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生如电影,电影如人生吗
电影取之于人的思想,而人生比电影更精彩。
人生像下棋,人生像喝茶,人生像旅行,人生还像是在拍电影。
每个人都是自己电影人生的导演,自导自演。
有的人生下来就获得拍大制作的机会,获得巨额投资,不过很多时候都不能按自己的真正意愿执行。多数人只能拍中小成本制作,有才华的人也能够拍出像《洛奇》、《两杆大烟枪》这样的“黑马神作”。
也有人是不幸的,几乎没有投资,又几乎没有话语权,拍电影只是一份工作,能吃饱饭已经是万幸,他们的人生,很难拍成一部像样的作品。在正式开拍之前,每一位导演都需要筹备,这期间最好是找准影片的方向和定位,并学习研究相关的知识。
除非你像王家卫那样的能耐,随随便便光靠感觉也可以拍出传世之作,或者有神奇的运气,拍片中途获得煤老板的一笔巨额投资,否则你得准备好一个剧本,对作品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才能更好的完成拍摄任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得越充分,目标越是明确,拍摄过程便会越发顺利,整体品质也能得到保证,吸引更多投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人的身体就像是胶片。
越早开拍,就越容易拍得精彩纷呈,五彩缤纷,如果等青春期的胶片过期,就很难拥有活力四射的感觉了。如何使用胶片,决定你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有人浑浑噩噩之中开了机,最终却只拍出一部烂片,连自己都看不过去;有人耗尽了所有胶片,却只拍出了一部平庸之作,抱憾终身;有人不想拍什么震惊世界的大作,一部温暖幸福的普通家庭片不枉此生;有人依靠自己的才华拍出了神作,被世人所歌颂传唱。
比如金庸就拍出了一部武侠巨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拿破仑拍出了一部战争史诗,最后的滑铁卢悲歌令人惋惜。爱因斯坦拍了一部烧脑大作,引得无数人用自己的胶片去分析解密。
❷ 关于生命,死亡,思考的电影,有哪些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小岛惊魂”,这部电影要传达的视角很特别,以为自己是人但实际却是鬼,以为房子闹鬼但事实却是自己身为鬼打扰了房子里的人类。
像这种假设其实小时候也想过,我是一个很不相信这个世界的人,一直认为世界没有人类说得那么简单。
人死后真的没有意识吗?会不会在死的那一瞬间自己已经开始在别处继续生活着?做一个人甚至做一只狗、一颗植物,是生命的唯一一场体验吗?如果宇宙是我脚边的一粒微尘,那我又怎能理解得了那里面已经发生了无数的爱恨情愁?黑洞会不会就是我们自己这个世界的实体,就像人不通过反射面无法看得到自己的脸?如果说存在即是合理,那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为了什么因为什么而运作着?等等等等……
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观点是,“不是宇宙制造了生命,而是生命制造了宇宙,生命才是宇宙的原点”
❸ 一部日本的老电影
饿。。。。是不是恐怖片饿。。。感觉好诡异。。
不过不太清楚。。
❹ 巴基斯坦电影《生命》讲的什么
巴基斯坦电影 《生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巴基斯坦老电影,当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但因为年代太久,很难找到详细介绍资料,视频就更罕见,只在优 酷有一个没有翻译的版本,名字叫《Zindagi》。
中文名称:生命
外文名称:Zindagi
拍摄年代:1978
国 家:巴基斯坦
剧情简介:
Zindagi是曾在我国上演的巴基斯坦电影《生命》的原版,该片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坎坷波折的爱情故事。
❺ 有一部国外的电影,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你没有生命线,你不属于这里.."那电影叫什么名字
《蝴蝶效应》
...埃文最后选择了从母亲身体中消失,选择了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上,于是周围人的生命被重写,一切归于零,和平而美丽。他印证了算命老妇人的话:“你没有生命线,你不属于这里。”
"You have no lifeline.
You don't belong here.
You have no soul.
You've never meant to be."
