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乐之声感想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当她载歌载舞地来到舰长家的时候,一切似乎进行得不那么顺利,到了舰长家,给七个孩子见完面后,孩子们都不喜欢她,就在女管家带她到房间时,一只青蛙从他的衣服里面蹦了出来,原来是他们在做恶作剧。于是玛丽亚就用她卧室中的旧窗帘给七个孩子做了一身游戏服带着他们去爬树,坐马车,野餐,干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她教孩子们学会了唱歌,并且学会了许多歌曲,当他们划着船到家的时候,恰巧碰见了舰长,他们因为过分的激动而掉进了水里,这并不是倒霉的结束,他们要迎来他们新的妈妈——男爵夫人,可这个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这时玛丽亚出于情形所逼迫也走了,孩子们变得非常不开心。当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她的院长并不觉得她回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修道院毕竟不是逃避现实的一堵墙,玛丽亚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
于是,她又一次回到了舰长家中,七个孩子看到他后都非常高兴,然而,男爵夫人和舰长已经定婚了。玛丽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不久,舰长对男爵夫人好像不怎么满意,于是就解除了婚约,男爵夫人回到了维也纳。这时,舰长和玛丽亚这位普通家庭教师之间有了爱的火花,经过了对方的允许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玛丽亚也正式成为了七个孩子的妈妈。当两人在度蜜月时,舰长受到了德国纳粹的任命,但舰长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他不愿为纳粹服务,所以他们准备逃走,在他们正要走的时候,被德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原本安排的,但舰长却不同意的音乐节合唱,趁颁奖之机逃到了修道院,但这也没能躲过搜查,被管家告发。
最后在国界被封锁的情况下,舰长为了全家的尊严与安危,翻山越岭奔向异国他乡……
《音乐之声》是以歌舞为主题的一部电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这样的电影,用心去感受爱,让爱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⑵ 关于音乐的电影观后感
我看过一部叫《海上钢琴师》的电影。应该算是关於音乐的吧。
你可以在网络知道搜索它的观后感。
⑶ 对电影电视中的音乐,你有什么看法急急急!
影视音乐并不只是影视画面的陪衬。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观众们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凭借一些格言警句、美妙的旋律和语调以及乐器的配合,音乐构思了一个有序世界的蓝图和即时的幻想空间,而正是这些保证了电影蕴涵的真谛和永恒,影视音乐混杂着诸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音乐语言。它注重于时间的瞬息流逝,注重于理物的细微变化。我们通过描叙电影音乐的不同规则和范畴,可以更好的观察到它们的相互冲突和逐渐消亡。电影音乐能够将其缤纷复杂的特点展露无余,让人们在听到音乐时就能立刻想起电影中的经典桥段,使人们印象深刻。我认为这就是电影音乐的美丽所在。
⑷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想
音乐,是伟大的。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高兴时,闷苦时,热闹时,人深夜静时,都可来欣赏一段音乐。放松自已的心情。无拘无束,摒弃一切,只为那优美的旋律。享受精神上的升华。人的乐感是无穷的,总是能创造出许多篇章。
不管它们是红极一时,或者是永恒的里程碑,都会被喜欢它的人所热爱。当我们随着时代的潮流一直往前走的时候,时光是无法回到从前的,回到过去的只有我们的思想和我们曾经迷恋的音乐。我爱音乐,渴望音乐。

(4)音乐类电影的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对音乐的赏析
音乐作为我们人类表达情感的渠道之一,比起其它渠道来,它更擅长于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创作者和演绎者的内心情感,用不同的旋律与节奏感染着每一个聆听者。
每一个的人生总有这样的歌曲可以聆听和欣赏,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与别人分享,把自己的快乐与别人分享,而音乐更是会给我们留下各种让你去欣赏它的机会,它绝不会抛弃你;
会在某一个你所熟悉的地方,期待着你默默的亲近。在这虚无缥缈的现实生活中,只有音乐才会有这种包容和慰藉,她的这种魅力让你不经意之间就会爱上她,愿用这不知长短的人生来与她相伴,永远不会离弃!
