国士无双
『拾』 台湾的历史影片
日治时期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16]。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17]
民国时期
台语电影兴起
主条目:台语电影
台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台语片,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台语片《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台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台语片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18],引来一窝风的台语歌仔戏跟拍风。
健康写实电影
19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闱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胡金铨与新武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19],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功夫片兴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著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
爱国政宣电影
19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爱国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
学生电影类型
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与没落
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16]。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份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政府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16]。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