蝴蝶效应
英文名:TheButterflyEffect蝴蝶效应
导演/编剧:埃里克·布雷斯EricBressJ·麦凯伊·格鲁伯J.MackyeGruber
主演:
艾什顿·库奇AshtonKutcher饰埃文·泰瑞博
艾米·斯马特AmySmart饰凯勒·米勒
凯文·施密特KevinSchmidt饰少年兰尼
米罗娜·沃尔特斯MeloraWalters饰安德里亚·泰瑞博
类型:剧情/科幻/惊悚
发行:新线NewLineCinema
上映日期:2004年1月23日
简介:
男主角埃文·泰瑞博(艾什顿·库奇饰)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学生,唯一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从童年时代起,就写日记不停记录他每日生活中的全部细节。某天,埃文忽然读到了那些记录中的一部分,顿时,那些已经被他自己埋葬在内心最深处许多年的黑暗记忆又再次被唤醒,那是改变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不堪回首往事。机缘巧合,埃文忽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直搁在床下那些写着当年记录的日记本回到过去,进入自己当年的身体。也许这些落满灰尘的日记本可以让他从此摆脱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抱着这样的想法,埃文回到过去,力图改写历史,以为这样就可以治愈他受伤的记忆,让他和所爱的人们能从此之后幸福生活。他制定出无懈可击计划,执行起来也小心翼翼。但等他一旦回到现实,却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损失惨重的改变,而他最亲密的那些朋友的生活已经南辕北辙。特别是他的初恋女友凯勒·米勒(艾米·斯马特饰),他们是儿时玩伴,在经历了长久的漠然以对之后,发现彼此还是相爱。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埃文只好一次次的回到过去,但每次总有些小事件在他不注意时层出不穷地发生,之后一连串连锁反应,到底让他和他朋友们的生活更加彻头彻尾的改变。于是埃文一次次尝试,他们的生活也就像高速火车一般刹那间从山顶冲下,树林或者河流在窗外一掠而过。凯勒从女招待到学生会主席再到落魄吸毒者。她的命运和他一样不停改变。
❻ 电影《生命》观后感
生命竟然如此可贵!就连动植物都如此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何况我们人类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天里,寒风刺骨,唯有一朵花还在傲然挺立,它就是---梅花。生命力极强的梅花在风雪交加的冬天,依然活得很精彩,它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充满无限的价值,它的一生也再无遗憾。瞧!一朵娇小的梅花,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惜。再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是在浪费时间,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精彩呢?
我在网上看到里一篇文章,其作者是台湾着名女作家--杏林子。12岁病魔就跟着她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从未停息,她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她写的(生命生命)让多少读者看完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并懂得了生命的珍贵。那也包括我在内。文章并没有从正面回答“生命是什么?”,而是通过“飞蛾绝境求生”、“瓜苗在石砖下生长”、“倾听自己的心跳”这三个例子来体现生命的珍贵。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豁达,不向任何苦难、灾难低头的坚韧精神。生活中,也有人和杏林子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充满热爱。
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弗女子学院。她的成就令世人震惊!和她们恰恰相反的人,就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那些人就是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年华,喝酒跳舞、上网聊天,泡在网吧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志向的青年们。如果把杏林子、海伦·凯勒和他们进行比较,他们就不觉得羞愧、惭愧吗?
我不想做虚度年华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不要轻视生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让我们再一次记住杏林子的话“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❼ 有哪部电影是关于生命倒计时
《遗愿清单》摩根 费里曼与杰克 尼克尔森的
❽ 朋友们,你们觉得生命中有没有什么必看的电影
我们是相信爱情的年纪,看了《爱情呼叫转移》爱需要勇气,更需要我们修炼品德和爱的能力,有爱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❾ 和生命科学有关的电影有哪些
:《宇宙能量》 灵性的实相
❿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部念头的故事;生命,是一场幻觉中看到的以念头为演员出演的内在的电影;生命,宇宙的梦经过你。从执着生命,到开悟生命——你了解到,生命是一场宇宙的玩笑。生命是一片影子移过墙;生命是一朵白云经过蓝天;生命是一条河流流浪在大地。不开悟的一生是影子在证明自己是真实的一生;开悟的一生,是心跟随一个笑话大笑的一生。
而生命是什么呢?