⑸ 求400字或500字的音乐感想或音乐感悟
记得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曾说,对于同样的音乐一千个听众可能就有一千种解读、一千种感受。也许音乐的本质在于审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对于一些音乐作品也许未能读懂或深究,但是对于其中的美有不同的体会。对于我——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而言,上音乐欣赏课是一个从找工作压力中放松心情、感受美妙的机会,我从中也获益匪浅。
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音乐剧的魅力。《歌剧魅影》这部令全球无数观众动容的经典音乐剧被导演乔尔·舒马赫搬上了荧幕,极尽奢华的高成本制作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杰罗德·巴特勒(男主角扮演者),埃米·罗苏姆(克里斯汀扮演者)和帕特里克·威尔逊(拉奥尔扮演者)共同演绎了这段惊心动魄的三角爱情故事。黑夜之歌响起,一切令人目眩神迷,却又光怪陆离。夜晚,在剧院的顶楼上,两人互诉心中的爱恋,而魅影看到了这令他嫉妒的场面。这首男女声二重唱是这部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有时歌曲旋律平稳流畅,有时跌宕起伏。这种旋律恰似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给人以震撼的感受。此外,《High School Musical》这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音乐剧也给我们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视听享受。《What I’ve Been Looking For》、《Start of something new》和《All for one》都是电影中我比较喜欢的歌曲。有的歌曲以轻快的节奏,流行音乐的方式释放出了学生们内心对暑假的渴望,歌曲前半部分是以每个人唱一小段为主,到了后期,则是以合唱为主,气势很宏伟,充满活力,充满青春的气息。通过一些精彩的音乐剧,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除了音乐剧以外,一些作品是世界名曲和动画片的完美结合以此体现音乐之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和《小巫师》是很出色的作品。其中,《小巫师》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是法国近代作曲家杜卡斯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这一段动画片的情节几乎完全是依据原曲而创作的。开始演奏下来大约十分钟,音乐的形象性非常鲜明,乐曲开头的引子很快就渲染出将要施展法术的神秘色彩。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的接续、组合代表魔法咒语,音型跳跃,幽默而滑稽,描绘出笤帚勤快而不怀好意地打水,并且伴随着小巫师的主题。描绘他自鸣得意,不知道祸事将至。在滑稽和快乐的气氛中,音乐开始推向高潮,不祥之兆开始显露,局面快要失去控制了,一次强烈的高潮代表小巫师抄起斧头把笤帚劈碎,情况变得更糟,祸惹得越来越大。一片混乱,全体乐器在各自发挥,来模仿和表现大水的汹涌咆哮,并爆发出幸灾乐祸的哄堂大笑。这时师傅回来,收回咒语,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民歌又以一种纯朴的方式给人以美的感受。课上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是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非常生动,另一方面是它勾起我对高中合唱表演的回忆,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曾经合唱这首歌而在比赛中获得最佳创意奖。形象鲜明是《龙船调》的一大艺术特点。这首民歌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土家儿女们的直率、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歌曲在表情达意时展示出土家儿女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直言爽朗的性格,同时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歌中唱到: 女: (白) 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男: (白) 我就来推你嘛! 《龙船调》把土家小伙子、妹娃的思想情感用爽朗、欢快、高兴、愉悦、高昂的格调表现得淋漓尽致,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直观感觉。仿佛那窈窕隽秀、俊美、灵巧、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土家妹娃与率直大胆、爽朗质朴、高大强悍的土家小伙子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在眼前,强壮的土家小伙子在那清江河的渡口将妹娃扶上渡船,对唱着形象鲜明、语言生动、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而又欢快的《龙调》,手撑摆船的舵,将妹娃渡过彼岸。这充分表现出土家小伙子与妹娃直率、大胆、开朗、活泼的性格,完全不同于那种雕饰、娇柔、做作的表现公子,小姐思想情感的格调,给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增添了无限生机和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民歌以纯朴的方式给人以美的感受,由《龙船调》可见一斑。
谈到《龙船调》,自然令人想起它的主唱——宋祖英。在音乐欣赏课上,除了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以外,对音乐家的了解也能增长我们对音乐的认识。对于宋祖英,有的人说她是一个传奇。一个湘西小镇里的苗家女子,唱着山歌一路从湘西走到长沙,从长沙来到北京,从北京闯入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纵情放歌,格莱美大奖也青睐于她,她有感谢的老师、幸福的家庭,她的歌声放飞在世界……这位出色的音乐家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宋祖英是地道的农家女儿,小学毕业前连县城都没去过,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诚实本分的农民。宋祖英八九岁就帮父母下地干活。十二岁那年,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柔弱瘦削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她和弟弟、妹妹。宋祖英开始帮母亲分担重负,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那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哼唱山歌。六岁那年,她背上了小学生的书包。学校离家很远,一路上全是险峻的山间小道,要翻过两座山梁,涉过三条溪流,走一趟就得花去大半天,每星期只有周六才能回家。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宋祖英在初中毕业时,抓住了幸运的机会参加训练参加了剧团。在具有出色演唱天赋的条件下,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实,人生何不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磨难,最重要的是看每个人用什么态度怎么去对待,而每个人得到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我们在看一些名人的成功时,别总是一味羡慕他们头顶上的光环,其实他们背后的艰辛更能给我们启迪让我们对他们的敬意更深。