我今天的了悟是:生命是一部念头的故事——一部由“觉”观看到的念头的故事。生命的本质是故事性,除了故事性,生命没有任何“性”。生命是一个幻觉,念头在“觉”的面前表演着它的理想、它的存在和它的梦,当不清醒的心信以为真时,它便构成了你眼中的似乎有实性的生命。而实质,它是一个飘过宇宙的梦。
念头证明着它的真实和它的存在,而你不加考察、不加怀疑地就相信了它,这让明明的幻觉成为你确确实实感觉到“真实”的原因。我们迷失在我们的内部,我们坠落在我们内在的念头沙漠之中——本来活着我们可以好好地观看“生命”(念头)的表演,但因为我们迷惑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生命是怎么回事,而使本来活着是醒在宇宙里看一场美好的人生之戏,但却成了——人生是一场战役:一场你自己内在念头和念头之间的战役。因为不明,生命变成了一场噩梦,一场充满内在张力和不安的战争。
像我们在电影院里观看一场电影一样:由于我们观看的太投入了,我们忘了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别,我们把电影中的事情当成了我们自己的,因为我忘记了虚幻的真实性,我们跟着那电影情节中的人物大喊大叫、大哭大笑、我们跟着它流浪或随同它的命运……。而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就是这样一个大影院,念头日夜在其里面表演和放影着不同的片子给我们看——很可笑的是,如同在外在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我们也相信了我们内在的“电影”情节!我们把外在的电影当成假的,把“内在的电影”当成真的——这让大帝大笑我们。而事实上,两个电影都是假的。上帝知道这件事——那生命觉醒的人也知道这件事。所谓觉醒,就是看出这一切。
生命是一个飘过宇宙的梦——是一个飘过你的梦——飘过“觉”的梦。而你使截取了那梦境,你卡在了里面,你在那梦里深深以为它真。你掉进了自己“认为”的世界出不来,你沿着自己“角度”的隧道往梦深处去,你在自己的“认同”中挣扎——而你忘记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你卡住一个又一个的念头造成的。你所看到的以为真实的图像——人生,只不过是念头打在屏幕上所造成的幻觉。那是一场念头的故事,而你进入了自己内在的电影中忘记一切了。你迷失在自己内在的虚幻中。
所谓醒来就是看见这实相:生命,是一场念头的电影。你有一个内在的影院,你日日是这电影院里的观众,你日日被动的观看它所有的放映。因为“视觉”暂留现象,当把你的眼睛由注视内在的屏幕移至“外在”的事物时,你在那外在的事物上仍旧看到了那内在的图像,就象当你久注视着电视,当把电视关掉——你的眼睛移向别处,你会在别处能片刻“继续”看到那电视中的情景一样,这就样,你模糊了“内”和“外”……最后,你只知道有外而不知有个“内”存在,最后连内外的虚假性,你也误以为真实性了。——就这样,你把幻觉的生命看作了真实不虚的真性存在!而事实是什么呢?生命,是一部念头的电影!
觉醒的人不再相信它的念头——但它们观察它的念头,它们有趣味地观察那念头的故事,它享受那念头的表演。觉醒的人不再有外在世界,它只有一个内在世界——而那是它的全世界。它的世界里不再有外在的众生,它有的只是万众念头。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就是宇宙”是怎么回事,它知道它的丰富性不增不减——宇宙里没有什么东西消失,也没有什么东西诞生,那看到的“消失”和“诞生”只是一个幻影的出或没。觉悟的人因为这觉悟,它的存在等同了宇宙,因此它在清醒中和上帝齐等。觉醒的人没有生和死,因为它了解到生和死只是一种幻象——那影子的出现或消失。宇宙不可能死去,宇宙也不可能诞生,宇宙如如不变在它那里。宇宙里面的“变”创造着宇宙的梦,而宇宙不是那梦,宇宙是那做梦的人。醒悟的人观看着它的梦——而它,不是那梦。
为什么说觉醒的人超越了生命?生命是一个梦,而那觉醒的人比梦还大,它知道那梦——那生命——只是投影在它上面,而它怎么可能是那投影呢?觉醒的人在生命之上存在着,因为生命意味着生灭或生死,而那觉醒的人在生灭、生死之上,因此,觉醒的人不死——因为它知道它从没生过。它在生死的幻觉之上。
生或者死,都是相信念头导致的幻觉,因为念头有生或灭的特性。当你知道,生命是念头的投影时,你就知道了生命的生灭的幻觉性。佛说它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是这也不是那——是因为佛因为看到了生命是这念头的投影而觉悟的真相之述。当你不再相信你的念头,你就能不生不死、不来不去、不是这也不是那……首次你成了佛!觉悟到佛时,你就是佛,佛是它的觉。
佛的那些讲述,来自它生命的体验——那不是它头脑想象臆造之品,它不能作为知识加以理解,知识是体验的结果,它必须被你体验到而变成你的知识。知识是智慧树上结出的果子,知识是体悟的结晶。当你不能体悟时,即使你再读那些知识也没用。知识不能带你到达佛所去的地方。到达那儿只能藉借你自己的开悟、体悟。所以学佛是学不成佛的,因为没有任何一座桥能把你领到空无中去,那些由知识砌造成的桥无法延伸到那儿。靠学佛的经典知识觉醒到佛的觉是没有希望的。把那些知识扔掉,纯粹用你的心还有些希望——事实上诸佛也都是那些做到的。
知识是实化的念头。相信那些知识带你觉悟之心。这对于解脱和觉醒是南辕北辙的道路。了悟的心只能靠摒弃知识的绝望的时刻,在头脑不能触及、知识不存在的地方——“觉”性往往诞生在那里。把你的经书扔掉吧,我确切的说,读经和成佛完全没有关系、甚至它是障碍。经文惟一可能的价值是,它可能印证你是不是来到过佛曾经来到过的内在的路、内在的地方。但经书或经文不能领你来到那里。越不依靠经书、经文、知识、技巧或方法,越有可能接近佛——觉,越依赖它们的结果是,你离那越远。很可惜的是,常常你扔不掉那知识——那经书、经文或方法,你害怕你手里什么都没有,你害怕你毫无抓持。没有它们你感到无助、不知所措、不能自已——但是越是这样你离在远离你的目标。
如果你听从我的建议,把你的所有书本拿开——只和自己的念头为伍……这样,你觉悟的路最近。日日与念头为夫妻、为同事、为亲戚、为朋友、为情人、为亲密关系——这样,你离那“觉”……你离了悟到那“觉”的关系就近了。如果你避开这内在的念头而那外在的经典、知识、方法、老师,那么你的路远了,犹如佛就在你的前院,而你却绕开前院而去了前院的前院一样。那是避开佛。不用担心没有知识、经文、老师或方法道路你怎么办,一旦你请自己真正置于那什么都没有中——你自然知道你将要应用什么、做什么。当你什么都扔除、当你空手置于什么都没有的存在中时,佛显现在你面前,是佛来找你了,而不是你去见佛。见到佛的人,是佛来见的他们,不是他们去见的佛。当念头停止努力,“觉”不显现什么能显现呢?
我说过,生命是念头和觉的相遇——生命是念头是觉前的表演……寻求生命或存在真相的人,什么道理或论理也不要学习,你仅去了悟“念头”和“觉”的存在及关系即可。它是让你见证佛、见证空、见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佛的言义——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终止痛苦的方法和觉悟的方法是同时性的,一个达成另一个也达成。如果你想快速的觉悟,你从此不必拿起任何一本关于修行的书,因为很多修行的书都是那并没真正的了悟者所讲的他们心的故事——那心又制造的另一幻象。他们的讲述制造复杂而不是简单,大凡不是至简的方法就不是最终的方法或最彻悟的方法。从人类之心找寻觉悟和解脱的初始以来,那些写出的书无不把你的心带进一种又一种的沟坎里——方法里或有欺骗性的好感觉里,要么那些方法不简洁、彻底或根本有效,要么带你娱乐起你的心——让你在虚幻的愉悦中停止前进以为到家,总之,读那些修行书——在把你带往与你的目的相反的方向。只要心每进入一个故事,它就离觉悟远一层、绕一圈,不能直接或越来越接近真地。对于修行了悟心或生命的真相来讲,读书误人大于读书益人。为什么经说六祖慧能大师没上过学、一个字不识却能直悟真道?假如这书说的是个事实上,那是个证明,假如那书说的不是个事实——那是个隐喻——它都在显示一件事:知识、书本、“知道”等……在障碍着你成道。完全和知识、文字、方法无关的六祖大师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印证。