音乐欣赏给我带来快乐和启发。在感受音乐的美妙的同时,我也受到不少启发。在生活里,可以把音乐作为心情调剂品,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⑹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的配乐,谈谈自己的感受 200字
我最喜欢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乐,来自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迷恋蔡琴的应该知道,这是她早期专辑的一首歌。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也会有清晰或模糊的记忆: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声枪响后,李立中头倚澡池,鲜血流淌。此时,蔡琴那抚平心灵般的女中音由远及近,慢慢袭来,无言以对。
很多人刚刚还沉浸在李立中的疯狂复仇中,突然的枪声惊醒了残酷的梦魇,粉碎了我们期盼或者想当然的电影结局。
悲哀的弱者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他只能以无奈的方式了却自己,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而私下总觉得“明知道我的梦到了尽头 ,你不再属于我所有”,这般情意绵绵的歌声不会出现在杨德昌电影中,况且还是在结尾压场。
那一年,杨德昌和蔡琴刚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杨德昌《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之后的第三部长片。又有谁能料想到十年后,杨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种种,却覆水难收。

(6)音乐类电影的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在一个清晨的围捕行动中,警官老顾率领武装警察突破一个贼窝,逮捕了枪击要犯老歪和同伙的歹徒大顺等人,唯一跳窗逃走的混血女孩淑安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腿骨折断了。
淑安回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她开始很无聊的打电话开玩笑,其中有一通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芬的女人,她假冒是周郁芬丈夫在外的女友,怀了孕,要周郁芬出来谈判这一件事,深深刺激了周郁芬。
周郁芬嫁给李立中已经七年了,在嫁给李立中以前,她是一个能干的职业妇女,为了生孩子,把工作辞了。结果孩子没生成,周郁芬日子变得无聊,开始写作。写作对周郁芬而言又是一项挑战,而她就一直陷在写作的困境中挣扎着。
李立中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在一家医院的检验室工作,凭着他的努力,他非常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没有太大野心。医院发生了一点事,使得李立中有机会升上组长,他为此而感到欣慰。
⑺ 如何感受电影音乐的魅力
可以多听一些,或者是看一些电影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带入其中,就会感受到他所有表达出的那种情感,同时就能够给他们魅力所吸引。到
⑻ 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简介影片中人物对音乐的追求,浅谈自己的感受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⑼ 1.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配乐,谈谈个人感受 2.介绍一部中国作品和你对音乐的理解 (200字以上)速求
我最喜欢的是《恐怖分子》中的配乐,来自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迷恋蔡琴的应该知道,这是她早期专辑的一首歌。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也会有清晰或模糊的记忆: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声枪响后,李立中头倚澡池,鲜血流淌。此时,蔡琴那抚平心灵般的女中音由远及近,慢慢袭来,无言以对。
很多人刚刚还沉浸在李立中的疯狂复仇中,突然的枪声惊醒了残酷的梦魇,粉碎了我们期盼或者想当然的电影结局。
悲哀的弱者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他只能以无奈的方式了却自己,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而私下总觉得“明知道我的梦到了尽头,你不再属于我所有”,这般情意绵绵的歌声不会出现在杨德昌电影中,况且还是在结尾压场。
那一年,杨德昌和蔡琴刚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杨德昌《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之后的第三部长片。又有谁能料想到十年后,杨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种种,却覆水难收。

幕后制作
这是一个黑色而又发人深省的影片,故事讲到最后,突然出现了一个转折,到了最终我们才忽然发现,原来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只是郁芬得奖小说里的情节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事件。可以看得出,自《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以来,杨德昌对城市生活的怀疑与思考没有变。
而他对现实主义的黑色颠覆也依旧没有变,但他的电影却变得逐渐犀利而悲观了起来,原本的那般疏离、冰冷的人际关系发展到《恐怖分子》时,则成为更教人恐惧悲观的软弱道德行为,大都会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只会更加剧这些个人的绝望与无助。
可以说,自此开始,杨德昌的电影才得以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符号,成为一种极度富有现代主义批判色彩的城市声音。在新电影运动开始以来,他的作品所为其带来的冲击力是惊人的,也是富有奠基意义的,如果没有他的存在,相信我们今天所叙述的一切关于台湾电影的记忆都将沦为一具无骨之躯。
⑽ 《音乐之声》 电影的观后感
我对这部影片的美有几个享受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别人,而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 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