要想快一点地见证“觉”或“空”,了悟生命的真相——你的工作对象最好只能是“念”和“觉”,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过问,无关有人发明的理论或方法有多好、多诱惑人、或有多有“道理”,不要理会那,始终以“念”和“觉”为工作对象——下功夫……这将把你领向没错的路。以“念头”为目标、以“觉”为目的——以“质疑念头的真实性,和假设那个念头有会如何、没有会如何,以及了解、体会你坚信的念头的相反面如何”为方法,是去苦和觉醒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它不但立即去除你现有的痛苦,最终还能带你到达佛所到达的内在境地——成佛。
在过去的修行人所使用的方法里,和最终的了悟最靠近的正确的方法是“内观”。但内观有很多危险的妄观,比如观情绪、观身体、观那的变化,这些“观”往往把引在观的对象上而忘掉真正的目标——要最终了悟的“觉”,这一部分虽然叫“内观”,它其实还是一种观“外”。内观最重点的是观察念头……这和最终觉知到“觉”的存在关系最近,它的方向没错。但纯粹的内观或许对于了悟那“觉”的速度还算不慢,但对于止苦,它的效果太慢。观察念头——观念不实——往往你知道这个不实性,但当痛苦来临时你仍然会一次次的痛苦,虽然那痛苦的强度可能会越来越小,但用纯粹的内观去止痛苦的方法起效太慢,它使痛苦的衰减程度很小。当痛苦的念头到来——那不如抓过来它问一问它的真实性,然后看看有它和没它你的感觉会如何,然后绕着它看看这念头的其它方向的真实情况——那不如质疑它一下更有力和有效。
用纯粹的内观止苦的方法,就好像你看到大胆的强盗(念头)到你的房间里人偷东西了,但是你不去制止他,你只是看着他并让他知道你在看着,你对他什么也不做,你只是看着强盗一次一次搬你的东西,直到他累了自己停下一样。这种方法怎如?——强盗来了,你看到他到你的房间(心)作案、偷东西,你直接走过去,抓住他,质疑他一番,就仿佛你就是警察一样;而不是大胆的强盗(痛苦的念头)来了,你对它什么也不做,你只是观察、观察……让它自己累了停下来不作案一样。相比较起来,自佛陀以来,在所有的人们所创造的修行了悟的方法中,内观是最接近本相、最有效的止苦和觉悟的方法了,但再较之于“质疑念头”的止苦、觉悟的方法相比——它又略远一些。质疑念头——质疑所有的你内在生命升起的念头——那是了悟“空”、觉知到“觉”和止住痛苦或恐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了!这个方法的产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的确是对绵绵无期、不断痛苦的整个人类的祝福。它像一把你可以随身携带的、能终止内在毒瘤(念头)生长的手术刀,只要你痛苦、你意识到、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拿起它治疗自己,且刀起瘤落,干脆有效;且每割一瘤、每下一刀,都能让你觉悟到那“空”、接近那“觉”!这是多棒的方法,这是存在给整个人类最有价值的礼物。
依持这个方法,即使最没有领悟性的心也能过上自由无苦和最终觉悟的生活。它会最终使你成佛——过和佛完全一样的生活。它不是一条谁给指出的觉悟的道路,它只是一个你可以随时使用的方法,它比内观快速、有效、更有实际持物可做。它比任何其它的方法都更能随时随地的适合任何人。
这是很美的方法。它让你坐在自己内在的电影院里,在因为剧情、演员——那念头、故事——不断地痛苦时,它不停提醒你“喂,这是真的吗?”、“你确定那事是真的吗?”,它还在提醒你,“喂,如果你没看这场电影你还会痛苦吗?”、“如果你知道那是那个演员(念头)在演戏你还会痛苦吗”,最后它提醒,“看看那个演员的背后、那场电影的背后、看看那些台下——在别的地方是不是也发现一些什么?看它们给你的体验如何?是不是也很真?”——“啊,那念头是假的……这是一场戏”,最终你会因为这不断的提醒或质询,而意识那是一场梦,最终也觉知那梦流过其前的“觉”……最终,你超越这一切,你成了佛,因为佛所体验的——你已然完全体验到!
生命是什么?念头流过觉——那生出的一场又一场的幻影——那一集接一集的念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